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

时间:2019-05-15 06: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

第一篇: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

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

(三)赵亚夫 徐 静

四、历史教学法部分

我国的历史教学法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始,20、30年代形成第一个讨论高峰。从梁启超始,到蒋梦麟、何炳松、顾颉刚、傅斯年等,对历史教学法的真知灼见层出不穷。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初,历史教学法研究主要从两个渠道展开,主流部分是向苏联学习,附属的部分则沿承民国时期的传统。比如,20世纪50 年代,管听石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恢复期后,历史教学法著作在80年代大量出现,形成了又一个高峰,在其高点上运作,大约维持了20年时间。

我国的历史教学法研究范式(更确切地说是路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始有模样,90年代定形,以后再少有突破。仅从国情而言,抑或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法研究已基本成熟,以至以后出品的“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都难脱教学法的羁绊。甚至可以说,很多“理论作品”都是在原有教学法基础上拓展来的。所以,我国的教学法著作种类也比较宽泛,在学术上难于分辨其价值的高低。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教学法著作不仅是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而且它也体现着我国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即使我们只着眼历史教育学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历史教学法已有的基础性地位。

总之,我们不赞成把历史教学法研究等同于历史教学研究,更非历史教育研究,但它是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1. 薛虹编《历史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材科 , 1955年。(285页)该书标明1955年1月出版字样,仅有出版者而没有出版社。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它的任务及研究方法、历史教学法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学校中历史教学的教育任务);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学计划中的历史教学程序、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大纲、中学历史课的教科书、中学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第三章,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历史课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形成历史观念和历史事实的讲授方法、形成历史概念和分析总结历史的方法、发展时间观念和学习年表、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历史地图、历史课文献和文艺作品的使用、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检查);第四章,学生的课后学习(学生对历史课的课后自学、历史课的参观、历史研究小组和历史晚会);第五章,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在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备课、教师的自修);第六章,中学历史课程的典型研究(秦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该书体系完整,内容周详。其内容反映了新时期历史教学法的特点,对以后的教学法研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选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1956年。(289页)

该书标明1956年12月出版字样,亦没有出版社。它虽是一本历史教学法参考书,但所论内容对当时的历史教学法有较大影响。编者薛虹说:“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新的学科,目前科学界著述无几,学习与研究上甚属不便。”因此,该书实际起着教科书的作用,与一般的文集有所不同。全书由二十二篇文章合成。

该书所辑文章有三类:一是学科的指导思想。如摘自俄共中央决议的《关于苏联各学校教授本国历史问题》和《普希金教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意见》。二是学科的理论问题。如《论学生的唯物主义教育问题》、《论历史课程中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等。三是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如《关于中学八年级至十年级历史课的类型问题》、《历史课的准备和计划》、《阐明近代史课程中理论概念的教学法问题》等。

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历史教学法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1957年。(206页)

该书标明1957年5月出版字样,亦没有出版社。我们仅看到下册,共7章,即讲述历史教材、历史课的年表和历史地图、历史教学上文字材料的运用、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巩固工作、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

从内容看,这应该是我国学者的早期作品,模仿苏联的痕迹较重。

4.管听石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308页)该书共七章24节。即,绪论(历史科学和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教学的概况、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教学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要点);课前准备(拟订学期教学计划、拟订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与课后检查(课堂教学、课后检查);讲解教材(叙述与描写、解释历史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谈话法、讲读法、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直观教学(历史地图与历史图片、年表与各种图表、历史文件文物与文艺作品、乡土历史教材、各种直观教具的运用及设置等方法);作业复习检查及各种课外活动(作业、复习、检查、各种课外活动)。

5.《中学历史教学法》编写组《中学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84页)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教学法教师组成编写组,编写者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丁西玲、孙恭恂、马卫东,北京师范学院的黄一欧、于友西、叶小兵,天津师范学院的卢士林、李光霁,北京教育学院的赵恒烈等。

该书共分十六章。即,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怎样讲时间、地点和人物;怎样讲文化史方面的教材;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教材;历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的复习和检查;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

