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浅谈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濮阳县第二实验中学 荆杨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点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是个系统工程,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积极发言习惯、独立作业习惯及自我反馈与查缺补漏习惯,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大声朗读、及时背诵、定期巩固、组词造句及翻译句子的习惯。为语言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相应语言。对学生进行语音整理,提高学生单词记忆及读书速度,培养学生早晚听英语、随时观察并朗读、口头汇报、记英语及查英汉双解辞典并进行逆思维写作的习惯。八年级时进行泛读,九年级进行专项阅读训练。
二、立足教材,挖掘学生想象力开展活动,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
教材虽说语法编排有些零散,但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强,而且每单元阅读文章选材有针对性,有益于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佳篇。七年级上册售货员、服务员的体验,八年级外星人光临地球的解说与对白,九年级时关于校规的辩论,教师精心层层引导,学生在小组表演中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与快乐。挖掘课文中的角色并进行换位思考写作训练,根据他们生活的感触自由写作,学生的想象力与智慧有时超越我们的想象。
三、合理分组,让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手,以有效开展任务型合作学习。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很重要。我们把全班学生按男女、性格特征及成绩的强弱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开展比评活动。在调查、收集信息、记录及口头汇报等中明确分工,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在每周都有展现本组每个成员进步的机会,学生受到尊重,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强化,在小组内及小组间互帮互比的活动中,师生角色不断转化,师生与学生间情感得以融洽。
四、师生共同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做好考情分析。
英语作为语言,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工具之一。如雪灾后,我们和学生共同搜集相应的阅读文章进行阅读训练,并将材料中可以接受的语言信息进行整理巩固,以拓宽学生的词汇及知识面。我们利用地震后的震撼,抓住全校学生即将为灾区捐款的契机,收集整理了关于地震的相关词汇,本次地震及唐山地震中感人事件的英语文章,教师用英语进行为何筹款的课堂活动、学生口语训练之余,进行了《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及《我被感动了》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数据与事例的暄染中,奉上了他们的悲痛、感动与敬意。在整个复习中,我们将学生手中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多做与新信息或与教纲相关但学生不熟练的习题,每个学生将一年来的错题集整理,结合手中资料分小组出试卷,结合老师收集的信息测试,对于每一次重要测试,学生都进行细致的试卷分析并将各次考试成绩进行折线统计,以分析学习的扎实状态。
第二篇: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新的学年,新的学生,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材,一切都是新的。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都尽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刚刚教这些学生,还不太了解他们,我还不怎么有胆量放手让他们有太多的主动权,唯恐放手之后“收不回来”。但是偶然的一堂课,让我不再有这个疑虑。
记得那是学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我决定大胆的尝试一次。我采取让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来演示货币的产生过程。班级一共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演示货币产生的一个阶段。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深深的震撼了我。在“任务”下达后短短2分钟的准备时间里,他们迅速的推举出代表,整体协作,有人准备道具,有人准备台词,“演员们”在磨合怎样演。当时的情景,深深的温暖了我。学生们优秀的表现丰富了课堂,充实了教学资源。他们设计的台词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充满了幽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并且很容易的就理解和掌握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一知识点。
我的这一设计,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加深了对政治课的兴趣,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掌握了知识。我自己也从中获益。不但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创造能力,而且在知识的传送上,从以前枯燥的讲解变为恰当的引导,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变的轻松愉快。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大胆的放手”,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充分挖掘开发学生身上的潜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善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这堂课,我感觉教师要想上好每一堂课,课下需要做大量的努力。首先要钻研透教材,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要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听的欲望。其次教师要营造一个新颖的教学环境,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知识的研究学习当中,教师要进行好角色的转变,探索新途径,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教师要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引导者。在这一点上,我感到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讲,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需要不断的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一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只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做的越来越好。
