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戏剧活动的有效建构
戏剧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能以直观有效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各方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园将幼儿的戏剧活动纳入园本课程之中,围绕戏剧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了系列实践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锣鼓喧天、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却在不知不觉中走人了注重戏剧形式,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经验等方面发展的误区,教师缺失了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
“洗课——对教案进行再思考”,江苏省特级教师杨九俊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剂治病良方。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精瘦”课堂,还幼儿以学习的空间和自由。为此,笔者带领教师们开展了中班戏剧活动“金色的房子”一课四洗活动,以期在真实的研究中,让幼儿园的戏剧活动从“花哨”回归“本真”,让教师对幼儿园戏剧活动进行有效建构。
洗炼目标,凸显价值,让戏剧活动功能重现
目标好比“指南针”,确定适宜的教学活动目标是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活动最基础的一步,也是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一步。戏剧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活动的方向,引导活动的设计,确立活动的评价依据等。因此,洗炼目标,凸显戏剧活动的教育价值,是戏剧活动有效建构的第一步。
中班戏剧活动“金色的房子”原稿预设目标为:1.感受木偶戏的有趣,有演示信封偶的兴趣。2.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制作信封偶,尝试和同伴进行对话表演。分析上述目标我们不难发现,目标存在价值取向偏差的问题,教师将活动的重点落在了对信封偶的制作与表演上,忽视了孩子们在熟悉、表现“金色的房子”中所获得的经验收获。这一现象折射的是教师对幼儿园戏剧活动价值把握不准、对教育目标掌握不到位,及对幼儿经验解读不够的问题。为此我与教师们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戏剧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并立足于服务幼儿的成长发展,分析了中班幼儿现阶段简单句讲述优于肢体动作表演的实际情况,抓住戏剧促进幼儿语言、社会情感发展等切入点,将活动目标重新定位为:1.尝试用语言与手部动作表现不同的动物与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情景,并按故事情节进退场。2.在表演中体验没有朋友是很孤单的,愿意和朋友在一起。3.在欣赏与演示信封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偶戏。
思考:在目标的调整中,去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不清晰的用语,而将幼儿戏剧表演新经验的获得、情感体验作为了重点。这样的目标明晰了戏剧活动的功能,着眼幼儿的长远发展。目标不断调整改变的过程,是教师明确戏剧活动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经历从关注自身教,到关注幼儿有效学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
洗刷剧本,简约内容,让时间与空间更适合幼儿
我国丰富的戏剧宝库中,不乏有许多幼儿感兴趣的经典内容,如《花木兰》、《西游记》、《小熊请客》等。怎样把这些瑰宝引入我们的戏剧活动中?我们提倡“取其精华,简约流畅”的准则,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的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对原剧本进行编排取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存在不由自主地做加法、乘法的现象,想把自己知道的、资料上查到的统统告诉幼儿,想在一个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果造成活动拖沓冗长、重点不明确、难点没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金色的房子”设计一稿中的内容有:木偶戏种的介绍、信封偶的制作、故事中情节发展的理解、角色对话的表演等。教师既追求信封偶制作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又希望幼儿能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同时还不忘介绍新的戏种,以及提高幼儿的表演创作能力。在明晰了目标之后,笔者与大家展开了讨论。
主持人(笔者):围绕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大家认为哪些环节在本次集体活动中是直接指向目标,落实活动价值的? 教师a:我觉得木偶戏种的介绍及信封偶的制作与目标的联系不大,可以在本次活动之前做好经验准备。
教师b:我同意a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另外设计一次活动,介绍戏剧的一些戏种。本次活动则利用ppt画面展示的形式,帮助幼儿进行原有经验的唤醒。
教师c:我觉得“金色的房子”原情节安排不利于达成目标所指的“表现不同的动物与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情景”,建议结合中班幼儿注意时间短和注意力分配单一的特点,让剧中人物逐个亮相与小姑娘交流。这样调整之后,不但便于观戏,而且舞台后面操作信封偶的幼儿就有更大的空间,不会挤扎在一堆。
主持人:调整之后,幼儿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信封偶出场顺序,观众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倾听各自的对话,这一改动符合中班幼儿的原有经验。那么,如何突出重点,避免活动拖沓、时间冗长的问题呢? 教师d:我们可以将剧本进行改编,精简旁白,把故事分成“草地游玩、拒绝伙伴和欢迎到新房”三个场次。第一幕重点指导角色的进退场顺序;第二幕重点指导角色对话时的语气;第三幕重点指导边对话边用信封偶较恰当地表演。
