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醉翁亭记》中两个选段的欣赏
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欣赏:
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
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
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
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风习画。
用绘画技法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
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骄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选用,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第二篇:《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通渭县教育体育局)
第三篇:欣赏《图画展览会》中《漫步主题》、《两个犹太人》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漫步主题》、《两个犹太人》两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三、教学准备:
蓝牙发送、接收设备、黑板、音箱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汽车展、售楼展、动漫展、画信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
今天,老师将邀请你们用耳朵去参观一个图画展览会。(有议论声)是不是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说错了?耳朵如何去参观画展?其实一点没错,一会儿,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音响: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音响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以上环节目的:体会音乐要素中速度与情绪对作品的影响作用,并对《图画展览会》中衔接各乐段的《漫步主题》有一个初步印象。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音箱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音箱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一幅作品《两
个犹太人》;以上环节目的:简单介绍《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可;
6、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图片(音响);
7、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
8、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
9、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主题;情绪;力度;乐器;旋律;画面内容;
10、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
11、请
个犹太人》。
以上环节目的:简单介绍《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下面的音乐旋律。《漫步主题》的视谱演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这段贯穿全曲的音乐旋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练习音乐视唱能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6、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图片(音响)。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7、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8、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音响)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9、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0、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1、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2、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3、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以上环节目的:根据抽签情况,确定中间方阵同学回答这幅画面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方式,所以此处设计为填写表格与哑剧表演。表格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音乐要素对音乐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作用,哑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参与实践,通过不同的方式再次点题,体会音乐中所要表现出的画面。点评加分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漫步主题》、《两个犹太人》两首音乐作品。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第四篇:《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 新人教版
《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 新人教版
——人教版第七课 音乐与诗歌
(二)一、说大纲
《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欣赏内容,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是必须让学生熟知的。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游击区坠马受伤。他躺在担架上由老百姓转送至延安边区医院治疗。诗人结合前期在吕梁山区的战斗经历和来延安治疗途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部长诗《黄河吟》。当时冼星海同志去医院探望他得知这部长诗,当即邀请诗人再次与他合作。为抗日演出准备新节目。光未然欣然答应。随后便把这部长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同志亲自指挥鲁艺学员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同年7月周总理听了这部合唱后随即在冼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
(2)、《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特点及分析
《黄河大合唱》有八个乐章,他的结构是异常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每一个乐章都有他独自的形象特征。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它唱出了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场景。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是一个新颖的尝试和创造。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一首朴素的民歌风歌曲。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它给予大合唱的主题以总的更高更深的概括。它发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号召,觉醒的中华民族已经团结成一个无比坚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以我国近现代诗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有所了解。(2)、介绍冼星海、光未然,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3)、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的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欣赏音乐;并且通过对乐曲的欣赏真正领会它的内涵和作用。
四、说教法
1、视听结合教学法
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视听结合,这样能更好的感受音乐,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用。
2、对比欣赏法
