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2019-05-15 06: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篇: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应当从思维的品质入手。思维的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广阔性、是否能周到细致地考虑问题。二是批判性、能否主动舍弃那些与事实不相符的假设。三是深刻性、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专注事物的本质。四是灵活性、能否随机改变思维的方向,灵活运用知识。五是敏捷性、能是否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中,敏捷性是前四个品质的集中体现。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应围绕这五个品质组织教学,同时,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和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发展幼儿思维还在于想方设法促进思维有具体向抽象思维的尽快转化。

一、创新思维能力从小抓起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1.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比较的习惯。

在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比较多,少和一样多,认识几何图形、区别物体大小、长短、粗细、宽窄等时,摆出一些色彩,形象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实物,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仔细观察比较,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过程就可以使幼儿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2.认真组织幼儿进行智力操作活动教幼儿亲自动手分一分、合一合、拆一拆,以培养幼儿、综合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二、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三、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新思维能力

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5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绿、蓝小圆片、火柴棒、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五个,再让他们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然后,我让小朋友分别回答他是怎样分的,根据回答按递增关系列出,根据互换列出。随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其他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争着回答问题

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有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无关数、形、时、空的表象这些都为发展数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入手

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具将抽象、复杂、逻辑性强的数学,通过直观的形象呈现给了幼儿,将数学活动变成了直观、简单、可操作、可感知的操作游戏。让孩子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中实际操作中、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现、探索问题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计数积木数量的过程中幼儿要进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再如数数活动,传统学前数学教学是注重训练数数或计数的技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数数”中的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功能;现代学前数学教学课堂由于重视操作法在“数数”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摆弄学具或操作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领会或学习简单的计数技能,也通过他们对操作材料数量的观察、比较对数与数关系的判断和推理 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利用简单实物、工具等组织幼儿亲自进行一些简易的小型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时动脑,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询问,在动手中提高。比如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个塑料口袋打开兜一圈,然后扎上口。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塑料口袋鼓起来了“咦,塑料口袋怎么变成圆鼓鼓的?它里面装着什么?怎么看不见?放开口塑料袋变扁了什么东西跑掉了,怎么用手抓不住? ”.通过幼儿的亲手实验使他们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就可以概括抽象出空气的性质。可见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促进学前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总之,发展幼儿思维、开发幼儿智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幼儿教师要致力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客服思维障碍,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幼儿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往往新颖奇特,甚至不符合生活逻辑,但要珍视孩子的这种好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积极性。用称赞、微笑、点头示意给与鼓励,正确引导。要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广阔天空自由翱翔。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人的逻辑思维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主要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有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定基本,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里所讲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大纲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什么在小学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呢?个人体会有以下两点。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人一度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一,根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有普通思维的特点,例如在解问题时,也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阶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有想象的参与。另外,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从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思维首先要有逻辑思维做基础。其次,人们的一般思维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说,发展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但是如果把创造思维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来,对小学生说就要求太高了。此外,由于创造思维这一过程本身比较复杂,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还很不充分,还难以具体说明它的内涵,要在小学里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就更困难了。也有人强调小学数学应着重发展辩证思维。这也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辩证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有一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做基础。而且从小学数学内容来说,虽然有些内容能够反映辩证思维的某些规律,但有很多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对加与减,可以说是相反的运算,两种运算相互依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不好讲,因为还没有学过负数。另外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9—11岁才开始萌发辩证思维,显然比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得晚。因此在小学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时过早。在小学只能结合某些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唯物辩证观点的因素,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而不是讲辩证法。例如,讲整数加法与减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它们是相反的运算,是相互依存的;讲分数乘除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两种运算在分数中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中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逻辑教学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逻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地加强。

第三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学科在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之一。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比较和分类的思维能力

