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时间:2019-05-15 09: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第一篇: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0 0 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I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u1.,2006 V01.24 No.4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闰学军2 0 0 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I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u1.,2006 V01.24 No.4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闰学军

(东北大学秦■岛分校社科部.河北秦■岛066004)[摘 要]“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末年官学下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普及性,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教无类”原则对我国乃 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关键词]有教无类;类;开放式教育;普及性教育;平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O一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7—9882(2006)04—0074—02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1.“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有其一定的时 代背景的。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天子与诸侯在国都设立“国 学”,中小贵族在自己管辖的地区设立“乡学”。“国学”与 “乡学”都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在官学中受教育 的机会。春秋末期,随着王权的衰落,政权的更迭,各阶 级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有些旧贵族没落了,沦为平民;有的上升为地主。在社会变革中,有的王官“失了 业”,他们掌握的文化也随之下移而流落民间。《论语》上 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 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人于海。”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鼗、少师、击磐都是乐官的职务名称,挚、干、缭、缺、方叔、武、阳、襄是这些乐师的名字,齐、楚、蔡、秦等则是他们流落的 地方。乐官地位的这种变化是其知识分子地位变化的一 种缩影。

随着这些掌握文化的人流落民间,一部分文化典籍 也自然被带出宫廷。这期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工商业者 等,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改变,迫切需要学习文化,而一些 失官下野的小官吏迫于生计也需要从事这种非农非工 非商非官的教授职业,于是私学之风由此而盛。孔子就 是当时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创办私学者之一。孔子在民问办学,教授的对象自然与官学不同,民 间各阶层的子弟,只要经济上有可能,又愿意来学的,都 可以就学。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2.“有教无类”思想的涵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但由 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容易让 人产生不同的诠释,因此,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自古至 今,一直是有歧义的。

我们先从古注说起,《正义》[皇疏]云:“人乃有贵 贱,且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 善,本无类也。”皇侃认为,人无贵贱尊卑的差别,之所以 有区别在于教育的不同。朱熹《论语集注》日:“人性皆 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 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朱熹认为.人 性从本性上讲,没有善恶区别,教之则善。高拱《问辨录》 日:“问‘有教无类’日:‘类有善恶之殊,君子有教,则人 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是否?日:非也。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类,随其他各项之人.但 知求教,即有以教之,非谓类之恶也。”高拱不同于前人,认为“类”是指人种族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认 为“类”是指对人的不同种类上,三家并无不同.但如何 分类?三家的见解有明显的分歧。皇侃指人贵贱的不同 种类,朱熹指人善恶的不同种类,高拱指人种族的不同 种类。显然,朱熹对“类”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是其哲学观的反映。今人对“有教无类”的研究也未取得 一致的看法,相反,今人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翻阅今人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文献,如《孔子教育思想 论文选(1949—1980)》等,可以把对“有教无类”思想研 究的不同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种:(1)认为“有教无类”是 孔子主张给任何人以教育、不应受出身、成分、地区等的 限制,但这只是一种愿望,奴隶不包括在内。(2)认为教 育不应分贵贱贫富,实行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教育(女 子除外)。(3)认为“有教无类”指除奴隶外,不分地区与 政治、经济地位都应列入教育对象在内.其实质是要吸 收平民入学。(4)认为“有教无类”是不分种族、宗教、民 族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接受夏周文化。(5)认 为“有教无类”是以“全民教育”为幌子,只不过是要打破 宗教壁垒罢了。(6)认为“有教无类”就是不问教育对象,但这只是一个虚伪的口号,“无类”是假,“有类”是真。对“有教无类”有如此分歧的看法最关键是对“类” 字的解释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有“类,种类相似,惟 犬为甚。”“类”本义为种类相似,同一类别。只因“类”字 《论语》中只一见,我们不能从其它例子中与“有教无类” 相互引证,但是,关于“类”为种类的解释在其它典籍中 也是颇为常见的。例如《尚书·尧典》孔注云:类,族也。古代即原始之亲族。部族(kin、clan、tribe),即“非我族 [收稿日期32006-04-07 [作者简介]闫学军(1968-),女,辽宁营口人,哲学硕士,东北大学秦主岛分校社科部讲师. 一74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类.其心必异”之族类。《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左传·襄公三年》:“夫唯善 故能举其类。”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把“类”作“种 类”,应无可议。但为了进一步解释种类的含义,我们还 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孔子教学的实践活动来考察。有关文献资料(如《论语》《左传》《史记》等)表明,孔 子学生的来源是非常杂的,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 敬叔),但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庶民层的,其中有些人还比 较贫困,如“居陋巷”的颜回,“衣蔽{ 袍”的子路,“家贫,蓬户瓮牖,上漏下湿”的原宪,“衣若悬鹑”的子夏等,又 据说,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贱人之子”。如果从贵 族的旧眼光看,孔子的学生是太杂了。有个叫南郭惠子 的人正是这样提问的,他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去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 子的学生中,不光有贵有贱,有穷有富,还有的比较愚 笨、迟钝(《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有的一度 懒惰(《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有的曾犯过不忠 于师们的错误(“公伯寮恝子路与季孙”),有的相貌丑陋(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有的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的 父子同为孔门学子,正如《吕氏春秋·劝学》所说:“故师 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 事无不可。”可见,孔子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不过由于 时代的局限性,孔门学生中没有女性。

