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式太极拳的教学程序研究
八式太极拳的教学程序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八式太极拳也叫一段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规定教程的一段太极拳,即初段位中的一段考评套路。对于太极拳的教学,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采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一些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科学性的程序,旨在提高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质量,以实现优化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八式太极拳 教学程序
八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规定教程的一段太极拳,即初段位中的一段考评套路。共有10式(含起势、收势),全部采用杨式大架太极拳,吸取了杨式大架太极拳中最为主要和基础的八个动作。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1]。八式太极拳以连续弓步为主要步型变化,整套八式太极拳基本上都是由原地左右对称的单个动作组成手法动作以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正手即棚、捋、挤、按为主线变化而成。按中等速度练习用时两分钟左右,对于初学者是一套行之有效、体验杨式太极拳动作风格的拳术。适合于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习练,均能起到养生、健身、防身的作用。一、八式太极拳桩功教学
(一)太极桩。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在胸前捧圆,指尖相对,目视两手之间。
(二)开合桩。站平行步,两腿自然伸直,从太极桩动作开始,两手五指指尖相对,徐徐向外拉开,使两臂与胸部连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状,目视前方。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两掌中间。
(三)升降桩。两腿自然伸直。“升”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降”时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同时下按至与腹部同高,两掌与两膝、两脚均相对。目随手而动。
(四)抱球桩。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右臂屈抱于胸前,右掌心向下;同时左臂屈抱于腹前,左掌心向上,两掌心上下相对好比在两臂和前胸之间抱着一个大球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二、八式太极拳基本功教学
八式太极拳虽然只有8个动作(除了起势和收势),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复杂。需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八式太极拳基本功主要包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眼法。步型步法是太极拳的关键,步型的练习有利于下盘动作稳定,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
(一)主要步型有弓步、丁步、独立步。做弓步时圆裆沉胯;做丁步时要虚实分明,屈蹬腿的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做独立步时支撑要稳定,提膝,脚尖自然放松。
(二)主要步法和腿法有前进步、侧行步、蹬脚。做前进步时一脚,向前迈出,以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前移;做侧行步时脚跟先起,落脚是脚尖先落,保持身体平稳移动,两脚交替进行。在整个步法的进行变化过程中身体重心要平稳过度,不能忽高忽低,身体姿势保持正中。做蹬脚上步,抱手,重心前移,分手蹬脚。
(三)主要的手型有掌,掌型虎口呈弧型,腕部保持松活;手法有单推掌、搂掌、侧分掌、立云手、挑掌等。
(四)身法是指腰带动躯干的运动方法。三、八式太极拳的套路教学
(一)单式动作
太极拳单式练习是指把套路中的动作单独拿出来进行动作规矩练习、进行发劲、技击的练习。单式训练,突出肢体特定部位技击功能是提高训练者技击意识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演练水平,就必须将套路拆开,将其中的每个动作进行细化、分解,增强身体各个部位的柔韧性.灵活性和爆发力。首先,外形动作与拳架符合,进一步对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内涵来检查。可挑几式拳招集中练习,先求势正招圆,劲力饱满。如倒卷肱、搂膝拗步、野马分鬃、云手等动作,都可进行单练。以左搂膝拗步为例:1.并步站立,2.开步举臂,3.马步双按,4.丁步举臂,5.屈臂出脚,6.弓步搂推,7.后坐翘脚,8.丁步举臂,9.弓步搂推。外表上的姿势、动作(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等)要求达到正确、纯熟,而各项行功要得法,意、气、神、形要协调一致。具体作法是:动作进行到了半途停下来(进行中的姿势不变)站一会,通过检查体会之后再继续往前动作下去,一个动作分成若干段来练完,这样动动停停,不仅体会到动作在一个微小的范围内的合法性,还体会到在此微小范围内的整体平衡性。如此化粗为细地练,每次虽是一式重复百遍,而每遍都有新鲜感,同时有新体会。
(二)全套动作
太极拳的整套动作应该是连贯的,不能有明显的停顿,特别是劲不能断,意不能断,全套动作的完整练习是在单套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套路演练中,要求一招一式,动作准确、连绵、顺畅、缓慢,要能达到完整的效果,需要解决的是每个动作之间转换的衔接,前一个动作还没有结束就要酝酿下一个动作的形态,甚至可以把前一个动作的后半段和后一个动作的前半段看作是一个动作来处理,即动作之间的过渡,各起、止动作不能过渡地停滞。在做全套动作示范后,观察第一个动作结束时过度到下一个动作的手法变化如云手动作的重复性,教师讲解示范后运用完整教学法,要求学生在练习过渡动作时,除了体验过渡时的“圆”,亦要感受以腰为轴带动两臂运动的发力方法。
四、结论
在进行八式太极拳教学中,为了提高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质量,提出八式太极拳桩功教学法、八式太极拳基本功教学法、八式太极拳套路教学法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多下功夫,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擎玲,黄家莲.试谈高校太极拳的教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3).
