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时间:2019-05-15 06: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第一篇:“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摘要:

在IBM计算机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中,我们结合《纲要》的教育理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就仿佛一个在时光隧道中成长的孩子:刚探索时“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就像充满好奇的儿童;发现“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青春期懵懂的青少年;我们也将迈着努力的步伐向“成熟”的发展方向前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整合《纲要》

反思

小小探索者项目是我们与教育部和IBM公司共同进行的“计算机、软件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幼儿园共授赠了8台探索者电脑,课题组的老师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赋予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在分析了幼儿园具体情况后,我们发现: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如何将有限的软件内容融入到无限的幼儿活动内容中;如何将幼儿的兴趣点与项目软件巧妙的结合;如何克服软件中个别领域内容缺乏与我们本地区幼儿发展水平偏低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在将“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中,我们正经历从迷茫——理解与发现——困惑——追求与努力——成长的艰难历程。更让我们在行动研究中,一点点的积累对幼儿园科研工作的理解,一步步的走近新《纲要》。

历程之一:新生儿期 ——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

我园是昆明市一级幼儿园,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分析我园具体情况,我们了解到:在2000年配备了一间电脑室,幼儿园曾尝试过幼儿电脑教学,曾走进了“将幼儿对电脑的学习作为学习目的”的误区。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电脑专业技术的限制,多媒体教学也只能图片及动画的运用。没有真正将多媒体软件与幼儿园进行整合。

随着《纲要》的颁布以及小小探索者项目的开始,我们更加坚定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在这个阶段,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认真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结合《纲要》的新理念探索如何将小小探索者软件内容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整合。教师们首先对班级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班级中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80%,孩子们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但还是有大部分孩子不会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孩子是否应接触计算机有很大的争议,一些因为沉迷与电脑耽误了学习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向家长介绍计算机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先争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对孩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是表面化的。然后了解IBM项目及软件的内容,努力将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拉在一起。

这里我们就用几个例子走进课题研究。举例一:数学活动《寻找软糖豆》

(一)在研究IBM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中,集中教育活动是一个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们都积极的查找软件项目里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直观、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生活化的情景和巧妙的错误提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师们在与本班幼儿实际课程做联系时,我们发现:数学和科学活动的素材较多,音乐和美术的活动素材较少。在公开观摩后我们看到,许多活动软件与课程的结合较为牵强,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不高。如:在这一节活动中,教师将软件进行了投影,并点击按钮介绍使用的方法,整个活动就不断让个别幼儿操作,最后达到按方向指示寻找软糖豆的目的。这样的活动甚至沿用了传统的方法,错将软件的学习作为了目的。研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引发的思考:

我们课程活动的效果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研究工作符合纲要的要求吗?

对照纲要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意识到此阶段我们对项目软件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是不够的。所谓电脑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将软件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将电脑软件融入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使之与幼儿活动的其它要素发生联系,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综合地为教学服务,为幼儿的成长服务。我们在环节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同时。也意识到我们在新事物面前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充满好奇又困难重重。

历程之二:婴幼儿期 ——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

在重新理解了整合的含义后,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对照和分析,我们发现:就集中教育活动来说,软件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每次活动都将软件探索作为主要环节,可以将幼儿在活动区自主探索后的结果,在活动中与大家的探索成果分享;可以作为抽象内容具体化讨论引发的前奏环节;也可以是集中活动结束部分,幼儿知识性拓展的延伸。教师们在探索中发现了整合的灵活性,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被调动了。举例一:数学活动《小兔拔萝卜》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了一课三研的形式。将上一阶段不成功的案例进行集体研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执教教师将活动的内容改为了《小兔拔萝卜》,教师创设了按方位跳格拔萝卜的情境,大家有的当裁判、有的当小兔,孩子们在游戏的气氛中巩固对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大家探索正浓时,教师引入了软件《寻找软糖豆》,让孩子分组自主操作,为孩子的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活动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但活动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状态。效果: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同时也遵循了《纲要》所提出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孩子生成的主题网络,不能恰当的和软件的知识对接,或者是所生成的兴趣点与软件内容的偏差。如:教师在主题有趣的图形中,发现孩子对图形建构游戏特别感兴趣,于是想用“萨米科学屋”之“工作间”开展孩子的图形建构探索活动,但软件的目的与建构游戏的目的发生了冲突,前者是以图形的创造和表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科学的观察力为目的。引发的思考

