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头活水注课堂
源头活水注课堂——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1-11-26 10:41:52)转载▼ 标签: 分类: 我们的声音
杂谈
肖培东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目前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改革我们的教学,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新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资源,不囿于语文教材,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这样积极地开发与利用,更是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渠清几许,活水几多,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语文课程资源的活水何处寻、如何用就成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能力欠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困于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有些已潜意识里习惯于现成课本教材的一潭水,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缺乏寻找其他水源的意识。心无活水,课程资源活水的丰富性、活动性、开放性更无法融入其教学理念。这样,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样,开发而不好加利用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众所周知,开发的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唐诗宋词,山水文化,生活缩影,时事热点等等,一些老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颇有成果,但教师由于担心负担加重,往往不善或不愿变革已经习惯了的一整套教学行为, 资源多种多样,却无法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利用意识和能力欠缺,虽有活水,不见进渠,一样是教学无澜。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单一。
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在开发新资源的过程中,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简单地等同于深挖文本、拓展练笔等等,忽视生活这一更为广大的水源,这样往往会导致教学与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脱离,横竖只盘活一条水,使学生难于开阔视野,难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堂概念单一狭小,只守住45分钟的空间与时间,或是《我与地坛》亲情叩问,或是《论语》的借鉴意义,或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命聆听,或是《山羊兹拉特》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期待。文本的充分开拓与利用固然令人欣喜,但流于只见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及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未加以开发与利用,活水引进渠道单一,课程资源的实效性自然打折。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切实需求。一些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非常强,也具有大语文意识,语文课堂内外活水注入多而广,但忽视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不注意开发利用的梯度、深度和适度等,致使资源开发利用重复、过度,或资源开发利用浮于表面及过于狭窄。水活渠不清,是因为课程资源不加筛选,不加整理,不加控制,一股脑儿在课堂里呈现出来,造成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上充斥的绘画写诗的空白技艺、曹雪芹红楼里的宝黛遗憾及至圆明园的汗白碎玉,如《听听那冷雨》中挤压的中国古诗词、乡愁诗作、台湾日本的建筑特色,这些看似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带来了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教师旁征博引,满腹经纶也引来了阵阵喝彩。但在具体的教学利用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既不考虑教学的需求,也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致使课堂上无暇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理解文本意境,喧闹过后依旧一片落寞,学生如堕云里雾里,教学目标规定的“主阵地”就这样给挤垮了。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1、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新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更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转型时期,在课程结构上,必须实现一统的课程结构向多样化的、有弹性的课程结构转化。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主动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心有活水,方能清渠,教活语文,活学语文,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运用语文。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只有不怕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所孕育的新阵痛,不惧实施新资源教学初期的尴尬与生疏,明白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本的研究,更是生活的研讨,从而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拥抱生活,让人文自然、生活现象、社会话题等等全面地走进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这样才能真切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的目光必须与生活的诸多空间接轨,让语文课植根于大地,才能最有效的开发利用语文课程的资源。试想,当我们的课堂不仅拥有《胡同文化》里复杂的咏叹,更有面对江南水乡轻盈灵动的建筑时油然而起的保护意识;当我们的课堂不仅弥漫《雨巷》的幽幽气息,更能充溢踏青回来的心灵诗作的芬芳;当我们的课堂不仅记录排演《雷雨》等巨著的真情投入,更有摄下社会一角真实体验的那份正义与责任;当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钟爱和睿智的思想都能走进课堂,滋润学生的生命,我们的语文教学怎能不拥有无穷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去适应未来去面向学生的。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首先要唤起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去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必须要主动承担起现代教育赋予的重任。
2、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新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贴近现实,贴进生活,并注重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在诵读、精读中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努力挖掘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深度,积极拓宽教学内涵。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对今天的人也很有教育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古为今用,从“十思”中择其一条做为自己的座佑铭,并要求会背会译会品,并联系当前党的“八荣八耻”,就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并赋予文言文时代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孟子思想的影子。《寡人之于国也》就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具体表现其仁政思想的第四段的教学中,请同学们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的思想。当“新农村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普九教育、科教兴国”等充满现代感的词语在课堂中闪烁的时候,我们不是更能感悟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开发文本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例如真正的小说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才能飞翔,“同学们,你还有其他结尾的方式吗?请你发挥想象,飞翔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上”,这是对外国小说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同时,教材中的插图、活动、问题等现成的教材中的资源,也值得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考场作文素材也可以学会从教材中挖掘,如《故都的秋》的秋思绵绵,《听听那冷雨》的乡愁阵阵都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故乡素材。另一个不可以忽视的是对《语文读本》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承,每学一篇文章、一个单元,都可以在《语文读本》中找到相应的延伸阅读。总之,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太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和挖掘。