第二篇:八式太极拳练习口诀
八式太极拳练习口诀
两臂平举肩放松,双掌下按气下行。抱球迈步要协调,弓步左棚劲饱满。捋挤动作要舒展,双掌前按臂撑园。双掌前探不耸肩,搂膝推掌腰身转。迈步猫行稳重求,园活连贯意气连。
——(海飙太极)动作要求
(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
行拳走架歌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十三:打好太极拳,先从简单易记的口诀说起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十四: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十五: jgrjgr123: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这个是我的亲身体会,网友正好留言讲了,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朋友留意)
十六:董英杰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第三篇:和式太极拳教学训练方法研究
和式太极拳教学训练方法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 59 发布时间:2011-03-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一般太极拳的基本教学步骤:第一步,先教基本架势,手法步法,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基本动作概念:第二步,进行分段教学,套路与单式动作同时进行,初期以套路动作为主,单式动作为辅,后期在巩固套路的同时,以改善动作为主。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大致的概述了太极拳教学的一般步骤。依我看来学习和式太极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明确和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除具有其他一般太极拳的特点外,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归纳起来为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
(一)合
“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技理相合,太极真谛”。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和式太极拳不仅在技法上强调“合”的重要性,而且在编排上要求体用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拳架怎么练推手就怎样推。
(二)顺
“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习练和式太极拳要求做到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脚后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气以直养,经脉畅通,自可达到健身与养生的效果。
(三)中
“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中正,居中才能中正。和式太极拳行拳走架,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歪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和式太极拳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行拳走架要“求中”,意念要“守中”,技击要“用中”。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
(四)平
“耍拳宜心平气和,松身敛神。身法以中平为宜。”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在行拳走架时,两手要相吸、相系。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绳线牵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作以圆或弧线的形态使身体的左右、上下、内外协调运转,让拳架动作紧凑圆活,形成身体各部分运动时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和谐妙合的动态平衡。两肩平、头平、心平。心平能气和,气和身自平稳,身不散乱。
(五)轻
“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此喻甚当,应切切深思”。轻则灵,心静意灵,表现出来身体的轻灵。灵则巧,步子轻灵进退自如。身法轻灵,则转侧纵横无不随心。起手轻灵,则听劲如秤之准确,加一羽、落一蝇就会随机而动。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太极拳轻灵柔和的运动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均衡,故太极拳能调养气血,陶冶性情,达到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气血顺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六)柔
“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起劲化力的手段。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这是化僵为柔,积柔成刚。有心求柔而无意得刚,正是太极拳无为之为的辩证结果。
(七)圆