该书内容虽然简单,却较为完整,是历史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首个教学法作品,也为以后的教学法研究在结构、要素方面奠定了基础。

6.李可琛、陈志谦、林达权、杨杏春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92页)

该书共有十四章,如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学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中学历史课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中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历史课的基本训练、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检查、中学历史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该书内容细分为46节,研究范围较前有所扩大。其中第三、七章中的若干内容,写得很有新意。

7.龚奇柱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202页)该书分绪论、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任务、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学生时间空间观念与形象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复习和考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学生的历史课外活动,共十章24节。

其中,第四、五、七章在当时的同类作品中较为突出。一是明确提出了历史知识的“七性说”;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做了总结;三是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四是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前景。8.赵恒烈著《历史教材教法举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330页)该书收录有关历史教学和教材的文章三十七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历史教育总论,如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等;

(二)对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探索,如中国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组织历史教材的方法、历史教材中写人物的方法等;

(三)从教材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如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几个教学问题、怎样理解秦始皇实施的“以吏为师”、“论历史简表”、“诗歌与历史教学”等;

(四)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如历史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略谈历史课中的启发式教授法、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怎样写历史教案、怎样总结教学经验等。

该书虽然是个文集,但编目及内容如同著作,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

9.茅蔚然著《中小学历史教学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275页)该书于1982年由杭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审校,并在当年的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上交流。翌年,正式出版,1984年再次印刷,是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书十二章,并有“附篇”《小学历史教学法基本要点》十二题,合计二十四章。其中,中学部分有:绪论、历史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讲解教材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历史课教“活”、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智能培养、乡土历史的教学法、课前准备工作、课后检查辅导和兴趣小组、历史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以及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实习、历史教师的在职进修等。

小学部分的内容是:怎样才能引起小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才能引起小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记忆力、怎样才能训练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观察力、怎样才能丰富小学生学习历史的想象力、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教科书地图和插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教好一堂中国史的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教好一堂外国史的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做好命题考试评分讲评工作等。

10.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37页)

该书由四个单元、十五章组成,另有两个附录。第一单元是总论部分,包括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及其本质特征。第二单元是课堂教学部分,包括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及主要方法、中学历史课的直观教学、中学历史课的复习巩固和检查评定。第三单元是学习指导部分,包括学习指导的意义和学习动因的培养、中学历史学习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教学法要求、历史学习的质量分析、第二渠道的组织和开展。第四单元是实习与进修部分,包括中学历史课的观摩和评议、高师历史系科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与科研。附1,历史系本科生自学篇目录索引;附2,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该书体例完备,内容详实,注重操作性,并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11.王铎全、韦少波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摘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61页)该书与《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配套出版,采用摘编形式收录文章,为了使收录范围更广,编者说:“每个专题的文摘后面,附上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录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书中所辑文章归为13个专题、37类。13个专题,包括总论、历史知识教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学中的智能培养、历史知识特点和历史概念教学、中学历史教材、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历史课的复习检查和评定、历史课的直观教具和手段、学习指导、历史课的观摩和评议、历史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尚好的工具书,方便实用。12.周春元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287页)该书的编写主旨是适用于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学法课。1982年,修订完成后出了交流本。1986年正式出版。全书分绪论等十三章。其中,周春元撰写绪论,戴冠撰写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课的补充教材及在历史教学的运用、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部分,王室棠撰写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检查评定历史专题教学法、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部分,苟忠良撰写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历史教学手段现代化部分。

13.易启祥主编《新编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310页)

朱绍侯作序,分二十八讲。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当今国内外历史教学法简介、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怎样讲述经济史教材、怎样讲述政治史教材、怎样讲述文化史教材(上)、怎样讲述文化史教材(下)、怎样讲述军事史教材、怎样讲述中国古代民族史教材、怎样讲述历史人物、历史课的启发教学、怎样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历史地图及其运用、乡土教材的搜集和选用、比较史学与历史教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史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世界史教学中外语词汇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板书和语言、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教学、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备好课。

