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王几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王几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3 【学习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个影响42个学生一生的一位几何老师。
资料助读:
作者介绍 :马及时,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二、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8.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四、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五、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略。
六、课堂小结:
《王几何》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几何老师的教学态度。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一个人想要成功靠的就是对自己事业的坚持。所以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境都必须坚持自己的事业。王几何老师能够反手画圆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就是因为他二十几年如一日的专研几何教学。
七、课后作业:
18.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不少于500字。
教学后记:
第二篇: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观沧海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是啊,洪波涌起的大海,不管谁看到都会循情而动,有感而发。而在那些伟大的诗人的笔下,更会由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猜。(课件出示: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4、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5、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6、“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
8、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生:曹操。
师:(出示课题及作者)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写下的诗歌:《观沧海》。其实,我们已经学过了曹操的《龟虽寿》,对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谁来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师:(课件出示背景介绍,展示文字。)
二、吟——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66面。我们先放声的读一读,熟悉熟悉。读的时候请注意这些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课件出示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师: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听?(请两位学生读)谁读得好一点?好在哪儿?(好的,读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这叫做吟读,板书)谁再来读给大家听?再读读看,读的时候想想每一句写什么,读哪一句你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和同桌或者是前后座的同学配合着练练。师:现在老师请高人给大家指点一下,做好准备,认真听。(播放配乐朗诵)
师:怎么样?谁还想再试试?我们不如来个“擂台赛”,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参战,第一组同学先读,读完别坐下,第二组同学再读,如果第一位同学认为第二位同学 读得比自己好些,那就坐下;如果觉得自己比他读得好些就不坐下,好吗?现在开始。(可请另外的学生当评委评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不错,各有优点。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试一下,拿好书,预备,起!
师:其实,吟读不一定有固定的标准,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只要美滋滋的读出了诗的味道,就是成功的。
三、译——理解诗意,掌握技巧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的吟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面我们来译读(板书)。同学们先自己试着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屏幕上补充的注释翻译一下这首诗,不懂的地方可以和本学习小组的同学商量,如果还不懂,就做好标记,一会儿我们一起研究。开始吧。师:谁来说说,可以说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你遇到的问题。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学生说完后,引导:)根据诗歌开头的两句我们知道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观海所见的情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更显得神奇壮观。想一想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观海所见的情景呢?
(到“洪波涌起”?到“若出其里”?)因对写景技巧没有掌握,分不清实写虚写。我们来看这四句,从哪里能看出并非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从两个“若”可以看出,太阳、月亮、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
师:清末明初的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我们现在重点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首先要熟知“写景技巧”(课件出示:写景技巧: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序。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写景时,必须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师:依据此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课件出示:方法:定点观察。顺序:先实后虚。目的:抒发作者情感。)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写作手法记在书上,并用此法去分析。请同学们掌握写景技巧后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1、《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2、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什么?
4、末尾两句是,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师:《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气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形象,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人格相差无几。下面请几位同学翻译诗歌。
四、说——想象表达,拓宽思维
师:如果说译读让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下面这个环节就是对古诗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板书:说读)说读就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说给诗人听。明白了吧?大家先自己试一试,说一说。请同学说。
五、背——熟读成诵,神采飞扬
师:通过说读,使我们对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比赛了。就是男女同学当堂比试背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我们这堂课是一堂学法课,即吟、译、说、背,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一诗四学”。让我们通过吟诵来感知诗情,通过翻译来理解诗意,通过说来挖掘内涵,通过背诵来受到美感的熏陶。这正是: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少年不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单元编写意图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论语〉十则》(。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第6课 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种种哲言睿语。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阐述、赞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净化灵魂,提高人生境界。
2、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理想”两个字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且从小到大老师一直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来用这个词造个句。
师:理想是种子,让贫瘠的心田变成绿洲。
理想是船浆,荡起驶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载起翱翔于蓝天的力量。
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发挥想象,每人造一个句子。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名诗人了。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王家新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流沙河的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理想有着怎样深厚的含义,看看这两首诗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听一段范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范读,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也可轻轻地跟着默读。
二、朗读
1、师播放音频文件范读
2、再次播放范读,生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再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生有感情地跟读)
3、正音、正字。
师:将书P29的字词齐读3遍
4、自读
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在这首诗中,共有12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5、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6、各小组作朗读点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三、精读研讨
1、品读第1节
师:这是一首哲理诗,现在再将第1小节的诗齐读一遍,四人小组讨论、思考:
a)这一小节的四句诗有什么特点?
