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 时 数:2大纲执笔人:赵薇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属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理论教学课程之一。其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文学的性质意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历史,并懂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通规律,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关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开阔视野,具有一定的比较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文学的特质、研究对象以及可比性问题。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历史概念、研究对象。
2、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研究方法和“可比性”问题。
3、掌握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比较文学的历史概念;跨越性特质;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可比性问题;对象和方法;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各个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各个学派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对整个比较文学历史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的大概历史。
2、理解各个学派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原因。
3、掌握各个学派主要的研究方法。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前比较文学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性作品;法国学派的历史;影响研究的重要类型;美国学派的历史;平行研究;俄苏比较文学的历史;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色;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中国学派的建立;阐发研究;比较文学的现状。
(三)文类学(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文学文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理解文类学研究的特征对象和范畴。
3、掌握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方法。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何为文类;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中外神话比较;缺类研究。
(四)主题学(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题学研究方法。教学难点:主题与母题的关系。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历史境遇变迁。
2、理解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3、掌握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要达到的效果。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何为主题;何为主题学;主题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关系;主题学受到的质疑比较文学主题的确认;主题学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何为母题;主题与母题的关系;举例说明主题学研究。
(五)形象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哪三个方面可以进行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研究。
教学难点:在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中如何进行形象学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分析。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形象学的历史。
2、理解形象学研究的两个方向和三个层面。
3、掌握如何较有深度地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何为形象;何为形象学;形象学研究的历史;历史上形象学研究代表人物的理论;研究形象的两个方向;形象研究的三个层面;异国形象与他者视域;形象学研究实例;形象学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六)比较诗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教学难点:比较诗学与可比性的关系。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比较诗学的历史。
2、理解诗学的三种范畴及比较诗学的理论。
3、掌握比较诗学的方法论。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三种“诗学”范畴;比较诗学的诗学主要指“文学理论”;何为“文学理论”;比较诗学的目的;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中西文论的异同;比较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比较诗学研究实例。
(七)思潮流派比较研究(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关系。教学难点:思潮比较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思潮与流派的关系。
2、理解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3、掌握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思潮;流派;思潮与流派的区别与联系;西方主要文学思潮历史;西方文学思潮比较研究;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思潮流派比较研究实例。
(八)跨学科研究(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进行正确的跨学科研究。教学难点:跨学科研究存在的误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理解跨学科研究的合理性与危机和质疑。
3、掌握如何进行正确的跨学科研究。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何为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历史;跨学科研究与美国学派;跨学科研究的合理性;跨学科研究的危机和质疑;跨学科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跨学科研究实例。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一)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及作业为辅。
(二)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案例相结合。
(三)正确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比较思维,用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当前的文学问题。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一)考核目的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通过考核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历史,并懂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通规律,为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并加深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关系的认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要求对中外文学史有基本了解和把握,并对学术发展前沿问题有基本的认知。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最后成绩评定由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构成。平时评价包括三部分:课堂表现、考勤、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评价主要是通过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命题要求
1、对所选课题当前研究成果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需要写出研究综述。
2、选题应具有问题意识,需针对比较文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选题或具有前沿性或反应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综述)。
4、论文要件(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齐全。
5、结课论文应不少于三千字。
6、打印美观,合乎规范。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二)参考书目
