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作业
比较文学作业
一、著作
1.《〈红楼梦〉评论》(王国维)2.《摩罗诗力说》(鲁迅)3.《人间词话》(王国维)
4.《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梁宗岱)5.《谈艺录》(钱钟书著)
6.《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古添洪、陈慧桦编)7.《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李达三)8.《美学散步》(宗白华)
9.《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
10.《比较诗学:理论架构的探讨》(叶维廉)
二、问题
1.比较文学是否需要一个“精神基础”——对比较文学“精神基础”的思考
2.“比较视域”是否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的本体?——对比较文学“视域本体”论的思考
3.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否“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再次回应克罗齐对比较文学中“比较”性质的质疑
4.“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理由吗?——从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之书名说起 5.放弃比较文学的“文学性”是否可能?一一对伯恩海姆报告的再思考
6.比较文学之可比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比较文学可比性本质的思考
7.“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作为方法是否“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一一对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中“比较”方法性质界定的思考 8.比较文学的基础方法是否能够“从‘求同’思维中走出来”? —对变异学“可以从‘求同’思维中走出来”的思考
9.比较文学对文学经典回归的意义是什么?——关于比较文学对建构文学经典的意义的思考 10.比较文学是否面临“危机”或者“死亡”——对比较文学危机论的思考
三、学者
钱穆、钱钟书、朱光潜、杨乃乔、季羡林、宗白华、韦斯坦因、乐黛云、刘介民、勃兰兑斯
四、论文
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程培英
2.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
苏珊·巴斯奈特;黄德先
中国比较文学
3.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曹顺庆
中国比较文学
4.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查明建
中国比较文学
5.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曹顺庆;李卫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
中国比较文学
7.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曹顺庆
外国文学研究
8.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刘象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9.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谢天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二篇:华师《比较文学》离线作业
华师《比较文学》离线作业
一、简述题:
1、阐述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偏重于实证,它在注重事实的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并妨碍了对作品分析作深入地艺术。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并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哲学、宗教、思想史、心理学等)之间的科际比较,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研究领域。同时,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是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把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当中。因此,平行研究较之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
平行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有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的危机。二是由于不同民族都存在着亚文化或者异质性文化的问题,往往使平行研究的结论缺乏周全和严密。
2、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试举例说明。
跨学科比较是将文学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与文学相关的大背景下,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的。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部分,它广泛吸收其他各学科的观念和方法,综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区分、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对文学现象和文学研究进行反思。.我们把跨学科研究分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与自然科学和文学与社会科学等。可举文学与宗教和哲学,文学与音乐或绘画关系方面的例子,比如王维的诗和画,约翰.克利斯多夫中的音乐,或者文学与网络等。
3、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那些不同?
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4、分析现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作品中的外国文学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外来文艺思潮和文艺手法的影响。本文择其要者按四大文学体裁简述如下:
(一)小说
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形象,采用象征手法,“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成为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鲁迅在艺术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为我国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此后,许多作家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1928年1月丁玲发表了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成名作使之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41年茅盾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失足女特务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二)诗歌
郭沫若作为具有浓郁浪漫气质的抒情诗人,早期诗作多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风格冲淡雅隽。五四时期他从美国诗人惠特曼那里找到灵感,诗作热烈、狂放、粗犷、雄浑,这便是收集在诗集《女神》中的诸多诗篇,如《凤凰涅磐》、《天狗》等。1923年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出版,风行一时,被称为“繁星体”。这些诗作是冰心在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下的“小杂感”式的“零碎的思想”,发表时被编辑分了行,竟成为自由体诗的一个品种。
(三)散文
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时形成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种类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散文,这与输入的西方散文理论、散文文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过其他文体。现代散文中一些重要的种类,如报告文学、散文诗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瞿秋白任北京《晨报》特派记者赴苏俄考察,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的报道性篇章。“报告文学”这个名词的出现,是在30年代左联成立之后,其兴盛也出于左联的提倡。1930年9月柔石发表《一个伟大的印象》,这是30年代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夏衍完成了《包身工》,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是他大胆采撷异域花果,为新文学增添的一朵奇葩。自从有了《野草》,散文诗这一新品种才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奠定了基础。
