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烹饪的认识教案
第一节烹饪的认识
曾凡贵
授课时间、班级: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烹饪的认识,教材首先对烹饪及烹饪的劳动价值作了介绍,重点是烹饪原料及其营养价值、科学烹饪与营养的学习和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能提高对烹饪的认识,同时学生进一步理解烹饪是人类创造的饮食文化,是技术、科学和艺术交融的食品制作活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烹饪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班级中学生的对烹饪的认识和基础不一,城区学生相对要好一些,对营养的认识也高一些,农村学生平时在家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对营养的认识不足些,这和其父母知识有关。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烹饪及烹饪的劳动价值,进一步认识烹饪是人类最广泛的生产劳动和消费活动,是人类创造的饮食文化,是技术、科学和艺术交融的食品制作活动;
(2)、了解烹饪与营养的关系;(3)、懂得科学烹饪的意义;(4)、了解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1)、烹饪原料及其营养价值;(2)、科学烹饪与营养;(3)、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烹饪与营养的关系;科学烹饪的意义。
2、教学难点: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2、教学手段: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烹饪的认识,烹饪时是否考虑到烹饪与营养的关系;教师讲解烹饪的劳动价值及平衡价值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1、从什么叫烹饪?引入新课。
让学生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补充。
2、教师讲解烹饪的劳动价值。
3、谈谈你对烹饪原料及其营养价值认识。让学生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补充:(1)、动物性原料;(2)、植物性原料;(3)、调味性原料。
营养价值:一般来说,烹饪原料中营养素构成越来越接近人体需要,其营养价值就越高,烹饪原料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率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高。
4、教师讲解科学烹饪与营养:(1)、烹饪与营养的关系。(2)、科学烹饪。
5、学生讨论、交流科学烹饪的意义。
教师补充:a、确保食物的卫生;b、促进消化与吸收;c、增进食欲;d、增加生活情趣。
6、教师讲解平衡价值的基本要求。
7、课堂小结:(1)、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2)、科学烹饪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科学烹饪的意义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烹饪的认识 教学目标:略
1、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2、科学烹饪与营养。
3、课堂小结:(1)、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2)、科学烹饪的意义。作业:科学烹饪的意义是什么?
八、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用具:静电感应演示器、玻璃棒、丝绸,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学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
教师: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如何使物体带电?
学生: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教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验证学生回答)
过渡:在复习初中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再来看有没有别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
(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如图所示)
[现象]线绸靠近B,而远离A.
[学生得出]B带正电,A带负电。
[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答]A仍带负电,B仍带正电.
[演示证明]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
[学生答]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演示证明]使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 [学生答]A、B不带电。
[演示证明]把C移走,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追问]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将C移走,A上负电荷、B上正电荷不受C上电荷作用,而使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教师用多媒体模拟,加深学生印象)
[结论]不仅摩擦起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2.电荷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静电感应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创造了电荷?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当带电球C移近不带电导体A、B时,导体上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使导体A、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即使电荷从物体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电荷。
教师活动:联系摩擦起电的实质,思考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投影片]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有关内容,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过渡: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
3.元电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关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例1】 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b斥c,c斥a,d吸b,则()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小球带异种电荷
分析 由d吸a,d吸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带异种电荷;由c斥a,c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A错,B对,C错,D对。
答案 BD
点拨
应根据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间相互吸引,从题给条件判断出各电荷电性关系。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元电荷
【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 A、B,分别带有电量QA= 6.4×10-9C,Q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解析 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量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 上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量为
C
转移的电子数
☆关于静电感应现象的应用
【例3】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分析 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在B端出现了正电,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
用手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
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正确。
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也正确。
答案:BCD
作业:书面完成P5“问题与练习”第2、3题;思考并回答第1、4题。板书设计: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3.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 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电荷量e的值:e=1.60×10-19C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第三篇:第一节认识计算机
课例名称:《认识计算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知道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了解计算机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的常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你家里有计算机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组织学习
1、计算机的外观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打印机。看一看,电脑桌上的电脑有几个部分。
教师教学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对照机器进行观察记忆。
2、计算机硬件
我们把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英文缩写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储器是负责存储信息,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能把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利用它们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工作。
打印机也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打印在纸上。
3、计算机软件
仅有硬件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计算机软件有很多种。如同学们玩的游戏软件,帮助我们学习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高科技的知识产品,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便复制别人的软件作品。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三、巩固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中填写计算机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的主要用途。
四、交流讨论
活动1,“谈谈你的计算机中安装了什么软件”。
活动2,“计算机实验室温馨小提示”优秀语句征集。
五、实验练习
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
