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

时间:2019-05-15 05:1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

第一篇: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竞赛讲座03--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同余式和不定方程是数论中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内容.考虑数学竞赛的需要,下面介绍有关的基本内容.1.同余式及其应用

定义:设a、b、m为整数(m>0),若a和b被m除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和b对模m同余.记为

一切整数n可以按照某个自然数m作为除数的余数进行分类,即n=pm+r(r=0,1,…,m-1),恰好m个数类.于是同余的概念可理解为,若对n1、n2,有n1=q1m+r,n2=q2m+r,那么n1、n2

对模m的同余,即它们用m除所得的余数相等.利用整数的剩余类表示,可以证明同余式的下述简单性质:(1)

若,则m|(b-a).反过来,若m|(b-a),则

;(2)

如果a=km+b(k为整数),则;(3)

每个整数恰与0,1,…,m-1,这m个整数中的某一个对模m同余;(4)

同余关系是一种等价关系: ①

反身性

对称性,则,反之亦然.③

传递性,则;

(5)如果,则

①;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②特别地

应用同余式的上述性质,可以解决许多有关整数的问题.例1(1898年匈牙利奥林匹克竞赛题)求使2+1能被3整除的一切自然数n.n解∵

则2+1nn

∴当n为奇数时,2+1能被3整除; 当n为偶数时,2+1不能被3整除.例2

求2最后两位数码.解 考虑用100除2所得的余数.999

999n∵

∴2的最后两位数字为88.例3

求证

31980999

+

4198

1能被5整除.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证明

∴2.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判断不定方程有无整数解或解的个数;如果不定方程有整数解,采取正确的方法,求出全部整数解.(1)

不定方程解的判定

如果方程的两端对同一个模m(常数)不同余,显然,这个方程必无整数解.而方程如有解则解必为奇数、偶数两种,因而可以在奇偶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同余概念判定方程有无整数解.例4

证明方程2x-5y=7无整数解.证明

∵2x=5y+7,显然y为奇数.2

222①

若x为偶数,则

∵方程两边对同一整数8的余数不等,∴x不能为偶数.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若x为奇数,则

但5y+72

∴x不能为奇数.因则原方程无整数解.说明:用整数的整除性来判定方程有无整数解,是我们解答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例5

(第14届美国数学邀请赛题)不存在整数x,y使方程

证明

如果有整数x,y使方程①成立,则

=知(2x+3y)+5能被17整除.2设2x+3y=17n+a,其中a是0,±1,±2,±3,±4,±5,±6,±7,±8中的某

22222个数,但是这时(2x+3y)+5=(17n)+34na+(a+5)=a+5(mod17),而a+5被17整除得的余数分别是5,6,9,14,4,13,7,3,1,即在任何情况下(2x+3y)2+5都不能被17整除,这与它能被17整除矛盾.故不存在整数x,y使①成立.例7(第33届美国数学竞赛题)满足方程x+y=x的正整数对(x,y)的个数是().(A)0(B)1(C)2(D)无限个(E)上述结论都不对 解由x+y=x得y=x(x-1),所以只要x-1为自然数的平方,则方程必有正整数解.令x-1=k(k为自然数),则

222322

3为方程的一组通解.由于自然数有无限多个,故满足方程的正整数对(x,y)有无限多个,应选(D).说明:可用写出方程的一组通解的方法,判定方程有无数个解.(2)

不定方程的解法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不定方程没有统一的解法,常用的特殊方法有:配方法、因式(质因数)分解法、不等式法、奇偶分析法和余数分析法.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并正确应用整数的性质是解不定方程的基本思路.例6

求方程解(配方法)原方程配方得(x-2y)+y=13.2

22的整数解.在勾股数中,最大的一个为13的只有一组即5,12,13,因此有8对整数的平方和等于213即(5,12),(12,5),(-5,-12),(-12,-5),(5-,12),(12,-5),(-5,12),(-12,5).故原方程组的解只能是下面的八个方程组的解

解得

例7

(原民主德国1982年中学生竞赛题)已知两个自然数b和c222及素数a满足方程a+b=c.证明:这时有a<b及b+1=c.证明(因式分解法)∵a+b=c,∴a=(c-b)(c+b),又∵a为素数,∴c-b=1,且c+b=a.22

2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于是得c=b+1及a=b+c=2b+1<3b,2即<.而a≣3,∴≢1,∴<1.∴a<b.例9(第35届美国中学数学竞赛题)满足联立方程 的正整数(a,b,c)的组数是().(A)0(B)1(C)2(D)3(E)4 解(质因数分解法)由方程ac+bc=23得(a+b)c=23=1×23.∵a,b,c为正整数,∴c=1且a+b=23.将c和a=23-b代入方程ab+bc=44得(23-b)b+b=44,即(b-2)(b-22)=0, ∴b1=2,b2=22.从而得a1=21,a2=1.故满足联立方程的正整数组(a,b,c)有两个,即(21,2,1)和(1,22,1),应选(C).例10求不定方程2(x+y)=xy+7的整数解.解 由(y-2)x=2y-7,得