3、努力挖掘教师潜能,完善语文教师自身资源
“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作为一部“生命的经典著作”,是最具有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的素质状况往往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举步维艰的语文课堂往往首先源于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匮乏,也只有学识渊博语文素养深厚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化境,才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才能实现师生真正平等的思想对话。“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众多语文教育大师中,我们不难觅到优秀的教师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精神世界构筑的深刻影响。于涟漪的真爱,钱梦龙的亲切,魏书生的睿智等等,他们的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增强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完善语文教师自身资源,语文教学,就多了一本美丽的教科书,一部生命的经典著作。
同时,新课程要求打破统一,倡导多样,发展个性,形成特色,这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与差异化,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凸显教师优势特长,扬长避短,使得教师资源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善于诵读的教师,课堂上会有《陈情表》中的字字肺腑、声声感人,会有《致橡树》的动情真挚,会有《我与地坛》的感恩之音与怀念之声;善于书法的教师,美观大方、清爽流畅的板书无疑就是吸引学生走进课堂的最佳触媒;喜爱文学创作的教师,他的文字他的作文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信手拈来都成文,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资源的同时,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本着有用实效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
4、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体现在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广博性也意味着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教材成了唯一的资源,讲授文本也相应成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新的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为此,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下倡导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个性,有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上网查询、搜集资料,辩论赛,演讲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雷雨》中“周朴圆对鲁侍萍是否真情”的课堂辩论,《祝福》中“谁是杀害吉祥林嫂子的刽子手”的法庭宣判,专题《向青春举杯》教学中的“青春风采”诗歌朗诵会,专题《月是故乡明》教学中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故乡之旅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之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各自的潜力,切实增强语文素养与能力。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当我们流连在《和平的祈祷》专题中学生“呼唤和平”的手抄报前时,当我们走进学生版青涩的《雷雨》剧场时,当我们欣喜地欣赏到学生作文中的瓦尔登湖的美丽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其实是在完成着一种生命的奠基。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走“大语文教育”之路,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所需,更是社会发展之所需。张国生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一种突破——大语文教育观》中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撷取原料,汲取营养,语文教学应不拘泥于狭义的课堂、指定的教材,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活水多多,欠缺的是发现的眼睛。“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据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模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一个广告牌,一句温馨的提示词,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真实地感受语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周的“社会动态评述”里有三鹿奶粉下的婴儿哭泣,有经济危机中的国际形势漫谈,有温家宝总理剑桥演讲时的冷静与大气;社区资源邻里真情,身边小事生活点评,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就融入语文学习中。语文,可以抽象为历史的碎片,可以整合成时间的布局;可以是高山的倾诉,可以是依水的沉思;可以咀嚼清晨的霞光,可以感慨黑夜的星星;可以是社会热点的争论,可以是时代风云的浓缩;可以是易中天的讲坛或者刘翔的栏杆,可以是上海的外滩或者北京的奥运畅想;可以是祖母的白发真情,可以是村口的老树枝桠„„生活是多样的,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如此生动流淌的“大语文”活水,又怎不令我们的教学春意昂然,渠清如镜?
还是想起窦桂梅老师的话,“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绝不能膜拜在固定的课本资源下,从而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当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还有许多许多,与其去惊叹语文之渠的清如许,不如去问问我们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拥有一颗善思的心灵。奠基生命,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让课程资源成为语文学习的活水之源。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卞育能
《挖掘语文新教材中的创新资源》龚循英
《开发教师个性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邓玉明蒋成林李国华 《利用课程资源,改革语文教学》熊斌 《教师应增强教学资源开发意识》陈 萍
《语文教学的一种突破——大语文教育观》张国生
《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学习语文”,如何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开发自身资源,练就一手绝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教师用自己的绝招进行教学,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教师妙语连珠;有的教师简笔画绝妙;有的教师板书潇洒流畅、秀丽多姿……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听过一位优质课老师讲《背影》,讲课环节设置并没有特别出众之处,但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朗读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恰切的语气语调,充沛的感情,将学生带入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世界,使这群原本幼稚,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孩子,真切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事,发自内心地领悟到了父亲那特殊的爱。这,也许就是绝活的魅力,有了它,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信任你,从而爱上了你的课。试想,如果我们大家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每位教师又都有一手绝活,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催化剂,而且我们的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又何愁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呢?