b)这一小节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路”、“黎明” 指的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对了,在这一小节中,下一句诗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这种“以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叫做“顶针”,又叫“顶真”。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称作“蝉联”、“接龙”、“连环套”等。那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气势连贯。
师:很好,今天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那么在这一小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4个比喻,分别把理想比作“石”、“火”、“灯”、“路”。师:很好,这里运用了4个比喻,使“理想”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那么,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别指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生:“路”指人生前进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师:很好,把这个意义加进去,诗句就变成了“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这里用了四个比喻,重点放在后两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这一小节起到一个总领全诗的作用,总说理想的意义。下面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意义作出诠释。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2~7 师: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比赛,这节课上,我们要举行一个诗歌评论会,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哪句诗,或者哪一小节的诗,为什么,好处体现在哪里?每位同学做一个小小诗歌评论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 明确:
①第2节: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也运用顶针,从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两个角度说。)
②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珍珠链”:把理想比作珍珠,从古到今,人类的理想有如串起来的珍珠链。“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4节:重点在后两句,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艰巨性和长期性。
罗盘,导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船舶,载你远航——理想必然能够实现
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④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
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人乐观
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人充满斗志
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人充满活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⑤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 理想应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黄金梦” 牺牲:黄金梦的破碎,个人利益;
获得:自私心得到洗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⑥第7节: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对,从而使奋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欢笑——享受斗争的欢乐 欢笑里的酸辛——遭人误解、反对
第三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8~11小节
师:后面几个小节的诗句较难理解,我给每个小节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只要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a)第8节中“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b)第9节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节中,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窃”,“考验”指什么?
d)第11节中,为什么说英雄“可厌”、庸人“可笑”?
明确:
a)大写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b)比喻,理想能让罪人恢复正常人的灵魂,引导浪子走回正轨,理想的教育引导作用。
c)“十年”间,共产主义理想被玷污,共产主义信念被动摇(扒窃),考验你是否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
d)英雄夸耀当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争名夺利,因此可厌;庸人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因此可笑。
二、品读第12节
师:“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结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长成明天的浓荫。师:很好,概括起来,也就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为之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结句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照应开头?形容的是怎样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时代。
师:很好,以这样的诗句做结,诗人是在鼓舞我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下面,我们将这首诗的脉络再做一次梳理。板书:
(1)总说理想的意义(2~3)理想的历史意义(4~7)理想的人格意义(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全诗赞扬理想的意义,鼓舞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练习研讨
师: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作业布置
1、模仿第一段,写一段诗句,以爱心、亲情、生活、追求等为客体。
2、同步练
第7课 短文两篇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课文主旨,深入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了解作者运用的象征、比较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在朗读与讨论中打开语言表达的闸门,培养学生交流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多读、多说、自愿做、自愿学。
3、了解象征、比较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书本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多读、多观察、多交流是打好语文功底。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今天挺高兴的,因为老师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或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图片,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看看吗?请欣赏![关于行道树、灯红酒绿、城市的烟囱、警察抓小偷、运动场上等6张图片] 这些图片美丽吧!看图片时你应该想到了一些词来描述图片吧,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描述,接下来就让我们慧眼识宝,再看几眼这些图片,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用到的词语:翠色欲流、郁郁葱葱、朦朦胧胧、舒适„„
