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涵[本站推荐]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从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之差异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
陈洁撰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文已经公布,纲要融入了很多新理念、新内容,在政府和公众关心的若干主题上皆有着墨,详细而周全,善指明了方向。
国家教育改革紧紧围绕“一点三线”。“一点”的突破点,即对教育管理机构的变革和重组,“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在三条主线中,即“是指以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20世纪中叶研究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通过这段表述,可以得出:现代教育思想有一个历史时间的概念,即“20世纪中叶以来”,也就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以后;还有国情的概念,即我们所处的“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蕴涵着“改革开放”和“当前教育改革”等时间范畴;并包括全民教育、主体教育、民主 1 /
5【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等内容。
现代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现代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思想而言的。关于这两个概念在我国与西方教育理论界都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在西方,最早提出现代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依据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制度、在前苏联,而把自己的新教学体系定为现代教育思想。在我国,一般认为传统所以在我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现代教育思想必定是“当代”或“现时”的教育思想,但现今的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一,适应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要并能有效实现现阶段教育目的;其二,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其三,符合教育对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第二,现代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它吸收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第三,现代教育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现代教育思想是指与我国现代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性质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并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
那么,这些丰富的内涵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些新的体现呢?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否定,而我们是否需要再继续?
在这所学校中她没有找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的材料。小床四周见不到家相比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要复杂得多。6-12岁)学验荡秋千、体验堆雪人、体验在在野地里生火并能够熄灭、体验战胜疾病后的自豪感等等。它对于我们实践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怎样的借鉴价值?
通常而言,一定的教育思想总是具有历史传承性、普遍适应性、时代思潮性、民族性、时效性及价值性,既能代表人们受教育的需要,【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又能反映人们受教育的实际利益。教育思想的这些特征充分表明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反映,既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制约,又受到人类社会接受教育的特殊需要的制约,还受教育本身规律性要求的制约。
在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之时,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适应社会发展要点。
强调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学习以课堂为主并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学习的依据就是教材。
用,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强调知识之间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成了传统教育的根本任务。
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和主动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素质,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发展上。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因此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形成了不同的操作模式。传统教育是一个由激发动机到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知识直至运用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则是从预设情景到让学生提出问题与假设、进行推论并最终获得验证的过程。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操作模式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前者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后者对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由此可以分析得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以致知识运用成为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比较而言,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强调教学民主,主体地位;整个教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种融合实际上已经出现。就能改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活
我们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教育的理念一概否定,更不能因循守旧、认为今不如昔,对现代教育理念大加排斥。“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篇:现代教育思想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思想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教育思想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教育事物的()。
2、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3、实践能力形成于学生的()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学生的实践就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发展。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思想的关键所在。
5、全民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化、民主化、终身化进程。
6、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产业。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的战略重点地位。
8、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素养的外部行为表现。
9、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0、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11、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实践家()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会议上做了以终生教育为题的报告。
12、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
13、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对知识的()和探索。
14、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为重点。
15、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科学学科教学过程缺乏一种过程优化意识,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是()结果。
16、实践能力形成于学生的()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学生的实践就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发展。
17、工业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对知识的()。
18、全民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化、民主化、终身化进程。
19、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产业。
20、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于社会实际和解决问题。
21、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23、实践教育思想主张,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4、终身教育的目标是完善的人与()。
25、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一是知识的(),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
26、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是()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27、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为重点。
28、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人享有()的权利”。
二.简答题
1、简述全民教育思想的基本涵义。
2、简述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3、简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5、概述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6、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7、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8、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9、简述科教兴国战略的涵义。
10、简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11、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12、概括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3、简述“自我导向学习”。
14、简述教育民论思潮的宗旨。
15、简述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教育思想创新的看法。
2、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举例说明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4、试分析我国“应试教育”倾向弊端的主要表现。
5、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
1、案例:上课铃响后,某班主任刚准备上课,发现几个在课间踢球的学生衣冠不整地跑进来,便当众大声斥责说:“XX,你是体育委员,这个头带得很好,请欣赏一下尊容,那德性!”不料,学生不服气地嘀咕一声。老师问:“我说错了吗?”学生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什么‘德性'?老师怎么骂人!”学生的反诘让老师大为难堪,为保住面子,老师放慢了语速,加重了语气说:“今天你违反了中学
生行为规范中不得和老师顶嘴这一条。今天你带的什么头?扮演的什么角色?你必须在全班检讨,挽回影响,我等着看你的表现!”然后不容分辩,又把其他几个学生训斥一通后宣布上课。
请阅读这则案例,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案例:一名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一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困,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拣到的。数年以后,学生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收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试分析这则案例材料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3、案例: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来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他是有事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他怎么处理呢?
