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
刘大志
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中,首先介绍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特色和课堂风格。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最显著的特色是扎实丰富的语言训练和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非常独到。
一、语言训练
在薛法根老师《螳螂捕蝉》的课堂上,总结起来语言训练有三个内容:一是综合性的语言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多项语言训练目标整合成了一个整体。从第一个训练内容到最后的训练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由浅入深,让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步提高。首先听写四组词语,然后教师讲故事,故事中有意识地用上了学生听写的词语,学生听后,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再让学生表演故事。这系列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紧紧围绕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而精心设计的。听写词语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的记忆能力。老师示范讲述故事,让学生边听故事边记忆,训练学生记忆能力,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复述故事,一方面训练学生发言的心理素质,另方面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薛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如提问“故事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非常透彻。二是创造性语言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薛老师在要求学生复述时,通过有效的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以老师和同学们的复述为起点,加上自己的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原文,学生创造出很多用词精彩、句子优美的精彩。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生活性语言的训练。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薛法根老师创设生活情景,表演儿子和爸爸的对话,薛法根演儿子,让学生当爸爸,表演中“儿子”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刁难的问题,让“爸爸”进行耐心解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性语言训练。四是情感性语言训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对学生的情感性训练做得相当出色。薛老师让学生品读天鹅破冰三个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利用下落的冲力,就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剖析讨论,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精致和微妙,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的精妙,并获得了语言智慧的滋养,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情感性语言训练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情感体验
薛法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很熟练,读出感情,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让学生练习说话,训练语言。薛法根老师从不满足于学生在学中得“意”,他还让学生得“言”,而且是得到活的语言,在情感体验中渗透语言训练,发挥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以求得语言训练与感情熏陶的和谐统一。
总之,薛法根的语言训练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是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比较、辨析、提炼、整合,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二篇: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小学教学论文:构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双飞”的语文课堂 日前,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这一提法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获得语言这一工具,必须进行“语言训练”,其训练背后落实和生成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体验,在《课标》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新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如影随形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情感体验的背后浸润的是“人文性”。只有语言训练忽视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是枯燥的、单调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只有情感体验没有语言品味的阅读教学,则阅读课将失去语文味。故,语文课应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比翼双飞。
纵观《自然之道》的教学,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特别体现了让“语言训练与体验感悟”比翼双飞,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学生自我潜能的有效激发,让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一)依据目标,科学进行语言训练
以往笔者听过千余节课包括近几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课,绝大多
数的课学段特点凸显不够。崔峦老师最近指出,阅读课“要吃准目标,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属第二学段,第二学段《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节课就围绕上述目标较好地进行了落实以上目标的语言训练。
首先,在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动物,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整个概括过程运用了“找、联概括法”,符合该文的特点,学生初步把握了课文大意,训练了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会了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次,词语训练着重训练了“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时颇有特色。
一是关注了词语音、形、义的训练,如,检查预习部分,重点纠正了易读错的词“巢穴”的读音,指导了难写字“愚蠢”的字形,理解了“愚不可及”的词意。
二是特别突出训练了“对词句的理解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理解“探出”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探”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当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接着引导学生与“伸”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透过“探”字感悟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有保
护自己的生存方法,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教师又出示小幼龟探头探脑的动画,进一步将小幼龟的动作行为具象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再引导学生读出小幼龟的机警、小心和谨慎,教师小结学法。一个“探”字,让学生读出了背后的内容,体会了大自然神奇无比、富有魅力的一面,正所谓“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
另外,透过“争先恐后”想象小幼龟的内心,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想象小幼龟的悲惨等,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体现了“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理念。
三是训练了学习词语的方法。渗透了“理解词语”的多个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查字典、比较等。对词语的训练符合学段要求,层次清楚,方法恰当。实现了理解词语与发展思维的联系;词语训练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词语训练与学会学习的联系。
