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东至三中语文组高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季氏》)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
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二、教育目的。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多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孔子的教学,有四门功课: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诚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
四,总结。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前提只是每个学生交“十条干肉”,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
五、课后作业。
1、预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2、背诵5、7条。
第二篇:《有教无类》说课稿
<<有教无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教无类>>
一、说教材:
<<有教无类>>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词语句式的同时,掌握孔子的思想。该文集中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语、诸、其、敢、进、退”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语文课需要诵读,在诵读中领会内容,在诵读中去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法 本课属于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好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教师点拨突破第一个教学目标。
(3)交流讨论,拓展思维,联系生活 当今的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乐于和社会联系,并且也联系的非常紧密,学习古代思想的时候,更愿意体会到古为今用,联系生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思维,进行交流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教无类》,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二)老师检查一下学生对选文一二三则的诵读情况和对重点词语的掌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告诉 闻斯行诸 之乎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语气词,怎么,表反问 赤也惑,敢问 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使前进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使后退
(三)点拨学习选文
学生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有教无类”的含义?(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3)“因材施教”的内涵
(四)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目的:分组讨论,为体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关注社会,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学习本课,你对下列两则新闻有什么看法? 新闻一:近日,山东省枣庄39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而家长认为,学校这样做,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11月1日《南方都市报》)
新闻二:前几天,陕西省西安市一所小学让“后进生”佩戴“绿领巾”,紧随其后,包头市一所中学给成绩好的学生穿上了带有商业赞助色彩的“红校服”,结果都招致网友和公众的一致批评,学校最终也被迫把“绿领巾”和“红校服”取消了事。
2、看一下当今社会还有哪些社会现象有违“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3、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五)课堂总结
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以致于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六)课后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您说”或“我心目中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七)说板书
第三篇:《有教无类》教案优秀
《有教无类》教案优秀
《有教无类》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2、小论文: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有教无类》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曾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探:'您在老师那儿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另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凭。'我退回便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学诗,知道学礼,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季氏》)陈亢的结论是很公允的。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有教无类》教案优秀3
1、认知目标
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
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思想。
4、重点、难点
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思想。
5、课时分配:一课时
6、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其斯之谓也何谓也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从我们开始学习这本先秦诸子就开始研究一个人‘孔子’,通过前边几篇选文的学习现在对于孔圣人的了解就算做不到耳熟能详最起码也略知一二了,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思想家、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可见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作为教育家,我们前面介绍孔子的时候说过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启发式教学,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在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思想主张。
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一、第一部分:第一则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心得】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心得】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有怀疑精神。
