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2 20:2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第一篇: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所谓“学问”,就是如果要获得学识,必须要有疑问,疑而后问,方有所得,据为己用,成为素质。而要问,首先要有“疑”,所以设疑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疑”的深入,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可谓善莫大焉。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而“不教”首先要是要教学生学会疑问,之后自己或者合作解决疑问,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并解决,上课之前,就要遵循一个原则:没有问题不教学。

凡有教学,就必然有问题,这是教学存在的前提;一旦没有了问题,所谓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教”和“学”都没有了理由,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仅仅能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有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教学相长,这就是“设疑”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研读教材就会发现问题,这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合理地、有创造性地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组织教学的则是教师的较高能力要求。从发现问题到设置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以后的教学再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可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设置一个问题却远比发现和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设置一个问题,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思考并着手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设疑”问题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素养的教师设置出来的问题是迥然不同的,其间体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知识积累深度和广度,专业水平的高下。大而空的问题看起来很吓人,学生不容易着手,也难得解决,即使小有收获,但留下的遗憾也很多,因此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如果一个教师经常这样,久之,学生因为无法完成或遗憾太多,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寓学于乐”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心理,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教学。鉴于此,设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设及面小,通过合作能够解决,引发新的思考空间,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充满快乐,这样的“设疑”应该哦就是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以及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谨慎地研究,反复地考量。在设置每一个问题时,既要关注到问题的合理性,要合乎教材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也要关注到问题的前瞻性,不能就事论事、原地踏步,要有适当的提高和超越;既要有系统性,也要创造性,还要有艺术性;既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要能“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当然也是长期的追求。

高中语文有一篇文章叫《庖丁解牛》,在文中,文惠君曾两次说到“善哉”,一次是在庖丁展示了“解牛”的技艺之后,还有一次是在庖丁回答文惠君所问“为什么技艺达到如此地步”之后。但是,可能有些教师并没有对此投入更多的关注,因而教学时也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事实上,这两个“善哉”却是结构全文的“纲”。但有教师却能从中看出端倪,源此设问,“文惠君的两次善哉’包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善哉”的背后是什么?”围绕这两个“善哉”来设置问题,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并为理解文章“得养生焉”的主旨铺平了道路、留出了空间。所以,表面上看仅仅也就是一两个问题,但却是教师文本解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却能反映出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设疑”随意性,没有目的的问,是很不可取的。如果就为了“赶时髦”,以为真的走进了“新课程”,就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发展到如今的“满堂问”,鸡零狗碎,很多问题纯粹是“应景式”的“为问而问”,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含金量”低得惊人。如果是教师不愿意琢磨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或科学性,那问题就真大了,对学生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需要优化,要精挑细选,工于设计,避免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设问方面孜孜以求,不断完善和超越,使自己的设问能力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那么对于“教学相长”而言,百益而无一害。

《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小说时,走的基本上都是“抑蒋扬周”的路子。其实在情节的设计上,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在多次解读文本后,发现诸如“将帅大战前醉酒”“绝密信件随意防止”“敌人出营无人盘查”等有违常规漏洞。如果“设疑”时启发学生:“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就那么十全十美吗?从定计到用计,这中间有没有你能看得的破绽?据此,你如何看待蒋干的中计?如果这样设疑,可能既照顾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前瞻性又有创造性,从而引发学生带着兴趣,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开启了智慧之门。

设疑,需要教师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得教学的成功和自豪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自信,虽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一个教师研究教材、发现问题并有计划巧妙设疑,无疑是其中的一项虽然细小但极为重要的内容。这样形成的教学效果,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第二篇: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新的学年,新的学生,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材,一切都是新的。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都尽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刚刚教这些学生,还不太了解他们,我还不怎么有胆量放手让他们有太多的主动权,唯恐放手之后“收不回来”。但是偶然的一堂课,让我不再有这个疑虑。

记得那是学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我决定大胆的尝试一次。我采取让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来演示货币的产生过程。班级一共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演示货币产生的一个阶段。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深深的震撼了我。在“任务”下达后短短2分钟的准备时间里,他们迅速的推举出代表,整体协作,有人准备道具,有人准备台词,“演员们”在磨合怎样演。当时的情景,深深的温暖了我。学生们优秀的表现丰富了课堂,充实了教学资源。他们设计的台词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充满了幽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并且很容易的就理解和掌握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一知识点。

我的这一设计,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加深了对政治课的兴趣,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掌握了知识。我自己也从中获益。不但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创造能力,而且在知识的传送上,从以前枯燥的讲解变为恰当的引导,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变的轻松愉快。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大胆的放手”,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充分挖掘开发学生身上的潜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善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这堂课,我感觉教师要想上好每一堂课,课下需要做大量的努力。首先要钻研透教材,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要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听的欲望。其次教师要营造一个新颖的教学环境,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知识的研究学习当中,教师要进行好角色的转变,探索新途径,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教师要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引导者。在这一点上,我感到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讲,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需要不断的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一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只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做的越来越好。

第三篇: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俗话说,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乃学问之始,创新之本,而疑就是问题。问题是人思维的产物,也是人思维的原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质疑的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创设内容产生疑问,出现思维的不和谐状态,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设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数学课中更多地运用设疑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地理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关键字:地理教学;设疑艺术;思维;能力

设疑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宽松和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接受新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凤疑呢?现作以下分析:

一、在头处设疑

在地理课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习上学生带着寻求答案的疑问进入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譬如,学习“地图”的有关知识时,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当学生猜出谜底是“地图”后,教师可再设疑:(1)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何作用?(2)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出来?(3)当你外出旅行时如何使用地图?

