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

时间:2019-05-15 06: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

第一篇: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

活动名称: 美术——牙膏盒滑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折、贴和画等方法做牙膏盒滑梯。

2、体验自制玩具的乐趣。活动重点与难点:

尝试用剪、折、贴和画等方法做牙膏盒滑梯。活动准备:

1.收集牙膏盒、瓶盖若干。2.范例1个,制作用图示,轻音乐。3.硬纸板、勾线笔、双面胶、剪刀。活动过程:

一、欣赏范例,激发制作的兴趣:

1、教师出示玩具:

师:小朋友,昨天老师听到了一首奇怪的儿歌,你们听:瓶盖呀瓶盖真稀奇,要找牙膏盒做游戏,他让牙膏盒变滑梯,牙膏盒乖乖变滑梯。你们看,这就是牙膏盒变成的滑梯。

2、幼儿观察玩具:

小朋友,你认为牙膏盒是怎样变成滑梯的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原来,瓶盖要玩滑滑梯的游戏。咦,我们桌上也有好多瓶盖想玩这个游戏,可是滑滑梯太少了,我们也来做一个吧。

二、学习牙膏盒滑梯的制作方法:

1、示范讲解牙膏盒滑梯:那到底怎么做呢?(出示制作图示)1)把牙膏盒一个盖子打开。

2)用剪刀沿着牙膏盒的折痕剪开,但要注意,不能剪到顶部,顶部要留一个台阶的距离。

3)四条折痕都剪开后就要折台阶,从顶部往下折,像折扇子一样,往上折向下折,直到一个面都折完。

4)折完松开后就要在相邻的两个面上各剪下一块纸做顶部的栏杆放在边上备用。5)固定滑梯:把相邻两个面看好台阶的高度折一下用双面胶粘住,再把滑梯固定粘在硬板纸上,接着把台阶和滑板也固定在硬板纸上。

6)装上栏杆:就是打开上盖,把里面两个纸舌头拉出牙膏盒滑梯就完成了。

2、强调制作方法:请幼儿自己看看说说,指出不懂之处加于强调。

三、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交代要求:先做滑梯再与瓶盖做游戏。1)剪的时候要沿着折痕剪,顶部要留出一个台阶; 2)折纸台阶时要折得均匀一些; 3)滑梯一定要固定好。

2、幼儿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教师观察幼儿制作滑梯的情况,引导幼儿做好滑梯,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折台阶、固定滑梯)。

四、瓶盖与滑梯做游戏。

教师小结:

1、今天,我们小朋友用牙膏盒做了滑梯,我们来看一看,你的滑梯的台阶折得是不是很均匀,你的滑梯有没有固定好?

2、我们小朋友做的真不错,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牙膏盒做什么呢?(幼儿讨论)

3、小结:除了牙膏盒,其他盒子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你想做一做、玩一玩吗?那么,我们下个星期就来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把各种各样的纸盒变成各种各样的玩具,好吗?

4、现在,请小朋友带着瓶盖和滑梯到阳台上去玩瓶盖滑滑梯的游戏吧。(结束活动)活动延伸:

1、变废为宝纸盒造型。

2、小魔盒。

3、自制纸盒玩具。案例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游戏和教学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牙膏盒滑梯通过废物利用自制玩具进行教学,而最后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这样的活动面向了全体幼儿,我要让全体幼儿在教学与游戏中都得到发展。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简单到复杂,从全体到个别,这样的孩子才会更加快乐。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教学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教学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教学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总之,游戏与教学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学相融合是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

第二篇:集体阅读活动中有效提问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集体阅读活动中有效提问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朱春花2008、12 提问是集体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幼儿的学习信息,发现幼儿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问的一般类型

(一)设疑

1、趣味设疑:解决幼儿因兴趣匮乏面导致的学而无疑的原因。

2、反问设疑:引导幼儿从反面来进行思考,避免因单向思维、人云亦云造成的学而无疑,以增强幼儿思维的批判性。

3、悖常设疑:打破习惯思维理所当然的惯例,提出与常规相悖的问题,克服因安于现状,困于常规所产生的学而无疑。

4、深究设疑:引导学生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一个个追根刨底的设问来摒弃幼儿的学而无疑。

(二)质疑

教师可使用多种刺激物(言语、教具、学具、环境等)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内容、知识、问题等进行质疑,培养其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反省思维。

(三)关系研究

在语言、科学领域中对教师的设问能否引起幼儿的质疑,以及问与疑之间的关系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设问技巧。

二、把握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问准确、明了,可答程度高。

2、梯度性原则: 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启发性原则:力求层层设问层层启发,诱导幼儿思维,不越俎代疱。