二、开发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既
第二篇:注有效学习提升课堂质量
注有效学习提升课堂质量
——课题研究材料
一、指导思想
首先,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的发生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效的和低效的学习,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浅表化、操作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全似乎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将进一步缩减,而教材并没有改变,既原定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缩减,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步子,使得上课时总有完不成的任务,怎样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打造高效课堂”研究势在必行,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利措施,因此我们决定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面进行研究。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将已有的有效学习理论与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的检测)
②如何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
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对打造高效课堂更有效?
③怎样精心设计练习,以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课题。人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以下成果。
三、研究目标: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一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模式。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四、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0.10)
目标:
1、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课题开展作好准备;
2、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学习理论,为行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内容: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
2、确定实验班级。
3、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学习状况。
4、培训实验教师,收集资料。
5、制定解决现实问题的计划。
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文献综述。
3、开题报告。
4、调查研究报告。
5、各实验教师的行动研究计划。
6、《课题组成员学习心得》汇编。
负责人:王海岩
全面启动阶段(2010.11——12)
目标:为课题深入开展作好充分准备。
内容:
1、组织课题培训会,全面启动课题;
2、在学校学生及其父母中展开问卷调查,搜集相关数据,汇总阶段性成果。
成果:
1、培训心得。
2、各种相关数据。
3、阶段性总结。
深入研究阶段(2010.12——2011.5)
目标:
1、依次从课前预习、提供有效学习资源、精心设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索积累经验。
2、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研究实验班级应用有效学习理论与经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
1、预习指导策略。
2、提供有效教学资源策略。
3、精心设练策略。
4、积累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并及时修订研究方案。
成果:
1、教师、学生的个案,教学反思与论文。
2、教学设计与课例。
3、形成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阶段研究报告。
负责人:孙红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12.6——7)
目标:梳理并结集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
内容:
1、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和巩固成果,进行总结,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2、根据实验情况,完善理论研究,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
3、进行理论和实验成果的汇总,写出书面报告和相关材料;
4、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
成果:
1、结题报告。
2、成果集。
负责人:孙红
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
(1)通过实验班与平行班的对比研究进行。
(2)同班级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
说明:比如针对课前预习方法的研究,可以在实验班与平行班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布置实验班的学生提前预习,平行班的学生不预习,然后利用课堂结束前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通过检测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2、问卷调查法(在个别班级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全校学生的特殊群体(成绩差异、气质差异),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
3、个案研究法(拟对本班3——5名数学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4、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课题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好的方法,以期共同提高。)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_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浅淡探究性教学模式
板栗中学----徐朝方
摘要: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以下六方面略陈浅见: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优化网络工具,丰富探究资源。关键词:转变、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略陈浅见,与同行共飨。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探究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 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而且还有他们的畏惧,他们的烦恼。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这种日常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被忽略。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 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的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益。
六、优化网络工具,丰富探究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变得更易 实施,而且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更轻松,更有趣,更活泼。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依托计算机在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把“静态”的思考变为“动态”演示等方面的优势,将微观世界的奥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升华到一个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我还注意渗透一些网络应用常识,设置一些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独立进行实验、探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一种极为有效的探究工具,增添许多创意。“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借助网络,我还成功地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
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不断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身份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第四篇:等待源头活水来
等待源头活水来
昨日上证综指开盘2433.72点,最高2460.03点,最低2426.70点,收报2448.38点,上涨10.59点,涨幅0.43%,成交479.6亿;沪市681家上涨,243家下跌;今日深证成指开盘10635.47点,最高10740.94点,最低10569.19点,收报10679.30点,上涨21.67点,涨幅0.20%,成交421亿;深市951家上涨,451家下跌。在证券、水泥、航天版块的代领下,收了一根小阳线。
1. 大盘持续缩量,沪市连续3个交易日不足500日的交易量又创出近两年的新低。
2. 新股又有破发潮趋势,上周上市一只新股破发之后,周二上市三只直接开盘破发两只。近期两只超170亿元的大盘股中国水电、陕西煤业的上市将让市场进一步失血。根据以往市场犹豫期间发行的大盘股都对市场有关键性的影响,不排除中国水电上市后市场短期成功选择方向,中国水电的发行价、是否超募等因素将起到决定作用。
3. 市场总体市盈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沪深市场平均市盈率不足13倍,银行股平均市盈率更是到了7倍左右。
以上3点说明目前股市确是处在底部区间,但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底部区间就应该涨了,在国内外各种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股市无论是反弹还是反转都不易实现,有可能就是在底部区间会让一些耐不住性子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所以,笔者认为,注重长期价值投资的者,现在已经是布局的好
时机了,但要选择中长期基本面向好的品种,并控制仓位。普通投资者还是以轻仓观望为主,继续等待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落实、等待场外资金真正的进入。
前期打新股的资金虽然很好的规避了风险,但在破发潮再次来临的情况下,要减少打新股,只有认真研究后确实比较有潜力的、同时发行价有优势的新股才可参与。
切记,不怕错过,就怕做错。毕竟观点是别人的,钱是自己的。
第五篇:基层是源头活水