分离整数部分得由x为整数知y-2是3的因数, ∴y-2=±1,±3,∴x=3,5,±1.∴方程整数解为

例11

求方程x+y=x-xy+y的整数解.2

2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解(不等式法)方程有整数解

必须△=(y+1)-4(y-y)≣0,解得

22≢y≢.满足这个不等式的整数只有y=0,1,2.当y=0时,由原方程可得x=0或x=1;当y=1时,由原方程可得x=2或0;当y=2时,由原方程可得x=1或2.所以方程有整数解

最后我们来看两个分式和根式不定方程的例子.例12

求满足方程且使y是最大的正整数解(x,y).解将原方程变形得

由此式可知,只有12-x是正的且最小时,y才能取大值.又12-x应是144的约数,所以,12-x=1,x=11,这时y=132.故

满足题设的方程的正整数解为(x,y)=(11,132).例13(第35届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满足0<x<y及的整数对(x,y)的个数是().(A)0(B)1(C)3(D)4(E)7 解法1 根据题意知,0<x<1984,由 的不同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62当且仅当1984x是完全平方数时,y是整数.而1984=2·31,故当且仅当x具有31t形式时,1984x是完全平方数.∵x<1984,∵1≢t≢7.当t=1,2,3时,得整数对分别为(31,1519)、(124,1116)和(279,775).当t>3时y≢x不合题意,因此不同的整数对的个数是3,故应选(C).解法2 ∵1984=

2∴由此可知:x必须具有31t形式,y必须

2具有31k形式,并且t+k=8(t,k均为正整数).因为0<x<y,所以t<k.当t=1,k=7时得(31,1519);t=2,k=6时得(124,1116);当t=3,k=5时得(279,775).因此不同整数对的个数为3.练习二十

1.选择题

(1)方程x-y=105的正整数解有().(A)

一组(B)二组

(C)三组

(D)四组

(2)在0,1,2,…,50这51个整数中,能同时被2,3,4整除的有().(A)

3个(B)4个

(C)5个

(D)6个 2.填空题

(1)的个位数分别为_________及_________.4

5422(2)满足不________.等式10≢A≢10的整数A的个数是x×10+1,则x的值(3)

已知整数y被7除余数为5,那么y被7除时余数为________.(4)

(全俄第14届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求出任何一组满足方程x-51y=1的自然数解x和y_________.3.(第26届国际数学竞赛预选题)求三个正整数x、y、z满足

23.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4.(1985年上海数学竞赛题)在数列4,8,17,77,97,106,125,238中相邻若干个数之和是3的倍数,而不是9的倍数的数组共有多少组?

5.求的整数解.6.求证可被37整除.7.(全俄1986年数学竞赛题)求满足条件能的值.的整数x,y的所有可8.(1985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l厘米、m厘米,斜边长为n厘米,且l,m,n均为正整数,l为质数.证明:2(l+m+n)是完全平方数.9.(198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如果p、q、q>1,试求p+q的值.练习二十 1.D.C.2.(1)9及1.(2)9.(3)4.、都是整数,并且p>1,(4)原方程可变形为x=(7y+1)+2y(y-7),令y=7可得x=50.223.不妨设x≢y≢z,则,故x≢3.又有故x≣2.若x=2,则,故y≢6.又有,故y≣4.若y=4,则z=20.若y=5,则z=10.若y=6,则z无整数解.若x=3,类似可以确定3≢y≢4,y=3或4,z都不能是整数.4.可仿例2解.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5.先求出,然后将方程变形为y=5+x-2要使y为整数,5x-1应是完全平方数,…,解得

6.8888≡8(mod37),∴8888333

3222

2≡8(mod37).2222

27777≡7(mod37),7777≡7(mod37),8888238+7=407,37|407,∴37|N.22

3+7777

3333

≡(8+7)(mod37),而

237.简解:原方程变形为3x-(3y+7)x+3y-7y=0由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0及y为整数可得0≢y≢5,即y=0,1,2,3,4,5.逐一代入原方程可知,原方程仅有两组解(4,5)、(5,4).8.∵l+m=n,∴l=(n+m)(n-m).∵l为质数,且n+m>n-m>0,∴n+m=l,n-m=1.于是2222l=n+m=(m+1)+m=2m+1,2m=l-1,2(l+m+1)=2l+2+2m=l+2l+1=(l+1).即2(l+m+1)是完全平方数.222

229.易知p≠q,不妨设p>q.令(4-mn)p=m+2,解此方程可得p、q之值.=n,则m>n由此可得不定方程

第二篇:小学奥数2-2-3 不定方程与不定方程组.教师版

不定方程与不定方程组

教学目标

1.利用整除及奇偶性解不定方程

2.不定方程的试值技巧

3.学会解不定方程的经典例题

知识精讲

一、知识点说明

历史概述

不定方程是数论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古希腊的丢番图早在公元世纪就开始研究不定方程,因此常称不定方程为丢番图方程.中国是研究不定方程最早的国家,公元初的五家共井问题就是一个不定方程组问题,公元世纪的《张丘建算经》中的百鸡问题标志着中国对不定方程理论有了系统研究.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将不定方程与同余理论联系起来.

