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时间:2019-05-15 05: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第一篇: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金石桥高洲中学

罗玉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绝对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不管你的课讲得如何好,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关闭着,其它的一切是很难注入到学生的心坎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根据本人10余年的教学体会,概括为12个字:即“质疑、引趣、动情、导思、求变、务本”。这里把“质疑”放在第一位,是强调了它的重要,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导思”才是教学的目的,才是获得智慧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地去攻占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座难关。当学生学到关键的地方时,我们就要“钓”学生的学习胃口,把学生的士气鼓起来,使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导在知识的原野上跋山涉水,领导他们去邀游知识的迷宫。下课了,他们还会主动去问,去复习,去回味,去找参考书看,去独立钻研和思考。“设疑”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设疑,就是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设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一、授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如,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儿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二、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关键,而这些都离不开课堂中的设疑提问。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过了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非常清楚的道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现行教学中,很多同学只满足于解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解疑,超越了“无疑”、“有疑”两个阶段,从而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这样就降低了思维训练度,以致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搞“满堂灌”;另一方面是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不愿多想。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存疑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粗简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证。

因此,从学生自身出发,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对探究问题过程的体验,找到答案,从有疑到无疑,是新教育理念所要求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了本课题。

2、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练习、进行教学评价”。本课题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教学步骤:分析教学目标、进行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即如何提出问题,怎样把握各种不同问题的功能,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无疑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题研究主要想解决的三个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

2、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

3、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二)、研究目标

1.设计课堂设疑提问的提出:能从(1)教学目标(2)课文标题(3)关键词(4)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等方面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

2.通过不同情境设计问题的方法。

3.精心设疑,达到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4.最后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形成教学方法与成果。

(三)、研究方法

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研究。设疑提问时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巧问善诱是创设良好思维情境的关键,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好何时问、何处问、怎样问、怎样导,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环环深入。

具体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综合实践法、比较研究法等。

三、研究保障

(1)完成本课题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韩晓燕自1999年师范毕业到2008年9年内,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对中学课堂教学轻车熟路。平时也学习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在切实了解中学理科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教研素养与能力。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确保此课题不会流于形式。

其他都是一线中学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潜心于教学,善于反思,潜心于研究,同样具备研究素质。何井民是马圈子中学教学校长,有着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组织领导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高建全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多年,是市级骨干教师,并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参与了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并以结题,现正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省、市、县级奖。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老师多年从事初中毕业班工作,并在中

考中多次中考优秀。课题组成员不仅有丰富的教研能力、教学经验,而且能通过Internet查阅大量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资源为教具,有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条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相关的图书资料。他们本人也都 掌握了一定的电教技术,完全可以辅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科研骨干教师韩晓燕、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何井民副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组员为高建全、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等教科研骨干教师。

(4)精心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利于实验与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对八年级1-2班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

四、研究过程

我校的《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2008年3月被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定为“青龙县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营造平等、自信、鼓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提问。

学生在课堂中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提问的心态,并且引导学生肯定那些爱提问的同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自信、鼓励的氛围,给学生敢想、敢问的自由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鼓励和肯定,成为学生喜欢的空间。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这样,学生将会在自信、鼓励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2、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表达交流的时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一般采用直接自己提出问题,或刚出示情景就让学生立即举手提出问题,然后找学生回答,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提问和表达的时间,留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时间,真正鼓励学生提问,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在以后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想要提的问题写在课本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在课堂上要进行充足的交流。教师在提问前应给予指导,针对本课的课题、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提示引导,明确提问的方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提问,在生活情景中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当然教师应该进行一些观察情景、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3、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引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不仅使教师观念有所转变,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了中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六、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设疑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疑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分解问题的难度,轻松、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形成了如何进行课堂设疑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受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其实,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地去攻克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座难关。因此,当学生学到关键的地方时,我们就要“钓”学生的学习胃口,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做法。