“一圆即太极。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圆是太极之象,圆是活的基础。和式太极拳素有“圆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作圆、或弧形或抛物线的转动或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
(八)活
“浑身一气如轮子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身如活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和式太极拳步法灵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屈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粘连黏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太极拳的论述中多灵活、圆活、柔活并用。和式太极拳轻、灵、圆、顺的特点形成了活泼自然的特色。用意则活,用力则滞,神意活泼,手足灵活。
二、其次,采用分解教学法学习和式太极拳
在理解了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后再学习套路,能使练拳者少走很多弯路,能够很好的区分动作与其他拳的区别,注意细节动作的习练和练拳风格的培养。在进行分解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武术基本功的练习
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太极拳这个项目又是对身体协调性要求很高的,故身体素质的好坏很重要。现代社会有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不管干什么事都是不行的。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有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而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就是练基本功。
坚持练习基本功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自身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柔韧性及弹跳能力。在每次教学前应该先练基本功,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在练习基本功时应该有针对性的练习,不能每次都做同样的动作。协调性差了就进行有关提高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弹跳能力差了,就进行加强腿部力量的训练。
太极拳中腰和腿都是重要的环节,腰为上下肢体相连之处,各动作的变换都要依赖腰的灵活性,腿是太极拳一切动作的根基。无论是进是退,重心移动,都必要靠腿的功底,功架是太极拳动作含义的直接表现。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腰部和腿部,每次教学中都不能放松基本功的练习。
(二)教学时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法增进教学效果
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是由许多不同的单个动作组成的,而每个动作又是独立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法,即先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建立整体动作概念,对整个套路有个大致的了解。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在和式太极拳套路中有的动作较复杂,路线变化大。对于这些动作复杂的,初学者易出现动作的不协调,上下肢动作的不灵活。因此,可采用“肢体分解法”,先教上肢动作,再练下肢动作,然后再进行整个动作的练习。在学习倒撵猴这个动作时就可以分开来练,先练习上肢动作,再练习脚步动作,然后再合起来练。
在运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掌握好分解动作后必须多做整体动作的完整练习。以避免在一个完整动作中不能做到连贯均匀,出现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完整动作连接阶段,首先要注意动作圆活,其次要松静结合,最后要做到手、腿、身法、步的协调一致。
(三)讲解要形象,示范动作定准确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动作灵活,前后连贯,所以在进行讲解时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生动形象,力求多用简易明了的口令。比如在讲解弓步的要领时,可用“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身体正”来进行讲解,学生听懂后很容易记住。讲解还要注意动作的先后,逐层阐述。如在讲解“斜行”一式时,先讲解手的动作,再讲解朝哪个方向走以及两手两脚的运动路线。
在做示范动作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别进行镜面示范、正面示范和侧面示范。在选择示范位置时要适当,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示范动作。若是背向示范,应站在队伍的右前方,并随着学习套路的进展及动作方向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移动示范位置。另外示范动作要求做到完整、准确、规范,注意示范的多方位和示范方法的选择。以直观式教学展现出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整套动作连贯均匀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示范的时候要结合指导讲解,借助语言作用,使初学者不仅建立正确概念,而且能体会动作要领。