[1][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 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法]乌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上海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4][罗]亚里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 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孟昭毅编著.《比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曹顺庆等.《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9]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0]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1]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2]周发祥主编.《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3]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美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5]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7]陈鹏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东大图书公司.1983 [18]Ulrich Weisste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Survey and Introduc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19]C•Bernharmer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20]David Damrosch , Natalie Melas, Mbongiseni Buthelezi ed.The Princeton Sourcebook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From the European Enlightment to the Global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Haun Saussy,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22]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ress, 1993
第二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大纲(xinchuan)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传、影视方向)
教学大纲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外国文学是新闻传媒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分析鉴赏名家名为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并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二、教材选用依据
本课程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教材简洁、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欧美文学的发展全貌,并对重点的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有利于对处于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学生对欧美文学的主体接受;有利于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美学及文学理论知识对欧美文学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原则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由“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评议总结,课后思考”五个环节构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四、教学总学时及学分
72学时;4学分。
【本文】
第一章 欧洲古代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发展概况及所涉及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掌握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特征,深入分析《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内容要点:古希腊文学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古希腊神话的特征;《荷马 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俄狄浦斯王》及古希腊悲剧的特征。古罗马文学的成就,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概述
一、古希腊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成就。
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及对欧洲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三、《荷马史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第三节 希腊戏剧
一、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戏剧的繁荣与奴隶主民主制的关系。二、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古希腊悲剧的贡献。分析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
三、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及其《阿卡奈人》等作品。
第四节 古罗马文学概述
一、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古罗马文学发展分期。奥古斯都时代三大诗人。
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10学时。作业与思考:
1.古希腊文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文学成就。
2.希腊神话的特点和意义
3.为什么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4.荷马史诗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
5.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点,对戏剧艺术发展的不同贡献。6.分析俄狄浦斯、美狄亚形象。7.希腊的“新喜剧”与“旧喜剧”有什么不同? 8.古罗马文学的历史地位及主要成就。
9.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的主题。
10.希腊文学对欧洲文学的重要影响? 11.解释:俄林波斯神系。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价值;了解但丁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掌握《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要点: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神曲》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上的两重性。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教会文学与《圣经》、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与市民戏剧。
第二节 但丁
一、生平与创作。
二、《神曲》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其思想与艺术上的两重性。
三、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6学时。作业与思考:
1.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圣经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有何影响? 3.中世纪英雄史诗的分类及主要成就? 3.骑士文学的分类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但丁的文学地位与文学成就。5.《神曲》的主要艺术特点。6.为什么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分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内容要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堂吉诃德与桑丘形象;哈姆莱特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概述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彼特拉克的《歌集》与薄迦丘的《十日谈》。
三、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拉伯雷的《巨人传》。
四、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维伽及《羊泉村》;流浪汉小说。
五、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乔叟、托马斯·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派”。
第二节 塞万提斯
一、生平与创作。
二、《堂吉诃德》的情节、人物(堂吉诃德、桑丘)、艺术成就。
第三节 莎士比亚
一、生平与创作;戏剧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品。
二、《哈姆莱特》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三、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对哈姆莱特形的象的专题讨论。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10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七星诗社、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化”。