该书的编写内容从实际出发,力图囊括已有研究成果,颇有创新之处。

1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48 页)

该书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等,并附有实例和图表。正文共有十四章,依次为: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教学计划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质、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方法、怎样讲人物地点和时间、乡土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教学活动、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检查、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书末附录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章十余篇。

该书影响较大,用作多所高校教材,并于1991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评比一等奖。以后,于2003年出第二版(382页),共计十二章。如绪论、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评估、师范院校学生的历史教育实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2009年出第三版(388页),共计十章,如绪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育目标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学论(上)、历史教学论(下)、历史学习论、历史学习评价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育研究论。虽然冠名为“历史教学法”,但其内容远超出教学法的研究范畴。

15.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北京师范学院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96页)

该书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绪论和五编。第一编,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分上下章;第二编,分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两章;第三编,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两章;第四编,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结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课中时间地点和历史人物的讲授、中学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现象的讲授、中学历史课中历史概念的讲授、直观教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成绩检查、中学历史课外活动若干章;第五编,分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研究、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三章。在同类教学法著作中,该书的质量较高。

16.赵恒烈主编《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248页)该书专门讨论历史图示教学法。除赵恒烈的三篇文章外,还收录了宁裕先、马执斌、罗超和龚继武、郝陵生、龙玉祥、胡任敏、朱凡章、钱昌明、丁丙炎、李秉国、张志林等31人的文章。涉及内容包括: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的应用和发展、历史课中的图文示意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的理论思考、图示历史教学法美学问题的思考、心理学原理在历史图示教学法中的运用、信号图示能鲜明体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图示教学的科学效应、中学历史逻辑形式图示法初探等。

17.冯克诚、于明、毕诚主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943页)

该书的第六部分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型设计》,包括:七种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型设计、中学历史“七步程序教学设计”、综合程序教学法、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法、单元总结历史教学法、历史五步逆反教学法、历史“交替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两点三步”式历史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三段式历史教学法、“读、讲、析、练”史籍补充四字教学法、四段式历史教学法、“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学、讲、议、问”四段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小学历史五步教学法、小学历史课六步教学法、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例说)、初中历史“立体教学”法、点线面立体式历史教学法、小学历史自学提纲设计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历史“结构教学法”、历史“模块”教学、历史“迭加”教学法、历史课提问(问题)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中学历史辅助教法八种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8.于友西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35页)

该书分为总论、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学习指导方法四部分。历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由臧嵘撰写;历史教学大纲与教科书、乡土教学,由叶小兵撰写;历史教学过程,由顾林撰写;历史教学方法,由赵亚夫撰写;历史教学的板书设计,由蒋衍撰写;计算机辅助教学,由张道林撰写;历史教师的备课,由刘昌平撰写;怎样讲政治史,由王绍文撰写;怎样讲经济史,由姜菲撰写;怎样讲民族史,由钱放撰写等。

19.朱光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350页)该书分为四章,即

(一)巧设疑问,善开“茅塞”──中学历史问题研讨教学方法;

(二)导读编卡,引思益智──中学历史编卡教学方法;

(三)以“讲”为主,“读”“问”相辅──读、讲、问三结合教学方法;

(四)情随境生,智从情转──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方法。作者总结和探讨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四种方法,按基本原理、设计基础、实施艺术、教例及说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务求做到既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附录:驾驭“龙头”,因势利导──谈谈课堂导言的设计;把握心理,导向“成功”──谈谈“成功复习法”的运用。

20.徐锡淇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57页)该书以微格教学为专题,从微格教学概述、微格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方面,拟为十章六十一节。每章结构大致统一,皆从概念、结构、应用要点、教案举例、技能评价几个方面加以陈述。

21.齐健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161页)该书以“新”、“实”、“活”为特点。“新”,包括体现课程新、编写体例新、取材新;实”,包括解决问题实、编写内容实、提供案例实;“活”,包括课例鲜活、语言运用活、资源使用活。全书由绪论和六章组成。绪论为“上下千年事,注入新气息”。六章的内容分别是:立足全人发展,体现“三个维度”;重建课堂生活,教有生命的历史;突破传统藩篱开拓新的天地;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宝石;在体验中生成,在探究中发展;做思想型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22.方其桂主编《中学历史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245页)