综上,通过对“有教无类”的分析及对孔子教育实践 活动的考察,笔者认为,“有教无类”应该指有求教的,不 论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国籍如何,亦不论性格、年龄、外貌特征、天资禀赋等,都不应加以 区别,给予教育。很明显,它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 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 步。

孔子还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这是对 他贯彻“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补充,意思是只要拿十捆 干肉来见我,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惰”是干肉,“束惰” 即一捆干肉(十条)。古代士以上初次来相见,常用十捆 干肉作见面礼。《礼记·少仪》中有载:“其以乘(四壶)酒、束惰、一犬赐人或献人。”说明了这一点。孔子不事稼 穑,他办私学,自然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原来士相见 的礼物遂演变为拜师的礼物,朱熹《论语集注》:“士者相 见必执贽以为礼。束惰,其至薄者。”后世因用“束惰”指 致送老师的酬金。也可以说,孔子办学是要收取一定的 学费的,这事是可以理解的,孔子办学需要一定的经济 来源保证其生活。

另外,在《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载是很 多的,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性相近,习相远 也。”等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孔子是一个 很有思想的大教育家,这已得到世人的公认。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孔子深深知道人才对于国家的 重要性,而教育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孔子 教学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家学派的传承,与当时别家学派 有所不同,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仅诵墨经,而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 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为某一家学派服务的学 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庄子天下 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言志.“书”以道事,“礼”以通

行,“乐”以道和,“易”以道春秋.“春秋”以道名分。此六

者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孔子弟子的成就不一而律。‘论语·先 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又如,子路之

“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 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可见,孑L子教育的目的在

于使学生成“人”,为国家服务。从此角度讲,孔子教育的 立论基点是相当高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的教 育思想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孔子不是圣人,不能把其神 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然而,可以肯定地 说,孔子对教育是抱着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普及教育的。他的“有教无类”及其它一些教育思想对今人仍有很大 的启迪意义。

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国家间竞争日趋 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是 否富强,是否可 』在国际竞争中占取主动归根到底还在 于国民素质的水平。教育应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最根 本途径。从理论层面上讲,实现全民教育是有可能的,但 在实践层面上,由于我国受到人口因素、地区差异、经济 原因、教师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的普及性方 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可喜的是,自建国以来,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各类教育方面都有了 长足地进步。据中国教育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扫除文盲2.O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O 以上下降到15 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 以下。5O 多年来,扫除妇女文盲1.2亿,至上世纪98年底,青壮年 妇女文盲率降至8.78。98年底,我国共有小学6O.96 万所,初中学校6.54万所,儿童入学率98.93,初中入 学率达N85 左右,在校生5500万人,升学率5O.7。与 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发展,“2000年,高等教育研 究生和本科生在校生将达到650万人以上,比9O年在校 生人数373万人加277万人左右,年递增率为5.7,18 — 21周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将趋向8 左右—— 到 2010年高等教育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将达到900万一 1000万人,18—2O周岁毛入学率达到1】 一12。”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到: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今后五年 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在全 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 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温总理后来又在十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 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在这里,我 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的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 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 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 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 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上述资料说明,国家正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我国 的教育朝着普及教育、开放教育、教育平民化的方向发 展,这与2000年前孔子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可见,孔 子的普及教育与开放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 重要的思想意义与借鉴作用。现代中国教育正朝着这个 方向发展。一75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2 0 0 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u1.,2006 V01.24 No.4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思考 孙大镭