(四)戏剧
话剧作为一种外来形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已传入中国,但创作成就在很长时间里不及散文、诗歌和小说。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它明显模仿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家庭》。尽管如此,该剧仍然是新文学最早产生一定影响的剧本。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标志是1933年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的问世。该剧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这当然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但主要因素则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融会,使这一外来的戏剧形式为我所用。《雷雨》明显受到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和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它将这些艺术的优点加以集中,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部真正的悲剧,用西方悲剧观念来衡量也是够标准的一出悲剧。
1945年5月“鲁艺”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秧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轰动一时。《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它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歌剧以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掺以话剧的对话等,成为40年代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
中国现代文学涌现了众多文学巨匠和名著,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作家大都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这是他们接受外来影响的前提。作家们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再借鉴外国文学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学,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老舍、巴金、茅盾等人无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鲁迅早年受过严格的国学教育,在创作白话小说之前,曾写过文言小说;郭沫若不仅是诗人、剧作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老舍不仅熟悉唐宋明清以来的小说和各种形式的市民文学,而且长于写作古文和旧体诗词;闻一多长期教授中国古典文学,通晓上起秦汉下迄明清的古典文学,对陆游、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诗人尤有研究;巴金为准备创作,曾背诵数百篇古代范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丰富的外来营养,造就了《阿Q正传》、《女神》、《骆驼祥子》、《死水》、《家》等彪炳史册的巨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作家如果只靠从外国文学中学到的一些技巧或本领来写作,或是在作品中搬来一套外国的主题或思想,那是很难成功的。现代文学大师们在借鉴外来文学的同时并没有代替或抹煞自己的创造,努力以民族的语言和形式来反映民族的生活和心理,使现代文学作品不断摆脱外来影响的痕迹,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他们中不少人是在忧国忧民的情怀驱使下走上文坛的,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因而作品思想深邃内容深刻,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民族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如《阿Q正传》提出了国民性问题,《家》揭露了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子夜》再现了民族资本家的历史面貌,《四世同堂》表达了反抗异族侵略的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感情。
5、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
莱布尼茨(1646—1716年)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深受中国文明影响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是西方第一个确认中国文化对于辅助欧洲文化的发展十分有用的科学巨匠。莱布尼茨从21岁起开始研究中国,41岁研读了在巴黎出版的孔子论著和传记。在罗马,他结识了耶稣会士闵敏我,并从闵敏我和其他耶稣会士那里获得许多介绍中国情况的材料。1697年,他把这些材料结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现状》。在该书的序言中,他热情呕歌中国的文明,还借用中国文明无情揭露和猛烈抨击当时的基督教统治:“我们在过去没有谁会相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然使我们觉醒了。”他忠告欧洲社会:“欧洲文化之特长乃数学的、思辨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这样下去,我认为中国人在科学和艺术方面将会很快超过我们„„我们生活得如此之混乱,道德沦落难以自拔,因此我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圣哲到我们这里来,把治国艺术和被他们提高到如此完美的高度的那种自然神学教给我们,正如我们派遣教士到中国去传授上帝启示的神学一样。
通过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研究,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朱熹的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都充满着理性;自然是合乎理性的,社会也应是合乎理性的;尊崇理性,是中国哲学家特有的珍贵品格。莱布尼茨完全接受了朱熹的“君主对人民要施行仁政,治国要以德为主”,“提倡仁君统治和大一统,反对君主专制”的观念,并提出建立开明君主制的主张。这些思想都从他出版的《中国现状》中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现状》不断发表耶稣会士介绍中国的文章。在后来的《中国现状》中,他又刊出原在北京传教的白晋所写的《康熙帝传》。在该刊物上他鲜明地指出,中国在康熙统治年间出现的安定和繁荣的社会景象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他称赞康熙皇帝尊崇儒学,导倡程朱,是最具有理性的皇帝。莱布尼茨在他临死前的一年即1715年,还给法国摄政奥尔良公爵的顾问德雷蒙写了长信——《论中国哲学》,表达他直到暮年仍然尊崇和向往中国理学家那种思想开放、独立思考、富有思辨的品格和崇尚理性的信念,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国理学家崇尚的自然法则。
莱布尼茨在对中国文化、朱熹理学等的研究中,汲取了充分的养料,培植了他的哲学成就,如:他提出了著名的“唯理论”学说,发表了与宋代理学家《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完全一致的《二进制计算的阐述》论文和含有孔子、老子关于“道”的观念的《单子论》,从而开创了德国古典思辨哲学;同时,为现代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理论。“莱布尼茨成为符号逻辑或数理逻辑的前辈,对其观念的刺激,公认来自中国特殊的表意符号的性质。”因此,从莱布尼茨的哲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来说,李约瑟的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当爱因斯坦时代到来时,人们发现一长串的哲学思想家已经为之准备好了道路——从怀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尔,又从黑格尔到莱布尼茨——那时候的灵感也许就完全不是欧洲的了。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第三篇:2018春华师比较文学原理在线作业
1.第1题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中说哪篇文章是 “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A.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B.钱钟书的《通感》 C.钱钟书的《诗可以怨》 D.朱光潜的《诗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比较文学的故乡是 A.法国 B.美国 C.俄国 D.中国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论德国》的作者是 A.歌德
B.施莱格尔兄弟 C.斯达尔夫人 D.伏尔泰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4题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的作者是 A.拉辛 B.歌德 C.席勒 D.莱辛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5题 《伯恩海默报告》发表于哪一年? A.1954 B.1958 C.1988 D.1993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6题