课标规定,在低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比较和分类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于较低的层次,所以低年级培养思维能力从培养比较和分类能力开始。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比较能力的,比较能力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如“相同和不同”一课,是专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的一课,比较能力在小学科学课上是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本课一开头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如两支铅笔长短不同;两个文具盒颜色、大小、盒内构造、材料等都不同,再比较多个物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如三个削铅笔刀,两个是一般的转笔刀,一个是新型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刃,都有外壳,都能削铅笔。最后综合训练,同时找出被比较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各种各样的球,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球形)。不同点是: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制作材料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拍球时它们弹的高矮不同等。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时力求有易到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比较多个物体不仅要求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鼻闻、用舌尝,以及联想到物体的用途等等。通过小学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要做到:对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自然事物,看到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点;对于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自然事物,看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同样,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分类能力的。分类能力是根据对象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能力。如课标规定要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果实的外形特征,在教学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果实的外部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果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然后指导学生给果实分类,从颜色来分,可以分为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从形状来分,可以分为球形的、圆柱形的、扁球形的、圆锥形的„„;从味道来分,可以分为甜的、酸的、辣的„„;从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水果和蔬菜两类,发现茎可以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四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外在的联系和变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二、培养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在中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可以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在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不少是要求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在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一种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烧开水的时候,壶中的水还没有烧开,为什么会往外溢,然后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烧瓶中的水在受热、受冷时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把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把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冷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下降,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由此学生就可以推想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受热时体积胀大,受冷时体积缩小,简单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学生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思维活跃,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其他的物体——酱油、醋、桔汁、煤油、酒精等,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质。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用研究水的方法研究桔汁、酒精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认识的扩展,能力的迁移,根据水、桔汁、酒精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按照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同理,研究气体、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牵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索,去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 在中年级还要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可以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应用概念和规律去推断未知事物的结论,例如: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要求认识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鱼,认识鱼在外形上合繁殖上的相同点,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概括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从而形成鱼类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应用鱼类的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判断其它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叫“鱼”的动物,如鲸鱼是否属于鱼类?为什么?推理如下:凡是鱼类都用卵繁殖后代,鲸鱼不用卵繁殖后代,所以鲸鱼不属于鱼类。演绎推理也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丰富和发展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检验得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否正确和严密。

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在高年级,要求着重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一课,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通过这一课教学,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呢?结合课文的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讲解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地面上和江、河、湖、海里的水受了太阳光的热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水蒸气在天空中受冷,有的凝结成小水滴,有的凝结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成为云;云里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他们的时候,便降落下来成为雨,雨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然后汇聚成江、河、湖,流入海洋。最后再进一步说明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这时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幅水在自然界里不断循环的图景,这需要高层次的分析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第四篇: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周新梅

(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信息工程系统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I一733X(2012)03—0067—02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取得。形式逻辑着重从思维的逻辑结构方面来研究思维,对各种思维形式及其种类、关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自然的描述和分析,确定了一些为了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所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和规则。整个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都是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而辩证逻辑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态.研究思维如何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法。而高等数学即变数的数学,本质上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数理逻辑是用符号的语言表述概念、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是比形式逻辑更严密的系统。究其三者的共同之处,从数学的传统观点看,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提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1判断能力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想。数学判断主要是对事物的空间形状及数量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具体是对命题的判断。恰当判断的能力即指能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判断中的“质”的界限要清楚,是非不容颠倒;“量”的规定要准确,注意数量的权衡等。除此之外,提高判断能力主要是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区别可能与必然的能力,判定命题如何证明的能力等。客观世界中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有联系得密切与不密切之分。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必然性的,有的是或然性的,有些属性是某些事物确实具有的。这些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判断和利用不同的抽象形式去研究和表述这些联系的数学方法。所以对 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首先必须能够判断事物与其属性的联系情况,哪些是必然属性,哪些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的属性,从而进一步研究这些条件与可能,以便提炼合适的数学模型。再如,给出一个命题如何去证明它,证明的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判断就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先借助分析把命题分解成部分,找出命题的“已知”与“未知”(结论),从而得出这个结论(未 知),推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可知),反推到已知条件。这一分析过程就是证明题和解题的途径,然后再用综合的方法把证明题的全过程写出来。这两种过程简单地说即是分析过程和综合过程。这两个过程都要用到数学概念和联想思维。联想是人的大脑的积极思维活动,联想得越多,记忆的东西越多,思路也就越宽广,判断力也越强。对于复杂的命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一边分析一边综合,就能比较迅速地找到证明题与解题的途径。要保证证明题或解题的准确性,还必须遵守逻辑思维规律即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反映了人思维的根本特点: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充分根据性。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条规则,都可能导致证明或解题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在一个命题中用了“是正数”这个判断,那么在命题的证明中就不能出现“不是负数”这个判断。因为“是正数”与“不是负数”不是相同的两个概念,如果同时出现就违背了同一律。类似情况在数学中比比皆是。所以,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则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辩证思维是具有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高等数学中,一些数学概念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尤为重要。如无限与有限,连续与间断以及形式逻辑中“量词’的辩证关系等。如在数列极限概念的定义中,它要求对任给的正数,总存在,使得当时,便有绝对值不等式成立。这里“任给的正数”即任何的,只要对任意给定的一个,找到一个确定的N,有不等式成立即可,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都进行验证。这就是全称量词与特称量词的辩证关系的一个应用。掌握了这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提高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能力。

判断是贯穿于科学理论数学化的全过程之中,判断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判断和推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逻辑推理的能力