(佳木斯大学总务处,黑龙江佳木斯l54007)[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合理的定位,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详尽阐

明了知识时代的概念及特征,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遵循两个方向:一是完成社会责任,培养高素质人才。二 是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关键词]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定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7—9882(2006)O4—0076一O2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经 济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科技知识的含量明显意味 着经济效益的高低,作为科技知识生产、加工、传播和应 用的高等学校在经济时代的作用日渐明显。如何顺应知 识经济时代,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给我国高等教 育以合理的定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

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储存,分配及使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只有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不 断获取,应用新的知识的人,才是创造知识和推动知识 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以物质投入为 基础的物质经济而言的,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知识成为经 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发展中知识这一重要因素正明 显加强,而其它要素如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要素 的作用正相对减弱,知识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创力。知 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加工、应用和 知识创新的能力。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在整个社 会范围内都需要受过教育的人,因为只有在掌握一定知 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为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 力。

在高等教育多年的发展中,各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 的角度和视野,探讨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辨析高等 教育精神理念,评价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提出过 高等教育定位发展的各种见解,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 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眼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功能主义在高 等教育定位发展的论述上往往都是各执一词,回顾大学 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一直承担着对人类社 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高深知识的创造和人才培养,它把对人类真理的不懈追求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当 今中国,不论是何种类型也都应以人类高深知识的创造 或传承为己任。理性主义有关各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在陈 述上集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对真理探索和知识 [参考 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令读·微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 社,1998.

[2]苟子·法行[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3]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M].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A Analysis on Confucia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and The Popularity of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YAN xue-jun(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Northeaster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is presented by Confucius at the end of spring-autumn,and is also a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It shows the opening and popularity of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and is a great progress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have a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and world modern education.It is proved that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towards this direction.

Key words: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kind ;opening education ;the popularity of education;the civilian education [责任编辑:田丽华] [收稿日期]2006一O5一l1 [作者简介]孙大镭(197l一),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总务处讲师. 一76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东北大学秦■岛分校社科部.河北秦■岛066004)[摘 要]“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末年官学下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普及性,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教无类”原则对我国乃 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关键词]有教无类;类;开放式教育;普及性教育;平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O一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7—9882(2006)04—0074—02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1.“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有其一定的时 代背景的。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天子与诸侯在国都设立“国 学”,中小贵族在自己管辖的地区设立“乡学”。“国学”与 “乡学”都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在官学中受教育 的机会。春秋末期,随着王权的衰落,政权的更迭,各阶 级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有些旧贵族没落了,沦为平民;有的上升为地主。在社会变革中,有的王官“失了 业”,他们掌握的文化也随之下移而流落民间。《论语》上 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 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人于海。”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鼗、少师、击磐都是乐官的职务名称,挚、干、缭、缺、方叔、武、阳、襄是这些乐师的名字,齐、楚、蔡、秦等则是他们流落的 地方。乐官地位的这种变化是其知识分子地位变化的一 种缩影。

随着这些掌握文化的人流落民间,一部分文化典籍 也自然被带出宫廷。这期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工商业者 等,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改变,迫切需要学习文化,而一些 失官下野的小官吏迫于生计也需要从事这种非农非工 非商非官的教授职业,于是私学之风由此而盛。孔子就 是当时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创办私学者之一。孔子在民问办学,教授的对象自然与官学不同,民 间各阶层的子弟,只要经济上有可能,又愿意来学的,都 可以就学。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2.“有教无类”思想的涵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但由 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容易让 人产生不同的诠释,因此,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自古至 今,一直是有歧义的。

