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

时间:2019-05-15 06:4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

第一篇: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

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本文阐述了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性,结合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实际,提出从教学改革、校内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施。

关键词 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

上世纪90年代,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学校试点和推行,作为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的桥梁,已成为现代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是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传统茶学专业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冲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茶学人才,重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茶叶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武汉大学茶学专科,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武汉大学茶学专业迁到浙江农业大学(现并于浙江大学),部分教师和职员调入华中农业大学,建设茶园和茶叶加工厂,从此我校茶事活动从未间断。1994年恢复招生,到2003年,建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茶学专业摆脱困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水平的

有效途径。

一、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现在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结合)是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的合作[1],也有人提出了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行为相结合的观点[2]。笔者认为后者更能准确表达产学研合作的含义。高等学校具有教育和科研两个基本功能,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显然,这种结合指的是教育和科研两种行为的结合,而不是两个部门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结合)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包含后者。产学研合作包括教学主导型、产业主导型和综合型等三种类型[3],教学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即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要为教学活动服务,但不能忽视科研和生产活动的独立性和功能的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想状态是三者在密切合作,平衡发展的状态下,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或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才智。茶学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校内,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适度加强经营创收,以校内茶叶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功能优势,实现三者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外,要加强与茶叶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的需要

茶学专业是我国政府重点保护的传统特色专业,在过去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茶学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茶学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专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茶产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国际视野和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一方面茶学高等教育对当代茶产业的贡献偏少。要改变这种状况,茶学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基本点[4]。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是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亲历创新氛围和过程,不断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完整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得到足够的磨练,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茶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产业链,涵盖茶树栽培、加工、深加工、品质检验、贸易 和经营管理、茶文化等各个领域。目前,还没有一所学校的茶学专业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满足各个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需要。因此,高等学校需要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内部,也应做到产学研密切合作,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力争为创新型茶学人才的培养提供较全面的保障。

2.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茶产业水平的需要

与国外相比,我国茶产业水平整体偏低,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价格指数和单产等指标上处于劣势地位[5]。科研与产业脱节,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汇聚了大多数茶叶科研力量,这是中国茶产业的希望所在。建立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依靠学校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产业实际,针对性开展科技创新,借助产业部门平台,使科技成果与国内和国际市场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形成生产力,这是提升我国茶产业水平的客观需要。

3.是构建和谐茶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茶学专业作为农科专业,理应关注“三农”问题。我国涉茶农民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茶产业成为许多茶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依靠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与地方茶厂(场)开展各种合作,积极参加科技扶贫,提高茶叶栽培和加工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茶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发展,是茶农和地方政府的迫切需要。

二、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生产经营为保障,以提升产业水平为目标,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创新型茶学人才,为产业提供合适的战略思想和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搭建了两个平台,形成了两种产学研运行机制。在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协调发展。

1.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前提

高等学校不管采取何种教育模式,教学始终是中心工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如果只注重科研和生产,而忽视提高教育质量,就会使学校丧失培养人才的本质特征。因此,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茶学专业以学校组织的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形成开放办专业的理念,将人才培养贯穿于产、学、研各个环节,树立了以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我校茶学专业承担的“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教改项目获2001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茶文化优质课程建设,还承担了“构建旨在提高茶学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等教改项目的研究任务。

在课程建设方面,强调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特点,努力做到“三个融合”,即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6]。茶学专业根据地方茶产业实际,不失时机地将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添加到茶叶加工学教学内容,创立了茶叶加工学“三自”封闭式实习模式,即学生在实习期间,尽量减少与外界的联系,通过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评茶,多次反复,熟练掌握六大茶类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名优绿茶手工和机械化加工技术。最近几年,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市场也对茶学专业学生的茶艺表演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因时而动,扩充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茶艺实训力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茶艺表演技能。茶叶加工和茶艺表演是我校茶学专业学生两项特色技能,受到多家媒体关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给予了报道。

教师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起人、组织者、执行者和监督人,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茶学专业的老师,不仅要成为教学和科研能手,还要具备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能力。几年来,我们一方面坚持每年让专业老师深入茶叶生产和加工第一线,了解产业状况;一方面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茶学专业的全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