„„

这种层层深入的质疑,使课堂气氛顿时进活跃起来,我抓住这一契机顺利地导入新课。由于爱这种求知欲的驱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在关键处设疑

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例如:在讲《日本》时,先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然后设疑: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是一个战败国,而目前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那么日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所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自然条件方面),让学生全面分析,掌握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在“无疑”处设疑

教师不仅要会在关键处设疑,更要善于在看似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因为,此时学生往往因粗枝大叶或未发现什么问题而表现出漫不经心,思维处于“低谷”状态。这时老师应投石激浪,巧妙设疑,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如在学习“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一节时,先请学生自己看书总结经度和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成因和表现明显的地区,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似已无疑。这时,我又根据课本插图设疑:

(1)理想大陆上横贯大陆东西的自然带有哪些?

(2)在理想大陆图上,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为何向南、北伸展?

(3)自然带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那么不同的气候能否形成相同的自然带?(4)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苔原带,在大陆西岸的纬度位置比东岸偏北的原因是什么?南半球是否存在?为什么?

(5)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图中,热带雨林带在非洲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为何东岸为热带草原带?

这样的设疑又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发现了隐藏在插图背后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无疑中有疑,在有疑中释疑,在释疑中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在重难点处设疑

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握教材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难点上,才算是好刚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讲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原因时,如何解决这一重难点,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述,效果肯定不好。我就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看书!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可这样设疑:(1)亚马孙河流域的纬度位置有何特征?地开对气候有何影响?(2)亚马孙河流域东部沿海有哪些洋流过?对气候有何影响?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读图思考,相互讨论,很轻松地就突破了重难点。

五、在小时设疑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在地理教学中,尾留“疑花”。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完洋流的成因,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后,课堂小结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启航,夏季返航?

(2)在澳大利亚悉尼海滨,有一位游泳爱好者不慎丢失一只救生圈,数月后,被美国西海岸旧金山附近海区的人拾到。这种现象可信?为什么?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查阅地图,在感受到继续学习之乐后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学则须疑”,但并非问题越多越好,要讲究一定的艺术,需要谨慎的是,教师在设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切忌问题过难过大,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既要有拔尖题,也要有基础题,要因材设疑,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王玉琼

设疑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疑提问、创设情景,把矛盾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而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设疑提问呢?本人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设疑要明确合理、提问时要做到语言要精炼、准确和富有启发性

教师提问要讲究问题表达得明确。首先,要注意提问范围的适度性,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来设疑提问,既不能让学生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就轻而易举地回答问题而感到乏味,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难度太大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次,要注意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再次要注意问句概念的确定指向性,不产生歧义。从问句的结构、提问的语言形式看,任何问句都要是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如果一个问句中隐含的已知判断越多,那么所提问题就会越有启发性,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整体表述了什么内容之后,才能回答问题中的未知。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很多,如激情引趣式提问、排比层递式提问、广角聚焦式提问、联想想像式提问、辩证统一提问等等,至于要采取哪一种提问方式,就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15课《西门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西门豹这个人物时,就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2---14)自然段)采取排比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西门豹与老大爷、官绅、巫婆的对话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西门豹是一个智勇双全、为民着想的官员。

二、讲究提问的灵活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角度的灵活性,是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训练的最好示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提问时要讲究灵活性。需要分析综合后才能形成某种判断的提问,就该用判断型问句,还可以运用转换的方法,需要分析论证形成结论提问的应该用论证型问句,如在教学《丑菊》这篇章文章时,就应该采用论证型提问法:居然有人说美丽的菊花不美,还偏偏说它是“丑菊”,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对它进行描述的?这样的提问对课题提出了疑问,又与课文的主题相符,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效的。

三、讲究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分析文章思路设疑提问。思路就是作者车文章的思考线索脉络,思路好比一根线贯穿始终,连缀着字、词、句、段,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纲。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应根据大纲理出清晰的教学步骤,设置科学合理的疑问,一般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依次提问,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根据教学目的、重难点、侧重整体把握,追求提问的整体性。

理解感知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和起点,整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一种的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互助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提纲挈领地整体设计思考题,并适时出示,让学生根据提问能够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阅读理解,达到文道统一的境地。

总之,教师设疑的角度不同,提问的语言形式各异,就会形成课堂提问异彩粉呈有各种艺术境界,能够达到“一石激动千层浪”的效果。

邮编:636355 电话;*** 地址:四川省达州万源市河口镇中心小学校

下载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浅谈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濮阳县第二实验中学 荆杨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点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是个系统工程,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三疑三探交流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

    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有效设疑的策略之我见 涡阳县宋大小学 宋俊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呢? 以下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设疑策略。 一......

    在教学相长中摸索爱与责任

    教学相长中摸索爱与责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当全球聚焦杭州G20峰会胜利闭幕之后,我们又迎来了荣誉与感恩交融的盛大节日——第32个教师节。作为思口中学的一......

    大数据中的教学相长

    大数据中的教学相长 作者:王陆《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15版) 图1:三个区域教师提问的IRT模型分析 图2:中国24个省市中小学教师课堂问题类型的大数据平均值 大数据时代,来自......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兴......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

    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浅谈中学数学设疑教学的创设 金石桥高洲中学罗玉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