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

时间:2019-05-15 06:0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

责任教师 万平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小学师资教育(文史方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掌握古代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其具体要求是:

中国古代文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小学师资教育(文史方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掌握古代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其具体要求是:

1、本课程的教学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重点是通过学习,读懂作品,能理解、分析作品,培养必要的鉴赏能力,能背诵教材上指定的背诵篇目。

2、理清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阶段文学发展的总体概貌,主要文学样式,代表作家和作品,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能比较系统、公允地对各时期文学作品作出正确评价。

三、教材及课时分配:

中国古代文学课共144课时,8个学分,分两个学期开出。本学期(一年级下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下),由沈惠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了解隋代文学在六朝至唐的文学发展中所起的过渡作用。掌握唐代的主要成就及其分期、代表作家。掌握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家。了解唐五代词创作概况。了解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及俗文学。

二、诗歌:

(一)初唐四杰、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四杰”对题材领域有所拓展,较能接触社会现实,倾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奠定五律基础,发展了七言歌行。王勃的《山中》抒写旅愁归思,情景交融。骆宾王《在狱咏蝉》借咏蝉寄托含怨入狱的郁愤,巧用比兴,比物喻人。杨炯的《从军行》则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风格雄浑刚健。

陈子昂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主张“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并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感怀身世的作品,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表现了鲜明的革新精神。其《感遇》(“兰若生春夏”)以兰若自比,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使用比兴寄托遥深。《登幽州台歌》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孤寂的情怀,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二)山水田园诗派: 这是盛唐诗歌创作的两个主要流派之一,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为代表。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记叙乡间访友的情景,描绘田园风光的优美。生活气思浓郁,平淡质朴中蕴含深厚的情味。《宿建德江》抒写日落夜宿的羁旅之愁和江畔景色。情景相生,意境清新淡远。

王维的《山居秋瞑》描绘秋天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取景典型,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诗情、画意兼具。《使至塞上》抒发只身赴边的抑郁心情,描写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鹿柴》以声衬静,以光见空,自然工妙。《送元二使安西》写景景中有情,抒情直中有曲。(三)边塞诗派

盛唐几乎所有诗人都写过边塞题材,而代表人物则是高适、岑参,同属此派的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概括长期以来边境不宁、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表达渴望巩固边防的愿望,言约意丰,精警含蓄。《芙蓉楼送辛渐》抒写遭贬后送别友人时清泠孤寂的情怀和坚守廉洁的志向。以景寓情,比喻巧妙。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描写边塞军队饮宴的场面,虽见豪情,难掩感慨。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描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艰苦,使用了景物烘托、双关、比兴。

崔颢的《黄鹤楼》抒写登楼揽胜而勾起的乡思。景色明丽、境界开阔。

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其《燕歌行》描写战士慷慨赴敌,转战边塞的情景,揭露军中官兵的苦乐悬殊,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对广大战士寄予同情。出色地运用七言歌行的体制,对比鲜明,风格雄浑悲壮。而《别董大》用景物渲染气氛,开朗、乐观,不落俗套。

岑参与高适齐名,亦为唐边塞诗派代表之一。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地送别,用夸张、注意的手法描写北国的严寒和雪景,构思新颖奇特,抒情含蓄蕴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严冬季节险恶性环境中征战的艰辛及必胜的信念,夸张的描写,三句一转的韵律。(四)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两位大诗人。

李白诗歌内容:

①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抒写个人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

③以豪迈的气概,奔放的热情,高昂的格调,真诚坦露自己粪土王侯,傲视礼法,追求自由的心灵。

在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

① 想象卓异神奇,感情奔放炽烈,语言真率自然,风格豪放飘逸。

②其七言古诗淋漓酣畅,雄浑奔放;五绝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明朗精练,明白如话。李白的《长干行》选材市民化,商妇独白口吻,叙事性强,富有鲜明形象的抒情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民歌色彩浓。《古风》(西上莲花山)写对神仙生活的想往,对国家、民众命运忧虑,浪漫的遐想与现实描写结合,对游仙题材有所突破。《蜀道难》描写蜀道行走艰难、蜀中环境险恶,表现出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隐忧。形象雄伟、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的描绘、抒写对自己生活的渴求,表现蔑视权贵的傲岸品格。别具匠心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感情复杂、强烈,结构跌宕富于变化,《登金陵凤凰台》通过登台所见所想,吊古伤今,抒发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慨,全诗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意旨深远。《望天门山》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处的江山胜景,写景壮阔、优美、雄奇。

杜甫诗歌有“诗史”之美誉。

杜诗的思想内容:

① 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②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 ③ 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

④ 在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倾注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时政的思想感情。

① 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②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 ③ 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

④ 在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倾注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时政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上,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① 其诗以精确描绘社会生活的画面为基本特征,其叙事诗长于写实,寓主观于客观;抒情诗善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② 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其基本风格;

③兼长各体,尤精于律诗,其律诗格律谨严,章法整饬,对仗工整,技巧圆熟而多变,代表了唐代律诗最高成就;

④其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传统,而且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写个人的身世遭遇,今昔抱负和路途见闻,是作者长达十年困苦生活的总结,是描写唐王朝由盛转衰时代的史诗。做到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有机结合,感情跌宕起伏,对比鲜明强烈。《新婚别》为其组诗“三吏三别”之一,写新嫁娘送别即将从军的丈夫时的独白,使用了比兴手法。《秋兴·其一》是对多难国事及飘零身世的忧虑、哀叹。工整的对仗,锤炼的语言,眼前的江间波浪与想象中塞上风烟互相映衬。《洗兵马》对即将平定安史之乱由衷喜悦,赞美郭子仪等英雄人物。内容丰富、主题明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表达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惊喜 欲狂的心情。《春夜喜雨》体物细腻,描绘入微;《登岳阳楼》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 身世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雄浑壮阔的景观与凄凉落寞的身世互相映衬。《蜀相》赞颂诸葛亮忠勤为国精神,哀悼其壮志未酬,写景抒情发议论。(五)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中坚的一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他们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

白居易是以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其讽谕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人民的疾苦,主题明确,对比鲜明;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名篇。(三)韩孟诗派:

中唐时,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为羽翼的韩孟诗派,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刻意求新,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孟郊的《游子吟》。(七)独树一帜的刘禹锡、柳宗元、李贺

中唐诗坛除元白、韩孟诗派外,刘禹锡、柳宗元、李贺也独树一帜,自有其成就。

刘禹锡写诗注重立意,内容深刻,风格警拔,其怀古、咏史之作如《西塞山怀古》,往往借此言彼,小中见大;其借鉴民歌的抒情小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天然的风韵,如《竹枝词》。

柳宗元的写景诗大多寓情于景,通过模山范水抒发被贬远荒的幽情,显示清峻高洁的品格,3 艺术上幽峭明净,自成一家,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

李贺诗歌大多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愤。出人意表的想象,奇特不凡的构思,以及瑰丽富艳的语言,使其诗以浓厚的浪漫色彩在中晚唐之交的诗坛上别开境界,如《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八)晚唐“小李杜”

晚唐诗坛,开始衰落。仅杜牧、李商隐,胸怀李白、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之心,在诗歌创作上也继承李白、杜甫的精神和手法,各自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人称“小李杜”。杜牧擅长七言近体,七绝常以唱叹有情的笔致,发警策透辟的议论,柔中有刚,给人以俊爽之感,如《过华清宫》、《赤壁》。

李商隐尤长于七律,或状时悯乱,或写身世遭际,爱情生活,表现手法更尚含蓄深蕴,特别是《无题》诗,使事典雅,对仗工整,脉络精细,语言富丽,创造出一系列优美生动的形象,深邃迷离的意境。

三、词

词是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中唐以后,文人填词渐成风气。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在写诗之余,都偶尔作词。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其词主要写妇女的生活,也有写思妇怀念征夫的,如《菩萨蛮》,刻画精工,用笔委婉,风格浓艳。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西蜀词以“花间派”为代表,赵崇祚所编的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就是该派词人结集,花间词奉温庭筠为鼻祖,以女色为中心,以恋情为内容,词风香艳,使词走上狭隘浓艳的道路。而该派中韦庄则形成清丽疏朗一路。南唐词人以冯延巳、李、李煜为代表。李煜是五代时成就最高的词人。前期作品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糜。后期作品以咏叹亡国之痛,抒写对旧日生活的怀念为主,情真意切,感慨深远,语言朴素自然,其《清平乐》(别来春半)寓情于景,形象鲜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写景凄寂,将难以言状的愁绪作了形象细致的揭示。最具代表性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感情真切,形象鲜明;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

四、散文

散文创作在唐代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初唐的骈文流行,亦不乏佳作,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用典虽多而精切自然,真情勃发而气韵生动。陈子昂、萧颖士、元结等提出了一系列散文创作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唐韩愈、柳宗元发起了推崇儒学,排斥佛老的儒学复兴运动,倡导古文,反对骈文。他们以继承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为号召,要求文章具备充实的思想内容。韩愈的论说文思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说理精辟;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抒情文情真意切,感慨深长。柳宗元的说理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观点进步;记事叙事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其重要贡献在于使寓言和山水游记两个散文品种获得了独立。唐末小品文也还发射出一些光彩。

五、小说

唐代传奇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题材扩大,注重现实,有人物形象塑造,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比较完整的结构,有环境气氛的烘托和典型情节的描绘,《李娃传》、《莺莺传》均是名篇。

第五编 宋代文学

一、宋代文学概述

宋诗学唐而能自成面目,诗人灿若群星,名家辈出。苏轼、陆游为代表,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江西诗派,范成大、杨万里成就卓著。

宋词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成就最大。贺铸、周邦彦,辛派词人,格律派也多有佳作。

宋代散文足以与唐抗衡。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宋。欧阳修、苏轼成就显著,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亦各有千秋。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小说又有进步。

二、诗歌:(一)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其诗侧重于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直抒胸臆,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流畅,如《戏答元珍》。(二)王安石

为官时,其诗多批判社会现实,评说历史人物,阐述政治见解,政论明显。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纵论古今,题旨轩昂;罢相后,多吟咏景物,抒怀感旧,酬答赠别,构思新颖别致,语言精炼,含蓄婉转,清新爽丽。如《明妃曲》。(三)苏轼

北宋诗坛重要诗人。其政治诗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其讽谕诗托物以讽,针砭时弊;其山水诗和风俗诗,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其理趣诗别具一格,发人深思;其抒情诗忠实、坦诚。苏诗在艺术上风格独具:想象丰富,奇趣横生,体察入微,形神毕现;以文为诗,议论风发,景、情、事、理熔铸一体;古、近体兼备,尤以古体见长。其《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西湖晴日湖光和雨中山色,用字精当,比喻绝妙。《惠崇春江晚景》能再现惠崇所画江南仲春美景,融入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诗中有画,情趣盎然。《游金山寺》抒写由京外放途中游金山寺所见的江山胜景,抒发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归隐之念。笔意奇绝,景象瑰丽。(四)江西诗派

该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以黄庭坚为代表。该派诗作务求争新出奇,倡导:“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崇尚瘦硬风格。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 首),写遇赦返乡的欣喜心情和登楼所见的洞庭湖美景,抒情写景真切清新。(五)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南宋前期以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的诗人,使宋诗又能“中兴”。

杨万里诗既反映南宋政权辱国丧节,人民盼望恢复而不能,又以自然景物觅取素材,风格独特,人称“诚斋体”,如《小池》等诗。

范成大诗一是爱国,如出使金国时72首绝句,二是田园诗,如《四时田园杂兴》60首,该组诗使范成大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

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主要内容: ① 抒发以身报国的慷慨情怀,表现壮志未酬的悲愤; ② 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 ③ 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关注同情; ④ 描绘祖国山河的美好。

在艺术特点上,植根于现实生活,不少诗中渗透着对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情绪: ① 陆诗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抒写自己对现实的感受; ② 以概括性抒情性见长;

③ 擅长运用丰富的想象;

④兼擅各体,以七律最为出色。其诗歌创作数量达9300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如《书愤》、《关山月》。(六)南宋后期诗人

永嘉四灵学晚唐体,写自然小景;江湖派则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所刻印的《江湖小集》 5 而得名,戴复古、刘克庄为代表。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如文天祥、谢翱、汪元量、谢枋得、郑思肖。他们的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浩然正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

三、词

词兴起于唐,发展于五代,到宋代进入鼎盛时,唐诗、宋词,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双璧。(一)北宋前期词人

北宋前期词人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为代表,受五代冯延巳影响;传统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娱宾遣兴为主。

柳永主要从都市中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主要表现都市生活和风光、男女间恋情,江湖漂泊之感;大量创作了篇幅较长,结构复杂,音调繁复动听的慢词,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抒写羁旅之愁,以秋景烘托愁思,感受真切,想象丰富,层层铺叙中 有曲折跌宕之妙。

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首先,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

其次,苏词风格多样,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豪放词风,也有一些词表现出清旷高逸、婉约缠绵的风格;

第三,苏轼将词从狭小的抒情范围中解放出来,促成了词的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通过描写出猎,抒发渴望卫国抗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感情奔放,气概豪迈,被称为苏轼第一首豪放词。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写对亡妻的悼念,寄托仕途失意的感慨,采用白描手法,梦境与现实贯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月兼怀亲人,反映出世与入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意境清旷,想象奇逸,诗情与哲理交融。《念奴娇》(大江东去)借古代英雄感叹自身失意,写景、怀古、言情熔于一炉;意境开阔,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借孤鸿自喻,表现初贬黄州的爱国心情与孤寂傲世的态度。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二)北宋后期词人

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

秦观词内容多为相思、相恋、离愁、别恨等传统题材,感情真挚,其《踏莎行》(雾失楼台)抒发作者在郴州贬所寂寞孤苦,惆怅思乡的心情。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景言情,含蓄深远。

贺铸词多咏叹闲情愁思,小词情思缠绵,为人刚直有侠气,故其词兼具婉约、豪放之长。其《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抒写相思和闲愁,寄托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寄情于景,比喻 新颖。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内容上承袭柳永余风,表现男女恋情和旅思羁愁。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其词音律精审,声调谐美,《兰陵王》(柳阴直)是其代表作,写旅中送客的沉重心情。运用回忆、想象和联想等表现手法,层层铺叙,曲折回环,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三)南宋前期词人

南宋前期词人主要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人。

李清照的创作生涯横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南渡前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之后,家国多难,作品也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李清照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生活感受,风格以婉约为主,又时有神俊豪爽的一面。语言清新朴素,自然谐畅,雅俗共赏。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抒写秋日怀念亲人的孤 6 寂心情,比喻新奇,言情含蓄。《声声慢》(寻寻觅觅)抒写家破人亡后的孤寂处境和凄苦心情,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融合。叠字的运用有声情并茂之妙。而《永遇乐》(落日溶金)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运用对比手法,语言平淡中可见精巧。

张元干和张孝祥的词均以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为主调,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等豪 放词先河,在词坛上起了承先启下的作用。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其词作思想内容包括:

① 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的无限悲情;

② 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辛词艺术风格多样:

① 豪放为主调,兼具清丽、飘逸、缠绵妩媚;

② 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 ③ 继承《诗经》《楚辞》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

④极具驾驭语言的功力。在词的发展史上,辛弃疾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其《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抒写故国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抵御外侮、收复中原的决心。比兴达意,苍凉沉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比兴手法,借对春老花残,后妃失宠的感叹,暗寓南宋朝廷的艰危处境和作者的遭妒被谗,壮志难酬。层层转折,章法绵密;柔中寓刚,风格沉郁。《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借元夕灯夜佳人的不随流俗,寄托作者政治失意而不改其节的品质,通篇采用了对比写法。《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现抗金复国的理想与壮志成空的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虚实相生。

(四)南宋后期词人

南宋后期词坛出现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人物是姜夔、史达祖和吴文英。

姜夔的词以记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也有部分词作抒发身世寥落之感和故园沦丧之悲,艺术上刻意求工,其代表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抚今追昔,抒发家园沦丧之悲。化用杜牧诗句浑然融合,即景抒情,曲折见意。

四、散文

宋代散文成就卓著,“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家在宋,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辙、王石、曾巩。宋初文坛王禹纔、范仲淹、柳开、穆修倡导重道、致用、宗唐、崇散,反浮华,王禹纔的《待漏院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质兼美。

