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5篇

时间:2019-05-15 06: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第一篇:《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5面例

1、例2,练习一第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生活已经结束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假期里,你们去过哪些地方?都玩过些什么呢?

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游乐园,大家想去看看吗?(出示游乐园情景图)(教材第2~3页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请大家仔细观察,游乐园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些什么?在这些游乐项目中,你最喜欢哪一项呢? 2.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教材第4页例1)游乐园情景图(或出示挂图).(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情景,说说他们在做什么?(2)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

教师谈话: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后来又走了6人.大家想一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于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看戏,用22+13=35(人),再从35人里减去走了的6人,35-6=29(人),这29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我还可以这样来算:因为走了的6人是从22人中走的,所以我可以先从22人中减去6人,22-6=16(人),再用剩下的16人加上又来的13人,16+13=29(人),这29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4)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2+13=35(人)35-6=29(人)第二种方法:22-6=16(人)16+13=29(人)

(5)你们谁能把这两道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同桌探讨,共同学习,教师指名演板:

22+13-6=29(人)22-6+13=29(人)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幅画面的观察,根据画面提供的条件,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并且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只要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解答都可以.

3.教学例2.

(1)电脑显示(第5页例2)面包房(或挂图).(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54-22=32(个)32-8=24(个)第二种解法:22+8=30(个)54-30=24(个)(4)想一想:谁能把这两个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同桌探究,合作学习,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54-22-8=24(个)第二种解法:54-22+8=40(个)(5)同学们看一看,上面两种解法的结果怎么不相同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小结:问题出在应该先将第一、二组买的个数合起来后,再用54个面包的总数减去第一、二组买去的个数.要想先算22+8,就要把22+8用小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54-(22+8)=24(个),这就与第一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了.

[学法反思;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讨论,使我学会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知道了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只要我们多分析,多思考,就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运用小括号,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是太多了,真有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公共汽车上原来有乘客24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 2.饲养场共养家禽98只.鹅有多少只?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同学们,通过对上面两幅画面的观察,大家都能根据画面提供的条件提出问题,并且基本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同学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并且还认识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大家真聪明,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进一步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一第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一第1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明确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答案:94-(34+29)=31(个)

补充习题及解答

1.育英小学合唱队原来有48人.

2.二年级(1)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3人.参加拔河比赛的有14人.

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拔河比赛? 3.小亮、小玲和小芳三人拍皮球共拍了98下.

小芳拍了多少下? 4.

[解答:1.答案一:48-9+15=54(人)答案二:48+15-9=54(人)答案三:48+(15-9)=54(人)或15-9+48=54(人)2.25+23-14=34(人)3.98-31-35=32(下)或98-(31+35)=32(下)4.50-25-23=2(本)或50-(25+23)=2(本)答:50本书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6、7页,练习一第3~5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指名演板.将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

(1)42-30=12(2)42+30=72(3)95-35=60(4)15+25=40 12+18=30 72-18=54 60-25=35 50-40=10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出示课件(或挂图):

.(1)小刚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辆汽车,一共需要花多少钱?(2)小刚给了营业员阿姨100元,营业员阿姨该找回小刚多少钱呢?(3)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代表汇报,指名演板.(指两名学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差生)

2.练习一第4题.

独立作业,自主学习.将计算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总分”栏内,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订正.

三、深化练习,点拨难题 练习一第5*题.

1.引导学生看图思考.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3.教师点拨:爸爸今年35岁,还要过多少年爸爸满50岁?50-35=15(年)我今年8岁,15年后我有多少岁?8+15=23(岁)还有一种思考的方法:我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比我大多少岁?35-8=27(岁)爸爸比我大的岁数是不会变的.爸爸50岁时,我应该有多大呢? 50-27=23(岁)

答案一:50-35+8=23(岁)答案二:50-(35-8)=23(岁)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一第3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答案:58-6-7=45(只)或58-(6+7)=45(只)

补充习题及解答

1.鸡屋里原来有54只小鸡.现在鸡屋里还有多少只小鸡?