第三篇: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所谓“学问”,就是如果要获得学识,必须要有疑问,疑而后问,方有所得,据为己用,成为素质。而要问,首先要有“疑”,所以设疑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疑”的深入,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可谓善莫大焉。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而“不教”首先要是要教学生学会疑问,之后自己或者合作解决疑问,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并解决,上课之前,就要遵循一个原则:没有问题不教学。
凡有教学,就必然有问题,这是教学存在的前提;一旦没有了问题,所谓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教”和“学”都没有了理由,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仅仅能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有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教学相长,这就是“设疑”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研读教材就会发现问题,这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合理地、有创造性地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组织教学的则是教师的较高能力要求。从发现问题到设置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以后的教学再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可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设置一个问题却远比发现和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设置一个问题,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思考并着手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设疑”问题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素养的教师设置出来的问题是迥然不同的,其间体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知识积累深度和广度,专业水平的高下。大而空的问题看起来很吓人,学生不容易着手,也难得解决,即使小有收获,但留下的遗憾也很多,因此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如果一个教师经常这样,久之,学生因为无法完成或遗憾太多,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寓学于乐”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心理,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教学。鉴于此,设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设及面小,通过合作能够解决,引发新的思考空间,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充满快乐,这样的“设疑”应该哦就是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以及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谨慎地研究,反复地考量。在设置每一个问题时,既要关注到问题的合理性,要合乎教材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也要关注到问题的前瞻性,不能就事论事、原地踏步,要有适当的提高和超越;既要有系统性,也要创造性,还要有艺术性;既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要能“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当然也是长期的追求。
高中语文有一篇文章叫《庖丁解牛》,在文中,文惠君曾两次说到“善哉”,一次是在庖丁展示了“解牛”的技艺之后,还有一次是在庖丁回答文惠君所问“为什么技艺达到如此地步”之后。但是,可能有些教师并没有对此投入更多的关注,因而教学时也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事实上,这两个“善哉”却是结构全文的“纲”。但有教师却能从中看出端倪,源此设问,“文惠君的两次善哉’包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善哉”的背后是什么?”围绕这两个“善哉”来设置问题,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并为理解文章“得养生焉”的主旨铺平了道路、留出了空间。所以,表面上看仅仅也就是一两个问题,但却是教师文本解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却能反映出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设疑”随意性,没有目的的问,是很不可取的。如果就为了“赶时髦”,以为真的走进了“新课程”,就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发展到如今的“满堂问”,鸡零狗碎,很多问题纯粹是“应景式”的“为问而问”,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含金量”低得惊人。如果是教师不愿意琢磨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或科学性,那问题就真大了,对学生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需要优化,要精挑细选,工于设计,避免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设问方面孜孜以求,不断完善和超越,使自己的设问能力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那么对于“教学相长”而言,百益而无一害。
《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小说时,走的基本上都是“抑蒋扬周”的路子。其实在情节的设计上,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在多次解读文本后,发现诸如“将帅大战前醉酒”“绝密信件随意防止”“敌人出营无人盘查”等有违常规漏洞。如果“设疑”时启发学生:“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就那么十全十美吗?从定计到用计,这中间有没有你能看得的破绽?据此,你如何看待蒋干的中计?如果这样设疑,可能既照顾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前瞻性又有创造性,从而引发学生带着兴趣,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开启了智慧之门。
设疑,需要教师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得教学的成功和自豪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自信,虽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一个教师研究教材、发现问题并有计划巧妙设疑,无疑是其中的一项虽然细小但极为重要的内容。这样形成的教学效果,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第四篇:在教学相长中摸索爱与责任
教学相长中摸索爱与责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当全球聚焦杭州G20峰会胜利闭幕之后,我们又迎来了荣誉与感恩交融的盛大节日——第32个教师节。作为思口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出席这次庆祝表彰大会,我感到十分荣幸,身为一线教师,在感受到领导的亲切关怀,聆听县委、政府的热切瞩望后,真的是心潮澎湃!每一句话语,都是上善若水的厚重,每一份关怀,都是耿耿育人的期待。站在这里,我想说,教育因为爱,而焕发缤纷的色彩,教师因为责任而演绎精彩的人生。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教学相长中摸索爱与责任》。
