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19-05-15 06:5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

第一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结合诗词,掌握方法。

导学方案:

一、导课:

1、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今天,我们就要弹拨一张张琴,奏响一支支心曲,同时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

2、鲁迅言:“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理解诗,接受诗,诗就会理解你,接受你。

二、回顾第一课时所学课文内容。(略)

强调:读诗,学会去“泡”,去“猜”。

三、学以致用:

第一首: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猜想一下,这杏园主人是何等人物?

2、综合诗中的细节描写,体味一下说男愿袂槿ぁ?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和意境?

学生思考,讨论,试回答。

归纳方法:“泡”和“猜”时,一定要尊重诗作的语言实际、形象特征、艺术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逻辑,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阐发、补充、推断。

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考:1、谈一谈这首诗讽刺的现象。

注意“荔枝”这一意象在诗中的特殊作用,只有了解荔枝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2、第三句中的“笑”字,在这里既然不用考虑押韵,为什么不用“喜”或“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笑,让人想起战国时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幽王为博bao姒一笑而失天下,这里,诗人是以杨妃之笑来比附bao姒之笑,都含有对君王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慨叹。

(这一环节引导得好,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为之深深慨叹,从而明白诗中用词的妙处)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确:对人生苦短,光阴易失的感慨。情感哀婉忧伤,有种淡淡的惆怅和失意。

第二步“猜”:你感觉诗人当时写此词的情景是怎么样的?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此词的?

明确:一手持杯,一边听着家姬的歌舞,一边浅斟低唱。

晏殊是北宋太平宰相,一生富贵,不知愁苦,常一边观景,一边赏乐,得意地说:“穷儿家哪有此景致?”上天对他特别有恩,但只有这时间,人生,他却无法得到格外恩赐,人与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平等的,所以他叹的不是一人的愁,而是所有人的共同感觉。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山,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思考1“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表现怎样的意境? 思考2“猜”:结合诗人的其它诗作,说一说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

甜蜜的复仇(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诗词鉴赏歌诀(胡编)

诗词鉴赏莫着急,也有方法可循依。

抓住字词深挖掘,联想想象要合理。

诗中感情别误解,语言表达要清晰。

第二篇:(优秀教案)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模版)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人:窦红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从谢冕老师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那里学了几种诗歌鉴赏也就是对诗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方法,还记得都是什么吗? 生:有“泡”,有“猜”。

师:是的。为什么要“泡”?

生:因为诗是诗人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产物。生:因为诗人总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师:怎么“泡”? 生:所谓“泡”,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师:还有呢?

生: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生:把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师:又为什么要“猜“?

生:因为诗歌形象总是以一代

十、以少胜多,极简约,极概括,留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极广阔,诗本身的郁积太多,所以难免有时需要“猜”。师:怎么“猜”呢?

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推测、去阐发。生:填补、连缀诗歌跳跃断续的地方。

师:那咱们这节课就来试试,看看大家的本事,看看大家举一反三的能力。

出示课件(以下例诗均同此):

一.读诗猜物——看看诗中描写吟咏的是什么事物或景物:

1.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生(稍一思索,几乎齐声):风。

师:对!大家真聪明。这正是唐代李峤的《咏风》。看下一首——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蕊,琴上响余声。生(议论片刻,一生举手):还是风。师:什么风?

生:好像——春风。师:何以见得?

生:飘落蕊,好像是吹落花的意思。师:对,就是春风。嘿嘿,不错,这是南朝梁何逊的《咏春风》。往下看——

3.不知谁抱镜,推在白云岑。万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生(思索,议论,小声推测):雪花?不对不对。月亮?月亮。师:嗯,的确是月亮。哪儿的月亮? 生:山里的月亮。

师:正是。这首诗题目《山月》,作者是清代的许遂。写的怎么样?

生:把月亮比喻成镜子,没啥新意。但后两句很有意境,侧写月光,非常美。师:好。接着往下看——

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生(交头接耳):雪花?

