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判断题
一、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错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者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写出了作品,作品作为一个符合系统,将作者意识到的或尚未意识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些信息,而是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制约下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再创造。系统论这种把文学作为一个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也往往能得出有意思的不同于局部或者局部关系考察的新结论。
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3.作家的阶级出身固然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就真正打上了“不可磨灭的阶级烙印”。(V)
4、许多作家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为另一阶级服务,作家的出身背景与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有时有联系,有时也并无多大联系。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5.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6、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7、“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8.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但是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目前,已有关于中西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9.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但这里的“世界”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理念世界、道德世界的区别,西方文论中谈得最多的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的世界,而中国文论所强调的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总体的、偏重于道德风尚和抽象关系的虚实相生的世界。而且西方的模仿多少带有人为的、自觉的去仿照
和创造的意思,而中国文论则强调是自然的流露。
第二篇:比较文学选择判断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源于(A)A.欧洲
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派形成于(A)A.19世纪70点带到20世纪初
3、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脱胎于(A)。A.影响研究
4、比较诗学的名著《中国的文学理论》的作者是(B)。B.刘若愚
5、比较文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是(C)。C、阐发研究
6、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C)C.开放性
7、比较文学是(C): C、一种语言艺术
8、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A)时代:
A、古希腊罗马
9、在比较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美两个学派的大论战发生于(A)A.20世纪50年代
10、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是(C)C.文字材料媒介
11、在发生学上与宗教关系较远的文类是(A)
A.诗歌
12、在本国无大名声,但在国外声名赫赫的那类影响联系是(A): A、超越影响
13、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宗教是(A): A、基督教
1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宗教是(B):
B、佛教
15、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A)A.索绪尔
16、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A)A.索绪尔
17、中国两岸三地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最晚的是(A)A.大陆
18、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A)时期: A、西晋
19、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几乎都以(B)为主要对象: B、抒情诗 20、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B)时期。B.西晋
21、将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的文学家是(A): A、伏尔泰
22、以下文学理论术语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是(B):
B、意境
23、法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建立于(C)
C.里昂大学
24、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A)的一支: A、文学史
25、法国学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
C、巴尔登斯伯格
26、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看法,以(B)的提法最有代表性。B.基亚
27、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父是(C)C、宙斯
28、下列学者哪个不属于心理分析学派(C)
C.钟敬文
29、下列学者中属于美国学派的是(B)
B.雷马克 30、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是(B)。B.弗洛伊德
31、西方最早力图对文学做出分类的学者是(C): C、亚里士多德
32、西方文学理论一开始就以(A)为主要对象: A、戏剧
33、西方文学中在发生学上和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类是(B): B、戏剧
34、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C)C.历史比较文艺学
35、国际比较文学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大会是在哪个国家(A)
A.日本
37、美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建立于(B)。B、哥伦比亚大学
38、最早的比较文学学派是(A): A、法国学派
39、我国近代以西学研究《红楼梦》而著称的学者是(C):
C、王国维 40、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A): A、梵·第根
41、《拉奥孔》的作者是(B): B、莱辛
42、《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作者是(C):
C、韦勒克
43、《酉阳杂俎》的作者是(C):
C、段成式
44、《摩罗诗力说》的作者是(B): B、鲁迅
45、《管锥编》的作者是(C):
C、钱锺书
46、《东方主义》的作者是(A)A.赛义德
47、因作品中流露出哲学思想,而被成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A)A.欧里庇得斯
48、以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来支持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联系是(C):C、反影响
49、接受美学最早产生于(B): B、德国 50、创造英文的thematology(汉译为“主题学”)这一术语的美国著名比较学者是(A): A、列文
51、人类最早创造的、兼有文学和宗教性质的精神产品是(A): A、神话
52、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三标准最早是由(C)提出的。C.严复
53、(B)的小说翻译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着特殊的贡献。B.林纾
54、(B)是汉民族文学中的缺类: B、史诗
55、(B)是西方文学中的强项: B、戏剧
56、(C)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比较文学类型: C、阐发研究
57、(A)首次提出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
A.艾田伯
58、(C)最先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一术语:
C、歌德
59、(A)国学者奠定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础。A.法国 60、(B)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B.总体文学
二、多选题
1、在佛经翻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有(ABCD)
2、在我国高校开设过有关比较文学课程的著名学者有(CDE)
3、下列作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的有(ABCD)
4、下列属于平行研究的是(ABCD)
5、下列文章属于讨论文学和艺术的关系的有(ABCDE)
A.《绘画与文学》B.《中国诗与中国画》C.《灵的文学和佛教》D.《插图之话》E.《音乐和文学的握手》
6、以下的比较哪几项是属于比较文学的(BDE): B、杜甫与歌德
D、屈原与但丁 E、《诗经》与《圣经》
7、以下哪几种观念是错误的(ABCDE):A、作家的独创性和外界影响是互相排斥的 B、“模仿”与创新是矛盾的C、“成功”就意味着给他国文学带去影响 D、影响就是相似E、作家的成就与名气一定和他的影响成正比
9、以下哪几项是属于平行研究的(ABE):
A、《诗经》与《圣经》
B、屈原与但丁 E、《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
10、以下哪几项是属于影响研究的(ABDE):
A、歌德在英国
B、鲁迅与果戈理
D、林纾的翻译 E、唐诗与英美意象派
11、以下属于跨学科比较的是(ABDE):A、诗与画 B、诗与禅 D、诗与音乐 E、诗与哲学
12、以下哪几种观念是错误的(ADE):
A、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没有一致性
D、东西方文论比较研究是不可能的E、跨学科研究没有可行性
13、以下哪几项是属于主题学的(ABCD):
A、浮士德主题 B、唐璜主题
C、文学中的“水”意象
D、普罗米修斯主题
14、以下哪几项是属于比较诗学的(ADE)论题:
A、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D、刘勰与亚里士多德
E、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15、对接受研究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是(DE): D、接受美学 E、读者反应批评
16、对比较诗学贡献较大的著名学者有:(A.刘若愚B.王元化C.宗白华D.叶维廉E.钱钟书)
17、产生于西方的文类是(AD): A、流浪汉小说
D、十四行诗
18、产生于中国的文类是(BCE): B、变文
C、话本小说
E、章回小说
19、流浪汉小说产生或影响所及的国家有(ACD)20、启蒙运动时期在比较文学史前史上影响较大的三位是(BCE): B、伏尔泰 C、莱辛 E、歌德
21、斯达尔夫人的两部名著是(BD):
B、《论文学》 D、《论德国》
22、属于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是(ACD):A、韦勒克
C、雷马克
D、列文
23、钱锺书的重要比较文学论著有(ACD):A、《谈艺录》 C、《通感》
D、《管锥编》
24、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三股潮流是(ACE):A、理论大潮 C、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E、“文化研究”的热潮
25、构成比较文学两大支柱的基本类型是(AC): A、影响研究 C、平行研究
26、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艺术四要素是(A、世界(或宇宙)B、作品
C、作者 D、读者)
27、亚里士多德的文学三分法将文学分为(ABC)三类:A、史诗 B、戏剧 C、抒情诗
28、主题学包括对(ABCDE)的研究:A、题材 B、主题 C、母题 D、情节 E、人物
29、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著作有(ABCDE)A.《典论·论文》B.《昭明文选》C.《文章辨体序说》D.《文体明辨序说》E.《文章流别论》 30、四大译经家是:(A.鸠摩罗什B.真谛C.玄奘D.义净)
31、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西方文学名著有:A.《神曲》B.《失乐园》C.《复乐园》D.《力士参孙》E.《天路历程》
三、判断题(A、对,B、错)
1、比较文学等于文学比较。(B)
2、比较文学是在二战以后才繁荣起来的。(A)
3、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B)
4、中国的文学研究比西方发达。(B)
5、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接近于法国学派(B)
6、中国大陆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略早于台港地区。(B)
7、平行研究可以忽略作品的“文学性”。(A)
8、平行研究不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B)
9、现实主义原是一个哲学术语。(A)
10、法国学派的形成早于美国学派。(A)
11、最早的比较文学类型是影响研究。(A)
12、接受美学(也称作“接受理论”)是比较文学中接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A)
13、西方所谓“诗学”就是单指关于诗的理论。(B)
14、当前我国比较诗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比较。(A)
15、文学与自然科学不可能作跨学科研究。(B)
16、茅盾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章。(B)
17、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改编而成的。(A)
18、“变文”是佛教传入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答案:A
19、阐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主要的两种类型答案:B 20、母题包括了主题。答案:B
21、“原型”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答案:B
四、名词解释
第26题 .可比性(参考教材第21页)第27题 .影响研究(参考教材第115页)第28题 .比较诗学(参考教材第233页)第29题. 超越影响:简单的说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言下之意就是,一些作家作品在本国得不到重视,不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但在其他国家或民族却深受追捧,声名赫赫,得到极大的赞扬。
五、论述题
第30题(15.0)分 试比较中西悲剧的异同(参考教材第190-191页)
六、问答题
第31题(5.0)分 为什么说“文学性”是平行比较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参考教材第132-133页)
第32题(5.0)分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有何关系
答: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较文学的研 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是文学,后来渐渐向社会学, 人类学和人种学靠拢,相互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文本解读则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但后殖民研究在文学领域亦硕果累累。对于文化研究的特点,不同的理论和学科取向有不同“版本”。
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一)比较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而比较文化研究 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
(二)比较文学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比较文化研究 拒绝高/低文化的二分论。
(三)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比较文化研究的文化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四)二者都跨学科。
第三篇:比较文学经典笔记(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越影响。3.创作小说《变形记》的现代奥地利作家是卡夫卡。4.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可比性。
5.中国西藏被外国作品描绘成世外桃源,这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中属于虚假影响。6.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
7.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8.法国学派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9.“打鬼借钟馗”的道理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里属于反影响。