我是与教师节同龄的年轻教师,十年的教学经历,我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一直告诉自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宽容和尊重就是爱的精髓”。学生一旦在宽容和尊重中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带着爱的教育,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早晨在校园还是一片寂静时,我已经早早的等在了教室里、操场旁,无声的督促着每一个学生;中午、晚上,我总是流连于教室、寝室之间,实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看看他们吃了些什么,他们作业得完成怎样,问问他们今天的课程听懂了吗?根据天气情况嘱咐孩子们睡觉时盖好被子,白天要穿暖衣服等等,这些都成了我平日里最关心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每天“朝五晚九”,没有“八小时上班”的概念,宿舍——教室——操场,三点一线成为教师的生活写照,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我们辛苦而快乐着,快乐而享受着。结婚时带毕业班,婚前准备时间很紧张,但没有请假,由于出生于第一个教师节当年,领证就定在9月10日。我这样戏称自己:我为教师节而生,我为做教师而活。
有爱让我产生工作热情,担当责任才是教师的良心底线。思口中学德育不放假等一系列教育举措,把育人渗透于校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我钻研教材,我探索思考,发现物理定律与人生规则有着何等的相似,上课时我经常将物理知识点融入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就如何准确的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我总会这样对学生说,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摩擦,就正如生活中,与你接触最多的人,与你产生矛盾,也就是摩擦的可能性最大,这会是些什么人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关心,爱护你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宽容的心理解身边的人,避免因摩擦而让最爱你的人受到伤害。像物理学科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像这样融文化知识于思想教育之中,我们的老师都在做。平凡的岁月,弹指一挥间;风雨兼程,留下真情一片。
教育,任重而道远!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无悔地坚守着教书育人的这方沃土,与日月同行,与书本相伴;我们把热情与梦想奉献给了纯朴可爱的孩子。用不灭烛光照亮别人,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真谛。在知识田野上流着耕耘的汗水,在成才大道边织出七彩的图案。让那些世纪的骄子成为一颗颗小太阳,在地球的东
方升腾、奔放,创造崭新的时代,创造奇异的希望,创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第五篇:大数据中的教学相长
大数据中的教学相长
作者:王陆《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3日 15版)
图1:三个区域教师提问的IRT模型分析 图2:中国24个省市中小学教师课堂问题类型的大数据平均值
大数据时代,来自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不同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与特点,从而助力中等和薄弱地区的学校与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还可以促进优质教育区域更快地总结概括出课堂教学的优秀经验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在知识层面的共享与传播,助力教育均衡化发展。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于靠谱COP团队在长达16年的时间中对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大数据进行研究的成果。靠谱COP是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简称。
案例1:教育的强中弱地区在课堂教学行为方面存在差异
这里以课堂教学行为中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提问倾向为例。
以B市的教育发达地区D区、教育中等发达地区F区和教育发展中地区M区为数据采样点,采用分层定比抽样法分别从三个区中按照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1∶1∶1的比例各抽取36名教师,共108名教师的课堂视频案例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其中文科56节课,理科52节课;小学59节课,中学49节课;使用视频分析法、IRT模型法(IRT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系列心理统计学模型的总称。编者注)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图1所示的研究成果:不同教育水平区域的课堂提问倾向的确存在着显著差异;作为教育强区的D区在课堂提问倾向中表现出问题开放性最高、问题解决倾向最强以及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最突出。教育中等发达地区和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在课堂提问倾向与教育强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提问的问题设计,掌握更多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法与教学策略等途径,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增加批判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将仅仅考查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对与错,改为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与浅,鼓励学生尽情思考,展现和分享学生的思维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点评:大数据犹如显微镜。持续地、长期地监测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透视课堂教与学的短板,告诉我们当前教与学急需改进的地方,从而为学校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抓手,提高教与学质量。
案例2:发散思维和评价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与学的最薄弱环节
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是问题的衍生物,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就在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关注课堂中的问题类型可以让我们获得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认知目标达成水平的判断依据。