欧阳修是北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提倡朴实文风,内容丰富。其政论文大多立足现实;立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致用性;记人叙事、写景以及其他题材散文,都能以流畅自然的笔墨作形象的描绘,委婉舒缓地渲染出浓郁的抒情气氛,其《丰乐亭记》紧扣“丰乐”两字,追忆北宋开国之功,虽为游记而多议论;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秋声赋》写秋声凄且悲凉,秋景肃杀寂寥,抒发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而生活的迟暮之感及随遇而安的情绪。用多种比喻描摹秋声,多侧面地描绘秋状。

王安石主张文贵致用,其议论文成就最高,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简劲犀利,雄辩有力,如《答司马谏议书》。而一些短文如《读孟尝君传》见解新颖,言约意丰,通篇四句百余字,而三层转折,层层进逼,针针见血。

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其议论文主要包括政论和史论两种,史论如《留侯论》,紧扣“忍”字,驳斥旧说,论证斗争中运用策略和等候时机的重要,征引史实,反复申论,雄辩透彻。其记叙文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其书序、书简、题跋、杂记等随笔小品,信手拈来,自然、纯熟。

五、小说

宋代话本小说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话本小说多为白话短篇;讲史多用浅近文言,成为后世演义小说等的滥觞。

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一、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曲、明清小说堪称一代文学的辉煌代表。传奇作为戏曲中的一种,在明清进入黄金时期。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前期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后期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前人把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南戏开始复兴,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贯云石等。

元代诗文成就不高。前期有刘因、赵孟羒,中期有虞集、杨载等;晚期有王冕、萨都刺、杨维桢等。

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代表。长篇章回小说明代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清代有《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白话短篇小说明代有《三言二 拍》,文言短篇小说清代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戏曲在明清有新的发展,传奇兴起。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均为名作。

明清诗文总体成就不及唐宋。明初有刘基、高启、宋濂和“台阁体”;明代中叶有“茶陵派”、“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明代后期有徐渭、李贽与“公安派”、“竟陵派”;明末有陈子龙、夏完淳与张岱。清初有吴伟业、钱谦益与提倡“神韵说”的王士祯;清中叶有倡“格调说”的沈德潜,倡“性灵说”的袁枚,倡“肌理说”的翁方纲。散文有“桐城派”与“阳湖派”,词分“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

二、戏曲(一)关汉卿

关汉卿人称“元人第一”(戏剧家),其剧作多方面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擅长刻划女性形象,同情她们在黑暗社会中的不幸遭遇,表现她们顽强抗争的精神以及善良机智的品质。《窦娥冤》是其代表作,而其中第三折《法场》更是全剧的高潮。窦娥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对天道、王法和官吏予以彻底否定并有力控诉,喊出了旧时代被压迫人民的共同呼声,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王实甫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表现青年男女相慕相恋,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鲜明主张,和维妙维肖的形象刻划,优美清丽的语言,博得世人赞赏,其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将别恨离愁写得层次井然。景物描绘生动,心理刻划细腻,曲文自然华美。(三)汤显祖

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他的《牡丹亭》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歌颂爱情的主题,是戏曲史上的杰作,第十出前半《惊梦》描写杜丽娘在美好的春光里慨叹深入闺阁的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辞优美,心理刻划细腻。(四)洪升与孔尚任

洪升与孔尚任代表了清代剧的最高成就,有“南洪北孔”之称。

洪升的《长生殿》铺演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情缘,其《惊变》一台,是全剧情节发展的关枢,全剧是写实和幻想的精湛结合。

孔尚任的《桃花扇》偏重写实。两剧都将描写的男女恋情跟社会政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8 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散曲(一)马致远

马致远乃元散曲大家。如李杜之于唐诗,苏辛之于宋词。他以丰富的思想情感注入散曲中,扩大了散曲的表现领域,加深了散曲的意境。其《天净沙·秋思》活似一幅秋郊夕照图,化景物为情思,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漂泊者的旅思羁愁。(二)张养浩与睢景臣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怀古伤今,揭示封建王朝无论兴衰更替都给人民带来灾难。立意精警,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讽刺辛辣,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四、小说

明清小说有以下总体特点:

1、从发展过程来说,明清小说是由大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整理加工,进而到作家个人的创作。

2、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按传统分类方法,即有历史 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等。

3、从文体特点来说,明清小说除了将文言系统内前代已有的传奇体和笔记体加以发扬光大外,又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创制了章回小说和拟话本。传奇体、笔记体、章回小说、拟话本 构成我国文言、白话两大小说系统的四种主要体制。

4、从艺术地反映社会现实来说,明清的优秀小说始终把塑造具有独特性格的典型人物作为 中心课题,在“六大”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的形象。

(一)《三国演义》

了解该书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掌握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熟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二)《水浒传》

了解《水浒传》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掌握该书思想意义,艺术特色,掌握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

(三)《西游记》

了解该书成书过程和作者,熟悉其内容梗概,掌握其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熟悉几个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

(四)《儒林外史》

了解吴敬梓生平、创作简况。掌握该书思想意义与艺术特色。熟悉几个人物:周进、范进、匡超人、杜少卿。(五)《红楼梦》

了解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和创作,了解《红楼梦》成书过程和版本,掌握该书思想意义与艺术特色,掌握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六)短篇小说

了解“三言二拍”,掌握《聊斋志异》。附:近代文学(略)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

济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 说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先秦文学概说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概况。

二、教学意义

先秦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先秦文学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对先秦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教学重点

先秦文化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先秦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

四、教学难点

先秦文化与文学的一体性;先秦文学观念的模糊性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

先秦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步形成的封建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群阶段大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当时人类群居而生,使用石器作生产工具,并学会了钻木取火。在大约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大约是母系氏族时期的氏族首领。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了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可能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首领。在氏族社会里,人们从事渔猎牧畜为主的集体劳动,并有了农业和缫丝业,生产力很低,没有压迫剥削,氏族首领由部族选举产生,不享受特权。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

(二)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中经商朝和西周,结束于春秋战国之交,前后共一千六百多年。奴隶社会由于使用了青铜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有了相当发展。在政治上,奴隶社会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国家组织,设置了“百吏”管理政教,军事和农业等事,制定了法律和残酷的刑罚。周王朝时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武王、成王两世,共封立诸侯国七十一个。春秋初年,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鲁宜公十五年(前59年),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王室因之衰微。公元前475年,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时代的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世卿分晋,历史进入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雄对峙争霸的战国时代。

(三)战国时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都市繁荣。七国间为适应频繁的兼并战争,都相继进行了革新或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私人著述讲学,教育走向民间,“士”阶层活跃于政界和学界,处士横议,百家争鸣。这些都是这一时代的历史特点。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空前强大,终于在公元前211年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

二、先秦文学概况

(一)诗歌和辞赋

1、原始诗歌

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如《弹歌》和《伊耆氏蜡辞》,反映了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情景和战胜自然的愿望。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3、《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二)散文

先秦散文从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发展而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1、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殷周时代,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记载历史事件,《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尚书》之后开始以散文写史,《春秋》即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三部重要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们在体例、叙事和文辞上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先秦散文的卓越成就。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哲理性的论辩性散文。它是伴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公孙龙子》等。诸子散文在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和文体发展上,具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以《庄子》和《孟子》文学成就最高。

(三)寓言和神话传说

1、先秦寓言

寓言是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先秦散文中保存有大量寓言,这些寓言故事生动,短小精悍,寓说明书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神话传说

远古神话传说是在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中产生的,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一些部族间的战争,也在《黄帝杀尤》、《共工与颛顼争帝》等神话传说中生动反映出来。神话传说和原始诗歌一样,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上古歌谣与神话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歌谣与神话的发展概貌;

2、掌握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内在意蕴;

3、了解上古神话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教学意义

上古歌谣与神话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源头,内容丰富、特色明显,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以后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上古歌谣与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分类;

2、上古神话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

1、上古神话的体系性;

2、中国是否存在“史诗”的争议。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 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歌谣。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同时,短歌本身还兼有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

2、祭祀歌谣。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又可分两种: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愿,他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前一种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后一种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

3、图腾歌谣。这类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云门》歌颂的是黄帝氏族的早期图腾云等等。现今保存下来的此类诗歌,仅有《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虽然歌词只有“燕燕往飞”一句,但有关情况记载较详:“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关于商氏族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的神话,《诗经·商颂·玄鸟》及《史记·殷本纪》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述。玄鸟即 5 燕,是商族的图腾。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另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持久的爱情应时而生。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有名的是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接着他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诗的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表现婉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

5、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再如《周易·同人》爻辞经整理后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敌。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于郊。”此诗记录了一次完整的战斗过程。战前兴兵,拜祭宗庙;战斗中,先伏后攻,先失利而后得胜;凯旋归来后在郊外庆祝胜利。由这些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二)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1.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上古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人”说明是集体演唱,“牛尾”是以猎物为道具,“投足”是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阕的唱辞已亡,但从曲名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生产劳动有关。多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说明了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的细节展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3.语言简朴、节奏流畅。我国上古歌谣语言都极为简朴,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复杂一点的句子很少见。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生产、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整齐,因而与之相伴的诗歌也就自然简短。其次与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语言水平较低有关。简单的思维表现为简单的语言,发为诗歌,自然也简短质朴。再次是当时艺术表现手法不成熟,单一的叙述手法,没有雕琢,没有夸饰,质朴 无华。上古时歌谣虽然简朴,但并不平淡寡味,我们读上文所举的短歌,总感到它们的语言极为精练生动,节奏韵律畅快流动,朗朗爽口。

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汉代文人曾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三种之中,上古歌谣最常用的是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极其少见。这是因为“比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长期积累过程,而赋是一种即兴式的直接铺陈事物的艺术方法,不需要这个过程,因而它成为我国上古歌谣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弹歌》用赋法叙述整个过程,《候人歌》直陈涂山氏女候禹不归的焦灼、惆怅之情。不过,在上古歌谣中的直陈中也包含着描写成分,随着直陈中描写成分的增加,有些客观描写便积演成“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具有了艺术意象的“比兴”意义。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于飞,垂其翼”起兴,来比喻君子在旅途多日无食,这已和《诗经》里的比兴基本相同。可见,上古歌谣的“赋”的手法,也是后世诗歌创作中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基础与源头。

二、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

我国神话具有多族多源的特点。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原本应是很丰富的,可惜由于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我国现存神话,按表现内容可分以下几类:

1、开辟神话。这类神话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盘古是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则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神话起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先记录此神话的是三国人徐整,他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的神话。这则神话表现了南方上古先民对天地开辟的认识,其天地创生前混沌宇宙观,是原始思维混沌性、象征性、神秘性和重直觉、感悟性的体现,对我国后世的浑天说有着直接影响。女娲神话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最早记载它的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是宇宙和人类的再造神。不仅如此,她还是人类的始祖,《风俗通义》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表现了北方先民对人类物质起源的朴素认识,至于其中富贵贫贱的观念,则是阶级社会等级分化后的产物,是后起的。女娲因造人有功,所以后世被尊为高禖神,专主人间男女婚姻。这一神话,将人与万物同源合体,共生交感,彼此相融,物我不分,朴素地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女娲形象,又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影响,也显示了人类敢于与天地奋斗的伟大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表达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然神话。在我国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多以风、雷、鸟、兽、草、木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这些神话在流传中被先民予以充分的人格化,如“雷神”、“海神”、“水伯”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前者见《山海经·北山经》,它是讲溺死东海的炎帝之女“女娃”变成的“精卫”,为了征服海洋对人们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以其娇小之躯要衔西山木石填平大海,充分表现了远古人民英勇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后者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它是讲动物神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杖化邓林的故事的,形象表现了夸父无私无畏的悲壮精神和初民企图认识、征服太阳的强烈愿望。

3、英雄神话。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这类神话数量较多,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是以上古先民与洪水搏斗的现实为基础创作的。鲧在洪水滔天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洪水之中,因“不待帝命”窃息壤以堵塞洪水,而被杀于羽郊,但他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又破腹生禹,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禹总结经验,以疏导的方式治水,在黄龙、玄龟等帮助下,经过13年栉风沐雨的艰苦奋战,终获成功。它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及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勇敢与智慧。后者是人类征服旱灾的颂歌。具有神性的羿是位射箭能手,在虫兽和十日严重侵害人类生活时,他奉命而出,连除七害,战胜了旱灾,充分显示了先民与自然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神话中的“十日并出”,实既“假日”或“幻日”现象;“弓箭”,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对先民战胜自然的威胁起了很大作用。先民通过神话塑造了善射之羿的形象,将征服自然的愿望在幻想中得到实现。

4、传奇神话。这类神话主要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此类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较多载于《山海经》中,如《大荒南经》中“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的“驩头”,《海外西经》中“一臂三目”、“能为飞车”的“奇肱民”,《海外北经》中的吐丝女,《海外南经》中的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我国上古神话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国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和大神,大都是杰出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如盘古开天辟地,女 娲炼石补天,后稷教民稼穑等皆属此类。从神话中,还随处可以看到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如鲧、禹、后羿等英雄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他们与之顽强搏斗,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神话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反映了部族间的斗争;刑天与帝争神,反映了部族内部的冲突。

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我国上古神话,无论是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的“真”的探索,对勤劳、勇敢、正义、善良的善的礼赞,还是对崇高、粗犷、神奇、悲壮的美的歌颂,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重视人类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现了他们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鲧被杀了,还破腹生禹,继承其未竟的治水大业;夸父死后,手杖竟化作邓林,继续造福苍生;女娃淹死在东海,冤魂却变作一只精卫鸟,誓志填海。这诸多死而不已、奋斗不息的神话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化身。

艺术方面的特色:

第一,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

第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他们一方面把自然力加以神话,一方面又敢于同它进行斗争。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斗争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无数神话中的英雄形象,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第三,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先民们在万物有灵的思维基础上,常常把事物拟人化,并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描述。对于害人的怪物,他们总是将其描写得异常凶恶,如人形而牙长五、六尺的凿齿,牛形、赤身、人面、马足的猰貐;而对于人类有功的神或神性英雄,则将其神力予以大胆夸张,如女娲、后羿、禹、黄帝等都被描写得气魄宏大、威力无边。其他如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巨鳌戴山(《列子·汤问》)及《山海经》里种种殊方异物、奇人怪事的神话,都具有此艺术特点。

第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我国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话,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剧角色,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些神话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和崇高情怀。他们的牺牲是悲剧,但他们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这就使故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壮,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既富于悲剧情怀,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二章 诗 经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诗经》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0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背景;

2、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意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文化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诗经》包括的内容题材类型及其代表性作品。

2、《诗经》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

1、《诗经》中各种祭祀诗及其与当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一)《诗经》的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到了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编集。《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过去说法很多,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大多是后人推论,并无充分的周秦古籍记载。今天的通行说法,《诗经》的最初编集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是他们进行搜集、整理、加工、配乐而成为“诗三百”的。

《诗经》中的诗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6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风、雅、颂,是《诗经》按乐调的分类。“国”犹“方”,指地域。“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地方的乐歌。“雅”字通“夏”,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所以《雅》实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乐歌。“颂”与“容”古字通用,即“形容”,颂诗就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歌舞辞。

就产生的时代来说,一般认为:《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

(三)《诗经》的应用和流传。《诗经》在春秋时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流传。首先是贵族阶层很重视学诗。学诗可以丰富学识,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借以喻志或讽谏。其次是“诗三百”被用作教科书,为儒,墨等学派授徒讲习。孔子更把学诗当作从政、立身,立言的一门学识。《墨子》、《庄子》、《苟子》著作中也都多处引诗。这说明,到战国时代,“诗三百”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习了。

《诗经》遭秦火焚毁之后,到了汉代又得流传。传《诗》者先后有四家。《鲁诗》大师是鲁人申培,《韩 诗》大师是燕人韩婴,《齐诗》大师是齐人辕固,《毛诗》大师是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毛诗》自东汉以来最为盛行,马融为《毛诗》作传,卫宏作序解说每篇诗旨,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代。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殷周时代的社会风貌。《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分类及代表作品是:

(一)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周南》中的《芣苡》,表现了一群劳动妇女边采芣苡,边唱山歌的生动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欢快情绪;《葛覃》记叙了女奴们给贵族家割葛、煮葛、织布等劳动情形,反映了奴隶劳动的繁苦,《豳风·七月》按时序逐月地写出了男女奴隶们的全年农事活动,反映了西周奴隶们终年劳累和痛苦的生活。