一、有效把握“设疑”问题的特点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拓展的。教师在“设疑”时对应深入研究教材,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变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问题。

(1)尝试设计具有挑战性、争辩性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辨是非。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争辩的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尝试设计具有横向比较性的问题

拓宽学生视野,借助知识的横向联系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不妨将此文和另一篇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放在一起设疑,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地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如果单纯从一个视角去观照这种关系就缺乏客观性,也就不全面、不科学了。

(3)尝试设计具有想象教师和联想空间的问题

设计此类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下尽最大可能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个人思考的角度出发发表每人不同的见解,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并在联想和想象中有创造性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尝试设计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的问题

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尤其是在“设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精心设计具有阶梯性特点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可根据本班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5)尝试设计具有较强目的性的问题

二、准确掌握“设疑”问题的切入点

明确了课堂“设疑”的思路,掌握了课堂“设疑”的技巧,那么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选择好“设疑”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新课导入处可“设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科学有方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如教师在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语进行“设疑”: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任何救助工具的情况下,掉进海里不会淹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依据常识感到不可思议,就自然萌发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集中到课堂中,进入到教师“设疑”的问题中来。

(2)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往往会收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常是本篇文章所要揭示的全文主旨之所在,因此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长课短教”的情况。

(3)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

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巧妙“设疑”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给教学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地理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关键字:地理教学;设疑艺术;思维;能力

设疑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宽松和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接受新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凤疑呢?现作以下分析:

一、在头处设疑

在地理课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习上学生带着寻求答案的疑问进入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譬如,学习“地图”的有关知识时,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当学生猜出谜底是“地图”后,教师可再设疑:(1)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何作用?(2)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出来?(3)当你外出旅行时如何使用地图?

„„

这种层层深入的质疑,使课堂气氛顿时进活跃起来,我抓住这一契机顺利地导入新课。由于爱这种求知欲的驱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在关键处设疑

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例如:在讲《日本》时,先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然后设疑: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是一个战败国,而目前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那么日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所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自然条件方面),让学生全面分析,掌握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在“无疑”处设疑

教师不仅要会在关键处设疑,更要善于在看似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因为,此时学生往往因粗枝大叶或未发现什么问题而表现出漫不经心,思维处于“低谷”状态。这时老师应投石激浪,巧妙设疑,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如在学习“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一节时,先请学生自己看书总结经度和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成因和表现明显的地区,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似已无疑。这时,我又根据课本插图设疑:

(1)理想大陆上横贯大陆东西的自然带有哪些?

(2)在理想大陆图上,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为何向南、北伸展?

(3)自然带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那么不同的气候能否形成相同的自然带?(4)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苔原带,在大陆西岸的纬度位置比东岸偏北的原因是什么?南半球是否存在?为什么?

(5)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图中,热带雨林带在非洲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为何东岸为热带草原带?

这样的设疑又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发现了隐藏在插图背后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无疑中有疑,在有疑中释疑,在释疑中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在重难点处设疑

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握教材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难点上,才算是好刚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讲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原因时,如何解决这一重难点,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述,效果肯定不好。我就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看书!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可这样设疑:(1)亚马孙河流域的纬度位置有何特征?地开对气候有何影响?(2)亚马孙河流域东部沿海有哪些洋流过?对气候有何影响?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读图思考,相互讨论,很轻松地就突破了重难点。

五、在小时设疑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在地理教学中,尾留“疑花”。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完洋流的成因,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后,课堂小结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启航,夏季返航?