《黄河》的八个乐章本来就风格各异,演唱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把这些乐章对比起来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音乐情感、音乐形象,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声乐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简介黄河的知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孕育了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用提问法来讲授。比如,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黄河为什么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里可以边播放《黄河颂》,边讲解。)
2、词曲作者介绍(1)、光未然(又名张光年 1913—2002),近现代著名诗人、革命家。(2)、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渔民和海员的家庭。1929年冬赴法国巴黎留学,1935年秋回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创作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代表作除《黄河大合唱》外,还有《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曲》《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民音乐家”。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
3、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1)、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乐曲。当欣赏《黄河船夫曲》时,配合波涛汹涌的黄河怒涛,学生自然就联想起渡黄河的艰险。对黄河船夫肃然起敬,从而对《黄河船夫曲》寓意抗战的艰难和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勇气概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当欣赏男中音独唱《黄河颂》(补充教材)时,配合黄河沿岸的优美风光,两岸勤劳的人们辛劳耕作过着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的画面。学生在欣赏这一气势宏伟、旋律悠长的豪迈篇章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当欣赏到合唱《黄水谣》时,用日本鬼子来之前人们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和鬼子来之后人们的悲惨生活、惨遭蹂躏的影像,来对应该歌曲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视听组合马上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老师这时要适当引导学生,把对敌人的同仇敌忾的情绪转化成为祖国的强大而贡献力量的动力。因为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列强欺负,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当欣赏全曲最高潮《怒吼吧!黄河》时,配合时而波涛滚滚的黄河怒涛、时而人潮澎湃的抗日怒潮的影视资料。看到气势雄浑的黄河壶口瀑布、滚滚奔流的黄河怒涛和一批接一批的抗日勇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场景。这样的音像组合会让人们感到热血沸腾,胸潮久久无法平静。在此段欣赏中,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读书的崇高理想。
(2)、逐段欣赏乐曲后让学生谈谈体会,并且声情并茂的朗诵乐曲开始前的朗诵词。再次感受那份特殊年代的特殊感情。
4、归纳总结
把握住学生受《黄河大合唱》选曲影响的余温,让学生就《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力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分组发言。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最后老师作总结发言,先表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再对本堂课加以小结。
5、布置课外练习
练习简单分声部合唱,巩固对作品的了解。
第五篇: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湖南省慈利县一完小朱彩云
教材版本:湘版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内容: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曲
教学目标:
1、掌握音乐知识--------歌剧,了解我国歌剧的发展史。
2、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剧情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3、学会唱其中的《北风吹》和《扎红头绳》,并能跟着《扎红头绳》的音乐,模仿杨白劳和喜儿的表演动作。
教学重点:了解歌剧,感受它的魅力、教学难点: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听赏与谈话相结合,模仿与表演
教学准备:CAI、二胡、红头绳、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音乐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上一堂欣赏课,不过在欣赏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歌剧”?(CAI出示:歌剧的概念。)
1、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提问:歌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那如果一台戏它不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演员的对话来表现得,你觉得那应该是什么剧?(舞剧)
3、揭题:对!戏剧的种类很多,不过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话剧、歌剧、舞剧。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歌剧方面的知识。(板书:歌剧)
4、自学音乐知识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歌剧通常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教师解释:咏叹调、宣叙调)②中国歌剧的前身是什么?(引用外国人的话进一步证实:京剧是我国的早期歌剧)
③中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作品?
小结:对!真正的歌剧要从“五四”说起,特别市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外国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代表作品有:《江姐》、《洪湖赤卫队》……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歌剧《白毛女》选段。(板书:《白毛女》选段)
二、欣赏教学
1、时代背景(CAI出示)
歌剧《白毛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哥们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第一部新歌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它究竟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吗?
2、剧情内容(CAI出示)
抗日战争时期,贫农杨白劳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因为还不起地主的冤枉债,只好外出躲债,本指望除夕夜回来能和女儿过个团圆年,却被上门逼债的地主黄世仁逼死了,他的女儿喜儿也被抢到黄家当丫鬟。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地主狗腿子穆仁智后,投靠了八路军。喜儿在黄家受尽了虐待,有一天,荒淫无耻的黄世仁侮辱了喜儿,还要将她卖掉。幸好得到了女仆张二婶的帮助,喜儿才逃出来虎口,躲进了深山老林,过个野人一般的生活。由于常年不见阳光,又缺乏营养,他的头发全白了,但她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出头的。过了三年,王大春所在部队来到了杨家庄,把喜儿从山洞里救了出来,并发动群众清算了黄世仁的罪行,为喜儿和千千万万的受苦人报了仇。
全剧共五幕十六场,九十一首歌。
3、听赏作品:
过渡语:九十一首歌,从这个数字也能看出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当然了,这么多歌我们不可能每首都听,所以老师就从中挑选了几个精彩唱段供大家欣赏。
《北方吹》这是除夕夜,喜儿一边剪着窗花,一边等爹爹回家过年的一段“独唱”。(CAI:播放《北风吹》唱段)
①提问:这首歌的旋律怎样?(优美、明快)它能体会出喜儿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盼望爹爹回家与她过年的喜悦心情)是的!她很高兴,所以边剪边唱,就盼望爹爹早点回来与她过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她是个天真活泼的姑娘。同学们,你们觉得喜儿唱得好听吗?那咱们来学一学怎么样?