看来大家的语文功底挺不错的。其实老师让大家看图片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行道树》的课文内容。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行道树》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吗?让我们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心语;
三、解答问题,品味文章大意。
1、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因为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寂寞、孤独,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车辆、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但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囱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从事神圣事业的人甘愿自我牺牲,像行道树放弃原始森林的优越条件一样放弃了他们可以享受的幸福,放弃了可以得到的欢乐。但当你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时,别人的幸福会使你幸福,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朝霞的彩旗”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
5、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文中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了。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毕竟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它们从事了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神圣事业。]
四、完形填空,为“行道树”画像。
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的点缀。但我们会在春天(),在夏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而我们在(),在(),在不被了解的()。但我们苦熬着,牙龈(),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的呼吸着(),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是的,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要迎接()。师问:作者笔下的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行道树为他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承受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
五、你说我说大家说: 话题: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可能谈到的话题)讨论
1、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
2、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
3、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
4、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
5、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
6、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
[ 幻灯放映救死扶伤、逮捕罪犯、运动员拼搏等的图片]
六、了解写作手法,学习写作技巧。作者写的是“行道树”,但我们还会想到身边的其他人和事,这是因为作者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谁能说说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用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塑造了无私奉献者的化身——行道树,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象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2、作者用了比较手法,作者把行道树和谁作了怎样的比较)
生活环境: 舒适 优雅 生活环境:在城市的飞尘里
[a、作者把行道树和山上的伙伴做了比较,说:“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行道树认为是“自己选择的”,并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b、作者把行道树与城市中的人们也做了比较,文中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说明行道树甘愿承受痛苦。] 师:作者恰当的运用了象征和比较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法,写出美文佳句来。
七、升华主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
是的,是科学家、是白衣天使、是航天员、是清洁工、是人民警察、是边防战士、是运动员„„是无数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祥和、清新与感动„„ 但是,在感动的背后蕴藏着无数奔波的辛酸和被人们误解的痛苦,这个你们了解吗?
师:这个事实也正是作者想通过《行道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就在课文中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放声朗读
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那我们就不要当什么科学家、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了,行不行?
师:对了,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会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心系社会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
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行道树》,是以“我们”为中心,写了“我们”这些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顾名思义,“行道树”就是马路两旁的高高耸立的绿树。它们在喧闹繁华的尘世之中,头顶没有凉凉的白云;身旁没有丛丛的花草;脚下,也没有清清的小溪。有的只是城市中的烟尘。它们被人忽视,没有人会去赞颂它们,欣赏它们。于是,它们懂得了“痛苦中的深沉”。再无怨恨,依旧吸进的二氧化碳,散发的是清新的空气;依旧默默地立在两旁,装点着这繁华的都市;依旧带着笑容,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么?不在乎旁人是否注意自己,只是一味地微笑地挺着胸膛,静静地努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点缀着世界,尽管也有寂寥,但同时也有“寂寥里的欢笑”。我们中国的雷锋!不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吗?一个沉默的英雄,中华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也没有无私奉献过,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别提奉献了,有时我连小小的事也做不了,因为我并不想做。我现在还无法像雷锋叔叔那样舍己为人。但是难道我连一棵树都不如吗?行道树,用它们所能拥有力量为人类奉献着,我也有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奉献我所能做的小小的事:为穷苦的人捐资;给可怜的人多一点慈善爱;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只要我,哦,不!是我们只要从小小的事做起,今后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大大的事!就像,一排行道树一样。
路灯(仿写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游泳------你们第一次的感觉怎么样?生:《第一次真好》!那么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作者简介
周素珊,台湾女作家
四、教师检查学生连词成段并作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化小鸡,第一次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2、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3、周素珊她认为“第一次真好”,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4、探究:既然说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5、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