请阅读这则案例,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4、案例: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得面面相视,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象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去了。后来,老师通地让女孩子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
试分析这则案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5、案例: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余顺着孩子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这则案例的看法。
第三篇:《现代教育思想》复习题
《现代教育思想》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70题)
1.(B)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A.教科书B.课程C.教师D.学校
*2.(A)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3.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B)概念。
A.市场经济B.知识经济C.农业经济D.工业经济
4.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C)和选择性。A.研究性B.艺术性C.综合性D.时代性
5.当前课程改革的焦点是(A)。
A.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B.协调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C.协调教育发展需要和课程改革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D.协调整体利益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6.我国现行课程管理实行(C)级管理制度。A.一级B.二级C.三级D.以上都不是
7.我国哪一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B)。A.1985B.1986C.1987D.199
28.以下阐述中不属于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是(D)。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D.和平与发展
9.在此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C)次课程改革。A.五次B.六次C.七次D.八次
10.课程类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是(D)。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B)为主。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2.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不属于小学阶段的是(C)。
A.《科学》B.《艺术》C.《历史与社会》 D.《品德与社会》
13.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它不能局限于课的教学和知识的灌输,而要把实际操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二者的课时比例一般以(A)为宜。
A.6:4B.7:3C.5:5D.9:
114.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C)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A.探究性学习B.劳动与技术教育C.信息技术教育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5.在综合课程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的是(B)课程。
A.《体育与健康》(7-9年级)B.《科学》(7-9年级)C.《科学》(3-6年级)D.《品德与社会》(1-2年级)
16.《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A)”。
A.选择性B.整体性C.目的性D.实践性
*17.在义务教育阶段,将(D)的课程时量给与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A.12%-14%B.14%-16%C.16%-18%D.10%-12%
18.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自小学(B)年级开设。
A.二B.三C.四D.五
19.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原则(B)。
A.平衡性、综合性、选择性B.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C.均衡性、综合性、单一性
20.课程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A),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灵魂。A.主导B.灵魂
21.教材的(C)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A.创新B.实践C.编写
22.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A)。A.大众教育B.普通教育C.实验教育
23.课程目标着眼于(B)的全面提高。A.教师素质B.学生素质C.基本素质
24.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C)工作。A.基本B.主导C.核心
2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要坚持(A)的原则。A.民主和开放B.民主C.开放
26.(B)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A.教师素质B.课程标准C.学生素质
27.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A)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A.人的发展B.学生发展C.教师的发展
28.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C)。
A.质量要求B.基本规范C.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39.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D)。A.独立性B.独特性C.体验性D.主动性E.问题性
30.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B)。A.独特性 B.独立性C.体验性D.主动性E.问题性
31.(C)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良好的心理素质B.学习习惯C.问题意识
32.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D)的领导,其次是行政领导。”
A.教学研究B.教育方法C.教育改革D.教育思想
33.(B)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A.专业技能B.教学反思C.教师备课D.教学手段
34.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C)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A.书面形式B.定论形式C.问题形式D.教学方式
-2012年运城市市级教学能手复习资料之一-1-
35.《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A)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A.信息技术B.启发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过程性教学
36.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B)。A.促进者B.研究者C.建设者D.开发者
37.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C)。A.研究者B.促进者C.建设者和开发者
38.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一句话的描述主要体现教师应(B)。
A.关注每一个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9.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B)的课程评价。
A.重视选拔B.重视甄别
C.重视结果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40.多元智力理论是(A)提出的。
A.加德纳B.H.G.吉诺特
C.皮格马利翁D.休伊特
41.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D)
A.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
C.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D.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
42.以下哪项不属于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C)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C.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D.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43.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B)
A.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B.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
C.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D.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44.以下哪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之一。(D)
A.惟纸笔测验B.公布学生考试成绩C.将分数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
D.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45.以下哪项不属于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C)
A.成长记录袋B.学习日记
C.甄别考试D.情景测验