整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幼儿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纲要》中的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主题课程设置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握好教师与孩子、软件与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尺度。

历程之三:儿童期 ——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

1.我们对软件与课程整合的新认识:

(1)只有将幼儿对软件的自主探索放在最前和最关键的位置,才能实现二者真正意义的整合。

(2)在幼儿自主探索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记录,是主题产生和延续的前提。我们从新审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首先,建立幼儿区域探究活动观察记录表,及时收集孩子的发现与困惑,和孩子一起讨论主题网络的设置。这样,调动了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然后,灵活地运用软件中内容,结合课程的需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转换其目标。对软件上的难点部分,可作为延伸的主题分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幼儿到更广阔的计算机网络中寻找资料,让幼儿充分的得到自主发展。

我园在经历了三次实践后的效果,大班的教师发现幼儿对“萨米科学屋”之“分类站”探索的兴趣较浓,但幼儿对动物各种种类和生活习性的不了解,造成了自主分类活动的困难。于是教师在活动中巧妙的用参与者的身份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策划者,收集幼儿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与幼儿一起制定网络图。这时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群体中,蕴藏了许多的科学奥秘。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探究欲望,教师们充分发挥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下,寻找相关的资料,并用分享日活动时间,给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育资源。引发的思考:

幼儿自主性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如何把控幼儿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性之间的关系?

主题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反思:

幼儿的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过多的指导又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更显得重要。众所周知,在我们周围沉迷与计算机网络或游戏的孩子屡见不鲜,虽然IBM软件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运用工具,但教师恰当、正确的引导也是项目最终发挥其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特征、能力发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更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因材施教能力,接住每一个幼儿抛来的球。

历程之四:青少年期

————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

幼儿园的教师们在针对IBM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时,感到最为困难的就是小班这一年龄段。我园有两个小班是IBM项目探索实验班,班级幼儿年龄为3-4岁,他们年龄小,孩子们大多缺乏电脑软件中出现的生活经验。小班的教师们尤其在选择软件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感到软件大部分内容对本年龄班的孩子来说较难。举例一:

刚入园的孩子,本来“萨米???”之“大大中中和小小”所创设的情景非常的符合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往往只能先区分掌握大和小的概念,但软件中中中的形象不能抹去,教师在展示大大小小及适合的鞋子时,不能避免的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们概念的混乱。另外,软件中音乐的内容较多的打击乐器及节奏的练习,教师选择较为困难。引发的思考:

软件的有限内容与幼儿的无限兴趣的矛盾? 我们的反思:

历程之五:成年期 ——一个努力进取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发展。幼儿园课题组的教师们将以下几点定为近期完成的目标: 1.丰富共享信息资源

在IBM项目的帮助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拓展现有的软件内容和功能。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中根据自身需要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2.实现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交互的方式有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通过人机交互,改变教学中的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幼儿处在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幼儿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教师的作用是承担好“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并以各种评价方式去帮助幼儿,从而实现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学。即:教学示范、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的灵活掌握。3.多样的教学目标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则克服了这一弊端,它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不仅有教师用口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而且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幼儿园活动,既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幼儿的"一般发展”,加深了幼儿对知识的内在体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说教灌输,在自主学习的轻松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第二篇:幼儿园传统武术运动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幼儿园传统武术运动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一、追“根”溯“源”一探索理论支持引导下的儿童立场教育观

实践初期,课题组寻找相关文件,成立“资料库”,将国内外武术相关的研究作相关统计和研讨,同时对幼儿健康发展情况作全面调查分析。通过学习梳理以及初步的实践探索,对儿童立场下的幼儿传统武术教育、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重新进行了阐述:

幼儿传统武术教育:本课题中幼儿传统武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武术搏击招法,而是侧重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幼儿在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下,达到健心健体。

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借助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坚持与尊重”。尊重自己、敬重他人,主动去做、坚持做到。

二、拜“师”学“艺”一“攻克”技术难题,增强底气

传统武术的专业性非常强,幼儿教师不具备这样的武术能力和理论体系。为解决师资难题,我园聘请了一位武术专职教练,这位专职教练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拥有教师资格证、国家武术五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国家武术一级运动员资历,并拥有幼儿园武术执教经验三年。三年多来,师生们经历了以下拜师学艺三步曲:

1.师生同门 ―“面上普及”学艺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教师和幼儿跟随专职教练同步开展武术技能的普及性练习,以武术基本动作为主。每班每周一次,一次25分钟。再由专职教练每月一次与教师交流武术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具体的方式让师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武术,在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感受武术赋予的文化内涵。

2.教学相长―“点面结合”互学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中大班(五步拳),小班(武术基本动作),每班每周一次,一次25分钟,由专职教练执教。教师经过半年的武术技能的练习,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解,鼓励教师在学的过程中,运用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协助教练对幼儿进行辅导。教师群体“点上提高”操作路径:三十六式木兰扇。由专职教练设置课程并执教,45周岁以下的有能力的教师都需要参加,并互相学习。每周2 次,一次20分钟,共36课时,一学年内学完。

3.青出于蓝―“点面提升”探索 由专职教练设置学习内容,再由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角度进行审议研讨,调整不适宜的动作,使之成为适宜幼儿练习的武术训练内容;随着幼儿习武经历的增长,开展大班(少年拳和腾空拳)、中班(五步拳)、小班(基本动作和龙虎拳)活动;再由原来专职教练执教改为由各班教师执教,武术课程授课时间增加。上课时间由原来的25 分钟/周/次,调整为每周3次。幼儿群体“点上提高”操作路径:从中大班级部各挑选20名有运动发展潜力的幼儿,由专职教练执教,并配以6名教师担任助教。

幼儿园根据实践,创编了园本幼儿武术套路(五步拳、少年拳、基本动作、腾空拳和龙虎 拳),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让师幼在武术的精、气、神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园所武术氛围逐步形成。

三、搭“网”架“桥”一建构儿童立场下的武术运动课程

1.在课程设置中的体现

坚持“课程尊重幼儿经验,活动追随幼儿兴趣”的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从本园幼儿基础和经验出发,立足课?}组对传统武术的价值理解,大胆重组园所运动课程内容与组成结构。

2.在主题方案中的体现

在小中大各年级组开展了以“传统武术” 为专题的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武术人物、武 德故事、武术游戏、武术套路、武术礼仪、武术欣赏、武术歌曲等专题活动,进一步拓展了 “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3.在组织形式与策略上的体现

(1)创设支持性环境。利用传统武术文化中经典故事和人物进行布置,引导幼儿在日常 生活中不断接受环境文化的熏陶。在班级主题环境中,师幼共同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露出 来与传统武术文化相符的行为进行“呈现”。

(2)培育有玩性教师。第一,倡导老师用“尊重、理解、支持”的行为,用心捕捉到了 孩子真实的心灵感受。第二,引导老师做有玩性的老师。如孩子般玩、在共玩中听、在应景中引。第三,加强教师武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3)组织体验性活动。在《幼儿园传统武术为特色的运动课程的体系构建》的课题引导 下,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幼儿学习了晨间武术操、五步拳,武术逐步融入了幼儿园课程。

武术操节: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依据《指南》精神和各年龄段幼儿运动领域发展特点,编制了富有武术特色的操节。如小班武术操《旭日初武》、中班武术操《奋武扬威》、大班武术操《武与伦比》不仅满足了幼儿对于武术的兴趣和喜爱,而且极大调动了幼儿参与体锻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武术亲子运动会:幼儿园在每年的6月和10 月举行武术亲子运动会。在武术亲子运动会筹办、班级准备到最后的现场举行,教师们结合武术元素,精心设计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武术运动项目。将武术的一招一式巧妙地融入到了游戏中的每个环节,给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武术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运动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将武术课程内容有效融入各主题教学中。

一日活动:根据幼儿园“一日活动日皆课程”的特点,将传统武术教育元素融合在幼儿户外运动、晨间操节、区域游戏等环节中。

整合传统武术中的人文、风俗和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将园所武术教育运动特色的构建与幼儿健康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园所的文化孕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涵更为丰腴。基于幼儿的立场去建构和展开的寻找特色是中心鲜明和资源丰富的,构建以传统武术为特色的幼儿园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盛菊影幼儿园 江苏】

第三篇: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经验介绍

[来 源]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发表时间] 2009-03-27 15:01:3