第四篇: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精神的形成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平时怎么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地球大小把!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图中有两个不同的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极半径(6371千米)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地球的庞大感受更深刻。
思考、回答 学会描述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地球这么大,要了解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于是人们就把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仪和实体地球之间有什么区别?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是正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经纬线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观察地球仪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标题,尝试自己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
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 1.地轴 2.两极
第五篇:第一节认识运动教案
第一节
认识运动
一、知识点梳理: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a、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参考系:任何运动的物体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1)参考系的理解
a、区别:参照物是定性研究,参考系是定量研究 b、做题时可以理解参照物就是参考系
c、同一运动,选取的参考系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举例)d、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
e、参考系的选择尽可能使运动的描述更为简单 f、研究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地面为参考系
3、质点: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时,我们把物体简化成质量不变的一个点,这个点称为质点。(1)质点的理解
a、质点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建立的理想化模型 b、质点只占有位置不占有空间
c、质点质量等于实际物体的全部质量(2)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a、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举例)注意:物体的大小不是判断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依据(举例)
典型例题:
例1 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同学一定还记得“潘冬子”吧,更记得电影插曲那欢快的旋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首歌曲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诗句中“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___为参考系,而“巍巍青山两岸走”又是以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的。
例2 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C.参考系必须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例3 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B.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C.实际选取参考系时,应本着便于观测,使得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来进行 D.参考系必须是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转中的地球不能看作质点,而原子核可以看作质点 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作质点 C.研究运动员发出的乒乓球的旋转情况时,不能把乒乓球看作质点 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将汽车看作质点 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特别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作质点。B.体积非常小的物体,一定能看作质点。
C.形状非常规则、表面非常光滑的物体,一定能看作质点。D.形状非常不规则的物体,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看作质点。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 C.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在研究下列哪些运动时,指定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A.从广州到北京运行中的火车
B.研究车轮自转情况时的车轮 C.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时的地球
D.研究地球自转运动时的地球 3.下列物体或人能看成质点的是()
A.在空中做各种翻腾动作的体操运动员
B.研究足球能形成“香蕉球”的原因 C.确定标枪从掷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
D.记录万米赛跑运动员从起跑到冲线的时间 4.飞机空中加油,受油机与加油机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下列说法正确是()
A.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静止的 B.选地面为参考系,加油机是静止的 C.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是运动的 D.选受油机为参考系,加油机是静止 5.火车向东行驶,对于下列参考系,乘坐火车的人是运动(指出运动方向)还是静止?(1)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是______;
(2)对于车厢内的行李架是______;
(3)对于旁边的一列同向同速行驶的列车是______;
(4)对于旁边的一列同向但行驶速度比他乘坐的列车快的列车是______.
6.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当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根据上述观察到的现象可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能力提高〗
1.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B.不选定参考系,就无法研究某一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C.参考系一定是不动的物体 D.参考系是人们假定不动的物体
2.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发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时取的参考系是()
A.月亮
B.云
C.地面
D.观察者 3.在以下哪些情况下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4.某人坐在甲船中看到乙船在运动,那么相对河岸不可能的运动情况是()
A.甲船不动,乙船运动
B.甲船运动,乙船不动
C.甲、乙两船都在运动
D.甲、乙两船以相同速度同向运动 5.观察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6.以下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
乙
A.质量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B.体积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C.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一定可视为质点D.某些情况下地球也可以看成质点7.若车辆在行进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研究人员要测量车速,可以将车看作质点 B.研究人员要测量车速,不可以将车看作质点
C.研究人员要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D.研究人员要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不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8.地面观察者看雨滴竖直下落时,坐在匀速前进的列车车厢中的乘客看雨滴是()
A.向前运动
B.向后运动 C.倾斜落向前下方
D.倾斜落向后下方 9.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当研究它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的时候
B.研究木箱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时的轨迹时 C.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车牵引力的来源时 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人各乘不同的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可能是()A.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上升
C.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
课后作业
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几个可以看作质点:()
A.人造卫星,在研究它绕地球转动时; B.足球,在研究足球射门的最佳路线时; C.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的来源时; D.地球,在自转时赤道上一点的速度。2.关于质点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一定是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的时间时,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的运动,自行车都不能被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可被视为质点
3.以甲为参考系,乙和丙都是运动的。那么以乙为参考系,则()A.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静止的 B.甲与丙一定都是运动的
C.甲与丙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不确定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是运动还是静止是
不确定的
4.在平直公路上;从同一点运动,甲乘自行车以4m/s的速度运动,乙乘汽车以8m/s的速度运动,有关甲、乙的运动正确的是()
A.同向行驶时,甲看乙以4m/s的速度向前运动
B.同向行驶时,乙看甲以4m/s的速度向前运动
C.反向行驶时,甲看乙以12m/s的速度向甲运动的相反方向运动
D.反向行驶时,乙看甲以12m/s的速度向乙运动的相同方向运动 5.(多选题)关于人造地球通讯卫星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C.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照物,卫星的轨迹是圆周。D.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的轨迹是圆周。
6.(多选题)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可能的运动情况是()
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
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
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