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巧妙的提问来引领语文课堂教学(xiexiebang推荐)
用巧妙的提问来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还是课堂,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抓住了课堂教学,也就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抓住了语文学科学习和建设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尊重本学科的自身规律施教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艺术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诱导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映。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力主“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从提问人手,设计有价值、有趣味、有创意的思考问题,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的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践行新课程改革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此,孔子在《论语?述而篇》里讲得很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由此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艺术就是激发学生开口的艺术。而在激发学生开口的活动中,教师最大的机智在于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够引领课堂的教学方向。可以说。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不懂提问的艺术,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出现了不少误区。具体表现在:
1,提问简单化,缺乏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同“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使提问缺乏思维力度。一堂课下来,学生问题是回答了不少,但是,收获却很寥寥。
2,提问模式化,缺乏创新价值。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等等,使提问变得机械呆板,一成不变。先不说这种条分缕析的“红领巾”授课法理念早已落后,单从操作上来说,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分析模式生厌。
3,提问零散化,脱离教学目标。致使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而陷入学习的误区;或把文本肢解为一个个问答题,学生无法在宏观上理解文本。更无从赏析文本。
4,提问繁难化,强求时效一致。有时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老师甚至一再暗示,直到与标准答案相吻合才算满意。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最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这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都是无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语文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问题;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触发点与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探讨课堂提问的各种方法,使问题的设计富于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关教学提问的经验和实例,今特撰写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建设和经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领域。
一,巧设悬疑式提问,导入课文学习
电视节目预告往往仅仅给观众几个精彩的镜头和片段,就一下子能将观众的胃口吊足,使人欲知不能,欲罢不忍。这种唤起人们高度关注、产生穷根究底心理的艺术手段,就叫做悬念。事实证明,悬念往往会紧紧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引领学习的兴趣。这对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文的导入环节,巧妙设置一些悬念式提问,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热情,是很好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讲到“负荆请罪”一节时,是这样导人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的:
“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因为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将相和》的课文。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替小学教材的编者说说,为什么用《将相和》而不用《相将和》呢?为什么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了,廉颇就不服气了呢?对照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认识这一事情的?找出原文来,议一议。”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是这样设问,导入课文学习的:
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无独有偶。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也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是,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问题。
当然。课堂上设置悬念式的提问,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课文的学习重心。一直引领学生思维的始终,成为师生课堂对话的核心问题。绝不能大而不当,甚至故弄玄虚。
二,巧设提挈式提问,揭示课文思路
古人说: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这在语文教学中对我们不无启示。课堂教学中,若能够设计出层层深入的系列组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像整饬衣服时,先提衣服后领一样,剩下的事便顺理成章。对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普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笔者在教学《序》一文时,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并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出示在大屏幕上:
“1,作者心目中的‘名人’(即文中所称的‘英雄’),是些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请从课文中找出原文回答。”
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圈记标注相应的文字,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课文中的文字,明确了作者心日中的“名人”的几点标准:“①拥有: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②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并且,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③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以上均为课文原文,笔
者注)”。这就很顺利的找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为后来领略序文的特点和写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思有路,有路识斯真。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笔者紧接着出示了第二个问题:
“2,序文中提及的英雄,都是因承受苦难而精神伟大的人。哪些宗教也提倡承受苦难?它们和作者所提倡的承受苦难的精神是否相同?”