该书详细讲解中学历史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运用计算机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分为:备课篇,包括收集中学历史教学资料、编写历史备课教案两章;上课篇,包括应用专业软件辅助历史教学、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两章;考试篇,制作中学历史考试卷、统计和分析中学历史考试成绩两章,配套光盘内容、读者意见反馈表、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计算机图书书目等。

23.凤光宇主编《历史教学叙事研究:提升历史教师教学技艺和实践智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17页)

该书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基地学员成果书系”,李峻修作总序,凤光宇作前言,共十五章,包括教材整合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研究、“两纲”教育研究、语言与板书研究、教学原则研究、发展性评课研究、学习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学法指导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教师培养研究。

24.其他

(1)张文郁著《小学历史教学法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101页)(2)李大方编著《小学历史教学法研究》,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80页)(3)孙恭恂、丁西玲主编《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65页)(4)龚奇柱著《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336页)(5)《外国史知识》编辑部编《世界历史教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48页)

(6)黄慕洁、白月桥著《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91页)(7)毛蔚然著《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438页)

(8)中南五省(区)师专教材编委会编《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294 页)

(9)王有录、李忠慈、干树德主编《实用中学历史教学法》(修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441页)

(10)徐素兰,姚昌起主编《新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380页)

(11)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332页)

(12)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283页)

(13)甘肃省历史学会、西北师大历史系编《历史教学与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年。(426 页)

(14)魏授章著《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304 页)(15)蔡定基主编《多媒体在中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255页)

(16)彭景华、高鹏飞主编《中学历史教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183 页)

(17)蔡勤霞、孙凌曦主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134页)

(18)夏子贤主编、吴幼雄副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83 页)

(19)李星驰主编《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239)

(20)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81页)

(21)张年海著《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90页)

(22)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73页)

(23)王向红等编著《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90页)

第二篇:教育学重点提要

教育学重点提要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4、未来教育有何发展趋势?

5、什么是教育目的?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1、教育具有哪些经济功能?

12、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14、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15、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6、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7、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8、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19、课程有哪些类型?

20、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1、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22、学校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23、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4、学校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25、学制的含义是什么?

26、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具有什么特性?

27、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2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29、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0、德育方法的运用?

31、教科书的作用?

3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3、如何备课?

3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35、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36、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36、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37、教学过程的本质?

38、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40、如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41、简述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42、德育原则的运用:一条的扩展?

43、教学原则(单独一条)如何运用?

44、德育过程规律:一条的扩展?

45、班级管理模式?

46、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变化?

47、教学策略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48、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49、榜样法的内容与运用:材料中分析?

50、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第三篇: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约前370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约前330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96 莫尔 乌托邦 1516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传 1532 蒙旦 论儿童的教育 1580 康帕内拉 太阳城 1602 安德里亚 基督城 1619 培根 新大西岛 1627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632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1633 弥尔顿 论教育 1644 洛克 教育漫话 1693 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 1762 爱尔维修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772 狄德罗 俄罗斯大学计划 1775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康德 论教育 1803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806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1807 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1816 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1826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训指南 1835 赫尔巴特 教育学讲授纲要 1841 贺拉斯·曼 十二报告 1837-1848 福禄培尔 幼儿园教育学 1861 斯宾塞 教育论

托尔斯泰 论民众教育 1862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2 纽曼 大学的理想 1873 福泽谕吉 劝学篇 1880 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1886 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 1893 爱伦·凯 儿童的世纪 拉伊 实验教育学 1908 …… 后记

第四篇:教育学期末考复习提要

1、教育学的研究大致有哪四种类型?一是总结经验性的研究;二是调查分析性的研究;三是科学实验性的研究;

四是理论概括性的研究。

2、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解释教育理论,诠释教育问题,导引教

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3、简述国外教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

发展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4、当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学理论体

系;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学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吸纳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建构应用型的教育理论体系。