我们先从古注说起,《正义》[皇疏]云:“人乃有贵 贱,且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 善,本无类也。”皇侃认为,人无贵贱尊卑的差别,之所以 有区别在于教育的不同。朱熹《论语集注》日:“人性皆 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 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朱熹认为.人 性从本性上讲,没有善恶区别,教之则善。高拱《问辨录》 日:“问‘有教无类’日:‘类有善恶之殊,君子有教,则人 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是否?日:非也。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类,随其他各项之人.但 知求教,即有以教之,非谓类之恶也。”高拱不同于前人,认为“类”是指人种族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认 为“类”是指对人的不同种类上,三家并无不同.但如何 分类?三家的见解有明显的分歧。皇侃指人贵贱的不同 种类,朱熹指人善恶的不同种类,高拱指人种族的不同 种类。显然,朱熹对“类”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是其哲学观的反映。今人对“有教无类”的研究也未取得 一致的看法,相反,今人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翻阅今人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文献,如《孔子教育思想 论文选(1949—1980)》等,可以把对“有教无类”思想研 究的不同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种:(1)认为“有教无类”是 孔子主张给任何人以教育、不应受出身、成分、地区等的 限制,但这只是一种愿望,奴隶不包括在内。(2)认为教 育不应分贵贱贫富,实行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教育(女 子除外)。(3)认为“有教无类”指除奴隶外,不分地区与 政治、经济地位都应列入教育对象在内.其实质是要吸 收平民入学。(4)认为“有教无类”是不分种族、宗教、民 族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接受夏周文化。(5)认 为“有教无类”是以“全民教育”为幌子,只不过是要打破 宗教壁垒罢了。(6)认为“有教无类”就是不问教育对象,但这只是一个虚伪的口号,“无类”是假,“有类”是真。对“有教无类”有如此分歧的看法最关键是对“类” 字的解释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有“类,种类相似,惟 犬为甚。”“类”本义为种类相似,同一类别。只因“类”字 《论语》中只一见,我们不能从其它例子中与“有教无类” 相互引证,但是,关于“类”为种类的解释在其它典籍中 也是颇为常见的。例如《尚书·尧典》孔注云:类,族也。古代即原始之亲族。部族(kin、clan、tribe),即“非我族 [收稿日期32006-04-07 [作者简介]闫学军(1968-),女,辽宁营口人,哲学硕士,东北大学秦主岛分校社科部讲师. 一74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类.其心必异”之族类。《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左传·襄公三年》:“夫唯善 故能举其类。”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把“类”作“种 类”,应无可议。但为了进一步解释种类的含义,我们还 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孔子教学的实践活动来考察。有关文献资料(如《论语》《左传》《史记》等)表明,孔 子学生的来源是非常杂的,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 敬叔),但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庶民层的,其中有些人还比 较贫困,如“居陋巷”的颜回,“衣蔽{ 袍”的子路,“家贫,蓬户瓮牖,上漏下湿”的原宪,“衣若悬鹑”的子夏等,又 据说,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贱人之子”。如果从贵 族的旧眼光看,孔子的学生是太杂了。有个叫南郭惠子 的人正是这样提问的,他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去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 子的学生中,不光有贵有贱,有穷有富,还有的比较愚 笨、迟钝(《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有的一度 懒惰(《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有的曾犯过不忠 于师们的错误(“公伯寮恝子路与季孙”),有的相貌丑陋(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有的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的 父子同为孔门学子,正如《吕氏春秋·劝学》所说:“故师 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 事无不可。”可见,孔子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不过由于 时代的局限性,孔门学生中没有女性。

综上,通过对“有教无类”的分析及对孔子教育实践 活动的考察,笔者认为,“有教无类”应该指有求教的,不 论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国籍如何,亦不论性格、年龄、外貌特征、天资禀赋等,都不应加以 区别,给予教育。很明显,它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 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 步。