根据教师出示的关于宗教的参考资料,结合自身的课外知识。学生合作讨论。研探之后,明确了两者这样的区别:罗曼?罗兰认为,不甘平庸的人必须承受苦难,苦难是人生的催化剂。苦难能使英雄的品格更高,为在黑暗中受苦的他人指明前进的方向。佛教认为,人来到世上是来受难的;基督教认为,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一切宗教都是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可以进人天国、极乐世界。但它们主张受苦受难都是为了自己,和罗曼?罗兰相比,区别何啻天壤!有了这些对比,学生对罗曼?罗兰的伟大人格和其思想境界的认识也更进一步。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圆满解决,带动了全文的理解,推动了对课文结构的认识,为后面总结《(名人传)序》所体现的“序”这种文体的特点,明确序文的写作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矛盾式提问。营造教学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学生之间未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断地进行着思维碰撞。这就要求,45分钟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因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推进和波澜不惊的教学组织,很容易导致教学环节的冗长沉闷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退丧失,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好比水流在不断地流动。因此,很有必要尊重学生的受众心理,按照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令学生印象加深、理解透彻、感悟深化、情绪高涨的提问,极力营造教学高潮,使课堂教学的氛围热烈亢奋。学生参与意识浓厚活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笔者在教学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找出了“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等等情状的对比后,抓住课文中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对于那些有着吹毛求疵之癣之徒,我们可以拒绝和其交往”这一“丑腿”,进而设置思考问题:
“作为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富兰克林,在对待只见‘丑腿’者时,显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怎么去看待他的这一‘丑腿’?”
于是,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权威和名人、伟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维护富式的权威的,有捍卫真理理性的,有认识模糊和糊涂的,……众说纷纭,似乎莫衷一是。这时,笔者出示《世界历史名人大辞典》一书中关于富兰克林的文字简介部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18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八岁入学读书,但只上了两年的学后,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从工,所有知识基本靠自学获得。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还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活动,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汤姆斯?杰弗逊(另一位美国总统)曾赞誉他为“当代最伟大、最光彩的人物”。
于是,师生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明确:历史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宽容的,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的“美腿”――即优点。
四,巧设假设式提问,拓展认识境界(提升思维品质)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教学标准?语文》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有人专门统计过,其中的关键词“体验”,总共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三部分中。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和问题,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的。比如。笔者在教授《秋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找出了“河”与“海”各自不同的景象,并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建立了对“渺小”和“宏大”的初步认识后,进一步设置思考问题:
“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对气象宏大的海神若充满了钦佩之情。假如你是海神若。你会对河伯怎么说呢?请以海神若的身份,写一段话,答复河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得很积极、踊跃。有的写道:“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有的写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么多的回答中,更是有一个,如黄钟大吕,令人回味无穷:“河伯啊,我的气象和景观是比你大很多。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比我更大的是大洲。比大洲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还有宇宙,还有人们的心灵世界!”这个学生所写的,就一下把庄子的“宇宙无限论”的思想展示得淋漓尽致!多么高远深邃的见解,多么富于科学性的表述啊!可以说,这个学生的回答,等于替代了授课教师,提升了全班同学的思想认识境界,也是对整个课堂学习的一个完美的总结。
五,巧设对比式提问,联及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不能“闭关锁国”,学习语文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直面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和根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去。都要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营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因此。语文学习应该联系社会生活,拓展思想认识。笔者在教学《涛经?卫风》一文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了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特征之后,让学生欣赏流行歌曲《香水有毒》,听的同时,一并出示了其歌词。然后提问:
“经典课文《氓》和流行歌曲《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其性格和形象有什么区别?请从中找到相关字、词、句,加以说明。”
学生兴致勃勃地探讨、交流后。结合相关语句,明确回答:《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烈和坚贞的,她能从事实中找到婚变的症结,并且断事果敢;《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屈从和卑谦的,她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处事十分软弱。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教师结合身边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实,在对他们进行有趣、有力和有益的思想教育,促成其树立正确、健康、有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顺利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实,从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可以找出不少能够进行对比发问的例子:
《鸿门宴》一文中,从范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句的比较中,可以设疑,让学生感悟范增所表达的含义的区别。而《荷花淀》“探夫遇敌”一节中,有两处写到划水声。一处为“哗,哗,哗”,一处为“哗,哗哗,哗哗哗”。我们也可以两相对比。设置研讨问题,引起讨论。这样,我们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揣摩相似的语句中寄予的精微区别,就达到了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目标。而且,对于长长的课文,仅从两处句子的比较提问和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的特点,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是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摘 要:“任务引领”式教学方式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分解为单个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置”“任务分配”“任务执行”“任务汇报”“任务评价”五大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分组;实施;评价