10.与跨学科研究有关的模糊数学,其创立者是查德。(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的。)11.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12.严复在《天寅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信:忠实于原文,达:表达通顺,雅:文辞典雅。)13.西藏地区流传的著名民族史诗是《格萨尔王传》。
14.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15.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与总体文学之间的中介与桥梁。16.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放送者的是流传学。17.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18.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9.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是俄苏学者(前苏联)。20.俄苏学派的特点主要是强调“类型学”,它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综合。21.“中国学派”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2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比较文学条目的学者是乐黛云。23.开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法国学者是魏尔曼。(比较文学之父)24.率先提出阐发法的是台湾学者古添洪。
25.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东汉人安清(安世高)。
26.先进的文学与后进的文学之间正常、互益的影响是正影响。27.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影响最大的日本古典名著是《源氏物语》。
28.受《一千零一夜》中框架式结构影响的意大利名著是薄伽丘的《十日谈》。29.总体文学又被称为一般文学。
30.第一部英译的中国小说是《好逑传》。
31.第一部法译的中国剧本是《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32.意识流小说名著《尤利西斯》的中文翻译家是天津的金隄。33.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34.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35.法国作家司汤达描写爱情与革命冲突的主题的小说是《法尼娜.法尼尼》。36.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
37.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译成德文的宗教改革家是马丁.路德。(自他以后欧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38.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39.日本现代表现“徒劳”主题的著名作家是川端康成。
40.受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影响的意识流小说名著是《尤利西斯》。41.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英文“比较文学”一词的英国学者是波斯奈特。42.率先提出“平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
43.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需借“外书”来附和“内学”,这种方法称为“格义”。(外书:中国道家,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内学:佛教教义中类似或等同的概念。)44.将中国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的外国作家是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45.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总体文学”的学者是梵.第根。46.最早提出“世界文学”一词的学者是歌德。4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48.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机构)
49.欧洲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将古希腊的《奥德修纪》译成拉丁文(罗马文字)。50.《圣经》被译成1884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并具有了全球性质和影响。51.文学与艺术包括文学与绘画和文学与音乐。
5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是“集体无意识”。
5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发展较早,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形成。
54.中国翻译事业始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第一位翻译家是安清(安世高),他将《佛经》译成中文。55.17世纪初,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56.近代,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第一个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并提出了“善译”的主张。
57.作为一种哲学的社会思潮,结构主义出现在存在主义之后,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反拨。
58.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论拉辛》一书中,对拉辛剧本的情节进行了高度抽象,分析出一个公式:A爱B,而B不爱A,A对B拥有全权。
59.在“变形”作品中,人变成某种动物,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后,一种返祖心理的反映。60.从跨文化角度,重新审视文学这一社会现象,是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内容可以出多选题,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比较文学的一般性质有: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
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定义:钱钟书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3.法国学者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此后,人们将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法国学派)4.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的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其它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5.平行研究题材学主要有神话传说题材和民间文学题材两大类。6.美国学者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7.季羡林的比较文学定义:季羡林将比较文学的定义严格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比较文学指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加以比较。广义的比较文学指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包括文学同社会科学的比较,及文学同自然科学的比较。8.在影响研究中,影响的类型主要有: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正影响,反影响,负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
9.法国学者基亚的比较文学定义:法国学者基亚指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10.正影响: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11.题材学:平行研究中的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研究的重点在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的相同题材上。