数学按其本性是一门演绎科学。因为在它由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提炼出概念之后,在一定阶段上就要发展成为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系,即要用独特的符号语言从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进行逻辑推理,以此来建立和证明自己的定理、结论。这实际是用演绎法建立的体系。演绎法是以现成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为前提而推出必然的结论,所以结论也是正确的。演绎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公理法,公理法是纯数学的特有方法(当然也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且以此法建立起来的数学体系就是公理化体系。像欧式几何一群论、概率论、数理逻辑等都属于此类。实践证明,公理化体系对于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中又一种非常主要的推理方法。数学的许多概念、公理、定理都是在归纳中推进的。许多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呢?在纯数学中观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今天已知的数的性质大多数都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并且是在能够严格论证他们的正确性以前就被发现。甚至有很多数的性质是我们熟知的,但还不能证明,而只是通过观察才认识的。归纳法通常就是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例如数学中的猜想: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等,都是通过具体的数字先引出“猜想”,然后通过更多的具体的数字增强这个猜想,从而归纳出猜想,最后经过数学理论的严格证明,就形成了定理。就连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先收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之后,再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整理(归纳),才能在许许多多的命题中经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选择来确定一些命题作为公理,其余命题就作为以公理为依据的逻辑推理的结果。猜想和公理都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加工之后归纳出来的.然后苒用演绎法去证明。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类比推理也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例如在初等数学中同分数进行类比有相同的属性:“分子分母乘以同数或同式,结果不变”,“分母相同的分式相加减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有同样的运算法”,由此可以类推出:在分母不同的情况下,分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法也是相同的。再如,平面上的三角形与空间的四面体类似,前者是三条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后者是三个平面与空间的关系,二者的各种性质都是类似的。在高等数学、集合论、构造数学中都要用到类比推理。

3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模型就是用式子表示假定。它是用来揭示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及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最重要形式。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应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就是把这个问题概念化和公式化,而提出数学模型。模型提炼得正确,就等于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数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提炼数学模型呢?对于一个现实问题(或现象),要解决它,首先必须理解现象,或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努力抓住事物现象的特征,如物理特征、量的特征、空间形态的特征等,然后选择与现象的本质有关的,对于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然后再运用物理的及数学理论提炼出数学模型。对于数学模型不论采用解析方法进行计算或者用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的结论如果能够很好地说明了调查、实验的结果,则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正确的。数学模型是对现象见解的反映,所以同一个现象,也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见解的不同而表示为不同的数学模型。在提炼数学模型时也要善于掌握模型的规律性,对于类似现象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做提炼模型的参数。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是在大量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的,特别是在现实世界中,不仅需要对必然现象和或然现象进行研究,而且模型现象和突变现象的提出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提炼这类数学模型的规律,这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4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

在科学史上,通过对数学解的分析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事实是不乏其人的。麦克斯韦通过对描述电磁变化规律的一组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狄拉克通过对描述单个电子行为的相对性波动方程的解的研究,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爱因斯坦通过对质能关系式的分析预言了原子核有巨大能量等。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又直接开辟了各种工程设计的方案进行数学实验的可能。为什么有的人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做出重大的发现,而有的人不能呢?这与有无扎实的和博而专的科学知识,有无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及是否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要有所发现和创造,必须进行德、识、才、智多方面的培养。

总之,数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仝素琴自然辩证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汤跃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探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有了学生的发问与解答,不能不说,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谛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把课堂当作是一场生命的对话的时候,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溢满包容、欣赏与分享的场域。可是,这样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美好感受的语文课堂还缺少点什么,还缺少一种哲理思辨的气息,还缺少一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味道。逻辑,是什么?所谓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常常涌现的台词是如果你要让学生感动,你得先感动自己;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感情重要性的精粹言论比比皆是,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只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技艺和魅力,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也不忘眼角湿润,就是几近完美的精彩课堂。殊不知,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理性意识深处的认同和肯定,这样的时候,即使没有眼泪没有抽泣,学生也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生命如头顶星空般深邃的美。

(二)研究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中逻辑理性积淀匮乏。中国是世界上逻辑三大源头之一。遗憾的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逻辑学渐趋衰微。正如黎明先生的新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就是“逻辑”。黎先生写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这根‘弦’太弱,所以才造成了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停滞,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首先推出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可能,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可能。”我们经常批评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迷信愚昧、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的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虽有其丰厚的人文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加强思维训练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新的内部条件。此外,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思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将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针对目前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笔者尝试从语文课堂入手,去为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加深课程改革的力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综述