孔子还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这是对 他贯彻“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补充,意思是只要拿十捆 干肉来见我,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惰”是干肉,“束惰” 即一捆干肉(十条)。古代士以上初次来相见,常用十捆 干肉作见面礼。《礼记·少仪》中有载:“其以乘(四壶)酒、束惰、一犬赐人或献人。”说明了这一点。孔子不事稼 穑,他办私学,自然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原来士相见 的礼物遂演变为拜师的礼物,朱熹《论语集注》:“士者相 见必执贽以为礼。束惰,其至薄者。”后世因用“束惰”指 致送老师的酬金。也可以说,孔子办学是要收取一定的 学费的,这事是可以理解的,孔子办学需要一定的经济 来源保证其生活。

另外,在《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载是很 多的,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性相近,习相远 也。”等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孔子是一个 很有思想的大教育家,这已得到世人的公认。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孔子深深知道人才对于国家的 重要性,而教育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孔子 教学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家学派的传承,与当时别家学派 有所不同,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仅诵墨经,而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 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为某一家学派服务的学 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庄子天下 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言志.“书”以道事,“礼”以通

行,“乐”以道和,“易”以道春秋.“春秋”以道名分。此六

者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惟其如此,孔子弟子的成就不一而律。‘论语·先 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又如,子路之

“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 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可见,孑L子教育的目的在

于使学生成“人”,为国家服务。从此角度讲,孔子教育的 立论基点是相当高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的教 育思想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孔子不是圣人,不能把其神 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然而,可以肯定地 说,孔子对教育是抱着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普及教育的。他的“有教无类”及其它一些教育思想对今人仍有很大 的启迪意义。

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国家间竞争日趋 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是 否富强,是否可 』在国际竞争中占取主动归根到底还在 于国民素质的水平。教育应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最根 本途径。从理论层面上讲,实现全民教育是有可能的,但 在实践层面上,由于我国受到人口因素、地区差异、经济 原因、教师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的普及性方 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可喜的是,自建国以来,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各类教育方面都有了 长足地进步。据中国教育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国扫除文盲2.O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O 以上下降到15 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 以下。5O 多年来,扫除妇女文盲1.2亿,至上世纪98年底,青壮年 妇女文盲率降至8.78。98年底,我国共有小学6O.96 万所,初中学校6.54万所,儿童入学率98.93,初中入 学率达N85 左右,在校生5500万人,升学率5O.7。与 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发展,“2000年,高等教育研 究生和本科生在校生将达到650万人以上,比9O年在校 生人数373万人加277万人左右,年递增率为5.7,18 — 21周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将趋向8 左右—— 到 2010年高等教育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将达到900万一 1000万人,18—2O周岁毛入学率达到1】 一12。”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到: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今后五年 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在全 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 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温总理后来又在十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 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在这里,我 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的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 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 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 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 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上述资料说明,国家正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我国 的教育朝着普及教育、开放教育、教育平民化的方向发 展,这与2000年前孔子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可见,孔 子的普及教育与开放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 重要的思想意义与借鉴作用。现代中国教育正朝着这个 方向发展。一75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2 0 0 6年7月 第24卷第4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Ju1.,2006 V01.24 No.4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思考 孙大镭

(佳木斯大学总务处,黑龙江佳木斯l54007)[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合理的定位,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详尽阐

明了知识时代的概念及特征,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遵循两个方向:一是完成社会责任,培养高素质人才。二 是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关键词]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定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7—9882(2006)O4—0076一O2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经 济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科技知识的含量明显意味 着经济效益的高低,作为科技知识生产、加工、传播和应 用的高等学校在经济时代的作用日渐明显。如何顺应知 识经济时代,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给我国高等教 育以合理的定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

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储存,分配及使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只有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不 断获取,应用新的知识的人,才是创造知识和推动知识 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以物质投入为 基础的物质经济而言的,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知识成为经 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发展中知识这一重要因素正明 显加强,而其它要素如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要素 的作用正相对减弱,知识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创力。知 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加工、应用和 知识创新的能力。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在整个社 会范围内都需要受过教育的人,因为只有在掌握一定知 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为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 力。

在高等教育多年的发展中,各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 的角度和视野,探讨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辨析高等 教育精神理念,评价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提出过 高等教育定位发展的各种见解,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 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眼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功能主义在高 等教育定位发展的论述上往往都是各执一词,回顾大学 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一直承担着对人类社 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高深知识的创造和人才培养,它把对人类真理的不懈追求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当 今中国,不论是何种类型也都应以人类高深知识的创造 或传承为己任。理性主义有关各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在陈 述上集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对真理探索和知识 [参考 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令读·微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 社,1998.

