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助于教学的参考资料
有助於教學的參考資料
在教學經驗中,有感於過多的補充教材並無法讓學生獲得很好的學習成效,亦無足夠的授課時間來教授這些補充內容;反而是簡單有系統的整理方式較有助於學生的吸收。所以在準備補充教材的時候,雖然可以參考的資料很多,但是看過的參考資料必須自己先重整一次,將內容系統化、簡單化後才能對學生有所幫助。所以補充教材往往並不是為了豐富教學的內容,而是為了簡單清楚表達一些史事。此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往往皆是些稗官野史或有趣的故事性的材料,但在朝這方向去準備時,又發現這類補充教材能配合課文的實在有限,如此益增加了授課內容趣味化的困難。所以教學補充資料不在於材料的豐富與否,而在於其是否能配合課程內容及兼具生動趣味之內容。
以下參考資料分為三種方向:
一、台灣史方向;
二、本國史方向;
三、世界史方向。
◎台灣月刊 台灣省政府發行
刊物內容中的<每月專題>及<鄉土>兩部分,對台灣史教學助益良多,尤其是與生活的結合。其中<新聞>部分,更可提供最新資訊給學生,如:二月號,記「台灣歷史文化園區」成立。四月號記「台灣史蹟源流管」開館等。
◎台灣博物
國立台灣博物館出版
季刊
刊物內容中的<民俗采風>,其所探討的內容可作補充教材。如第十八卷,三期及四期中談到平埔夜祭,二二八和平公園等。
◎台閩地區古蹟巡禮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 民國74年
以下列舉資料剛好能配合課本教學。
→赤嵌樓、紅毛城、鳳山縣舊城、台北縣府城北門
1/3強;澎湖天后宮、鹿港龍山寺、台南孔廟
◎台灣開發史 民國85年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 編著 國 1 立空中大學(發行用書)
本書內容可謂是「認識台灣歷史篇」內容的擴增,故在本科目的教學上為最重要的參考書。共六篇十八章
一、原住民主體時代
二、國際海權角逐時代
三、鄭氏王朝時代
四、清領時代
五、日治時代
六、當代台灣
◎台灣史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主編:林衡道 眾文圖書 民國85年
共十章,從史前時期至台灣到台灣光復後的建設。
◎台灣全紀錄 1500 BC-1999 AD 錦繡出版社 1990年出版,2000年增訂
※不同時期不同的編輯: 史前~1989 1990~1996 1997~1999 分成以上三個時段編輯,尤其第一個時段,對歷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全書計1140頁,圖文並茂方式,先以時間表闡述,重要事件則另撥篇幅,以新聞體詳述,並加插圖、照片、地圖或表格等。
※編年寫作方式 無價值及意識爭辯
西曆、中、日、民國同列
◎台灣民間傳奇 林藜著 稻田出版社 民國84年12月
本書可謂集台灣民間故事於大成,以事為經,以人為緯,雖未必篇篇可稽,且大多為民間傳說,但亦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台閩地區古蹟簡介
介紹台灣、金門地區有名的古蹟,以地區分類,最後還有第一、二、三級古蹟一覽表,與古蹟分類一覽表,介紹算是頗為詳盡。在分類上也能一目了然,能幫助學生 2 認識古蹟。
◎歷史月刊 聯經出版社
刊物不論<歷史新聞>、<專輯>、<考古情報>、<當代議題>等,對教學皆有幫助。而<歷史小故事>的內容在教學上更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有助於學習。
◎故宮文物月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組發行,聯經出版社
刊物中有許多名品珍寶;如:瓷器、銅器、玉器、名畫等,可供學生傳閱。另有藝術家傳,可作補充教材。
◎大地地理雜誌 大地地理出版社
雖為地理雜誌,但常有各地歷史的介紹,或是有新的古蹟、遺址的發現,其中亦有深入的探討。
◎文化中國之旅全集 華嚴出版社 民國76年
全書共十冊,以時間先後順序為主,書名雖叫「文化之旅」,然其內容頗類似「中國通史」。書中還有各式精美圖片,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13歷史人物之旅
14.紫禁城之旅→介紹紫禁城的變遷,其建築的設計、用途等圖文並茂的詳細紀錄。15-17歷史名城之旅→名城的歷史變遷發展
◎中國通史 李方晨著,三民書局 民國66年8月
本書分上下二冊,共三十八章;從石器時代寫起,終於抗戰勝利。除以政治史為骨幹外,也重民族融合、社會演進、文化創造與綜合,以及制度、學術思想等等,詳細而精密,能補課本之不足。
◎吳姊姊講歷史故事 吳涵碧著 中華日報社 民國79年3月
全書共十冊,五百個歷史故事,從黃帝講到南宋,以人物為中心,並都經過正史考據,在課堂上講述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近代史 王文裕編著 環球書局 民國86年8月
全書共分八章二十四節,自外力衝擊開始迄於海峽兩岸的對峙交流,篇幅不長,內容精簡扼要,然該敘述的重點皆已包羅。除側重中國近代之歷史演變外,還包括台灣的開發與建設歷程,為教授近現代史之適當參考教材。◎中國現代史 張玉法著 東華書局 民國76年11月八版
全書共十章,首先介紹中國現代史的分期,再介紹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史料、工具書和研究成果。正文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國共鬥爭結束,結尾還有探討中國現代史的動力、動向和重要成就。本書篇幅頗長,內容豐富,對於許多事情的探討都相當詳細,可多方面補充上課的內容。