三、第四部分:第九、十则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心得】这则故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
【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心得】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赞扬了子夏,其实我们学生阅读欣赏任何一种文艺作品都应该运用想象和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仕,做官;色,已,使动用法,使。停止;愠,恼怒;旧令尹,指子文;以告,应为“以之告”,把旧令尹之政告诉给。违,离开,背离。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心得】文中两次出现“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启示我们要明确‘忠、清’和仁的关系。例如前面学习的颜渊问仁一则,礼和仁的关系,所有我们学习的忠、信、义、清、直、勇、刚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德境界,它们都是为了达到仁的一个外在手段。
成果展示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着于学习。
2、什么是有教无类?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教无类?
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小结:本文共十则选文第1则主要谈有教无类;第2~3则主要是谈因材施教;第5~8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第9~10则主要是谈联系延伸。至于第四则则将本文上升了一个层次那就是仁,总之,孔子作为教育家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意抽象与具体、学习与思考、教与学、师与徒、学生的自觉要求和教师的合理启发等不同因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也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有教无类》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
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
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
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着特点。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着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2、小论文: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文章来。
第四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步关于音乐和教育的影片。影片主人公马修,曾是一位音乐教师,失业后,在一所儿童管教所担任老师一职。“儿童管教所”,乍一看来,这是一所问题少年堆积的学校,是让任何老师都头痛的地方。在马修来之前,这里是以监狱的风格进行教育的。孩子们一旦犯错,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处罚。物极必反,在这样的管教下,孩子们就像不断被驯服的洪水猛兽,只有在被监视的情况下才能安静下来,否则一定会翻天。
马修入职伊始,孩子么会顽皮的在黑板上画他的形象漫画,大声喧哗,调皮,使出浑身解数来愚弄老师。马修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惩罚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他,原谅他们。由于晚上他和孩子们住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他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唱歌,也很会唱歌,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音乐好似能够给人们插上一双翅膀,让孩子们尽情的享受愉悦和自由。他曾今是一位音乐教师,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组建一直优秀的合唱队,所以他悉心的辨别出每个孩子的音域,分配不同的音乐的和声,唯一一个唱歌走调的孩子他也没有放弃——做了指挥!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非常积极,有了乐趣和学习的方向,孩子们逐渐变乖了,和老师的关系愈发亲密了。
整个班级,由原来桀骜不驯的劣童,变成了懂礼貌的天使。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在这所管教所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学生一直都没有变,然而最后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运动来与教育比照是很贴切的。运动项目有好多种,就拿球类来说,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等,但每一个运动员只需要掌握这一门运动,并将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如果让擅长足球的运动员去打篮球,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把握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其优势的一方面着重进行引导和挖掘,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第五篇: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通用的教育方针
浅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一晃我已是花甲之人。回顾走过的漫漫人生路,几多坎坷几多周折,曾经寒窗苦读十多年,也经历了大文化革命的血雨腥风,在农村十年的艰苦磨练,77年考学峰回路转又去读大学、80年回到母校市实验中学教书,86年仕途上发展与围棋总教练的选择中我选择了后者,直到如今这后三十多年投身教育的生活。是我人生的重头戏、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感悟了人生受到了启迪、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孔子说:教育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名言的领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名族精神,内在的魂魄。并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要依靠教育,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教育的、如孟母三择邻、岳母刺字等,脍炙人口的伟大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尧造围棋、教子丹朱,有三字经上: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懂得因材施教的父亲,所以当一个执政党觉醒后、才有江泽民讲:“科技兴国,教育先行。”胡锦涛说:“以德治国,建立和谐大世界。”这些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全国一千二百万教育工作者都能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则中华民族幸焉。当前教育界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成功 的老师。好教师是交给学生一把开书柜的钥匙,而不是只教会几本书。这些都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德才兼备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会真正的培养好人才为社会、国家、民族服务、各个不同时期,政府也会下达不同的教育方针来指示。