[2]苟子·法行[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3]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M].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A Analysis on Confucia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and The Popularity of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YAN xue-jun(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Northeaster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is presented by Confucius at the end of spring-autumn,and is also a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It shows the opening and popularity of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and is a great progress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have a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and world modern education.It is proved that our country modern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towards this direction. Key words: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instruction but none in kind;kind ;opening education ;the popularity of education;the civilian education [责任编辑:田丽华] [收稿日期]2006一O5一l1 [作者简介]孙大镭(197l一),男,学总务处讲师. 一76 —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

第二篇:孔子与现代教育

孔子与现代教育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等。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有弟子三千,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在今天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世界掀起了一股“孔子热”。

一、教学对象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首先必须是教育的对象,孔子的私学也是如此。在面对招生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所以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高富帅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普通百姓。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一直遵循着这一主张,无论是对待富人或穷人,他都一视同仁。《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我们仍然沿习着孔子的这一理念,提倡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我们的国家不仅仅规定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并且从2008年开始实行了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这些举措都完整真实地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孔家学堂”。

二、学习态度

对于成功的教育来说,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才是促进教育成功的标志。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学习首先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儒学的核心目标,强调一个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要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水平,成就自己的德行。孔子曾说过,要将“学”看成是修身之本,这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因此,“好学”也成为孔门对人的最高评价。“为己之学”也是对待学习的第一个态度,也是必须有的态度,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不再是倾向于期末的考核或者未来的利益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美好。其次,学习是一种“快乐之学”,这是对待学习的第二个态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学习当成是快乐之事,把兴趣当成最好的老师,我们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再之,学习最重要的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践道之学”。学习是灯塔,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时常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通过我们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一种在对于人是一种无形状态的提升,只有在面对真正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解决方法才是我们真正提升的体现。

三、教育目的

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目的,你把你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决定你这个教育者成功与否的标准。对于孔子来说,他的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人和君子。所谓的“道”是士人阶层赖以立身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他们主体精神、超越意思的体现,实质是就是士人阶层权力与利益的话语表征,与君权系统保持权力结构的张力平衡的理论依据。孔子教育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学生曾参也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可见,孔门是把教育的目的摆在了传道受业上。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却无法做到真正的所谓素质教育,而是一味地关注成绩。老师们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父母以成绩来衡量他们的孩子,招聘单位也以成绩等条件来衡量人才。成绩这个数字似乎从我们识字读书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就是越高越好。也许在大中国,甚至世界来说,这也是衡量人才的唯一办法,也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目标。刚刚结束的高考又是一轮新的选拔赛了,所有的人又在新的一轮等待中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孔子还有另一个主张就是“学而优则仕”。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学习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绩,而是我们现在所提的综合素质,这与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以一个成绩、一个分数来选拔确定人才,当然也不排除走后门的。就比如每年几百万人参加竞争的公务员考试来说,名额非常有限,成绩突出的也不排除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这些选拔出来的人中还要经历面试,而在这面试阶段就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走后门现象,这完全体现不出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和“举贤才”。

四、教学内容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孔子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全面的。孔子在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诗、书、礼、易、乐、射、御等,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教育。最出名的一个典故就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典故说明了孔子热爱音乐,觉得音乐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乐这一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说明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这可以体现出孔子的教学也是以这些方面为重的。相对于古代的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如今的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绘画、体育等等学科也都成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五、教学方法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也总结过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其中“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体现出孔子能够看到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也接受能力的不同,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总授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接受能力学习和领会知识。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也沿习了这一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分为不同的年级,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学习。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还没有完整的规定可以让处于低年级但是学习接受能力已经超过高年级的学生的孩子跳级或者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孔子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多思考“为什么”,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这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非常适用的。