考点说明

在各类竞赛考试中,不定方程经常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除此以外,不定方程还经常作为解题的重要方法贯穿在行程问题、数论问题等压轴大题之中.在以后初高中数学的进一步学习中,不定方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讲的着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定方程这个工具,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使用这个工具解题。

二、不定方程基本定义

1、定义:不定方程(组)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的方程(组)。

2、不定方程的解:使不定方程等号两端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不定方程的解,不定方程的解不唯一。

3、研究不定方程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判断何时有解;②有解时确定解的个数;③求出所有的解

三、不定方程的试值技巧

1、奇偶性

2、整除的特点(能被2、3、5等数字整除的特性)

3、余数性质的应用(和、差、积的性质及同余的性质)

例题精讲

模块一、利用整除性质解不定方程

【例

1】

求方程

2x-3y=8的整数解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方法一:由原方程,易得

2x=8+3y,x=4+y,因此,对y的任意一个值,都有一个x与之对应,并且,此时x与y的值必定满足原方程,故这样的x与y是原方程的一组解,即原方程的解可表为:,其中k为任意数.说明

由y取值的任意性,可知上述不定方程有无穷多组解.

方法二:根据奇偶性知道2x是偶数,8为偶数,所以若想2x-3y=8成立,y必为偶数,当y=0,x=4;当y=2,x=7;当y=4,x=10……,本题有无穷多个解。

【答案】无穷多个解

【巩固】

求方程2x+6y=9的整数解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因为2x+6y=2(x+3y),所以,不论x和y取何整数,都有2|2x+6y,但29,因此,不论x和y取什么整数,2x+6y都不可能等于9,即原方程无整数解.

说明:此题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整数解。

【答案】无整数解

【例

2】

求方程4x+10y=34的正整数解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因为4与10的最大公约数为2,而2|34,两边约去2后,得

2x+5y=17,5y的个位是0或5两种情况,2x是偶数,要想和为17,5y的个位只能是5,y为奇数即可;2x的个位为2,所以x的取值为1、6、11、16……

x=1时,17-2x=15,y=3,x=6时,17-2x=

5,y=1,x=11时,17-2x=17

-22,无解

所以方程有两组整数解为:

【答案】

【巩固】

求方程3x+5y=12的整数解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由3x+5y=12,3x是3的倍数,要想和为12(3的倍数),5y也为3的倍数,所以y为3的倍数即可,所以y的取值为0、3、6、9、12……

y=0时,12-5y=12,x=4,x=3时,12-5y=12-15,无解

所以方程的解为:

【答案】

【巩固】

解不定方程:(其中x,y均为正整数)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方法一:2x是偶数,要想和为40(偶数),9y也为偶数,即y为偶数,也可以化简方程,知道y为偶数,所以方程解为:

【答案】

模块二、利用余数性质解不定方程

【例

3】

求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有多少组?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3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本题无论或是,情况都较多,故不可能逐一试验.检验可知1288是7的倍数,所以也是7的倍数,则是7的倍数.

设,原方程可变为,可以为1,2,3,……16.由于每一个的值都确定了原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所以原方程共有16组正整数解.

【答案】16组

【例

4】

求方程3x+5y=31的整数解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3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方法一:利用欧拉分离法,由原方程,得

x=,即

x=10-2y+,要使方程有整数解必须为整数.

取y=2,得x=10-2y+=10-4+1=7,故x=7,y=2

当y=5,得x=10-2y+=10-10+2=2,故x=2,y=5

当y=8,得x=10-2y+=10-16+3无解

所以方程的解为:

方法二:利用余数的性质

3x是3的倍数,和31除以3余1,所以5y除以3余1(2y除以3余1),根据这个情况用余数的和与乘积性质进行判定为:

取y=1,2y=2,2÷3=0……2(舍)

y=2,2y=4,4÷3=1……1(符合题意)

y=3,2y=6,6÷3=2(舍)

y=4,2y=8,8÷3=2……2(舍)

y=5,2y=10,10÷3=3……1(符合题意)

y=6,2y=12,12÷3=4(舍)

当y>6时,结果超过31,不符合题意。

所以方程的解为:

【答案】

【巩固】

解方程,(其中x、y均为正整数)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3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方法一:,4y是4的倍数,和89除以4余1,所以7x除以4余1(7÷4≡3),可以看成3x除以4余1,根据这个情况用余数的和与乘积性质进行判定为(x<13)

x=1,3x=3,3÷4≡3(舍)

x=2,3x=6,6÷4≡2(舍)

x=3,3x=9,9÷4≡1(符合题意)

x=4,3x=12,12÷4≡0(舍)

x=5,3x=15,15÷4≡3(舍)

x=6,3x=18,18÷4≡2(舍)

x=7,3x=21,21÷4≡1(符合题意)

x=8,3x=24,24÷4≡0(舍)

x=9,3x=27,27÷4≡3(舍)

x=10,3x=30,30÷4≡2(舍)

x=11,3x=33,33÷4≡1(符合题意)

x=12,3x=36,36÷4≡0(舍)

所以方程的解为:

方法二:利用欧拉分离法,由原方程,的取值为4的倍数即可,所以方程的解为:

【答案】

模块三、解不定方程组

【例

5】

解方程

(其中a、b、c均为正整数)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3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将第一个方程整理得,根据消元的思想将第二个式子扩大4倍相减后为:,整理后得,根据等式性质,为偶数,20为偶数,所以为偶数,所以为偶数,当时,,所以,当时,,所以无解。所以方程解为

【答案】

【例

6】

解不定方程

(其中x、y、z均为正整数)

【考点】不定方程

【难度】3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将第一个方程整理得,根据消元思想与第二个式子相减得,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除以2得:,根据等式性质为4的倍数,100为4的倍数,所以为4的倍数,所以为4的倍数试值如下

【答案】

第三篇:式与方程教案

式与方程

邓军菊

2010年5月19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课前整理式与方程这部分内容发现了几个知识点呢?

二、教学实施: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a、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b、做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字母和数字相乘的注意事项

2.等式

意义、性质

3.方程及相关概念: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判断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

435x+4x+8=3

5x-2=8 4×3-18÷3=6

3x+5=7

a+4 4.解方程:

a、通过解方程7x+3=6揭示解方程的依据有:根据等式的性质

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因数

b、学生练习解刚刚判断出来的方程:

5.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a、优点

b、例题: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 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老师通过这道题目揭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C、做一做,将刚讲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运用到实际操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题意的能力。

三、小结:

1.学生小结,老师出示课件

一、用字母表示

二、等式: 意义、性质

三、方程及相关概念:

四、解方程:

五、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步骤,关键 2.测试题:

第四篇:直线与方程教案

平面解析几何 第一讲 直线方程 知识归纳: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是:直线上两不同的点或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两个相对独立的条件

注意:表示直线方向的有: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法向量

2、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注意:①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直线的倾斜角是由x 轴绕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与直线重合时所成的角;

②规定: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直线的倾斜角为00 ③直线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00≤α<1800

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且唯一,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其倾斜角不相等。

3、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即k =tan α(α≠900)。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注意:一条直线必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当α=00时,k =0;当00<α<1800时,k >0;当α=900时,k 不存在,当900<α<1800时,k <0。即:斜率的取值范围为k ∈R 例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直线倾斜角为α,则直线斜率为tan α;②若直线倾斜角为tan α,则直线的倾斜角为α; ③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越大;④直线的斜率越大,其倾斜角越大;⑤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直线的斜率。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例

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sin α=4,求直线的斜率k 5

4、直线斜率的坐标公式

经过两点P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 =y 1-y 2 1(x 1, y 1), P 2(x 2, y 2)(x 1≠x 2)x 1-x 2 注意:①斜率公式与两点的顺序无关,即k =y 1-y 2=y 2-y 1(x ≠x)12 x 1-x 2 x 2-x 1 ②特别地:当y 1=y 2, x 1≠x 2时,k =0;此时直线平行于x 轴或与x 轴重合;当y 1≠y 2, x 1=x 2时,k 不存在,此时

直线的倾斜角为900,直线与y 轴平行或重合。

3、已知点P(2,1),Q(m ,-3),求直线P , Q 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的范围。

4、(三点共线问题)已知A(-3,-5), B(1,3), C(5,11)三点,证明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

5、(最值问题)已知实数x , y,满足2x +y =8,当2≤x ≤8时,求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

5、直线的方向向量:已知P 是直线l 上的两点,直线上的向量PP 及与它平行的向量都1(x 1, y 1), P 2(x 2, y 2)(x 1≠x 2)12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PP 与x 轴不垂直时,x 1≠x 2,此时,向量12的坐标是

1也是直线PP 的方向向量,且它PP 1212 x 2-x 1 1,其中k 为直线PP 的斜率(x 2-x 1, y 2-y 1),即(1,k)12x 2-x 1