2.3*.李军有50元钱,他买了一辆玩具汽车和一架玩具飞机,还剩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解答:1.54-8-6=40(只)或54-(8+6)=40(只)2.54+27-39=42(本)或54-39+27=42(本)

3*.50-25-18=7(元)50-(25+18)=7(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8、9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通过分析思考,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或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抢答: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把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式题.(1)37+18=55(2)63-24=39(3)18=50 55-24=31 39+17=56 89-50=39 3.二年级3个班共栽树98棵.二(1)班栽了35棵,二(2)班栽了32棵,二(3)班栽了多少棵?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8页图.](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法尝试:通过观察画面,我知道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玩,后来又来了7个人,小精灵问我们现在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是这样想的: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4人,用4×3=12(人),后来又来了7人,用12+7=19(人),列综合算式是,4×3+7=19(人)这19人就是跷跷板乐园一共的人数.)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激趣探究.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我是这样想的:跷跷板的左边有6人,右边也有6人,再加上后来的7人,一共有19人,可以列式为:6×2+7=19(人).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4×4+3=19(人)](3)小组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9页的彩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画面上有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决吗?(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3)小组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然后教师归纳小结.

[学法反思:通过对上面两幅彩图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进一步地懂得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只要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方方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8页,看了6天,还剩32页没看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2.爸爸买回2盒月饼,每盒8个,送给爷爷7个,还剩多少个月饼? 3.妈妈在超市买了3支牙膏和一个碗,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得很好.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都有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五、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二第1、2题: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答案:1.3×9+6=33(个)2.5×9-15=30(个)

补充习题及解答

1.数一数,算一算.

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

体? 2.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

还剩多少棵白菜? 4.

买两副羽毛球拍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 [解答:1.6×6=60(个)2.3×4+3=15(个)3.6×8-10=38(棵)4*.18×2+12=48(元)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第10、11页,练习二第3~5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去观察、思考周围的数学问题,进而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喜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及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出示口算卡片,男生读题,女生口算;再女生读题,男生口算,轮流交换.

2.解决问题.

(1)一盒铅笔5元,一盒彩笔15元.刘莹买3盒铅笔和一盒彩笔一共要花多少元?(2)一条毛巾3元,一袋洗衣粉2元.妈妈买4袋洗衣粉和一条毛巾一共花了多少元?(3)一箱粉笔28元,李老师买了3箱粉笔,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4)幼儿园的阿姨买来50个桃子,分给大班的8个小朋友.每人分4个,还剩几个?(5)停车场上停了5排汽车,每排8辆,又开来12辆,现在停车场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二第4题.(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表意.(2)同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3)将计算结果填写在课本统计表“总分”栏里.(4)全班交流订正.

2.妈妈去中百仓储买东西,她给收银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1)如果买4条毛巾,每条毛巾3元,应找回多少元?(2)如果买5筒牙膏,每筒牙膏4元,应找回多少元?(3)如果买6块香皂,每块香皂5元,应找回多少元?(4)一个暖水瓶24元,一个鞋架12元.如果妈妈只买这两件东西,应找回多少元? 上面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完成后相互交流订正.老师巡视,注意辅导学生.

三、深化练习,点拨难题 练习二第5题.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先平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2)再竖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

(3)最后从背面竖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 每拆开一次,要求学生列式计算一次,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 2.参考答案:

①3×3×3-2=25(个)②3×3×2+7=25(个)③3×3+3×3+7=2

5(个)④9×2+7=25(个)⑤9×3-2=25(个)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3题.

⑥3×8+1=25(个)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答案;2×8+5=21(元)

补充习题及解答 1.

菜园里种了53个萝卜.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菜园里还剩多少个萝卜? 2.陈老师带了5个同学去参观植物园,用20元钱买门票够吗? 3.

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 4.王老师买了6顶帽子和一个书包,一共要付多少钱?