图2是2000年—2015年连续16年对全国24个省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为理科和文科两大课程门类(此处呈现理科),统计得出的课堂中问题类型的大数据平均值。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文科和初中文科无论是对话型、混合型和练习型的教学模式,课堂问题类型都是以记忆型问题为主的,整体问题类型处于最低层级,即处于低层次集中型问题水平,学生的认知目标为认知-记忆水平。而小学理科、初中理科和高中理科及高中文科则多以推理性问题为主,问题层级处于高层次集中型问题水平,学生的认知目标为聚合思维水平。无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理科与文科课程,整体缺乏以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为核心的分析型问题,发散思维和评价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与学的薄弱环节和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点评: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新时期,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及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任何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作为系统的实施者对改革需求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是学校改革的真正推动力。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数据挖掘,大数据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可以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案例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内容取向的显性知识,如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更要掌握丰富的实践取向的隐性知识,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知识、情境知识和反思知识等为基础的课程知识、教学设计知识、教学过程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和人际知识等,即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的核心知识,是关于如何教和怎么支持学的知识。作者团队于2015年在靠谱COP平台中抽样了来自教育强区的145名研修教师一个学期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大数据的分布状况,这一测试结果显示:
即使是教育强区,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其中高中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水平值最高,初中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水平值最低;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六种成分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情境知识最高,初中教师群体的策略知识最高,高中教师群体的反思知识最高;然而无论是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师的教育信念都处于最低水平。
●点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最直接指导与支配个体行为的知识,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组织绩效的知识,更是一所学校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
案例4:教师师徒制优化后会更有效
长期以来,中小学学校都采用师徒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指派一名具有较长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即成熟教师,作为新手教师的师傅,并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促进新手教师在成熟教师的指导下,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能够较快地获取、继承、传递、存储和应用成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胜任教师至少要经历知识生产和知识进化两个关键阶段。即要经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知识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新手教师自入职开始的1-3年期间;也要经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主动改变知识内涵与结构以适应新环境的知识进化过程,一般在新手教师入职3年以后。知识生产阶段是新手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阶段,而知识进化阶段是新手教师发展、修正、完善、建构其实践性知识的阶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显然在这个公式中经验是一种“慢变量”,是新手教师要随着时间和实践机会的增加而慢慢积累起来的;而反思是可以干预的一个“快变量”。在抽取了来自4个省8所靠谱COP项目学校共12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40名,成熟教师40名,收集了这120位教师自2010年9月-2011年7月一年间在靠谱COP平台的论坛中所发表的帖子、教师们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教师们制作的教学反思DST(Digital StoryTelling)视频材料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采用了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分析后发现:在高层教学反思中,胜任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相似聚为一类,而新手教师则单独为一类。继而进行了回归分析后,显示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仅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
同时我们发现:教师知识的进化过程是一种教师的知识集合处于不断的流通与变化的过程;成熟教师与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过程中的试探性理论或解决方案上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即成熟教师更倾向于从局部要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新手教师则更倾向于从整体要素的改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进化的过程中,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的排除错误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直接吸取成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倾向。
这一研究结果带来的启示是:在知识生产阶段,让胜任教师担任新手教师的师傅会显著影响新手教师的高层反思水平,从而使新手教师可以获得更快的进步与成长。在知识进化阶段,由成熟教师担任新手教师的师傅会更加有效地促进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与改进。
●点评: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师徒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个“双师制”模式,即在知识生产阶段,学校为新手教师安排一名胜任教师做其师傅,帮助新手教师迅速获取具体经验;而在新手教师步入知识进化阶段后,可以再增派一名成熟教师同时担任其师傅,从而构造一种新的“双师制”的师徒制的知识管理方式,使得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发展与成长。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