人对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表达。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训练。刘勰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训练入手,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必须从精妙词句着眼,反复品读、细心揣摩,方能悟得文之真意、作品的生命价值和文化真谛。科学的语言训练,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能力,而且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思维品质,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进行琐碎的分析,学生无所事事,这就不是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
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训练的结果,所以他说“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体验感悟,触动学生情感琴弦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由于体验的情感丰富性,体验充溢着生命色彩,由于体验的意义生成性,体验可以引领读者去“会晤”作者的境界、生成积极的情感、激活生命的活力、放飞美丽的心灵……如果没有“体验”,课堂教学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但常常要以牺牲生活悟性和生命灵性为代价。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体验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更容易找到触媒和接点。在阅读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和情感地体验,找到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接点,让学生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浸染,就能在品味语言的阅读实践和课堂对话中,提升学生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触摸作品生命,亲历体验。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通过课堂对话和阅读实践,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苏老师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先引导学生
读三、四自然段,亲历向导与游客对待“被啄小幼龟”的两种不同态度:游客的焦急和向导的若无其事,入情入境地对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切身感受,细细品味,深入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感悟出其中的原因,升华情感。在入境体验中,感知了语言材料,陶冶了情感,开启了智能。学生的情感也随着“对原因的感悟和感情朗读”中,领悟游客对幼龟入海这一自然之道的无知等,亲历了一次情感的变化。
演绎作品画面,想象体验。作为文本,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编码,入境动情,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想象,如果教师能够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引导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文本的视界也将随之开阔和丰富起来。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在细心揣中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脉和情脉,并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本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五至八自然段时,运用画面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发现图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的情境,出现一个与课文描述不一样的画面,然后激趣。当学生自主读书,从文中找到写鸟多和龟多的句子画出来并进行体验感悟之后,接着创境,“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原文中写食肉鸟吃肉龟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概括了一下,这样不容易触动学生的心
灵,学生通过想象,就将课文中概括写“食肉鸟啄幼龟”的内容具象化了,通过想象就能轻松体验到幼龟受到的巨大伤害,从而意识到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学生在想象中跟随作者亲历了一次“因为游客无知不懂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而导致幼龟受到伤害”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了文本,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谈”,体验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理的启迪和情的陶冶。在体验中同时也进行了想象能力、用词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训练。
考问读者灵魂,移情体验。文本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精彩故事,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而场景、形象、故事、意境等,并非通过教师的琐碎分析来实现,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情脉需要体验去体会,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的最后,苏老师创设了情境进行移情体验:“幼龟入海原本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想说些什么?”“作为向导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再次进入到情境之中,站在游客和向导的角度移情体验,从中进行灵魂的考量,进行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在此体验过程中,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移情体验,与文章中的人物实现情感交融,与“游客和向导”同喜怒、共悔恨。借助角色转换的移情效应,缩短了与对象的距离,在与文中人物的心灵对话中,洗涤了心灵的尘埃,经历精神升华的愉悦历程,增强了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同时也积累了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方法,掌握了阅读规律。
(三)和谐统一,“训练”“体验”比翼双飞
语文课堂,离开体验感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的训练,离开对语言品味的体验则是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训练和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两翼,我认为二者不能隔裂,更不能分开,在训练中要伴随着体验,在体验中又有训练相随,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比翼双飞,方能凸显“语文味”,取得高效。
第三篇: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教学
语 言 训 练 与 情 感 体 验 阅 读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山民族中学 杨 芳
关键词:语言训练 情感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阅历尚浅,情感还不够丰富,在语文学科上的阅读的思维逻辑、阅读的范式还不够牢靠,因此,在进行情感阅读教学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文阅读,虽然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标准,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或道理上花的功夫过多,其重心在“人文性”上,语言训练有所弱化。即便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语言训练目标不清,方法不明,语言训练主要是“读”,对“听、说、写”,训练的文体性针对性不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阅读结合得不好。以下,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二、概念及界定
情感阅读:在主体阅读中,个体的内部情感起着驱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激发情感促进主动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维主体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的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教育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进行情感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语言训练:这里的“语言”,既指口头的语言,也指书面的语言。“训练”,训,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练”,即练习。“语言训练”,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指导下,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的实践过程。