(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例如《魏风》中的《伐檀》,写奴隶们在伐木劳动中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阶级的无比愤恨和反抗情绪,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还有《硕鼠》,诗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高喊它们不要再来吃庄稼,充满了对寄生虫的蔑视与厌恶,并表示要走向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乐园;又如《王风·葛茧》,写一农夫被奴隶主压榨得无法过活,只好背井离乡,流浪要饭;《邶风·北风》写统治者政治残暴,百姓相携逃去,等等。

(三)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例如《唐风·鸨羽》,写一个长年在外的服役者,遭受不得安居的痛苦,反映了徭役对农村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破坏;《小雅·何草不黄》写征夫控诉兵役不息,征人劳瘁,表达了对残忍无道的统治者的愤恨;《豳风·东山》通过一个役满归来的征人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绘了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又如《秦风·无衣》,表现了战士慷慨从军,团结友爱,共同抗敌的豪迈感情,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小雅·采薇》表现了卫国战土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也抒发了连年战争中战土久戍思乡的凄楚心情。这首诗洋溢着爱国热情,生动感人,是我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君子于役》一诗,描写一个农家妇女怀念久役应归的丈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种徭役给被压迫者带来家人不得团聚的痛苦。

(四)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例如《周南·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这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望。《邶风·静女》生动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秘密约会,反映了下层社会男女之间爱情生活是比较自由而欢快的。《召南·摽有梅》写仲春欢会,姑娘向小伙子表白心迹,表达了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秦风·蒹葭》写一个小伙子在秋天.的早晨跑到芦苇塘边去遥望意中的姑娘,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帐惘情绪。《郑风·狡童》写一个正在热恋中的小伙子忽然不跟女方讲话,引起少女的怀疑痛苦之情。再如《鄘风·柏舟》,写少女反抗母亲干涉婚姻自由的坚定意志,她勇敢地表示出“之死矢靡它”的决心。反映婚姻和家庭不幸的诗篇,如《邶风·日月》,写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诉丈夫的绝情。《唐风·葛生》,写了少妇丧偶,孤苦无依中痛不欲生。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都是诉说“弃妇”不幸之作,揭露了春秋时代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五)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篇。例如《邶风·新台》,揭露了卫宣公霸占儿媳宣姜的乱伦 丑行;《都风·墙有茨》暴露了卫国宫中的淫乱;《秦风·黄鸟》反映的是以人殉葬的野蛮习俗。诗篇通过对殉葬者的哀悼,控诉了秦国暴君的凶残,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怒与憎恨。《小弁》讥刺昏王听信谗言,斥逐贤臣。又如《大雅》中的《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桑柔》揭示了政治贪暴,引起士大夫忧国伤时。这类诗直接反映了当代的时政,虽然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挽救王朝的覆灭,但由于其对社会问题揭露深刻,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六)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片断记载了周民族从始祖后稷出世一直到武王灭纣的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的经过,是该民族的史诗。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和《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涛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 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崇高的审美情趣与精湛的艺术手法,一直哺育着我国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迪了历代诗人,都以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庄严使命。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以风、雅、比、兴为标准,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沿用;《诗经》的章法句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入学习运用的楷模。

《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民歌,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发展中国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楚辞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0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大致创作情形;

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3、掌握《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掌握宋玉等楚辞作家的创作成就。

二、教学意义

《楚辞》是先秦时期在楚地兴起的一种诗歌体式,带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作家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作品风格瑰丽奇绝,情感深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

1、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九章》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2、屈原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难点

1、对《离骚》等作品内容主旨的理解;

2、楚辞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一)《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

(二)《楚辞》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旬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神话色彩,想象丰富,辞采绚烂,音节和谐,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成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楚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又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为楚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楚国的现实,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他的非凡的文学才能,并重视向民歌学习,便使他能够创造出“骚体诗”。特别是楚国的民歌直接孕育了《楚辞》。另外,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楚辞》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这一带民间巫风很盛,祭祀时则歌舞以娱神,所以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也蕴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因素都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总之,楚辞是在楚民歌基础上,不断地经过加工修改,到战国时代屈原时,作为一种新体诗,正式由文人创作定型。

(四)《楚辞》编集成书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今天所见到的最早集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据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后叙》说,西汉末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等人仿效屈、宋的作品,又加入自己拟作的一篇,合为一集,定名为《楚辞》。因此,《楚辞》这一名称,又是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刘向辑本早巳亡佚,今所存者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为作《补注》。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屈原(前340——前277)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其先祖为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之一。屈原二十岁左右就参与政事,曾任怀王“左徒”(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官职“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颇受怀王信任。

(二)屈原的政治主张是: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这一进步主张遭到了楚贵族的反对。他们诬陷屈原居功自傲。于是屈原被怀王疏远,并先后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第二次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被 放至江南(今湖南一带)。当时屈原已年近五十,流亡生活长达九年。他曾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深山大泽之中。就是在这个时期,在这样的逆境里,屈原创作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抒发了对昏庸楚王的怨愤,对祸国殃民的群小的憎恨,以及对祖国、人民忠贞不变的热烈激情。公元前277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而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地自沉于汩罗江,以身殉国。

(三)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25篇。王逸《楚辞章句》中的篇目是:《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恰是二十五篇。但《史记》中还有《招魂》,而不把《渔父》算作屈原作品。《招魂》从内容来看,应是屈原所作;《渔父》一篇,疑为后人拟作。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长诗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长诗中,诗人发表了他的美政思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叙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广大人民的疾苦,以及诗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平生,也说明国家命运与个人休戚相关。长诗思想境界高超,文采华美,想象丰富,感情浓烈。

(一)《离骚》三部分的层次及大意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这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开头至“来吾导夫先路”,自叙世系、生辰、名字、品性、修养、抱负和先天的“内美”、进取的自修,表达了忠君报国的政治态度。

第二层,“昔三后之纯粹兮”至“愿依彭咸之遗则”,引古鉴今,感叹不已;揭露党人的丑态,表明自己的高尚心迹。

第三层,“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叹息朝政腐败、怀王昏昧,斥责群小嫉贤妒能,表明自己决不妥协,不改变志向。

第四层,“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叙述自己在极端苦闷中的矛盾心情,表示宁死也不改变初志。

第二部分,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这部分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女耍之婵嫒兮”至“露余襟之浪浪”,假设女婴劝告,向重华陈词,重申忠忱,以古讽今,愤世伤时。

第二层,“跪敷衽以陈词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自己既得中正之道,便上下求索;到了天门,欲见天帝而不得,再求女而无所待。

第三部分,也是诗人幻想中的追求。这部分也分两层:

第一层,“索菱茅以篷簟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借灵氛和巫咸的劝告,提出远离楚国的设想,进—·步揭露腐朽,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的顽强精神。

第二层,“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至未了,写诗人决定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而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情。

“乱辞”概括了全篇要旨。长诗在一片悲剧气氛中终篇。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1、提出了“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美政”的具体内容,即效法古圣贤君“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诗人主张不分出身贵贱,唯贤是举;改革弊政,取消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他竭力抨击违背法度的黑暗政治,指控腐朽贵族钻营取巧,谄谀求宠,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嫉贤妒能;他还大胆揭露楚王的反复无常和昏庸无能。

2、诗中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诗人关心祖国的前途,为了改变祖国昏暗政治,他不顾个人祸福荣辱。他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即使追求救国的幻想破灭,他也始终不离开祖国一步,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3、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诗人的一生,始终处于险恶的现实矛盾之中。但他坚持理想,决不同流合污,更不向恶势力妥协,一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贯穿在《离骚》全篇之中。

(三)《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长诗热情地歌颂了诗人忠贞爱国、同情人民以及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高洁情操,从而使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事物的形象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奇丽异常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但深亥姚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比兴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思中。诗中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这些比兴形象,是互相关联的,诗人借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内容。这样,不但使诗篇文采斑烂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4、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语言。《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了楚民歌的韵调与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涵容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在语言运用上,《离骚》大量吸收楚国民间方言,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一)《九歌》的产生及其艺术特色。《九歌》是一组宗教祭祀歌词,是一组风格独特的抒情诗。“九歌”这个名称来源很古,楚国民间原来就流行一种祭神乐歌。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的一组抒情民歌,就是现在流行的《九歌》,共十一篇,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礼魂》一篇只有五句,是祭祀结束时的送神曲。其它各篇分别祭祀一种神灵,其中有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

《九歌》保存了民歌原来的精神面貌,有独特的艺术风姿,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神灵形象和美妙神奇的境界。这些诗中的神灵,多来自神话世界,兼有人和神的双重特点。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它善于把人物心理刻划和环境气氛描写,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它的语言清新秀媚,情味悠深,既有自然优美的单纯,又有锦绣繁织的含蕴,还有飘香放彩之绚烂。

(二)《九章》的思想内容。《九章》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诗歌的总称,多是诗人流放期间片断的生活记录。九篇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都与诗人的身世有关,更侧重于现实的描写。《桔颂》与其它各篇不同。它通过对桔树的描绘,赞颂了桔树的坚强特性,从而寄托了诗人秉德无私、横而不流的崇高志节。其余八篇和《离骚》的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叙述诗人被放逐后的不幸遭遇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比如《抽思》、《哀郢》是倾诉对郢都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感情的。《涉江》、《悲回风》、《怀沙》是写诗人在艰辛悲苦的流放生活中,因谗见斥的愁苦心情和宁死不变节操的志向的。

(三)《桔颂》和《涉江》的风格差异。《桔颂》共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诗人满怀激情地对桔树的各个部位进行了描述和赞颂。“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表现了爱国之情;“绿叶素荣”、“曾枝剡棘”、“青黄杂糅”,.表明生命力的旺盛。“精色内白”,“纷绢宜修”概括了磊落的胸怀和卓越的才识。后一部分,诗人是把桔树作为人格化了的年轻人的形象来赞美的。诗人从抱负,志趣赞起,再一次强调扎根楚国,热恋故土的爱国精神;接着赞美他具有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的情操,谦虚谨慎的作风,公正无私的品德,坚强不屈的意志;还把他比作古代的节义之士伯夷,明确地表示要以他为自己的朋友和榜样。诗人热情奔放,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全篇基调乐观开朗,色彩绚烂明快。

《涉江》是屈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诗人先叙自己高贵的品质,远大的理想以及与黑暗现实的矛盾,慨叹楚国没有人了解自己而被放逐涉江南下;接着叙写流放途中的经历,他忧念国事,眷恋故土,流露出远离故国的痛苦感情;又写溆浦这个流放定居之地的荒寒景象,抒发处于这个环境的悲苦心情,表示决不变心从俗;紧接着用历史上“忠”“贤”的遭遇自比自励,重申自己志向的坚贞不渝;最后描绘整个社会黑暗昏浊,奸人当政,贤人失位,慨叹自己生不适时,再次表示决不妥协的态度。诗中所表现的悲愤失意的心情,与《桔颂》所表现的激昂乐观情调迥然不同。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先秦历史散文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2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繁荣背景和大致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作品《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征。

二、教学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成就辉煌,既是历史文献,又是富于文学意味的作品,其代表者《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周详、描画人物精致、语言各有特色,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三、教学重点

1、《左传》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

2、《国语》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

3、《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

四、教学难点

1、《左传》的叙事性特点及其描写战争的艺术成就;

2、《战国策》的语言运用特色。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一)甲骨卜辞

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由于刀契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

(二)《易经》卦爻辞.

《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书,其中的卦爻辞内容涉及到当时的婚姻爱情、畜牧劳动、.出征打猎和宗教祭祀等等,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卦爻辞中的记事文字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和浑熟,并善用象征和比兴手法,语句古朴凝炼,描写生动,有更多的文学色彩。甲骨卜辞和易卦爻辞的语言还只是实用记要性质,属于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三)《尚书》

1、《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尚书》的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书入《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尚书》的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浩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3.《尚书》的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但其语言古奥艰涩,佶屈聱牙。《商书》中的《盘庚》篇是重要的代表作品,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繁,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四)《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史为主,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480)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各国大事,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竟能寓褒贬、别善恶,故有“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之说。

二、《左传》

(一)《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在《春秋》经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叙具体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班固说是孔子同时稍后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唐以后的学者多有异议。现一般认定《左传》是战国时人以《春秋》为纲,依照它的编年体制,广泛搜集和参考当时各种史籍,根据自己的史学观点写成的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作者已难于考证。

(二)《左传》思想内容的进步性表现在:赞美和歌颂明君贤相以及他们的辉煌业绩;斥责和批判暴君酷吏的乏德丑行;揭露社会矛盾,反对强暴,同情弱者;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它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委婉周详,富有故事性。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这是一场头绪纷繁的大战役,涉及到的交战国达十一个,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传文中虽不乏两军激烈交战场面的简略描写,但作者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晋楚争霸这一主要矛盾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背景、战前的心理状态,战略战术的运用、外交策略的谋划,将帅的个性气质等等,突出总结“尚德”还是“尚力”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这一主题。传文再现城濮之战的全貌时,层次至为清晰。作者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依次写出战前政治的、外交的、军事的多方面的准备,到不可避免的两军激烈交战过程,直至战争后果的交代,这一切都叙写得脉络清楚,从中又预示了晋胜楚败的必然结局,显得非常自然真实。

《左传》叙事方法多种多样,“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序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继续叙者,错综叙者,假议论而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断作叙。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章学诚《文史通义》)。这种不拘一格特别是断续开合的叙事方法,在晋楚城濮之战的传文中表现得很突出。楚军围宋,宋求救于晋,但“齐、泰未可”,是一开。晋文公“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结成了晋、齐、秦、宋四国军事联盟:激怒楚军开仗,是一合;楚军君臣不协,楚成王命令楚军统帅子玉离开宋国“无从晋师”,象不打了,则一开。子玉意气用事,不听楚王令,“使伯棼请战”,要打了,则一合;子玉使宛春告释宋之围,好象不打了,又一开。晋文公“执宛春以怒楚”,曹、卫宣布和楚国绝交,激化了矛盾,又二合;“子玉怒,从晋师”,真的要打了,再一合。但晋军又退避三舍,仗不能立即打起来,着实一开,使读者一闪一闪急不得就,直至落笔到晋、宋、齐、秦分别率军进驻城5B,以为下面可以写战争了,却忽然接写晋文公听到军中谣谚,产生疑虑,则又开;再写文公“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甓其脑”,因此惧怕,象不敢打了,又再一开。然后跌落到斗勃下战书,文公登墟观师,真的打起来了,才着实一合。作者抓住战争本身形成的两军忽开忽合的特点,用开合手法委曲详尽地写出了战与不战中的反复,只见峰峦迭嶂,层层起伏,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左传》或选取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现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在诸多 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或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丰富人物形象,或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深化人物的本质特征,等等。手法非常高妙。

3、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特别是书中写出的大量外交辞令,更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三、《国语》

(一)《国语》是按国别记载历史的著作,所记年代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共五百多年。全书二十一篇,计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它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宋以后有人置疑,至今尚无定论。

(二)《国语》分国记载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中的对策谏说,反映了春秋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对统治阶级的奢侈暴虐有所揭露。从文学角度看,《国语》有些篇章记述了生动曲折的故事,在叙述中刻划出人物性格。《国语》的文字简明质朴,记言详明丰富,一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文,扼要记述了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记事和记言间错进行而又融为一体,言为事而发,事又为言验证。文章重点在记言,因此记事简略,但记召公谏辞一段却很精彩,其主要手法是引譬论证,很富于文采和说服力。召公首先阐明“防民之口”的恶果,提出使民畅所欲言的主张。他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面溃,伤人必多”的形象比喻,说明严禁人民说话,后果必然是危身误国,呼吁周厉王要重视来自民间的舆论,“宣之使言”,听取民意作为治国参考。接着召公又引用古代天子从十二个方面纳谏求治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广开言路、求通民情,才能“事行而不悖”的道理。然后又从正面以土地有山川田野能增加财用衣食为比喻,形象说明人民能否自由发表意见,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兴衰,绝不可忽视。最后,在正反两方面阐明了“防民之口”的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出“雍民之口”必将败亡的结论,以期引起厉王的警觉和采纳。召公特别强调民言是“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在这种情况下以暴力镇压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因而“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一诘句推断出的委婉结论与上文“川雍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相呼应,显得分外严密有力。这些比喻和例证,恰切地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雍民之口”的利害申论得极为透辟,说理精当绵密,周详婉曲,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表现出召公的深谋远虑和善于言辩的性格特征。但是这番精警的言辞,王却不听,这又反衬出厉王的昏庸暴虐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记言既能阐明事理又能刻画人物,这是《国语》文章的一个特点。