4我园建园于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庄小区,2003年分园在西罗园小区成立。作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丰台区示范园,建园伊始我们根据园所所处小区周边环境、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园确立了自从“八五”以来跟随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所积淀的经验和优势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多年来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美劳游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区域游戏的整合”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信息技术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儿童得力的认知工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我园发展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到386电脑,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建设,我园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到目前我园每班拥有2—4台电脑,每班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头,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配备了大量的软件设备,班内教师和幼儿使用的计算机实现了联网和上网,我园建设了自己的内网,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教师和幼儿,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内网实现了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内网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内网,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上网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图片等资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绿色网络空间。同时我们进行了外部网站的建设,其功能定位于一是幼儿园的窗口门户,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交流平台,幼儿园定期发布幼儿园的热点新闻,家长可以上网察看有关信息,网站实现了幼儿园活动的延时的视频呈现,家长论坛和班级博克的建立,给家长、教师、幼儿园搭建了一个互动的教育平台,我园在2003年建立的分园后还建立了分园与主园间的远程监控和网络对话。例如在“新年”主题活动中,主园和分园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对话,讨论怎样设计、制作新年贺卡,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欣赏到对方的作品,两园的幼儿共渡新年。

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从1994年进行DOS的培训到目前全园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教学活动,这些都来自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要求全园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能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每月撰写一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教学笔记等,并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二、贯彻《纲要》精神,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形成园本课程。

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入手,创新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树立了四个方面的观念。

即:以孩子为主体,倡导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

充分相信孩子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观念;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确立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

教师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1、创设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信息技术化环境。

我们本着有利于幼儿欣赏、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游戏的原则,例如在公共环境创设中以美劳作品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审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丰富幼儿的信息量,幼儿在欣赏我国传统的藤艺、纸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美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让家长、幼儿了解了很多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录像资料和幼儿生活片断资料,摄像头记录幼儿活动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机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资料,使幼儿和家长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与环境产生更为有效的互动。

由于幼儿年龄不同,为孩子们创设的计算机环境也是不同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引发幼儿参与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创设了富有童趣的计算机环境,让孩子不但乐于操作计算机,更加乐于来到这里游戏,同时从多角度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水平。比如在墙饰环境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卡通或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自己取放光盘,并把取放光盘的方法规则通过图片物化在墙饰环境中,促进幼儿与环境产生有效的互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单独的进行计算机活动,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把计算机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整合,已达到通过计算机活动辅助幼儿学习进程的目的。

2、设置软件目录

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条理性,结合计算机活动涉及光盘软件数量、种类很多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讨了要设置计算机区的软件目录,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需要设计软件目录的形式,并按软件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益智类、影像类、音乐类、游戏类等,各班的孩子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计算机游戏活动,同时在软件分类后,孩子们结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软件内容,在这个活动中,也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择、推荐软件,大大丰富了软件资源。为了保证软件目录的有序,孩子们定期检查光盘是否方对了地点,在游戏时也关注着软件的完好性。

3、建立计算机游戏规则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保护幼儿健康,老师和孩子们还共同总结了一些计算机活动区的规则,例如计算机游戏要轮流,孩子们制作计数器,利用计数器帮助自己排队,这样既不影响孩子进行其他活动,又在计算机旁站上了位置。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在计算机活动区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设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钟要让孩子离开计算机以保证不要让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利用定时器规定上机操作时间。另外还有其它计算机游戏的规则,比如:上机前洗手、不要离电脑太近、使用鼠标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理解每条规则的意义,把规则用图画表示并贴在计算机旁边比较显眼的地方。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中。

4、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使用

在与计算机进行互动时也少不了外部设备的参与,比如数码相机和摄像头,孩子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作品并保存到班级资料库中,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们可以利用摄像头记录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的舞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将过去的表演进行再现,启发幼儿的原有经验。计算机、数码网络产品的投入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幼儿在学习中可以上网查信息;可以在幼儿园的资料库中找资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摄像头记录下来;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与分园的小朋友对话交流,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互动的好朋友。使计算机区域与幼儿各个游戏区域很好的整合。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孩子们还可以利用打印机把虚拟的作品变为现实,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计算机作品时,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幼儿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变革,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对于2-6岁的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儿园中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产生互动又是孩子们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从2000年开始,开放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黑板演示”到计算机(网络)、(CAI课件),教学手段质的飞跃给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幼儿学会获得、利用、综合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创设自主的学习条件,便于幼儿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走向多向互动式和主动探究式的教学。就拿大班的主题活动--《我的成长》来说,了解自己是如何来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让幼儿拿来照片和家长拍摄孩子成长的DV,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体成长的过程,同时利用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契机,开展了“我在妈妈肚子里什麽样”的主题调查工作,并将孩子们从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在环境,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用数码相机和DV录下怀孕教师一天的生活,幼儿了解了怀孕的妈妈不容易,从中引发了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帮助妈妈、老师做什么,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体验怀孕的辛苦,孩子们将气球、枕头、鸡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带着自己的气球宝宝、枕头宝宝和鸡蛋宝宝进行一日的活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把爱升华到爱家人到爱并尊重周围的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及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这应该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也应该是一种能体验成长欢乐——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的工作。但是,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师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师的生命价值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让教师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创新精神。如通过网络帮助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应用方法,或者通过E-mail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指导,或者通过分组交流等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计算机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支持。例如,教师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数码设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地播放再现使游戏讲评时不再是枯燥的而