②学唱歌曲:播放唱段并要求轻声模仿;
结合歌谱纠正易错的乐句;
跟着音乐演唱,注意体会喜儿的心情。
③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师用二胡伴奏。
《扎红头绳》这是杨白劳从外面躲债回来,父女俩团聚时的一段“对唱”。同学们可以先想象一下,他俩的心情怎么样?(CAI:播放唱段)
①提问:听了他们的对唱,你认为杨白劳和喜儿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略)除夕夜,杨白劳从外面躲债回来,带回来二斤面,还不忘给女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这说明什么?(杨白劳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是的。尽管那么穷,杨白劳还是不忘给女儿扯上二尺红头绳,作为新年的礼物。那么,喜儿看到爹爹回来,还给她买了礼物,心情怎么样?(特别高兴)所以喜儿的唱段,旋律非常的--------欢快活泼。
②分角色学唱歌曲;(男:杨白劳女:喜儿)
过渡语:同学们唱得不错。不过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教师做思考状)奥--------,是缺少动作。你们想象一下,演员在台上表演这段剧情的时候,会不会是硬邦邦地站在那儿唱?(不会)对!他们会边唱边做动作。那好,咱们现在就把自己看作是舞台上的杨白劳或喜儿,你会怎么做呢?试试看好吗?
③随着音乐模仿杨白劳和喜儿的动作,边唱边演。
④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上台表演,其他的同学帮他们唱、(可以再课前排练好,并准备好服装道具)
《太阳出来了》这是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喜儿被救出山洞时的一段“群众合唱”。
①提问:听了这个唱段,你感觉整首歌曲的情绪怎么样?(激昂)
这表现了人们翻身获得解放是的什么心情?(喜悦、激动)
②小结:是的,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又把鬼变成了人。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他们;只有奋起反抗,才能获得解放,获得自由。
三、延伸拓展:
1、谈影响:
歌剧《白毛女》自1945年在延安首演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激起了人们的愤概,唤醒了民众的觉悟。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向旧势力做斗争。“要替喜儿报仇,要替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民报仇”!这在都当时的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鼓动作用。后来,歌剧《白毛女》又曾多次修改加工,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播放芭蕾舞剧《白毛女》三段视频:
过渡语:今天老师特地给大家带来了改编成芭蕾舞剧的《白毛女》,同学们想不想看?那咱们就来看看演员们是怎样通过舞蹈来表现故事情节的。需要说明一点的时:在这个舞剧里面也有几首歌,不过那不是演员唱得,而是配上去的歌剧唱段。这也就是舞剧和歌剧的最大区别!好了,咱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片断:
①《北风吹》②《扎红头绳》③《太阳出来了》
3、结束句:
今天,我们欣赏了歌剧《白毛女》选段,也了解了“白毛女”的悲惨遭遇。希望同学们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课!
总评: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感。音乐课上,只有通过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理解作品,达到共鸣的效应。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歌剧的美,我把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从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展开全课,正是基于上述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初听歌曲,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边看剧照边听,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情绪,也避免了由于视频而分散了学生地听觉体验,因为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学唱歌曲时,我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直接模仿唱段的方法,只是在难点处稍作指导,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还有,在分析歌曲时,不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挖掘它的内涵,从最平常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作品,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感受歌剧魅力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听--------模仿--------表演唱。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叠进,同事又营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最后我还设计了欣赏芭蕾舞剧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歌剧与舞剧的区别,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