1978年,撰文明确提出“阐发法”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古添洪 B.陈鹏飞 C.余国藩 D.李达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1题
渊源学和接受研究都是从()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 A.放送者 B.媒介 C.传递者 D.接受者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26题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这是()的观点 A.接受理论 B.形式主义批评 C.存在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27题
《论俗语》对照研究了南意大利、普罗旺斯和西班牙俗语,是比较文学史前史时代的重要成果,它的作者是
A.但丁
B.斯达尔夫人 C.施莱格尔兄弟 D.伏尔泰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28题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中国》的作者是 A.范存忠 B.钱钟书 C.朱光潜 D.方平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29题
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 A.巴尔登斯伯格 B.卡雷 C.基亚 D.梵·第根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2.第30题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3.第31题
《常事不书:用“陌生化原则看<红楼梦>的形式结构”》 一文属于 A.平行研究 B.阐发研究 C.接受研究 D.影响研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4.第32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5.第38题
对某一人物在不同民族、不同作家创作中的流传演变的历史进行研究,属于()的研究 A.文类学 B.形象学 C.主题学 D.媒介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6.第7题
流浪汉小说产生或影响所及的国家有 A.俄国 B.西班牙 C.德国 D.法国 E.中国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7.第8题
比较文学两种最基本的研究类型是 A.影响研究 B.平行研究 C.阐发研究 D.接受研究 E.审美研究
您的答案:A,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8.第9题
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本体的含义是 A.没有必要引入文化批评 B.从文学出发 C.以文学为中心 D.回归文学
E.只能在文学领域中进行研究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9.第10题
法国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 A.巴尔登斯伯格 B.梵·第根 C.卡雷 D.基亚 E.韦勒克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0.第12题
接受理论的观点包括 A.接受屏幕 B.潜在读者 C.期待视野 D.空白、填空 E.误读、超越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1.第13题
《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的作者是 A.李达三 B.古添洪 C.陈慧桦 D.叶维廉 E.郑树森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2.第14题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伊格尔顿 B.尧斯 C.胡塞尔 D.伊塞尔 E.索绪尔
您的答案:B,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3.第15题
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的重要事件有
A.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比较文学》 B.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C.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
D.1900年“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巴黎国际文学会议的议题
E.1900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4.第16题 下列国家中出现了流浪汉小说的有 A.俄国 B.印度 C.西班牙 D.德国 E.法国
您的答案: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5.第17题
比较文学研究的四个跨越包括 A.跨民族 B.跨语言 C.跨文化 D.跨学科 E.跨理论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6.第33题
下列作品中,具有复仇主题的有 A.《哈姆莱特》 B.《美狄亚》 C.《赵氏孤儿》 D.《俄狄浦斯王》 E.《麦克白》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7.第34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平行研究的是
A.《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B.《李渔论戏剧结构》 C.《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化》 D.《通感》
E.《中国诗与中国画》
您的答案:A,B,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8.第35题
下列文体中,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影响研究的是 A.骑士抒情诗 B.十四行诗 C.流浪汉小说 D.徘句
E.古希腊悲剧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9.第36题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持直译见解的有 A.支谦 B.鸠摩罗什 C.道安 D.义净 E.慧远
您的答案:A,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0.第37题
在比较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欧洲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有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莱辛
E.施莱格尔兄弟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1.第39题
下面对中国现行的文类划分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小说、诗歌、戏剧三分法
B.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法 C.叙事类、抒情类、散文类三分法 D.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分法
E.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散文类四分法 您的答案:B,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2.第40题
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包括 A.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B.影响的事实联系论 C.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D.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E.影响无处不在论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3.第41题
鲁迅接受的外来影响很多,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作家有 A.果戈理 B.裴多菲 C.尼采 D.易卜生 E.夏目潄石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4.第42题
下面作家中,可以进行影响研究的是 A.鲁迅和果戈理 B.易卜生和曹禺
C.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 D.拜伦和莱蒙托夫 E.拜伦与普希金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5.第43题
下列研究著作中属于钱钟书创作的是 A.《谈艺录》 B.《美学散步》 C.《红楼梦评论》 D.《管锥编》 E.《诗论》
您的答案:A,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6.第18题
文学产生于宗教。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7.第19题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只能运用在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等姐妹艺术之间。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8.第20题