四、《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定名、体例与记事年代《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侠士的言论和行动的史书。作者并非一人,或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记述,或是策士自己所记,名因亦不定,其初是《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西汉刘向整理考订后,名为《战国策》,体例与《国语》相同,按战国时期秦、齐、楚、魏等十二国次序,编为三十三卷。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

(二)《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主要记载奔走于各诸侯国间进行游说的策士们的捭阖之术,表现纵横家的思想和活动,反映出战国间复杂激严苎政治斗争和**的社会生活,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社会±的丑态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从中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济怜弱 者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生动事迹,反映了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能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的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策·齐人有冯谖者》;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写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2、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战国策》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词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许多篇章笔调灵活,手法多样,刻镂细腻,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全书四百九十七章,所写人物多达六百余名,其中秦昭王、赵威后、苏秦、张仪、冯谖、荆柯等近百名人物形象刻画得活跃生动,风姿各异。例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谋求功名利禄的经过,集中而鲜明地刻画了苏秦的形象。苏秦先以连横说秦,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辩和激将的手法,放言高诵,以耸人听闻的言辞煽动秦惠王“非兵不可”,用武力征服六国。但因惠王刚车裂商鞅,疾恶辩士,不为“连横”之策所动。苏秦游说失败,作者细腻而夸饰地描绘了苏秦的肖像和心理:“(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他潦倒归家后,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父母不以为子,炎凉的世态更加刺激他以“引锥刺股”的坚忍精神去追求富贵显达,终于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这时,作者是这样来描写家人的反映和苏秦的感叹的:

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对比手法从家人对苏秦潦倒落魄到发迹显贵的“前倨后卑”态度的鲜明变化上,写尽了当时人情世态的丑恶,揭露了金钱富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苏秦纵横家的形象,从当时炎凉的世态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对立关系中,从场面的紧凑描写中,生动地突现出来。同时,作者还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来展示苏秦独有的精神世界。文章中写了三段苏秦发自内心的、具有真情实感的独白,暴露了世态的炎凉和苏秦利欲熏心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使我们感到炎凉社会的特定环境形成了苏秦的丑恶性格,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从《苏秦始将连横》一文对苏秦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既对人物的肖像、风貌进行传神写态,又能通过人情世态的对比和典型化的内心独白来深刻揭示社会及人物心灵的本质特征,这比起《左传》和《国语》的人物描写技巧又有所发展。

3、语言富艳华彩,词藻凝重。

从文辞看,《战国策》和《左传》也有不同。《左传》是史家之笔,讲究婉约严谨,准确信实。烛之武的说辞体现了这个特点。而《战国策》是表现纵横捭闽的策士之辞,“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它文笔生动,纵横驰骋,富于变化,讲究辞采和气势,叙事状物声调铿锵,酬畅淋漓,在语言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又多又好,又善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形象性很强。《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苏秦游说秦惠王的两段说辞就很有代表性。如第一段说辞: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觳、函之固。田肥美,民殷画、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这一段,对句、排句迭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整饬中富有变化,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夺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这比起烛之武的说辞,在语言表达技巧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先秦诸子散文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2、掌握《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表达其思想的文字载体,除了其思想主旨外,在文学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教学重点

1、先秦诸子散文的阶段发展;

2、《论语》的艺术特点;

3、《孟子》的艺术成就;

4、《庄子》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5、《荀子》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孟子》散文的论辩性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庄子》散文独特艺术魅力的掌握。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一)诸子散文是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因其应用功能而发展的。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思想的大解放,出现了“士”的阶层。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为诸侯贵族在政治外交方面设计献谋,奔走游说;或者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提出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他们互相辩驳,争论不休,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处士横议、渚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昌盛。诸子散文较之前代的散文,有了飞跃的发展。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标志与时代特色: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彩和修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已确定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论语》、《孟子》

(一)《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事业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即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们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章,成书最早约在春秋战国之际,编集者已难考订。

《论语》的文学性表现在:

1、善于通过人物言行的具体描绘,或记述一些生活场景和事件,或设置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揭示事理,从中也反映出说话人的思想性格及风貌。例如《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典型刻划人物的一个精彩的短篇。

2、记录了一些小故事,如《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舆》章、《子路从而后》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等,这些故事叙事的成分较多,设置了简单的情节,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3、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感情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的语言风格。

4、文辞多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高度概括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显得文约义丰,蕴含深邃,发人深省。

(二)《孟子》

《孟子》尽记载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租言论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施行“王道”和“仁政”的主张,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主张“保民而王”。

《孟子》的艺术特色:

1、《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表现出高度的论辩技巧。作者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一种无可抗拒的气势。《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与《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两文,就是体现孟子高度的论辩技巧的代表作品。

“齐桓晋文之事”一章记述了孟子向齐宣王宣传仁政治国的谈话经过。开始孟子巧妙地避谈桓文之事,利用齐王想称霸诸侯的野心来诱导他对行王道当天子的兴趣。继而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强调“保民”是“王天下”的根本。然后举出齐王不忍牛之“觳觫”而以羊易牛的生动事例,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是“仁术”的表现,具有保民而王的品德。孟子用一番迂回曲折又打又拉的言辞,说得齐王又高兴又惭愧,对实行仁政开始感兴趣了。接着孟子在“仁术”二字上作文章,劝勉齐王发扬恻隐之心,推恩爱民,就可以“保四海”,得天下。继而又抓住齐王求“大欲”的要害,从正反两方面,揭破“大欲”会导致兵败国亡的后果,引起齐王思想震动,不得不对“大欲”有所警惕,俯首聆听孟子的说教。孟子因势利导,抓住齐王畏惧后灾的心理,指出逢凶化吉的办法,是反本施仁,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王天下”最好的和唯一的施政措 施。至此,齐王已被引入彀中,甘心承教。盂子就这样一路婉转说来,层层相因,终于打动了齐王的心弦。

“庄暴见孟子”一文是记述孟子劝说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过程。文章的论辩方法与上文类似。孟子首先向齐王发出“好乐”的诘问,以此作为论辩的引线,然后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避开观点对立的一面,以“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话来鼓励安慰他,诱导齐王乐于闻教。为了完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孟子不直接回答古今之乐并非对立的问题,而是采用迂回包围的战术,先虚设两三个问题反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将齐王引入彀中,不经意间如实地承认了“不若与人”“不若与众”。接着孟子层层进逼,因势利导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从正反两方面举出“鼓乐”和“田猎”的具体事例,说明不“与民同乐”的危害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人民的关心爱戴,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综上所述,《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2、《孟子》文章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于鼓动性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劝说齐王推恩保民时,对齐王的“大欲”先虚设了五个生活享受方面的问题,以一组排偶句式发出连珠炮般的诘问,文辞铺张华赡,酣畅淋漓,已造成蓄势,——待齐王否认,孟子就倚势展开攻击,一针见血地揭露齐王真正的“大欲”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文章纵横开阖,气势很盛,如江河奔泻,辞锋锐不可挡,使齐王难以招架,就好俯首就教。

3、《孟子》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入入胜,’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据近人统计,《孟子》全书使用的比喻,竟达一百五十九种之多。如《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以味美而为人嗜爱的鱼和熊掌为喻体,用“舍鱼而取熊掌”作为合乎逻辑和情理的推论基础·,引出本体即文章的中心命题“舍生而取义”,文章由浅入深,并能引人入胜。《孟子》中的寓言也很精彩。“揠苗助长”、“齐人乞墙”,就是构思新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讽刺辛辣的寓言名篇。

三、《庄子》

《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第十一。按传统看法,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亲笔,外、杂篇则出自其门人或后学的手笔。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愤世嫉俗”,对现实采取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否定是非的客观标准,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攻击儒、墨,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社会作了某些批判和揭露。

《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1、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例如《逍遥游》,为了阐明“逍遥游”(绝对自由)的思想,作者编织了大鹏乘风徙南冥、小雀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寓言,暗示这种必须借住风力的:有所待”,并未达到逍遥的境界,为后文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铺垫,使读者从寓言的具体形象中更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无所待思想。至于比喻,几乎通篇皆是.,蔚为奇观。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的自由。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天之苍苍,深水负 大舟、杯水芥为之舟、行路聚粮、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要生动说明,大小之物,都是“有所待”的。如用野马、尘埃这样极纤细,轻微的东西,也必须靠生物之“以息相吹”,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大舟有待深水才能漂浮,而芥草杯水就能负载的比喻,再进一层说明万物与客观条件的依存关系。大小之物,尽管“所待”有多有少,但对外物的凭借和依赖都是相同的。这里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比中有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得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的结论。全书运用大大小小,层出叠见的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显示出高超的说理艺术。

《庄子》和《孟子》都善用比喻,但两者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差异。《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中的“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多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举造虚拟性,取材神奇,似喻非喻,似真非真,极富浪漫主义色采。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大椿,《应帝王》中的倏和忽等,都是一些世间并不存在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从运用比喻的效果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主要用于说明事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以“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面不见舆薪”为喻,说明齐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原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这些比喻都非常通俗明晓,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固然是为阐发其深奥的哲理服务,但往往并不直接道破其旨,重在对丛集迭出的比喻作精确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深思方能悟其喻意。例子除上文所述《逍遥游》具有这一特色外,另如《养生主》以“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描绘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响,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启人领悟顺应自然方能达此佳境。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了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出《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宏伟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如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舶鸟;小到野马、尘埃、芥舟、杯水;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鹏鸟飞爷南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芥舟航行却只在堂坳的杯水中。这些大小、寿天、高低的幻想和夸张描写,把人们带到一个神奇超凡的境界,从而构成了《庄子》文章迷离悄恍、恢宏诡谲的浪漫主义风格。

3、笔法抑扬辟阖,变化万千。《庄子》之文,无不意到笔随,放得开,收到拢,欲行则行,欲止则止,笔法变化无穷,形散而神不散,真是“汪洋自恣已适己”。例如《逍遥游》,开篇即以大笔起首,塑造了一个一举千里、硕大无比的大鹏鸟形象。作者先从大鹏的来历写起,从静态极写鹏形体之大;接着从动态极写鹏气势之大。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在大海的广阔背景上,勾勒出大鹏鸟雄伟豪壮的形象。起笔叙事之后,引证《谐》之言,进一步渲染大鹏飞徙南海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概更胜于前,似乎褒扬得可以,其实这是庄子的先扬后抑的座化之笔。继而就是从极大的鹏鸟和微细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介乎大小之间的蜩与学鸠相比,又引出一系列“大小之辩”的比喻铺陈,并推演排列出具有不同德能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都是“所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反复层层申论之后,最后突然急转直下,由开放到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开处似断,合处见续.使上文大小各有所待的暗示豁然开朗+尽收画 龙点睛之妙。全文交叉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的不同体裁和笔法,“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这很能说明《逍遥游》时断时续,摇曳多姿的笔法变化的特点。

4、语汇生动、准确、丰富、新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如《铠遥游》写大鹏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着一“怒”字,形容大鹏展翅振羽的姿态。写蜩与学鸠,则是“泱起而笆”、“抢榆枋”、“控于地”,廖寥数语,写尽了小鸟不能高飞远行,眼丸如豆然而却自满自足,自鸣得意的情态。这些词汇,运用得极为准确传神。又如写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的肌肤身段是多么峻洁清盈,饮食活动又是多么绝俗神奇!体物入微的描绘,使神人形象极为鲜明生动。这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笔端融注着作者响往超尘脱俗生活的激情。

四、《荀子》、《韩非子》

《荀子》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今本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他弟子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途径和方法,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尤其论述学习态度一段,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学习贵在专心致志,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整齐而流畅,气势充沛,音节铿锵。

《荀子》又有《成相》、佹诗和《赋篇》,属文学范畴。《成相》是用楚地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为韵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和所附“佹诗”二首。五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间杂散文,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开了后世咏物赋及说理赋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上下、内外《储说》最集中。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 说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秦汉文学概说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秦汉文学的背景和概况。

二、教学意义

秦汉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秦汉文学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对秦汉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教学重点

1、秦汉文化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秦汉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

四、教学难点

1、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2、汉代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模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实行了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客书》是其代表作。这篇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奏书,雄辩滔滔,议论精辟,富于气势和文采,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对后世影响颇大。

二、汉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秦传至二世,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曾采取了一些减轻剥削和压迫的宽简措施,使社会经济获得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机会。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刘彻时,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积累,汉王朝已经成为空前统一与强大的封建帝国。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做了不少大事,诸如:实行《推恩令》、《附益法》;却匈奴,通西域,经营西南和西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辞赋,扩建乐府等。这些做法或措施,对汉代文化的发展,均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汉武帝的贪婪、奢侈和残暴,又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因此,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也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武帝之后,虽然出现过“昭宣中兴”之世,但终于还是日趋衰败。西汉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的日益加重,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和深化,终于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所推翻。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在洛阳重建了汉朝,史称东汉。东汉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利民措施,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于是社会经济又繁荣起来。但东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政治日趋腐败,并出现了外戚、宦官两大集团相互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此便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二)文学概况

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等。其中,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散文和诗歌中的乐府民歌,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汉赋(散体大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它是在宋玉赋的基础上,在汉代。“盛中含衰”的社会现实的土壤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讽喻了帝王政治上的阙失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再者,汉赋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的杰出代表。

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政论、记事、抒情议理和史传等几种类型。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且成就最高。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政论散文,能够抓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直抒己见,不仅有的放矢,感情充沛,且又笔锋犀利,遒劲畅达,富于气势和文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记事和抒情议理散文,在汉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作家、作品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又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佼佼者,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我囱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也开始兴起,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这组文人五言诗,调子低沉,有的还充满感伤情绪,这是东汉后期**现实的曲折反映。《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较之乐府民歌有很大的提高。它语言精炼,描写细致,结构精巧,又不失朴素自然,艺术成就相当突出。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 着深远影响。

第一章 秦汉散文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秦汉散文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5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

2、掌握汉代论说文、抒情文和叙事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二、教学意义

秦汉时期的散文主要包括论说文、抒情文和叙事文,它们各自有其表现特征,对中国古文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1、西汉论说文的代表作家贾谊、晁错;

2、东汉散文的重要作家王充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难点

汉代叙事文、抒情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秦汉散文主要是继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的。秦代作家仅李斯一人,汉代论说散文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综观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文化环境相对轻松自由,文士自信心强,责任感大,又有创作时间,故而他们为文形式多样,或为奏、议,或为策、疏等,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而以贾谊最为代表。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与之相应,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其时,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危机严重,朝野清议之风兴起,清议之文亦随之出现。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仲长统。以下择要加以介绍:

一、李斯

李斯是秦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散文以《谏逐客书》为代表。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颇句纵横家说辞的特色,难怪秦王政看后改变了逐客主张。秦朝建立后,他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后世的碑志文颇有影响。

二、贾谊

贾谊是汉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方面。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诈力错误政策,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此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论说散文,言辞激切,感情充沛,颇为感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贾谊之外,晁错的《论贵贮疏》、邹阳和枚乘的两篇《上书谏吴王》,也是汉初论说文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三、王充

王充(27年——10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衡》八十五篇,今存。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充满唯物思想,以“疾虚妄”和“征实”为指归,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古圣先贤之说、神话传说,以及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河洛伪书、谶讳迷信、经文学风、俗儒人格等都进行了激烈批判。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文学批评。由疾虚征实精神出发,王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文学“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作了尖锐批判,这在《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作》等篇中均有表露。他论文,首重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佚文》)。由此出发,他主张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因而,他反对文章“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艺增》),但他并不反对必要 的夸张,只是有时把握的度不大好。基于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王充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此外,他还要求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总观《论衡》,其文章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流畅,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论证深入,而运笔自然,得心应手。在秦汉诸子中不失为翘楚。

第二章 汉代辞赋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汉代辞赋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汉代辞赋的背景和创作概况;

2、掌握汉赋代表作家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人辞赋创作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意义

汉代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分为骚体赋、大赋和抒情小赋,其中汉大赋最有代表性。汉赋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同时又包含着诸多文化信息。汉赋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及其代表作《吊屈原赋》等;