4、开放性原则:设问注重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为主,鼓励探索一个问题多种结论,培养思辩能力。

5、广泛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兼顾个别差异,促进纵向提高,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三、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

在一个活动中,有的教师提问多达10多个问题,少则一两个。根据什么需要设置问题,很多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

2.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

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幼儿思维活动,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让幼儿独立思考、答案开放,或让幼儿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

3.提问缺乏艺术性。

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幼儿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4、提问深度把握不准。

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及生活经验,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使幼儿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幼儿积极地思考,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5.提问缺乏互动性。

很多时候教师没有为幼儿留出提问时间,很多时候也没有幼儿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幼儿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四、集体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问重点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比如:中班集体活动《爸爸的手》,可以向孩子们提问:“爸爸的手为什么会这么粗糙呢?”

2、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个体。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比如说大班的分级阅读活动《一个五岁男孩的回忆录》中,提问:“小时候的你是怎么样的?和现在有什么不同?”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教师要对每个孩子作出积极的肯定。

3、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一个五岁男孩的回忆录》活动中,观察画面“小时候,爸爸妈妈临睡前会给我一个甜甜的吻。现在,我还是,但要在他们给我讲完一个故事之后才说晚安。”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小时候我怎么样?长大了呢?”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时候的我和现在有什么变化?”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为什么小时候要爸爸妈妈亲吻说晚安,现在也还是呢?”教师的提问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孩子对于问题的思考也很积极,能力弱的孩子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引导下,他们也会更深的理解到“爸爸妈妈很爱我”这一故事的内涵。

3、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开放的提问一般有“为什么?”“怎么了?”“你有什么好办法?”“猜猜„„”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开放性的提问,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比如中班阅读活动《好朋友》的大图书中有一张画面是:小老鼠请熊和小鸡到家里来做客,可是老鼠家的门口好小。这是教师可以不用直接提问“熊和小鸡不能进小老鼠家的门口,怎么办?”而是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发现图片中的矛盾冲突再让孩子自发地提出问题,这对孩子的思维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他们也在活动中比较有兴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我们面对的是3到6岁的幼儿进行提问,但是有效提问能让一次活动更精彩,更生动。去设计一次活动的有效提问,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探讨,去

研究。

第三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万事开头难”,想必我们大家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精彩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根据平时对导入活动的重视与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导入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导入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或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时,又起到了顺利过渡的作用。虽然,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要把握它的配角地位,绝不可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在活动中只占三分之一比例,更多地时间要留给幼儿学习新的内容,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比如,在有一次的看图说话的教学中,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度暴露了图片内容,过于繁琐,冗长,使得幼儿对随后的看图环节丧失新鲜感和兴趣,情绪懒散,当然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从针对性入手,体现导入活动的个性化、艺术化。

(一)要针对目标。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导入方式要符合领域及具体内容的特征。

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有谜语导入、解题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讲述故事导入、直接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育价值,充分展现教材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而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

比如,一般来说,歌曲引入、情景导入、诗歌及故事导入就不适合于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因为科学、数学活动要求幼儿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较好发展,仍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这类教育活动时,比较适合的是经验导入、材料导入、环境导入、复习导入这些导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孩子们积累的只是些比较直观、肤浅的经验,但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也可以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也可以先给出材料,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在组织《蜗牛》这一活动中,我请幼儿回忆: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你捉蜗牛的时候它正在干什么?蜗牛是怎样爬的?你在蜗牛爬过的地方发现了什么?由于课前老师布置过请孩子利用周末捉蜗牛的任务,所以孩子对这些现象都不觉得陌生,有话可说,幼儿回答很积极,通过互相的交流,也帮助幼儿了解到蜗牛的生活环境。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对更深层次的或自己还不知道的一些问题,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沉和浮》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纸、塑料积木、木头、铁钉、棉花、石头、弹珠、小船、乒乓球、装满水的玻璃盆等许多材料,爱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材料,许多孩子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赶忙说: “小朋友,请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玩一玩,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很高兴,纷纷挽起袖管玩了起来。通过导入部分的操作,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沉与浮的感性经验,这就为教师接下来分析材料的质地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作了准备。