传统的法国学派注重事实材料的考证而忽视审美比较研究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9.第21题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0.第22题
文学艺术起源于哲学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1.第23题 雷马克明确阐述了比较文学应该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2.第24题
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风格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3.第25题
王熙凤和福斯塔夫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进行比较研究。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4.第44题
文学理论中常用的“境”、“境界”本是佛家语。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5.第45题
《红字》与《白鲸》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范畴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6.第46题
总体文学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7.第47题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8.第48题
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分为10种。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9.第49题
对于平行研究来说,表面上的相似性并不一定有比较研究价值。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0.第50题
汉民族文学中缺少史诗这种文类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作业总得分:100.0 作业总批注:
第四篇:16秋华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A.流传学 B.渊源学 C.媒介学 D.主题学 正确答案:
2.所谓“复调小说”,是由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对()的小说进行分析时提出的,指作品中权威声音的消失,众多人物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A.列夫托尔斯泰 B.果戈理 C.普希金
D.陀斯妥耶夫斯基 正确答案:
3.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A.法国学派 B.美国学派 C.俄苏学派 D.中国学派 正确答案:
4.()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说蕴涵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A.形象学 B.主题学 C.文类学 D.比较诗学 正确答案:
5.由社会、集团充当介绍和传播的媒介,称为()。A.个人媒介 B.团体媒介 C.物体媒介 D.环境媒介 正确答案:
6.()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A.类比研究
B.对比研究 C.影响研究 D.平行研究 正确答案:
7.《管锥编》的作者是()。A.钱钟书 B.鲁迅 C.林纾 D.王国维 正确答案:
8.()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A.流传学 B.渊源学 C.媒介学 D.主题学 正确答案:
9.钱钟书先生的《通感》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范例。A.《围城》 B.《谈艺录》
C.《写在人生边上》 D.《通感》 正确答案:
10.对“比较文学”理解正确的是()。A.“比较”是一种单一的方法。B.“文学”仅指作品。
C.“文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即具有文学的综合性研究之意。D.比较文学对象和方法是封闭性的。正确答案:
华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下列属于平行研究的是()。A.屈原和但丁 B.萧红与伍尔芙
C.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卡夫卡《变形记》、尤里斯库的剧作《犀牛》 D.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我国清代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
正确答案:
2.流传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A.中国文学在中国。B.中国文学在国外。C.外国文学在中国。
D.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正确答案:
3.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A.类比 B.对比 C.接受 D.类同 正确答案:
4.以下属于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的是()。A.《十日谈》“海盗与丈夫”中的女主人公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易卜生的娜拉三位女性形象的比较
B.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俄罗斯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C.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与我国宋元话本中的杜十娘形象的比较 D.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的比较 正确答案:
5.影响产生的条件包括()。A.接受国的社会环境 B.接受国的艺术传统 C.接受国的欣赏习惯
D.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正确答案:
6.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兼收并蓄 B.跨文化研究 C.双向阐发 D.单向阐发 正确答案:
7.属于美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有()。A.卡雷 B.基亚 C.韦勒克 D.雷马克 正确答案:
8.主题学研究的价值包括()。
A.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B.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相似主题的作品所呈现的差异,把握不同文本的艺术特征。
C.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乃至人类的某些共同性以及各国社会、历史、文化上的特色。
D.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
正确答案:
9.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包括()。A.影响时代风尚。B.产生新的词语。
C.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
D.许多作家是通过阅读译著来吸收营养的。正确答案:
10.佛教对我国文学批评有很深的影响,表现在()。A.以禅理论诗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色之一。B.韵味说。C.妙悟说。D.神韵说。正确答案:
华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通过翻译,作家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营养和写作技巧,周立波译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创作《暴风骤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2.通过对《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曹雪芹和普鲁斯特创作思想的异同。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3.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民族的文学的影响。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4.民族文学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5.为我国第一部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受到的宗教影响是极为明显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6.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7.电子计算机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换笔和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上。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8.我国古代学者对“文学”一词的理解偏于狭窄,主要囿于诗文范围,其分类主要是“两分法”即韵文和散文两类。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语言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差异。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文类的概念源于希腊。柏拉图在《诗学》中对文学类别提出了区分的原则。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第五篇:比较文学经典笔记(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越影响。3.创作小说《变形记》的现代奥地利作家是卡夫卡。4.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可比性。