师:啊?雪花?是么?不贴边儿吧!

生:光?

师:差不多了,但还不是。生(恍然大悟):影子!师:什么影? 生:树影?

师:再猜。嗯——比树影还美的—— 生:好像是花影。

师:对了。这是苏轼的诗,题目就是《花影》。生:啊——可不是嘛!

师:有趣儿吧?不愧是大诗人,多么热爱生活啊。充满生活情趣儿。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说“瑶台”象征“高官显位”,“花影”喻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小人”——你信么?

生:也有点儿道理。不过那这首诗就不怎么美了。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是写景诗。师:好。再来一首——

5.拂拂生残晖,层层如裂绯。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生(议论,交流):云? 师:再想想—— 生(兴奋):霞。师:什么霞? 生:晚霞。师:何以见得? 生:残晖嘛。

师:好。换首现代的。看—— 6.梦的朋友 / 幻想的姐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 却老走在你的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 既狡猾又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生:理想。生:追求。生:希望。

师:对,希望。题目就是《希望》,艾青的。

下面咱们品几首现当代的小咏物诗,悟一悟其中的感情和思想。7.《小花的信念》(顾城):在山石组成的路旁 / 浮起一片小花 她们用金黄的微笑 /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她们相信 /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 也会粗糙的微笑 / 在阳光和树影间 / 露出善良的牙齿

——这是顾城14岁时的作品。请大家小声重读几遍。生(惊讶。小声重读)。师:谁先说一说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说小花抱定的是怎样一种信念?石头又是怎样一种形象?

生1:小花的信念是用微笑来对待一切。石头代表冰冷、冷漠的人。生2:小花以德报怨。师:好!“以德报怨”这个词用得好。

生3:老师,小花是不是太天真、太单纯甚至是太软弱、太窝囊了?石头能发芽么?对冷漠冷酷甚至邪恶的人或事物能这么一厢情愿的微笑么?太基督徒了吧,打左脸把右边脸也伸过去?

(众大笑)

师:呵呵,好么,一下子用这么多形容词最高级。不过他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回答? 生4:总比以怨报怨、以暴制暴好吧?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嘛。生5:这只不过是诗人单纯美好的善良愿望而已,不可当真。师:不可当真吗?我很当真呢。生6:基督徒精神不好么?

生7: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特别需要微笑、善良、宽容、理解。

师:我非常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太需要这种单纯和善良了。这正是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艺术上的价值呢?

生8:我觉得“粗糙的微笑”和“善良的牙齿”两句特好。师:好在哪儿?

生8:我也说不太好。只觉得人们平时一般不这么说,但顾城这么说了,却既很新鲜又很形象,而且对“石头”来说,非常贴切。师:怎么贴切法?

生8:嗯——石头表面一般都很粗糙,外形也一般都有棱角,像牙齿似的。师:诗人使用了什么辞格? 生9:移用吧? 师:还有呢? 生9:拟人。

师:对。其实“发芽”一说,也是辞格,只不过是拟物罢了。诗人究竟是诗人,总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制造出新鲜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乍一看不是那么回事,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好,再来一首跳跃性较大的。8.《往事二三》(舒婷):一只打翻的酒盅 /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 青草压倒的地方 /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 生锈的铁锚上 /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 在脆薄的寂静里 / 做半明半昧的梦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我来读。

师:很好。很带感情。全体再默读一遍,好好体味一下。注意题目的提醒。(学生默读,体味)师:谁来解读一下。

生1:题目是《往事二三》,看来作者是在回忆。回忆的是什么事呢?我还没看太明白。师:是啊,回忆的什么事呢?你请坐,听听别人的。生2:“一只打翻的酒盅”,看来跟“喝酒”有关——是不是喝多了? 师:说下去。

生2:酒盅都打翻了嘛,肯定是喝多了。

师:嘿嘿,你真聪明,你找到了解读此诗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生3:啊,真的耶——喝多了,离开了,走在月光下的石路上,晃晃悠悠的——可不就觉得石路在晃动么? 师:接下来两句呢?