目前大部分语文课堂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样的课堂收获的不是知识,不是感悟,是对语文学习深深的厌恶。如何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这是我们中职语文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任务引领”模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颇有实效。
下面我们将围绕 “任务”这一关键词,阐述“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1.任务设置
教师可以将一篇课文中学生“应知应会”的部分看成是学习的“总任务”,“总任务”下设有“分任务”,再把每一个“分任务”的内容细化为几个简单易操作的“子任务”,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合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分任务”,完成每一个“分任务”,就完成了“总任务”,就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设置任务时应该在语言表述上尽量使用指令性的语言,动宾结构的短语。以小说单元的教学来举例,学生“应知应会”的所有内容,小到字词,大到课文的主旨合称“总任务”,可以设置以下分任务。任务一: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任务二:解决字词困扰,复述课文情节;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任务四:探究人物描写方法;任务五:归纳文章主旨。这几个分任务下又分别有子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指向性,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然,一般的任务只需简单带过,核心的任务才是一节课、一篇课文最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2.任务分配
分配任务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但分组数不宜超过5组,每个小组要选定一至二名同学作为学习小组长,教师分组时应考虑学生间的友情和合作,将好、中、差三类学生适当搭配。分组将学生的个体荣誉与小组的集体荣誉“捆绑”起来,可以极大地带动一部分学习不集中或成绩稍差的学生投入学习。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还可以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组名,设计组徽、讨论奋斗目标等。
确定了分组之后,教师就可以分配任务了。各个小组间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任务相同,学生在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各组完成情况的优劣进行对比,各个小组之间自然形成竞争,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任务不同,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叉对比学习,最终使各个小组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任务,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面,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任务执行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也要学会表达,学会聆听、最大限度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在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的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得以在和谐平等、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4.任务汇报
汇报展示一般采用PPT演示的方式,汇报的人选可以采用随机抽号的形式,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均等的上台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上来汇报的学生肩负着全组同学的希望,就连一些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是丝毫不敢马虎,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老师和某些优等生的课堂,而是全班同学的课堂了。这既造成班级中各个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是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个体,而成为与小组其他成员荣辱与共的整体。
5.任务评价
我在实际操作中,将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满分10分,任务完成质量3分,学习态度2分,团队合作精神3分,学习效果(包括PPT演示)2分。本组,其他组以及老师分别根据情况打分,最高分为本次的优胜小组。对于优胜小组的奖励,我是用的分数,有时候是加在平时成绩上,有时候干脆就加在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分数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果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积极探索、实践,用最适合的方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帮助他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第三篇:让阅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让阅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阅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是关键。教师要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学好语文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课内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阅读彰显魅力,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权利;关键;彰显魅力;引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64-02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读”是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感知,积极地思考,丰富地联想,牢靠地记忆;其次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解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构建以读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阅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1.以读代讲
教师的最大弊病就是害怕学生不会,把语言文字嚼烂之后,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做“第三者”。让学生放弃了课本,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的点缀,使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课文。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阅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太阳》一课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他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说一点说一点,支老师把学生说的点点滴滴都写在黑板上,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乐极了。你说,我说,他说,热情度极高。这样边读边说半节课过去了,只见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听课的老师忍不住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么大规模的公开课,半节课过去了老师还没讲几句话,他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呢?可是支老师还是胸有成竹。他微笑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太阳的特点概括出来吗?”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他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读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样整节课以学生的读为主,是学生自己读懂了太阳大大小小的特点,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懂了课文,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令听课的老师豁然开朗,深刻领悟,教师真正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2.