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实施计划
《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计划
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中心中学 肖爱霞
一、指导思想
(1)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
(2)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3)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学派(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③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
④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4)心理学“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研究内容
①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具体分工、督促,归纳总结,并写出研究计划、研究总结等。
②张敏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前收集时事资源并进行系统的分类
③李杜娟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上利用时事资源理解课本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后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开阔视野。通过对新鲜的时事素材进行整合与提炼,将其融入到书本相关内容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习惯。④张桂芝、李洪涛老师:负责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即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探索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丰富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策略,推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课例,做到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时事要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在思品课堂中融入时事要素的效方法和手段,丰富时事和书本内容整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探索出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的教学模式,推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课例。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时事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
具体设计:
(1)、“我型我秀,新闻发布” 通常在思想品德课前,由教师指定学生进行3--5分钟报道国内外大事。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学生发布后,由其他同学补充或指正,然后教师作简要评论。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这是进行时事政治教学最主要、最具操作性的载体,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考试形势。(3)、“时事园地”
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各组成员相隔一定时间负责收集报刊剪辑、手抄报等各种作品贴在园地内。到了期末由同学和教师一起评比出优秀组。这种形式既可以增长学生时事知识,又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组织能力、编辑能力、欣赏水平、竞争意识等。(4)、“问答竞赛”
时事知识竞赛通常是将一定时期内的重大时政问题和有关新闻知识编制成多种形式的竞赛题,如填空、辨 析、选择、问答题等,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式(必答、抢答、轮答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回答,评判员依据回答的正确程度评分,然后以得分多少决定名次。时事知识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平时学习,增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自觉性。(5)、“学以致用”
它是一种通过直接考察社会实际进行形势教育的方法。一般说来,学生通过读报、听广播、课堂教学获得的时政知识属于间接知识。仅仅依靠这些间接知识,难以对时政问题形成深刻的理解。要真正理解时事问题离不开直接经验,离不开直接接触和考察社会实际。所以时事政治教学同思想品德教学一样,也应经常采取社会调查的方法。
(6)、“投其所好”初中生非常喜欢上网,怎样引导他们上网浏览时事?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电子阅览室上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浏览国内外重大时事。假期对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充分利用家庭电脑上网查询一周或一月来的重大时事政治进行系统学习,并及时下载以便学习中选用。
(7)、“成果展示”组织学生收集各种与时事有关的新闻图片、新闻的背景材料等,然后将这些东西剪辑 并粘在一块,做成报刊集锦。师生根据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观度等方面来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放在橱窗展览。这样既鼓励了获胜的同学,又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起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
总之,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五、总体计划
1、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第一、制定研究计划。第二、自主编制调查问卷。
第三、向两个被试班级的班主任讲明实验意图、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要的条件及注意事项。根据要求进行问题教学设计,作好教学实验的准备。
2、实验阶段(2015年11月---2017年3月)第一、前测:第一学期思想品德期中学业成绩。第二、进行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实验:实验班采用问题教学,控制班采用常规教学。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经验论文等。
第三、后测:第二学期思想品德期末学业成绩,并进 行显著性检验。
第四,进行问卷调查:对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实验时间为2015年11月---2017年2月
3、反思阶段(2017年3月-----2017年4月)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得失,提出改进措施,撰写研究报告。
七、2015年4月---2015年10月课题实施计划四、五月:
1、完成本课题方案的初步制定(肖爱霞、张敏、李杜娟、张桂芝、李洪涛)
2、课题组成员讨论并修改本方案(肖爱霞、张敏、李杜娟、张桂芝、李洪涛)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张敏、李杜娟、张桂芝、李洪涛)
六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精心备好教学实验课。
2、课题教学研究课
3、说课、评课,及时总结并反思。
4、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研究课的意见和建议。
7、课题组成员组织教师二次上课。
七月:
1、对教学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探讨。
2、小结课题研究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3、教师座谈
八月:
1、布置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
2、写好教学反思。
3、研读新学期教材。
九月:
1、交流暑期读书心得。
2、交流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十月:
1、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活动计划。
2、收集并整理教育教学案例、论文、教案及反思和日记。
3、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4、完成论文
第二篇: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要 围绕旁栏思考题展开论述,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利用旁栏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旁栏思考题 生物学教学 培养能力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5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许多章节的旁栏中都有与课本相关的思考题,简称旁栏思考题,紧扣学习重难点,思考性很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新颖的资源,体现出了新课改要求下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对学生在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等更广阔的时空内进行思考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创设各种生物学学习的情景,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忽略这部分内容,或者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虽然节省了时间,却失去了一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资源。旁栏思考题的类型和功能