主持人:是啊,这样改变之后,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便于幼儿利用信封偶进行表演,同时也给了幼儿更多表演的时间与空间。
思考:去粗取精,褪去铅华,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洗出了空间,挪出了时间,变“容量”为“质量”。由此可见,寻找有效建构戏剧活动的内容,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义务。
洗清脉路,采取策略,让幼儿学习自主建构
建立了适宜的活动目标,简约了活动内容,可是由于幼儿知识经验水平有限,组织、表达等能力尚欠缺,且幼儿的表演潜力和参与动力需不断地挖掘和激发,因此,教师的指导策略很重要,对于实现幼儿戏剧的教育价值和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金色的房子”讨论中,教师们去除了许多不需要的旁白,抓住了戏剧情节的主线,把故事分成“草地游玩、拒绝伙伴和欢迎到新房”三个场次,活动的脉络随之呈现了出来。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又将采取哪些策略呢? 1.音乐提示策略
教师根据故事中小羊、小狗、小鸟等各种小动物的形象特点,选取相应的音乐片段让幼儿充分感知。活动前按故事情节录制好,在幼儿表演时播放,幼儿根据音乐来分辨该谁上场了。这样既巧妙地用音乐来支持幼儿的表演活动,又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角色特点,启发幼儿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表演。2.材料支持策略
在戏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分配角色、怎样分组、如何调节分配过程中的冲突和争执,是教师必然会面临的任务。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以座位标记牌的形式,幼儿想扮演什么角色就坐到相应标记的位置上。这样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矛盾,同时,教师创设了六个相同的场景,分布在场地的四周,避免了剧中角色和幼儿数量悬殊而造成的表演等待现象。
3.教师参与策略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看重幼儿作为活动主体主动的建构,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教师在其中的支架作用。如在第二幕“拒绝伙伴”中,要求幼儿能“尝试用语言与手部动作表现不同的动物与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情景,并按故事情节进退场。”这对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存在难度,教师采取了“入戏”参与指导的方式,直接演示小姑娘的信封偶,以小姑娘的口吻提醒幼儿听清音乐,逐个出场,使得表演更加自然紧凑,较好地落实了目标要求。
思考:在建构有效课堂的过程中,需在教学设计时敏锐地提取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遵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洗清教学的线索,洗出最佳路径。同时,教师要采取恰当策略,在出戏与入戏中蓄力而发,帮助幼儿在情与景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戏剧经验与生活经验。
洗亮语言,粉墨等场,让师幼发展获得双赢 当课堂走向实践,当教师与孩子粉墨登场时,那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一起研课的教师期待着三“洗”过后的精彩呈现,而执教的教师却紧张地表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是啊,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来诠释的。因此,我们再一次清洗了活动中的教学用语。
如在故事的导入部分,教师提问:信封偶可以怎么动呢?小羊你在哪里?小鸟飞出来了吗?小狗你是怎么跳的,调皮的小猴又是怎么表演的呢?一连串的问题从简单的信封偶的操作入手,过渡到各个动物不同的出场形态,而且对于动物的不同特点还给出了暗示。这样的语言组织既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又给能力弓弓一些的孩子设好了台阶,搭好了梯度。又如,在幼儿表演之前,教师提醒观众“:请第一排的观众仔细看看小动物和小姑娘是怎么说话交流的?请第二排的观众看看哪个小动物的出场和退场时动作表现好?”教师的语言提示让幼儿有事可做,有戏可看,避免了不参与表演的幼儿出现互相嬉闹而阻碍表演的场面。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融入到戏剧活动中,在情境中学习彼此对话、相互交往。
思考:“淘尽黄沙始见金”。通过再一次的洗沥教师用语,让每一句话都能围绕戏剧活动的目标,让每一句话都能指向幼儿的发展,这样不仅落实了活动的目标,而且调整了课堂节奏,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空倾听、观察、支持幼儿。而幼儿在戏剧情境中肆意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愉快地用语言、肢体自主地表现,师幼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戏剧之旅。
四“洗”成精彩,在一课四洗的过程中,教师们学习“舍与得”、学习“精与简”。通过“洗课”,洗礼了教师的思想,拓展了教育的视野,变革了教师的行为。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洗炼了活动目标,凸显了教育价值,让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洁明了,让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让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明快,让我们的课堂多了一些理性的诉求,多了一些质朴的回归,多了二-些有效的建构,一如“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第二篇:谈如何有效借助线段图建构数学模型