◎國史大綱 錢穆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4年5月修訂十四版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八編四十六章,自上古開始迄抗戰建國為止。雖然該書的文字與觀念雖然與現在的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距離,但對於一些特定問題都有獨到的觀點,實為「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在教學上可解答學生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不過由於成書時間已久,故缺少近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
◎中國通史 傅樂成著 大中國圖書公司 民國72年8月七版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三十章,自史前時代一直到民國,其重心包括:
一、政治社會的變遷;
二、對外關係;
三、各種制度的演進;
四、學術思想的淵源和流派。作者對於這四點,都有系統說明,有助於釐清一些觀念。
◎世界通史 高亞偉著 民國81年5月修訂十版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共有十六章,從史前一直寫到當代世界大勢,內容詳盡,並包含作者獨到的看法,對於史事的來龍去脈也交代得很完整,能補教科書上之不足。
◎外國歷史故事
謙謙出版社 1991年5月
共分五冊,採順序介紹外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的歷史故事。每篇篇幅不長,但都能談到重點,簡單扼要的敘述許多史事的來龍去脈,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良好的補充教材。
◎世界風物誌
地球出版社
共有二十一冊
首頁為地圖,先有圖片介紹該地的歷史與現今的生活情形,尤其史蹟部分,圖片精美且豐富,第二部分即為當地歷史發展、風土民情、文藝活動、現代生活等都以不同的篇章(部)介紹,最後還有年表的配合,世界、當地,甚至如日本、埃及、南亞諸國三冊都有中國年表配合,可謂圖文並茂。是非常有用的補充資料。1.韓國、琉球
8.希臘、土耳其、以色列
15.北歐 2.東南亞 I
9.夏威夷、太平洋諸島
16.美國
3.東南亞 II
4.印度與南亞諸國
5.伊朗、伊拉克、阿拉伯 6.非洲大陸
7.埃及
10.德國、奧地利
11.法國
12.瑞士、荷蘭、比利時 13.西、葡
14.東歐諸國
17.加拿大、阿拉斯加
18.英國
19.日本
20.拉丁美洲I
21.拉丁美洲II 5
第二篇:五点有助于写好求职信
目前又到了单位招聘员工的时期。根据单位多年来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提请在校好范文写求职信(投个人自荐书)时千万别忽视以下五点。
一、许多单位考虑到新招人员的生活、居住的便利,大多愿意招收家在单位所在地的学生。因此,应聘学生可以多留意自己家乡所在地的单位招聘启事。如果愿意应聘家乡所在地的单位,在填写求职信个人概况栏时,应填写父母所在地的家庭住址。一般在校生的户口都是学校所在地的户口。
二、在填写求职意向栏时,应根据招聘单位的招聘岗位、职位和要求,填报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相对应的岗位,不宜光挑捡好的职位或岗位。也就是说,首先考虑单位是否对口适合,不要过多考虑具体岗位或职位,只要能被单位录用就行。单位在录用学生以后,往往会根据学生在单位实习、见习期间的实际情况,调整岗位、轮换岗位。
三、对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填写,不宜泛泛填写什么爱好体育、音乐、旅游等,应把自己的专项特长表述明确、细化,突出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如爱好篮球,曾参加过的重要赛事,获得什么奖项。爱好音乐,特长是钢琴、几级。爱好戏曲,具体的曲种、水平等。这样,会使单位在挑选特长生时一目了然。
四、自荐书中的个人照片很重要。一定要挑选能代表个人好的形象和气质的的标准照和生活照。尤其是生活照的拍摄,一定要慎重设计,认真挑选。照片是单位招聘人员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也是初步筛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提醒好范文虽然明年才毕业,但是现在就要开始应聘,要关注报纸、网络的招聘动态,行动起来,拖延不得。
