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设疑教学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初探
运用设疑教学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初探
江苏省武进职教中心 李成
【摘 要】本文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探讨如何采用“设疑教学”培养学生设计能 力的问题。论文从教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生疑”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将大量的教学实例 和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还提出了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设计能力 设疑 生疑
毕业设计既是机械专业高技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培养提高学生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高效设计合理产品或工装能力的必需。但仅靠通过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思考方法、解决途径即设计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尝试运用设疑教学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收效颇为明显。
设疑教学,即通过设置疑问来进行教学。包括教师如何为学生设疑和如何让学生生疑两个方面。
一、教师如何为学生设疑 1.采用不同思维法设疑
(1)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人们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即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应用在机械专业教学上,我们可以从结论回推,倒过来提问学生。例如,在滚动轴承钢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疑:滚动轴承钢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其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怎样?需要怎样的机械性能?如何从材料成分上保证?还需要用什么最终热处理提高性能?又用什么预备热处理来保证最终热处理的效果?通过采用逆向思维法提问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更对学生进行了由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到采取多种办法或措施来满足要求的设计思路的培养。
(2)发散思维法 发散法又叫辐散法,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对轴进行校核后如果发现强度不够,学生想到的措施往往是增加轴的直径。我们可以这样设疑:影响轴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从这些影响因素中可以得到哪些解决办法?如果仅从结构上考虑,又可以从哪几方面来采取措施?通过采用发散思维法提问,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来考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辐合思维法 辐合思维是指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机床夹具设计》教学中,当学习完定位元件和定位误差知识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疑: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定位时,可以采用哪些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其定位误差会有什么不同?哪一种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最小?通过辐合思维法设疑,使学生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中选择一个相对正确、相对合理、相对可行的设计方案。
2.采用不同教学法设疑(1)牵筋法 牵筋法提问意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明白考虑问题不能只顾一个方面,而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一发被牵而引起的其他方面问题。例如,工件定位基准的选择比较灵活,而学生感性知识缺乏,更谈不上经验,因此不仅难以把握,而且考虑问题很不全面,甚至根本不可行。可以这样设疑:工件在这一道工序中主要保证哪些技术要求?选择哪些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应该采用哪些定位元件与夹紧元件?如果定位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怎么办?由此带来的夹紧方式、夹紧装置又将如何变化?整套夹具的结构是简单了还是复杂了?是否会影响工件的装卸、加工与夹具的制造成本?等等。通过牵筋法提问,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考虑全面性、综合性和可行性。
(2)比较法 比较法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化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设计提问。例如在介绍YT4543型通用液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时,可以这样设疑:该系统采用了哪种快速运动回路?快速运动回路还有哪几种?其特点和应用场合怎样?本液压系统为什么采用这种快速运动回路?在学习节流调速回路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进油路节流调速和回油路节流调速中流量控制阀各安装在什么位置?各有什么优缺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扬长避短?通过比较法提问,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根据工作要求选择或设计回路的目的。
(3)错例法 错例法是指有意识地用错误的事例进行推论,导出与正确结果相左的方法,使学生从错例中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错例可以来源于以往的学生设计作业,或来源于工厂中失败的设计事例,也可以是教师特意设计的错例。例如,教师首先出示一错误的定位夹紧方案图,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提问:图中有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吗?有哪几方面的错误?如何改正?还有哪些错误?这种错例法提问往往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大增,并产生强烈的竞争心理,且印象深刻,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4)迂回法 迂回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提问需要的答案,而是着眼于教学实际,通过提出与问题相关联的疑问,间接得出所需答案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专业课中难以理解和不易把握的内容。例如,工件自由度分析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设计时出现过定位或欠定位。对于根据加工要求分析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时,可以提问:根据给定的坐标系及加工要求,工件哪些自由度不需要限制?对组合定位中各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可以这样设疑:工件已被限制了哪几个自由度?当去掉其中一个定位元件后,工件还被限制了哪几个自由度?这种迂回式提问曲问而直答,虚问而实答,能较为迅速地解开学生的疑问。
(5)递进法 递进法是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在现有教材基础上,或者已明白事物的条件下,用递进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事物,展开联想,深入开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例如,对典型车床夹具介绍后,针对车床夹具的平衡问题,可以这样设疑:教材上介绍了哪几种平衡方法?其中配重块法是在哪些方向上调整的?如何调整?还可以在轴向调整吗?结构上如何实现?通过设疑,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
(6)情景法 情景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环境情景,使学生体验或获得相应的环境感受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机械零件实物或在车间现场条件下进行提问。例如,在《车工工艺学》教学中,将课堂移至车间,在采用不同的切削用量车削两段外圆,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两段外圆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为保证加工的精度要求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应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教师的设疑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生疑,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如何让学生生疑 1.培养学生生疑的意识