在语言训练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即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在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中,体验祖国语言的精妙,体验文章所流露的情感或蕴含的道理,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增加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育学生的审美技能,形成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三、完善中的相应的操作策略
(一)字词教学,情感认识和表达的关键。
关注字理,注重字形、字音、字义教学的科学性,初中生应该还是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脱离这一点,情感阅读,就是水月镜花。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在书写训练情感阅读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其基本教学原则为:观察—讲解—示范—练写—评价。词语的理解性教学,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二是联系课文语境,三是借助工具书。用得比较多的是联系课文语境。教学的基本思:理解基本义—把握语境义—体会情感义—领悟表达效果-灵活运用。
(二)培养良好情感,增强感受力和表达欲望。
1、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的,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语文阅读材料,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师生一定得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只有通过文字文章才能激发丰富深化彼此的情感体验,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
(1)热爱生活,积极表达。不仅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品词赏句中把受到感染积极行诸于理智化的文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在品词中理解文中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更能够条理化心灵化。
(2)丰富阅历,人格熏陶。可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不仅能感同身受,更能讲这种情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心灵的涵养。
(3)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巧妙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抓住重点情节,挖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地方,巧妙地创设情境,众所周知,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因此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情节,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识认识深化情感的桥梁。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如《观刈麦》中,“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等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还借助作者“吏禄三百石,岁余有余粮”呈现一种生存的残酷的图景,让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体会诗人复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世界。这时学生对诗人无限感佩的美好情怀得到升华,爱诗词,颂诗词,汲取诗词中的人格力量,才会形成自觉表达的意识与审美的技能在情景中体验。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脱离了形象,文学的表现力是苍白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还原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形象化的情景中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体验。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色彩,语文教学也因此而迷人。
(4)抓住感情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继而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老师得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的情感真真正正地激发深化起来。如教《观刈麦》一诗,可以抓住作者的“同情—怜悯—讽喻”这一感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叙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是对农民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的激愤,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承担。才会写得这样鞭辟入里,动人心魄。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白居易创作诗歌的感情,课文感情主线把准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感也激发起来了。
(三)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1、创设乐学的情境。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情境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
境,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如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悠缓、和轻快明丽的音乐,用深沉缓慢和轻缓流畅的语调朗读这两首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会获得一些初步的印象,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探究需要。
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我出示挂图,向学生显示西湖早春的图画。可以提醒学生图画的构图,着色,西湖的景致分布等情况。为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风物,进一步提升审美力做铺垫。
4、多媒体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除此以外,还有导语创设情境、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选择与课时内容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情境富于变化。
5、采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感受和表达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好语言艺术,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法可依,又有一些操作的材料,就乐意去表达了。
6、披文入情,表达得当。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课本剧创作、课文画面制作、配乐朗读伴奏、读写结合、续写故事等表达真情实感,都是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好方式。如教学《观刈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一场简单的对话,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五味杂陈的思想情感;在情感的协同共振中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钦佩之情;当然,还可以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 移位体验” 中体会作者的宽广的胸怀。
(三)抓关键句段、文本整合与情感的梳理
抓住关键句段展开语言训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正如前文所说,对于关键句段要抓得准,贴得紧,展得开。
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抓住疑点,层层剥笋。这种教学策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的疑问,层层推进,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可以抓住重点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所产生的疑问:“最爱什么,为什么最?爱?与前文有何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朗读、讨论等语言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对作者描情绘景的高超钦佩不已。