谈如何有效借助线段图建构数学模型
【摘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时,要用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然而植树是直观的,用线段图的方法是抽象的,建构植树问题数学模型,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来说,可谓是“抽象之中的抽象”。因此,如何运用线段图,从具体――抽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环节,谈谈如何有效借助线段图,直观形象地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的。
【关键词】线段图 数学模型 植树问题
一、生成线段图――生活问题数学化
线段图是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媒介,它可以沟通数学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因而,《植树问题》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模拟生活植树入手,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的植树和数学“植树”图形成过程,架起了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抽象成线段图的桥梁,将二者异曲同工之妙处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教学中,我在创设情境时引出研究问题,把例1的全长100m改为1000m并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引导学生审题、猜测后,应用课件引发学生再现生活中植树的场景。
师:我们先模拟生活植树:1000m长的小路一边“两端要栽”,我们从最左端开始栽上一棵,然后隔5 m栽一棵树,隔5 m栽一棵树,照这样一棵一棵地栽下去……(动态形成图1)师:还可以这样植树:把每一棵棵树都看作一个个点,从最左端开始画,1棵,每隔5m画一个点,2棵、3棵……(动态形成图2),这样就形成了数学上的“植树”图。
这个环节,从直观的生活中的树,逐步抽象成数学上的点,鲜活地再现了有趣的植树的整个过程,从而自然地生成线段图。植树中“小路一边”“栽树的棵树”和线段图上的“一条线段”“分割点数”一一对应起来,让生活问题得以数学化。学生对线段图的表示过程,在具体的植树过程不知不觉的形成,同时也为后续教学中的化繁为简研究做了孕伏。
二、借助线段图――复杂问题简单化
实践证明,线段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教学中,有效地借助线段图,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植树问题》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做了尝试,课堂教学回放如下:
师:就这样一直画下去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1:要画很久,很麻烦。
生2:如果一直画下去,也可以找到答案,但很麻烦。
生3:因为1000m里面有200个5m,要画好多点,得想其他的办法。
师:也就是说路长1000m在这道题中数据太大,画图时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怎么办呢?
生:用简单的路长来研究,找方法。
生:用简单的路长通过画图,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路长入手,选取20m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m,从最左边开始种1棵,每隔5m栽一棵(教师板书线段图过程)。
??:同学们,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20m平均分成了4份,有4个间隔,可以栽5棵树。
师:是的,20m长的一条路,间隔长是5m,平均分成了4份,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板书:20÷5=4,要栽5棵)。
师:猜猜看,间隔数和棵数可能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全长和间隔数及棵数的关系,接着安排学生自主选择10m、15m、25m、30m的路长进行研究,并填表思考。
从而发现: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平均分的份数);棵数=间隔数+1。
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在你知道例1的猜测中哪一种是正确的?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感悟到了“难事做于易”的化繁为简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并借助如下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1”的道理。
这个环节的教学,借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经历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整个过程。从遇到问题――提出猜测――例子验证――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运用线段图,在画线段图、观察线段图、想象线段图、运用线段图中,逐步建构数学模型。
三、巧用线段图――抽象问题模型化
线段图还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抽象的植树问题数学模型通过线段图变得具体形象。在《植树问题》教学中,我既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植树问题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同时通过线段图引发学生再现生活中的“植树”原型,丰富了植树问题的表象,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让植树问题模型根植于线段图中,印在学生脑海里。教学环节再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刚才研究的20m栽树的线段图(图3)。这个线段图上的每隔5米的点都表示栽1棵树(图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植树问题呢?