5、未来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更加重视教育学的原创性研究;将把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

人;更加重视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重视校本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6、简述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3)教

师在人格教育中的感召作用;(4)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

7、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劳动过程的持久性;(4)劳动成果的创造性;(5)劳动价值的潜在性;(6)劳动方式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8、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哪些?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

教,为人师表。

9、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哪些要素组成?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

科学理论知识。

10、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11、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哪些?逻辑性;情感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

12、学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

潜能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13、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

性;个别差异性。

14、简述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1)教育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

系;(2)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作为普通人基础之上的,目标是指向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需要;(3)社会关系:指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和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角色关系等;(4)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15、影响师生关系建构的因素有哪些?①教师方面:教育观念;领导方式和智慧;个性特征;②学生方面;③

社会及学校环境方面

16、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和特征有哪些?①教育关系:教学相长②人际关系:尊师爱生③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④心理关系:宽容理解

17、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全民性;有性别差异。根源

在于分工;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

18、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教育有了阶级性,学校教育开始于生产

劳动相脱离。

19、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学

校教育依然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20、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②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③学校教育同生

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2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②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2、简述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积

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③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之,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既表现在生产的精神潜力方面,也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它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总之,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2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其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它并非消极

地反映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传播和灌输一定的社会意识,使受教育者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②学校教育培养大量的统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6、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而言,不外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影响作用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在发展中的作用。

27、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对教育的影响②中国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③文化素

质和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整理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融与创

新功能

29、简述奥运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①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②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0、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蕴。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社会性

质的规定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③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3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关点:①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②人的片面发展

与分工齐头并进③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⑤人的全面是一个历史过程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 ①突出个性培养②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33、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教学的中心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3)认识人物具

有特殊性(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5、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②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③认识人物具有特

殊性④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6、教学过程的功能:①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②发展功能③教育功能④审美功能

3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38、如何认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时间获得理

性认识,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①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有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③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39、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种类趋向多样化;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形成途径趋向演绎化;师生地位趋向合作

化;目标指向趋向情意话;操作程序去想灵活化;教学手段趋向现代化;研究区向精细化

40、教学模式的特性:①操作性②简约性③针对性④整体性⑤开放性。

41、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①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②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③依据科技发展水

平和学生年龄特征

4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2)教师要深入调查研

究,全面了解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3)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朱中集体教学,又要照顾“两头”抓好个别辅导

4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注意正确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

生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循循善诱,进行启导性设问;层层递进,运用解释性讲析;环环紧扣,开展探索性研讨;步步深入,获取科学性结论,以切实抓好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启发性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

44、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知道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学

会记忆;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45、教学方法选用的基本依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依据教学的目的与课型任务;二是依据学科的性

质与教材内容;三是依据学生水平与班级状况;四是依据教师素养与教学风格;五是依据教学设备与办学条件

46、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②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

示法,参观法;③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④研究型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47、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讲授的内容要具体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简明扼要;

讲授的方式要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讲授的语言要具有精确性和凝练性;讲授的板书要具有条理性和合理性。

48、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谈话前要有充分准备;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

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后要及时小结;谈话法要与讲述、讲解法互为补充。

49、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

式的读书笔记

50、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提供发现的条件,做出发现的假设;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展开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的结论,提炼原理和概念;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对“发现”做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51、简述教材组织形式从历史上看,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教材组织形式:第一种是逻辑式组织;第二种是心

理式组织;第三种是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

52、简述教材的编排方式:(1)直线式排列:对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2)

螺旋式排列: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53、简述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将所选出的只是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有以下优点:①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②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有助于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其弱点也是很明显的:①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兴趣,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②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割裂学生的理解力,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③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④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54、简述活动课程及其特征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基本的特征是:①活动课程以学习者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②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③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④活动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55、隐性课程的特点:①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②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③隐

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④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57、教学备课内容的主要方面⑴ 钻研教材⑵了解学生⑶确定教法⑷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58、备课的基本要求:①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②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③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④处理好述与作的关系⑤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59、衡量一堂课的情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教育性指标、双边性指标、质量性