[解答:1.53-5×5=28(个)2.5×3+5=20(元)3.3×5+3=18(个)4.6×6+25=61(元)]

第二篇: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 kg香油,只能装2.4 kg,剩下的0.1 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王阿姨用一根25 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 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1)2.5÷0.4=6.25(个)≈7(个)(进一法)(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第三篇: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小数点引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灯明寺镇马家院小学 祁赛男

教学目标

1.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人民币。2.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及教学法选择

学生在已经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习

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里呢?那我们今天一起去美国旅游好吗?打开多媒体,展示美国景点图片。

第一站 洛杉矶

看见两个人在吵架,同学来帮忙。男生说:“这个人在我这里买了3千克盐,下场雨的功夫,这个蛮不讲理的女人又找了回来,非说我缺斤少两.” 女生一身的雨水狼狈不堪的说:“我买了3千克盐,回家一看,盐的重量却只有0.3千克。分明是这个贪心的商人骗了我。” 同学们,你们怎么认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些盐有什么变化呢?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2.探究新知

出发去第二站 塞班岛 我们有麻烦了同学们,去岛上需要买船票,可是我们的人民币,美国不能用,这可怎么办呀?

出示例三的图,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我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

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小组讨论)

学习提示: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

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

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0.1563×10000=1563(美元)

答: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美元。A.我们做得是否正确呢? B.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1563÷10000=0.1563 用除法来检验我们的计算,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3.巩固练习第三站 好莱坞

展示赵丽颖求助的图片。

100张A4纸摞起厚1cm,那么1张A4纸厚多少厘米?

第四站 纽约 面包店求助。

做面包需要先把小麦磨成面粉,一千克小麦可以磨0.85千克面粉,那么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多少面粉?1000千克小麦呢? 0.85×100=85(kg)0.85×1000=850(kg)

答:100kg小麦可以磨85kg面粉,1000kg小麦可以磨850kg面粉。

第五站 美国工厂

展示美国工厂的工人在抽查产品质量的题目。

100件产品里达到一等品标准的有82件,10000件里大约有多少件标准品?

方法二: 方法一:

10000÷100=100 82÷100=0.82(件)

82×100=8200(件)0.82×10000=8200(件)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美国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你们喜欢这次旅行吗?你们在旅行中有什么收获呢? 课下作业

一、直接写出各式结果。

2.17 × 10 = 0.3 ÷ 10 = 0.42 × 10 =

2.17÷ 10 = 0.3 × 10 = 0.42 ÷ 10 = 5.31 ÷ 100 = 6.5 ÷ 100 = 1.9 × 100 =

5.31× 100 = 6.5 × 100 = 1.9 ÷ 100 = 6 ÷ 1000 = 78 × 100 = 0.42 ÷ 100 =

× 1000 = 78÷ 100 = 0.42× 100 =

二、100张A4纸摞起来厚1cm,1张A4纸有多厚?

三、100本复习册叠起来高0.72米,平均每本复习册厚多少毫米?

四、某电视厂抽查一批电视产品,平均每100件中未达标一等品标准的有2.25 件,这批产品共有10000件,未达标一等品标准的大约有多少件?

第四篇:长度单位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

长度单位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人

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3.说一说。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橡皮长2厘米

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第五篇:《百分数解决问题(三)》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2、掌握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2)香蕉比苹果多20%。(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产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4.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不能)(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单位“1”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的单位“1”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的单位“1”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3)探究解题方法。讨论:

①你觉得这道题与我们平时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数量)②根据所求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可以用设数法来解答)(4)尝试解答后汇报。

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

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5)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

(6)拓展: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小组讨论、探究,解题: 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因为a>0,所以0.96a<a,即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a-0.96a)÷a=0.04=4% 4.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练习巩固 1.教材91页3题。(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3)分别找出题中两个已知条件中的单位“1”。(4)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尝试独立完成。2.完成教材93页11题。

结合本节课学到的解题方法,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93页13、1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三)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 方法三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因为a>0,所以0.96a<a,即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a-0.96a)÷a=0.04=4% 答: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4%。

下载《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淮阴区开明中学 张载奎 教案背景: 本课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并且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教学课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执教 ---- 李刚 学习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二、......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2页——11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故县镇中心小学 尹淑荣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3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赵瑞灵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教材37~38页例1及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

    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15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金丽 教学目标: 1、认识“乖、凭、职、痒、淘、辟、勃”7个生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

    ao.ou.iu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铜仁市碧江区瓦屋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公开课《ao ou iu》教学设计 万芳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ao ou iu及其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