2.搭建校内外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

教学科研基地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我校茶学专业一贯重视基地建设,形成了两个平台,两种运行机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格局。(1)加强校内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主要有三个来源:学校拨款、学生实习产品销售所得和茶艺表演收入、科研经费等。学校拨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如2002年学校投资20万元用于厂 房建设,2003年拨款10万元建设13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学生在实习和对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除支付学生报酬,剩下的作为基地日常管理费用和学生活动的开支;结余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引进,从2004年至2006年,茶学专业教师将结余的20多万元科研项目经费用于购买提取、浓缩和喷雾干燥机组,萃取和层析机组,全套乌龙茶加工设备和各种实验仪器等。目前,我校茶学专业拥有校内茶园40多亩,120平方米的名优绿茶加工车间,40平方米的乌龙茶加工车间,40平方米的功能化学实验室,40平方米茶制食品实验室,100平方米的茶叶审评与茶文化实验室,180平方米茶叶理化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各类实践教学需要。其次,要解决管理问题。学校、学院和专业均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体,由谁管理,直接关系到基地的运行效益。实践表明,应用性较强的基地,由具体的专业负责管理是最佳选择。我校茶叶基地采取在学校和院系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校财务部门管理财务,由茶学专业负责日常管理和经营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茶学专业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产、学、研三种行为的融合。第三,要解决运行机制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产学研合作教育效益的最重要的方面,能否将教学活动真正地融入生产和科研过程,能否促使生产和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这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运行机制作支撑。我校茶学专业采用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所谓一体化,就是指生产、教学和科研三种行为的主体是同一个单位,即茶学专业。这种运行机制的优点在于它克服了生产行为的利润期望与科研行为的成果期望对教学过程的排斥和干扰,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2)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校外基地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另一个重要载体。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一贯注重校外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在湖北省恩施州、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宜昌市和云南省红河州建立了6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基地。主要运行机制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茶学专业与生产企业或科研机构之间,在合作共进、互惠双赢的原则下,实现生产、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10多年来,先后有近400多位茶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各茶区基地,开展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科技服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由我校茶学专业学生亲手制作的名优绿茶达5000公斤,产值达150万元。

3.创新科学技术,搞活生产经营是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

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科技创新不仅为教学提供最新的课堂讲授内容,还是专业与社会合作的纽带。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始终把科学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形成了以名优绿茶研发为特色,以茶叶及资源植物开发和利用及功能 化学研究为重点,兼顾整个产业链的科研格局。近几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移民局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华中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合作项目以及各种横向课题,总数达16项,经费超过300万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1项;获专利4项;撰写湖北省地方标准4个;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学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本着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让他们参与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并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鼓励并支助学生开展自选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研究;做到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与某个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在参加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茶学专业本科生每年至少发表2篇以上的科研论文。

生产经营虽然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但是作为应用型专业,茶学专业走的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生产活动成为专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生产活动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学和科研经费的不足。依托专业科技力量,我校茶叶基地研制出名优绿茶、茶枕、茶叶脱氧剂、茶叶蛋糕和面包、超微茶粉等产品。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这些产品的生产任务,还要参与茶叶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既是生产者和工人,又是质检员和管理者。每年学生实习产品的销售收入达10多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教学条件,支持学生的各种活动,如支助大学生茶艺表演队;为每年一次的校茶文化节提供资金保障等。现在,我们正在策划成立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第二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社会事业系