6、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回答: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7、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如谈恋爱、吸毒、抢劫等)
9、(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2)引导学生看图片后总结: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正因为这么多人精彩的第一次,才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地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编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让这不寻常的第一次,把我们人类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
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为题,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 奇妙——低回品味——不可磨灭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作用:使生命多姿多彩 感悟:珍重第一次
第8课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 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第9课 我的信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 2报酬 3奢望 4蹂躏 5懊恼 6泯灭
7猝然长逝 8问心无愧 9获益匪浅 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问心无愧 尽己所能 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生活简单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五、课外作业
习作
第10课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学案(苏教版)第二单元复习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读方面的重点词汇注解和重点句子翻译。4.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性 5.巩固背诵。
6.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复习重点:目标1、2、3、5三、复习难点:目标4、5
二、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1)《往事依旧》的作者是著名特级教师
(2)《幼时记趣》的作者是
,字,朝人,本文选自他的(3)《十三岁的际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
岁。
2.重点字词:根据拼音写汉字 , 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áng yáng()
chán()娟
浩miǎo()
xī()利
雕lòu()
juān()刻
安tián()
怪pì()自xǔ()
时máo()
荟cuì()
童 zhì()
hè
lì()()云端
凹者为hè()
藐()小
凹凸()()
土砾()庞()然大物 3.补全下面成语
记忆
新
走
无路
美不
收
其貌不
谈笑风
塞顿开
白
过隙
然若失
不屈不
无动于
扬扬
小心
道听
说
罪
祸首
莫
其妙
心旷神
明察秋
雀无声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
。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
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
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5.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与
,精神壮态的。
6.《往事依依》中作者写出了多少含有季节和色彩的诗句?你能写出下面的句吗?(1)咏草
(2)咏风
(3)咏花
(4)咏雨
7.熟记《幼时记趣》重点词汇注解
余(我)
稚(幼小)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纹理(泛指花纹)
藐(小)
心之所向(心中想象的景观)
项为之强(脖颈)(“强”同“僵”,僵硬)
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慢慢的)鹤唳(高亢的叫)云端
怡然(喜悦的样子)自乐 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样子)8.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
(2)《幼时记趣》中表现“我”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的语句是。
(3)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幼时记趣》中“,”一句表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
9.把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写出来。
(1)群鹤舞()空
(2)使()与台齐(3)见二虫斗()草间
(4)二虫尽为()所吞(5)鞭()数十()
(6)驱之()别院(1)于(2)之(3)于(4)之(5)之
下(6)
于 10.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项为之强 :
②以土砾凸者为邱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名句积累(会背,理解意思,能活用)(1)《千家诗》中描写四季风光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绿树阴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2)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田汉的《南归》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4)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5)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6)《伟人细胞》爸爸的话: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7)年华似流水
徜徉于山水之间
三、自主复习:
(一)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
(二)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合作探究
(一)“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想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比喻。“北大”是本体,“河流”是喻体,比喻词“是”,这个补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大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对北大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品读下列人物语言,想想作者刻画了他们这样的性格。
A “我要去大工厂打工。”贾里宣布道。B “你疯了!”鲁智胜不死不活地说,“人家大工厂不是慈善机构,什么人都照顾。” C 邱士力笑的咧开了嘴,当然,他根本不知道贾里心里的宿怨:“少说话,多干事,你会吹小号吗?” 【指破迷津】: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人物需要认真研读人物的语言,要抓住人物语言中的重点语句,从而概括出性格特征。参考答案: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又充满稚气,容易一时冲动;鲁智胜:理智、稳健;邱士力:沉着、足智多谋。
(三)阅读《幼时记趣》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或词释义。
(1)童稚()
(2)藐小微物()
(3)项为之强()
(4)鹤唳云端()
(5)庞然大物()
(6)凹者为壑()(7)秋毫()
(8)私拟:()
(9)素帐()
(10)怡然称快()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余”忆童稚时的特异之处如何?
(2)作者小时侯善于观察,常常得到怎样的妙处?(3)把蚊子记作鹤时,作者下自己入神的语句有哪些?(4)在观察土墙、花台时,作者有何感受?
(5)在观察二虫争斗时,癞蛤蟆搅局,“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接着有何举动?