而这些要求早就都包含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八个字里面了,我是这样理解的有教无类:就是让教者对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只要是向你来学习的就要一视同仁。满怀着民族的责任,无限的爱心去关怀他们。把市长的儿子与蹬神牛的儿子同等待遇,这就是德的基础。
而不是如今教师在过生日前去告诉学生送红包,教师节向学生摊派份子。学生前后排换个座动辙千元以上,这那是教师,简直是土匪。更有甚者课堂上不好好讲课,在自家办收费补课班,谁不上就给谁小鞋穿,我听后觉得也太缺德了,缺八辈子德了。
因材施教则是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且为不同情况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及可实施的教法方法。一切应为学生着想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锅乱炖,一个教学计划面对所有学生。
我在北方围棋教师学校工作中,集中了阜新一批围棋文化人,就是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教育方针进行教学工作的。比如第一批学生,王昊、沈学文、罗力、陈烨、徐
放、李静是原市少年围棋队的主力队员,但是,我阜新围棋起步晚,国家队队员都被上海、北京、成都、郑州的同龄队员占领了。而围棋运动员训练时间长,大约6*8年才能成材,使用寿命长一个围棋运动员,若坚持的好可保持三十年的战斗力,所以我就给这批学员说明情况,走专业的路子你们不大可能了,而社会需要的围棋教师确要30万名之多当前培养围棋教师的机构,几乎是空白。我们先走上这条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他们棋力水平理论基础都已相当不错了,堪称上乘。可是,他们只会下棋,不会大课堂讲课。我专门为他们制定了教师培训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案制定、教师礼仪、围棋史、棋德等十二门课,经过艰苦培训学习,懂得并掌握了教学教法,会写教案和教学计划经过两个月的实践课。再举办比赛活动学会与社会家长沟通,半年后毕业。在阜新锻炼一阵就各奔前程,其中罗力到沈阳发展十二年来已建立8个分校,资产应超千万了。徐放嫁到本溪办围棋学校小两口一同教棋,年收入40万左右。王昊在北京教棋年收入20万以上。沈学文、李静在阜新教棋年收入15万以上。
2001年第六期学员中有一个宁夏自治区银川来的孟银华,当年47岁,工厂工人破产下岗,一年多没找到合适工作,老婆也离婚了。围棋有点底子,业余3段,高中文化,在工厂给工人讲过课。到校后我与他长谈一次,各方面情况
了解了。告诉他只要努力一定能学好,当围棋教师没问题解除了他的迷茫,提高了自信。他每天刻苦学习到半夜,四个月后毕业派到沈阳工作,后转入大连围棋学校,五年后2007年我和杨老师到大连巡访学员,孟银华一见到杨老师我俩非常激动,中午几个同学请我们在一个不错的饭店吃饭后,一定让我俩下午去他家。到他家后看到他妻子,才知道他们已破镜重圆三年多了。当时正是假期,他读大学的女儿也在家,他给我讲起了复婚的经过,到大连一年多,月收入就达到三千多了,给女儿寄了学费,并接到大连住了几天。女儿回家后就动员她妈妈来大连看一下,当他妻子来到大连后,看到他经济收入稳定,交往的人群都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不像以前在银川都是一帮下岗工人在一起打扑克,当下就同意复婚。回到银川收拾一下就到大连来过日子了。如今在大连也找到了工作。晚上她妻子打了十几个鸡蛋用蛋清和面给我做了一顿银川特色小吃羊肉臊子面,味道确实香的奇特。夫妻俩都说感谢我的功德,从此我才知道认真搞教育还有功德一说。
还有一个我市阜新县的女学员康新宇,28岁单身来我校学习。我经过了解,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子,学的是财会中专,收入很不稳定,再加个子矮点,个人问题尚未解决,我给她这个零棋力学员制定了一年的学习计划。她也很刻苦努力,毕业成绩很好。最后她问我校长:“你说我毕业后上
那去工作好呢?”我说我都替你想好了,根据你的具体条件最好到广东省去工作,南方人多短小精焊,你去正适合。果然她到广东中山市工作以后,第二年就找到了一个教师对象,如今已有了一个女儿,老是请我到中山去玩,一切费用都她负责了。
还有一个棋友海州矿大集体的杨树强,单位破产后没有合适的工作去蹬神牛三轮车去了,一次我在大街上看到他拉客人,他很不好意思。我对他比较了解,棋力不错,曾在市里打过前六名,中专文化为人忠厚。我赶紧对他说一会儿到我棋校来,来了后我说你有一技之长,怎么不发挥而去蹬神牛,肯去蹬神牛就一定会学好教学方法可以当围棋教师,别干了来学习吧,你是下岗工人学费也不收了,他听后很感动。第二天就来了,我给他制定了一个快速成材计划,让他早晚加班练习三个月后毕业了,在广东省东莞市工作十年了,收入很不错,听说也安家了。
江苏杨州市来的学员郑宏确又不同,本科大学生,一表人材,30岁,棋力也可以4段左右。到校长谈了一次后,我了解到他是对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不感兴趣,爱好围棋又看到市场空间很大,不想盲目乱干,先学习取经再做,是个有能力,有素质的有心人。我又为他制定了适合毕业当校长的教学计划,着重加了教学训练管理学课的份量并且不到一个月
就让他实习,带学员,排课组织比赛,四个月后毕业回杨州老家开起棋校,如今已有不小的规模,进入上流社会了。
最有意思的是北京石景山区体育局副局长退休下来的郑加忠老先生,他是解放初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爱好武术,围棋有3段棋力退休后想做点事,有朋友送孩子跟他学围棋,苦于不会教,打电话联系几次决定到校学习。他是我教过的千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来时03年66岁,谈了一次话后,知道他文化基础好,当过领导口才不错,就给他加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在少儿学习班上听课实习分析孩子学棋的心理状况,如何对待家长的不同要求。三个月后毕业回家取得了中级教师证书,再到幼儿园教围棋可受欢迎了,一见到他孩子们就郑爷爷、郑爷爷的叫着跑过来,他也心情愉快的不得了。通电话时说,如今教起来轻松了有无费用我都不去问每天很快活。
这十几年我校学员已毕业千余人,他们有三大特点,一是年龄差异,最小16周岁,最大66周岁,第二是棋力差异大,零棋力到业余6段,可说是天壤之别,第三是学历素质差异,初中毕业生到硕士生,而我们教育团队,就依每个不同的学员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分别制定出3个月、6个月、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的学期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合适的时间里达到成材的目的,走向社会,服务人民。
还有一点要着重强调的,那就是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一条:“严谨治学,宁缺勿滥”,这一点我校是严格把关的,因为来我校的大多是成年人,脾气、性格已形成,有些有不良习惯的学员,如抽烟、酗酒、满嘴脏话,不讲卫生,睡懒觉。不宜当教师的我们坚决劝退,这些年来我校共劝退12名学员,家长说多交些学费可以吗?我们委婉的告诉他你的孩子是块材料,但不适合做围棋教师,社会行业已有两千多种一定会有他更适合的了。同时我们深知,我校毕业生是要到社会上去当围棋教师教孩子的。孩子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最宝贵的财富,而教师又是孩子们走上人生路的引路人。学棋学不成问题不大,若在你身上学到了坏毛病,将影响一生那罪莫大焉。这可比贪官污吏的罪大多了,贪官污吏只是在搜罗印钞机印出的钱,而孩子学出坏毛病是一生的害,不可用金钱衡量。有些人劝说一年一万多放着钱不挣,何苦呢?责任、历史的责任,老师应该有使命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底线。
如今世界正以每四天一所的速度,在兴办孔子学院。其中最受推崇的两句话是一做为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做为教师则应在毕生工作中悟透这八个字,并且能身体力行,则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另一句则是人生的处世哲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世界上人人如此和谐世界已可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