生4:是不是摔倒在路旁的草地上了?

师:对,完全正确。那“映山红”又该如何理解?

生4:抒情主人公仰倒在青草地上,小脸喝得红扑扑的——不就像是一枝映山红遗落在那儿了么?

师:太对了,大家接着说——

生5:哎呀,整个第二段不就是在写“天旋地转”的感觉吗? 师:就是嘛。不过第二段的后两句中“生锈的铁锚”怎么解释?

生6:指眼睛吧。人若是喝多了,眼神儿就不那么亮了,比较迟钝、散漫,不聚光了,可不就是生锈了。

师:用铁锚作喻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生6:有沉重感,下坠感。

师:下坠感?(众笑)不准确吧?你是不是想说“堕落感”? 生6:对对对,堕落。师:堕落?重了吧?

生6:也许是诗人的自责吧?

师:嘿嘿,姑且先存此一说吧。回头看看,前两段回忆了怎样一件往事? 生7:醉酒事件。(众笑)

师:嗯。大概是诗人少年时的一次醉酒经历。至于为什么喝醉,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属于个人隐私吧,不去管了。我们看最后一段吧。

生8:这段好像没写什么具体事件,只是在写“发呆”。

师:好,就叫“发呆”事件吧。是不是你们都有过这种时候?同处美丽的花季雨季,心里开始有了秘密,有了幻想,有了梦——于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发呆,“手指轻轻衔在口中”——多么美丽的侧影啊?当然最好不要在语文课堂上发呆——那就不叫发呆了,叫走神儿或发楞„„(众笑)

师:同顾城的《小花的信念》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9:这首,诗味足,更耐人寻味。

生10:我喜欢《小花的信念》的内容,喜欢《往事二三》的形式。师:好。我们继续——9.《青草》 伊甸

大地的思想,杂乱而茂盛 / 岁月的羊群咩咩走过

在青草愈来愈盛大的歌唱里 / 石头和皇帝渐渐枯萎

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诗中的意象各自象征什么?也就是开始咱们说的: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把你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生1:青草——我认为——象征底层人民,象征民间的思想和智慧,还像来自民间的民主力量。师:很对。那“岁月的羊群”呢? 生2:好像是“历史”,或者说“社会”,“时代”也行。因为人民的思想滋养了历史,养育了时代或者说社会。

师:你说得太好了。理解得很深刻呀。那“石头”和“皇帝”象征什么?

生:专制的、保守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人民的、民主的力量强大了,自然就把他们淹没了。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到这种程度,我已经没什么好补充的了。我已经快“失业”了,你们太厉害了。咱们来点儿挑战性更强的吧?我日前在晚报上看到一则启事,说有位颇有文化品位的老板,在咱们望海寺附近面朝大海的山坡上新开了一家酒楼,他想好了一副对联,仅有八个字:“凭窗观海,把盏听潮”,似乎短了点。于是他悬赏征文,愿以每字千元的价格,求读者高人将对联延长到10个字,最好是14个字,这样挂出来更气派些。你们中有没有高人啊?先将它延长到10个字吧?

(学生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很多人低头沉思„„)生1:有了,老师,我对“凭窗观海去,把盏听潮来”—— 生2:不好不好,都到了酒店门前了,怎么还“观海去”呢? 生3:“凭窗观海景,把盏听潮声”怎么样? 生4:“潮声”好,“海景”还觉得别扭。师:“声”常常对应什么呀? 生5:(抢着说)声色!对,“凭窗观海色,把盏听潮声”——就是它了!钱归我了!生3:不行不行,至少有我一半儿。(众大笑)