指标、时效性指标、创造性指标、审美性指标。

60、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④作业的要求应明确、具体⑤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

6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全面,标准客观,方法灵活。

62、德育的意义是什么?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德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教育意义,包括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63、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德育活动,是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任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4、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专门过程;德

育过程是带有主体性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协调、控制各种社会影响以保证个体的品德健康发展的过程。

65、德育过程的矛盾有哪些?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之

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德育过程的发展,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矛盾。

66、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德育的过内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公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67、如何贯彻实施整体性原则?(1)在德育过程中,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2)要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4)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使教育者真正认识社会。

68、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要求?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要求: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正确的的道德理论、道

德规范指导进行实践;受教育者的学习也是学校的德育活动,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69、运用说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围绕德育目的的实现;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遵循

德育方法论的原则;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力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视实践性,使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重视暗示教育,使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体系;注重开放性,不断开拓新的方法体系。

70、应用说理教育法的要求?应用说理教育法要求;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内容要真实;态度要诚恳,有饱

满的热情,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各种方式配合使用。

71、应用榜样示范性的要求?应用榜样示范性的要求;选择和树立好榜样;注重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着重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内涵。

7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状;④课程的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7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6项具体目标:(1)”改变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联系;(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五篇:历史教育学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上的某个问题,根据教育理论,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办法。

2、文献研究法:指查阅巳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办法。

3、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充分掌握历史教学的历史、现状中的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得出科学

2、文字教材:这类教材包括:

1、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3、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

固新课和课堂练习等几项。

2、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讲授历史事件

2、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程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

4、当代的历史读物及著述;6文学作品。

3、历史教材:教学材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

l、智能:智能是对智力和能力的总称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自学指导书等。

3、历史文献资料;逻辑顺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行历史思维,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师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通过多种媒体作用于学生。

一定的教学内容,以供教师讲述、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力是指直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

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元认知:元认知又被称为反思认知、解悟认知,即是对认知的的结论。其步骤为:

1、制定调查

4、实地教材:是指利用校外的实计划;

2、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地资源。历史博物馆、纪念馆、3、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4、观察法:这是教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种方法,研究者按—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作全

各类历史建筑、历史遗址、遗迹可以成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参观考察的对象,因而也就可以

认知。学生的学习上升到这一步,4、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指以他才是自觉的学习者。l、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口头讲授、直观演示、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小组方式的一种指导性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

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包括两个类别:(1)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的扩展,即计算机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介;(2)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

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备课的形式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

等,这些大量而直观的教学资源,式又称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

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成为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

5、历史教科书:历史教科书,现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

6、国定制: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指定专门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的学校统一采用。

l、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语言应生动趣味,形象鲜明,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教具直观是通过历史地图、图像、年表、表解、实物、模型和历史幻灯片、影视片等实现的。

2、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l、历史课程标准:即国家教育部即历史课本。历史教科书具体体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它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2、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对客现历史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则具有基础性、基本姓、发展性的特点。

3、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指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4、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也是规范和调节自已的社会行为的意识准则。

5、历史教学大纲:它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

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备课等。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3、“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合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方式的一种指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

2、历史教师的授课:历史教师的授课就是按照预定的教案,将在备课中形成的教学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衡量事物的角度或维度。指标不同于标准,指标只是对评价对象作的一种结构性分解,不蕴含定性或

导性应用,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褒贬。

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指标的指定评价

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项目定性定等的具体规定。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

1、综合课:综合课是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主要任务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

5体态语: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包括:眼语、脸语、手语、身姿语、形体语和空间距离语等。

1、自主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

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l、实物教材:是指以文物、模型等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材料。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课堂上,在讲投新知识前后或讲授新课中的复习。简答题

l、教师素质:指对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应具有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中如何通过观察进行研究: 教学研究者按作全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其步骤是: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2进行实际

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课文常常是历史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历史教科书结构中的基础,教科书中的其他部分大都是围绕课文而建构的。

2、教师怎样恰当运用历史教科书。恰当地运用教科书,需要教师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