5.中国西藏被外国作品描绘成世外桃源,这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中属于虚假影响。6.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
7.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8.法国学派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9.“打鬼借钟馗”的道理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里属于反影响。
10.与跨学科研究有关的模糊数学,其创立者是查德。(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的。)11.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12.严复在《天寅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信:忠实于原文,达:表达通顺,雅:文辞典雅。)13.西藏地区流传的著名民族史诗是《格萨尔王传》。
14.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15.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与总体文学之间的中介与桥梁。16.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放送者的是流传学。17.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18.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9.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是俄苏学者(前苏联)。20.俄苏学派的特点主要是强调“类型学”,它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综合。21.“中国学派”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2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比较文学条目的学者是乐黛云。23.开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法国学者是魏尔曼。(比较文学之父)24.率先提出阐发法的是台湾学者古添洪。
25.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东汉人安清(安世高)。
26.先进的文学与后进的文学之间正常、互益的影响是正影响。27.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影响最大的日本古典名著是《源氏物语》。
28.受《一千零一夜》中框架式结构影响的意大利名著是薄伽丘的《十日谈》。29.总体文学又被称为一般文学。
30.第一部英译的中国小说是《好逑传》。
31.第一部法译的中国剧本是《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32.意识流小说名著《尤利西斯》的中文翻译家是天津的金隄。33.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34.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35.法国作家司汤达描写爱情与革命冲突的主题的小说是《法尼娜.法尼尼》。36.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
37.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译成德文的宗教改革家是马丁.路德。(自他以后欧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38.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39.日本现代表现“徒劳”主题的著名作家是川端康成。
40.受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影响的意识流小说名著是《尤利西斯》。41.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英文“比较文学”一词的英国学者是波斯奈特。42.率先提出“平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
43.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需借“外书”来附和“内学”,这种方法称为“格义”。(外书:中国道家,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内学:佛教教义中类似或等同的概念。)44.将中国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的外国作家是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45.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总体文学”的学者是梵.第根。46.最早提出“世界文学”一词的学者是歌德。4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48.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机构)
49.欧洲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将古希腊的《奥德修纪》译成拉丁文(罗马文字)。50.《圣经》被译成1884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并具有了全球性质和影响。51.文学与艺术包括文学与绘画和文学与音乐。
5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是“集体无意识”。
5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发展较早,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形成。
54.中国翻译事业始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第一位翻译家是安清(安世高),他将《佛经》译成中文。55.17世纪初,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56.近代,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第一个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并提出了“善译”的主张。
57.作为一种哲学的社会思潮,结构主义出现在存在主义之后,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反拨。
58.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论拉辛》一书中,对拉辛剧本的情节进行了高度抽象,分析出一个公式:A爱B,而B不爱A,A对B拥有全权。
59.在“变形”作品中,人变成某种动物,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后,一种返祖心理的反映。60.从跨文化角度,重新审视文学这一社会现象,是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内容可以出多选题,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比较文学的一般性质有: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
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定义:钱钟书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3.法国学者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此后,人们将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法国学派)4.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的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其它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5.平行研究题材学主要有神话传说题材和民间文学题材两大类。6.美国学者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7.季羡林的比较文学定义:季羡林将比较文学的定义严格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比较文学指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加以比较。广义的比较文学指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包括文学同社会科学的比较,及文学同自然科学的比较。8.在影响研究中,影响的类型主要有: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正影响,反影响,负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