1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得出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13.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这种影响较为普遍。如中日文学,中法文学,英美文学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向影响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绝对的。
14.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这种现象较为罕见。如古希腊文学对罗马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文学,朝鲜文学的影响等。单向影响是相对的,它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当代中越文学,中朝文学就是双向影响了。)15.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主题学,题材学,文类学,比较诗学。
16.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根据法国学者梵.第根的分类,渊源的方式有: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式渊源,集体渊源五种方式。
17.跨学科研究的范围主要有: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
1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化,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其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19.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研究文学与周边学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研究,来反观文学,找出文学自身的某种规律。它具有边缘性的特点,专门探求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范围是文学与周边学科之间的交感区域。
2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21.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的重点是缺类研究,文学风格研究和不同文体比较。
22.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23.前苏联的翻译理论研究,形成两种学派。一是语言学派,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张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的“等值翻译”,以语言学家弗道罗夫为代表。另一种是文艺学派,认为翻译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文学创作,但要服从“反映原文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要求。以翻译家加切奇拉泽为代表。
2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它是从接收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即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25.影响: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一种存在于某一作家的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某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26.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27.平行研究中,主题学研究的主题有:1)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2)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3)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4)描写战争的主题。5)描写人总有一天会被赶出乐园的主题。6)描写生死恋的主题。7)描写反咬一口的主题。8)描写市民心态的主题。9)描写英雄的主题。
28.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一般把媒介者分为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三大类。
29.比较文学跨世纪的现状与特点主要有:1)理论化倾向。2)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趋向。3)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30.一般文学: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
31.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是由法国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提出的。它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3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等。33.比较文学中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学与精神分析,文学与意识流两方面。
34.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心理状态的系统有: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
35.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代表人物是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斯贝斯。36.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发展到顶峰。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
37.比较文学的美国学派,用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文学。他们不注重事实联系,而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比较文学界的美国学者不都是美国学派)
38.存在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是合二而一的。其主张是:1)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2)自由选择。3)世界荒谬。39.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俄苏,比较文学又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前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认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吸收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分,又提出了“类型学”的新观点)
40.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法国学派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比较文学,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注重事实联系。巴登斯贝尔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法国学派的学者不都是法国学者,其它国家的学者也可以用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文学)
41.中国学派:中国学派一般公认是港台学者先提出的。中国学派用阐发研究的方法研究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是跨越异质文化界限的研究。
42.论述到比较文学定义的日本学者有:野上丰一郎 认为比较文学的目的是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大塚幸男 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以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的学问。43.个别影响: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如白居易的闲适诗对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影响。但丁的《神曲》影响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44.总体影响:总体影响指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受影响的接受者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个别的作家,作品。(如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批诗人,戴望舒,郭沫若,艾青,徐志摩等)