第三篇:孝道文化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孝道文化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也在有意无意间陌生或淡化了人际间的亲情交往。市场竞争日益残酷,每个人、每家企业压力都不小。作为有远见的企业家,逐渐意识到变革创新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道德滑坡为全球的人们平添了无尽的困扰,和谐社会要求的公民品德也似乎成了一种传说,于是,维持道德平衡就成了企业的责任,于是,孝道美德日益受到推崇。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公德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对中国的孝道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里写到:“中国的立法者们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国的太平。在他们看来,服从是维持太平最适宜的办法。从这种思想出发,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孝敬父母;并且他们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们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形式,使人对双亲在他们的生前和死后,都能恪尽人子的孝道。尊敬父亲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物,如老人、师傅、官吏、皇帝等联系着。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由此推论,老人也要以爱还报青年人;官吏也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爱还报其子民。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种精神。”其实,能够将孝道作为核心信条的人们一定能够将此精神移植到对企业的敬业上来。
1、对“孝”的定义
首先我们从这一个字下手,“孝”这个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两字合起来,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道理。这在中国古代制作文字的原则里面,称之为会意。父子,一般人认为这是两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在孝道里面,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一体这就是孝的意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这个孝就没有了,就不孝了。从这个意思再去引伸,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就空间上讲,没有内外;就时间上讲,无有始终。这才是自己真正生命的本体。诚然,孝的定义可谓多多,也可以包含人们的种种言行,但世人所认可的“只有孝子才能对得起朋友,才可深交、信任;
才能对得起企业和社会”,不能不说是对“孝”的最好的定义了。
2、孝的表现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黄河流域所孕育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究其根本,朔其本源,宝德龙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就是“孝”,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诚、信、礼、义、敬。
诚,就是真诚坦率、直言相向
信,就是言出必践,信守承诺
礼,就是爱己爱人,大家风范
义,就是如果玉碎,青山亦留
敬,就是不耻下问,敬人敬岗
3、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也是企业文化独特的生命力。
作为现代企业,如果能大力提倡亲情教育、孝道文化,无疑对员工是巨大的心灵塑造和情感凝聚。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知父母恩是尊敬父母的前提,也是爱岗敬业、真正善待消费者的情感动力。提倡诵读如《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经典,使人们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无形中会增加团队善良美好的力量。
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从建构全新企业文化开始。
张敏
2014年7月9日
第四篇:网匿有助于公议讨论
以下我会模拟如何为双方立论,为了方便说明思路,我的立论会非常简单,并不适合在比赛中直接使用,特此说明。
首先,这个辩题中,我先默认双方对网络匿名性,公众议题,讨论,这几个关键词的定义没有异议。那么关键在于如何说明是否有利于。介于我一贯的立论思路——“排中律”,我会把反方解释为不利于。下面开始说思路。
第一印象,是网络匿名性带来了保护机制,使得大家都更愿意说,更不怕说。所以,通过第一印象,我觉得可以主打保护机制带来的结果。
正方:网络上更多人愿意发言,使得信息更加丰富,不同意见都得以表达。(以下简称丰富)
反方:网络上更多人愿意发言,使得信息更加嘈杂,不负责任的言论和缺乏相关知识的胡说八道会降低信噪比。(以下简称嘈杂)
好,我们就做单点论。一般来说,初级的辩手,在场上就会不断地车轱辘话来争夺,丰富还是嘈杂。
正方:xxxx,是不是使得我们信息更丰富了呢?