2、图文结合,借形品文。语文教学形象大于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语言训练,同样可以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观刈麦》,可以要求学生读诗想象,并染好各个人物的面色,这就将图文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对着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是很好的语言实践的过程。
3、填空补白,走进内心。写文章讲究的是虚实相间,阅读时就要填补诗文的空白,方可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题:比较这两诗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作者的情绪是心累与心闲,再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作者无论是心累与心闲都是与一个有着清醒的社会责任感的善感的心灵分不开的。
4、借助背景,立体感悟。文章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结合背景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有立体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这两首古诗,结合背景的呈现,让学生懂得,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走进百姓,走进田间地头,懂得百姓的疾苦,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是一件多么可贵而清醒懂得社会根源的智者的行为。在逐步的语言的练习上,在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语感就能很好地体现了。
(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升情感阅读的成效
教学的每道环节,都可将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结合文本,将相应的文本欣赏范式与飘忽空灵的情绪结合起来,也才能杜绝浮光掠影的凑热闹的教学闹剧。
所谓“听”,就是课堂上的倾听。一是老师听学生的朗读、发言。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听什么呢?一是听思想内容,二是听如何表达。在教学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思想内容,往往忽略了学生如何表达。我们要求在语文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用恰当的语言连贯地表达,表达是否得体、精当。不如,在《观刈麦》中,诗中有“念此私自愧”学生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理解为“对作者因不劳而获、养尊处优而羞愧”,而忽视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所谓“说”:就是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无论是在那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尽量鼓励学生,发现新角度,找寻新依据,以我口说我心。力求表达得体,连贯,要将文化味与语文味统一起来。即既要想得好,又要说得好。将学生受到的感染熏陶化成自觉主动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情感阅读方式。
所谓“读”,包括:默读、朗读、诵读。教师要做好示范,多应用音频视频,培养学生的对于声音的敏感力,自觉的模仿和积极的通过声音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习惯与技能技巧。读要读出语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读出真情实感。初读时,读正确,读流利。研读后,要读出感情。在朗读训练中,要注重过程性,要将朗读与感悟有机结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尊重学生朗读中合理而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谓“写”,既包括规范书写汉字,遵循规范的语法,和思考运用优美的修辞。用得多的是写话。课堂上的写话,要将感受理解与表达融合起来,当然,“写”还包括写批注,写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所写的关键词进行连贯表达。
让角色中体验在情境中深入。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某个角色,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喜。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够将文本的思想情感理解得深入而且能够结合情境,具体分析其因果。
在比较中体验和深化情感。比较能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发展变迁,在比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且明白情感的变迁的复杂性。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中人物与自己或他人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
对人物产生尊敬、赞叹或鄙视、斥责之情。如在教学《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中,为什么作者由为民请命,劝讽统治者,而在西湖早春时节,平和怡然,知道时间的迁移和世事对心境的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在想象中体验。想象是学生结合已有的见闻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形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依据一定的文本,尽量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是情感阅读最为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在文本解读上,首先立足文本语言;在教学设计上,选好语言训练的点,对语言训练的重点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并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强化点拨,提高训练效果,使情感体验顺其自然;在作业设计上,注重语言实践,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情感阅读,就是天长日久的对学生的心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养成的教育守望,这需要抓住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从一词一句做起,抓住文本的特色,让学生打好审美观的扎实的基础,学会一些审美的途径和培养一些审美的涵养,情感就像雪泥鸿爪,草灰蛇线,但帮助学生打牢了基础,学生的阅读,一定是生机勃发,充满生命活力的。
虽然情感阅读与言语训练的方向是明确的,行进的路途却是艰辛的,其系统性与示范性与可操作性,还有待完善和突破。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可见,鉴赏作品的情感,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最终的归宿。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挖掘文本内涵,开展生本对话,在品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座宝藏,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教师在赏析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品读感悟文章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教会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地坛、常春藤叶、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劳伦斯笔下的自然景象……这些都是面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培养对自己、对人生负责的意识。在赏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笔者着重让学生体会史铁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作者消沉颓废,日日进入地坛。但地坛里的生机和活力,以及母亲无声的关爱给了作者生的希望,继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方式。
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遭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能有这种体会的人,她对生命的渴望想必是强烈的。在研读文本时,笔者让学生感受作者那种对光明的渴望和期盼之情,学生只有感受到这种渴望和期盼,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培养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创设课堂情境,注重学生体验,在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亲人的感激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在学习苏教版《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笔者让三个同学到黑板前,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拿出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个人。学生选好以后,笔者开始设置情境:有一天,你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乘船出海游玩,不幸遇船体破裂,船只下沉,为了减轻船体重量,必须有一个人跳下去。设置好情境后,笔者开始发出第一道指令:请选择第一个跳下去的人。