侯晓霞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中又一重要的课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院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并于2000年由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几年来,该专业一直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一)涉老产业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具有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开始走向社会养老形式。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及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这样对养老设施的条件环境、照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单靠以前的福利形式的服务和家庭服务,已难以满足客观要求,而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产业化的模式。当前,各地新建了很多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等涉老产业,涉老机构的设备条件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从事照护服务和管理的人员总体来看数量不足,素质上也不能满足要求:数量上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而素质上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很多是下岗职工、临时工,很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生活上、精神上、医护上的需要。因此,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院经过对国内外大量的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通过专家们的严密论证,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它的建立不仅填补了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更有利于提高涉老产业的整体水平,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必须与涉老机构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合作,才能准确地把握涉老机构的切实需要,正确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产学研合作,才能充分利用涉老机构的教育资源。从目前学院的办学条件看,虽然建有高水平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学生在校内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多数是模拟的,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真实职业环境和对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老年人,实习和实训内容是要面对真实的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没有真实的老人群体,不可能真正掌握对老人的养护技能。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涉老机构,在涉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到涉老机构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涉老机构的现状,另一方面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涉老机构中有多年从事老年照护经验的高级护理师、护士长等,可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4.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首先,产学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由于学生在涉老机构实践过程中,自己成为工作实践的主体,这一身份的改变大大增强了他们接受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体会到涉老机构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自己目前还有哪些缺陷,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第三,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努力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5.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教师可以承担涉老机构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配合涉老机构及相关行业搞技术开发创新或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还可面向涉老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和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6.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树立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在高职教育中则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我们培养的学生,其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不仅取决于我们学校自己的评价,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其认可和聘用,即最终学生就业的实现。通过产学合作,涉老机构在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全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业状况,又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素质的考核,必然会促进涉老机构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又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所以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合研合作的道路。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成立至今已与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大连市工人疗养院、大连铁路养老院、旅顺社会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北京东方国际太阳城老年社区、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等32个涉老机构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涉及国有、民营、中外合资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实质性合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产学研合作的载体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各涉老机构中的高级护理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也参与其中。专业指导委员会一方面担负着学校与涉老机构相互沟通,密切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即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在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教学计划。在创建该专业时,学院成立了专业工作小组,其成员到大连及全国其他城市的涉老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了DACUM(课程开发)论证,根据社会各养老机构的工作实际需要,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然后围绕目标和规格确定相应课程。六年来,我们反复修订教学计划,使得现有的教学计划更趋于合理完善。该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养老机构培养懂得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的高级护理员,为各级老龄产业输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老年休闲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及老龄产业的开发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为此,我们在课程建设上构建了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和老年常见病护理三大护理主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学时分配上:理论学时为1442学时,实践学时为1214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5.5:4.5。

2、制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为保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断改进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现已建立起一个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大纲体系。

(三)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完成:一是在每门专业课的总课时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时为实践课,与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合,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以见习为主,每进行一次就及时填写实习记录并上报教务处实训科;二是规定在第一、二、三、四、五学期分别安排2周实训教学,专门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安排第六学期为毕业实训,我们制定了整套的实训计划,规定实训内容及要求。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训中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在实训过程中配备了带队老师和涉老机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训时要直接深入到对老人的护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实训成果向学校汇报,学生毕业实训鉴定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进行,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2000年我们在校内建成面积300平方米,投资100万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内设相谈室、洗浴室、理疗室、家庭护理室、健身活动室等,着重训练学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医学护理等方面的技能,2003年又拨款20万用于更新实训设备,以便让学生掌握现有设备及技术的同时,了解国际先进的护理方法与技术。学院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的32家涉老机构都是我们的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我们经常到学院附近的大连铁路疗养院老年公寓现场教学,学生可在老年公寓通过观察、相谈和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和积累相关知识技能资料。然后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现场指导、总结,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老年公寓的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直参与指导,效果很好。我们还将一些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人接到学院老年养护实训室组织活动,由学生担任组织和护理工作,老人们活动得很开心,同学们也很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便于学生直观地接受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教学内容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收集和制作,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深化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考核方式、方法做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卷定终身。卷面所反映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高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是实际的操作能力,所以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也不符合涉老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我们将主要专业课考试内容做了调整,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实践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除了在校内老年养护实训室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外,我们还采取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方式,到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与用人单位一起实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在我国为首创,一直以来,国内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学院专业教师与涉老机构合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同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料,并根据高职教育标准的要求,编写出护理专业课程讲义。近几年,我们不断总结教学及实践经验,与涉老机构相沟通,共同对讲义进行修改和完善,坚持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原则,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并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与衔接,这些讲义得到涉老机构专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资格标准中对老年人护理的要求,在内容、体系等方面又做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现已编写出教材,拟出版发行高职高专系列老年护理教材。