三、最后,要了解和式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技击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一个动作有很多种用法,比如斜行一式就有六种用法。踢、打、拿、靠、摔是和式太极拳技击中最主要的五种用法。和式太极拳在技击中要求融合“三盘”,活用“二十四法”,其中“上八法”(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在和式太极拳中用途最广。
“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这是和式太极拳经典的技击论。就是当对手出招时,要舍己从人,何处挨打就在何处解决问题,绝不能逃避,按照拳架走圆划弧,迅速改变对方力的方向,并进而还击,充分做到“舍己从人,化打合一”。最终达到“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学到某个动作时要把此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该动作的攻防含义。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们去更好的理解动作,使每一动作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客服一味求快、为做动作而动作的盲目性,利于做到形神兼备和富于节奏感。通过对攻防含义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拳意的理解,增强记忆并增加了趣味性,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牢固了运动技术表象的定型。使学生能主动地琢磨比划每个动作,促使技术动作更准确与规范。
四、结语
练好太极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要付出脑力和体力的复杂活动过程。在练习时,既要方法得当,又要坚持不懈,如此才能有所成,进而练好太极拳。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柔活体现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特色,以阴阳运转形成技法的圆活精妙。其独特的技理特点吸引着众人的参与,当今社会,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厚爱,作为太极拳的又一奇葩,我们应努力的挖掘和探究,使其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杨式太极拳修习程序
杨式太极拳修习程序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站桩开合功、起式、猫行步等每式单练盘架子推手、单操亚散手散手。
站桩:杨式太极拳的站桩以无极式等为入门桩法。无极桩练“松静”,内养为其桩效。因劳作习惯使人们的“身弓(脊柱)”变形,用力时局部为多,久之,则身弓变为S形,使力击打时有力无劲。为获得技击所需且合生理卫生的“身弓”、拳打脚踢时的劲力“均整”,必须对不合理的习惯进行全面否定,无极桩等是实施的第一步。练无极式桩等要求关节似曲非直、静心体会放松状态下的身体情况,实质是从“本体感受器”入手,对其产生的“感受性冲动”进行改造或重建,是“复归于婴,还天籁”的过程。将本体感受器材放在身体和意识都处于“松静”的状态下——除基本的维持正确身姿的弱刺激外,不受其它外部或内部造成身心紧张的刺激,身体处于近似“空”的体感中,本体感受性冲动“近似于零”。“舒适”与“得保持身姿最小之力”是“松静”的标志。“松静”且能“舒适”的久站无极桩,则本体感受性的改造初成(要求修习者每次站桩不少于20分钟)。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都是交叉渐进式的,前一程序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并得到巩固后,再逐渐加入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减少动作学习的泛化过程,加快动作学习的分化过程)。因此,在继续维持修炼桩功的“质、量”外,要加入新的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开合功等。
开合功。起式、猫行步:起式是原地位置不动的动功,此程序主要修炼在小动或微动情况下,本体感受器对身体如何保持“松静、舒适”的感受性的确认,初步建立在运动条件下。本体感受器怎样做到减少外部或内部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影响,如何继续维持身体近似“空”的体感,初步学会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内容的“用空”,是进一步改造和重建新本体感受性冲动的开始,也是上肢去僵入柔的过渡过程。通过开合功起式的修炼,上肢可学会“松静”,在动的情况下强化本体感受器对“松静”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松静”感受性冲动。这种“松静的感受性冲动”是意识对神经激发的前提条件,因为身体无论处在相对静止或运动下,如何保持用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纯度”,提高产生正确冲动的效率,都需要整个身体“松静”的支持。否则因内外相对因素与意识混合而干扰意识对神经的正确激发及效率,因此,“松静”在修习中的始终保持是内家拳修炼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果说开合功起式是对上肢在动或微动下的“松静感受性”的培养,那么同理,猫行步则是对下肢及腰胯“松静感受性”的培养,也是下肢及腰胯去僵入柔的初步过渡性过程。这一步法也有上肢不动及下肢、上肢配合的开合伏按全身性的猫行步等。由于拳架中的行走转化多以猫行步变化而来(散手也不例外),因此,前辈们十分重视此内容的修炼。
每式单练:据前辈们说,最初的太极拳叫老三刀,只有十三式。而十三式是十三种劲力,后来才衍变为现在的太极拳。太极拳尚劲不尚招,其修炼的内容当以劲力为主,修习程序中每式单练,即是各种劲力训练上身的法门。由于练劲力及换劲,很多动作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合规矩,因此上身较慢(动作的泛化和分化过程较长),所以,先辈们在教授时甚至几月才教授一式,今人修炼也不可贪多。