反方:但是不负责任的言论,质量较低,会误导大众,难道不是坏事吗?
正方:虽然言论有好有坏,但是我们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啊。而且正是因为不同言论都得以表达,我们的信息才更丰富啊。
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意思是,大众都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咯?那对方如何解释如此多的网络谣言呢? 正方:可是我们看到,同样有非常多的辟谣啊,这不正是自由的言论环境带来的吗?
反方:但是谣言总是比辟谣多,比辟谣快,比辟谣传播广啊?难道这就是对方辩友希望的吗?
····
嗯,很无聊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深入。
其实,如果我们认可人民群众的眼睛通常是雪亮的,并且是亮瞎了的···(你们懂这个意思哈),那么丰富和嘈杂,其实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进一步来看,就需要论证,丰富并且嘈杂的环境,到底对信息的获取,或者说对整个社会的效应,是正向还是逆向对吧?
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模型,设丰富为x,嘈杂为y,最终效应为s,s=f(x,y)。而,z为网络匿名性,则有,x=g(z),y=h(z),所以,s=f(g(z),h(z))。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明确f,g,h这三个函数到底是什么,从而得出s的变化。于是,我们的任务变成了,双方各自寻找到合理的f,g,h来验证s的上升或下降。在考虑到时代,工具,社会制度等等因素,这个模型会变得比较复杂,而这种复杂,就是对辩手实力的考验了。
一方面,你要建立比较合适的模型,从无数的相关论文和学术资料中,寻找到建模的方式; 另一方面,你要找到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你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由于目前人类社会对这个模型该如何建,并没有共识,也不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释,因此双方具有可辩性,因为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型,那么不同的模型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也都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就需要辩手的实力——资料,表达,合理化模型——来向观众宣传自己的模型,证明其(相对于对方)的优越性。
以上,就是我在上面引用的第二个问题中,关于可辩性一节提到的,论证建模带来的可辩性。当需要同时立正反方的论时,这就是思路——将问题一直推到“可辩性”带来的区别上:定义,价值,论证模型。
然后,就是硬实力了,无论定义战,价值战,论证模型战,最终还是要依靠辩手和队伍的实力,翔实的资料,合理的类比,直插人心的情感配合流畅而优雅的表达,来提高说服力。
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媒介,网络自从兴起起就是开放、自由的象征。它的开放和自由很大程度是源于其匿名性。
“匿名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众充分的意见表达。如果说言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普通人能通过网络有机会发表意见的话,那么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也进一步鼓励了公民在网上的发言,人们也从网络中了解其他人的舆论。”
安全感就是网络匿名性的魅力,正如我们说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尤其是批评建议时,减少了后顾之忧。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封建历史的国家,对言论有着的千年桎梏。而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匿名性极大地释放了网民的表达意愿。(古)
议题是公共政策的前身,公众议题则是议题在成熟扩大期公众参与讨论,表达民意这样一个阶段,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是推动政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推动政策拟订的群众性很强的一个东西
第四,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传统媒体对民情、民意一般都有个加工、筛选的“把关”程序,有时一些更真实而一手的舆论、呼声却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工序”。同时,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有所担忧。这种“无记名投票”式的宽松、自由环境,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网络匿名性有助于公共议题的讨论 1.匿名性保证多元化声音出现
2.揭露黑暗的社会现象 3.0
网络匿名性: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即是说在网络社会的交流活动中,参与交流的主体,其社会属性的缺失或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无法确立和无法认定
起初,韩国网民大多是支持实施网络实名制的。2005年7月YAHOO韩国网站对互联网用户对此进行了在线舆论调查,7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20%表示反对,前者是后者的4倍。赞成者的理由是,认为引进实名制后,会有效地减少没有根据的辱骂和诽谤,大大缓解网络暴力。