45.影响研究中流传学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总体影响,个别影响,技巧影响,内容影响,形象影响。
46.技巧影响: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如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框架式结构和讲故事的手法,影响了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47.内容影响:内容影响指作品的主题,题材及思想内容对接受者的影响。(如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个人漂泊冒险的主题,影响了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而主要情节结构和人物又影响了乔伊斯《尤利西斯》)48.比较文学学者中法国学者主要有:基亚,卡雷,梵.第根。
49.比较文学学者中美国学者主要有:雷马克,奥尔德里奇,韦勒克。
50.美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51.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翻译原则。第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第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第三,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这三大原则是好的译文必备的条件。它们的次序不可随意颠倒,当三者不能兼顾时,第一条是不能牺牲的原则。)52.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53.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伊瑟尔和尧斯。
54.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的五位年轻教授提出的“接受理论”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55.阐发法:阐发法是指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的文学。阐发法用于比较文学研究,就是阐发研究。如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阐发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的台湾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56.王国维用西方文艺理论评价《红楼梦》,对阐发研究有开山创始的意义。
57.格义:早在汉代,从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往往需要借“外书”来附和“内学”。即借用中国道家和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来解释佛教教义中类似和等同的概念。这种方法被称为格义。58.法国学者梵.第根提出比较文学研究的三个环节:放送(流传学),传递(媒介学),接受(渊源学)。59.比较文学的学派主要有: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和中国学派。
60.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特性主要有: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
61.重点研究放送者的形成流传学,重点研究传递者的称为媒介学,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62.主题学研究的分类有: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人物研究。
63.比较诗学:比较诗学中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而不是单指诗歌。“诗学”指广义的文艺理论。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学者而言,比较诗学是对中西,中东诗学进行比较研究。64.中国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种主张,意译和直译。
65.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人格分为三个层面:1)本我,按快乐原则行动。2)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3)超我,按至善原则活动。
66.文字材料媒介:是媒介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是指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的译本和评介文字。中国的东西到外国主要靠文字材料作媒介。67.集体渊源:也称“圆形研究”。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它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探讨他受益于外国文学的一切事实联系。
68.文学与宗教:西方文学主要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东方文学主要受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中国文学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间或也能发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影响的痕迹。
69.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且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的重点。
70.缺类研究:比较文学文类学中的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国家里有,而在其它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等。
71.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中国大陆学者有:杨周翰,乐黛云,钱钟书,季羡林。
72.杨周翰是中国大陆最早提出比较文学定义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与其他民族的文学比较,才能显出其特点来。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73.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如贾平凹的《晚唱》受到契柯夫小说《套中人》的影响。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模仿中国的《诗经》写成。)74.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就是间接影响。(如印度佛典文学影响了中国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而这些志怪、传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又影响了日本的物语文学。印度佛典文学对日本的物语文学的影响就是间接影响。)
75.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也就是“打鬼借钟馗”的道理。
76.负影响:指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77.曾经提出过“世界文学”一词的有:歌德和马克思和恩格斯。
78.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的耶稣会教士是马若瑟。
79.形象影响:形象影响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接受国度的流传与影响。(如浮士德形象在欧洲的影响,被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涂上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个性。)
80.环境媒介者:主要指文学团体,沙龙集会和国际会议所促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环境。它使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实现。P112 81.个人媒介者中的“接受者”国家的媒介者,他们是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者、介绍者。如德国的马丁.路德把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圣经》译成德文。
82.个人媒介者中的“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指那些定居国外或长期寄居国外的本国学者。如在中国居住了38年的耶稣会教士,法国人马若瑟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在法国及欧洲广为流传。
以下内容可以出简答题或论述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超越影响?