中的问题与当前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第二,认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使之对今天和未来起某种借鉴作用。第三,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对待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1、教学过程的特点①、历史性、自古至今,教学的主客体、教学内容和目的不断发生变化。②、周期性、现代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每知和已知的矛盾,这种通过交流到达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周期。③、整体性、教师要把学科教学教师要从具体的、个别化的层次上认识教学过程。利个性

3、历史学科不能取消检查考试的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5、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l、学生自我评价法:即学生对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对学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2、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即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

3、历史教学评估: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4、随堂复习:是指每日每节课的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历史教科书,次交流和碰撞,又会出现新的未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1)

观察;3整理材料;4根据材料,要从整体上掌握救科书的框架、进行概括升华,得出科学的结论。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中的1、述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的内容:历史意识 国家意识 难点;

4、以教科书为依托,投计民族意识 国防意识 社会意识 教学方案。公民意识。

2、为什么说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

3、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在方法上,3、简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

④、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学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

则:

1、科学性;

2、思想性原则;理由:

5、精选性原则;

6、可读性原则 1.怎样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也不能通过任何途径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也可称之为一次性。

2.简述历史教学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3.简述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的主导作

何,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检查和考核,除能评定其成绩之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认真地学习历史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借此向教师、家长汇报自己的成绩。会因为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对平日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同学来说,能起到一种鞭策和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地复习前一段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起点。

4、教师如何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掌握了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了过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把现实的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思维

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基础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如

习状况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进步、注重採究式学习;3)在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上,要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并在人生理想、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国际意识方面提出了要求。

4、简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3)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l、简述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

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3、方法使学生能按照历史的思维方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在历史教学中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形式有三种情况:第一,把历史科学

法去观察、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

1、简述“合作教学模式”: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以全体组员共同达到学习目的为指导思想,其主

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学媒体。第三编写教案。2.常规教案的结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在编写教案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般来说,教案由章节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构成。

2、简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

及对历史现象与本质、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4)表达能力。准确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能力,包括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1、简述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历史问题。2)历史专业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通史、专史、史学理论等。3)相关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军事、建筑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音乐、体育、美术的基本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历史教师应学的教育

2、“探究学习”的特点 “探究学教案的结构及写法既要符合一定习”的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式恰成鲜明的对照。

3、评价“„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的规范性,又要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最根本的在于实用方便,而不在表面形式。教案格式的变通,一是特定的课型、特定的内容及目标等客观因素,二是取决于教师特定的教学风格或习惯。

3.在钻研教科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在钻研教科书的过程步,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第二步,抓住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第三步,为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要详细地阅读《教学参考书》 第四步,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所教授的内容,应翻阅一些马列主义和历史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及反映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著作和论文。

4.教师自我评课的方法: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介绍三种。L)整体入手,综合评析法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出全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中,要注意以下一些环节:第一——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教学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l、应用讲述法的注意事项讲述法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统一性原则: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②熟练性原则,教师要熟练掌握材料内容,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③结合性原

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史、教育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l、简述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是:随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

2、简述历史教学评估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试、考试、评议、挡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

3、简述历史教学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 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分为:知识,即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识记理解,即对历史知识要素的阐释、识别和判断。应用,即对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分析,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和比较综合,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进行综合、归讷、比较、阐述。

4、简述历史教学情感领域的评估目标: 情感领域主要指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简述历史教学技能领域的评估目标: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2)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以

心理学、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

2、简述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3、简述历史教师的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论述题

1、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学科的范畴。因为教育科学有理改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体现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面,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教育科学。它们是既有区别又密的结合的。

1、试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

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面、系统、综合性评价。2)化整灵活地将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教具的作用是什么? 1)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零,单项评析法是评课者自己选择一个体会最深,认识最明显的角度来进行反思。3)以果溯因,总结经验法就是评课者以一节课的成败效果,去探寻产生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

l、课时备课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每个步骤涵盖的内容有哪些?课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时备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

第一、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 第二、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

