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梵天佛地》(全八册)(意大利)图奇 著 魏正中 萨尔吉 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2384页 580.00元 《探寻西藏的心灵
——图奇及其西藏行迹》 魏正中 萨尔吉 编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162页 48.00元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高山杉
意大利硕学图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与利玛窦同乡)佛教学、西藏学巨著《梵天佛地》(Indo-tibetica)汉译本的问世,是中意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与《梵天佛地》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辅助读物《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下文简称《行迹》),收入不少有关图奇生平和著作的权威文章。细读《行迹》,我们会发现图奇虽曾踏查西藏多年,却从未到过汉地(图奇去过日本,参看哲学家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1973]回忆录《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区立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38-139页)。可是,图奇不仅懂汉语,译注过许多经史子书和汉译佛典,还同民国佛学界有过书信往来。《行迹》对这些往来无只字提及,现将其辑录在一处,供《梵天佛地》与《行迹》的译者和读者参考。
图奇与支那内学院互赠书刊
图奇不仅在其名著《汉译陈那之前的佛家因明论典》(Pre-Dinnâ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1929)中引用过吕澂关于藏译本《集量论》的研究(《〈集量论释〉略抄》,《内学》年刊第4辑,民国17年12月初版),而且在此之前就同吕澂所属佛学研究机构支那内学院有过书信往来和书刊互赠。在支那内学院《内学》年刊第2辑(民国14年12月初版)“本院概况”第九条“对于国外佛学界之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年二月,《内学》年刊第一辑出版,即分赠东西各国大学图书馆及佛教学者,又与日本《宗教研究》、《东方佛教徒》(英文)、《东方青年》(英文)、《佛教新闻》等杂志,法国《亚细亚学会会报》等,互相交换。又东西各国学者收到年刊后,多以著作报赠,如日本姊崎正治赠《东方之宗教及社会问题》(英文),佐佐木月樵赠《真宗佛教之研究》(英文),比国蒲桑氏Loius de la Vallée Poussin赠新译世亲《俱舍释论》全部(法文)等,意国多谦氏G.Tucci赠《宗教传说材料之研究》(意文)等。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感想?暇祈赐知一二。承索拙作,兹奉上《学衡》杂志等出版物若干册,先生阅之,亦可略知敝国思想界之大概。又蒙赐译《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一文为意文,甚为欣幸,译成出版,祈赐一份。此后先生于《学衡》杂志诸文,如欲赐译,皆所欢迎,不必征昌极同意也。敝国佛学盛极于唐(耶稣纪元后七八九三世纪),不久而衰,千余年来,此学沉沦,近乃略有复兴之机,书志出版亦颇不少。先生如需中文出版物,昌极愿择要寄赠。至此次先生所赐一书,尚未寄到,谨先谢谢。耑此敬覆,即请
讲安
景昌极上 一九二四年〃八〃十五
图奇之信由《东方杂志》转来,这并不奇怪,因为景昌极那篇《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就是刊于《东方杂志》民国13年(1924)1月第21卷第2号,同期还有支那内学院另一员大将、景昌极的密友缪凤林(史学家,字赞虞,浙江富阳人,1899-1959)写的《唯识学之重光》。图奇应是看到《东方杂志》上的文章后才写信联系景昌极的。景昌极在信末提到“先生如需中文出版物,昌极愿择要寄赠”,大概后来也真的寄出了。图奇写于1928年的论文《陈那是〈因明入正理论〉的作者吗》(《著作年谱》,第64号,《行迹》,第82页),曾引用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和神泰《因明正理门论述记》的“南京版”(The Nanking edition of the works by Kwei-chi and Shen-t'ai),其中“南京版”神泰《理门论述记》正是支那内学院刻本。景昌极1982年去世,留下《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名理新探》等论著。我手里还保存有他儿子1979年8月13日代笔写给《文史哲》编辑部的一封信。
图奇与觉社的通信
除支那内学院景昌极外,图奇还曾与佛学研究团体觉社(《海潮音》即为其机关报)通信联络。《海潮音》民国14年(1925年)4月第6卷第4期第2-4页刊有《意大利杜斯来函》,任鹤宾译,附英文原文。“杜斯”即Tucci(原文误作Tuce)的别译。此函《海潮音文库》第四编《尺牍》和《佛学丛论》均未收入:
执事先生台鉴:敬启者,鄙人收到极有兴味之《海潮音》杂志,循读再三,复得极有价值的学识的文章数篇,拟作一报告,报告于特别贡献佛学之杂志Alle Fonti delle Reli-gioni(即《宗教之源》)与罗马大学中东方学校教授所编《东方神学杂志》二书。鄙人所报告者计三篇,俟下月公诸敝杂志,当送贵处一本。执事可于此寻着鄙人之报告。鄙人之用意以为将中国科学与敝国学者互相接触,故拟正式请贵会特别精通佛教哲学之会员帮助敝志。所撰论文用中文写出,鄙人精心译成意文,付印当期迅速。倘 执事仁爱为怀,请代介绍极有学识之中国学者与大印书馆,鄙人藉此可得到中国最近关于研究佛教史与哲学之重要的贡献,则感激无既矣。各书收到之后,吾辈将印一大部杂志而确立彼此互相交换有兴味的佛教主义之书籍之规则。鄙人最大用意,是使鄙人精力成功,可在敝罗马城中组织一佛学会。倘蒙不弃,希早日示复为荷。肃颂 公绥
杜斯载拜
覆书请用中文,因鄙人能十分了解也。如执事知佛教徒有来敝国者,请将鄙人之通信处示之于彼。
杜斯又及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佛学之真理而研究之解释之,或不至有辱使命也。敝国精通佛理而又能适应世界思潮者,群推敝社社长太虚法师,现方讲经北京、五台、天童等处,久具传教欧美两洲之志愿,海天万里,有缘人或能亲近风仪也。佛经散在各流通处,大印书馆亦无完全者,如有所须典籍,敝社可以代为搜罗。佛教徒有来贵国者,自当照办。此覆,并请 教安
中华民国十三年又四月初四日
《海潮音》编辑主任张化声代表全社顶礼 图奇与觉社的通信,时间上要早于和景昌极的通信,不知何故晚一年才在《海潮音》上刊出。
在《内学》年刊第2辑(1925年12月)登出“意国多谦氏G.Tucci赠《宗教传说材料之研究》(意文)”这条消息前,图奇已于同年11月以意大利驻印度外交使团成员的身份到达印度孟买。此后五六年(一直到1930年),他一边在加尔各答大学和泰戈尔的国际大学教授意大利文、汉文和藏文,一边在印度各地游历和研究。在此时期以及后来踏查西藏期间,他是否仍与中国佛学界保持通信联络,我们期待意大利方面的学者在图奇档案中会有所发现。
(本文所录四封书信,都经我重新断句。原文明显错误不通之处,酌情做了补正,校改理由拟于他处论之。感谢吴长青帮忙扫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海潮音》上的四封书信)
第二篇:《梵天寺木塔》教学反思
尝试、合作让文言文教学更精彩 ——《梵天寺木塔》字词教学反思
常州市兰陵中学 杨蓓丽
《梵天寺木塔》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结合学生已接触过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作为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时而习之,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字词疏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就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且不说字词难懂,但就兴趣而言,不少学生就已经皱眉摇头了。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文言文,让文言文的翻译工作更有效地完成则成为不少语文老师思考的难题。
备课前我也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对于文言文,学生的抵触心理究竟来自哪里?无外乎就是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仔细想一想,文言文真的难懂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不可接受吗?其实倒也未必,毕竟我们有一只强有力的拐杖,那就是页下注释。可是学生对于书页下的这块宝地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是不是与我们老师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有关呢?一味的强调讲解完全剥夺了学生自学的权利,以至于不明页下注释为何物,因为平时上课他们无需观察,只要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就万事皆可。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只是死记,当然没有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了。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
2、熟读课文、参考页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并总结疑难之处。学生欣然接受,在课上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的朗读令人眼前一亮,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们也一定会不负众望。