孔子的教育理论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我国现代的教育改革具体现实意义。我们的教育事业要结合世界教育的趋势,结合孔子的教育观念,让我们的现代教育制度更加完善,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引用的《论语》原文: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吕氏春秋·劝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第三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 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人虽说有贵贱之分,但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差异和贫贱之分而剥夺一些人的受教育的权利。让所有的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人们就会向善,因此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潦倒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既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也有做过盗贼的严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只要是诚心诚意来跟随孔子学习的,他都不会拒绝。

(二)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其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回也闻一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参也鲁”;但经孔子教诲,最终都成了高材生。在学习态度上,“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但孔子都收之为徒,因材施教。以上材料说明,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虽然对他们的智力素质要进行考察和评价,但他从来不因为其智力愚笨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他对这些人给予了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也不论年龄和职业之分,都应该接受教育。

从地域上说孔子是鲁国人,但其学生不限鲁国,还有来自卫、齐、蔡、秦、宋等国。从种族说,属华夏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蛮夷族和戎狄族,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当时吸收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这一点。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解释就叫“终身教育”。这也是早期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闪光点。

三、有教无类的意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对过去历史还是现在对现在的教学观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社科也,王者不追,来着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它打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让更多的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二)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有教无类赋予其现代教育意义,可以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随着民主教育深入人心,它使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我们现在提倡的则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不仅如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又进一步将其外延。正如有人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一切学生,而且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在人类社会跨入新的世纪以来,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内容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用发展性的眼光和手段去着眼于未来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使他们人人都受教育,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更具用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使之不仅会学习,会生活,有技能,会创新,更要会做人。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代社会大教育的教育范围,同时又体现了今天的教育所非同以往的高度主体性和发展性。这难道不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吗?

1.有教无类,针对国家、社会而言,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比如像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像自考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学习资料更容易促进自身有效的学习。

2.有教无类,针对教师而言,要求我们人人做园丁,而不是单纯做伯乐。园丁是全面地去培养和浇灌每一株幼苗(即每一个学生)。而伯乐只是把少数优秀分子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当然,今天的素质教育并不排除丛云云众生中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同时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特长。这也是孔夫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教学原则之一。

总的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有着局限性的。他的教育对象是不彻底的,但其中的思想价值还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的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革新自我。这样,人人接受教育就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一种必要性了,也就符合当今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义务教育。

第四篇:孔子的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

摘要: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开教育公平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及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人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年长与年幼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第39章)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意思是说只要你带上一些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2]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也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意矣”。由此可见,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不分学生品行的好坏的,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体现了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种类也。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言孔子“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受,一律教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 [3]是的,孔子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

二、“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的异同点

(一)不同点:教育公平可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4]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在传统意义上教育中是指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接受足够教育的平等机会。建立免费的公立学校,就是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最好做法。[5]而孔子所提的“有教无类”的前提是:只要带着“束脩”来求学,谁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可见求学是有一定条件的,再说当时的社会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和条件去上学。孔子“学在四夷”的希望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所以“有教无类”不能等同于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法律保证,即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5]而孔子的“有教无类”存在局限性,没提到妇女和奴隶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主观上孔子培养学生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相同点: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和实践,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对象从贵族下移到平民阶层,扩大了教育对象。这虽然还没达到教育公平的高度,但已有了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可谓开教育民主之先河。“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的践行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人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建设培养大量有用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无论贫富、贵贱、种族,本着以人为本、来者不拒的原则。这为平民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创造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