每式单练是产生劲力技能的本体感受性的重要阶段。劲力的产生是“起于足根、传于腰胯、形于手指”的,就劲力内部形成而言:“以骨骼为刚架,骨骼与关节一起传导肌肉产生的动力,肌肉为动力源泉。中枢神经为指挥,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及协调肌肉收缩、关节传导、骨骼刚件撞击先后次序,并将肌肉、关节、骨骼穿联形成“节节贯通,完整一气”的具有流动性的劲力统筹官能。而“坐镇”于各部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则起着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劲力产生过程中的肌肉动力及肌肉群运动顺序的信息。并监督肌肉收缩或伸长是否达标的信息,同时还为保持肩架结构的完整性向中枢神经组织发出是否到位信息等。劲力由试而知,每式单练是“试”劲力的具体实作过程。知劲力才能用劲力,才能变劲力,组合不同的劲,才能劲变人不知。试劲的过程就是劲力上身的过程,也是劲力在身上产生、定型的过程。劲力在身上的定型就是“连锁的、复杂的本体感受性”劲力产生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杨式太极拳初修单练时,由于运行方式与习惯不合,加之动作的学习,“松静”不易做到,只要勤修前面两程序,将其中‘“松静”的体感在每式单练时自然体会出来,并在老师指导下,将劲力运行线路在身体上表达好,动作慢慢就会合规矩(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等)„„动作能做得既合规矩又感觉舒适,就表明产生劲力的本体感受性初具规模,内动产生,初步知力。
杨式太极拳外形动作运行较缓慢,这样运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缓慢中“用空”。既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的动作内容,又在运行中柔化肌肉,增大对本体感受器的绝对刺激量,慢慢定位各本体的正确感受性及其先后次序等。二是“意识对神经的激发,以及神经对气血的支配,通过长期反复地意识对神经的激发,内动就会产生,通过内动带动外动,外动在被带动中与内动的磨合,以及外动反馈被带动的信息都能对本体感受器产生有效用的刺激,内动带动外动的过程是内动运行的过程,因此也是产生劲力的正确本体感受性的过程。应注意的是,内动得来往往是在“被动”中,在若即若离中(与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相似,见前),因此,稍有执着,则不见“内动”踪迹,只有当身体保持“松静”,并寻求“舒适”自然时,即内外相对因素最小时,内动才会产生,身体才会渐渐感觉到,并且内动也会因此而壮大,此即所谓摸劲——感觉到(摸到)劲这种东西了。出现摸劲的感觉就是知劲的开始。如何保持身体的稳静是杨式太极拳内动的产生关键。
盘架子:将每式单练穿联起来即将各种劲法穿联起来修炼就是盘架子。盘架子虽说有高、中、低、左右互换及回复到桩功中“意炼”的修习法,但其修习目的不外柔化以换劲和完成本体感受器的变劲,运化劲力正确感受性的建立。太极拳在技击运用中要求意在人先,劲变人前;劲力运行无凸凹、断续处,力断意接等。盘架子的修炼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柔化可解决“意接”及“劲力运行无凸凹处”,而每式单练的穿联则模拟不同情况下身体如何解决劲力的内生、劲力间的内换、内转,即怎样完善本体感受器的“应变”能力和劲力感受性在运化中的定型问题。盘架子仍然要求维持身体的“稳静”,特别强调减少内、外因素对“稳静”的干扰。因为只有在“稳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内动产生之力,并在得内动产生之力后柔化运行,换劲才成为可能。在换劲中找出化生不同劲力的不同本体感受性及其之间的联络途径,才能渐渐定型之。盘架子的最初阶段尤重“默识揣摩”——用身体去感悟——内动的生化。当内动产生,内劲形成由无到有,由有到强时,意识才能由最初的“仅仅完成动作之意”渐转为意识诱导为主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实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有了物质保障。内劲的强弱是意识激发动神经产生效应作用程度的标志。“有感而应,一触即发”,有赖于此程度的大小。前辈的每日十数遍地盘架子正是为了强化“激发”、增大“程度”。
推手、单操:上述修炼过程是修己身知己的过程。虽然其间也加入些“练时无人似有人”的攻防意识,实际真正用起来,由于敌之高矮肥瘦及功夫的好坏皆不是“意”得出来的。解决此不足,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推手。在“温柔”中舍己从人探敌劲向,造人背或顺之势,寻得发劲击打之机,是知彼、控彼的修习过程。
外界环境的改变,外力的作用,都会使身体的“稳静”,劲力产生的本体感受性等出现紊乱,实践证明,推手的修炼可以过渡性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修习推手的作用在于慢动中让身体适应变化,渐渐恢复身体的“稳静”,练成不受外界干扰的“平常心”。前几程序修出的关于劲力的本体感受性等也能在推手运用中得到确认、修改和巩固,劲力也能在实用中运行通畅,同时增添了身体对机势的识别与运用等。即强化训练了在“知彼”情况下对相关内容的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建立“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也是切实修出“一触即发”的感觉,彻底完成劲力产生到发放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劲力的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我们习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规范,循拳之规律行动。在训练中严格规范动作,绝对不能有随意性。太极拳的规范和规律是怎样的呢?