按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目的要求,旁栏思考题可分为以下几类:(1)目标问题型:提出本节要探讨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重难点,如必修一、二、三每节开始旁栏思考题的“本节聚焦”。(2)同步问题型: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而提出的疑问,对新授课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拓展深化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这类问题所占篇幅最多。(3)计算问题型:需要运用整节课的主干知识去解决,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在必修二遗传部分涉及较多。(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批判性思维。(5)延伸拓展型:所提问题涉及到该节课前后学习过的生物知识,甚至可能跨到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旁栏思考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1应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预习和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必修三个模块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本节聚焦的问题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个重要参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投入、配合教学。教师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教师同样可以应用对本节聚焦提出的思考题针对性的开展。另外,部分章节开头旁栏思考题的“想象空间”的问题,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当教师提出问题“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同时展示旁栏思考题:“如果把细胞核想象成司令部,把细胞质想象成战场,那么DNA相当于什么角色?它为什么不能到细胞质中直接指挥蛋白质的合成?”教师可配合简单的图解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进行推理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从而导入遗传信息的转录的学习,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可以使问题变得直观,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也乐于思考。
2.2应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问题反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利用同步问题型旁栏思考题,让学生自我回顾、自我思考、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则能使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如必修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在以精子的形成为例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可利用旁栏三个思考题“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什么时候?”“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生物的遗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在不断反馈中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特点和过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3应用旁栏思考题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新教材中某些旁栏思考题,恰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不仅仅是甜味食物,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要定量摄取,为什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中:“为什么老年人皮肤上会长出老年斑?”;“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中:“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思考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当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4利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问题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些旁栏思考题是对讲授知识的拓展,答案是开放性的,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独特性、求异性。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中,旁栏思考有个批判性思维“有人认为,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的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基因突变的特点,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批判性思维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解决问题的程度如何,都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实事求是、科学的批判态度。而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成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通过思考讨论,有学生提出:“无数只昆虫可能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能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这类题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而且学生的兴趣很高,并不感到学习负担。
2.5利用旁栏思考题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有些旁栏思考题知识涉及面广,可实现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教学中应用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这一问题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方面知识,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并通过搜集资料及教师的讲解得到的知识,分析出答案,再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利用旁栏思考题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1适当调整旁栏思考题出场顺序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既是教科书的使用者,又是教科书的设计者,要科学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材中旁栏思考题在用于动态的课堂教学时,是需要有精心预设的,教材编写的顺序不完全从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去安排,教师有时需要合理的安排。以“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为例,有一个旁栏思考题:“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这个问题难度过大,在讲解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后,先用实际的例子讲解,可通过书后练习第三题为突破口,计算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数、水分子数,推导出: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一肽链数目。再思考以上的旁栏思考题,从而在降低问题难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旁栏思考题的教学,丰富教学的内涵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努力挖掘并增加有启发性的新的旁栏思考题,创设课堂思考的氛围,并培养问题意识。如“免疫调节”一节中,在讲到体液调节的过程中,对照教材中正文和旁栏的图解设计了这样几个旁栏思考:“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部队’――免疫细胞依次有哪些?特异性‘武器’――抗体是哪一种细胞产生的?出过水痘的个体以后不会再出水痘,主要与哪一种细胞有关?体液免疫中,抗原刺激抗体产生有几条途径?”从而联系生活实际,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部分章节旁栏思考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强,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不容易全面系统的解决,教师不适宜挖掘过量过深,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当旁栏思考题过多时,教学中要加以取舍,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讨论,也可将其余的留给课外思考,课前指导学生将旁栏思考题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课外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寻找较为准确的答案,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实施计划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实施计划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乡于2003年9月进入了课改实验,我们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在师生关系上倡导师生平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提出本课题研究也是解决我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我乡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乡之一,是属于老、少、边、穷的落后乡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处于全县末尾。近一两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上升,然而不少是靠老师和学生“时间加汗水”拼出来的。我们的教学现状依然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为此我们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中做了一项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教师认为
教学效率低,30%的教师认为教学效率一般,其原因涉及到课堂上师生缺少交流(46.5%的学生认为课堂缺乏沟通,教师不理睬学生),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82.2%的教师讲授时间超过35分钟,17.8%的教师讲课时间为40分钟),教师备课时只关注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差异(51.5%的教师对全班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教师授课方式以灌输式为主(81.1%的教师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具体数据及分析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调查报告》)等。因此,进行提高课堂教有效性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采用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活动是一个预设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预设就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而设计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教学成本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成效的提高。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