(2)在澳大利亚悉尼海滨,有一位游泳爱好者不慎丢失一只救生圈,数月后,被美国西海岸旧金山附近海区的人拾到。这种现象可信?为什么?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查阅地图,在感受到继续学习之乐后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学则须疑”,但并非问题越多越好,要讲究一定的艺术,需要谨慎的是,教师在设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切忌问题过难过大,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既要有拔尖题,也要有基础题,要因材设疑,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之我见

涡阳县宋大小学 宋俊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呢? 以下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设疑策略。

一、激发兴趣的设疑,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始,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投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愉悦性,而且为学生学习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的第三课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种桃花心木的人来给桃花心木浇水,“有时隔三天来一次,有时隔五天来一次,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的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少,有时浇得多。”(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这人浇水会这样的?(2)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简单地说一说。由于学生在读课文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并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得不错,也理出了文章的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带着一颗求知心读书,那么其内心的活力将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紧扣题眼设疑,开辟学生探索文本的思路

许多教师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设计,而往往对文本的题目视而不见。其实,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内容是文章的“心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眼,细细地剖析课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任务,有的放矢地阅读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问题:(1)普罗米修斯为谁去盗火呢? 为什么要去呢?最后成功了吗?(2)普罗米修斯是什么人? 他是自愿去的还是别人强迫的呢?(3)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盗”字,他是个好人吗? 我把学生的主要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并能根据黑板上的问题自学课文,理出课文的思路。

简单的题目,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题眼”展开教学,并以此为点,发散到课文中去,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一条“南山捷径”。

三、抓难处设疑,激发学生攀缘文本的能力

学生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地给予一些提示,并且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够攀缘文本,开拓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向学生提出: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他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最重要的是要战胜什么?你们要认真读课文,从中领悟,结合文本,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读书反复思考与讨论,终于从文本中挖掘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见,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文本的方方面面要了然于心,并能循循善诱,逐步把学生带出困惑的沼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

四、挖内涵设疑,激发学生深化文本的思考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往往是言中有言、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宽广的遐想空间。而这个空间正好是培养学生围绕文本中心勤思考、多探索的一方良田。因此,教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适可而止地挖一挖文本的内涵,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深化课文的主题,开拓他们因文想像、顺势探情的思维能力。《白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韵意无穷。在学生品味了课文的文字后,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是郭沫若先生在1942 年50 岁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坎坷,在文中仅仅写的是白鹭吗?他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重新阅读课文、细细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鹭暗喻自己;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与世无争、淡薄名利的感慨„„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揣摩作者心思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白鹭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喜欢上这只常见但又不寻常的动物。

学生的想像是无限的,打开了这扇想像之门,得到的收获将是出乎意料的。在平时的备课时,教师不妨自己先品品文章、悟悟道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五、挑矛盾设疑,引爆学生争议文本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这样的争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现在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挑战、有个性的,甚至允许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与教参、与权威不同,只要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的争议。问题是这样的:“《草船借箭》一文明明是诸葛亮利用夜色和东南风作掩护用计谋骗取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为什么文章要用“借”来掩息不用“骗取”来作题目呢?这样一提出,学生们都各在所见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样说是对的,不应该用“借”;要用“骗”字。但也有学生提出强烈的反对,这是对诸葛亮的不尊重,因为他是中国古代的英雄等等。争议得十分强烈。

有争议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收获。教师可以在一些适当的场合设置一些富有辩论的问题,或许在看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中,会使学生得到不寻常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精心备课放在首位,恰如其分地设置与文本相关的疑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走出疑问。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最终形成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下载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王玉琼 设疑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疑提问、创设情景,把矛盾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所谓“学问”,就是如果要获得学识,必须要有疑问,疑而后问,方有所得,据为己用,成为素质。而要问,首先要有“疑”,所以设疑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疑”的深入,......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疑策略研究(精选五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疑策略研究 2004-02-27来源:吴爱民 【内容提要】 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历史课堂设疑教学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MA 教育理论 MA1 教育研究 MA11 教育改革(教材改革及分析)MA111 教学计划MA112 课程标准 ·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的思考/李世杰、候......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1 书院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家长大都知识水平不是很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较多的是放任自流;加上家长在工厂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固定,很少有时间......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姓名:尹雪青学号:1107022001 班级:11数学2班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课程总结 数学教学过程有4大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数学教学设计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经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