9.法国学者基亚的比较文学定义:法国学者基亚指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10.正影响: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11.题材学:平行研究中的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研究的重点在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的相同题材上。
1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得出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13.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这种影响较为普遍。如中日文学,中法文学,英美文学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向影响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绝对的。
14.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这种现象较为罕见。如古希腊文学对罗马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文学,朝鲜文学的影响等。单向影响是相对的,它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当代中越文学,中朝文学就是双向影响了。)15.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主题学,题材学,文类学,比较诗学。
16.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根据法国学者梵.第根的分类,渊源的方式有: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式渊源,集体渊源五种方式。
17.跨学科研究的范围主要有: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
1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化,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其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19.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研究文学与周边学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研究,来反观文学,找出文学自身的某种规律。它具有边缘性的特点,专门探求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范围是文学与周边学科之间的交感区域。
2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21.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的重点是缺类研究,文学风格研究和不同文体比较。
22.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23.前苏联的翻译理论研究,形成两种学派。一是语言学派,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张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的“等值翻译”,以语言学家弗道罗夫为代表。另一种是文艺学派,认为翻译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文学创作,但要服从“反映原文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要求。以翻译家加切奇拉泽为代表。
2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它是从接收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即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25.影响: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一种存在于某一作家的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某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26.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27.平行研究中,主题学研究的主题有:1)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2)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3)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4)描写战争的主题。5)描写人总有一天会被赶出乐园的主题。6)描写生死恋的主题。7)描写反咬一口的主题。8)描写市民心态的主题。9)描写英雄的主题。
28.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一般把媒介者分为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三大类。
29.比较文学跨世纪的现状与特点主要有:1)理论化倾向。2)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趋向。3)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30.一般文学: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
31.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是由法国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提出的。它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3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等。33.比较文学中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学与精神分析,文学与意识流两方面。
34.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心理状态的系统有: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
35.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代表人物是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斯贝斯。36.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发展到顶峰。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
37.比较文学的美国学派,用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文学。他们不注重事实联系,而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比较文学界的美国学者不都是美国学派)
38.存在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是合二而一的。其主张是:1)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2)自由选择。3)世界荒谬。39.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俄苏,比较文学又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前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认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吸收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分,又提出了“类型学”的新观点)
40.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法国学派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比较文学,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注重事实联系。巴登斯贝尔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法国学派的学者不都是法国学者,其它国家的学者也可以用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文学)
41.中国学派:中国学派一般公认是港台学者先提出的。中国学派用阐发研究的方法研究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是跨越异质文化界限的研究。
42.论述到比较文学定义的日本学者有:野上丰一郎 认为比较文学的目的是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大塚幸男 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以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的学问。43.个别影响: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如白居易的闲适诗对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影响。但丁的《神曲》影响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44.总体影响:总体影响指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受影响的接受者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个别的作家,作品。(如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批诗人,戴望舒,郭沫若,艾青,徐志摩等)