师:别着急,看还能不能再延长点儿?再添俩字试试—— 生6:(沉思片刻)“凭窗观海色无限,把盏听潮声有时”。

生7:大海颜色有无数种么?潮声有时有有时无么?顶多有时大有时小而已。不好。生8:改成“凭窗观海色无尽,把盏听潮声有韵”吧,有韵味、有韵律的意思。生9:那平仄不对了,上下句都仄声,特别扭。还不如说“声有诗”呢,“诗歌”的“诗”。师:思路再开阔些。看看能不能在“色”和“声”的前面加点儿修饰性定语? 生10:“凭窗观海无限色,把盏听潮有情声”。师:怎么总在“有”“无”上打主意呢?换换角度。生11:“凭窗观海斑斓色,把盏听潮吞吐声” 生12:(摇头)唉呀,词性对不上嘛,“斑斓”形容词,根本不符合大海实际;“吞吐”是动词。太闷了。还不如用“涨落”更恰当呢。

师:嗯——“涨落”用得好,有气势。至于海的颜色么——你看咱们这页幻灯片的背景就是大海——当然以蓝色为主,就是日出日落时分,也谈不上“斑斓”嘛。不过可有阴天晴天之分。对不对?

生13: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哇噻,太棒了!老师,上哪儿领赏去?4000大圆啊!

师:嗯——真的不错。看看谁还有没有更好的? 生14:我这个好像不太好„„ 师:(鼓励)说出来试试看—— 生:“凭窗观海接天色,把盏听潮动地声”。众:哇,很有气魄嘛。

生15:——只是酒店老板未必乐意:这惊天动地的,人家还以为地震了呢?

师:存在这个问题么?“动地”俩字是生硬了点儿——那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字儿?

生16:有了!苏轼有“惊涛拍岸”的现成句子,我们何不化用一下呢?改成“凭窗观海接天色,把盏听潮拍岸声”。好不好? 师:确实不错。“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凭窗观海接天色,把盏听潮拍岸声”,——那么同学们,你要是这位老板,你打算要哪副呢? 生16:我要第二副,“接天色”,“拍岸声”,意境多开阔呀?多有气魄呀? 生17:我要第一副,“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更有酒店情致,从容,雅致,不慌不忙,正符合文人雅士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嗯,还有,还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那种味道。——众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我也赞成你的意见。我想那位老板也会这么想的。我先代表他对大家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更对大家的聪明才智表示钦佩。至于奖金么„„嘿嘿,嘿嘿——对不起,这题是我虚构的!

生:啊?老师你太坏了!不行,你欠我们6000大洋!!请客吧,你。

师:好好好。下课铃已经响了。大家都没注意到吧?这节课虽然主要是诗歌欣赏课,但大家的想象力绝对让我刮目相看。我发现大家都很有诗才呀!这样吧,留个课后作业——请以“飞蛾扑火”这个意象举行同题诗赛,我倒要看看大家究竟有多么天才。好,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老师再见。

第三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一、课文悟读

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想像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像,人类的祖先结束了穴居的生活;有了想像,人类变成了“顺风耳”“千里眼”;有了想象,人类能“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想像,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

中华儿女是富于想像的。他们的想像跨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凭借想像,“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他们发挥想像,“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袁枚诗句)。是想像铸就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的辉煌,是想像孕育出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灿烂。有人说,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家。这话听起来有点偏激,但我想,没有想像,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家。想像对于创作、对于鉴赏,都是极为重要的。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调动想像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想像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在想像中读诗,能丰富诗的内容,能扩大诗的意境,能再造诗的形象,能超越诗人的境界,能使诗的魅力得到无限的扩张。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如果真的这样改,那么诗的意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读者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词语,能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读诗,不能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更不能作纯逻辑的分析,因为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诗中的细节,那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所以说,读诗,要领略诗中的意境之美,非调动想像不可。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的“朦胧美”?