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列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这些任务,构成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1.试述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l、为什么说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但是教学的认识过程,又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在国内外都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今天,应该引起我们的普遍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革。

1、论述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的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

2、试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知识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高中课标基本结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木之本、构与初中课程是一样的,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大的改革。指出,高中历史课是阐释人类历水之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知识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

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有广泛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传授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知识与思想教育应紧密结合,寓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它们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既不可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废,更不能割裂。脱离思想教育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

讲授的历史知识,是失去灵魂的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无用知识,反之,离开知识讲授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进行的思想教育,是言之无物构成。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的空喊。知识与能力紧密相联,习,应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互为因果。能力来源于知识,有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了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但是,知识并不直接等于能力,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必须由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为之创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造。

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l、试述历史教科书的功能。(1)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即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来认识历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史的客体。(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量的功能,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内容。(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法。中学历史教学的各即历史教科书传递着一定的思项任务是有内在联系的。传授历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活动,养有着教育作用。(4)发展思维能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力的功能,教科书中的材料、问

基础,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高、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是在知学生的思维发展。(5)主体自学的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历史的规律,便于学生的自学。(6)主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能力的发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历史教科书展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解和运用,有助于对理论、思想、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7)复习

观念的接受、内化和阐发,有助巩固的功能,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于从知识的底蕴中激发出思想的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

火花,使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信念。固。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2、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科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导向,政治思学性;思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想的理论和道德品质的观念左右系统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可读着历史教学的基调。历史教学的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即:它可以依靠他人、前人的实践而不只是个人的实践;学生的个体认识不不同于其他个体的认识,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是准备担任工作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未成熟、未成年的人。这就决定了这种认识的三个特点:间接性、有领导性和教育性。

2、结合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说明你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看法。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程序。学习的第一个系统叫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包括信息的接收部分(人的感觉器官),这一阶段的信息暂存称作瞬间记忆或感觉储存。它不对接受的信息作任何加工,只对信息保持几分之一秒,工作记忆是信只加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信息经过加工进入

长时记忆系统。在加涅的模式中,还有执行控制和预期系统。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在瞬间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和反应生成系统内部协同活动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评价“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其特点是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最经济的模式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学校教学中广泛使用。

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

式恰成鲜明的对照。“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1、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2、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三个因索:教师、硬件和软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把传统教法与现代技术

适当结合.追求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功能的最优化。硬件的因素。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集中专项资金,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平台等,对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积极意义。软件因素,主要包括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库、适合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等等。另外,为历史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1.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运用哪些常规的教学技能?有4项:1)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2)课堂的提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起到温故知新,获取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调节课堂节奏和纪律等多方面的作用。3)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

1、试述历史教学中复习与巩固的作用: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能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能起到教会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能起到深化思想教育成果,发挥历史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能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2、述历史教学评估的作用:1)是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4)历史课堂的结课。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还需要耐人的寻味收尾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2.你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以《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优1)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2)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

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2)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3)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4)起到激发学习态度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那些? 6种基本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

2、知识素质(1)马克思主义

秀录像课评选标准》,供其参考。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学

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理论知识(2)历史专业知识(3)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6)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相关学科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

4、心理素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好。5)教师着装整洁,教态自然,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

下载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育学复习

    历史教育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历史教育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简而言之,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包含四个要......

    教育学答案3

    《教育学》15春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A )。 A. 专职性 B. 拥有高深知识 C. 教学活动 D. 智育活动2. 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

    文言文复习提要学案 (3、4册)

    【第三册】 1、诸子喻山水 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教育学研究方法

    一下是要填的相应的内容 仔细核查不要填错 记得盖章 甲方(就是我要实习的学校你决定) 地址邮政电话(就是按照上面的来) 乙方(万立英) 怀化学院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09级 女......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

    实验24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一、实验课题及任务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课题任务是: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并且入射到三棱镜上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

    教育学 11定稿3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12世纪)著名......

    学前教育学资料3

    学前教育学试卷B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1979年联合国发起了___________年。2.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______________》。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8.课程是一个体......

    教育学重点笔记3

    第七章 教 学(上) 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 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 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