6、直线的法向量:如果向量n 与直线l 垂直,则称向量n 为直线l 的法向量。

二、直线的方程

1、定义:一般地,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是,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点斜式:

问题:若直线l 经过点P,且斜率为k,求直线l 的方程。0(x 0, y 0)解析:设点P(x , y)是直线l 上不同于点P 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得k =y-y 0,可化为0 x-x 0、斜率为k 的直线l 的方程。y-y 0=k(x-x 0),即为过点P 0 方程y-y 0=k(x-x 0)是由直线上一点及其斜率确定的,把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点斜式的方程,简称点斜式。注意:①k =y-y 0与y-y 0=k(x-x 0)是不同的,前者表示直线上缺少一个点x ≠x 0,后者才是整条直线; x-x 0 ②当直线l 的倾斜角为00时,tan 00=0,即k =0,这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y 0 ③当直线的倾斜角为900时,直线l 斜率不存在,这时直线l 与y 轴平行或重合,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它的方程是x =x 0。即:局限性是不能表示垂直于x 轴的直线。④经过点P 的直线有无数条,可分为两类情况: 0(x 0, y 0)ⅰ、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y-y 0=k(x-x 0)ⅱ、斜率不存在的直线,方程为x-x 0=0或写为x =x 0 例

6、根据条件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直线的方程

①经过点P,倾斜角α=450,②经过点P , 2),斜率为2 ③经过点(4,2),且与x 轴平行 1(-2,3)1(1④经过点(-2,-3),且与x 轴垂直(2)斜截式:

问题:已知直线l 的斜率是k,与y 轴的交点是P(0,b),代入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直线l 的方程y-b =k(x-0),也就是y =kx +b,我们称b 是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l 的斜率k 和它在y 轴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注意:①b ∈R ②局限性:不表示垂直于x 轴的直线

③斜截式方程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相同,都是y =kx +b,但有区别:当斜率不为0时,y =kx +b 是一次函数,当k =0时,y =b 不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y =kx +b(k =0)必是一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例7、求倾斜角是直线y =+1的倾斜角的1,且在y 轴上的截距为-5的直线的方程。4(3)两点式:

问题:已知直线l 经过两点P 1(x 1, y 1), P 2(x 2, y 2)(x 1≠x 2),求直线l 的方程 解析:因为直线l 经过两点P ≠1(x 1, y 1), P 2(x 2, y 2)(x 1

x 2,)所以它的斜率k =y 2-y 1,代入点斜式,得 x 2-x 1 y-y 1= y 2-y 1(x-x 1),当y 2≠y 1时,方程可以写成y-y 1=x-x 1 x 2-x 1y 2-y 1x 2-x 1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注意:①方程y-y =y 2-y 1(x-x)与方程y-y 1=x-x 1比较,后者比前者表示直线的范围更小了,前者不能 11 x 2-x 1 y 2-y 1 x 2-x 1 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后者除此外,还不能表示斜率为0的直线;局限性: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②两点式方程与这两个点的顺序无关。例

8、已知点A(-5, 0),B(3,-3),求直线AB 的方程

9、一条光线从点A(3,2)出发,经x 轴反射,通过点B(-1, 6),求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4)截距式:

问题: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 0),与y 轴的交点为(0,b),其中a ≠0, b ≠0,求直线l 的方程。解析:因为直线l 经过A(a , 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如果直线与x 轴的交点为(a , 0),则称a 为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

以上直线方程是由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简称截距式

注意:方程x +y =1中a ≠0, b ≠0,所以它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重合)的直线,还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 a b y-0x-a,即为x +y =1 = b-00-a a b 线。

10、过两点A(-1,1),B(3,9)的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5)一般式方程:

以上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即平面上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 而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它都表示一条直线。因此我们把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By +C =0(其中 A,B 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

注意:①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表示所有直线的方程,这是其他形式的方程所不具备的。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成立的条件是A,B 不同时为0。

③虽然直线的一般式有三个系数,但是只需两个独立的条件即可求直线的方程,若A ≠0, 则方程可化为x +B y +C =0;若B ≠0,则方程可化为A x +y +C =0,即y =-A x-C;A A B B B B 若A =0,B ≠0时,方程化为y =-C , 它表示与x 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 B 若A ≠0,B =0时,方程化为x =-C,它表示一条与y 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 A 若ABC ≠0时,则方程可化为 x-A + 因此只需要两个条件即可。y =1-B ④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都可以转化为一般式,因此在解题时若没有特殊说明,应把最后结果互为直线的一般式 例

11、设直线l 的方程为(m-2m-3)x +(2m +m-1)y =2m-6,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确定m 的值(1)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3(2)l 的斜率是-1(6)点向式:

问题:设直线l 经过点P,v =(a , b)是它的一个方向向量,求直线l 的方程 0(x 0, y 0)解析:设P(x , y)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则向量P 与v 共线,根据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存在唯一实数t,0P x =x 0+at ①,使P,即(x-x 0, y-y 0)=t(a , b),所以⎧方程组①称为直线的参数式方程。0P =tv ⎨ ⎩y =y 0+bt 2 2 如果直线l 与坐标轴不平行,则ab ≠0,于是可得 x-x 0y-y 0 =t , =t,消去参数t,得到直线l 的普通方程 a b x-x 0y-y 0 这个方程称为直线l 的点向式方程,a , b 叫做直线l 的方向数。= a b 思考:若给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By +C =0,如何确定直线的方向向量?(7)点法式:

问题:设直线l 有法向量n =(A , B),且经过点P,求直线l 的方程 0(x 0, y 0)解析:设P(x , y)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则有P,即P 0P ⊥n 0P ⋅n =0 因为PP 0=(x-x 0, y-y 0),n =(A , B),所以有A(x-x 0)+B(y-y 0)=0 这个方向是由直线l 上一点P 及直线l 的法向量n 确定的,称为直线l 的点法式。0(x 0, y 0)思考:若给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By +C =0,如何确定直线的法向量?

三、直线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上的直线)

1、平行与垂直(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①当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均可化成它的斜截式方程,所以以斜截式为例来研究直线平行的判定

设两条直线分别为,则l 1, l 2的倾斜角相等,即由α1=α2,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 若l 1//l 2,可得tan α1=tan α2,也即k 1=k 2,此时b 1≠b 2;反之也成立。所以有l 1//l 2⇔k 1=k 2且b 1≠b 2 ②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时,二者的倾斜角均为900,若不重合,则它们也是平行直线 注意:当不考虑斜率,即给出直线的一般式时,有如下结论: 设两条直线分别为l 1:A 1x +B 1y +C 1不为0)或l 1//l 2⇔A(可用直线的方向向量或法向量解释)1B 2-A 2B 1=0且B 1C 2-B 2C 1≠0或AC 12-A 2C 1≠0例

12、已知点A(2,2)和直线l :3x +4y-20=0,求过点A 和直线l平行的直线。(引出平行直线系方程)(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①当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均可化成它的斜截式方程,所以以斜截式为例来研究直线平行的判定 设两条直线分别为,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 则得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a =(1, k 1)l 2的方向向量为:b =(1, k 2),所以有l 1⊥l 2⇔a ⊥b ⇔a ⋅b =0⇔1⨯1+k 1⋅k 2=0 即l 1⊥l 2⇔k 1⋅k 2=-1 注意: 或用两条直线的倾斜角推倒:即tan α2=tan(900+α1)=-=0,l 2:A 2x +B 2y +C 2=0 可得l 1//l 2⇔A 1=B 1≠C 1(其中分母 A 2 B 2 C 2 1,得到k 1⋅k 2=-1 tan α1

②两条直线中,一条斜率不存在,同时另一条斜率等于零,则两条直线垂直。由①②得,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就可叙述为:一般地,l 1⊥l 2⇔k 1⋅k 2=-1或一条斜率不存在,同时另一条斜率等于零。

注意:当不考虑斜率,即给出直线的一般式时,有如下结论: 设两条直线分别为l 1:A 1x +B 1y +C 1 例

14、已知两直线l 1:x +my +6=0,l 2:(m-2)x +3y +2m =0,当m 为何值时,直线l 1与l 2:①平行 ②重合 ③垂直

15、已知长方形ABCD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1),B(1,0),C(3,2),求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

16、求证:不论m 为取什么实数,直线(2m 2-1)x +(m 2-1)y =m 2-5总通过某一定点 =0,l 2:A 2x +B 2y +C 2=0 可得l 1⊥l 2⇔A 1A 2+B 2B 1=0 例

13、求与直线3x +4y +1=0垂直且过点(1,2)的直线方程(引出垂直直线系方程))例

17、已知直线ax-y +2a +1=0,(1)若x ∈(-1(2)若a ∈(-, 1, 1)时,y >0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16 时,恒有y >0,求x 的取值范围

四、到角、夹角(1)到角公式

定义:两条直线l 1和l 2相交构成四个角,他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直线l 1绕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 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 1到l 2的角,如图,直线l 1到l 2的角是θ1,l 2到l 1的角是θ2(θ1>0, θ2>0, θ1+θ2=π)

推倒:设已知直线方程分别是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l 1到l 2的角是θ ① 若1+k 1⋅k 2=0,即k 1⋅k 2=-1,那么θ= π 2 ② 若1+k 1⋅k 2≠0,设l

1、l 2的倾斜角分别为α1, α2,则tan α1=k 1, tan α2=k 2 由图1)的θ=α2-α1,所以tan θ=tan(α2-α1)由图2)的θ=π-(α1-α2)=π+(α2-α1),所以tan θ=tan*π+(α2-α1)+=

tan π+tan(α2-α1)0+tan(α2-α1)==tan(α2-α1)