是生动形象的,教师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并利用多种软件制作成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并呈现给家长,使家长看到了孩子们有趣的成长故事。老师们都说,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我们观察记录幼儿的另一支笔,而且是一只魔法笔。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成为反思型教师。

第四篇: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摘 要:针对GIS专业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特点、社会需求、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出发,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探索,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教学方法;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78-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地理学、遥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新兴学科[1-2]。随着国家各级部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及国内从事GIS工程开发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整个社会对GIS专业的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3]。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工程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4],知识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课程。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从事GIS项目开发、设计的能力和水平[5],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水平的评价。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强,许多没有丰富GIS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很难深入地剖析课程的核心内容,导致学生无法从课堂获取所需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实验教学环节安排、GIS竞赛组织、科研创新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特点

GIS项目的开发模式经历了独立开发、宿主型二次开发、基于GIS组件的二次开发、WebGIS开发等方式,目前WebGIS开发方法正成为GIS开发的主流方法。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过程的产物,它是基于网络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Internet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用户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目前主流的WebGIS平台包括ARCIMS、MapGIS IMS、SuperMap IS、TopMap World、MapXtreme等国内外成熟产品。WebGIS以其跨平台、灵活、可扩展等优点深得GIS开发人员的青睐,众多高校GIS专业教师也因此开始在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中讲授WebGIS的开发方法与流程。

与其它课程相比,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综合性强。该课程为多学科交叉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地理学、地图学、工程学、数据库、测绘科学等众多方面。这就要求课程主讲教师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且该课程应有一定数量的先修课程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与其它课程不同,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必须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不可独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实践环节则作为理解与巩固理论内容的手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环节,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经实践环节巩固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3)方法与工具更新速度快。GIS项目设计与开发涉及多种平台、体系结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等因素,且这些因素种类繁多、日新月异。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不断地将相关前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案之中,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时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也要求课程教案经常更新,时刻与行业最新研究进展接轨。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GIS工程涉及许多的方法理论,如软件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等8种模型,教师授课时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则学生很难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容易混淆,且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讲授该类型的知识时,应创造条件引入实际案例,结合案例讲解相关内容,通过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实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最终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时应优先考虑自己熟悉并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案例类型,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另一方面可以将该案例贯穿课程的始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煤矿3D GIS分析与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在问题定义、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均以该案例为参照进行讲解,使学生对GIS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如在讲解GI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时,以煤矿3D GIS分析与管理系统为例讲述功能模块的划分原则及常用方式,使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所产生不同结果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考虑所选案例的时效性,即所选的案例应为当前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类型。通过对案例的分解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程大纲划定的知识,还可以提前熟悉该类型项目的设计流程与开发方法,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并指导他们以程序员、UI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角色来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实践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许多从事GIS软件开发的人员都有个共同的观点:学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在参加工作以后派不上用场。笔者通过与部分GIS软件工程师交流得知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甚至有很多软件工程师们当初并不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而是通过参加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之后才在如今的单位谋得一席之位。由此可见,高校的GIS教学方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各类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培训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够实时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哪些专业内容是符合当今行业需求。因此,高校GIS专业在进行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时,应实现实践内容的与时俱进。例如,10a前ComGIS开发是个热门的技术,高校在课程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学习ComGIS的开发方式是值得推崇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也继续从事着ComGIS的研发工作;然而,10a后的今天,ComGIS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WebGIS、3D GIS、VR GIS等新技术。如果今天的高校GIS专业教师仍然只讲授ComGIS开发,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没有ComGIS开发的岗位,学生毕业后就会面临择业难的问题,则难免发出“学无所用”的感叹。笔者如今在指导学生进行GIS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实践时,把ComGIS作为一个基本内容进行介绍之后,将更多地时间用来教会他们使用FLEX Builder+ArcGIS Server、JavaScript+ArcGIS Server、Visual C#+ARCIMS、3ds Max+Unity3d+Visual C#等主流GIS项目开发方法,以及对SQL Server 2008、Oracle等主流数据库的操作方法。此外,还向学生介绍了以Android、IOS等平台为代表的移动GIS产品的研发思路。