答:某些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了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如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英国不被人重视,可在中国、苏联却影响深远。又如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中国并不著名,但在日本一直享有崇高声誉,后又在美国被尊为诗圣。清代小说《金云翘传》经越南著名作家阮攸的再创作,成为越南家喻户晓的名著。
2.举例说明什么是虚假影响?
答: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如英国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把中国西藏描绘成“香格里拉”式的世外桃源,人间乐园,曾引起人们对那种恬静生活的美好向往。又如意大利作家普契尼改编的歌剧《图兰朵》,写中国公主图兰朵用猜谜语的方式公开征婚,凡是没有猜对的求婚者,都将被残酷的杀死。在这个纯属外国人臆想中的中国故事里,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公主变成惨无人道的暴君。这是那些对中国文化、中国道德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外国作家才会臆想出来的情节,这些都属于虚假影响。3.举例说明缺类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中的缺类研究,由于是从国际角度进行观察,从历史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以往传统研究难以发现的新的认知。如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问题,有关学者各持己见,至今无定论。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阐明的观点是中国没有悲剧。王季思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前言中指出中国是有悲剧的。朱光潜得出中国没有悲剧的结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是中国戏剧结尾总是大团圆。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从国际角度进行观察,我们知道,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就是以主人公罗狄克和施曼娜的谅解团圆为结局的,但此剧仍被誉为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可见,即使是用西方传统的悲剧理论来衡量中国的戏剧,也不能做出中国绝无悲剧的偏颇结论。因此,对中国文学进行缺类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学,正确认识我们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简述: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
答: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写成的。
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展现春秋时代晋国奸臣屠岸贾对忠臣赵盾由嫉恨到多次陷害,最后诛杀赵氏满门三百口的历史。核心是由搜孤、救孤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冲突。
经伏尔泰改编后的《中国孤儿》中,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为次要的,虚构了成吉思汗和伊达梅之间感情与理智的悲剧冲突。表现理智与天才对盲目、野蛮的暴力所具有的优越性,强调道德的力量。中国的《赵氏孤儿》,通过屠岸贾这一形象表现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从而歌颂正义具有战无不胜的力量。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由于成吉思汗这一形象的转变,而突现了爱情与理智的冲突,赞扬了道德在理智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
在《赵氏孤儿》的结局中,屠岸贾罪有应得的死于赵氏孤儿之手,这种暴力复仇的结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孤儿》的结局中,成吉思汗幡然悔悟,表现了理性的胜利,符合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准则,给人以一种感情净化后的畅美。
伏尔泰《中国孤儿》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并不是他对原作的误读和曲解。而是对原有题材进行筛选、过滤后,有意识的再创作。表现了他对《赵氏孤儿》剧中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和暴力复仇的结局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映”的美学抉择。
5.简述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于19世纪30、40年代。1829年被誉为比较文学之父的法国学者魏尔曼开办了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此后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出现了比较文学的专门杂志,比较文学书目和比较文学的理论专著。这些都是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6.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答:1)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2)比较文学可以确定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3)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7.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答:主题与母题的关系是复杂的。母题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主题的数目就难以数计了。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而主题则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8.简述神化传说题材研究。
答:本来没有神话,神话是人造出来的。当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还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就创造了神话。可是在所有的神话中,都说人是神造的。形成了人造神,再在神话中由神造人。东西方古代都有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体现了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9.简述民间文学题材研究。
答:在民间文学方面,如有关“灰姑娘”的题材,已形成一个具有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网络和系统。据英国学者统计,这个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就有345种大同小异的传说。鞋子成为这类题材的关键道具,据鞋择偶成为一种题材学研究。10.主题与主题学。
答:主题是指文学作品主要的思想内核的结晶和升华,是文学内部的东西。主题学是指同一个主题,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11.简述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比较中西诗学的异同)
答:1)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是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古代的文艺理论)不够系统完整,有即兴评论的特点。西方的文艺理论相对而言比较系统完整,有经院式批评的特点。2)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认为文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注重表现说,强调文以载道和儒家宣扬的教化作用。西方文艺理论盛行模仿说,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逼真再现。
3)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认为文学创作有灵感。不同:西方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先天的。诗人的创作欲望主要来自神灵的启示和帮助,灵感一来,诗就出来了。中国的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后天的,是感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4)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强调文学要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中国学者认为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要有节制,要有度。西方学者认为宣扬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需要度。
