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

时间:2019-05-15 05:1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

第一篇: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

第4节 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6、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与世界主要山脉形成的关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提纲】: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缓慢的变化

2、激烈的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

3、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

四、火山与地震

1、火山、地震带和板块运动

2、地震应急措施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教学导入

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43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

2、引导设问: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表形态在变化中?

要求:分小组先讨论,后收集能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事例,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他们找到的事例

3、思考活动—教材P41页

二、大陆漂移假说

1、故事引入----南极洲地表覆盖着2000米厚的冰层,几乎寸草不生,但我们发现南极洲地层内储藏着大量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炭。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南极洲大陆过去不在寒冷的极地地区,是由其他地区“漂”过来的。----这就是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衔接:谁是第一个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呢?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大陆东岸的凸出部分跟非洲大陆西岸的凹入部分很相似

2、教学活动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板纸----演示南美洲和非洲的地形轮廓的吻合----引导学生大陆漂移假说除了轮廓吻合这一证据外,还有什么证据呢?

----通过对一张有文字和图案的纸张撕开,再合并,学生会考虑到除轮廓职务,还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来拼接。

教师归纳总结:大陆表面的“文字和图像”,就是地层形态和化石----地理图册P19页

3、阅读P41页材料,思考: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在漂移? 过渡: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呢?(1)地球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

(2)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向外“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地理图册P19页大陆漂移假说的四幅图

4、练习:基础训练P25页基础过关第2题

三、板块构造学说

(一)六大板块

1、教学导入:

大陆漂移被证实后,必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教学活动:读图2-55 六大板块示意,思考下列问题

(1)全球共有哪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大陆和海洋?(2)六大板块中地表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是哪一个板块?(3)亚洲和欧洲是不是全部在欧亚板块(4)美洲板块包括哪些大洲

(5)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哪个板块

(6)在图上找出两大山脉带(太平洋沿岸山脉带—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它们位于什么样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二)板块运动和地形

1、知识解读: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挤压----> <----使地表隆起抬升 板块张裂 <--------> 使地表发生断裂----查看地图册P20页 观察大洋中脊、海沟

----查看地图册P21页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示意图

2、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思考两大山脉系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他们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还是张裂?

3、练习: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各小组领取任务思考(1)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面积扩大,板块张裂(2)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面积缩小,板块碰撞(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板块碰撞挤压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升高,板块碰撞(5)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位于板块内部(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位于板块交界处

四、火山和地震

(一)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

1、教学引导:观察图2-56 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1)全球数目众多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哪些地区?有什么规律?(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有哪些?它们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板块运动中相互挤压的边界

2、阅读《火山之最》在地图册上找的印度尼西亚,思考:为什么它是全球火山最多的国家?

(二)地震应急措施

1、阅读《东日本大地震》思考: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它位于哪一个地震带?

2、地震知识补充:

1-2度 只有仪器可以记录

3度:夜深人静时人能够感受到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室内物品有些摆动

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倾倒,房屋可能出现裂痕 7-8度:人站立不稳,部分房屋遭到破坏

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面裂痕很多,钢轨变形 11-12度:毁灭性破坏

3、向学生讲述几次影响较大的地震灾难(1)1976年唐山大地震 7.6级 24万人

(2)1923年日本东京,横滨大地震,8.3级,14万人(3)1920年甘肃陇南大地震,8.6级,20万人

(4)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发生9.0级大地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高达十多米

(5)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 8.0级 7万人---全国防灾减灾日

4、遇到地震时,应该怎么保护自己?----P46页活动2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2、“板块运动说”的运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复习):你能说出海陆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吗?(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北极地区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片陆地;②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是一南一北的成对分布;③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的呢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承转):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新授):

出示图片一:谁能快速地在一堆破纸中找到这张纸的另一半?(生):找形状和它吻合的那一张。

出示图片二:这一张的形状和图一完全吻合,可它是我们要找的那一半吗?问题出在哪儿呢?

(生):还应该看它们的文字能否一一对应。出示图片三:是这一张吗?(生):是。

出示图片四、五:你能小结一下吗?

(生):图片四能拼合,仅仅是个巧合。而图片五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张。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拼合图:

(问):历史上,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生):是魏格纳很偶然发现的。

(问):结合刚才的实验,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巧合,要么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问):你能帮助魏格纳找到两块大陆上对应的“文字”吗?

(生):能找到。对应的“文字”就是古老地层和鸵鸟、海牛。(从课本图2.16和图2.17中找到的)。

(问):现在魏格纳能得出什么结论?他有什么举动吗?

(生):他确信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大陆。两年后,他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动画演示: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问):你能从演示中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吗?