(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规定专业任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原则及规律,按教学大纲及高职教学的要求授课。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我院与日本濑户内短期大学、澳大利亚中吉普斯兰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领域交流。专业教师和涉老机构护理人员积极投身该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该专业已参与国家、辽宁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教育部的科研课题,另一项已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教学改革二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近20篇。我院对专任教师加强实践培训,提高实际技能。教师每年都要至少2个月在涉老机构参与实践活动,有2名教师分别在旅顺福利院、革镇堡敬老院兼任副院长。由涉老机构的领导、高级护理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我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讲学,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新动态及行业发展前景,使本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五)开展培训和咨询

鉴于涉老服务队伍和涉老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以及涉老机构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的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各种短期培训,提高涉老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先后为辽宁省民政厅、大连市民政局举办各级养老院院长及高级管理服务人员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与大连市慈善机构、香港汇丰银行合作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并使之在养老护理员工作岗位上实现再就业;为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组织的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技能培训;专业教师为各级养老机构提供业务咨询,为大连市劳动局承担了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工作,定期为大连电台、大连电视台做老年养护咨询节目。几年来我们开展培训达1000余次,各种咨询活动100多次。培训和咨询工作得到涉老机构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六)产学研合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做好毕业生就业前培训指导。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涉老机构培养具有从事老年护理、老年产业的产品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事护理,还是从事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服务群体,所以从事这一行业就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服务观念。毕业前期,我们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从事老年护理,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如果缺乏这“三心”,即便有再高的专业水平、再强的能力也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首先,我们请来了养老机构的院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大量事例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意识到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请民政局、老龄委的有关专家,就国内外、大连市的老龄化、养老机构情况及行业前景、市场需求等方面做充分系统的分析、预测并介绍相关的政策。通过介绍,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倍受鼓舞。比如今后社会劳动保障部将借鉴国外的模式对养老护理员划分为几个级别,持证上岗,不同级别不同报酬,而我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工作,经考核就可拿到高级护理员资格证。获悉这些信息后学生们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心。

2、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我院重视学生的毕业就业推荐工作,学院先后派专业教师到北京、天津等地涉老机构联系毕业学生的就业。自2002年以来,现已有三届毕业生144人,已毕业的学生受到涉老机构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都达100%,为大连市乃至其它省市的老年产业输送了高素质的老年养护专业人才。其中有3人在北京东方老年国际太阳城,2人在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10人在大连社会福利院等任管理和护理工作。

三、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坚持学校主动性原则

同我院合作的涉老机构大多数是靠学院主动寻求而来的,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机构少之又少,这主要是涉老机构对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功能缺乏认识造成的,也是因为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还没完全被社会所认识和接纳,根据当前涉老机构的现状,学校必须主动向老年产业寻求合作,主动为他们着想,主动向他们汇报学校教学情况,主动为他们服务,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院能在短时间内便与众多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涉老机构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支持和帮助。

(三)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涉老机构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培训市场、技术市场等与高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和涉老机构的共同利益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学校和涉老机构在事实上互为供方和需方。在人力资源方面,学校要向涉老机构提供合格的人才、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在教育培训市场,学校可以向涉老机构提供员工培训的相关服务,涉老机构则可以向学校的教师、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因此,要想取得产学合作的实质性成果,首先要遵循学校与涉老机构利益共享的原则。另外,既然合作双方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必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一定感情,双方都要加以珍惜,并用心维护和巩固,感情来自于真诚的交流与互动,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将更加持久。

总之,我们对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无论从理论高度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索。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出适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Education in Network Surroundings 我校信息技术实验班,以德育作保障,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网络资源、电脑工具和用网页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创建了自主学习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依据,探索教育变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多功能网络教室

电子校本教材

网络实验综合课 引言

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以德育作保障,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网络资源、电脑工具和用网页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创建了自主学习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的老师以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方式;学生有更充分的自由度、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 ——学习的能力”。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探索教育变革的可能途径,为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依据。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2.1 自主学习策略