5)相同:中西文艺理论都强调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作用及审美作用。不同:受宗教影响,西方强调“寓教于乐”、“惩恶扬善”,出于基督教的思想。中国文论则主张“劝善说教”、“善恶有报”,含有佛教思想。
(此题的第二,第四,两条重要。)
第四篇: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比较文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学科史:
马克斯、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歌德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布律内尔等著、黄惠珍与王道男译:《何谓比较文学》,上海社科出版社,1991年 谢弗雷著、冯玉贞译:《比较文学》,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卢康华、孙景尧著:《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惇、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教出版社,1997年 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铁夫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北京师大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 昂热诺等主编、史忠义与田庆生译:《问题与观点》,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比较文学的众多研究与实践
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今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光潜:《诗论(增补本)》,三联书店,1984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 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商务印书馆,1940 杨周翰著:《攻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张星琅:《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1936 李达
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 安田朴著、耿昇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88年 方平著:《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比较文学论文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 范存忠著:《英国文学论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 蒋述卓著:《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古添洪、陈慧桦编著:《从比较神话到文学》,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王润华著:《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 孙景尧著:《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万钧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曹顺庆著:《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迈讷著、王宇根等译:《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刘若愚著、田守真等译:《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宁编:《新文学史I》,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余虹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 蒙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巴赫金著、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南词必览》,《评弹艺术》第13集,江苏曲艺协会编,1991年 周良:《苏州评弹艺术初探》,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
3,比较文学研究索引及其专业刊物
①[美]亨利·雷马克编著:《比较文学参考书目选注》。这是作者一一阅读并精心编写的国际学术界最富有学术价值的比较文学论著的书目选注。对选目中的每部论著的内容、特点、成果与不足,都用最简短的文字作了比较公正的评述,这对我们鸟瞰整个比较文学界的全貌,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中译本见孙景尧编选:《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漓江出版社,1987年。
②威斯坦因编:《1968-1977年比较文学书目》。该书目可使我们了解六、七十年代国际学术界在研究些什么课题。中译本见孙景尧编选:《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
③张文定、温儒敏编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目录辑录(1919-1985)》,收入《中国比较文学年鉴》。该目录收集了2500余条资料目录,国内比较文学方面的绝大部分论著、译著和论文几乎都予收录。对我们了解国内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极有助益。
④《港台比较文学论著目录》。该目录对我们了解港台学者在比较文学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为参考与借鉴,也是很有帮助的。
⑤李达
三、刘介民于1994年编成的《二十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索引》,分成中文、英文两部分,中文收录了6457条、英文为1924条。是迄今为止,国内收录最多也分类较为合理规范的一部中外比较文学专门索引。王向远主编:《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东方从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教育出版社 《中外文学》,台湾中外文学月刊社
4,英文参考书目
Bassnett, Susan..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er, 1993.Chevrel,Yves.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The Thomas Jefferson U.Press.Kirksville: 1995.Eoyang,et Eugene Chen.The Transparent Eye.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Gifford,Henry.Comparative Literature.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N.Y.: 1969.Wolfreys, Julian Ed.Literary Theories: A Reader and Guid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J.Clements, Robert.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cademic Discipline.The MLA,1978.Cornelia W.Moore & Raymond A.Moody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Traditions and Trands, U.of Hawaii Press, 1989.Etiemble,Rene.Comparaison n’est pas raison(1963)/The Crisi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translated, and with a forword, by Herbert Weisinger and Georges joyaux, Michigan State U.Press,1966.Bernharmer, Charles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JohnsHopkins U Press,1995.Stallnecht, Newton P.et Frenz, Horst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 Perspective.Southern Illinois U.Press, 1971.P.Friederich, Werner The Challeng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Other Addresses.The U of N caroline Press, 1970.Wellek, Rene.Concepts of Criticism.Yale U Press, 1963.Wellek, Rene.Discriminations: further concepts of criticism.Yale U Press, 1970.Wellek, Rene.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The U of N caroline Press, 1982.Wellek, Rene.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3rd ed.Penguin Books Ltd, 1963.Koelb, Clayton et Noakes, Susan ed.