3.文章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1)
(2)
(3)
4.“夏蚊成雷”运用了什么修辞?“蚊”与“雷”“鹤”有何联系? 5.“夏蚊成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写出文中三处表现“我”神游其间的心理描写。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
8、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的吗?(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⑵时有物外之趣⑶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⑸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3.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⑵又留蚊于素长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夸张和比喻。“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现,长足与鹤相像,这里运用了联想。5.写出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既照应前文,又为下文铺垫。6.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7.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概括:观察仔细、想想奇特;用原文回答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纹理)
第二课时(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如白驹()过隙,充满惆()怅;有的人的少年时代五彩纷呈(),乐趣荟cuì();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徜()徉在浩淼的书海中xié()取最美的果实„„愿我们的少年时代都juān()刻着最美的记忆。mò()然回首,年华无限。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在下表,然后改正。(4分)危言耸听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半明半味
心旷神怡 庞然大物
茅塞顿开
相题并论
道听途说
一视同人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二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B、《伟人细胞》这篇文章情节安排巧妙,四次失败的经过、结局及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最后一次不经意而获得的成功,产生了喜剧效果。C、《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作者选用纸船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依恋,一波三折,情致摇曳。D、《繁星》围绕着看繁星,依次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繁星表现得形象而富有情趣,书写了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4.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问题,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3分)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丽丰富的色彩。”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 小孩说:“
”
病人说:“
”
5.默写(5分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潮平两岸阔。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谁道人生无再少。(4)
,松间沙路净无泥。(5),铜雀春深锁二乔。6.填空。(4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
国作家的作品,它和<<
>>是两部及相关又独立的小说。《洞中历险》一文描写了汤姆在历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精神,以及汤姆和蓓姬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在今天仍有无穷的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10分)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肖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本语段第1节概述________,引出对________的美好回忆。(2分)2.本语段第1节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3.本语段第2节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________________,饱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激情。(2分)4.“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请补充完整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5.回忆所学过的诗歌,写出带有“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千家诗》“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作者引用的诗句中,写夏日的有(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
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校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五十六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五十六位同学变成了五十七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作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小憩
酷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2分)
3.文中划线“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4.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5.概括分析文中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2分)
6.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①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②给美丽做到加法。
三.古诗文阅读,完成1-6题(14分)
(一)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必细察其纹理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素帐中
(4)果如鹤唳云端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3.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画面的内容(2分)
4.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二)赏析古诗,完成文后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写北固山冬末的美丽景色,并由此抒发诗人
的情怀。(2分)6.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理由。(2分)
四.第三部分
作文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些,我们正在感受着,老师、父母、长辈,甚至陌生人的爱;有些,我们正在期盼着,无私、真诚、深沉,甚至永恒的爱„„
请以《________的爱》为题作文。(40分)
要求:(1)在题目空缺处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构成完整的文题;(2)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1、沟通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堂、课本、学校内外的联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认识二者关系密切;
2、练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3、写出自己独特感受,体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运用;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
文课堂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们要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走进生活的阅览室,去观察社会,去观察生活;
去感受语文,体验语文;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写什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写出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深刻认识和独特的感受
【怎样写】对这类作文,可写的材料很多,关键在于“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具体说来,可从下面几方面从严选材。
一是围绕和突出主题。从生活中选取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的需要。生
活与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等
各方面,而我们此次作文的中心是“生活处处有语文”,那就要紧紧围绕“生
活与语文”来选取材料,其余的都必须舍而弃之。
二是真实而典型。真实,是指在所选的材料中不是片面的、偶然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合乎事物的本来面目,符合事物的规律。真实是与典型相联系的,真
实而不典型,这种真实就没有多大意义。典型的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反映事
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三是新颖而生动。只有新颖生动,才有激励作用。什么叫“新”?大体说来,别人未发现、未使用的材料,或者已发现已使用的能推出新意。只要我们独
具慧眼,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如果选用的好,定能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