又如: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介绍导入比较适合艺术领域。在美术活动《春姑娘》中,我先向幼儿介绍:传说天上有位美丽的春姑娘,黑头发,圆脸蛋,穿着漂亮的衣服,随着微风飘呀飘,她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出绿色的草地,美丽的花朵,树叶也发芽了,因为她有一条奇妙的裙子。然后展开讨论:春姑娘的裙子和我们的裙子有什么不一样?她有一条用什么做的裙子?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样自然进入了画春姑娘的主题和意境中去,使孩子不仅明确要画春姑娘,还知道可以用柳树、绿草地、小花、蝴蝶等添加美化画面,通过想象绘画美丽的春姑娘的同时,让孩子有一个美丽的享受。在美术活动《蜻蜓》中,我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一双眼睛圆又鼓,身体就像细细棒,翅膀两对薄又轻,飞得高来又飞低,水面一点画个圈,还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猜谜的过程中,对蜻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老师拿出范图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细地观察以求对证,因为谜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体特征,还对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进入示范画画环节,并且不用作生硬的讲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们最后的画面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当然,各种导入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运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这里要把握相对的特征性问题。比如,情景导入比较适合于健康领域、社会领域的教学,但也同样适用于某些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的教学,甚至也可运用在某个科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而即便同样是故事教学,也可以选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比如,在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其中一个语言活动《大黄猫进城》中,由于这个故事对中班孩子来说,情节发展较为繁复,为了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我就采用了直接导入法,即将故事直接呈现出来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完整地了解和体验故事的发展脉络,在全神贯注地完整倾听和观察图片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跟着故事的进展,细心注意画面上的标志、路标、招牌、建筑等。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蕴意丰富的故事来说,这种方式可减少不必要的铺垫导入,如在欣赏儿童文学《胡桃夹子》时,我直接讲故事,把孩子带入到了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悬念中,重点去体验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始到发展、**,直至结束,这样将更有利于保持其参与活动的专注性和注意力。但直接导入方式也不是在所有些故事教学中都是万能的,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猴子学样》活动时,老师若还是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那么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容易失去对故事的新鲜,而情绪兴奋,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所以我就对这个表演性强的故事采用了故事表演导入法。先在活动前编排好情景表演剧,请一名幼儿扮演老公公,请另外几名幼儿扮演猴子,让大家观看。通过观看表演,幼儿对故事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再提问:“表演的对象是谁?”“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有趣?”“猴子在做什么?”…… 幼儿在表述时会在所看到的情景剧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时老师只需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内容,在幼儿对故事情节、故事语言都能很好地理解以后,就可以请幼儿参与表演故事了。故事表演导入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猴子表演,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三)导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及感兴趣的事物和思维特点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如:在体育游戏《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学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发展相对应的跳跃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3—4岁孩子对皮球的这种特性还未能充分建立起相关的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导入中最好能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的图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观呈现,如果以谈话的方式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唤起以往经验的记忆。所以我在活动时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只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宝宝,并以拟人的口吻介绍:“我呀是一个听话的皮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皮球宝宝”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愿意与皮球宝宝交朋友。这下就能顺利过渡到让孩子们都作皮球宝宝,来参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理想的活动效果。4岁孩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他们能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可以试着从凭借教具导入转入到语言导入,引导孩子积极联想。比如:在分享阅读《小狗的一天》,我用读本联系法来设计导入活动:“亲爱的小读者,今天又到了阅读时间,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读本《毛毛虫去散步》、《小海龟》的内容,这两个读本讲的都是某个小动物的所做的事情,今天读本中的主人公在《跑呀跑》中出现过。”这样孩子就会积极思索该读本的主人公是——小狗,然后请孩子们回忆你见过的小狗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愿意分享有关小狗的经验的。这个导入既对以前的读本有概括性的回忆,又一下子激发了幼儿产生学习新读本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的联想能力。岁的孩子思维时依赖的是表象,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或因果关系。所以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在导入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概括、逻辑思维为特征的导入活动。比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我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观察这些长方形,你能说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吗?然后教师指着梯形,请幼儿辨认:这个图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根据幼儿的回答,就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所以导入时若根据不同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客观的分析幼儿素质和能力,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满足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不仅能受幼儿的喜欢,顺利导入主题,而且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使导入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我们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好问题的指向,有时还会重复提问,以至于产生“看似热闹,却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现象,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指向太过笼统,指导不明确,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积淀和知识经验,更使他们无从着手,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有时指向太过狭窄,使得幼儿回答呆板,禁锢了他们思维,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端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把握,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方面去考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深入提问,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幼儿很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有次在期中开课时,我听了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两位老师以出示一张图片或玩偶进行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可能我们的两位老师都看了教师指导手册,但是这样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虑到情绪的导入就会更好些。因为这个读本从意境和语言上来讲都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小海龟刚出生,它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带着新奇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前先请家长们像宝宝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在故事、儿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师要反复地通过吟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绪基调:或欢快、或喜庆、或优美、或轻柔、或悲伤、或缓慢……..并自然运用于导入活动中,使老师的情绪与创设的意境、氛围都与作品本身相交相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并正确运用情感表现作品。在这里,老师要学会跟着孩子的发现、跟着孩子的惊喜要一道惊喜。

