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五单元j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放大镜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教学准备:放大镜、邮票、有关放大镜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课前教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学生观察邮票)
邮票上印有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邮票上的长城那么小,怎么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借助工具------放大镜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那我们就在放大境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邮票吧。(板书:放大镜)
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
一、认识放大镜1、2、观察实验桌上的手持放大镜,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结合教科书,教师提示学生用手触摸镜片,感受与普通镜片的不同。)
3、4、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总结:大家通过认真地观察,得出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炳3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活动二:使用放大镜。
1、小组内讨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请小组代表进行演示。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3、请学生根据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刚才的演示进行评价。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观察,组内讨论:使用放大镜前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
(板书设计: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
三、拓展与创新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呢?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出示课件:放大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电子行业各项操作的检查、加工、安装及修理;(2)美容行业的面部皮肤、毛孔的观察;(3)艺术品德雕塑和鉴赏;(4)照相机、钟表等的检查及修理;(5)日常阅读使用。
3、总结: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放大镜的身影;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板书设计: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课题: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体会不同种类的削笔刀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
2、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对削笔刀体验后的感受。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自备铅笔、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1、教师提问:铅笔是我们学习中最常用的文具,如果在使用中铅笔芯不小心断了,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会用哪种削笔工具削铅笔呢?
2、课件出示铅笔刀、卷笔刀、手摇转笔刀3种削笔工具的图片,请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并说出理由。
3、总结: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大家一致认为要选择安全性高、方便操作、削笔速度快的削笔工具。
4、到底哪种削笔刀更好用呢?一起动手试试吧!
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
一、使用铅笔刀削铅笔
1、教师示范铅笔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2、课件出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使用铅笔刀;注意保持教室卫生。操作前提示学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一张纸用来收集铅笔屑。
3、学生组内使用铅笔刀削铅笔,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使用铅笔刀削铅笔的感受。活动
二、使用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削铅笔。
学生组内使用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削铅笔,教师巡回指导。活动
三、说说我们的感受。
1、让学生在3种削笔工具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安全、最实用的工具,并说明理由。
2、学生组内讨论并汇报,教师评价总结。
3、教师出示电动削笔刀,请学生上台使用,并对比3中削笔刀说出使用感受。
4、总结:不同时期的削笔刀都是科技产品,它们的不断更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
三、拓展与创新
1、课件出示:算盘与计算器,蒸汽列车与动车组列车的图片。说说它们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2、提出问题: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科技产品?
3、结合这些科技产品,以其中的一种产品为例说一说它的发展变化给生活带来了什么不同。
4、小组讨论并汇报。
5、总结: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和舒适。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
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生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生
2、挂钩是有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属于人工世界的产品。师:同学们说得很棒。产品一般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才能投放到市场,供人使用。除了挂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产品)
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玩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3、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曲别针、塑料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出“小猫钓鱼”的游戏。
教师请某组学生开展“钓鱼比赛”,发现有的学生能钓上来,有的学生钓不上来。学生质疑,进行猜想,教师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磁铁。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学生自由交流)(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磁铁,教师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名字。)同学们起的名字真形象。为了方便统一,我们把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的、像动物蹄子形状的磁铁叫做“梯形磁铁”,把中间有孔的环形磁铁叫作“环形磁铁”。还有这些方形、柱形、球形等形状的磁铁。
2、探究磁铁能否吸引铁。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实验盒中有多种实验材料,教师把这些实验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如果磁铁能和它吸在一起,磁铁就和它是好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好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的仍然留在实验盒里面,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做游戏,交流发现)磁铁的朋友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回答)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同学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就是在交流。其实,磁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谁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小猫钓鱼”游戏中钓上鱼来或者钓不上来鱼的原因?(学生交流后回答)
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引铁。
我们继续做游戏。这个装水的烧杯里不小心掉进了一些曲别针,谁能想个办法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把它取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找学生尝试操作。)
同学们,磁铁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隔着玻璃把曲别针吸上来。想不想再来体验一下磁铁的这个神奇的功能呢?
(学生隔着课本、练习本、木板、泡沫板等材料用磁铁去吸曲别针。)师生共同小结: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
4、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品。
既然磁铁和铁是好朋友,磁铁能吸引铁。那么,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用铁制成的呢?咱们来找一找吧。(学生自由活动,交流。)
三、拓展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利用课余时间去认真寻找、仔细观察,说不定还能发现磁铁其他的神秘特点呢?