46.对教师素质评价标准中的学科知识不包括以下哪项。(A)
A.奉献、职业热情B.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
C.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与发展D.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
47.教师职业道德包括(B)。
A.了解尊重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C.交流与反思D.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48.对教师文化素养的评价标准不包括(D)。
A.热爱学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取新知识的意愿B.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
C.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D.有所教学科的良好知识
49.自18世纪末就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正式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是哪个国家(C)。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50.下列属于地方一致课程管理的权责是(B)。
A.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B.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等方针政策
C.监督地方和学校的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方针政策
D.美国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以及上级颁布的课程文件,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实现学校课程创新
51.负责监督与评估当地学校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状况的机构是(C)。
A.国务院B.教育部C.地方教育行政部门D.学校
52.下列欧洲荷北美的国家中,哪个国家在义务阶段,教科书没有全部对学生借用(C)。
A.加拿大B.美国C.俄罗斯D.法国
53.学校课程审议委员的成员中,教师和学生代表至少应占全员中的(B)。
A.1/3B.1/2C.2/3D.1/
454.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任由(D)。
A.校长担任B.教务主任担任 C.工会主席担任D.民主选举产生
5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A)。
A.教材资源和条件资源B.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D.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
56.实行国家、地方、(A)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A.学校B.家庭C.社会D.教育行政部门
57.下列针对我国目前情况,我国教科书的审查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审查由政府部门主持B.聘请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C.评审委员会既要进行审查也要参与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
D.审查工作必须依据一套法律程序严格进行
58.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C)。
A.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B.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C.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D.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59.(B)是重要的课程资源。A.教材B.教师C.家庭D.学生
60.(D)是宝贵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1.(A)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2.(C)是可以依托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3.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把课程资源分为(C)。
A.校内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B.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C.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D.乡土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
6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D)。
A.校外图书、科技馆B.校外图书、科技馆、博物馆
C.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D.校外图书、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65.(D)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
A.教学语言B.教学环境C.教学规范D.教学仪态
66. “面向全体学生”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C)
A.竞争意识B.自我意识C.选拔意识D.公众意识
67.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C)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A.教学方法B.教学活动C.教学目标D.教学方式
68.多媒体技术是对(B)进行交互式整合处理的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A.教学媒体B.多媒体C.电脑技术D.视觉媒体
69.(D)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A.行政管理B.教学过程C.教师素养D.课程实施
二、简答题
1.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服务社区②走进社会③珍惜环境④关爱他人⑤善待自己
4.课程标准包括哪几个内涵?
①它是按门类指定的;②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③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内容;④它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评价那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6.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怎样?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②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7.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包括那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②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④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8.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习方式;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9.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②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10.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什么?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主要致力于什么?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主动性;②独立性;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
26.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7.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哪几种?
①评语;②行为观察;③学习日记;④情景测验;⑤成长记录袋。
18.如何评价教师在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
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③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19.关于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中的职业道德标准包括哪些?
①爱心;②正直诚实;③公正;④上进;⑤奉献、职业热情;⑥健康心态
20.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1.本次课程改革有哪些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2.简述当前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①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②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3.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的条件是什么?
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
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2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25.如何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①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③要将评价看成是一个系统。
*26.什么是课程结构调整?
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27.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份分析?