文言文对于现代文而言,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个人独立尝试之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就显得的尤为必要了。
课堂教学中,在疏通文意环节,我设计了组内质疑讨论,提出个人的疑难,小组合作解决并总结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学生的问题更集中了,在全班交流质疑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质量,如“贻以金钗”中的“以”,“便实钉之”中的“实”,“但逐层布板讫”的“讫”。通过学生尝试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对本文的内容都能大致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结合页下注释,确定了一种学习态度:自主尝试。
文言文也是教材中一种常态,我们教师首先不能以如临大敌之势对待,正所谓“越有难度,越值得尝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方法和态度的指导。
第三篇:天、地、人教学设计
天 地 人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学习基础和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认识“天、地、人、你、我、他”6 个生字;
2、.在儿歌、游戏等各种形式的复现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生字,理解字义,对生活中识字产生 初步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天、地、人、你、我、他”6 个生字;
三、课前准备:预习生字,学生做字卡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这个游戏吗?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做我说的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的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我们刚才看过的童谣,“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 我 他”,学生认读。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6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4.自主识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天:(1)联想识字。独体字,“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3)组词识字:天上、每天、天真。
地:(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3)组词识字。大地、地面、土地。
他:(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亻”。(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亻”,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他”。(3)组词识字。他们、他人、他乡。(4)形近字比较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人:(1)数笔画识字。独体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3)猜字谜识字。“天下一绝”或者“春节放假三天”。(4)组词识字。大人、人民、人们。
我:(1)联想识字。独体字,“找”字头上多一“撇”。(2)组词识字。我们、我的、我家。
你:(1)部件组合法识字。左右结构,“亻”加“尔”。(2)组词识字。你的、你们、你家。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字宝宝?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每天里,无论在哪里遇到这些字宝宝,以及其它你认识的,想认识的字宝宝,都留心读一读,比一比谁交到的 字宝宝朋友最多。
第四篇:天清地宁经典语录
行为是一种显像的心理,心理是没有显像的行为。行为受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控制。意识受个人无意识控制,而个人无意识只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具体表象。原型通过一个个变化的情综以及千变万化的行为而得到表象。
最难的是心安,没有分辨心,心安理得,你的心不安就不会得到真“理”。
强烈的情感属于无意识
因果又是众多力量形成的一种特殊状态,所谓的“因”是暂时这一个阶段的力,“果”是下一个阶段的结果,所以因和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三世,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一般来说只是我们内心固化的幻觉,也就是说当下这一刻就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全息。