五、面对同一批孩子,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六、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喻成船的航行,那么设计好精彩的导入活动,就如船儿扬起了美丽的帆,它将充满激情,满载美好的向往,或一帆风顺或激流勇进,愿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丽的风景线,一路无限精彩,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四篇:2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但目前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内容选择方面

活动内容(教材)的选择是决定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内容,他们都能把它们设计成集体教学活动,至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以集体教学形式来组织,许多教师可能疏于思考。

一般来说,教师在选择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时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所选内容是否可以用小组、个别指导的形式完成?所选内容是否可以在区角活动中完成?所选内容是否可以在日常教育中持续完成?等等。一个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不是由某个、某几个教师决定的,而应层层审议,以减少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内容选择也不能只依靠某本、某几本参考教材,或者将观摩活动直接拿来使用,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二、活动涉及方面

2重视运用各种策略、方法帮助幼儿获得认知经验,相对忽视幼儿审美、情感体验的获得

现在许多集体教学活动都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入手,考虑幼儿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利用多种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如,图片、符号线索引导(利用不同的图片、符号进行记忆类的学习),关键经验回顾(激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为下一步学习打基础),身体动作定位(让自己的身体以及不同的身体动作成为学习的支持工具),多通道参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方式共同参与活动),猜测与记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大大促进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

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活动过分关注策略运用,结果事与愿违。比如在学习歌曲活动中,完整欣赏一至两遍新歌后,就开始不断利用图片让孩子们回忆、猜测歌词,此时,由于孩子们对歌词与旋律都还比较陌生,虽然在不断回忆中猜全了歌词,但对歌曲的整体体验明显不足。语言活动中学习诗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欣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不断用图片、动作等引导幼儿对片段进行回忆,这些方法反而加大了认知难度。幼儿由于整体感受(欣赏、练习)不足,影响了对内容的整体掌握,更严重的是幼儿的审美体验被割裂,被破坏。

3.重视幼儿的探索,相对忽视对幼儿知识经验的整理与提升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建构学习经验,已经得到幼教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许多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都很重视幼儿的探索,但

往往忽视在探索的基础上对幼儿不同经验的必要提升。如,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幼儿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教师不置可否,不做适当整理,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不作必要回应;一个活动中几次探索基本处于平行状态。没有层次性,等等。如果没有必要的经验提升,那么幼儿的探索只能停留在平行经验层面,就不可能有思维层面的提高,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学习。

第五篇:集体活动中如何照顾特殊幼儿)

马山县加方乡中心幼儿园

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

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内容:在集体活动中怎样指导好特殊幼儿 主持人:

应参加学习人员:全体教师 活动流程:

一、学习保教指南十四条十五条。

二讨论:在集体活动中怎样指导好特殊幼儿

俞梦安:性格内向、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和大家交流,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我首先做的是:用爱来温暖他孤独的心,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同时我还会想办法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游戏和小组游戏。

毛宗红:对于孩子交往能力较差的,在游戏中不能与同伴很好的配合,常被同伴嫌弃,这也是造成他们内向、孤僻的原因,所以我在教育孩子们互相帮助、团结友好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如:请他们分牛奶、发点心等等,从此来锻炼这类孩子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凌娟:不同的孩子有导致孤僻、不合群的不同因素,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每次吃饭时都会撒饭、弄衣服,久而久之,小朋友都不愿跟他在一起了。对这样的幼儿,我会跟家长沟通,家园共同努力,帮他提高自理能力,使小朋友对他转变看法。

周宇红:关于多动症的幼儿,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袁佳丽:利用每次机会,及时给予他肯定,多给他一些在小朋友面前展示他优点的机会,让他们在自豪中,在孩子们关注他的目光中自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特殊幼儿常常是被人们忽视或歧视的对象,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的累赘,而对于这些特殊幼儿的教育,如果得当,他们同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下载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语言发展与语言教学

    幼儿语言发展与语言教学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的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文 对于一个多年从事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教学而初踏学前教育门槛的我来说,《指南》就是我幼师岗位培训的第一课,也是我今后幼教工作路上的指明......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应当从思维的品质入手。思维的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广阔性、是否能周到细致地考虑问题。二......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沙龙活动

    学习《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沙龙活动 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 活动时间:2013年9月9日 活动地点:新楼一楼大厅 参加人员:大班年级组全体教师 张琳琳:《指南》从健康、语......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研讨活动

    幼儿园解读《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研讨活动 201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

    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专题四作业: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状态。由此可见,一个......

    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口语发展

    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口语发展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纲要》强调......

    幼儿活动中提问与回应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