2.3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GIS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高校学生的GIS大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受到了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的欢迎[6]。目前,影响力较大的GIS大赛包括“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中地数码杯全国高校学生MAPGIS二次开发大赛”等,参赛人数逐年递增,作品形式逐渐丰富。与一般的课程作业不同,GIS开发大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今后进入职场所必备的技能。结语

现今IT产业链中,地理信息技术(GIS)产业已成为强劲的生产力,正日益受到业界的深度关注和热切追捧,美国更将GIS、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列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目前,我国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土、城建、交通、能源、环保、航天航空、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公共事务处理、国防、外交和政府决策的诸多行业和领域,并且应用深度上不断进行了研究探索,未来凡是与地理信息空间有关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存、生活的 98%领域都将会应用到GIS技术。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2]邬伦,刘瑜,毛善君.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2(2):27-30.[3]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5(2):4-8.[4]宋玮,杨晓明.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1):1-2,7.[5]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4):14-16.[6]杨敏,汪云甲.大学生GIS开发大赛对GIS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测绘工程,2009,18(5):77-80.(责编:张宏民)

第五篇: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背景

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门业、车业、电动工具、厨具及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摩配、衡器、有色金属等八大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企业一万多家,产品有7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永康市域内有12个五金专业市场,其中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永康企业纷纷通过机器换人,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机器换人并不是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购买新型机器后,企业还需配备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来操作。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人的相关岗位及岗位的技能发生变化,企业需培训一批老员工,引进一批新员工,对于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任务,企业希望通过学校来完成。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提出打造“永康技工”品牌,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办学目标。

2.中职毕业生接轨社会的需求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依托永康五金资源的优势,为本校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中职生自己的就业定位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从事产品营销、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自主创业等。然而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删除现行使用教材“繁、难、偏、旧”的理论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工厂的需求”与“学校的教学”整合起来。

3.国家示范校专业引领辐射的需求

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还应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功能。在校内,本专业建设应该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在校外,本专业应该引领其他职校专业建设,并且还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需要与企 业建立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引入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探索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型办学新路,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1.创新教学内容,校企共编校本教材

针对永康五金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专业教师深入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代表企业,进行调研,搜集材料,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编写反映永康八大支柱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 以及典型产品的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流程式,编写《走进五金机电》校本教材;针对三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典型机电产品——电动工具,从认识单相串激电机电动工具入手,根据电动工具的生产流程式,介绍电动工具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学习电动工具装配过程及装配技术要求,从而编写《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度》校本教材。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作页为载体”,编写《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

2.创新教学方式,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需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通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本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以及与合作企业通过拍摄视频、制作动画、制作PPT等形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完成《机械识图》、《机械基础》、《走进五金机电》、《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3.创新教材展现方式,校企共造永康产业缩小板

为让学生对永康八大支柱产业拥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准备建设五金之窗——五金教室。该教室建成后具有以下展区并实现相关功能:第一展区为实物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典型产品、典型产品从原材料经加工形成的各工序半成品、反映永康企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过程中采用的新设备、新工艺等相关教材、师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创新作品、师生专利作品及相关证书展等实物展品;第二展区为灯箱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介绍 2 以及学校“产中研”研发中心的介绍;第三展区为喷绘展区,该展区主要展示了永康五金经济发展历史图文展、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历史图文展;第四展区为触摸屏播放区,该播放区主要介绍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企业相关知识,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等。五金之窗的内容,其实就是永康产业的缩小板,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对永康五金发展有全面概括的了解。

三、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建设过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要开发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的五金机电课程更是难度不小。学校专门成立了《中职学校机电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项目组,通过申请课题、调研企业、需求确定、拟定课程内容及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及编写体例、收集和整合教学资源,最后请企业高校专家论证等众多环节完成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