棵究学习:从语言的角度看,由于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往往“避开直说”,“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跳动性很大”,所以,有些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难以清晰地把握;从时间的角度看,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远,反映在诗歌里的风俗人情、社会形态、政治典章、经济文化等,现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读者的角度看,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修养、个性、经历和感悟等不同,所以对诗歌的理解也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但“只要是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就是允许的。其实也因为有了这种理解的多向性,才造就了诗歌的“朦胧美”,使好诗能跨越时代而令人百读不厌。

对李商隐的《锦瑟》,至少有三种理解:朱彝尊认为是“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何焯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汪师韩认为“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故曰‘无端’„„”。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蚩蚩”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敦厚的样子”,写出氓婚前老实纯朴,与婚后的“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嬉笑的样子”,写出氓以伪装的嬉皮笑脸骗取姑娘的芳心,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伏笔。

2.如何体验诗情?

探究学习:“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赫仕列特),诗歌形象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诗人通过联想和想像,将主观情感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之上,从而形成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的诗歌画面。要体验诗情,就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要“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追求诗人的思想轨迹。读诗,“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如果说,作为读者,读诗时无法通过诗的形象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就谈不上欣赏了。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主人公面对秋风破屋、村童戏谑,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诗人在诗中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读者会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脉搏的跳动,理解了诗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进而对诗人肃然起敬。

3.怎样品析诗歌的空白艺术?

探究学习:诗歌形象“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读诗有时难免要“猜”。“猜”的内容正是诗歌“有意”留下的“空白”,它能使欣赏者在“创造性的艺术欣赏”中获得“愉悦”。“空白”在画艺中称为“留白”,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即指此。留出一定的空白,诉诸读者的想像,也是诗人的常用手段之一。但“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像力之前?,诗的“空白”是以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想像为依归的。一般地说,“空白”的手法有意象空白和结构空白两种。诗词所构创的意象并不连贯,或由实人虚,或以虚现实,为读者提供联想的线索,但又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读者通过“综合性思考”加以填补,从而获得丰美完整的意象。这种留白称为“意象空白”。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写“恨”,这是“虚”。恨什么?恨昨夜一梦。梦什么?梦见的是上苑美景,有什么可恨呢?于是留下一片空白,引发读者由梦境去想像,去吟味思索出旧时盛况的背后所隐藏的极愁极恨。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很大,句与句之间往往是间断的,这间断的部分,就是为读者的想像留下的回旋的空间。这种留白称为“结构空白”。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成为“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最后推出的“绿肥红瘦”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这种由“断”而造出的传神之美,实在是诗词独有手法。

4.浅谈“诗的审美教育”。探究学习:“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读诗,就是要挖掘出诗中的审美意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①再现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读诗,就要通过想像,读出诗作中极富画面的层次感,极富画面的色彩感,从而获得鲜明的视觉印象,获得美的熏陶。②领会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读曹操的《观沧海》,就要领会诗人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意境。③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语言美”是诗歌的特点之一。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饱含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的千古名句,都是诗歌语言的精华,让人百读不厌。④体会韵律美。诗歌,特别是律诗,形式固定,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就要不断地吟读,不断地体味。

5.古诗,为何让人百读不厌?

探究学习:古诗,经历过时间的淘洗,其存在的价值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古诗,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读古诗,能“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祝勇语)。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距离的。有了时间距离,古诗所焕发出的生命力,才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

三、选题设计

如何抓住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

研究方法: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含蓄,虚写和实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用典,象征,衬托,修辞,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等等。

(2)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基本特点:时代性,主体性,不定性。

基本规律:读懂,读通,理解,超越。

基本方法:披文人情,以义逆志,追源溯流,知人论世,想像联想,等等。

(3)通过多种形式对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如:开诗歌朗诵会,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或电影小剧本,填诗填词,进行诗歌创作,等等。

(4)通过典型分析和实践,形成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如:读一思一悟;明白字面意义一找出主体意象一探求深层意蕴;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局部品味语言一捕捉隐含信息一整体把握意境一分辨表现手法一借助注释理解;了解特点流派一掌握读诗方法一整体把握诗意一实现部分突破等等。

参读书目:

(1)戴伟华《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陈新璋《唐诗宋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重点难点:

目的之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一、阅读课文,领略内容

2、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精读理解课文阐述的观点

1、“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怎样理解?用哪些例子阐明的?