那么,当前在语文课堂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过哪些研究呢?在国外,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直被视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逻辑教学和逻辑训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中学阶段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开设了逻辑通识教育课程及各种专业逻辑教学课程。在美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不仅在各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了逻辑教学,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德意志是世界上公认的逻辑思维最严谨、逻辑条理最清晰的民族,这与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展逻辑教学,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印度近几十年来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把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逻辑学课程。日本和韩国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逻辑教学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逻辑教学内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大力加强逻辑教学,这一点在国外逻辑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应证。

相较于国外高度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国内相关语文课堂中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范围较窄,成果较少。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教育部门到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到一线语文教师再到学生自身都没有认识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懂而且其实用价值不高,即使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对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没有直接作用,也可以说是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理论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始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对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如陈长里在《逻辑思维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前提、内容、核心与逻辑思维教育紧密相连,并探讨一些以逻辑教育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更新观念、逻辑教育多元化、逻辑结合体、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渗透等。王跃平在《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一文中认为,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出发点。“语文创造教育”具有两个含义:“语文的创造”的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而实施的创造教育。语文创造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逻辑思维教育包括语义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教育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或任务)决定着它离不开逻辑思维教育;逻辑思维教育可以直接服务于语文创造教育。王跃平在《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应是逻辑思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施思维教育的重点在哪儿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逻辑思维特别是形式逻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宗吉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表达“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这样的观点;王淑玲在《浅谈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冯丽亚在《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认为,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王晶在《语文思维学浅论》一文中,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纲领》出发,就建立旨在培养语文学习中必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语文思维学作了相关阐述。俞发亮在《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一文中认为:逻辑,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必须单独开设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应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确定教材、保证课时。同时,俞发亮也在《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列举、分析高考学生作文中“逻辑混乱”的种种现象,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的观点,并倡导具体落实在以下方面:高中写作教学与高考作文以论述类文章为主,组织高中学生广泛开展“辩论”活动,适当补充“逻辑”知识;高中教材增加论述类文本篇目,积极探索批判性阅读。葛大汇、栾兆祥、方有林在《语文教学与形式逻辑》一文中,就形式逻辑不该在语文教学中缺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李巍、王翠艳在《新课标下高中生议论思维能力培养刍议》一文中,力求呈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对策。王元元在《让思维之花在阅读训练中灿烂开放》一文中认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语文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石崇森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一文中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罗周胜在《语文教学中思辨精神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的策略。葛明峰《加强思维训练,提升作文品位》一文中认为,只有好好训练自己的思维,使头脑这个“加工厂”更敏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谢东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一文中,致力于探讨形式逻辑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案,以便更好地优化阅读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白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中,就怎样很好的把逻辑思维培育融合在文本阅读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霞在《论中学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从写作教学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张慧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中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方面,通过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他们以一定的形象为依据,遵循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对各种形象做合理加工,写出多姿多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广阔的外延和复杂性,写出具有条分缕析、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理性力量的佳作。杨月玲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从如何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机出发,在高中三年分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陈郁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需要引入逻辑分析》一文中认为: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存在逻辑;对诗词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利于揭示诗词创作的部分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增强高中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兴趣。王瑞刚在《论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研究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强化高中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琰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从“五四”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逻辑知识的起落沉浮现象及原因入手;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学习怎样的逻辑知识和怎样学习逻辑知识;从文体入手,力求联系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际来学习逻辑知识;将科学的思维培养,渗透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人们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语文与逻辑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且不说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包括“语修逻”,在现行的“文选式”语文教材里,一篇篇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到思想表达,离得开逻辑的支撑吗?即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艺术,也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性思考。纵观百年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无不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由精神的追问。口语交际的辩论,贯穿着逻辑,凭借逻辑立论、辩驳,运用逻辑征服对方。议论文写作教学更是离不开逻辑,逻辑被喻为议论文的“基石”,缺了逻辑议论文还能真正站立起来吗?论点还能服人吗?

然而遗憾的是,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一个盲点。综观目前各大数据库里以“语文课堂”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在各种教育教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提问艺术、板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铺天盖地,而关于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以“逻辑思维”为关键词的搜索中,把范围限定在高中阶段,关于各个学科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应有尽有,就是很少看到关于语文学科方面的。在关于语文学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中,又以写作为主题的占去了大多数。固然,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定体现,尤其是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则更能展现出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可是我们阅读教学占去半壁江山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去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该在阅读教学、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高中生本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本课题将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着力探索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指明一个方向。

下载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也许有人说学生不必学逻辑学,但能说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

    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五篇)

    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共五则)

    【关键词】生物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理化生等理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汇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学生们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五篇范文)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青吉小学 陈瑶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重视应用题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应用题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中学数学是由......

    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