①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
②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③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
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的案例;⑤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28.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9.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批改家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湖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0.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①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排序;④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31.国家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②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
③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④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32.地方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②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③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3.学校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制订课程实施方案②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③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④改进课程评价
*34.我国的课程管理改革与发展总的趋势表现特征是:
①课程管理走向②课程管理强调灵活性和弹性
③课程管理日趋法制化④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管理
*3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阶段(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课程管理改革的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未)
③课程管理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2l世纪初至今)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
②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③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④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⑤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⑥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37.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那几个途径:
①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②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③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④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38.如何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课程资源库②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③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39.我们要为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
①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②预先做好教师的教训工作;③做好课程改革的社会宣传工作。
*40.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
①各地要把课程改革工作做为政府行为来对待;
②要从经费和政策方面来保障;
③确保新培养出来的教师能承担实施新课程的任务。
*41.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①承担国家的改革任务;
②与所在地区的地方教育部门建立联系,推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承担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委托的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任务。
*42.如何做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的扎实有效?
①充分认识教师教训和指导的重要性;
②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
③注意发挥各类专业人员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
④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
*43.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②教师的改期热情高涨;
③课堂和学生开始喜人的变化;
④参与和支持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44.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答:“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形成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的重要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管理政策的调整和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力求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逐步走向课程决策权力分享,不断提高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强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主体意识,培育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能力。
第四篇:现代教育思想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A.教育认识
2.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劳动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是C.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3.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D.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 4.B.主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的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励还是自我放纵。
5.A.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6.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1.C.政策型教育思想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
2.科教兴国是指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A.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象3.D.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负重要责任。
4.从外部功能来看,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B.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B.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6.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C.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3.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指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性学习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
4.人类困境:人类困境是指我们正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巨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等。这三者互为因果,又都对教育产生着影响。如人口激增不但妨碍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而且使文盲绝对人数有增无减。
1.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象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交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的发展战略。
2.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 简述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答:(1)个性化原则;(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简述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答:(1)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2)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观念形态上,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 普遍性的特征;(3)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上,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及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4)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历史向度上,具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及其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答:(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对已有教育的继承,是在已有教育基础上的1.为什么说提倡实践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1)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总之,实践性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2)教育的实践性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得到加强的。随着教育与现代生产、科技、经济等方面建立日益密切的联系,教育在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宏观的结构、布局、体制、机制等等,都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3)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生产、科技、经济的联系得到全面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更加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结合实际,谈谈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答: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的提出在后。(2)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3)终身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论述略)