2、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其代表作《七发》、《子虚赋》、《甘泉赋》等。

四、教学难点

1、对“七体”这种特殊辞赋体裁的理解;

2、对汉大赋“欲讽而实劝”特点的理解。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重要文体。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汉人习惯于将辞和赋视为同一体裁,以赋统辞,统称为辞赋。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辞是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多是便于歌唱的韵文。赋虽受“楚辞”的影响极大,但它已脱离音乐,更多采用散文手法。二者的写作侧重点、押韵规则、句式形式、结构组织等均有不同。

赋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而盛行于汉。秦代赋创作很少,据《文心雕龙·诠赋》言“颇有杂赋”,然今皆不传,难窥其貌。

汉赋被清人焦循、近人王国维称为“一代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学者通常将其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词、戏剧和小说都有很大影响。

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这种赋从汉初到汉末都有人创作,以汉初较有代表性。汉初的骚赋,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是其代表。武帝之后,骚赋有所新变,一些赋家尝试突破旧式,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创造方面较《招魂》均有不同;班婕妤的《捣素赋》干脆取消“兮”字,换成其他虚字,并杂糅

三言、四言。其他如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马融的《围棋赋》、班固的《白绮扇赋》、傅毅的《舞赋》,也能在“楚辞”句式基础上,糅进散文和三、四言句式。不过,西汉中期以后的绝大多数骚赋,在内容和形式上大抵都走上了祖述屈原的规范化道路,只是这些作家,大都失去了屈原九死不悔的抗争精神。骚赋不是汉赋的主流。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班彪、冯衍、杜笃、傅毅、崔骃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汉初即有咏物小赋,而西汉末扬雄的《酒赋》是较有名的咏物小赋。东汉中期以后,汉帝国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危机严重,大赋失去创作的现实基础,创作稀少,抒情小赋应运而生。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

从整体上综观汉赋的发展,亦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赋,大赋也开始形成。由于此时几朝天子不重辞赋而诸侯王中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招士重赋,因而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两汉有以下重要的赋作家及作品:

一、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郎中,劝阻吴王谋反无效,改作梁孝王刘武宾客。梁孝王死,归故里。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征聘他,因年老病死途中。其

赋今仅存《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完整者只《七发》一篇。《七发》假托楚太子和吴客对话展开,告诫居高位者不要沉溺于奢侈浮华的生活,要遵守圣人之道,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要言妙道”有益的道理,也透露出诸侯王僭越制度、奢侈荒淫的事实。《七发》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用虚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铺陈描绘事物。最精彩的是观涛一节,用一系列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形象描写了江涛由初起到极盛再逐渐平缓的过程,使人感到奇观满目,宏声动耳,如临其境。此外,《七发》设为问答,辞藻华美,韵散结合,意旨讽谏,篇幅较长,已具备了汉大赋的正式形式,在汉赋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结构形式也引起后世许多文士的模仿。如傅毅《七激》、崔骃《七依》、张衡《七辨》、崔瑗《七厉》、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以至《文选》别立“七”体。

二、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文学家。著有散文、乐府诗、赋,以赋成就最高。其赋今存六篇,除《子虚赋》、《上林赋》外,还有《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和《长门赋》。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二者实为一篇,即《天子游猎赋》的前后两部分。《子虚赋》写楚使子虚先生盛夸楚云梦之大、山川之美、物产之富、畋猎歌舞之乐,藉以傲齐。接着齐乌有先生批评子虚“彰君恶,伤私义”,而又极赞齐国的山川方物远胜于楚。《上林赋》则写亡是公批评子虚、乌有和楚、齐二君有违诸侯之礼,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及天子上林游猎的无比壮阔场面,以压倒楚、齐。最后天子自我醒悟到游猎“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于是解酒罢猎,废上林苑,交百姓使用。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是汉人发扬蹈厉精神和自信心态的反映。

《天子游猎赋》以描写帝王、诸侯生活为内容,以微刺帝王淫奢为指归,既美且刺,欲抑先扬,劝百讽一。全文辞采富丽,瑰谲多姿,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标志着汉大赋的体制已臻于成熟。它也成为两汉及后世大赋创作效法的对象,如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皆取式于此。

《大人赋》是讽谏汉武帝好神仙方术的,但“劝百讽一”,武帝读后,反倒“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意”(《汉书·司马相如传》)。大赋而外,司马相如的抒情赋也写得不错,如《长门赋》是宫怨题材的名篇,表现了以陈皇后为代表的后宫女子“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的可悲可怜命运和悲愁心境。《哀二世赋》哀胡亥“持身不谨”、“信谗不寤”而终至亡国,实吊古以讽今。

三、扬雄

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历成、哀、平三世,皆为黄门郎。王莽时,升为太中大夫。天凤五卒。他是西汉末年最重要的赋家。其辞赋今存11篇。

扬雄的辞赋创作,以成帝去世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即蛰居成都和游走京师为成帝制作辞赋时期,此时,他政治热情较高,关心朝政,对成帝寄以厚望。主要有《蜀都赋》、《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和《长杨赋》,后四篇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洋溢着昂扬乐观情调,表现出作者的用世追求和政治理想。讽谏帝王奢靡、关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歌颂汉帝国的统一与强盛,这多重主题时时交织其中。成帝以后,是他辞赋创作的后期。这时,由于仕途不得志,生活长期拮据和冷酷现实的教育,他 33 对现实政治产生失望和不满。此期的赋作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暴露比前期深刻,消极避世思想也较浓重。主要作品有《太玄赋》、《逐贫赋》、《酒赋》、《解嘲》等。

扬雄赋尤其是大赋,铺陈夸张,且讽且劝,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司马相如赋的写作范式和表现手法。但在题材和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扩大了赋的题材。不仅描写帝王生活,而且贵族的生活、官僚的内幕、古代历史人物等皆摄其中,还把目光投向地方都市。其次,开创了蕴籍迂徐的赋风。其赋讽谏说理成分大大加重,少了些相如赋的飘逸恣肆、浑元浩荡,而变得理赡辞坚、从容徐缓,有儒雅之风。再次,炼字遣词奇崛诡丽,铺陈有度。其赋文辞奇诡人所共知,但很多地方选词炼句极见功力,奇怪字多用在描写处,叙事时常用浅显之字。铺陈也不象相如那样繁琐,而是扼要简括,却不失奇丽精彩。此外,扬雄大赋篇幅较其他诸家精短,对大夫问答体制也有所突破。

四、班固

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长子。自幼聪慧好学,有文才,博览百家。其赋分京都赋、答难赋、山水赋、咏物赋四类,多模拟之作。《两都赋》是其代表作,《幽通赋》《答宾戏》也颇有名。

《两都赋》作于永平、永元年间,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围绕迁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的辩论,表现了提倡、歌颂法度的主题。其所谓“法度”,即儒家倡导的节俭、教化,同时歌颂了汉帝国京都的繁荣昌盛、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在体制和表现手法上,《两都赋》明显取式于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但也有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开拓了汉赋题材,将汉赋描写范围由帝王贵族的苑猎等扩大到整个都邑的形势、布局和气象,树立了“京都赋”的创作典范。其二,在运用虚构、夸张等表现手法的同时,注重运用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对汉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物产的富饶,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其三,主题集中、鲜明、强烈,繁简得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四,语言严整、富赡、平实、晓畅而又能据实而变。如西都部分重在夸饰,故文字华丽、夸张;东都部分立意于法度,所以语言典雅、古朴。此外,在体制上也较《天子游猎赋》篇制更壮阔宏大。

五、张衡

张衡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尤以赋著称。其赋今存十三篇,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

《二京赋》作于东汉和帝时,是张衡花十年工夫精思傅会而成的。其创作主旨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其次是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此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而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事实上,它在内容和艺术上确有超出前人之处。首先,它的讽谏成分和讽谏之意,都比班固多而深刻。如《东京赋》中提出天子当“守位以仁”,而不能“以肆奢为贤”,如此立意,实借西汉喻东汉的“逾侈”现实。其次,描写内容比《两都赋》有所扩大,除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写到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及杂技表演等。此外,在结构、构思、气势、辞藻等方面,也有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归田赋》约作于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张衡免官归家时。它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辞赋由事类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全赋紧扣“归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和仕宦的苦闷。艺术上也有突出的特色。其一,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美景象,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其二,摆脱了大赋铺采摛文、堆积辞藻、排列词汇、刻意雕凿的旧

习,一改而为自然、恬淡、活泼、流畅的新文风。尤其通篇用韵,并随内容和抒情的不同,四次换韵,更使全赋音韵铿锵、流丽和畅。其三,摆脱骚体束缚,多用对偶,几近骈体,但精工而不失自然。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司马迁与《史记》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6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概况和思想;

2、掌握《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体系;

3、掌握《史记》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意义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极高。《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富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散文的发展都有广泛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史记》的思想内容;

2、《史记》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

1、《史记》的写作目的及其在实际作品中的显现;

2、《史记》描写人物的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开创的。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用记叙各种历史人物生平活动的办法来反映复杂的历史情况,因人立传、集传成史,是历史与文学巧妙结合的统一体。继《史记》之后,班固写出《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文学成就不及《史记》,但作为史传文学,它也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最著名的有《苏武传》、《朱买臣传》等。

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一)司马迁(约前145——前87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他的一生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其生平事迹有三点与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1、出身于世代史官之家。司马迁先祖“世典周史”(《太史公自序》)。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做太史令,他学问渊博,精通天文,历史、《易经》和黄老之学。曾著《论六家要指》一文,对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均持分析批判态度,唯独对道家作了充分肯定。这对司马迁的思想、治学态度都有深刻影响。司马迁生前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却未能如愿。临死时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矢志继承他父亲的遗愿。

2、青中年时代的漫游。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第一次是他二十岁左右,到了长江

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第二次是他登上仕途做了郎中以后,奉命出使巡视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第三次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随从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这三次漫游,他的足迹,几遍全国。他利用漫游和出使的机会,考察风土人情和经济生活状况,访问历史古迹和收集历史故事文物史料,因而扩大了眼界,增加了知识,为后来写作《史记》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3、遭李陵之祸。司马迁47岁时,发生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的事件,他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替李陵辩解,结果触怒了武帝,被下狱,受“宫刑”。这对司马迁思想影响很大。一方面使他深刻认识到统治者的残忍和上层社会的冷酷;另方面为了雪清耻辱,他更加发愤著书。他要通过《史记》的写作,批判邪恶,表彰正义,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二)司马迁的思想

1、司马迁的思想受先秦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赞扬并主张孔、孟所宣扬的“德政”。但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在接受儒家思想同时,也接受了道家的影响和汉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然而他又不受各家思想限制。他重实地调查,能根据历史事实来考察和判断一些传统观念是否可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2、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与广大人民的愿望有相一致的地方。他在著作中批判邪恶,表彰善良,与人民的爱憎感情也有相通之处。这都说明他的思想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

(三)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流传下来的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共五十二万多字。“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写历代王侯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是全书的主体。

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来写人物传记,但他又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在每个历史人物身上,几乎都表现了他褒贬爱憎之情。他突破封建的正统观念,在《史记》中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

(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高祖本纪》在肯定刘邦反秦和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就已真实地写出了他原是一个使酒好色流氓。在《项羽本纪》中,更写出了刘邦的冷酷、狡诈和无赖品质。他从彭城败逃时,为了轻车逃命,竟三次把儿子孝惠和女儿鲁元推下去。广武对峙,项羽准备杀死刘邦父亲时,刘邦竟说:“幸分我一杯羹。”这都深刻地暴露了他流氓无赖、自私残忍的本性。对当朝皇帝汉武帝,《史记》也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在《大宛列传》中,写武帝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马,特封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万里而伐宛”。为满足一己之欲,竟劳民伤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汲郑列传》里,司马迁还借汲黯的话指责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对汉武帝儒法并用软硬兼施的统治术作了深刻的揭露。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刘邦死后吕后擅权,大封诸吕,欲夺刘氏天下的

矛盾斗争。还写出她惨毒地杀害了刘邦宠姬戚夫人:剁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烧焦耳朵,让吃哑药,置于厕中,称为“人彘”。这种残暴行为,连吕后亲生儿子惠帝都说:“此非人所为。”《魏其武安侯列传》写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蚴两家外戚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深刻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酷吏列传》写汉武帝时代张汤、义纵、杜周、王温舒等一批酷吏的凶狠残暴。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他治狱时,不问是非,完全看武帝眼色行事,因此最受武帝信任。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捕人“连坐千余家”,杀人“至流血十余里”。汉法,春天不杀人,他竟顿足说:“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对这样一些酷吏,“天子闻之,以为能”,不断升官。这就深刻揭露了酷吏的残忍本性和武帝的暴虐统治。

(二)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陈涉世家》写陈涉、吴广起义反秦的事迹。他们揭竿起义,不过半年就失败了,但司马迁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把他看作是一个同于商汤、周武王一样的转变历史的人物,从而破例地把他列入“世家”,与历代侯王勋臣并列。这篇传记末尾写道:“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是说高祖时派遣三十户人家在砀县为陈涉看守坟墓,使至今祭祀不断。这表明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陈涉的功绩的。司马迁在主观上虽没把陈涉当作农民起义的领袖来歌颂,他在当时也不可能认识到陈涉起义是一场农民革命,但由于他忠于历史事实,充分尊重陈涉的历史地位,因此在客观上真实地描写出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光辉形象。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又以极饱满的热情写项羽的勇猛直前、摧毁暴秦统治的事迹。认为这位“乘势起陇亩之中”的英雄人物,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由于在秦亡汉兴以前,“政由羽出”,因此把项羽写入本纪,热烈歌颂他亡秦的伟大功绩。

(三)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史记》对刺客、游侠、医卜、倡优这些正史、官书不肯记载的中下层人物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刺客列传》记叙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和荆轲刺秦王政的事迹。虽然他们的个人暴力行动,并不能解决任何政治上的实质问题,但在封建专制主义黑暗统治下,他们那种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精神却是可歌可泣的。《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等,对游侠言必信,行必果和急人之难见义勇为的品质,给予很高评价。

此外《史记》还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廉颇蔺相如列传》赞扬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临危不惧,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李将军列传》歌颂李广为保卫祖国奋身疆场的功绩;《屈原列传》歌颂屈原“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品德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歌颂、赞美这些历史人物,都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以《项羽本纪》为例,对这样一个骤起骤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写: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钜鹿之战写他在起义军处于劣势的危急时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赵,击破了乘胜前来的秦军主力,表现他叱

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概。鸿门宴写他在急欲“击破沛公军”时,轻信刘邦和解的言词改变初衷,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表现了他的坦率重义和少于谋略。垓下之围写他被刘邦重重围困时,慷慨别姬,冲杀突围,不肯东渡,白刎乌江,既表现了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错误思想。以这三个重大事件组成项羽传,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深刻地显示出他一生成败的内在因素。《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抓住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件大事来写,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和以国事为重不念私仇的高贵品质。《李将军列传》也只着重写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三次战斗,以突出他英勇善战的英雄本色。

2、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未来。《史记》于人物写大事,有时也写生活小事,因为这有助于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个性更鲜明。有些小事还往往使人见微知著,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佣耕垄上时与伙伴们的一场对话,既表现了他有大志,也表现出他很自负,轻蔑别人,以至后来起义为王时竟把旧时伙伴也杀了。这些小事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预示出性格发展的方向。其他如《项羽本纪》开头写项羽少年时奇异不凡的言行,《陈丞相世家》写陈平在乡里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平均的故事,《李斯列传》写李斯见厕鼠仓鼠所食不同而发的感叹等,这些小事的描写,都有同样意义,他们日后的作为都是早年这种表现的进一步发展。