(生):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魏格纳放弃了吗?(没有)。为了进

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只身一人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不幸遇难。为他所热爱的大陆漂移的研究事业英勇献身。魏格纳虽然最终没能完全证实“大陆漂移假说”,但他那种敢于大胆想象、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后人进一步去积极探索。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并搞清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即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播放有关板块运动的影片。

出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问):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问):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大陆仅仅包括大片的陆地,而板块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海洋)。

(问):那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太平洋板块)。

(问):请看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板块运动的方向)。

(问):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箭头的方向有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图中有两种模式。一种运动方向相对,表示碰撞挤压;一种运动方向相背,表示板块张裂)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个板块的交界。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课本分别代表两个板块的陆地部分,请大家演示并思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由陆地变成海,进一步可能形成大洋)。再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对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大洋在不断缩小,变为海,进一步海将消失,接下来,碰撞挤压形成高山)。

你能运用刚才的演示结论来解释下列现象吗?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②、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③、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说明喜马拉雅山这个地区原来是海洋,后来,因为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并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④、日本和英国同是岛屿国家,日本号称“地震王国”,而英国却很少地震。为什么?(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板块相互挤压、摩擦,使地壳比较活跃,并积聚大量能量,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从而形成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地震)。

⑤、你能说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以前日本人是怎样来解释地震现象的呢?

播放古代和现在日本人解释地震的影片。(古代日本人认为,巨鲶和神明开战,最终神明胜利了,于是得意洋洋地站到巨鲶头上,巨鲶不服气,摆动尾巴,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日本人则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地震)。

(问):你相信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后一种解释可信,因为这是科学)。(问):你能总结板块运动的观点吗?(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就如同我们指甲生长的一样慢。但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缓慢的海陆变迁和剧烈的地壳活动(如地震、火山)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力量面前,我们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束手无策吗?

出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问):由这幅图说明什么问题?(人类的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自然的举动,只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填图册

附: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点与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讲解

(一)沧海桑田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读图2.16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和图2.17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导学):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凸出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读图2.18 大陆的漂移

(导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讲解):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块,——继续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继续变化着。

(导学):大西洋是怎样形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讲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陆分裂后,缓慢的漂移分离,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逐渐分离造成的。太平洋逐渐变小。

3.活动:读图2.19和2.20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导学):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古老地层相似性和相似的动物,说明什么问题?(讲解):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相连的。

(三)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由岩石组成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2.读图2.22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导学):读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讲解):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导学):读图指出六大板块的范围

(讲解):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亚欧板块以亚欧大陆为主,非洲板块以非洲大陆为主,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北美洲,南极洲板块以南极大陆为主,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

3.读图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导学):读图指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讲解):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美洲、印度洋、南极洲板块之间);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亚欧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之间)。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板块运动方式: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两个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5.活动:读图2.24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运用板块学说解释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的变化原因。

(讲解):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导致红海不断扩张。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碰撞挤压,使地中海不断缩小。

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拓展延伸:海陆变迁的证据

⊙ 澳大利亚发现了美洲大陆才有的三趾鸵鸟化石; ⊙ 峨眉山山顶大量的贝壳;

⊙ 台湾海峡的变迁。考古学者在台湾西部地区发现了许多远古时期生活在大陆的剑齿象、四不象等大型哺乳类动物化石。这些本不会游泳的动物,无疑是在台湾海峡突起成陆地时,从大陆走到台湾的。

三、课堂练习

1.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板块名称: A是 亚欧 板块,B是 太平洋 板块,C是 非洲 板块 D是 美洲 板块,E是 印度洋 板块,F是 南极洲 板块(2)写出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B板块与E、A、D板块之间的火山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地带. A板块与C、E板块之间的火山地震带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太平洋 板块.(2)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火山、地震.(3)板块不断运动着,亚洲和非洲之间红海在不断 扩张 .(4)世界最长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5)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主要原因

是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引起.

四、课堂小结

海陆的变迁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活动P40和P43-44。2.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4.记住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板书设计】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知道“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意义所在。

2、能运用两大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3、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2、“大陆漂移假说”;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沧海桑田] ①成语“沧海桑田”的解释(来源、内容、揭示道理)

②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域海底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荷兰的围海大坝 [地图启示] 观察世界地图,得出启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课堂活动] 完成课本P35页活动1、2 [板块运动] ① 六大板块

②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③ 火山地震带——板块与板块间的交界处 [课堂活动] 完成课本P39页活动2 [课堂练习]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大地构造学说 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排异学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六大板块中不包括()

A、亚欧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陆地和海洋交界处 [课堂小结]

一、海陆如何变迁?

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1、大陆漂移说内容是什么?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课后练习] 课标P25:2、3、6~10 [教学后记] 运用了多媒体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且比较粗像的困难,学生学习还是比较轻松。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

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D处为缓坡,E处为陡坡。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就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将地表的高低起伏表达在平面图纸上的。老师跟学生一起读图思考、画图探究,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读图思考:由于地表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表示出来呢?我们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

画图探究:

展示感悟: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图画图话”的探究活动,认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

在学生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地形,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展示感悟:

归纳提升:

观察记忆:

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4个学习目标。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承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究发现。

展示感悟:

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E.山地

老师点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陆地基本地形类型知识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三、地形剖面图

老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整合思路 ■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三种地形图的绘制及其判读知识。在上一节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发现和感悟中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下载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