明确: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就要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课文举了《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三个例子阐述的。

2、“诗歌欣赏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韵味”是怎么回事?如何寻找判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概括:诗歌的特点在抒情。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语言又极精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方法是四个字:“泡”、找、进、“猜”,说明例子分别是《老马》、《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问君能有几多愁”、《口供》。

3、“诗歌欣赏时,要对不连贯的诗句进行‘加工’填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为什么?好处在哪?例说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语言就是不连贯,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理解关连起来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例说有《启明星》、《夜雨寄北》。

板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欣赏

观点方式诗歌特点诗歌欣赏例子

读者把握构思〈我爱这土地〉

诗人创造丰富再现诗人《长干曲》

艺术形象创造的形象《沙扬娜拉一首》

诗歌

欣赏善于寻找判断诗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韵味

是一想象泡〈老马〉

种再诗歌抒情咀嚼找〈祖国啊,祖国〉

创造含蓄凝练再三进“问君能有几多愁”

猜〈口供〉

第五篇: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用一本教材,一个目标,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和传统的生硬呆板来教学和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不管学习主体以及各学校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更不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同。于是,教师围绕着这统一的标准来教授语文,学生围绕这统一的标准来学习语文。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性,没有了。这样,封闭的语文课程销蚀了老师的开拓意识,泯灭了老师的创新智慧,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使语文教学同丰富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时代的需要,远离了生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就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一次重大的冲击,是教育界对现代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兼收并蓄,也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教育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改进,明确规定,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高效益学习的组织者和终身激励者。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实现传统角色的自我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组织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有序地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要科学地、灵活地组织好学生学习,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为传授知识的尊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僵化被动的学习。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 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共同探求,并适时地给予知识点拨和学法指导,获得最恰切的答案。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决不能一位地“填鸭式”灌输,“标签式”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要在知识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丰厚的探究潜能,耐心引导,点燃他们内在的精神之火。

三、语文教师应由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完成指令性任务来教学的,教学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唯知倾向,免不了一味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致使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将学生视作有待点燃的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关注个体的完善发展。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其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的交融生成,使个体生命的情感、品德、意志和语文水平得到同步提升,并获得以理想和意志为动力、以自主和探究为特征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还要保护并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尊重个人见解,鼓励质疑批判,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创造潜能,实现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僵化执行者转变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在传统的指令性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材料、刻板的实施机制,导致语文教师僵化为毫无创意的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能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教师既要关注必修课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也要适应选修课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并使课程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新必修课程而言,教师要对承载课程基础内容的教科书作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适宜的安排,特别要珍视学生所独具的课程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走入师生平等的学习行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绕不开的问题。办法 只有一个,我们要迎难而上,要用当今语文教育的新成果,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下载《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在创造的设计艺术美术教案

    《贵在创造的艺术》教案 什玲中学蓝富晟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以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线,抓住“身边”两字.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发现身边生活中的设计,并进行简单评述......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苍南宜山高级中学 薛振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精选)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就......

    创造美的艺术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创造美的艺术》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和表现。 教学重点: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

    《语文天地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北京市海淀区北航附小 续军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短文练习。2、进行用形声字组词和词语搭配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照......

    《语文天地十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比较字形相近的字,并能口头组词;2、学习灵活运用词语,并能给词语分类;3、练习补充句子; 4、阅读练习,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教案

    学情分析: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

    中班艺术教案《放焰火》(模仿、创造、合作表演)

    文档仅供参考 中班艺术教案《放焰火》(模仿、创造、合作表演) 活动目标:1.充分展开想象,用声音、动作及简单的动作造型来表现放焰火的情景。2.听音乐玩《放焰火》游戏,能听信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