3、运用“互见法”。这就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在本传中省略,而写入其他人物传记中去。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是为了避免重复,或为了避免遭祸,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主要是要突出项羽喑曙叱咤、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因此便把他许多个人的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这就不至于损害他的英雄性格。《魏公子列传》主要写一个能够礼贤下士的贵公子形象,因此就集中写信陵君如何“自迎夷门侯生”等故事,而把他因为畏秦而不肯收留亡命的虞卿和魏齐的故事,放到《范睢蔡泽列传》中去写,这也是为了不至于损害信陵君的形象。这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细致入微的描述。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慨地叙述,对要写的主要事件往往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魏公子列传》写信陵君迎侯生的一段,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者先写侯生毫不谦让地“直上载公子上坐”而“公子执辔愈恭”,以及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而“公子颜色愈和”。接着又写“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以至“市人”、“从骑”、“宾客”对公子行为都感到惊异。作者通过这些具体描写,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紧张斗争场面的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紧张场面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宴会开始后,有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情节,气氛十分紧张。鸿门宴从曹无伤告密开始,到刘邦不辞而别为止,矛盾迭起,险象环生。作者就是通过对那些矛盾斗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刘邦机敏精细狡诈,项羽坦率轻敌无谋。其他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人的性格,也都在这场斗争中有所表现。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里的人物语言,无论独白、对话都充分个性化。以刘邦和项羽见巡游的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为例,项羽见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话的意思一样,都想登上帝王的宝座,但语气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张丞相列传》中,作者写周昌反对刘邦废太子时的对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期期”是口吃的象声词,这段话把周昌又急又怒,越急越口吃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史记》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它往往用极少的语言表现极丰富的内容,并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态、心理。以《项羽本纪》为例,作者写钜鹿之战,从“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开始,到“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为止,总共不过二百字。但却把这场大战中楚军义无反顾的决心,英勇作战的情形,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项羽使诸侯慑伏的声威,全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非常简炼,并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不胜枚举。

《史记》在叙事中还往往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采,也更富有表现力。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汉乐府民歌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3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汉乐府民歌的音乐背景和创作概况;

2、掌握汉乐府的总体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战城南》等。

二、教学意义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乐府机构在采集民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多变,极富生活气息,对后世文人诗影响很大。汉乐府民歌从诗体演变的角度也具有很重要的文学史地位。

三、教学重点

1、乐府民歌的总体艺术特点;

2、《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

1、对乐府机构采集民歌、整理民歌的理解;

2、一些重要民歌作品的民俗意蕴。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设立乐府机构的记载,最早见于秦代,汉初承之。当时的乐府只管民间

俗乐,祭祀的雅乐则属太乐掌管。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当时采集民歌的目的,不独为了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自己“大一统”心理的动机。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民歌是其精华,现仅存四十多首,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其中多数是东汉作品。

一、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汉代数百年间,豪族日富,黎民百姓日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诗中描写病妇托孤、丈夫乞求、孤儿啼索母抱的情景,惨绝人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孤儿出生在一个富有家庭,父母在时,他“乘坚车,驾驷马”。父母死后,他成了兄嫂的私奴,备受虐待,长年被驱使外出行商,回来又被使唤去办饭、视马、汲水、养蚕、收瓜。如此辛劳,却“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他痛不欲生,“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这不只是一个家庭悲剧,还是严重的社会悲剧。《东门行》则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诗写了一个城市贫民,面临生活绝境,被迫铤而走险的情景。诗中的男主人公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出东门,却又转回,再看家徒四壁,无食无衣,难以活命,于是决计“拔剑东门去”。妻子用天道和人情劝阻,也全然不顾,毅然走上反抗道路。这种对剥削压迫的自发反抗,正是汉代“群盗并起,国之将亡”的预兆。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汉代对外战争频繁,统治者利用战争对百姓进行超限度地奴役,百姓深受其害,他们以诗歌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如《战城南》,通过对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的描写和人乌间惊心动魄对话,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命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有力控诉了穷兵黩武者的罪行。《十五从军征》更通过一位老兵回乡后目睹的悲惨情景表现了这一点。他十五从征,八十才得返家,六十五年的兵役,使他备受苦难,而归来后,早已家破人亡,亲戚丧尽,只有累累荒冢和断壁残垣,盼望已久的归梦被现实击得粉碎。

战争而外,又有赋税、徭役、灾荒、土地兼并,迫使人们离乡背井,漂泊异地,于是产生了行役者的悲歌。如《艳歌行》写一家“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受尽屈辱,发出“远行不如归”的悲叹。《悲歌》反映了异乡漂泊者“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的痛苦。这类诗歌,格调悲凉,催人泪下。

汉乐府民歌有很多作品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与《诗经》时代相比,汉代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上受礼教的压抑更重,但从现存作品看,其时人们表达爱情情感的浓烈程度,并不逊于《诗经》,而且更具悲剧色彩。如《有所思》写一女子思念远方情人,本想赠以珍贵礼品,却“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这种深挚的感情,并不易断绝。她的一举一动,又害怕外人知道,内心充满矛

盾。与此相类者又有《上邪》,女主人公向自己的所爱发出爱情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必无之事为誓,语辞铿锵,感情真挚浓烈,非爱之至深者不能道。

在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是较突出的一类。《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写的是因丈夫喜新厌旧而爱驰的弃妇,最具普遍性。诗通过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弃妇温顺、柔情的性格正是在汉代儒学影响下形成的新的人物性格。与此不同,《孔雀东南飞》是另一类型的爱情婚姻悲剧。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诗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虽是位弃妇,但她不是被丈夫焦仲卿抛弃的,而是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迫害的,她的丈夫也是同样的牺牲品。她和丈夫婚后感情很好,而焦母容不得她,硬逼着儿子休妻。仲卿不得已,只得暂把她送回娘家,以待时机再接回来。不料她回娘家后,太守便派媒人为子求婚,刘兄贪图财势,逼她改嫁。她在与仲卿最后相见时,约定同死。结果她投水自杀,仲卿上吊自尽。全诗正是通过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抗礼教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诗歌成功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的勤劳、善良、美丽、钟情、坚强、刚烈,焦仲卿的忠厚、纯洁、深情、由软弱变得坚强,焦母的蛮横无理,刘兄的攀附权贵、唯利是图,都描绘得形神毕现。另外,诗歌精于剪裁,叙事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曲折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和铺陈手法,对话富于个性化。

在表现爱情婚姻题材的叙事作品中,《陌上桑》是与上述作品均不相同的。它通过对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势、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全诗充分利用戏剧性冲突,运用夸张、铺陈、虚构等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罗敷这一典型形象,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

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的凶残本性,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如《乌生》告诉人们世情险恶,随时随地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枯鱼过河泣》以枯鱼过河喻世道险恶,告诫人们行事要谨慎。

此外,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语言浅朴自然,格调清新明朗,活泼欢快。

总之,汉乐府民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感情。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不同的是,《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41 罗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孔雀东南飞》则把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上,前半部分,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媳关系和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后半部分,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逃脱宗法、社会势力以及庸俗社会意识织成的罗网。情节曲折跌宕,结构复线交迭,前所未有。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如《艳歌行》以男主人公“斜柯西北眄”的动作,来表现其猜疑。《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通过对夫婿英俊、事功的铺陈,表现了夫婿的不同凡俗。《十五从军征》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烘托了老兵家园的破败和他心境的凄凉,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句式灵活,对于协调诗歌节奏,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重要作用。《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便于双音词与单音词的组合,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一般说来,西汉乐府民歌多杂言,东汉则多五言。杂言体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五言体式是文人五言诗的先河。

第四章 两汉文人诗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两汉文人诗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3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文人诗的起源过程,掌握早期文人诗的主要特点,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杰出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

两汉文人诗是我国古典文人诗歌创作的发轫阶段,确立了五言诗的艺术模式,其杰出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广泛。

三、教学重点

1、文人五言诗的起源;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

对文人五言诗起源问题的探讨、文人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汉代文人诗包括庙堂诗、楚歌诗、四言诗、杂言诗及五言诗,其成就不及乐府民歌。现存楚歌诗、四言诗数量较少,庙堂诗及五言诗数量稍多,其中楚歌诗和五言诗中有些作品写得较好,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则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进入成熟阶段。一、四言诗及五言诗的产生

(一)四言诗

汉代崇儒,《诗经》备受青睐,其四言体式,颇为文人宗范。汉人四言诗大体有两类:一类体近《大雅》、《颂》,属颂美功德的庙堂诗歌;一类体近《小雅》,是刺时怨伤之诗,如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傅毅的《迪志诗》等皆属后者。这类诗虽有新的时代内容和个人的情感体验,然艺术上缺乏创新,又多训诫说教,算不上优秀作品。其中韦孟的《讽谏诗》长达109句,被称为“四言长篇之祖”(谢榛《四溟诗话》),但篇幅冗长,缺少兴寄。迄至东汉后期,儒学衰微,四言诗方得换新颜。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朱穆的《绝交诗》和仲长统的《见志诗》。朱作是他与势利故交刘伯宗绝交之作。诗中他把刘伯宗比作“填肠满嗉,嗜欲无极”的鸱枭,口诛笔伐,义愤满膺,已近魏晋风情。仲长统之作颇有庄子的境界,崇尚至人、达人,主张“叛散《五经》,灭弃《风》、《雅》,”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启魏晋旷达、玄虚之风。

(二)五言诗

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

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最迟西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传为汉初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所作的五言诗确不可信。不过,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文人诗歌,如高祖戚夫人作的《戚夫人歌》,全诗六句,五言占四句,武帝时李延年作的《李延年歌》,六句中五言占五句。

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歌咏的是缇萦救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故事,这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诗品》)。稍后有张衡的《同声歌》,东汉末有秦嘉《赠妇诗》、蔡邕《翠鸟》、郦炎《见志诗》、赵壹《刺世疾邪诗》、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等。这些作品都热衷于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多数有作用之迹,用意稍切。其中《羽林郎》和《董娇娆》是较优秀的作品,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明显。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

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其时正值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其内容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有《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三首。修齐治平建功立业,本是儒家强调的积极入世之道,而在这里,它染上了文士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悲伤色彩。他们意识到了物有盛衰,感叹人生短促,于是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甚至露骨地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第二,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有《青青陵上柏》和《明月皎夜光》二首。前者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发现那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世界,并不属于他。“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他感到失去了人生的归宿,前途迷惘,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愤懑。后诗则写对友情炎凉、人心不古的愤慨,隐含着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在共同利益的争斗中,一些文士标榜气节、忠义,而当在功名利禄之途上展开竞争时,旧谊便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人一度笃信的道德原则,在复杂变态的人际关系中顿显虚妄。

第三,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有《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三首。现实政治的黑暗,世风的浇薄,旧道德原则的崩溃,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和无可奈何的心态。建功立业传统价值观破灭之后,诗人转向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新思索。《驱车上东门》将个体生命放在永恒的宇宙中对比思考,作者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弥足珍贵与短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不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从一介草莽到贤哲圣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短促有限的,这种认识是唯物的、正确的。由此诗人又超越旧有价值观念,对人生作出了新的抉择:“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也有同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代来兹?”及时行乐、追求现世享受,这种价值选择虽然有些消极,不够健康,但是它是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的生命冲动,是人的主体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无外在功利性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除上举八首外,其余的十一首都属此类。这类诗歌的产生,大体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一些中下层文人为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宦游,长期漂泊在外;一是汉末的黑暗政治和党锢之祸,迫使大量文士亡命江湖。这些文士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他乡逃避政治迫害,生活坎坷辛苦,心灵孤独屈辱,十分渴望家庭、爱情的慰籍。于是抒写羁旅相思之苦,便成为最突出的主题。这些作品中除《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少量是从羁旅男子的角度落笔外,绝大多数则是从女性角度着墨的,情感表达深婉细腻,意蕴丰厚,更具艺术魅力,《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是其中最佳者。前首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表现了夫妻相爱而受压抑不能团聚的苦闷。表面上字字都是写天上的情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暗示人间情事。《行行重行行》亦托为思妇之词,先写“生别离”远隔天涯的不幸,次写路远难会的怅惘,再写相思过度而消瘦的痛苦,44 最后以勉强的自我宽慰作结。其中“浮云蔽白日”的猜疑和“努力加餐饭”的宽慰,深婉曲折,十分贴近人物思妇心理。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含着生命意识觉醒之初对人生易逝的感伤,所有的其他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作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从《诗》、《骚》和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又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等即是。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意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是《古诗十九首》的又一特色。务求平淡,如话家常,《古诗十九首》每首诗都是如此。无须举例,读之即晓。这是诗人借鉴民歌的结果。这些诗虽然浅近,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王世懋尊之为“五言之《诗经》”(《艺圃撷余》),可见它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 说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学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教学重点

1、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

四、教学难点

1、魏晋风度、玄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从东汉建安至隋文帝杨坚灭陈为止(196—589),共393年的文学发展现象。这一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出现了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三个地区统一政权;它们都注意恢复和发展经济,出现了不少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人才。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由于门阀大族专政,西晋政治极其腐败,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各族人民的反晋情绪,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与东晋(317—420)对峙的“十六国”(304--439),就是先后在我国北方存在过的一些封建政权。在南方,刘裕代晋称帝后,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北魏(386—534)统一了北部中国后,又分裂为东魏(534—550)一北齐(550—577)和西魏(535—556)一北周(557—581)(东魏、西魏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史称北朝。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土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在各个时期的作品里都有所反映,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的作品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情调慷慨悲凉。正始诗人阮籍、嵇康

揭露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反对虚伪礼教,诗风隐晦。西晋太康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和傅玄。其诗歌创作有脱离社会生活和走向形式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只有左思能继承建安优良传统。永嘉时期,内容抽象、枯燥的玄言诗充斥诗坛。但刘琨能继承建安传统,抒写家国之痛。东晋士庶界限更严,玄言诗人占统治地位。直到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出现,才一扫玄风,使诗歌重新回到清新自然的境地。他开辟了田园诗苑,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文,代表了这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南朝的宋、齐时期,山水诗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谢跳开拓了诗歌新领域。鲍照抨·击门阀制度,多写怀才不遇情怀,与建安精神一脉相承。沈约等人创立了“永明体”,追求形式,但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陈时期,产生了以艳飞词句表现色情内容的宫体诗,影响不好。但徐陵、庾信精审声律,也为后世提供了艺术借鉴。北朝在北魏、北齐时,有温子异、邢劭、魏收等诗人,但成就都不高。后来,庾信到了北方,写出一些思想艺术都较好的作品,为北朝诗坛开拓了新的局面。

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南歌多写爱情,风格清丽婉转;北曲反映生活面广,粗犷刚健。《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民歌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思想、艺术有所提高和发展。王粲、曹植、陶渊明、鲍照,江淹和庾信等著名的赋作家,都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赋篇。

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曹操、诸葛亮、曹植、嵇康、陶渊明以及陈寿、范哗、郦道元、杨衙之等,都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大量涌现,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主要著作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本课内容:建安、正始文学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6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建安、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创作概况;

2、掌握三曹、建安七子、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

二、教学意义

建安文学号称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开始,形成了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的诗歌审美范畴,风格慷慨悲壮、刚劲有力,代表性作家三曹、建安七子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和嵇康,个性鲜明,诗风独特,其个性与诗风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

1、建安、正始文学发展的整理状况;

2、三曹诗歌的主要成就;

3、“建安七子”文学创作的大致情况;

4、阮籍、嵇康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对“建安风骨”概念的理解;

2、正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对阮籍、嵇康人生命运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一、三曹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二、七子与蔡琰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177-217),字仲宣,今存诗23首,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七哀诗》三首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诗写自己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所见所闻,通过亲眼所见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悲惨场面,概括了战后生灵涂炭的惨象,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写来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刘桢(?-217),字公干,今存诗20余首,分为赠答诗和游乐诗两类。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写松树在风霜冰雪摧残下仍然“端正”挺拔的英姿本性,最为豪迈俊逸。

七子中的其他诗人也都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民谣写繁重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位孤儿被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残酷的社会现实。徐干《室思诗》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哀怨缠绵,堪称佳作。

除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中孔融、陈琳、阮瑀的文章亦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总的说来,建安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大多情怀慷慨,文质彬彬,气势飞动流宕。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董卓之乱中被胡兵掳至南匈奴,嫁给左贤王,生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回,重嫁同郡董祀。相传为蔡琰所作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悲愤诗》比较可信。此诗长达540字,是建安文人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全诗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自己遭祸被虏的缘由和被掳入关途中的痛苦;第二段叙述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母子生离死别时的惨痛;最后一段记叙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作品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汉末**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的感染力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散文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建兴五年(227)他准备出师北伐,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道奏章,情词恳切地表白了自己为蜀汉竭忠尽智的决心和匡复天下的志向。文章所表现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胸襟和眼光以及献身精神,赢得了后代无数志士仁人的崇敬和仰慕。文章思深旨远,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层次井然。通篇情真意挚,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一字一句都从肺腑中流出,有强烈的感染力。全篇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既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三、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