以读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在指导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课堂上组织小小的表情朗读赛、朗读评论、范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学会遇到佳句时,大胆放声、认真的去读,去品味。通过朗读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3.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人叙事的课文,都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朗读人们侯灵车、送灵车、追灵车的重点段落,细细体会当时人们的一举一动,以及人们悲痛的心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4.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然而问题是由学生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孔子和谁游春?”“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了在课前,还可以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反复读,质疑困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以读促写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从仿写到创,教材又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材料。如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重点是片段的训练。《翠鸟》一课学完后,可以设计一个总分段落的读写结合。重点读课文第二段,作者通过“头、背、腹部”三方面把总起句“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写具体。然后模仿这一段,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来写一个小动物。学生觉得这一段可以模仿,并不难。还有《黄山奇石》的第三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十段都是并列段落,描写两个事物,中间用一句话自然地衔接。读懂后,引导学生描写一个自己去过的地方,选两处景物来写,中间用一句话自然地衔接。学生有章可循,写得津津乐道。
6.以读导学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导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勾、画、注,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处,再指导学生速读时抓住整体印象;细读时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回读时要注意前后联系;跳读时要把握重要情节、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意图。
总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李白、屈原、徐志摩、莎士比亚等等,他们不是老师教出名的,而是自己博览群书,自学成名。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课内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阅读彰显魅力,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第四篇:用挥洒自如的教育机智引领课堂教学
用挥洒自如的教育机智引领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机智
大竹县观音镇中心小学:林爽
教育机智是教师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线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教学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如何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教育机智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在一次下乡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圆柱的侧面积》。在一道练习题上,老师只标注了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忘记标高。一些学生就开始在下面叽叽喳喳的吵起来,“这题怎么做啊!”“差条件嘛”“没有高啊” ······那位老师转过身看黑板,的确是缺少条件。吵闹声仍在继续,课堂已开始有点失控,坐在下面的老师也为他捏把汗,这可是一堂由几十位老师参加的观摩课啊······这时那位老师一脸彷徨地望着学生:“这题有问题么?我觉得没问题啊!”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一阵疑惑。只见她狡黠的说道:“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对于一个不确定的数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在思考······一分钟后,一些聪明的学生已在下面小声交流:“用字母表示吧?”“对,以前学过的,我用x表示”“我用h表示”······许多学生都心领神会······。一场课堂“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同时与以前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复习了旧知,还扩大了知识的深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能有这样的临场发挥绝非偶然,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
如果一名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十分深厚,那么他在工作情境中提取各种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就会得心应手。也只有永不停息地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努力更新和充实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挥洒自如,机智巧妙。
二、教育机智不是天赋,而是对学生的热爱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想考考学生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熟练掌握,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发言,一个平时语文基础较差,吐字不清的学生在同学们的带动下走上讲台,由于过于紧张,半天吐不出一个字来,过了许久好不容易才把“分数”两个字迸出来,就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眼看他继续背下去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伤他的自尊心。我立刻用眼神示意同学们鼓掌,掌声一停,我鼓励大家说:“同学们,小张同学有这样的勇气上台背诵,这很好,看到同学有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帮助他!”同学们大声回答。“对!我们一起来和他背诵好么?”顿时,教师里传来响亮的背诵声,小张的声音与大家的声音融汇在一起······背诵完毕,这时的小张一脸激动地回到了座位。中午放学后,我在我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我爱我的老师”,一阵酸溜溜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想这回吐字不清的该是我了吧······可见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孩子的心理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我认为教育机智的发生是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的,它不是天赋,而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非常忠诚的教育态度,就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要么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要么动辄体罚学生,态度粗暴,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者和破坏者。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机智的支撑 一次,老师组织学生秋游,上船时,发现少了一个学生的船费。于是,这位老师悄悄地把钱添上,但又忘了是哪位同学未交船费。钱,可以添,但思想问题如何添补呢?即使疏忽忘记交钱,心无不良动机,也是个教育问题。这位教师没有开会专门讲这件事情,没有把问题扩大,而是在一次班会结束的时候,真诚的做了自我批评。老师说:“上次我们秋游时,由于自己的粗心,一点小事都搞不好,竟把一个学生的船费给忘了,希望同学们吸取我们的教训。从现在起,我们要培养细心严谨的作风。”下课后,老师还未出教室,一个学生红着脸走到教师跟前:“老师,开始是我忘了交船费,后来想起来了又故意不想交,我错了。”边说边把钱交给了老师。
———摘自xx教育网站