2.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4.《巨人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文主义思想? 5.流浪汉小说对西欧的文学发展有何意义? 6.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7.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9.《哈姆莱特》分析。
6.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什么造成的?他的形象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7.深入分析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这三个悲剧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其悲剧意义。
8.总结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十七世纪英、法两国文学发展概况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掌握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掌握莫里哀的创作分期,分析《伪君子》中答尔丢夫形象及该剧的艺术成就。
内容要点:古典主义;莫里哀的主要成就;分析答尔丢夫形象。
第一节 概述 一、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英国文学及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二、法国古典主义产生的基础;古典主义的特征;古典主义悲剧: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罗马克》与《费德尔》;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拉封丹的《寓言诗》。
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早期的《太太学堂》,中期的《伪君子》、《悭吝人》、《恨 5 世者》、《乔治·党丹》,后期的《史嘉本的诡计》等。
二、《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形象;剧本的民主倾向;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4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古典主义、三一律。
2.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代表弥尔顿的重要贡献。3.总结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4.分析《伪君子》、《悭吝人》的主要人物形象。5.莫里哀对喜剧的主要贡献。
第五章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理解启蒙主义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了解歌德的生平、思想、创作分期,掌握《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内容要点: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及感伤主义文学;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歌德的主要贡献;分析浮士德、靡非斯特形象。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感伤主义。
三、法国启蒙文学。百科全书派;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创作;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三、德国文学。莱辛在德国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奠基作用;“狂飙突进运动”;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第二节 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二、《浮士德》的基本内容;浮士德精神;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分析;《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6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狂飙突进运动、感伤文学、哥特小说。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
3.英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及作品。4.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5.“狂飙突进”运动对德国启蒙文学的重要意义? 6.歌德的创作分期及主要的文学成就。7.分析维特的形象。
8.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浮士德精神”是什么? 9.为什么说歌德的《浮士德》是三百年来西方先进人士精神探索的总结?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在各国的发展概况及重点作家的生平、创作分期;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把握《唐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雨果作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内容要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湖畔派;《唐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美丑对照原则;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两重性;奥涅金形象与“多余人”。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成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湖畔派”及雪莱的创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成就; 俄国文学浪漫主义 文学成就。
第二节 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克伦威尔》序言;《欧那尼》之战;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其他长篇小说。
二、《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三、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节 拜伦
一、生平与创作:拜伦对“湖畔派”消极倾向的批判;《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三、长诗《唐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普希金
一、生平与创作: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叙事诗;历史剧;小说。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形象。
三、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专题讨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内涵。授课时数:8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耶拿派、海德尔堡派、湖畔派、拜伦式英雄、世纪病、多余人。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基础和文学传统是什么? 4.浪漫主义文学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各个国家的特色是什么? 5.拜伦诗歌的讽刺特点。
6.通过分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看拜伦艺术创作的成就和特点。
7.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8.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9.怎样理解《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形象的复杂性? 10.分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11.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12.总结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13.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形象。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及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
教学目的: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概况,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斯丹达尔的生平与创作,分析《红与黑》的时代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世界观、创作及作品分类,分析《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掌握《高老头》的人物、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内容要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于连形象及《红与黑》的艺术成就;《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与艺术成就。分析高老头和拉斯蒂涅形象。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司汤达
一、生平与创作。
二、分析《红与黑》;于连的形象;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巴尔扎克
一、生平与思想。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二、《人间喜剧》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