为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课题组贯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 交互式学习”为辅的核心思想,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加以培养,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近期任务是初中3年,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考试技能,适应中考以及今后高考的需要。

2.2 学与教

(1)充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教学模式。由于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各科的不同课时安排,我们将教材重新组合设计了下列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各学科按需将它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利用BBS论坛提交作文,评价、讨论、追踪。电子举手分层教学 电子邮件网上求救 屏幕广播控制教学进程 网上影院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织各个模块 布置任务网上学习当堂练习联机讨论解决共同问题 用活动桌做小实验 图1 教学模块

(2)网络实验综合课,开辟课堂教学新途径如图2所示。动手做实验——由活动桌组成的操作平台;记录数据——笔记本、电脑;电脑查阅资料——网上、电子光盘;这种学习场所更像未来的实验室,集学习、实验、创作于一体。如果计算机再与外部设备连接,学生的学习环境就像在个人工作室、公司、工厂的技术部工作一样。为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我们还将教室延伸到大自然,如:到鳌园里上语文对联赏析课,圣诞节开英语游戏课,到万石植物园、南普陀、华侨历史博物馆上生物、地理、语文、历史综合课等。其中一组学生协作以鳌园里的对联为导入制作的“中华文化精髓”网页入选“2002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作品。

图2 网络实验综合课

2.3 自主学习与电子校本教材的建设

引导学生善于应用网上资源进行各学科的自主学习,主要使用的资源有:华人教育网、中基网、台湾英语直通车、BBS论坛、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等。打字练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为使练习打字有兴趣及成就感,将练习打字的过程用来制作电子课本,既保证了汉字练习,又完成了电子课本的制作,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举多得。让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以相关学科为发散点,自愿组成学科小组,分工、协作将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学习资料和课本、读书笔记等组成学科式、问题式的课程资源库(图3),这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这样发展了学生筛选、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综合再学习。现师生共建的初一年级语文电子课本已经制作完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中;英语建立网络评价网站,用于自我检查和测评。上述活动,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需要的知识,正如有一句教育名言所说的“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图3 校本课程示意图

2.4 评价方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和赞誉,学生在学习不断得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氛围,我们发现学生们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

(1)逐步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各个学科的单元考核,注重学习过程,记录平时的参与成绩,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利用网络或反馈系统进行自测,初步建立网络考试系统。考核评价个人网页、小组网页和评价能力(每人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各小组及各科教师共同评定。采取两种监考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人监考或无人监考的方式参加考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信和自我约束的环境,培养诚信意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建立个人信誉。

(2)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会使用文字、图形、网页、动画等应用软件;基本掌握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法;逐步达到能用电脑作课堂笔记的水平。应考能力要求卷面考试成绩达到对照班的成绩(图4)。学科竞赛,在参加厦门市“信息港”杯网页制作竞赛中,有2人名列获奖学生的前十名;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探究 性学习,学生将发生在身边的事、图4 小学入学平均分与初一上平均分对照 网上搜索的资料,制作以探究学习为内容的网页,实验班96人有77人完成了制作,参赛的33件作品中有6件被“2002年福建省青少年暨科教工作者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展示会”选中。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3.1 德育管理模式和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协作的基础上,是一种主动的、主人翁式的德育教育。

(1)个人自主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学会管理、成就自己,通过制作网页、照片、录像、写总结等方式建立成长档案和记录所有活动的资料,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义务导游活动让学生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图片,自制导游小册,其后建立导游专栏,将导游活动延续下去(图5)。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感觉;开展自我、小组、教师、家长的一系列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在自主管理中“自我发展”的境界。