1-tan πtan(α2-α1)1-0 于是tan θ=tan(α2-α1)= tan α2-tan α1k-k =21 1+tan α2tan α11+k 1k 2

即tan θ= k 2-k 1 就是l 1到l 2的角θ1+k 1k 2(2)夹角公式

定义:由(1)得,l 2到l 1的角是π-θ,所以当l 1与l 2相交但不垂直时,在θ和π-θ中有且只有一个角是锐角,我们把其中的锐角叫做两条直线的夹角,记夹角为α,则tan α=当直线l 1⊥l 2时,直线l 1与l 2的夹角为 k 2-k 1,即为夹角公式 1+k 1k 2 π 2 例

18、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直线l 1的方程是x-2y-2=0,底边所在直线l 2的方程是x +y-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条腰所在直线l 3的方程

五、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1、设两条直线分别为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 则l 1与l 2是否有交点,只需看方程组

⎧A 1x +B 1y +C 1=0是否有唯一解 ⎨ ⎩A 2x +B 2y +C 2=0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 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 若方程组有无穷多解,则两直线重合

19、求经过两直线2x-3y-3=0和x +y +2=0的交点且与直线3x +y-1=0平行的直线方程。经过两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λ是待定系数,在这个方程中,无论λ取什么实数,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都得到A 2x +B 2y +C 2=0,因此,它不能表示直线l 2。

2、对称问题

(1)点关于点的对称,点A(a,b)关于P , y 0)的对称点B(m,n),则由中点坐标公式0(x 0 m =2x 0-a , n =2y 0-b,即B(2x 0-a , 2y 0-b)。

(2)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A(x 0, y 0)关于直线l :Ax +By +C =0(A、B 不同时为0)的对称点

A '(x 1, y 1),则有AA ’的中点在l 上且直线AA ’与已知直线l 垂直。

(3)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解决,若已知直线l 1与对称轴l 相交,则交点必在与l 1对称的直线l 2上,然后再求出l 1上任意不同于交点的已知点P 1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P 2,那么经过交点及点

P 2的直线就是l 2;若直线l 1与对称轴l平行,则在l 1上任取两不同点P

1、P 2,求其关于对称轴l 的对称

点P

1、P 2,过P

1、P 2的直线就是l 2。

例题20、已知直线l :x +y-1=0,试求①点P(4,5)关于l 的对称坐标;②直线l 1:y =2x +3关于直线 ' ' ' ' l 的对称的直线方程。例题21、求函数y =

六、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间的距离 +的最小值。

P(1)两点间的距离:已知P 1P 2=1(x 1, y 1), P 2(x 2, y 2)则

(2)点到直线的距离: l 已知点P,求点P 0(x 0, y 0),直线l :Ax +By +C =0(A、B 不同时为0)0到直线的距离。解法一:如图,作P 0Q ⊥l 于点Q,设Q(x 1, y 1),若A,B ≠O, 则由k 1=-A B(, 得k P 0Q = B A k 1k P 0Q =-1),⎧Ax +By +C =0 ⎪

B ⎨B y-y =(x-x)从而直线P 的方程为,解方程组Q y-y =(x-x 0)得0000⎪A ⎩A ⎧B 2x 0-ABy 0-AC x =⎪⎪1A 2+B 2 ⎨2 ⎪y =A y 0-ABx 0-BC 1⎪⎩A 2+B 2 ∴d =PQ ==0 Ax 0+By 0+C ==A 2+B 2 容易验证当A=0或B=0时,上式仍然成立。

l 解法二:如图,设A ≠0,B ≠0,则直线l 与x 轴和y 轴都相交,过点P 0分别作x 轴和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

于R 和S,则直线P 0R 的方程为y =y 0,R 的坐标为(-By 0+C , y 0); A x ,-直线P 0S 的方程为x =x 0,S 的坐标为(-0 Ax 0+C),B 于是有P 0R =-Ax 0+By 0+C By 0+C-x 0=, A A = Ax 0+By 0+C Ax 0+C P-y 0= , RS =0S =-B B 0+By 0+C。

=d,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d ⋅RS =P 设PQ 00R ⋅P 0S.于是得d = 因此,点P 0(x 0, y 0)到直线l :Ax +By +C = 0的距离d =上式仍成立。注意: P 0R ⋅P 0S RS = 容易验证,当A=0或B=0时,①若给出的方程不是一般式,则应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再利用公式求距离;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上的点的最短距离;

③若点在直线上,则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但距离公式仍然成立,因为此时Ax 0+By 0+C =0。(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定义;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是指夹在两条平行直线间公垂线段的长,即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与l 2:Ax +By +C 2= 0的距离公式d = 推导过程:设P 则P 到l 2:Ax +By +C 2=0的距离