(1)明确生疑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生疑是学习、求知的起点,明确生疑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2)激发学生生疑的兴趣与动力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疑问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可以用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生疑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3)逼学生生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赞扬学生所提问题的巧妙、深刻,并给于适当地奖励;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回复,而由其他学生来回答,或通过学生的讨论来释疑;教师还可以故意先抛出错误或正确的结论或例子,然后询问学生结论或例子的正确性等。
2.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1)教给学生生疑的思路
示范法:即由教师示范提问,既说问题,又说思考过程,重在说思考过程。
点评法:即由学生提问,教师加以点评:“这是从××角度,从××方面思考的。”引导学生思维的多维性与考虑问题的多面性。
比较法:当有几个问题提出时,教师可以问:“你认为哪个问题针对性比较强?”
展示法: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使其他学生从他成功的思维过程中习得思维方法。
筛选法:即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在教学时对学生的问题作筛选,选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有价之问”的指导。
(2)教给学生生疑的方法与途径
达尔文说过:“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生疑的能力,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交汇处生疑: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源于旧知识的局限性,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更要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指导学生生疑。例如,多门专业课中均涉及到螺旋传动,在螺旋定心夹紧机构教学时可以这样引疑:这种机构为什么只能用于粗加工场合?为什么应用在千分尺上可以测量精度较高的工件?在车削加工上是如何避免螺纹间隙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的?如果要应用于半精加工或精加工,应从哪几方面改进?
在知识的矛盾处生疑:专业课教学中常会碰到知识运用上的矛盾,在知识的矛盾处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思考,同样是培养设计能力的途径。如针对某一零件的定位方式,可以这样引疑:该零件的工序基准和定位基准各是什么?遵循的是哪条定位基准选择原则?与其他选择原则有矛盾吗?矛盾在什么地方?此例中定位基准为什么这样选择?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白定位基准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零件的具体加工要求来确定。
在知识的联系处生疑:新知识常常与旧知识相联系,理论知识常常与实践知识相联系,书本知识常常与生活常识相联系,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生疑。例如讲授链传动的张紧装置时,可以引疑:自行车链条的松紧如何调整?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有何异同?讲授夹具体的设计时可以引疑:灰铸铁夹具体结构设计时如何降低铸造应力?分型面如何确定?讲授夹具装配图工作原理时可以引疑:夹具如何装配?装配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在知识的发展处生疑: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有限的,但生产实际中对知识运用却是灵活的、无限的,如何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如孔加工方法教学中,可以这样引疑:加工IT8的小孔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很快可以得到答案:钻孔-铰孔或钻孔-扩孔-铰孔。进而引疑:如采用第一种方法所加工孔的垂直度达不到要求怎么办?学生开始猜测采用第二种方法。继续设疑:为什么采用钻孔-扩孔-铰孔可提高被加工孔的垂直度?引起学生疑问与讨论,继而明白通过扩孔可以修正孔的位置误差而铰孔却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加工要求安排加工工序,以及如何根据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
(3)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生疑的意识与生疑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并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设计能力。因此教师还应教给学生 “释疑”方法。
资料法:任何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前人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机械设计中更是如此。借鉴现有的知识成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还可以加快获取知识的速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可以扩大学生的设计视野,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翻查与之相关的图书、设计手册,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他人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
讨论法:杨振宁与李政道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经常讨论而获得的灵感。因此,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组织讨论,使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以达到集思广益,拓展学生设计思路的目的。
求教法: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更是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向同学问,向老师问,更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下厂向工人师父问,向车间技术员问,向工厂工程师问,使所学理论与工厂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实践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实践。通过实践来“释疑”,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引导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
三、教师在设疑时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 1.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
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有较大区别的。从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角度进行设疑,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理论基础、感性知识、能力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疑,即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但又不能仅限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教师的设疑要有一定的拓展性,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教师的设疑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