(2)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竞选班长分自我推荐、竞选演

图5 为游客义务导游 说、民主投票3步进行,引导学生肯定自己、展现自我。采取链式管理模式,通过作业、目标测试、社会实践、班刊、电脑登机卡记录等项目,评选每周一星和优胜小组,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向家长发表扬信,网上表扬,进行小型的参观活动,休息日开放网络教室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适当满足学生玩游戏的需求。学生自己创办班刊《寻梦之窗》《紫风铃》,每组每月一期,让学生自写、自编、自评,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这一系列活动过程记录在实验班的网页里,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3)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学生不经他人同意就复制、删除他人文件,“黑客事件”不断,“好学生”也会因好奇做出损害他人的事件。如使用黑客工具导致网络阻塞,竟敢在公开课前15分钟,让全部学生登录不了教师机,一节生物公开课险些失败。经过努力,大家认识到网络将许多个人资源公共化,电脑和资源有公共财产也有私人财物,每个学生既要使用它、也要建设它、维护它。教育学生必须有充分的主人翁意识、有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观念,简言之“利人即利己,损人也损己”。目前,网络教室的软、硬件维护工作由学生网络管理员负责,师生已进入共同爱护、维护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初步建立了网络道德规范。4 存在问题

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实验方案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某些措施有抵触,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这个实验班在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教学经验越丰富,改革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淡薄,自然形成了对立面,不仅对实验班的实验方案起阻碍作用,甚至左右课题组的老师,使教学可能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家长重视学生素质的同时更关心分数,影响了孩子也造成了对实验方案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游戏甚至为了玩游戏欺骗师长,还需老师、家长的规范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上迷航”的危害性并学会自控。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实践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的挑战。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是实践课题也是新生事物,在围绕学与教四个要素的转变上,还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建立在充分自主、协作基础上的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监督的模式,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创造了条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能拓宽知识面,与中、高考的大综合接轨;我们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造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终生有用的能力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To aim at moral education as a guarantee, the Information Technical Experimental Classes of Jimei Middle School are carrying out an experiment on the subject of ‘self-study’, ‘team work’ and ‘interactive study’.After a term of practice, by making use of network sources, computer tools and web pages, we have created a pattern of students study as center,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that students manage themselves,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examinations and find the best crunode between info-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search for all the pos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第四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何元诚

张文明

公鑫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12)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 探索

Email:

393390125@qq.com 自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究生。以下结合中医骨伤学的学科特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科研、教学、临点,就我们在该学科临床专业硕士研究床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高层次骨科生培养探索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研究生如下 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要做到对临床专业硕士素质教育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和创性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坚持理论、为突出。本文就高质量中医骨伤科学实践、科研并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做一探讨,临床1 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临床医学理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论与知识 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如何培1.1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养高质量的临床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进行探索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在这方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诊断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相关报道较多[1]。面,CT、核磁共振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我院中医骨伤专业作为国家中管局重促进了骨伤科学的临床进展;在治疗方点建设专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如何面,传统骨伤科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局更好地开展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限,或争议很大,近年认识有很大变化,究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如骨科脊柱多种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治疗之争日益激烈;骨水泥,钛笼等先和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进器材的应用都极具挑战性。而教科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书或专著往往只能起到基本培训的作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用,在新进展方面明显滞后。为了使研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能了解到本学科最新进展,特别是究生的培养, 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学会临床知识的更新能力,同时也为了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 促进导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我们采取导————————— 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座(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项目(NO:2008B046)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作者简介:男,1952年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教学展的方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临床科研。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导师为学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生指定精选阅读参考书目,由导师指定学生所要阅读的本专业参考书、本专业的杂志期刊,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式小论文等。

1.2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的掌握。科研知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临床专业研究生要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突破,首先要充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进行医学科研所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由于骨伤科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故而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医学研究生还要掌握诸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让科研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研究生要具有对医学科研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更好地保证医学科研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的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 将来的研究生将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意味着高级医学人才教育的重大失败,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臵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2重视临床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的个体知识产生于临床实践之中,尤其是骨伤临床,其个人在实践中的体验、直觉、经验学识等都是在长期的临床期刊文献

实践中获得的。向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既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研究生自身个体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高尚医德、严谨医风、顽强意志、合作精神等熏陶的过程。加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2.1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要求。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我们通过多次召开临床科主任和导师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明确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导师都能够准确地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区别,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导师对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指导力度。

2.2 加强培养过程管理。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要想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加大督导力度。如轮转科室的组织安排,有关临床能力的集中培训,出科考核、阶段考核、毕业考核等,使他们始终有条不紊地按照培养计划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标准。