四、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玩彩泥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6、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教学难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教学过程:
一、玩彩泥,初步发现彩泥的特点。学生活动:玩彩泥。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这么快就发现了彩泥的特点,彩泥又黏又软、容易变形,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二、彩泥大变身
既然彩泥这么容易变形,那请同学们再次来玩一玩,玩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彩泥到底有多少种变身的方法?或者说你们能找到多少方法让彩泥变身呢?(学生尽情地玩彩泥)
谁来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彩泥变形?(挤一挤、按一按、捏一捏、拉一拉。)还有谁可以补充一下吗、(压一压、揉一揉、团一团、拍一拍。)同学们都太聪明了,找到这么多可以让彩泥变身的方法。你们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挤、按、捏、拉、压、揉、团、拍等都是对彩泥怎么样呢?(都是对彩泥用力)
还可以用什么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
力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是咱们刚才玩彩泥的一个重大发现。
三、做彩泥菠萝
同学们,用你们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如:水果、文具、玩具等。给大家5分钟,我们一起比赛做一个彩泥玻璃。(学生做,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刚才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那么,对其他物体用力,它们的形状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对毛巾、皮筋、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五、课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就可以把窗帘卷起来,再向另一个方向拉,又把窗帘放下来。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大家,看谁发现的多。课题:玩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和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所获得的信息。
4、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便利。教学重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的玩具小车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一名学生站在某处不动,另外几名学生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使劲地推他和拉他都能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推和拉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力,这位同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他运动起来了。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探究活动
1、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说出自己玩小车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总结:玩小车时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推力或者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
2、小游戏。
教师谈话:你们都是小司机,能驾驶好自己的车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看谁的小车能停在中心的园内,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先小组内讨论一下游戏规则。
师生讨论游戏规则,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活动游戏中发现。
3、我们这样玩一玩。
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我们在游戏中也经常用到推力或者拉力,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说出自己玩的游戏,以及用到推力或者拉力的地方。学生交流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推力或者拉力。
三、拓展活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分析、交流拖地与拉链的图。
打扫卫生与整理房间时,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大家找找,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课题:分一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得到分类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3、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4、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积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盛放学习用品,每天陪着我们上学、放学,你们能猜到它是谁么? 书包。
你们的小书包是爸爸妈妈帮助你们整理的,还是自己整理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
二、探究活动
1、给积木分类,了解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同学们玩过积木吧?你们都用它们搭建过什么?(学生交流分享。)
大家的小手可真巧。今天,同学们带来了积木,咱们换一种玩法,怎么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带来的积木,尝试把积木分一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活动)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按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等特征进行分一分。)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类分法,这说明在分积木之前,我们心中已有了一定的标准。像这样,根据积木的外部特征(如颜色)把特征相同的积木分在一起就是分类。
2、给铅笔分类,明确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同学们,我们现在写字用的工具主要是铅笔,大家用的铅笔都一样么?如果将铅笔分分类,你们有几种分法?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组内同学带来的铅笔,想想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动手将铅笔分一分。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想想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再动手分分看。每个小组最终要记下你们小组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小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笔杆的材质分。)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我们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大家思考一下,每次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认识到: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可能不同。)同学们,你们文具盒中的铅笔通常是怎么样摆放的?(学生交流)
为了方便削铅笔,我们通常铅笔按用过的没用过的、需要削的和不需要削的等分类方法进行摆放;为了方便寻找铅笔,我们也可以按颜色为标准进行分类摆放。
师生共同小结:
看来,选用什么标准对铅笔分类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或者目的来确定。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三、生活中分类的意义。
1、欣赏图片,感受分类带来的便利。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铅笔来写,等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等书写工具了,想看看超市文具中的笔是怎样摆放的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用课件出示超市文具区笔的分类摆放的场景图。)同学们,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想,谁来说说?(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样方便查找,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
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学生交流。)
(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到:超市中物品、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药店货架上的药品、服装店衣架上的服装等物品都需要分类摆放。)同学们,看到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教师出示给垃圾分类的卡通图片。)怎样给垃圾分类呢?(学生交流。)
垃圾需要分类投放,混放就是垃圾,分类后可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2、整理书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让你们书包中的物品摆放得更整齐?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方法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学生整理书包。)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书包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分类整理;书和作业本有卷的地方要整平;把书包按从小到大依次放进书包里,再把作业本依次放进书包里;文具盒子中的铅笔要摆放整齐,书包中的杂物要及时清理等。)
分类摆放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五、课后拓展:
六、怎样把家里的玩具分分类,摆放得更好?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摆放得情况呢?课后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啊。
第五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
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1、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