气质和性格就是我们每个念头不断强化沉淀的结果,这都是从正心本心衍生出来的。透过命运的波澜起伏,要参悟到好坏、善恶都是从佛仙圣的本心、天性而衍生出来的暂时状态,千万不要当成永恒,而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不变的是随缘,随缘才能安,你能安就得自在,身心才会从容,人生才能洒脱自然。
妇女的德行,首要的是能够安静沉稳、少言寡语。真正有教养的女子,并不在于她有多高的才能,更不会自我炫耀。
我们都渴望自己心灵纯洁一点,悟性提高一点,境界升华一点,我们不愿意流浪生死,我们不愿意跟世俗红尘一起堕落,这样的一种良知、理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慢慢在扎根,然而,要它发芽长成大树,还不那么容易,因为举目望去,到处都是让你往下堕落,刺激你,给你诱惑,压力的各种力量。
所以,修行、发愿,不是强行拔高自己,当我们明白修佛就是让自己回归一种真诚,一种自在,一种从容,一种心里的释然之后,你会觉得任何有所图都是作茧自缚,自困牢笼,你发现,放下的只是枷锁,却迎来了无比光明和自由。
生命本来是很丰富多彩的,只要你不那么执着,不那么纠结,不那么厚此薄彼,用一颗平静的心去体会,用一颗随缘的心去接纳,放下那么多的对错好坏的评价,我想,你的路会越走越宽。所谓的业障,所谓的纠结,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烟消云散。
因为他自身的能量不够,自己本身无法使自己安顿下来,他需要通过一些时尚的东西、流行的东西让周围的人去关注他,从而吸取跟多的信息能量。所以要让一个人身心能安定,自在下来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本身的安定、自在本身是一个高度平衡的能量团,外在的风吹雨打,夸奖、贬低他都不那么在意,他已经是一个超平衡结构,就是处于太极中心点的能量。
在这个时代很多修行人也一样,以为修道就是追求更多的法术,来炫耀一些东西,控制别人;修佛的人就追求去极乐世界,积累功德,让更多的人羡慕他。其实他们骨子里面与俗人的追求名利、买服装是一样的。他不明白修佛、修道就是修一个身心的安宁与平静。
真正的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可以说有序的是道、佛的清净世界,乱七八糟,破坏的、刺激的、无序的是魔的世界。其实他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所以真清净是超越了这两个状态的。
丁同学:请教一下个人无意识与情综的关系
罗老师:例如,男性会喜欢女性,这是阿尼玛原型作用,但是不同男性喜欢的具体那一个、那一类女性是不同的。喜欢的那一类女性就是其情综的投射,这是个人无意识情综的作用。情综是原型这一共性在不同个体具体表象的集中反映
其实如果认真研究了易经,就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西方已经是玄学了,很多人读不懂。但是荣格的原型理论有无数个难以穷举的原型,我们在运用时候经常很迷惑——还有多少原型我们没有发现?我们还能再找出几个原型?不同原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是读完易经就知道了,其实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这些致命弱点早已经被易经所包含的中国式心理学所解决了。荣格的研究缺乏中国古代圣贤的“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整体论思维,因此,无法把不同的原型再次抽象归纳。而易经早在几千年前已经帮他整理好心理原型的归类了,所有的原型都可以抽象归纳为64种。64个卦象就是64种原型。64卦反映的64种原型其实是8种原型(八卦)演变而来的,8由4演变,4由2演变,2 源于1。所以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悟了一,则万事毕。一极为无极,太极以及太极衍生的万物都是一的产物,最终要归于无极。
把胡思乱想时间精力做点实在事情,老惦着自己如何如何,本身就是烦你痛苦的开始。你所遭遇的都是你自己编写剧本,既然觉得很痛苦,那就放弃这个剧本,开始编写新的剧本,换一种活法。多关注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积极的有价值的事情,自然会发现阳光快乐很简单。
不要指望去破除自我,更现实可行的路径是把自我慢慢扩大,从助人为乐开始、以觉悟“自我本无我”为最终。
这群失眠人的个性,他们的个性是非常固执、焦虑的。为什么他们会焦虑,固执呢?原因在于他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源自于他内心恐惧某样东西,但他不敢面对这个东西,所以他就需要抓一个东西来掩耳盗铃,因为不敢正视这个东西,所以他内心的焦灼就这样形成了。而内心焦灼的人们一般在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刻更加明显,这时候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必须独自面对自己,可又不敢面对自己,但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所以一到晚上他就不得不想一些东西,通过想一些东西来躲避那个内心深处需要他面对时的压抑,所以这时候你就睡不着了。