生:路灯、灯笼都是类似的植树问题。
生:还有教室窗户的安全防护栏、摆放的课桌、走廊的栏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这个点是一盏路灯(课件演示),就是生活中的路灯(图5),你能用这个线段图编一道有关的植树问题?
生:一段路20m,每5m安装一盏路灯(两端都装),可以安装多少盏?
师:谁还可以学着编的?
师:线段图上的每个点想象成灯笼(课件演示),就是生活中的灯笼(图6)
师:路灯、灯笼,这是不容易看见却能“想象”的树。
师:还有看不见却能“听得见”的树,请听(课件钟声录音),植树的棵树是什么?间隔是什么?我们利用线段图再听一遍(图7),谁能编一道有关的植树的问题?
生:钟声共响20秒,每5秒响一下,一共响了多少下?
师:生活中还有不容易看见却能“想象”的树的植树问题,请看(课件演示图片)摆放花盆、同学做操的队形、一棵棵种下的菜、人行道的斑马线,等等。
师:横着画的线段图,引发我们这么多的思考,如果将这条线段竖起来(图8),你又会想到什么类似的植树问题呢?
以上教学,巧妙地运用抽象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想象,在编题、交流中,把看视单一的植树问题,形象、具体、生动地让学生再现出来,让抽象的植树问题模型生动、形象、鲜活,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第三篇:《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有效教学着眼于解决教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问题。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同时它是针对这样一种论调——教学是艺术,而教学结果是不可测的因而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效益。因此,它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或观念。
有效教学策略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真正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策略的三个阶段:
1、教学的准备
2、教学的实施
3、教学评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即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教学方案形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认识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准备的结果就是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效益做准备的。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种定义仅仅是出于分析的需要,实际上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
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谨慎把握学生评价达的信度与效度。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时的心理环境。
有效教学策略的终极目的在于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同,作者特别青睐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行为,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第四篇:谈“有效课堂教学”
谈“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我认为:首先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效果、效率和效益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存在着某些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要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新课改以后,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仅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没有活动?气氛活不活跃?后来发现课堂太热闹了,学生缺少倾听的机会。所以知识量、思维性、参与度都要兼顾,是3个重要指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就像喝一碗三鲜汤,里面有各种菜肴和调味品,一样让学生吃,味道很差。我们应该实现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美体现,这就要因材定标,因势利导,最起码在一个模块、一个知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特征是:高参与、高认知、高情意。另外,学科的特征不能抹杀,否则课堂就是无效的。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一些,更富生命一些,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五篇:指向内容,建构有效教学格局
指向内容,建构有效教学格局
泊湖中心学校2016—2017学第一学期高年级语文组工作总结
安庆市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鲁林红
时至今日,每每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总有一种无法扭转的无力感。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其实,对我们刚走上教坛不足十年的青年教师来说,对新课改所极力要求转变的教学理念、课堂形态,是不存在扭转适应期的,因为我们一走上讲台,就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没有“前车之鉴”的历史经验,自然就没有“后顾之忧”的转化尴尬。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我们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呈现的还是内容分析式教学,尽管我们知道语文课上的应该是语文,却仍然只是停留在内容理解上纠缠。语文课不是不要理解内容,而是不能仅仅只有内容层面的理解,我们需要从内容上进行跨越,指向言语形式的品味和言语实践。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就像文本解读不等同于教材解读一样。教学内容的混沌不清,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零碎无序。鉴于此,本期的校本研修主题围绕“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展开,以此为突破口,着重研究基本的课堂教学序列,从选取有效精准的教学内容开始。