0(x 0, y 0)为直线l 1:Ax +By +C 1=0上任意一点,0为d =,又因为P 0在l 1:Ax +By +C 1=0上,所以Ax 0+By 0+C 1=0,即Ax 0+By 0=-C 1, 所以d = 注意:应用此公式时,要把两直线化为一般式,且x、y 的系数分别相等。

例题

22、求经过点A(-1,2)与B(-,0)的直线上一点C(5,n)到直线x +y =1的距离。例题

23、求经过点A(1,2)且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 的直线方程。例题

24、已知三角形ABC 中,点A(1,1),B(m)(1

例题

25、求过点P(1,2)且与A(2,3),B(4,-5)两点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作业:

1、设θ∈(52 π 2 , π),则直线x cos θ+y sin θ+1=0的倾斜角α为()(B)θ(C)θ+(A)θ-π 2 π 2(D)π-θ

2、设P(x,y)是曲线C :x 2+y 2+4x +3=0上任意一点,则 y 的取值范围是()x A .[-3, 3] B .(-∞,-3]⋃*, +∞)C .[-3, ] D .(-∞,-]⋃*, +∞)3333

3、已知M(2,-3),N(-3,-2),直线l 过点A(1,1)且与线段MN 相交,则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 3 或k ≤-4 4 3 B.-4≤k ≤ 4 33 C.≤k ≤4D.-≤k ≤4 44

4.过点P(6,-2)且在x 轴上的截距比在y 轴上的截距大1的直线的方程是 A .2x +3y-6=0 C .x-y +3=0 B .2x +3y-6=0或3x +4y-12=0 D .x +2y-2=0或2x +3y-6=0

5、若直线l 经过点(1,1),且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 则直线l 的条数为(A)1(B)2(C)3(D)4

6、如图所示,直线l 1:ax -y +b=0与l 2:bx -y +a=0(ab≠0,a ≠b)的图象只可能是()

7、若三点A(3,a)、B(2,3)、C(4,b)在一条直线上, 则有()(A)a=3,b=5(B)b=a+1(C)2a-b=3(D)a-2b=3

8、直线l 经过原点和点(-1, -1), 则它的倾斜角是 a A.π5ππ5ππ B.C.或 D.- 44444 9.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直线l 2:A 2x +B 2y +C 2=0相交,则方程λ1(A 1x +B 1y +C 1)+λ2(A 2x +B 2y +C 2)2 =0,(λ1≠0)表示()+λ22

A.过l 1与l 2交点的一切直线 B.过l 1与l 2的交点,但不包括l 1可包括l 2的一切直线 C.过l 1与l 2的交点,但包括l 1不包括l 2的一切直线 D.过l 1与l 2的交点,但既不包括l 1又不包括l 2的一切直线 10.方程(a -1)x -y +2a +1=0(a ∈R)所表示的直线()A.恒过定点(-2,3)B.恒过定点(2,3)C.恒过点(-2,3)和点(2,3)D.都是平行

11、过点(-1,)且与直线3x-y +1=0的夹角为 π 的直线方程是()6 A、x-3y +4=0 B、x +1=0或x +3y-2=0 C、x+1=0或x-y +4=0 D、y =或x +3y-2=0

12、直线x cos α+3y +2=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3、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1,2),直线l 的倾斜角为

14、已知直线L 过P(-2,3)且平行于向量d=(4,5),则直线L 的方程为。

15、已知点M(a , b)在直线3x +4y = 15上,则

16、△ABC 的三个顶点A(-3,0),B(2,1),C(-2,3).求:

(1)BC 所在直线的方程;(2)BC 边上中线AD 所在直线的方程;(3)BC 边的垂直平分线DE 的方程.17、求到两直线l 1: 3x +4y-5=0和 l 2:6x +8y-9=0距离相等的点P(x , y)满足的方程

第五篇:《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实际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出示例2)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足球问题。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3、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我们还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4、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二)水龙头接水问题。

1、出示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每分钟滴水量、半小时的滴水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2、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

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下载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余式与不定方程 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

    第11课时 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1) 教学内容:教材P73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

    复数 复数与方程 教案

    复数·复数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在复数集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含有未知数 的解法.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及方程的思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 27.3实践与探索(第二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晋城四中 李前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体会利用函数图象......

    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的练习题(精选5篇)

    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的练习题二元一次方程具有无数多个解,但在一定条件下,如求整数解,存在有限个解的情况,这样的方程或方程组叫不定方程(组)。 1. 写出方程x+2y=5的一个解。 2.......

    解简易方程教案1

    解简易方程 谭贤芬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高中数学 《圆与方程》教案

    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

    课题:式与方程教案

    课题:式与方程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计算含有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