三、分析《高老头》。分析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形象。9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8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现实主义。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3.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基础。4.司汤达创作的艺术特色。5.分析于连形象。
6.巴尔扎克的思想倾向及其创作成就。7.谈谈《人间喜剧》宏伟构思。
8.从巴尔扎克创作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9.分析高老头、拉斯蒂涅的形象。10.分析《高老头》的情节结构。11.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第八章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掌握英国现实主义文学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分析狄更斯的重要作品,分析《双城记》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哈代的创作成就。
内容要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的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苔丝形象。
第一节 概述 一、十九世纪英国社会背景。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三、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的创作。哈代的创作,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第二节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各时期的重要作品与创作特点。
二、《双城记》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4学时。作业与思考:
1.分析简•爱形象。2.狄更斯的创作特色。
3.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4.总结《双城记》的艺术成就。
5.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和雨果人道主义比较。6.解释:威塞克斯小说。7.哈代小说的悲剧性特点。8.分析苔丝的形象。
第九章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掌握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重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内容要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自然派;多余人;《外套》与“小人物”形象;《死魂灵》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复调小说;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创作及其分析;契诃夫中短篇小说及戏剧的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分期;各时期文学发展概况;“自然派”、“多余人”、“小人物”及“新人”。
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勃夫的文艺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奥斯特罗夫斯基、谢德林的创作。
第二节 果戈理
一、生平与创作。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戈拉德》与《彼得堡故事集》;《外套》;《钦差大臣》。
二、分析《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与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想的发展,分析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倾向和小人物形象;介绍《白痴》、《群魔》、《卡拉玛佐夫兄弟》等作品。
二、《罪与罚》对城市贫民生活的反映;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陀氏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复调小说”。
第四节 托尔斯泰
一、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创作分期;介绍《战争与和平》与《复活》;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总结托尔斯泰主义。
二、《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安娜悲剧的根源;小说的艺术成就、心灵辩证法。
第五节 契诃夫
一、生平与创作。创作分期;分析重点作品:《苦恼》、《套中人》、《第六病室》等;介绍戏剧《樱桃园》。
二、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10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自然派、多余人、小人物、复调小说、托尔斯泰主义。2.分析《死魂灵》中的地主形象。3.总结果戈理创作中的讽刺艺术。
2.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双重人格形象。3.《罪与罚》的思想、艺术特色。4.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5.分析托尔斯泰的忏悔贵族形象。6.总结《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结构。7.分析安娜的形象。
8.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9.什么是“心灵的辩证法”?举例说明。
10.分析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十章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概况;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与创作,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内容要点:废奴文学;《草叶集》的浪漫主义特色;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概述一、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概况。
二、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及其《草叶集》。
三、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马克·吐温
一、生平与创作。介绍《竞选州长》、《镀金时代》、《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二、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4学时。作业与思考:
1.解释:废奴文学。2.19世纪美国文学特点。
3.总结惠特曼《草叶集》的思想、艺术特色。4.马克•吐温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5.分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欧洲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二十世纪欧美社会发展概况,掌握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总结现代主义主要流派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家、作品。
内容要点: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分析卡夫卡《变形记》。
第一节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况。介绍罗曼·罗兰、海明威、高尔基、肖洛霍夫等。总结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介绍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分期及其主要流派。
二、分析卡夫卡《变形记》。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4学时。作业与思考:
1.如何理解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2.解释: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则。
3.总结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4.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哪些文学流派?它们各自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是什么?
6.总结卡夫卡小说创作的主题和艺术特色。7.分析卡夫卡《变形记》。
【参考书目】
阅读书目(打★号为必读书目)★《希腊的神话与传说》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伪君子》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浮士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悲惨世界》雨果著,李丹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红与黑》斯汤达著,郝运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高老头》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双城记》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斯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著,周扬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母亲》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等待戈多》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篇:比较文学学习心得
中文0993
大魔王
2009959036
比较文学学习心得
一学期的《比较文学》学习,在此,即将告一段落。而对于这个《比较文学》本科期间不深讨的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心得和自己的想法。