一、教学内容提炼于文体范式
尽管课程标准较抽象,但教学内容的提炼并不是无章可依,文本的体式正是教学内容选取的首要指标。
徐凤鸣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历史故事,吴静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张涛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关于父爱、母爱的散文,钱承芳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一篇童话。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相对较明晰。
基于本期研究主题,在开展校本研修课时,我们极力关注教学内容的选取这一基本的教学起点。其中,吴静老师的《学会看病》是毕淑敏的一篇散文,里面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那交织的情感冲突,让我们感悟到母爱的表达是不同的。因此,吴老师以此展开,精准地指向心理描写,教学内容明晰而科学。《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钱承芳老师以童话为主体建构,引领学生读童话,感悟童话的奇妙情趣。
由此可见,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意识已经有了相应的转变,并会逐步清晰化和明确化。不同的文体,往往归限了相应的言语表达形式,只有在文体框架的指领下,教学内容的选取才不会南辕北辙,也才有后续的言语品味和言语实践。
二、教学内容生成于儿童经验
儿童的先前经验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只有基于学情建构的教学,才具有生长价值,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必然生成于真实的儿童经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有关周恩来立志读书的一个历史故事,因年代久远,学生缺乏先前的知识体系,无法达成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徐凤鸣老师在执教时,适时拓展当时历史资料,了解旧中国动荡不安的黑暗局面,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先前经验在资料的拓展中得以丰满,再以此观照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感悟“中华不振”,由此体会言语的情味感,获得相应的言语经验。
张涛老师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指出他在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让他们班的学生精准地发现言语的独特点。让学生主动且精准地发现言语的独特点,强调的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感觉力,而这正是需要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引导的重点。只有让学生通过发现字词的独特点,进而养成敏锐的言语意识,才能带动后续的自主阅读。虽然这需要我们长期经营,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老师的教学意识,指向的正是儿童的经验积淀,这种意识,与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围绕儿童的先前经验,不分伯仲。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方式与作者、编者、文本进行对话。只有基于学生的先前经验,对话才能得以进行,学生的认知体系才能达成高度的视域融合。
三、教学内容指向于能力迁移
教学内容只有在知识的渐进点和能力的增长点上精准选择,才能达成有效教学体系。因而,课堂上学生的真实转变,产生认知、能力的对比迁移,是教学内容选取的一大标准。
我们的课堂,常常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就是学生除了了解一点情节内容之外,这堂课上与不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造成这种尴尬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是教教材,指向的是内容理解式教学,而没有在言语形式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在言语的复现、重组中,进行言语现场演练,让学生获知实际的言语规律和言语经验。
其实,本组的校本研修课,如果在语用上多琢磨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那么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会有质的提升,如吴静老师的《学会看病》,可以进行角色转换,以母亲的视角给儿子写一封信,信里要突出母亲的心理情感变化;另外,也可以从儿子的视角,写一写儿子在看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地与文本中独特的心理描写融合。王尔德的童话语言唯美精致,童话中的语言可以是学生积累的语料,钱承芳老师执教《巨人的花园》时,可以按照感悟——提炼——转述——创造的步骤进行,出示有关花园变化的优美段落,让学生自读体会,再提炼出里面相反的四字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填空引读,感悟精妙,然后从小男孩或巨人的角度设计练笔,要求运用这些词语,最后呈现一个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这次词语进行创造。由感悟到积累,再由仿写到创造,学生收获到的是真实的言语经验和言语技能。
我们的教学常常关注“怎么教”的技法层面,那些巧妙而喧闹的方法策略,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语文应该“教什么”,再高明的技法也是机械而无用的,只有解决了“教什么”的本源问题,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去探讨“怎么教”的媒介问题。我想,我们的校本研修,必须走出这个困局,而走出困局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转变这个传统的观念,迈出那科学而实质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