试图改变他人就是痛苦的开始,改变自己看人看世界的价值标准和立场,就是心开 高兴的开始
喊口号其实深层往往是虚荣心作祟,不管别人内心真实需要,不看具体时机和方法,只是硬塞一些自我感觉 好的东西给他人,这其实是虚荣心作怪
生理的基因可以遗传,心理的基因也会遗传。
为什么你想争?因为大家内心都有一个无意识的情综想去控制对方。为什么要控制对方?因为只有控制对方你才能找到一种真正自我的感受,这恰恰说明了你没有自我。
品牌的本质就是造神!消费者崇拜品牌就是崇拜神,他不相信心灵中的神,只能在物质世界中去抓一个神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他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另外一面,讨厌他人、就是讨厌自己。迷恋他人就是迷恋自己。
在崇尚自我的今天,表面上个个都很自由,很自在,实则上个个都很痛苦----由自私衍化的寂寞、孤独、空虚像魔鬼幽灵缠绕在那些崇尚自我的人的灵魂深处.这些心理失衡会形成一种巨大张力促使人不得不找些东西填补自己空洞的身心.于是在生理上就出现极其强大难忍的YIN欲---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极其需要抓一团肉来浇灭自身那团由自私激发的YIN欲之火在心理上就出现一种极度需要别人、尤其是异性来倾听自己声音,需要他人的甜言蜜语来安慰自己那孤寂的情感,无论是追捧情爱电视剧、情歌,还是抓住一个人来诉说衷肠,其实都是极度自卑,缺乏自我的表现.一方面极度自私崇尚自我,对身边的人和事很冷漠;另外一方面又极度渴望他人关注他,渴望找他人来倾诉情感,这样矛盾扭曲的人格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的原本真实.种了芭蕉 又怨芭蕉,爱完就恨,恨完暂时离开又耐不住寂寞,还得去找人--无论是原来那一个,还是快速更换另外一个,本质都是一样的,重新新一轮的爱恨情愁
人与人之间真的那么难理解沟通吗?真的需要那么多时间去陪对方聊天吗?人与人之间其实很容易相互了解的,只是我们往往都太自私了,脑海都固化自己私欲那个潜意识了,没有放下自己去接纳他人的信息。
女人的感情实际上是男人的性能量,女人老在感情上缠缠绵绵,实际上和男人XingYu发泄的表现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一股生命躁动的一团Yu火,男为阳,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性能量暴发性强,而且是来得快去得快,阳刚嘛;女人为阴,表现为缠缠绵绵,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所以,女的一发情没完没了了。
我再告诉你一个原理,男生比较喜欢用意志定个什么目标,然后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好啊,(在追求的过程中)就憋足了性的能量。这个过程可能是不畏艰险,最终的结果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达到了,第二种是受挫了。凡是这两种结果最后都会指向性的发泄,而且发泄的力度强度是跟你定的目标、意志力的强度是成正比的!
自我与自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从小积累起来的是自我越积累越固化,越有目的性,越累。自我是自性某种态势运动的产物,自性有无穷多种可能性,不生不灭,没有目的性,率真,是真我。后来积累起来的自我是假我。
儒家常常都是悲天悯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潜意识:我应该有所作为,我应该干点什么。而老子的结论就不一样。孔子是把人和自然,把自己和社会看成一个对立面。而老子则认为人其实和天地是一体的,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小壮老,生是来自这个自然,死还是在这个自然。你顺着这个自然,本性就不乱;你不顺这个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本性就乱了。
道家更多是从大宇宙与天地的角度出发去看人的心理与行为。儒家更多地是从人的角度,再去推演人的社会与伦常规律。所以道家更多的是宏观,儒家更多的从是人的立场,从微观局部来看。
第五篇:天坼地裂成语
【成语】:天坼地裂
【拼音】:tiān chè dì liè
【简拼】:tcdl
【解释】: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出处】:唐·李朝威《柳毅传》:“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
天坼地裂 成语接龙
【顺接】:裂冠毁冕 裂土分茅 裂土苴茅 裂地分茅 裂月撑霆 裂眦嚼齿 裂石停云 裂石流云
【顺接】:八花九裂 冲冠眦裂 发指眦裂 肝心若裂 肝肠寸裂 革刚则裂 海沸山裂 魂飞胆裂
【逆接】:昂首望天 拔地倚天 拔地参天 白日升天 白日青天 白浪掀天 抱恨终天 碧海青天
【逆接】:天上人间 天上无双 天上石麟 天上麒麟 天下一宗 天下一家 天下为一 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