三、“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为当代的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孔子认为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即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要让人人享受教育,让跟多的人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的理想。”所以,当下我们要注重教育公平,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创新力的博弈。想要科技实力、创新实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社会和谐的基石。[6]当代的中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然而,当今社会任然存在着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例如:目前地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距十分大。拿城乡来说城乡间不仅经济差距大,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师资,还是校园基础设施上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城市狠狠地咬了教育经费这块“蛋糕”,然而留给农村的却少之又少。在招生方面也存在不公,现在“择校风”、“快慢班”搞得火热。许多学校以分招生、以钱招生、以权招生。高考招生存在各种 不公,少数民族加分、地区分数线悬殊、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4]190-193这样的教育社会公平吗?这样的社会能和谐吗?教育的不公已成为威胁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首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合理分配各级教育经费,在边远的、落后的山区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力度,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二是,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为农村的老师提供好的就业环境和前景,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下乡教学,从而缓解农村师资紧张的问题;为农村的老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道德和业务素质,完善职业规范,从而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其次,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一是在教育的起点上,要对社会不利群体进行保障性补偿,使他们和其他人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二是义务教育后阶段,对基于能力平等条件下的非能力因素的救助性补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在能力发展相近的前提下,若要使社会阶层、家庭经济情况等非能力因素不成为个体接受非义务教育的阻碍,政府只能在政策上向低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或助学贷款。[5]304-312再次,完善学校招生与收费制度。第一,合理投入高考指标,促进各省之间的入学机会均等。在制定招生分配计划时,要以各省的人口总数、总考生数作为确定招生人数的重要参数。第二,收费标准兼顾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收费标准的确定应根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三,完善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5]最后,国家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景刚,赵霞.“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启示[J].沧桑,2008,(3).[2]高敏.学孔子当老师的的智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186-189.[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32-45.[5]华桦.教育公平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50-70 [6]周佐霖.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再认识[J].2011(4)

第五篇:试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

内容摘要:

论文 摘要:全民 教育 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 历史 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论文 摘要:全民 教育 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 历史 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200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个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这是国际教育界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孔子对全民教育思想的 发展 有重大影响。作者认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紧密的历史渊源。

一、全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

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反贫困计划和 经济 振兴计划来对待。亚太地区于198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建议。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这标志着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进入21世纪以来,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之一(另一个是终身教育思潮),它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全民教育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第三,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目前,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生畏的问题:环境的普遍恶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等。教育,尤其是面向所有个体的全民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民教育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其基本内涵就是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它要求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必须。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及其基本内涵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经济上,铁器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工具得到质的改进,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经济关系为体、脑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可能。在 政治 上,春秋时期,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政治的多元化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瓦解,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也受到破坏。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士”阶层逐渐兴起,官学逐渐衰退,私学大量出现。孔子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独领风骚,他首创私学,并历史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文化下嫁”即文化知识传播与民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有教无类”内涵的解释,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见解。合理的解释主要集中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即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民族、种族,没有“夷夏之防”。有人统计过孔子弟子的籍贯,计有鲁、齐、卫、晋、秦、蔡、吴、宋、薛、楚等国。其中楚国在当时被称为“蛮夷之邦”,孔子弟子中的公孙龙和秦商就是楚国人。孔子甚至还欲居“九夷”施教,认为他的教育在“蛮夷之邦”也能行得通。第二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贫富,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份论”。因此他所接收的弟子不分国籍,也不分政治经济地位,既有大贵族子弟如司马牛。也有称之为“卞之野人”的子路和“在缧绁中”的公冶长,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不仅有形同乞丐者,甚至还有犯人和大盗,更没有任何年龄上的限制,既有年长的冉耕,也有年幼的曾参。

无论从以上哪种解释去理解,“有教无类”均可与教育对象产生直接的联系。无论怎样解释,都不可能脱离孔子的办学实践去做出结论。时人南郭惠子的慨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苟子·法制》)就是明证。孔子“来者不拒”的办学实践是不争的事实,它对冲破“学术官守”的局面和顺应学术下移的潮流,对于教育对象的扩大化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合。而“有教无类”限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和教育阶级性的要求,虽然极力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仍把女人和社会底层的奴隶排斥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这一教育主张的一大缺憾。所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有类”,是有条件的,而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

下载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孔子的论文

    谈孔子的思想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孔子谈诚信原文

    孔子谈诚信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

    孔子谈做人(推荐五篇)

    孔子谈学习少儿朋友,“学习”一词来自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孔子本人就是个非常爱学习、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他成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孔子不但自己善于学......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三章) 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

    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

    从国外企业文化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核心和措施。关键词:企业......

    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谈我国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

    孔子名人名言及解释

    孔子经典语录收藏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