1.为什么说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1)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人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C.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7.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尔斯认为,所谓C.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8.实践教育思想认为,A.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的客观要求。9.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实践家A.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会议上以终生教育为题的报告,使终生教育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提倡。
10.人们习惯于以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地名,音译)召开的B.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作为全民教育思想9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1.B.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
2.D.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A.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4.建立合理的B.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5.科学教育要与D.人文教育相结合,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
6.C.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流派,这种教育自我完善的人。7.A.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代替学生得出现成的结论。8.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C.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B.《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报告书中,国际教育委员会从个人自我实现和民主国家创建的高度强调了终身教育实施的意义,认为终身教育是个人自我成长及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0.早在1948年A.《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各发达国家确实是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的反贫困计划和经济振兴计划来对待的。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7.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知识的A.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
8.D.STS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广为传播。它有三个基本特征,跨学科、基于社会实际和解决问题。9.C.20世纪下半叶,终身教育思想得以形成并在世10.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D.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基本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2.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核是知识,外壳是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3.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
4.STS教育: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
2.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3.维持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又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
4.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以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励还是自我放纵。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答: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
◇.简述教育思想的功能。答: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功能。
◇.试列举三条教育的“应试”倾向的主要弊端。答:学校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整个中小学教育变成大学预备班的教育,只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单纯性分数标准评价学生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评级学校教育质量,导致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
◇.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答:愿意接受新事物、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强、对人的能力较有信心、计划性强、有信任感、平等待人、对新教育方式有兴趣、尊重他人。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答: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第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八,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简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答:(1)信息技术大放异彩;(2)生命科学全面造福人类;(3)新材料与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4)人类活动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层进一步拓展;(5)人类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自然协调发展。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答:(1)教劳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劳教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3)劳教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简述“自我导向学习”。答:自我导向学习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即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而学习者本人要学会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交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的发展战略。
创新,提高和发展。(2)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时代性和社会功效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样就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使全面发展落到实处。(3)素质教育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通向它的根本途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方向。
◇ 简述终身教育的十大特点。答:(1)教育贯穿人的一生;(2)内容包括智能、情绪、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多方面;(3)将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统一;(4)认为知识在人的发展中是逐渐完善的;(5)顺乎每个人的个性、自主性及各自的要求和兴趣,重视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持续地成长和发展;(6)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人成长的手段;(7)教育应使人的素质在一生成长中充分发挥出来;(8)沟通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扩大到学校以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9)除有无可利用的媒体和是否适应个人的能力,别无任何限制;(10)提倡能者为师,由整个社会提供教育机会。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1)政府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2)学校则需要持别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3)教师要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论述略)2.结合实际,并举例说明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认为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正是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以及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选择。(论述略)
2.为什么说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答:(1)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要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人,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2)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应该相互尊重的,但目前需要强调的主要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这种尊重是一种全面的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3)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是关键,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学校中除师生关系之外的其它人际关系。学校的主体地位是在其所有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风气。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论述略)
名词解释补充
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观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
文学科比较集中地概括、提炼和升华了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它们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人文学科中,艺术(主要指美术和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而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则主要通过丰富人们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2)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最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人文精神是可以感受而难以言传的,它要求教育者用心去体会、去挖掘、去展现,这对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人文知识则是具体而明确的,是容易传授和学习的。以历史教学为例,许多教师把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把精力花在记住年代、人物、事件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人生态方面。(3)人文实践活动是人文素养成长的必由之路。人文素养的成长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所有的人文知识、能力与态度只有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才有意义。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富有人道精神。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于人的因素,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的东西。所以,人文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论述略)