2.3 导师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多位教师的作用。按照导师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个学生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由4名不同临床和学术方向的教师组成,要求学生跟随不同指导教师成员所属医疗小组分别学习至少3个月,并且实行阶段考核制度。同时为了更好地协调,科室每3个月召开一次研究生培养碰头会,所有导师指导组成员和其他教师一同就研究生培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的工作意见,保证学生全方位掌握骨科多方向的临床技能。

2.4 重视各级查房和讨论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所有新入院的病人,由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高职称以上的老师组织新入院病人病情讨论

期刊文献

会。要求每位研究生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和综合诊断分析(包括鉴别诊断),提出全面诊断和治疗计划。在日常查房中,要求研究生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见,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科室的其他各级各类查房和病例讨论,要求研究生按照上述模式积极参加。

2.5 培养研究生抢救骨科常见危急重症能力。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急诊、危重病人多,训练学生抢救危急重病人的能力是骨伤科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参与急诊接诊工作。对于科室所有危急重症的抢救,要求研究生首先到位,参加病人的抢救。事后由主持抢救的老师组织全体研究生对抢救工作分析总结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危急重症的抢救来学习和积累有关临床知识。在适当观摩后,我们尽量给学生在指导下或独立进行腰穿、术前定位、打石膏绷带等操作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的目的。

2.6培养学生书写优秀病案记录的能力。严格要求各种病案记录书写,因为书写各种病案记录(特别是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分析)是评价临床医生的标准之一。我们要求研究生自己尝试书写病案记录等医疗文书,在书写过程中,全面反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依据,经常分析病人目前的主要矛盾、存在问题、治疗效果评价、更改治疗的依据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在书写某一病种住院病历之前,必须先再次阅读有关专著一次,以提高病案记录的内涵质量。科室每月进行优秀病案评比活动,并对优胜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科研能力。

3.1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核心。高层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把期刊文献

医学科研知识运用于医学科研活动,解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培养重点。主要包括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设计的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实际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将科研训练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在平时繁忙琐碎的临床医疗实践中, 不能忘记科研意识,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实践,善于总结思索,要有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从临床点滴细微处入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课题,为课题寻找适合的病例。

鉴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与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求临床专业硕士生必须以临床科研为其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不允许以纯实验研究代替临床研究。强调开题报告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开题报告掌握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科研标书的书写要领。重点培养对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的能力(包括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特点和研究可行性。由导师和科室首先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再进行正式开题报告会。我们始终认为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3.2正确设计医学课题的思路、方法与目标。良好的科研思维是做好科研的基础再次,对医学科研相关的信息要具有获取、识别、分类、评估和使用的能力。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使其思维具有系统性、有序性、层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准选好自己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要求学

期刊文献

生每三个月翻译一篇与本人课题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紧跟国际潮流,写出文献综述,并提交专家、同学组成的课题审查组开会讨论,列出提纲与进展初步安排。保证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3.3较强的科研文书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科研知识、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通过文字完美地加以表达。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邀请院外专家教授及医技人员给研究生讲学,组织新技术、新项目专题系列开题讲座。这种实践,不但拓宽了临床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且对结合临床进行科研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科研训练应该紧密地结合临床实践, 也应该贯穿于临床实践中。临床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临床,最终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以上只是我们在过去9年培养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探索的一些初步体会。其他共性的一些问题,如严格考核制度、针对临床研究生的特点进行选题和论文答辩等,国内已经有较好的经验介绍[3] ,在此不再重复赘述。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亟需解决,建立一套合理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评价系统是我们今后探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方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医学专业教育,中医教育在中医药继承发展历史上起了关键的作用。笔者以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关键就在于中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硕士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下一步博士点的申请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研究生多数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思想,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下降的问题,但是我们期刊文献

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中医骨伤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评价系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会逐步成熟并走向成功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课题, 要根据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不断调整, 才能培养出既有广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地、有计划地向更高的方向迈进,使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

[1] 肖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2003 ,2(1):47~49.[2] 董震.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6 :69.[3] 李杰,郝宗山,葛树建.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 ,18(6):374~375.