45.影响研究中流传学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总体影响,个别影响,技巧影响,内容影响,形象影响。
46.技巧影响: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如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框架式结构和讲故事的手法,影响了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47.内容影响:内容影响指作品的主题,题材及思想内容对接受者的影响。(如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个人漂泊冒险的主题,影响了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而主要情节结构和人物又影响了乔伊斯《尤利西斯》)48.比较文学学者中法国学者主要有:基亚,卡雷,梵.第根。
49.比较文学学者中美国学者主要有:雷马克,奥尔德里奇,韦勒克。
50.美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51.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翻译原则。第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第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第三,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这三大原则是好的译文必备的条件。它们的次序不可随意颠倒,当三者不能兼顾时,第一条是不能牺牲的原则。)52.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53.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伊瑟尔和尧斯。
54.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的五位年轻教授提出的“接受理论”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55.阐发法:阐发法是指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的文学。阐发法用于比较文学研究,就是阐发研究。如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阐发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的台湾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56.王国维用西方文艺理论评价《红楼梦》,对阐发研究有开山创始的意义。
57.格义:早在汉代,从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往往需要借“外书”来附和“内学”。即借用中国道家和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来解释佛教教义中类似和等同的概念。这种方法被称为格义。58.法国学者梵.第根提出比较文学研究的三个环节:放送(流传学),传递(媒介学),接受(渊源学)。59.比较文学的学派主要有: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和中国学派。
60.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特性主要有: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
61.重点研究放送者的形成流传学,重点研究传递者的称为媒介学,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62.主题学研究的分类有: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人物研究。
63.比较诗学:比较诗学中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而不是单指诗歌。“诗学”指广义的文艺理论。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学者而言,比较诗学是对中西,中东诗学进行比较研究。64.中国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种主张,意译和直译。
65.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人格分为三个层面:1)本我,按快乐原则行动。2)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3)超我,按至善原则活动。
66.文字材料媒介:是媒介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是指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的译本和评介文字。中国的东西到外国主要靠文字材料作媒介。67.集体渊源:也称“圆形研究”。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它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探讨他受益于外国文学的一切事实联系。
68.文学与宗教:西方文学主要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东方文学主要受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中国文学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间或也能发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影响的痕迹。
69.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且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的重点。
70.缺类研究:比较文学文类学中的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国家里有,而在其它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等。
71.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中国大陆学者有:杨周翰,乐黛云,钱钟书,季羡林。
72.杨周翰是中国大陆最早提出比较文学定义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与其他民族的文学比较,才能显出其特点来。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73.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如贾平凹的《晚唱》受到契柯夫小说《套中人》的影响。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模仿中国的《诗经》写成。)74.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就是间接影响。(如印度佛典文学影响了中国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而这些志怪、传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又影响了日本的物语文学。印度佛典文学对日本的物语文学的影响就是间接影响。)
75.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也就是“打鬼借钟馗”的道理。
76.负影响:指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77.曾经提出过“世界文学”一词的有:歌德和马克思和恩格斯。
78.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的耶稣会教士是马若瑟。
79.形象影响:形象影响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接受国度的流传与影响。(如浮士德形象在欧洲的影响,被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涂上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个性。)
80.环境媒介者:主要指文学团体,沙龙集会和国际会议所促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环境。它使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实现。P112 81.个人媒介者中的“接受者”国家的媒介者,他们是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者、介绍者。如德国的马丁.路德把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圣经》译成德文。
82.个人媒介者中的“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指那些定居国外或长期寄居国外的本国学者。如在中国居住了38年的耶稣会教士,法国人马若瑟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在法国及欧洲广为流传。
以下内容可以出简答题或论述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超越影响?
答:某些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了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如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英国不被人重视,可在中国、苏联却影响深远。又如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中国并不著名,但在日本一直享有崇高声誉,后又在美国被尊为诗圣。清代小说《金云翘传》经越南著名作家阮攸的再创作,成为越南家喻户晓的名著。
2.举例说明什么是虚假影响?