什么是风骨?它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理论命题。其确切含义,一直为理论界所争论不休,分歧很大。有人认为“风”指作品所起的教化作用,“骨”指文章内容;有人认为“风骨”就是“风格”;有人认为“风”是指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是感情的力,“骨”指由结构严密的言辞表现的事义所具有的力量(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有人认为“风骨”就是悲凉慷慨、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完整统一。

“建安风骨”是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或为:高扬政治理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郁上悲剧色彩。

或为: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王运熙)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峻、通侻、骋词和华靡。

清峻:汉末政治、军事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繁琐求证的作风。其时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不容斟酌。文人所作,无论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达所怀。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通脱:汉末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实现,命运不可逆料,50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41112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9 学时: 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

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

《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上古到本世纪初,近三千年来,我国文学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光辉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这门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教育、感染学生方面,都将担负重要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古汉语和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借助注释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3.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4.使学生能够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并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共20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氏父子

知识要点:曹操的生平及创作,曹丕的生平及创作,曹植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建安诸子

知识要点:建安七子及其创作,女诗人蔡琰 教学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三曹的评价问题,曹植的政治遭遇与诗赋的创作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三曹及七子的创作,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章 正始和西晋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始文学

知识要点:正始文学的特点,“竹林七贤”,阮籍的生平及创作,嵇康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西晋文学

知识要点:太康文学,左思的生平及创作,其他诗人

教学重点: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正始和太康文学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知识要点:晋末的政治、学术概况,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创作

知识要点: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日常生活的诗化,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内容与特色,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及民歌(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知识要点:山水诗的兴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第二节 鲍照

知识要点:鲍照的生平,鲍照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谢脁与永明体

知识要点:谢脁的生平及创作,“永明体” 第四节 庾信

知识要点:庾信的生平与创作,其诗赋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南北朝民歌

知识要点:南朝民歌与《西洲曲》,北朝民歌与《木兰诗》

教学重点: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庾信文章老更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的诗歌成就,了解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了解“永明体”及庾信的创作成就;重点掌握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以及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知识要点:干宝的《搜神记》,其他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知识要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等 教学重点:《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的特色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小说的概念及其兴盛的原因,了解小说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知识要点: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知识要点: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 教学重点:《诗品》 教学难点:《文心雕龙》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典论·论文》、《文赋》、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文心雕龙》、《诗品》的诗学思想。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共12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官体和沈宋

知识要点:上官体的特点,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王绩的生平和创作,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第二节 吴中四士 知识要点:吴中四士,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第三节 陈子昂

知识要点: 陈子昂的生平,其创作主张及实践 教学重点:“四杰”、陈子昂的创作

教学难点: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张若虚所创作的诗歌意境美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隋及初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了解“上官体”的特点,掌握“四杰”的创作成就,以及陈子昂的诗歌革新;重点掌握“四杰”、陈子昂的创作,熟练掌握他们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第二节 孟浩然

知识要点: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 王维

知识要点: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王、孟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特点,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王、孟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边塞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塞诗派繁荣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创作特点 第二节 高适

知识要点:高适的生平,高适的创作及成就 第三节 岑参

知识要点:岑参的生平,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重点:高适的创作及成就,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难点:慷慨奇伟之美,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高适、岑参的创作风格;重点掌握高、岑诗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李白(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知识要点: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要点:浪漫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追求自由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知识要点:全新的形式与风格,强烈的主观色彩,极度的夸张 第四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要点:浪漫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扫清六朝诗风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

教学难点: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其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重点掌握其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熟练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20%)+期中(10%)+期末(70%)

大纲制订人:杨冬梅

大纲审定人:翟英华 大纲批准人:陈婉蕾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梁镇中学七年级(1)班班规班纪

第一部分 岗位责任制(按空间范畴制订)

一.常务班长职责(杨加林)

1.全面负责班级同学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为同学服务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2.及时传达学校及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要求,并组织同学将要求落到实处。

3.班主任老师在校时,及时听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意见,班主任不在校时,代行老师的责权。

4.负责领导指挥班委会成员开展工作。凡通过竞选产生的班长,有权根据工作的需要任免班委会成员。5.负责指挥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二.团支部

1.团支部设团干部(方涛)、组织委员(罗艳妮)、宣传委员(冯瑞)各一人。

2.团干部负责组织全班共青团员,按时完成校团委布置的各项任务。

3.支部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发展新团员的工作,负责对团外积极分子的帮助、引导,使之尽快达到团员标准。负责向支部建议召开支部会议或团员大会,讨论研究发展新团员,一经批准,则具体负责组织,主持会议。

4.支部宣传委员,具体负责本班团员各项活动及好人好事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向本班全体同学宣传,使同学学有榜样;一方面向校团委及上级部门、有关新闻单位宣传,使上级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对团员及同学中的不良倾向,凡带有普遍性的,也有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的义务,以便引起有关单位与个人的警觉,及时加以控制。

三.班委会委员

1.班委会设学习(张艳宏)、生活(尤伟)、体育(刘建忠)、文娱(刘嘉慧)4位委员,加常务班长一人,共由5人组成。学校要求设的劳动委员职责由生活委员承担,卫生委员职责由体育委员承担。2.学习委员负责全班同学课内期末统考科目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负责指导各学科科代表开展工作;负责指导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工作负责考试前每位同学的考场安排;负责考试后,统计各学科成绩,统计每个人的总成绩,统全班各学科的平均分和总平均分;

负责计算同学何处估算成绩与实际成绩的差距,对差距超出要求者,予以惩罚,负责同学互助组的指导。3.生活委员,负责协助班长维护班级纪律;负责指导班级承包人对工作是否认真,对不认真者可决定批评、惩罚甚至撤换;负责记好班费往来帐目,并于必要时向同学们宣布班费开支情况;负责班级卫生清扫的指导工作组织好全班大扫除。负责服装、发型、零食等项工作的同学开展工作负责课外活动的组织。4.体育委员负责全班各项体育活动具体领导同学们的跑步、课间操、体育活动课、队列体操比赛、运动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可指定各项活动的临时或长期承包人,协助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负责全班同学身体检查工作,负责组织同学控制或降低觉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5.文娱委员班级的文娱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课前一支歌活动教歌人完成任务。负责班班有歌声比赛、国庆文艺汇演、老师娱乐节目的编排,新年联欢会的编排导演工作。

四、值周班长职责

1.班长不在时,代行班长职责。

2.完成班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3.领导值日班长发行各项职责。

4.及时与学校值周工作的师生取得联系,征求值周者对本班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当天提出改进措施,分析班级本周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在全校的位置,对被值周者扣分的项目,分析原因,提出下周整改措施。

五、值日班长职责

1.负责记载当天的出缺席情况,及时在班级日报上登载,对迟到的同学提出批评,予以处罚。2.维护自习课纪律,对自习课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自习课有准假权。

3.维护课间纪律,及时发现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至在走廊打闹的行为,在“无声日”(星期三)期间,对课间在教室内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4.领导两名值日生搞好班级卫生,每天早、午、晚各拖地一次。及时发现地面上的碎纸,谁的座位底下谁负责,及时征求值周学生对班级卫生的意见。

5.协助体育委员,督促同学们认真做好课间操。

6.在任班长的前一天晚上放学后,选择一条对班级现状有针对性的格言,抄写在黑板的右侧。

六.科代表职责

1.负责本学科老师委派的任务,例如:收发作业,收发试卷,准备课堂用简单的教具,协助老师做演示1

实验,帮助老师做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

2.及时订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老师反映。

3.协助老师调查、了解、分析本学科学习极端后进同学的困难、障碍,并尽力帮助其排除一部分

4.更深地了解任课老师的意图,教学的风格、特点,及时向同学们加以介绍,使同学们尽快适应都是的教法。

5.负责记载末学期历次考试,并对成绩升降进行分析,为提高成绩给同学们以指导,给教师当好参谋。6。负责本学科兴趣小组的工作带动本学科学有所长的同学,使其发展更快。

七.备品承包现任制

1.承包某项备品者须保持该项备品的清洁。如:承包暖气片者,应按学校规定,定期擦拭,在校例行卫生备品大检查时,不得因该项不合格而扣分。

2.承包者要保证该项备品的合理使用:承包窗户者,热天负责开窗;承包灯具者,光线暗时及时开灯,日光明时及时关灯。

3.提高备品的使用率。如:承包暖壶或者饮水工具的同学要使需要喝开水的同学有水可喝等 4.保护备品不被损坏,及时加以维修,损坏严重的,查清现任者,及时赔偿或报生活更新。5.具体承包人

(1)卢永天(教室门)

(2)罗志文(保管粉笔)

(3)康佳宏(暖壶及饮水杯)

(4)张波(班内及大会议室的灯具)

(5)高小玲(讲台)

(6)高云(扫除用具)

(7)白艳慧(班内南边的玻璃)张萌(班内北边的玻璃)

(8)张春虎(教室及大会议室黑板)

(9)张世福(教室暖气片)

(10)李亚(每张桌子的干净、整洁)

(11)党小艳(水桶、洒壶及土盘)

(12)米小文(专栏、制度及中学生守则)

八、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

1.承包专项任务的同学必须持之以恒,对某项任务因事完成不了时须指定临时负责人或通过常务班长,重新委托他人负责。

2.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检查发现违纪者,有权按班规给予当事者惩罚。

3.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应定期提出改进意见,对旧的奖惩规定发现不合理时,一面坚定不移地执行,一面向班长提出修改建议。

4.专项任务承包人

A.思想方面

(1)雷雄、张湘、刘金花、刘志帅(检查日记,没按时完成者,当天补完,写500字说明书;每拖一天500字。未经本人允许,私自看人日记者写1000字说明书。)

(2)冯瑞(负责记录每位同学在校内外做的好人好事。做好事一件,操行评定可加1分。)

(3)康政强(检查座右铭,未摆到桌上者,立即摆上,并擦玻璃一大扇。)

(4)郭建宁(负责记录、整理班规班法,同学违法规定,忘记班法时,及时给予查阅,督促专项承包人执行班规班法。并检查黑板上每日一条格言写得是否认真,不认真者,擦掉重写。)

(5)刘娇(负责各项违纪者说明书的登记、收取、归类、统计。每写1000字的说明书,在该生操行总分中减去1分。)

(6)陈江、姚瑞虎(负责班级课外书的借阅保管工作,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看不同内容的有益的课外书,对将不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的书籍带入班级者,书籍没收;并写1000字说明书。)

B.学习方面

(1)张家容、马佳、张福东、刘炎(负责检查作业。可定期检查,亦可抽查。未完成者,立即补上,打水一桶。)

(2)张艳荣、冯瑞、刘娜、罗艳妮(负责检查语文课课练的完成情况及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辅导。)

(3)郭桂芳(负责监督不懂装懂的同学。不懂装懂,打水三桶。)

(4)XXX(负责帮助XXX同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检查其各科作业完成情况。)另外几名帮助后进同学者略。

C.纪律方面

(1)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习迟到者,罚扫操场45分钟;早退者写500字说明书)由韩涛及杜兴华负责早跟班的考勤。

(2)雷喜宁(负责检查校牌,缺一次写1000字说明书)

(3)康政强(负责检查是否有电子游戏厅的同学。发现认进一次,则罚其写1000字说明书,并每天早自习扫操场,连扫一周。)

(4)白文文(负责检查是否有买乱七八糟贴画的同学,发现以后,罚其买粘贴画款的10倍,交团支部,邮到灾区。)

(5)马亚莉(负责自理叫别人外号或骂人者,叫别人侮辱性外号者写2000字说明书,赞誉性外号另当别论。骂人者,写2000字说明书。)

(6)罗志文(负责监督不爱护粉笔者。知乱扔粉笔头,一次写500字说明书,擦窗户一扇。)

(7)郝春霞(负责自习说话接力本,凡接力本上有名的,一次写500字说明书,晚间没交出接力本的,写1000字说明书。)

(8)值日班长(负责监督自习课借东西者。一经则罚其写500字说明书,借东西给他人而不阻止者写250字说明书,生习课传作业本、文具等送还别人者,扫操场一节课。)

(9)雒凯(负责处理造谣的同学。造谣危害别人者写5000字的说明书,传谣危害别人者,写2500字的说明书。)

(10)值日班长(发现无声日课间大声说话者,一次罚写500字说明书;平时发现在教室走廊跑跳者,一次罚写250字说明书。)

D.体育卫生

(1)王慧(发现课前唱一支歌时,手放在桌上者,一次罚写500字说明书,发现唱歌时明显东张西望或低头者,一次罚写250字说明书。)

(2)白文文、王刚(负责同学门的个人卫生,发现个人卫生不干净者罚写500字 说明书。)

(3)刘磊(负责检查教室地上的纸屑 及其他垃圾,乱仍垃圾者罚写500字说明书。)

(4)李婧(负责检查劳动工具。每次劳动,发现未带工具者,命其回家去取;劳动结束后,第二天他还应再干半天活。)

(5)刘建忠(发现不请假又不参加跑步活动或课间操活动者,罚写1000字说明书。有病不能跑步或出操者,须写400字的请假条。)

(6)乔帅(负责督促同学不吃零食一次罚写500字说明书。对吃瓜籽者加倍处罚,扔到地上一粒瓜籽皮,写1000字的说明书;再看衣袋里,每发现一粒加写100字的说明书。)

(7)高茹、冯静、李海霞、朱慧(若开家长会或其他活动,负责后勤服务工作,如有不配合班内的后勤保障工作,罚写800字的说明书。)

(8)雷锦东、刘飞、曹亚勇、徐向文(负责安全监督工作,若发现有小偷小摸及其他违反班级安全制度的同学,立即上报班委会,负责侦查等工作。)

第二部分 各种常规一、一日常规

1.清晨入校,向校门内老师问好,并虚心接受门卫及值周学生的检查和指导。

2.每节课(包括自习课)前三分钟要坐好,全身心投入课前一支歌的活动时坐直,目视黑板中缝 的蹲点,意念想象中点出现歌词描绘的画面。

3.每堂语文课前,积极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口头作文的活动。说文时要解放自我,心无顾忌,声音宏亮,怎么想就怎么说。

4.语文课一般要经过“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

5.中午放学路上,开展背一个单词的活动,不准边走边地看书。不背英语,背其它学科知识点亦可,但决不许边骑自行车看书。

6.在开展“独来独往”的活动期间,路上自学约束自己,不与别人往来。

7.中午一小时要求在家休息,不反对到校来,到校来的同学需要安静自习,12点50分以后关校门,为保证愿上自习的同学达到目的,在此期间内不许随意出入教室门,特别是出入校门。

8.下午第二节课为课间操,要求认真做操。不能随意旷操,违反者写300字的说明书。

9.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应认真完成各门学科的作业,不能交头接耳,违反者写500字的说明书。

10.每周写四篇以上的日记,老师和日记负责人布置题目时,必须完成布置的日记,无统一布置时可自由选题。

11.每天早晨要用5分钟时间规划一下当天共有多少项任务按轻重缓急确定做事的顺序;每节自习课前先确定学习目标及具体任务量。

12.做事的时候要定向、定量、定时,开展自我竞赛,不断超越自我,增强效率感。

13.晚间统计一下一天“三闲”的数量,即:大致说了多少名闲话,做了多少件闲事,闲思用了几小时。订出明天减少一点“三闲”的具体措施。

二、一周常规

1.周一参加学校升旗停工按学校要求统一着装。轮到班级值周时,团支部书记写国旗下的献词,并指定护旗人,升旗人及献词朗诵人。

2.每两周周二班团活动由班长班会,由团支部书记主持支部组织的活动研究班级管理和支

部工作民主讨论班规班法。

3.周六语文课为文学欣赏课,教师可选择学生喜欢的作品给学生朗读,可由学生推荐,也可让学生自读喜欢的课外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

4.每周语文课堂上至少要搞一次竞赛,或看认读得快、写得快,或看认背得快。

5.每周有一次练钢笔书法的时间,安排在语文课堂上进行。

6.每周五下午第三节为教唱歌的时间,由同学们按学号轮流教,歌曲自选,报文娱委员批准。

7.每周值日生由北面两行同学负责,周一为第一桌两位同学,周二为第二桌,每天两人,以此类推。因星期日休息,第七桌两人协助第六桌两人进行周末大清扫。

8.周六放学前,全班同学选举本周说闲话最多的同学,或比上星期有进步的同学,或选举有较明显违纪的同学,或选举促进同学们学习的同学。

三、每月常规

1.每月1日即制订本月的自我教育计划,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要做的实事,计划的可操作性要强。