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Cornell U.Press, 1988.Abrams, 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 5th ed.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88.Bullock, Alan, Stallybrass, Oliver et Trombley, Stephen.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London : Fontana Press, 1988.Yokota-Murakami, Takayuki.Don Juan East/West : On the Problematic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Stoler Miller, Barbara.Ed.Masterworks of Asian Literatur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Guide for Teaching.N.Y.: ME Sharpe, Inc., 1994.Barricelli & Gibaldi, Interrelations of Literature, M.L.A., 1982 E.Miner, Comparative Poetics, P.U.P.,1990
Revue de litterature compare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Today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第五篇: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新兴学科。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它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史实的研究类型,以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影响的具体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其价值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但受制于“事实联系”,研究对象有限;考据费时费力且其成果没有理论价值、普遍意义。
3、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者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这种研究范围广泛,但是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4、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等。
5、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包括个人媒介、团体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现代传媒五个方面的内容。
6、译介学: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变形现象、翻译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两个方面,指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译本及评介文字。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探讨没有明确的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研究类型。美国学派推崇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的理论为基础,采用逻辑分析、审美批评的方法,研究比较研究对象内容或形式方面的 “同”与 “异”,进行文学、文化“寻根”工作,探讨文学规律,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主观臆断性问题的问题。
8、接受研究: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是研究某民族的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理解、接受情况的研究类型,以康斯坦茨学派开创的接受理论为基础,采用逻辑分析、审美批评、考据统计、心理研究等方法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接受研究帮助人们在新的视野中认识民族审美观念、文化文学传统及其发展变化,认识接受者的文学个性。
9、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理论话语互释文学现象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以中国古代的阐释学为基础。在1976年由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先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中提出,以跨文化、有效性、双向性、开放性为原则,包括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三个方面,有助于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补。
10、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阐发研究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11、文类学:文类学也叫文体学、体裁学,属于文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它指对各民族文学的分类标准、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演变及其手法、特征风格以及缺类等现象的比较研究,探讨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各种文类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流传、影响、变异等。
12、主题学:主题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学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处理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题材、情境、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和演变和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中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规律和特点的情况的研究,属于文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它主要包括了题材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
13、情境:“情境”有时是作品情节中的一部分,有时是整个情节的浓缩,指特定时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包括三个因素: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14、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未经抽象并具客观性的最小故事因素、不能再分的最小叙事单元或一般话题)。作为素材的核心单元,它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如“复仇”、“叛逆“)、精神现象(如”爱“、”恨")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高山”、“流水”),其中包含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在文学史上被完整保存并不断复制。在文学作品中,母题是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若干母题组合起来才能表达主题,如复仇、忧郁、延宕、乱伦、篡位等多个母题组合形成了《哈姆莱特》的主题);母题是客观的,主题是主观的;母题相对有限,主题无限(作者从不同的创作意图出发对母题进行不同的组合、具体化,形成不同的主题)。主题研究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对同一主题(包括主题人物、主题意象)的处理情况。
15、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它以跨文化体系的诗学的可比性、跨文化体系的诗学的差异性为理论基础,对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研究以及整体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个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索,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16、意象:意象是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分为集体意象(原型意象、文化意象)与个人意象。它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触觉、通感形象;可以是客观存在物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以是想象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