基层是源头活水,鲜活的经验在基层,丰富的营养在基层。10月9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30次部党组会议,研究部署部机关干部近期下基层锻炼的相关事宜。根据会议精神,部将于10月15日至11月15日,组织部机关未满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近90名干部分批进入宁夏、广西、江西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锻炼。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寻立足实际、扎根基层、务求实效的方式方法。2011年,国土资源部先后联合广西、浙江、宁夏等地共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掘基层典型,树立了“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质七队等先进典型,联创齐争、弘扬正气。
会议认为,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创先争优“联创齐争”为平台,深入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队、矿山企业,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转变作风、磨炼意志,主动了解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制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和诉求,积极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有效推动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局面,保证国土资源部门创先争优工作落到基层。
据了解,此次部机关干部下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向基层同志学习、拜群众为师活动是国土资源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是源头活水,鲜活的经验在基层,丰富的营养在基层,通过“联创齐争”平台,进一步拓展、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内涵。机关干部下基层,要紧扣学习、锻炼的主题,要多交基层朋友、注意汲取养分,真正让广大干部经受锻炼、有所收获。
关于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通知 甘创组发【2011】40号
各市(州)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工作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非公企业工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委各部委办、省直各部门(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在甘有关单位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决定在全省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是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实际行动,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动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行动、在基层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范围对象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范围对象是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重点是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组织、法院、教育、卫生、公安、交通运输、民政、司法、农牧、工商、地税等系统领导班子成员。
1、组织系统继续开展“百名组织部长进千乡、千名组工干部进万村”活动。
2、法院系统开展“百名院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法庭。
3、教育系统开展“百名教育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中小学校。
4、卫生系统开展“百名卫生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卫生院。
5、公安系统开展“百名公安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公安派出所。
6、交通运输系统开展“百名交通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客运站(客运中心)或乡镇、行政村。
7、民政系统开展“百名民政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或社区。
8、司法系统开展“百名司法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司法所或行政村。
9、农牧系统开展“百名农牧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
10、工商系统开展“百名工商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工商所或非公有制企业。
11、地税系统开展“百名地税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税务所。
12、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或社区,开展蹲点调研和帮扶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重心下移,组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锤炼党性,转变作风,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时间安排
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干部下基层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干部“进基层、进村组、进农户”,引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为民服务。要优先选派缺乏基层经历的年轻干部,特别是“离开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到条件艰苦地区和环境复杂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在服务群众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从2011年11月初,开展到明年“七一”前。每名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时间累计不少于20天。明年“七一”前,召开全省总结大会,交流经验,鼓励先进。
四、具体内容
1、开展民情走访活动。要进村入户,深入工厂车间、医院学校等,开展走访对谈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心贴心地交流看法,接受思想教育,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注意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2、组织政策宣讲活动。要根据专业特长,结合基层实际,紧贴群众需求,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技术讲座等活动,向群众解读政策、消除疑惑、普及知识、推广技术。
3、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坚持为民服务导向,落实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有关要求,帮助基层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结合部门职能,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基层兴办1—2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扶”活动。机关党组织要结合工作联系点和帮扶点,与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力所能及地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服务。机关干部要与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结对子、交朋友,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5、点评创先争优活动。要结合创先争优“一诺三评三公开”活动,每名机关干部要对下基层期间工作作出公开承诺,每名领导干部对联系点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
6、撰写蹲点调研报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捕捉第一线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情况、基层工作的困难问题、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提出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撰写既有情况分析、又有对策意见、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调研报告。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上下联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分系统、分行业制定具体活动方案,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细化活动内容,明确时间安排,迅速启动活动。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安排部署,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严肃工作纪律。干部下基层期间,要真心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既要身下、也要心下,绝不能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要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格自律,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影响基层正常工作,不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增负担。要模范遵守各项纪律,注意言行举止,自觉维护党政机关和干部的良好形象。
3、强化跟踪管理。各地各部门要把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情况纳入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范围,列为民主评议党员和群众评议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建立干部下基层工作台账,认真考核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等情况,把考核评议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4、注重舆论宣传。各地各部门要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宣传和推广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引导机关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5、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要坚持常抓不懈,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工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1月20日前,各市(州)和11个重点系统将“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实施方案及领导干部联系点名单,报送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