填空题(1~19题)
1、教育规律
2、科技发展
3、全面发展
4、全民教育
5、科学知识与技能
6、人民精神
7、主体性
8、埃慈加·福尔
9、第四次世界妇女会
10、时间型
11、可持续发展
12、人文教育
13、启发性
14、实践能力
15、教师
16、独立性
16、人性教育
17、时效性18、20世纪90年代
第五篇:什么是“现代教育”的真正内涵?
什么是“现代教育”的真正内涵?
“现代教育”、“教育现代化”,这是现在人们谈教育时每每提及的话题。但“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是怎样的?恐怕明白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其实,探究清楚“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对于认识我们今天教育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都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呢?国内教育界权威顾明远担任主编、其他数十位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担任编委、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的12卷本的《教育大辞典》,对“现代教育”是这样解释的(第1卷第12页):
1、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现在,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工业的面貌,促成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使社会日趋现代化。反映上述特点的现代教育具有下列特征: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工业生产需要有文化技术的工人,同时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后半叶相继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20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大工业生产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从而逐步建立了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⑵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一改古代教育偏重人文古典学科的传统,自然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的分化,建立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各级学校都设置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课程。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的结合。高等教育逐渐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⑷教育方法摒弃呆读死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为每个充分提供受教育的机会。⑹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手段上,使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广泛采用声像教学、电子计算机教学。
2、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相对,称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现代教育。
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解释了,近几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教材也都采用的是这样的解释。不能说上面的解释不对,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有意或无意地遗漏和忽略了“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甚至是最本质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才是决定“教育”之所以为“现代”的最重要的东西。
哪些才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性呢?我认为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受教育权(或者用现在一些学者的新说法,应当是“学习权”)方面,“现代教育”是一种充分保障全体国民受教育权(或“学习权”)的教育。
它在中小学阶段,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大众化、普及化、免费性质的义务教育。这里所说的“义务”虽然包括了国家和社会、家庭和学习者两个方面的义务,但从主次轻重来分,这个“义务”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由社会资源的主要掌控者政府来承担的,首先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正如前总理朱镕基在2001年6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当然,“义务教育”本身也含有强迫的性质,也是一种家庭和学习者必须接受的强迫性质的教育,自从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倡导,并从德国开始实施以后,在一些国家的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确实也主要是强迫教育,并不一定免费。但在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开始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的国家,都先是在小学阶段免费,后来又逐步对中学阶段免费。二战以后,大多数国家不仅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全免费,而且免费的范围还开始延伸到了高中和幼儿园。
在高等教育阶段,它也有门槛日益降低、向大众普及的趋势。它虽然不都是免费的,但通过降低学费、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专项贷款等,接受高等教育对学习者和他的家庭来说,都不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所以,保障全体国民的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普及化、大众化,基础教育阶段完全免费,高等教育阶段低门槛、低负担化,是“现代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特性。
第二,“现代教育”是一种相对于社会有独立性,在其内部按民主原则运行的教育。
“现代教育”从它和社会的关系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或者说“中立性”。当然,绝对独立是不可能的,在人类社会,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与世隔绝。但“现代教育”之所以是现代的,是区别于中世纪专制时代的教育的,是因为它不再是被政府、被任何一种政治势力、政治权力,或者是任何一种宗教和意识形态所控制和垄断的工具,成为他们任意操纵和支配的附庸。
这种独立性体现在教育机构的人员任用、教育内容的确定、学生
学业成绩的考核、内部管理和教学的运行等方方面面,都是由教育机构按自身的特点、规则和需要来进行的。外界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政府可以任免教育机构部分主要负责人,也可以通过增减教育经费和教育立法调控教育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但政府和任何一种权力和势力都不能够对教育的内部运行直接进行干预。
正是这种独立性保证了教育活动绝不会被任
何一种“统一化”、“标准化”的东西所禁锢和束缚,从而保证了教育的“现代性”,使教育能够稳定发展、不断进步。如果没有了这样一种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真正健康的教育,即使勉强有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机构,它也不可能拥有神圣、尊严的品格,不可能有什么“现代性”,必然会堕落成为与官场和商场无异的污浊之地。
“现代教育”在内部管理上是按民主原则运作的。在大学讲究“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在中小学,虽然各国各学校具体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但也都注意既保证校长等管理人员合法使用职权,又重视防止他们滥权,重视由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共同参与来进行民主管理,重视保障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自由度,使他们有施展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时间、空间和余地。
第三,“现代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上是一种培养“公民”的教育。
“现代教育”和专制时代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不是培养只会盲目服从,只会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会独立思考,只会让别人代替自已思考,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精神奴隶。而是培养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多彩的世界,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不同的声音,会开动自己的大脑去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进行独立的判断思考并提出见解,有公民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懂得自己做为人所拥有的尊严、权利和责任,认识和了解宪政、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的合格公民。与此相适应,“现代教育”在内容上就不仅是重视自然科学,而且同时重视以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公民品德和公民技能。
“现代教育”当然还有如《教育大辞典》提到的别的一些特性,但以上这几条才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
了解了“现代教育”这样几方面的更重要和更本质的特性,我们就会清楚《教育大辞典》中对“现代教育”的解说是多么地不确切和不完整。“现代教育”固然如《教育大辞典》所说,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但更主要的,它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上的,没有民主宪政,人民思想信仰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现代教育”以上几方面的特性就不可能形成和建立,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
我们今天的教育与“现代教育”只有“形似”而没有一点“神似”,只学到了“现代教育”非本质的枝节性的一些特性,而那些真正重要的最本质的特性一条都没有学到,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立刻清楚我们今天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究竟离的有多远——离了整整一个时代。
今天,如果我们不把“现代教育”的灵魂和真精神(即上面那几方面的特性)作为建立“现代教育”和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那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任何努力都会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现在人们对第一方面的问题谈的很多,因为它与千家万户有着直接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影响。而对其他两方面的问题人们谈的比较少,它比较隐蔽,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大,它使每个人的心灵和精神都备受扭曲和压抑,摧残和伤害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现在,该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和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好范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