2.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轻松,愿意发言,避免有畏惧、厌倦、紧张的情绪;其次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敢于质疑现有的理论与做法,并找到相应的依据,要鼓励学生遇事富有主见,敢于展开讨论;三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人尊重与重视,哪怕他的看法与见解极其荒谬可笑,教师也要肯定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平等地与学生展开讨论,以维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与自信心。3.注重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如果为追求师生互动而变成设疑式的“满堂问”,或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瞎问,将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分,甚至教学秩序的混乱。所以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授课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4.注重兼顾其他教学形式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来进行教学,避免依靠采用单一的提问方式来组织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⑴ 王振宇 《关于新课程中进行设疑教学的思考》
⑵ 秦树年/柴泽青 《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⑶ 张春红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⑷ 张本善 《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⑸ 邬墉铨 《课堂新探索》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 ⑹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⑺ 高 文 《现代教学的模式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⑻ 袁金华 《课堂教学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
第二篇:如何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共)
如何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了热门话题。尤其是阅读教学,该如何去教,课堂上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重在读,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自读自悟”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奏效的,要靠教师的得法引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学校教研小组的共同探索下,总结出课堂中有效设疑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有效前提。可以说,设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设疑策略把握的好,设的及时恰当,就会使学生想说、会说,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设疑离不开提问,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自读自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能力就得到发展,教师的设疑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文嚼字”“细嚼慢品”,这样让学生有事可做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才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三、能够引读的设疑是有效的。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课堂上设疑是多渠道的,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题眼处设疑引读。题眼是文章的窗口,抓题眼设疑去引读,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快捷的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抓题眼这样设疑:
(1)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几个人物?(2)他们在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3)父亲是怎样一个人?(4)儿子又是怎样一个人?
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引读,不仅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很快地读懂课文,理清了课文思路,又达到了“问一句动全篇”的效果。
2、重点处设疑引读。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的突出重点,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童年的发现》教学重点之一是“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我是这样设疑的:
(1)文中孩子是怎样发现这个伟大规律的?(2)你喜欢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主要词句,弄懂课文
第三篇:初探“三疑三探”教学法
初探“三疑三探”教学法
马辉
吕峰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学习西峡,推广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法要求,切实提高我校教师运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专业技能,向课堂要质量,顺利接受县第一批“三疑三探”教学法达标验收,以县评估方案为依据,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从开学初集中学习时间,就认真组织宣传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深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本身价值,促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且行之有效意义深远,全体教师要以本次县里对我校的达标验收活动为契机,主动研究、探讨、实践、提高,大幅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上交出优异的答卷,给城关教育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开学前,由校长牵头,经全体班子慎重商讨决定,成立了史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及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中层业务领导及各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迎验领导小组,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申报验收教师身先士卒,在全校掀起热情主动的“争做新时期新园丁”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制定措施,落实培训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抓“牢”业务学习,加强理论武装。
坚持不懈地抓牢每周一下午第三节和周四下午第三节的业务学习,雷打不动,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法的理念和先进经验,并在本学期改革了业务学习形式,由原来的业务领导一言堂变为选拔优秀教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集自己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宝贵经验,融汇总结出第一手材料,这样更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情感共鸣,并激发深入教研的积极性。开学初,学校就结合新生事物“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业务研讨新议题:多媒体的规范化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的合理分配、多媒体与教材文本的有效使用,这样与教学息息相关的新生问题,在教研中解决困难、深入探讨,达到合理服务教学。
2、抓“细”集体备课,紧扣教材,集思广益