可见,这为老师用“打草惊蛇”的办法,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教育机智的重要支撑,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会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若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体罚,训斥学生。课堂上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的话语,课余时间用礼貌的话语回应学生的问好,会帮助学生捡起地上的纸屑,多关心学生的生活······。我想只要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循其步”。
总之,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智慧、能力和教育技巧密切联系,同时还与教师的自身的人格魅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勤奋磨练的结果。尤其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的今天,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教师更应努力培养自身的这种素质。因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已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极为迫切的、急需的,是提升教育教学品味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五篇:巧妙运用电子白板,有效整合语文课堂教学
巧妙运用电子白板,有效整合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已悄然走进了学校。交互式电子白板集黑板、计算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助手。本文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践,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教学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成果,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也相继走进课堂,它以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助手。在课堂中利用好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以多彩的教学资源融入丰富的教学形式,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知识。
接下来我主要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的使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语文课堂,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在教学《浪花》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心设计了一幅海滩的情境图:天空是蓝蓝的,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飞翔;海水也是蓝蓝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一个小女孩漫步在海滩上,笑得嘴都合不拢,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当学生们看到这个情境后,他们完全被吸引了,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尽情领略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他们非常乐意地学习《浪花》一文,接着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后理解课文再说感受,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电子白板,改变学习方式,能增加课堂的容量,节约时间。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电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还能很快地出示相关资料,节约时间。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到过草原,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来体会草原的美丽,我就出示了一系列草原的精美图片,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了草原天的蓝、云的白,地的广阔,牛羊的生机。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快理解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含意,节约了查工具书的时间。课上我利用电子白板,巧用图片后置的方法,让一张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看图片,学生通过读,再看一系列的相关图片,草原的迷人景象就深入了每一位学生的心里了。随后,我再利用电子白板,在网上找到了相关视频,播放草原的迷人景象,这样,学生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如果在普通媒体课上,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就要把想突出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事先编好颜色做成无数张幻灯片和各种链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师还要受电脑鼠标的制约,一次次点,不敢离电脑太远,很是麻烦。但这节课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们只要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拖出来,随着学生对任意一个或几个重点词的理解用各种颜色在白板上勾画出来,而且这一过程可以保存下来,如果学生之间理解上有异议,可以回放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另外,教师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两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就学习完了,而且效果很好,这样课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和批注功能,让课堂更生动更灵活,学生参与,提高能力。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我有效利用电子白板,在资源库中,为让学生感悟居庸关和八达岭不同的山势特点:居庸关是“山势高,岩层后”,八达岭是“隧道长约1100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我及时从资源库中拖出两座山的简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山势的不同特点,然后让学生亲自在白板上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办法,当我们看到面对不同的山势詹天佑却采用了另种完全不同的办法,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超群的智慧,杰出的才能。
灵活机动的运用白板技术手段,往往可以在教学中更加突显重点,使学生更加关注重点难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时,巧妙的运用了白板的标注、聚光灯、遮挡板等功能,将知识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所需关注点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深深思考,进而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由于电子白板就在教室,这就给学生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提供了很方便的条件,学生提前预习的时候就可以亲自动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一并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课堂上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它就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剂。虽然我也只是最近初涉交互式电子白板,但在实际运用中,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呆板、不够生动和课堂容量低的缺点。这不仅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积极地参与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作为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给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好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优秀的教学思想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熟练掌握并驾驭它,努力寻求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徐彬.在生活中求知 在希望中探索——交互白板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应用分析,中国电化教育。
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中国电化教育。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雷利军.运用交互白板挑战传统黑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