答: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如英国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把中国西藏描绘成“香格里拉”式的世外桃源,人间乐园,曾引起人们对那种恬静生活的美好向往。又如意大利作家普契尼改编的歌剧《图兰朵》,写中国公主图兰朵用猜谜语的方式公开征婚,凡是没有猜对的求婚者,都将被残酷的杀死。在这个纯属外国人臆想中的中国故事里,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公主变成惨无人道的暴君。这是那些对中国文化、中国道德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外国作家才会臆想出来的情节,这些都属于虚假影响。3.举例说明缺类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中的缺类研究,由于是从国际角度进行观察,从历史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以往传统研究难以发现的新的认知。如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问题,有关学者各持己见,至今无定论。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阐明的观点是中国没有悲剧。王季思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前言中指出中国是有悲剧的。朱光潜得出中国没有悲剧的结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是中国戏剧结尾总是大团圆。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从国际角度进行观察,我们知道,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就是以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的谅解团圆为结局的,但此剧仍被誉为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可见,即使是用西方传统的悲剧理论来衡量中国的戏剧,也不能做出中国绝无悲剧的偏颇结论。因此,对中国文学进行缺类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学,正确认识我们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简述: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
答: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写成的。
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展现春秋时代晋国奸臣屠岸贾对忠臣赵盾由嫉恨到多次陷害,最后诛杀赵氏满门三百口的历史。核心是由搜孤、救孤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冲突。
经伏尔泰改编后的《中国孤儿》中,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为次要的,虚构了成吉思汗和伊达梅之间感情与理智的悲剧冲突。表现理智与天才对盲目、野蛮的暴力所具有的优越性,强调道德的力量。中国的《赵氏孤儿》,通过屠岸贾这一形象表现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从而歌颂正义具有战无不胜的力量。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由于成吉思汗这一形象的转变,而突现了爱情与理智的冲突,赞扬了道德在理智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
在《赵氏孤儿》的结局中,屠岸贾罪有应得的死于赵氏孤儿之手,这种暴力复仇的结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孤儿》的结局中,成吉思汗幡然悔悟,表现了理性的胜利,符合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准则,给人以一种感情净化后的畅美。
伏尔泰《中国孤儿》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并不是他对原作的误读和曲解。而是对原有题材进行筛选、过滤后,有意识的再创作。表现了他对《赵氏孤儿》剧中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和暴力复仇的结局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映”的美学抉择。
5.简述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于19世纪30、40年代。1829年被誉为比较文学之父的法国学者魏尔曼开办了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此后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出现了比较文学的专门杂志,比较文学书目和比较文学的理论专著。这些都是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6.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答:1)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2)比较文学可以确定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3)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7.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答:主题与母题的关系是复杂的。母题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主题的数目就难以数计了。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而主题则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8.简述神化传说题材研究。
答:本来没有神话,神话是人造出来的。当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还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就创造了神话。可是在所有的神话中,都说人是神造的。形成了人造神,再在神话中由神造人。东西方古代都有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体现了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9.简述民间文学题材研究。
答:在民间文学方面,如有关“灰姑娘”的题材,已形成一个具有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网络和系统。据英国学者统计,这个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就有345种大同小异的传说。鞋子成为这类题材的关键道具,据鞋择偶成为一种题材学研究。10.主题与主题学。
答:主题是指文学作品主要的思想内核的结晶和升华,是文学内部的东西。主题学是指同一个主题,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11.简述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比较中西诗学的异同)
答:1)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是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古代的文艺理论)不够系统完整,有即兴评论的特点。西方的文艺理论相对而言比较系统完整,有经院式批评的特点。2)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认为文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注重表现说,强调文以载道和儒家宣扬的教化作用。西方文艺理论盛行模仿说,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逼真再现。
3)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认为文学创作有灵感。不同:西方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先天的。诗人的创作欲望主要来自神灵的启示和帮助,灵感一来,诗就出来了。中国的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后天的,是感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4)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强调文学要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中国学者认为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要有节制,要有度。西方学者认为宣扬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需要度。
5)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强调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作用及审美作用。不同:受宗教影响,西方强调“寓教于乐”、“惩恶扬善”,出于基督教的思想。中国文论则主张“劝善说教”、“善恶有报”,含有佛教思想。
(此题的第二,第四,两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