然而,却有很多因素导致了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废除。
其一,反对网络实名制的声音始终存在。早在2005年就有社会团体反对网络实名制。他们认为网络实名制将导致言论自由的萎缩、个人信息的暴露、以偏概全,是对“有良心的因特网公众”的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实行网络实名制,每个人的网上活动都有记录,会在韩国形成一个“恐怖的监视社会”。
其二,实行网络实名制以来5年,并未达到大幅度减少网络暴力的初衷。据首尔大学一项研究,5年来,韩国网络上的诽谤跟帖数量仅减少了不到2个百分点。可是为了这2个百分点的降低,韩国政府与社会却付出了巨额的管理成本。
其三,网络实名制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发生了矛盾。网络实名制造成了互联网用户各种信息的外泄。随着网上搜集的个人信息大批量被偷窃或泄漏之后,舆论出现废除网络实名制的要求。
其四,近几年推特(twitter)、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等国际社交网(SNS)大量涌现于韩国是导致网络实名制行将被废除的根本原因。2007年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时,这些SNS工具在韩国尚不流行。当这些SNS进入韩国后,它们的韩国运营商都不接受网络实名制,因此这样对被迫接受网络实名制的本土门户网站就很不公平。前者的访问量明显大于后者。
然而SNS社交网站近年来在韩国政治生活(各种选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韩国使用Twitter的人数约七八十万。他们大部分都是能熟练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微博、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年轻人。据推测,Twitter大约能影响400万-700万人,这对全国人口不超过5000万、选民不到4000万人的韩国而言,其对选情的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
8月23日,韩国宪法裁判所的判词是,网络实名制“控制上传非法信息、在造成损失时能获知加害者的立法目的完全可以通过IP(网络地址)追踪和刑事处罚、损害赔偿等得以实现”。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实行网络实名制达成社会公益性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政府和公众的初衷有较大落差,因此,网络实名制在韩国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必然的了。追问: 额怎么会怎样哦? 追答: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自由沟通,如果认为加以限制,这是对其的阻碍行为。尽管限制互联网,在某些小的角度有一点意义,但是对于互联网本身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害了。更何况,这也是对民主的遏止。。。
对网络实名制的致命一击发生在2011年7月,当时韩国一家著名门户网站和一家社交网站被黑客攻击,约有3500万名网民(韩国2010年的总人口为4800余万)的个人信息外泄,包括名字、身份证号码、生日甚至地址。此次事件让民众和政府都意识到网络实名制的巨大危害。
对于实名制,韩国政府的初衷之一是保护民众隐私,显然2011年7月份的用户隐私大量泄露是一个绝妙的反讽。此次事件大大刺激了民间和舆论对网络实名制的批评,也促使韩国一些网站开始采取措施。几家门户网站事后表示,网民在注册时登记的身份信息,将在注册后被删除。这既不违背法律,也保护了个人隐私。而这四年以来,不少韩国民众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甚至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这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已使网络实名制失去意义。
在批评网络实名制的众多原因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网络实名制扼杀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并使对政府的批评成为沉默的声音。韩国的民主党也一直藉此反对网络实名,称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民主国家所为。认为网络实名制让民众平等而广泛地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渠道进一步紧缩,言论空间更加逼仄。
网络实名制也的确能达到如此功效。据韩国首尔大学教授的一个研究显示,以IP地址为基准,网络实名制前后,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上的沟通。”金宰贤在其FT中文网专栏写道。
在韩国用户信息泄露时间发生后一个月,《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说:韩国的经验表明,实名政策是个糟糕的主意,“互联网是混乱、肮脏和匿名的,但它最好能保持这个状态”。
中国互联网前不久遭遇大量网站账号密码被盗并泄露,如果这些发生在实名制后的中国,后果将不堪设想。韩国的失败经验,应该能给中国推行网络实名制敲响缓行或不行的警钟。
第五篇:读书有助于树立正确人生观
读书体会---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读书是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