1. 充分调研,确定机电项目课程开发需求

首先专业组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主管进行座谈确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第二步请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探讨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第三步对企业主管、技术工人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企业所需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以及企业和技 3 术工人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最后请浙江大专家团队、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毕业生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岗位及岗位所需的能力。以下二组数据在问卷调研过程中技术工人和毕业生对开发机电课程的强烈要求。

调研问题1:典型五金产品加工流程作为教学内容,对中职生的就业帮助程度

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会

毕业生访谈会

2. 挂职锻炼,收集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资料

大学里许多专业课以专业理论知识居多,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差较远,也就是说知识面还不够宽。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向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学习,可以了解当今企业的生产技术或产品的生产流程,结合生产岗位,了解所需的岗位技能,从而能使教学更好的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并且为机电项目课程开发准备相关的资料。

3.专家论证,确定课程改革建设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机电专业组提出机电项目课程的建设方案,并把方案提交给学校和专家论证。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方案,先由机电专业组讨论确定主 编参编人员,先制定课程标准,再编写体例,最后由项目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编写体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则与多家企业洽谈基础上,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教学资源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开发。对于五金之窗的建设,则请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再由校企共商,实施五金之窗的建设方案。

4.搭建平台,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编写机电校本教材和开发教学资源,许多方面会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为了保证机电项目课程开发质量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本校邀请市科技局、劳动局、金华教研室以及永康著名企业的老板或企业主管加盟职校集团,并召开了金华机电职教集团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各名到位的领导和专家纷纷发言,共同商讨人才培养的目标,金尚超处长在会上抛出了诸如“中职生机电专业学生该如何教,教些什么?”等方面的问题。众泰、王力、星月、南龙、群升、浩天、正阳、尤奈特、超人等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与学校共管共育学生。与此同时,企业主管承诺对建设五金之窗(即五金教室)提供的展示所需的产品及半成品,允许到生产现场拍摄反映企业生产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视频和图片。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会议

金华机电职教集团加盟签字仪式

四、实施成效

1.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

结合企业调研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的需求,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重新设置。调借助行业、企业和学校骨干教师之力,机电专业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五金机电》、《单相串激电动工具制造》、《电工技能与实训》、《普通车床技能与实训》、《钳工技能与实训》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开发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编写体例、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借鉴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课程开发。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展现方式使学生通俗易懂,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走进五金机电》,除本校用于内部学生教学外,普通高中永康一中的学生也把《走进五金机电》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此外,《走进五金机电》已成为网络课程,让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学习。

2.建设了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完成了了“机电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发《机械识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应》、《电力拖动》、《走进五金机电》等教学资源;通过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计划,充实《液压与气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10门课程建设;同时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子课题组组长单位,引领全国机电专业《典型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维修电工仿真软件、液压与气压仿真软件、数控机床电气维修教学仿真软件等开展了数字仿真教学,利用开发的教学资源进行项目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学习,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内容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打造了永康五金产业缩小板的五金教室

校企共建五金之窗,该五金之窗是永康五金产业的缩小板,它是永康五金之都展示的窗口,该五金之窗除了展示功能以外,还兼具五金教室的功能,成为了学校学生、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室,也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室。2013年12月20日在本校召开浙江省机械年会,参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我校“产学研研发中心”的“五金之窗”展区,这里汇聚了我市八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产品,展现了群升、王力等知名企业的相关产品,而学生制作的锡雕作品、模具作业、小发明小创作等更是令参观者手中的相机闪光不断。

浙江省机械年会上五金之窗展现魅力

省机械年会上相机闪光不断

省领导在参观五金之窗

传统五金展区

汽摩配展区

杯业展区

下载“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我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T|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体验是幼儿对待世界更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让孩子体......

    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驱动法在PLC实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潘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518055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

    Access数据库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探索

    Access数据库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探索 【摘要】本文在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和ACCESS数据库教学的具体实践,对项目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

    「小小莫扎特」课程的意义与内容

    「小小莫扎特」奥尔夫音乐课程的意义与内容一、音乐教学目标l知识1培养有系统地认识基本音乐知识,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和音乐的风格与曲式。2引导儿童认识基本的打击乐器及其......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探索与研究(精选合集)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探索与研究 摘要:幼儿音乐课程对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部分幼儿音乐教师由于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买尼瓦尔1 (1 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中学,新疆 835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