业务领导按时参与到周二、三上午第一节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去,引领各教研组有计划、有重点的研究,讨论教材、教法、学法,集全组教师的金点子,整合每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并资源共享,以老带新,共同把握全册教材,一改过去的教研组长执笔,教研组长一人主持,周周重复的老方式,在形式上也更新为组内成员轮流主持,谁主持谁执笔记录、整理,这样充分调动每个教师主观能动性,使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3、抓“实”公开课和随机听课,加强教学研究和交流。本学期,除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分别为数、语、副科公开课时间外,业务领导还加强随机听课,每周至少三节,听完课后都认真的组织本组教师实事求是的评讲、指导,把“磨课”做为日常的主要业务活动,就课堂某个环节针对“三疑三探”评价标准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商植,对比,就某位课堂实施能力不高的老师的课,督其重新设计,再次实践,指定短期内再次展示,指导评审小组满意为一段落。以一些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来研究,以课堂为载体,加大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抓“紧”经验总结展示,模范引领,重点帮扶 为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制定了每半个月业务领导坐在一起汇总学习听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出具有代表性,新教学模式运用较好的,整体素质比较优秀的教师给全体教师上校内观摩课,充分发挥结对子、帮扶带的模范引领作用,针对一些进步较慢的老师,有的放矢的给予重点培养,使其尽快的达到较高的水平。促使每段每学科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年龄特点指定有可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流程,从根基培训,让所有教师有杖可依,有路可循,有易到难,有套用到活用,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从。
5、抓“新”教案书写,摒除老、旧、陈模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切行动取决于预案设计,对于“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实施,在课前教案的准备举足轻重,本学期脱校加强数案责任制督促检查,教案实行三进关,集体备课后组长先把关质量签字,然后送交教导处由主管业务领导督导签字,最后有业务校长抽查审核签字,最后才准予印发。并加强定时、不定时抽查作业、教案,并评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教案能体现新的教学法的规范化的教案,展示、学习,并依据中心校制定的“三疑三探”教学法课堂流程,具体要求,以此为抓手,从备教案这一环节,引导摒除一切照搬、照抄、照旧的老路子,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思考,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以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案上体现新思想。
四、落实验收,胜利过关。
通过精心准备培训,希望能胜利迎验,全员过关,并形成可持续培养机制,让城关一小全体教师以“三疑三探”教学法验收为契机,全面提升业务素质,深化课改,提升质量。
第四篇: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幼儿教育是属于未来的教育,从小进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将来的成才大有裨益。邱学华先生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在小学、中学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这种尝试法,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改革幼儿教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因为尝试法最显着的特点,是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环境创设、尝试操作及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的兴趣、创造的灵感,逐步了解创造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可以说,尝试教学法是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科学方法。在运用尝试法的实践中,我有这样三点深切的体会。
一、让孩子当主人,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示范孩子学”,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师生,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尝试法理论切中要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孩子跟着教师转,教师抱着孩子走”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还孩子以主体地位。教师则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在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施展,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两种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我在教学时,运用尝试法,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孩子自己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孩子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并在比较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大大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运用尝试教学法所形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为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二、让孩子试一试。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强调让孩子试一试,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而尝试法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强调让孩子先试一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常识课“磁铁的奥妙”时,一上课就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伙伴。这时候,我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可以吸起来,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让孩子把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铁制品都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发现的快乐。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正是幼儿创造思维的起点,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在幼儿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还可在活动角,比如自然角、游戏角、计算角等处为幼儿创造尝试的环境,并经常变更活动角的内容,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并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内容,经常有新的发现,使幼儿尝试的欲望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三、以操作为主线。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大、中、小班三个年龄层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提供适合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成功地操作;二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操作活动,让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多次操作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操作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操作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
第五篇:三探三疑教学法
三探三疑教学法-创立者
河南省西峡县的杨文普2003年,从教体局调到教研室当主任。教研室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县教学质量的优劣。杨文普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他深知,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而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应当养成的学生。因此,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和竞争的合格公民,应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始终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张扬个性、培育创新意识了。