开课处,老师说道,《比较文学》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研究,即使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但是,至今,比较文学还是一门没有取好名字的学科。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同样学中文的朋友跟我说:“比较文学太不成熟了,学科出现到现在有70年的历史,最多可以算作100年吧。”
关于这个历史长短,我没有去研究过,更没有仔细论证过。但是,我觉得,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不成熟与它的历史短似乎是毫无关系。比较文学之学科不成熟是因为“研究群体”的票友性质,不具有井岗山精神。
我本来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对其它带有“比较”二字的学科也一样),真不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能得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本来“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好的,但现在好像都为比较而比较了,还成了一门显学。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浮躁,绕来绕去,都没有抓住重点和实质。
好在我们的朱老师的讲课极为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但老师总会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回过头再来讲解课本内容。于是,先前对《比较文学》比较消极的想法,慢慢的就殆尽了。
那么,我先说下我学到的关于《比较文学》。
所谓比较文学呢,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那么学习《比较文学》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大学学习,归根结底是要为日后的人生服务的。简而言之,之后的工作能不能用到《比较文学》这是我所关心和了解的方面。
中文系里的专业,现在找工作最不容易找的是古典文献、古代文学,但是古典文献又是中文系里研究最实在的、最成熟的,只是研究的人太多吧?在实在的这一点上,现当代文学自然没法去比。不过,人们批评古典文献一般是从“创新”上去批评,说古典文献没有“灵性”没有“思想”,只是故纸堆。最近几年,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里边也有一些乱整的成份了,比如,解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什么什么稀奇古怪的“解裳”、超现代的床,解读“蜡矩成灰泪始干”和金瓶梅差不多了,等等,都是信口雌黄,“灵性”飞扬了,这也不好。
总之,不成熟的学科,“钻空子”容易些。成熟的学科,“进步”缓慢些。不过,客观地说,不成熟的学科总得快一点成熟才是,成熟的学科也要锦上添花才行。许多东西,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办法拿来彼此比较,张三不能跟李四比,李四不能跟王五比,张三是博士不一定比王五是硕士好多少,李四写了十篇文章不一定比张三只写了一篇文章强,李四发表的“权威核心”是个不成熟的学科不比张三发表的“一般刊物”强,不同学科之间,确实很难去相互比较,就研究者个体来说是这样。但是,就学科整体来说,还是能够进行比较的,一比较就看出来拿个是不成熟学科哪个是成熟学科了。
我个人是推崇“比较”二字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为比较而“存在”。只是,问题是,“比较”的前提是学术的积淀、知识的积累,没有跨学科的、十年二十年的、冷板凳的积淀、积累就不要去做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学术,不是靠忽悠人就能行的。学术也不能靠韦小宝那样的灵活就能行的,从读大学到评上了教授、博导一直都没有读几本书的人也不少,这才是问题所在。不管你是韦小宝不是韦小宝,都得有冷板凳的读书的经历、积淀、积累才行。
我个人是不会去批评“比较”的。但是,“比较”的前提是学术积累,没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就不要去“临时”地造出个学术的原子弹来!临时的拼凑,拿个名词术语吓唬人,没有学习经历、知识学术的积累就忙着去创造希奇古怪的“前沿学术”,这才是问题的症结,这是学术欺骗,这是“生意人”的所谓的“学术”,不是真正的学术——这部分坏东西,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好东西,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可悲之处。
比较文学不成熟,与“比较”二字不成熟无关。
所以,我总结了《比较文学》的学习,必然要走学术研究的道路。我们一学期所学的涉及太过皮毛,很难用严密的“比较”角度就分析某物某物。但是,我们至少了解到了《比较文学》这门课,也了解了其学习方法。那么热爱它,就会审视它,就会继续研究它。
第四篇:比较文学判断题
一、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错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者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写出了作品,作品作为一个符合系统,将作者意识到的或尚未意识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些信息,而是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制约下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再创造。系统论这种把文学作为一个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也往往能得出有意思的不同于局部或者局部关系考察的新结论。
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3.作家的阶级出身固然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就真正打上了“不可磨灭的阶级烙印”。(V)
4、许多作家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为另一阶级服务,作家的出身背景与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有时有联系,有时也并无多大联系。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5.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6、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7、“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8.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但是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目前,已有关于中西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9.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但这里的“世界”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理念世界、道德世界的区别,西方文论中谈得最多的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的世界,而中国文论所强调的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总体的、偏重于道德风尚和抽象关系的虚实相生的世界。而且西方的模仿多少带有人为的、自觉的去仿照
和创造的意思,而中国文论则强调是自然的流露。
第五篇: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美国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理论基础是新批评等。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期是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阐发研究: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有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所谓阐发研究就是指综合运用西方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和阐释。并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进行验证,调整和改造。以期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规律方面有所发现。
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近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跨文明研究: 在全球化文明冲突时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面临着重大的调整与转折。从“‘文明的冲突’与跨文明对话”、“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以及“‘汉语性’研究与异质文 化探源”等三个角度,论述了跨文明研究作为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特征 和实践指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主题学:主题学与主题研究:在探讨主题学的内涵之前,必须将主题与主题学加以区分。(台湾)陈鹏翔在《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文中说:
1、主题是在任何文学作品层面中一个层次研究。
2、主题学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与母题等)
3、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陈列。
4、而主题学研究则可朔自柏拉图“理念观”与儒家的诗教观。
(二)主题学的定义 目前定义较多:
1、梵·第根观点
2、弗里德里希与马隆观点
3、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观点
4、乐黛云先生观点
5、杨乃乔的观点
总体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化过滤: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的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异现象
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