1.不应单单将太极拳看成是单纯的拳套。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松肩垂肘,空腰松胯,展指舒腕。还须合乎动静开合、脚虚松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等规范。要按太极拳的规范习练,则没有不成功的。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论,操作中不规范、功夫仍难以上身。如太极起式(4动)。一般人练起式,首先松左腿,重心移到右腿,为右腿重心。左腿向左开步。然后,左腿落实,右腿重心移成为左右腿双重。这是不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规范操作。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下去,练拳者向右移动重心时,你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绝对站立不稳向右跌出,因为他的动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当然站立不稳。
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行功的操作如下:1.动松左右脚,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功夫上身。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稳如泰山,脚与地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第五篇:太极拳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传统运动,风格独特兼具有健身、自卫、表演、竞技、娱乐、怡情养性等功能,适合不同年龄的人士终生练习。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太极拳不单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保健运动。因其在运动过程中可得到宁静,从而能够达到静心养气的效用,尤其能够十分显著的降低抑郁、焦虑、困惑等其它消极情绪。在我们的学生学习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古代文化思想,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终身受益,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责任。
一、太极拳教学的现状
在学校体育中,太极拳的内容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太极拳,只在部分大学里才有机会学到。也许,在他们的眼里,这种慢悠悠、软绵绵的拳种是给老年人锻炼身休的,而并不清楚太极拳中所包涵的中国古典文化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各种健身操、健身舞及各种健身器材的普及,提高了人们锻炼的意识,人们已深深地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太极拳面临着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二、太极拳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机能。太极拳要求分清虚实,步法稳健,动作轻灵,迈步如猫行,对运动系统尤其是膝关节、双脚的骨骼、肌肉、韧带是很好的锻炼。
4、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三、对中学开展太极拳教学的展望 1.加强理论学习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太极拳强调“以心使身”、“以意识引导动作”,它要求身内外充分轻松,思想安静专注,用意而不用拙力,使每一动作始而意动,继而内动,而后形动,亦即每一动作之前,先有该动作之想象,随之内脏、骨骼、肌肉群向预定之方向做好安排,后使每一举手投足都做到“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使学生明白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含义。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先有其意而习其形,那么达到形似只是水到渠成,会出现不求形似而有形似的效果,否则将欲速而不达,会使动作成为机械式的体操,有形而无神,与“形神兼备”相去甚远。重视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特征的理解,学生会在学习初期就能有意识感觉太极拳,使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化主动。
2.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太极拳运动特点较多为舒适缓慢,但对于没有这样运动体验的学生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演练时的慢速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对动作的路线掌握不够清楚,另一方面会让初学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适时采用“慢拳快教”教学法则能将路线复杂、方向多变的动作简单化,使学生对动作一目了然,增强对学习太极拳的信心。“慢拳快教”的方法可以体现在:先下肢后上肢,先分解或组合,把运动路线在快速的情况下向学生讲解清楚,并加以练习,当动作基本掌握以后再将练习的速度慢下来,慢至正常的演练速度。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动作。
3.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加强感知训练。循序渐进是太极拳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方法和合理手段。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完成教学任务。
依据体育心理学的理论:“要学会或完成一个身体运动,必须首先建立这一动作的本体运动感知觉。人们依靠本体运动感知觉,去学习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运动提高本体运动感知觉。”而太极拳又是非常讲究个人体悟的。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身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会加快初学者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度。因此初学者首先找到练习太极拳动作的本体感觉,然后,依靠感知觉去逐步接受太极拳运动“用意不用力”等练拳要求就比较容易了。
4.鼓励学生课外练习,与终身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太极拳教学的重点是练,光学不练,起不到好的效果。往往会导致:“教过,学过,过段时间似风吹过。”在学生基本掌握全套动作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加以强化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动作质量,进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学校体育文化,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利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踏入社会,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大纲对于体育课的要求业已发生变化,强调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再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太极拳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总之,我们应该重视教育,重视体育教育,更要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提深体育课的质量与效果。来加强个人身体素质,加强全民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