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杨文普认为,关键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法。于是,从04年开始,杨文普带领教研室人员到基层蹲点同基层教师一同备课、授课摸索经验。实践中,他们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和要求,大胆改革,变由教师传授为主为由学生提问为主。他们认为,学生学‚答‛最多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而学生学‚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汲取以往好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积累,他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通过学生疑探结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探三疑教学法-基本概念
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三探三疑教学法-特征
特征是变传统的接受型为思考型,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不是只看到了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确定性,而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知识与人的关联性,创设了以人的生命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立场的教育场所。
三探三疑教学法-基本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景。上课刚开始教师就要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设置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针对不同课型,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若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③学生自探,也就是学生针对自探问题学习文本,自主探究,这里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二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操作);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这里的‚合探‛一般包括三种形式①提问与评价。操作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②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不需要在此浪费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让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顺序。③是讲解。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以上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同一堂课中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设疑自探
二、解疑合探二……等等。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再次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环节,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此环节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①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编拟一些基础题和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教师通过巡视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使用。②教师编拟一些基础性试题,作为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要求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基础性习题解决以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让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评价。③反思归纳。也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
三探三疑教学法-意义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对基础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首先实现了‚教学‛到‚教学生学‛的思想转轨,突出了学习方式由学生单一接受到发现创新的根本转变;其二是构建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提供自主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信地释放潜能;其三是促进教师由文化的传承者走向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由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走向先进教改思想的构建者,由个体发展走向团队成长;其四是创设了高远的育人目标,即每节课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服务。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变少数人的‚修成正果‛为面向所有人的‚普渡众生‛。杨文普说,抓好一个班容易,但抓好一个学校就难,要想抓好一个区域更难。而西峡的‚三疑三探‛就是要实现一个区域的突破,变一个班好,一个学校好,为整个区域都好。可以说,西峡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
‚三疑三探‛教法在现实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教师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新意识增强了,而且一些家长也反映,学生回家提问的问题多了,有时逼得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杨文普说,这正是西峡在全县推行‚三疑三探‛教法的目的,就是要逼着教师学,引导学生学,教育家长学,进而推动全民学。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探三疑教学法-特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脉相通的。
三探三疑教学法-价值与推广
-‚三疑三探‛教学法正在西峡大地全面开花结果。2007年,全县中招各科平均80分以上2561人,占考生总数的52.6%,各科平均90分以上考生831人,相当于全市其它6个非课改实验区的总和。
2007年,全县高招本科进线人数1269人,是2003年3.1倍,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且保持先进位次。
2006年,全市高招文理科前10名,西峡占7人;2007年全市文理科前5名,西峡占4人。
近年来,在南阳市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西峡都囊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一等奖。西坪一中校长李清锋、城区二小教师吴焱分别作为全省初中、小学惟一代表,到西安、成都参加全国赛课,均荣获国家一等奖,他们的课被制成教材配套光盘面向全国发行,教研员赵惠荣获全省‚十佳教学能手‛第一名……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活的发明成果,已经成为西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张 ‚名片‛,在业内产生了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纷纷发表文章予以报道。《教育时报》记者褚清源评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是课改进行时的‘西峡经验’,它是全新的,在全国都是独创,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将在全国教学改革方面掀起一场革命。‛ 《中国教育报》的一位专家说,‚西峡以先行者的姿态走在全国课改的前列,西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培养的是适应未来挑战,创新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点立意之高,眼光之远,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也因此,新年伊始,杨文普被《教育时报》作为课改专家特邀嘉宾作客郑州,他崭新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经验使在场专家震惊不已。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已经叫响中原大地。去年以来,河南洛阳、新郑、漯河、南阳、陕西商州等省内外30多个市县先后组团前往学习取经。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杨文普却表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还不是尽善尽美,他们将继续实践、发展和完善,使之更加成熟,让西峡这一品牌变成河南经验,最终走出中原,影响全国,在更广阔的天地结出更多更美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