2011年10月—2012年3月:启动阶段
目标和措施:对课题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其基本特征;实验开始。对申报学校进行考察,确定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组织指导实验教师把握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实验教学的能力。
2012年3月—2012年6月:第一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学校的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组进行实验监控和督导;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交流;要求实验教师能说明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案的理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实验学习;鼓励实验教师发表备课教案,形成教案库。
2012年9月:第一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形成体系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案例。组织全乡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会一次,实验课竞赛一次。组织实验教师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评估;组织实验教师形成各种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方法;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请专家对实验进行一次会诊。
2012年9月—2013年6月:第二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进一步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程序;项目组进一步完善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的理论分析。要求实验教师完全掌握符合实验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
2013年9月:第二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项目组对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进行评估与总结。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
2013年12月:研究总结鉴定
目标与措施:对该研究课题进行鉴定。组织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展示;对实验学校(子课题)进行分级总结和鉴定。请专家对实验进行鉴定;录制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第四篇:《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材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总结
《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材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准备阶段总结
《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材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于2015年6月申报,9月被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2015年铜仁市基础教育教学微型立项课题。自申报以来,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课题组
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学校自由报名及学校推荐,成立了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组成的课题队伍。确定杨光隆为课题组主持人,吴兴洲、黎成等为课题组成员。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师生收集、评析时事政治新闻,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中也为学生打开一扇看社会的小窗口。目前我们学校思品课的时事热点教育,还仅仅临近考试才匆忙翻阅报刊或上网搜寻拼凑一些资料,集中印发给学生,以备考试之用,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积极了解国内外大事,观察、认识社会和分析国际形势的热情。为此,我们确立《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材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及研究方案,分析思考,力争积累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案例,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最后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时事资源教学的实效性;改变学生学习观念,让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及国际时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改变思品课空洞、枯燥无味现象。
三、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人教版九年级思品教材;收集近一年来时政资料并归纳整理的研究;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研究;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后运用实践研究。
其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为初中思品教师提供时事热点与初中思品课整合教学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实施时事热点与初中思品课整合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本学科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热爱祖国、主动关注社会、正确认识社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等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收集案例,具体分析总结经验及不足重视归纳总结和教学反思。
3、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按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通过对实践的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课题组教师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课题对成员教师集中进行了培训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六、理论学习
我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人教版九年级思品教材》、《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解读》,个人认真学习了《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初中时事教育常态化的实践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将继续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
七、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县教科教研室所组织的课题培训。课题组在9月16日参加县教研室主持的江口县2013年--2015年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指导会,通过此次培训,教师不仅对如何选题、如何制订方案、如何开题、过程管理、结题评审等具体程序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而且对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掌握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八、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组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九、建立课题管理办法
为了保证该项科研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促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有理论突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1、文献学习记录;
2、研究过程记录,相关的原始资料存档;
3、会议活动记录(包含文字、图片);
4、教师研究材料(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简报)等等。
十、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师整体认识有差异,致使有的教师还没有明显的行动,还在初期的探索。
十一、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思想动员工作力度,不断优化课题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探索,努力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要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今后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改正和解决,加倍努力,圆满地完成课题实验任务!
江口县闵孝中学课题组
2015年9月30日
第五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1.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1.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2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3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3.1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
3.2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3.3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3.4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