第五篇:经贸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10年产学研合作教育

经贸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10年产学研

工作总结

我院的办学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2010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我们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把这项工作作为迎接2012年评估、以评促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来抓。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们更进一步地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措施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之中。在历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工作成果得到了消化和提高。拓展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基地的功能,完善了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设施,加强了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在2010级新生入学之前,认真研讨了原有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听取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意见,走访了毕业生所在单位,听取了毕业生的建议,进行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这些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围绕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和毕业生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体现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使教学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实训课程教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每门实训课程都配备了实训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建立了实训能力测试题库。使教学各个环节都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对于专业名称,“会计电算化专业”,以突出培养基层工作人才的特点。对于人

才培养目标,各位专家认为,要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真正顶岗的实用型人才。理论知识的教学应以“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经常邀请专家委员会委员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开展各种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比赛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专家建议开设《形体展示》、《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等课程,以锻炼学生的形象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能力,以达到职业活动要求,并对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等提出了建议。各位专家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修订了2007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以增加实践技能训练为目的修改了课程设置,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多种讲座和实习实训活动,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指导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二是加强了对教师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一方面,我们选派了多名教师到几家著名的会计电算化或ERP软件公司学习,取得了用友、金蝶会计电算化专家培训师资格,为进一步进行行业培训、建立培训基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请实际工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所有年轻教师进行了会计基本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掌握了诸如珠算、点钞等方面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的工作上取得了进展,得到了多

家公司的支持,并与用友软件公司、大运会计师事务所、世纪海潮环保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关系。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四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产学研合作的多项日常工作。与太原市财政局等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培训合作,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了包括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珠算等级证书、中级电算化证书等多项技术培训。提高了毕业生持证上岗的比例,使课堂教学更紧密的与岗位应用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部分教师在暑假期间继续到协作单位参加财务审计和课题调研活动。实行教师定期联系企事业单位制度,使广大教师接触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透过市场看到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变化,从而使他们以亲身实践为实例,现身说法地进行案例式教学。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毕业课题大多也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拉近了课堂与实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并为专业教师的调研和寻找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加强了与兄弟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交流,我们专程到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等次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就产学研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为我系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和迎接专家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是召开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调整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人

员的组成,听取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增加了专业实训基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刚刚接收本专业10名毕业生的大运会计师事务所所长李海军委员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场表示除本接受毕业生以外,每年都会为毕业生实习提供大量的机会。她也针对我院毕业生的表现,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实训教学的意见。会后,她还就双方进一步合作培养学生,将岗前培训移到课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谈了自己的想法,并派来注册会计师为学生讲授了“所得税申报工作底稿”等专题。山西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财务处长针对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实际,对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多适应性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富士康进驻太原之后,将会带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为主的配套企业进驻。这就需要我的人才必须适应外资企业的发展的需求,培养综合性的外资人才,在商务英语、合同认证、国际贸易等方面多多加以选择。如果有这样的人才一次要几十个都不够。新调整的委员更加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使我们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总的来说,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活动,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实务资源、丰富的信息和有益的意见,已经运用到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中,修改了专业名称、人才目标,修订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开展了多种实习实训活动,改进了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同时在实训基地的利用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通过几年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不断摸索,我们从中不断地

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从中也体会了更多的艰辛。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好产学研合作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我们感到有较大的难度。我们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当调整、充实专业指导委员会,使每一个成员切实负起责任。通过集思广益,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2011.2.14经贸系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会计电算化2010年产学研工作总结

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二O一一年二月十四日

下载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对于学员下部队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能......

    合浦县农民中职教育办 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合浦县农民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广西合浦县概况 合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全县辖15个乡镇、245个行政村、28个社区,行政区面积2380平方公里,海......

    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精选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合作教育已成......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徐 昭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江西交通职业技......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实践方法探索1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实践方法探索 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瑞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勿庸置疑,教育......

    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1

    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的定义一度被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可见学校教育的确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途......

    中德合作楼宇智能化专业试点项目实践与探索[合集5篇]

    中德合作楼宇智能化专业试点项目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建玉 213016 摘要:本文根据中德合作楼宇智能化专业试点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对中德双方楼宇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