同学们从嬉闹中停止下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笔者继续设置情境:海水继续渗入,必须再跳下去一个人。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教室里已经非常安静了。笔者发出最后一道指令:船体下沉,只能留一个人,请再划去一个。这个时候,很多同学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表现最突出的是站在黑板前的一个女生,她手里拿着粉笔,在父亲和母亲的两个称谓之间来回移动。可以看出,她在做痛苦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脑袋上慢慢地渗出了汗珠。让笔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女生竟然在前面哭了。最终,在父母之间,她没有划去任何一个。
事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体验,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平时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觉得他们关心自己、爱护自己都是自然的事情。通过这次活动,更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有的同学说,我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
三、设置作文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在写作思考中强化学生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教材中,编者也相应地安排了一些作文训练项目,如果能恰当地加以运用,必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设置这样一个作文训练: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次回忆故土和亲人的作文训练,学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回忆性散文。笔者记得训练这次作文的时候,学生正处于高一年级,那是一个初中和高中转换的年级,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融入到高中的集体生活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生活环境,开学时同学们很有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他们开始想念以前的亲朋好友和家里的父母,年龄小的同学还偷偷地抹眼泪。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训练了这篇作文。笔者引导学生把回忆集中在自己熟悉的人物上。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陷入沉思,并开始构思文章,很多学生很流畅地完成了作文。对学生上交的作文,笔者仔细地进行了阅读、批改,很多学生的表述很让笔者感动。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后面的那条小河了,我以前在那里游泳、捕鱼,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屋前的那棵大树,想念和伙伴在一起嬉戏的时光,还有的学生说,我想我妈了,很久没有吃我妈做的荷包蛋了……
中国人对家、家庭、根有强烈的认同感,不管身在何处,让自己魂牵梦萦的还是生养自己的那一方热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写成的,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有其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甚至有的文章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写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价值,充分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情感丰富的大写的人。
第五篇: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读桂贤娣老师《情感教育》一书,书中一句句话语,一个个故事,让我觉得教师工作中没有情感,就没有爱。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教育本质和特点决定的,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理想、能共处、会思考的学生,教师只有深入而广泛地接触学生,关爱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倾注真情,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教育产生应有的效果。我在做教师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运用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用心上好第一节课,创造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一点。作为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新学年伊始,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坚定、自信且面带微笑地步入教室,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在这一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油然而生。这时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尽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初调动起来了,迎来的将是对学习的主动、积极、全身心和更大热情的投入,这将是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创造性能力的释放,以至最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就是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重视自己的角色,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高尚的文明素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穿戴要整齐,说话要文明,说到必须做到。教师只有首先做到了,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淡化教育的形象,代之以慈母、伯乐两种角色。随时不忘“人师”的导向。明确传道的职责才是学生的益友。慈母角色主要是有利于培养、激发教师的爱心,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关爱学生。
三、情感教育能增强教育的可信度。
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伴着情感过程的增强而加深,作为学生都多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心,保护与鼓励,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调动他们的情感。我是这样做的:学生的笔掉到地上,我主动跟他捡起来;下雨天,学生到校衣服湿了我急忙找来干衣服为他换上;学生生病了,我及时地护送到医院医治,为学生倒开水吃药,垫付医药费等。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教育具有人情味,创造出亲切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班主人产生依赖感、信任感。
四、情感教育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情感是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合剂。要想有一更积极向,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只有知道学生所想,学生之思,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谈话时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以换取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形成一种凝聚力。那么,教师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体验到别人的存在与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心心相映、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同学的痛苦和欢乐变为整个集体的痛苦和快乐,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体现公正。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就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教师工作中只要加强了情感教育,就能提高教师的威信,就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