2.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自测。测验题老师或学生出,出试题要按照班级规定的出题大纲,确定试题范围、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覆盖面和试题分数比例。每份试卷的几张卷纸必须装订在一起。每份试卷的卷头格式,必须统一:写清出题人姓名,估计分数,每道小题及总分实得分数;留出答题人姓名空格,供答题人填写。

3.每次自测,90%的同学要达到70分,不足70分写1000字的说明书,并自己选择自测题,要求达到及格。4.每月末进行一次备品大检查,由生活委员检查各自承包的备品是否清洁,是否完好无损,是否充分利用。

5.每月最后一天,对照月初的计划,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四、学期常规

1.将开学典礼大会上学校布置的任务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本学期自我教育计划。

2.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座右铭是否需要更换。座右铭3项内容必须明确: 最崇敬的人是谁?本班要追击的目标是哪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心理确定一句鞭策自己的格言。

3.研究讨论作文批改的方法,提高互批作文的能力,逐步学会从4个方面批改一篇作文的方法。

4.召开两次学习方法交流会,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每学期第八周、第十六周周二为量化作业检查日。届时,每位同学把开学以来的各种作业全部准备好,先进行自检,写出自检报告,然后进行互检,抽检。

6.期末放假前一天,将本学期各科量化作业全部分类,排队,编号,进行一次大检查,数量不足者须补上。合格者,愿集中统一保管的,可交班级统一保管。

7.做好本学期自我总结和自我鉴定。将《素质教育报告册》所列成绩和班主任鉴定交家长过目、签字,开学后上交班级。

8.放假期作业,对书店卖的假期作业,可以不做,凭兴趣看看,但假期必须完成符合自己实际的量化作业。

9.参加学校结业典礼后,按学校统一要求,制订自己假期的自我教育计划。

10.本学期结束,各班干部要做总结发言。

七年级(1)班 刘波2006年11月27日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

单选

1、晚唐体尊崇的对象实际是贾岛、姚合。

2、林逋,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有《柳河东集》。

4、王禹偁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5、西昆派标榜学习李商隐。

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欧阳文忠公集》。

7、梅尧臣、苏舜钦与欧阳修共同倡导诗文革新。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文集》。

8、前人比较二苏文章,认为“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9、晏殊,词集名《珠玉词》。其词作是一种极端贵族化的审美趣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似“诗人之忧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10、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词集《小山词》

11、李清照在《词论》中“变旧声作新声”的词人是指柳永。

1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点铁成金”《豫章黄先生文集》。

1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14、吕本中编列了一张《江西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宋末元初的方回又称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15、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集名《片玉集》。形成了自己缜密典丽的词风。

16、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集《漱玉集》。坚持词“别是一家”。

17、朱敦儒,字希真,词集《樵歌》

18、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有《石湖居士诗集》和《石湖词》。作品将记述农事活动,反映农民疾苦和描写田园生活逸趣这几种创作传统融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晚年在石湖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19、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20、叶适是与朱熹同时的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21、陆游,年轻时从学江西派诗人曾几。诗集《剑南诗稿》和文集《渭南文集》。陆游的文章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老学庵笔记》、《入蜀记》以及《渭南文集》中的若干序跋记传文字。:来源:www.xiexiebang.com

22、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首先使用了“笔记”这一名称。宋代笔记的内容大致包括史料佚闻、风俗掌故、学术考辨、诗文评析等几类。

23、辛派词人有陈亮《龙川集》刘过《龙洲集》和《龙洲词》。

24、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2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其诗初学江西诗派。其词被张炎称赞“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格律派。

26、吴文英《梦窗词》

27、王沂孙,有《碧山乐府》

28、最早的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29、元好问,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史著作《壬辰杂编》。成为当时南北诗坛上最有力度的诗人。号:遗山30、元杂剧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陈抟高卧》通称“神仙道化”剧

3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32、元杂剧中的水浒戏是公案剧。

33、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

34、南戏产生于宋代。

35、关汉卿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作家之一。

36、在角色体制上,杂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旦,二是末,三是净,四是杂。

37、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38、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

39、、《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40、马致远参加元贞书会。

41、白朴、关汉卿参加玉京书会。

42、元历史剧《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

43、水浒戏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44、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

45、明代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46、贯云石,出自维吾尔族贵胄。

47、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48、《刘知远白兔记》是书会才人编的

49、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50、《三国志平话》和《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话本。

5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52、〈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53、在永乐至成化间(明末),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54、茶陵诗派代表李东阳,做诗力主宗法杜甫。

55、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一些杂剧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谱例曲,成为研究杂剧的重要文献,影响较大。

56、王九思杂剧《中山狼》,主题与康海的《中山狼》相似。这本剧只有一折,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

57、《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徐渭。

58、、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腔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

59、粱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60、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文学史上也称作“格律派”。

61、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临川派。

62、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可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63、《三宝太监西洋记》是神魔小说。

64、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于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

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65、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同被称为“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66、“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

67、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68、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

69、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70、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就是受到李贽思想的直接影响。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来源:www.xiexiebang.com

71、“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他们的主张: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72、冯惟敏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73、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张岱著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

74、顾炎武参加复社被人称作“一代诗史”。

75、魏禧《大铁椎传》。

76、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77、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标举北宋欧阳修、苏轼,兼尊南唐二主。

78、浙西词派以朱彝尊为首;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首。

79、朱彝尊,他的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曾纂辑唐宋金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

80、(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淄博一带的方言土语写成的。

81、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人物,《一捧雪》、《千忠戮》、《清忠谱》

82、“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指“倾杯玉芙蓉”首句(《千忠戮》),“不提防”指洪升〈长生殿。弹词〉。

83、《水浒后传》陈忱、《说岳全传》编写者钱彩,增订者金丰。

84、《好逑传》人物:铁中玉、水冰心85、<红楼梦》初名〈石头记〉,简称脂评本。程伟元和高鹗增补了后四十回。脂评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后四十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86、<红楼梦〉的研究,五四运动以前,最有影响的是“评点”和“索隐”两派。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是红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87、汝珍的〈镜花缘〉谈才学和妇女问题

88、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主张用学问做根柢,以增加诗的骨肉。

89、桐城派:在方苞、刘大、姚鼐。方苞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

90、弹词《天雨花》作者粱贞怀是清代较早的一部弹词。〈再生缘〉作者陈端生

91、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

92、梅曾亮,字伯言,他成为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

93、曾国藩,字涤生。为文于义理、考证、辞章外,还强调“经济”,对桐城派文论有所推进,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时人称之为“湘乡派”。

94、宋诗运动,至同治、光绪年间,衍变为“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95、狭邪小说《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人物对话全用吴语方言,充满浓厚地方色彩,胡适推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荡寇志》作者俞万春。《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

96、“诗界革命”它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粱启超等人。

97、黄遵宪提倡“我手写吾口”

98、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文学革命的口号,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号“新文体”。

99、汉魏六朝派,代表作家有王闿运;晚唐派,代表作家有樊增祥、易顺鼎。

100、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10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构,较〈官场现形记〉完整。全书虽仍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但以“九死一生”为主要线索,把其二十年“亲见亲闻”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有了贯穿全书的人物。

102、南社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柳亚子著作今有《磨剑室诗词集》。

103、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104、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

名词解释

1、西昆诗派(西昆体):宋代初年,诗人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秘阁藏书之所,因《山海经》言昆仑山之西有群玉山,为先王藏书册府),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全部为近体律诗,代表作家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派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著称。(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西昆派作家惟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仍有一定影响。)

2.太学体:石介在反对杨亿的淫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陷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后来欧阳修等人促使这一文体转变。:来源:www.xiexiebang.com

3.陆游闲适诗:陆游闲适诗涉及山川景物农村风俗民生疾苦,内容广泛;既表现对生活的,也表达了他所领略的宦海**和人生忧患;主要代表作如:<游山西村>,从平淡的生活中品出了隽永的意味,深含哲理。

4、江湖诗派:在四灵之后,又出现了一批飘逸江湖的诗人。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僚,身份低微,也有少数人曾官要职。他们相互酬唱,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戴复古,号石屏,有《石屏诗集》、《石屏词》。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后人评其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岂剪红刻翠者比耶”。5.以禅喻诗:严羽提出“兴趣”说,认为诗歌性质最终仍是“无迹可求”、“不可凑泊”,他在说明这种诗歌性质时采用的是“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禅喻诗的风声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南宋时期更为流行。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认为诗的本质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的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6.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因而容量大为扩充,音乐变化更为丰富,叙述手段也有相应的提高,除旁述外,也有故事中人物的自白。诸宫调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北诸宫调又称“弦索”、“ 弹词”。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7.南北合套: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每折戏的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演出时,通常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一般没有唱词。

8、“铁崖体”:元末文坛的泰斗是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他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元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模拟弊端。他以古乐府见称于时,其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并因此形成“铁崖派”。元中期诗家大多效法晚唐诗体,但又因才力薄弱无法追踪前人反而堕入萎靡。杨维桢正为此而欲振起日益卑靡的诗风而特创“铁崖体”。

9.茶陵派:李东阳在成化,弘治期间,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有声望,因李东阳是茶陵人故史称茶陵派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强调法度音调师法杜甫,他们的作品或咏史书怀或悯民疾苦或感时伤世,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台阁体文风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直接影响。

10.“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茅坤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力主学习唐宋古文,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唐宋派”作家在文学上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唐宋派”作家的努力,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有较大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为后来公安派结束复古主义在文坛的统治起了一点开拓作用。

11.格调说:沈德潜提出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在表现上,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究格律”,由于他的努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弥漫诗坛。

12.三言二拍:是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即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排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他们反映了新的内容:商业活动;出现了新的意识:尊重妇女,还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对后世白话小说影响较大。

13.立主脑:针对戏剧的演出李渔提出立主脑,即确立为全剧结构的一人一事它既是戏剧结构的主线也是作者立意的焦点,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他提出传奇只写一人一事必须减头绪而且要一韵到底从而保证了艺术的整体性。

简答题

1、欧阳修的文章风格。

1)平易近人,纡曲蕴藉。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而摒弃了其怪怪奇奇的作风,能寓雄健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2)在文体形式上,他的散文并没有有意避免偶俪现象,而是适当地吸取骈文的有益成分,使散文更富于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同时,他也将古文笔法融入制诰表启等骈文的写作中,开启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

2、柳词描写女性形象的特点。

1)柳词所描写的大多是身分更为确定的歌*.2)柳永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地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欢聚分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到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

3)一般来说,这些歌*形象是泛化的,并非某个特定对象,这表明这些词主要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3.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

1)苏诗中有不少以理趣见长的作品,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2)苏诗中所谈的“理”,不是玄思或吊诡,而是生活中随触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新的启迪。

4.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

1)他有意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谕传统,很少在诗中议论时政,而将创作更多地转向个人精神世界。

2)他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在诗中毫无节制地表现各种情感,要求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他的诗歌世界显得不那么丰富,使人感到诗人往往在故意回避抑制自己的感情。

3)在内容上,他不想超越前代文学范本,而提出了“规模其意”的“夺胎法”、“换骨法”。

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

2)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丰富多样,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塑造了一大批身分不同、地位不

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等。

6.<梧桐雨>的思想倾向

1)梧桐雨是一出历史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2)白朴通过唐明皇的形象和遭遇,概括了一代王朝兴亡的变化,不仅对亡国教训的总结,更突出的流露出对时世陵替,人生变迁胜衰转化的哀愁凄恻的情绪。

3)对唐既有讽刺批评也有赞赏同情这构成了唐形象的复杂性也造成了作品内容的复杂性,作品借历史故事来抒发作者深切的现实感受,融情入景高度渲染。

7.马致远的杂剧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点。

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随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杂剧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他兼有关汉卿的豪放和王实甫的文采,文词典雅清丽,洒落激扬,《太和正音谱》比之为“朝阳鸣凤”。

8.<水浒>的情节结构特点:来源:www.xiexiebang.com

1)水浒是在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不断加工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内容情节不断增饰,由简到繁

2)全书的结构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书中情节的安排,主要的单线发展,每主情节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3)各个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又由聚义这条主线连接在一起,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环环相扣。

9.汤显祖戏曲思想。

在戏曲方面,汤显祖强调重视文学性,不主张拘泥于音韵格律。这表明汤显祖在艺术的整体上更注重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才情与个性,与因袭陈腐的创作习风大异其趣。汤显祖对戏曲的演出也颇精通,曾亲自指导艺人演出,为当地宜黄腔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0.简述顾炎武诗的特点。

一是现存的四百余首诗歌中,十之八九寓有强烈的家国兴亡之感,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他的诗取材颇为广阔。晚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屠杀和剥削、汉族人民的苦难和敌忾,都在他的诗中反映了出来,因此被人称作“一代诗史”。

三是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潜的优长,并带有学者的气质。

11.苏州派传奇创作的三大特色。

1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现实精神。

2事关风化、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色彩。

12.<桃花扇>中扇子的作用

全剧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这柄桃花扇,原来只是爱情的象征,但它一旦成为侯、李离合和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便赋予人生理想的象征意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这本身就给理想带上悲伤情调;而香君的桃花扇却是“美人之血痕”点染成的,这就更染上了悲壮的色彩;最后张道士裂扇掷地,隐寓地透露出理想的破灭。

13、龚自珍诗的浪漫主义特色龚自珍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形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他继承了屈原、李白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常常通过奇特的构思、新颖的比喻,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奇丽壮观的意境,以表达其自由奔放的感情。诗人还常想落天外,喜用“风雷”、“秋气”、“童心”、“剑”和“箫”等等意象,以抒发自己深含的思想和感情。

论述题(请自己详细论述,如果你想得高分)

1、辛词豪放特征。(1-139)

1)辛词的豪,与前人相比,一方面更为沉著,更具实在内涵;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

2)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往往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

2、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1-188)

1)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另一方面,元代初年恰恰是封建统治相对比较薄弱的时期。

3)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4)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

3.崔莺莺的形象特征。(1-210)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4、《牡丹亭》浪漫主义特色。(2-70)

《牡丹亭》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其主要特征,就是理想色彩非常强烈。

(1)汤显祖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

(2)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写作的。

(3)《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等情节,都是只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

(4)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处处充满诗的意境。许多曲词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5.<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1)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2)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⑴①塑造了几个科举迷的形象,揭示科举制度腐蚀人们灵魂的罪恶。其中范进,周进是代表,作者不仅写出了他们被科举折磨的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怜形象而且还写出了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典型环境② 塑造了一批举业至上者,他们向往功名,推崇科举但本身没有痛苦的经历。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③ 以

夫和匡超人为代表的,他们原先的很淳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的毒害而堕落。⑵作品塑造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这些人的科举制度的得实利者,如王晦⑶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他们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好象周进范进那样哭熬挣扎,而是投机取巧,混充风流名士,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3)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四类人身上表现出来:⑴是敷衍大义时塑造的王冕,他是历史典范人物的代表⑵杜少卿和沈琼枝,在前者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⑶被作者认为是真儒贤人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人⑷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小民。(请详述)

6.贾宝玉的人物形象。(2-241):来源:www.xiexiebang.com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寄托着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如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学而优则士”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贾宝玉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他不满意出身的贵族阶级及其生活,却并不知道什么是更有意义的生活,因而常常陷入了矛盾、苦闷、无可奈何的境况之中。他向封建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和怀疑,却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否定孔孟之道,斩断对寄生生活的眷恋。他追求高尚的爱情生活,却多少也夹杂了纨绔习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贾宝玉性格内涵的丰富复杂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王安石

桂枝香

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实施意见(教改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A》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全文5篇)

    《中国古代文学A(2)》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课程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A(2)》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授隋唐五代文学至近代文学。这门课程分作品选和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5篇)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

    中国古代文学二(精选五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二 2009年10月份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以及答案 自学考试资料2009 年10月份全国自考中......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卷A卷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二)任课教师: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元曲四大家 2.新乐府运动 3.临川四梦 4.江西诗派 5.三言二拍二.指出下......

    《中国古代文学》(二)B参考答案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二) 学时 48 试卷类别 (B) 出卷教师 李光翠 考试班级 汉文20121班 (师范) 一、填空题(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练习题 一 一、知识问答 1、苏轼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2、宋代女词人( )的作品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因其号为“易安”,故称( )。 3、王安......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虽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却依旧未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