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结构材料在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投放
低结构材料在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投放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游戏材料的广泛性存在于幼儿整个生活中。大班孩子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更多的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的低结构或者废旧材料,引导他们搭配和随意组合,体现出材料的主体性和可变性。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性体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低结构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的游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够用语言和思维来调节游戏。他们的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处于主题游戏和合作、组合的游戏水平。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放游戏材料,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寻找替代品或是创造出游戏材料。
因此在开学初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先是预设投放了一些利于幼儿构造的低结构材料,例如:雪花片、胶粒等。还有一些废旧材料(牛奶盒、瓶盖、纸杯、吸管、扭扭棒等)。并让幼儿一同协商好材料的归类成几大类,布类、工具类、瓶类、纸类、自然物等等。
废旧材料纸芯筒有点像警察的警棍,于是几个聪明的男孩子就想到了拿着它扮演警察,于是生成了“警察局”,产生了“巡逻”、“捉小偷”、“局长开会布置任务”等情节。在游戏的进展中,他们发现还有一种材料拼搭可以扮演警察,就是用塑料环型扣拼搭成手铐。这个手铐就是由“警棍”滋生出来的另一种材料,而且是符合游戏中角色身份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互补性,更充实了游戏本身。
有个医生忙里偷闲去买食物,盘子里装了7块白色泡沫,但他却对同伴介绍了7大食品:酸奶、年糕、鸡块、汉堡包、可乐等。说到可乐,还把相应的材料竖起来放置,让它符合可乐的高度位置。
二、游戏材料应激发幼儿创造性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的“材料区”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小吃店”的游戏中发现顾客有时候点的菜是菜单上没有的,造成了顾客和服务员的尴尬,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渐渐菜馆生意就失去了往日的热络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研究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及时提供海彩纸,笔、剪刀、蜡笔等材料,引导幼儿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自己动手制作菜类,既满足了顾客,也充分地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三、游戏材料应方便幼儿记录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游戏内容:中国银行
游戏材料:不同纸币大小的卡纸、自制存折、带橡皮的铅笔; 情境再现:
梦环是银行的储蓄员,负责存钱和取钱。银行的生意总是特别好,不时地有人光顾。凯文把一本存折递给梦环:“你好,我要取钱5块钱!”“好的,你等等!”只见梦环先数了5元钱给凯文,然后打开存折,用水彩笔在印章上打了一个“×”。边打边数。“那存钱怎么表示呢?” “用这个印章,梦环打开水彩笔的盖子说到。”不一会,芸芸来存钱了,梦环接过她手里的卡纸仔细数了数,然后在存折上印了相应数量的印章。
在游戏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一些很简单的半成品材料——纸币和一些可以用作记录的材料——存折等等。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数“钱”来巩固数量的概念,并且通过数“钱”和“记录”两者相结合来了解数量和数字的对应关系。这些不正是材料所具有的隐性教育价值吗?
四、游戏材料应适应情节发展
角色游戏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例如:在指导幼儿玩“美羊羊照相馆”游戏时,我是这样投放、更换游戏材料的:幼儿用自身的服装进行时装表演——幼儿选用老师提供的道具服装。即用废旧挂历纸和皱纹纸制作的可直接套在幼儿身上的时装进行表演。他们在多次表演感到已有的游戏材料不能满足自身游戏的需要时,就能在老师启发、指导、帮助下,可以到小舞台的角色区借穿自己喜欢的服装或者运用废旧材料进行自制“服装”,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帽子、一个小道具。但是当这些“ 时装”穿在幼儿自己或同伴身上时,他们即兴表演时装的角色意识再次得到满足,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可见材料的投放是根据幼儿游戏的主题、能力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五、下一步探讨:关注新旧材料投放比例的适宜性
材料首先要引起幼儿游戏主题的兴趣,如果幼儿对旧的游戏材料不愿意操作,处于游离状态了,就要进一步观察和考虑“是否缺少低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是否大量缺损”、“游戏活动是否长时间没有发展”等问题。如果幼儿对于新材料没有反应或者争抢新玩具,就应进一步观察和考虑“新旧材料比例上是否失衡”、“幼儿是否有较多的相关经验”等问题。如果幼儿情绪不稳定,拿到游戏材料后游戏时间较短,就应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材料的种类与数量是否适合”“材料投放的时机是否适宜”等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指出:游戏是儿童将来一切活动的幼芽,它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工具,它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思维力。让我们像儿童一样,再次享受“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教益,为幼儿创设游戏需要的适宜性材料,让孩子有意义的度过每一个游戏时光。
第二篇:教师在大班结构游戏中的角色
教师在大班结构游戏中的角色(实录+评析研究+案例问题)
这几日我们都在开展“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有个孩子提出:“我们的古田是不是祖国的一部分?”这使我想到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何不从孩子身边能接触的事物开始。于是在确定结构游戏主题时,搭建“古田的街道”的主题就产生了!
活动实录:
片断一:
玲玲与几个小朋友用长条建构材料在拼接,由于拼接的长条过长,桌子上明显放不下了,拼接出来的长条几次断掉到地上。我判断他们在搭建一个大的东西!
师:你们在搭什么?
一幼儿:我们想搭体育广场。
我发现幼儿搭这么大的体育广场,桌子显然太小了,它已经影响了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于是,我提出:“桌子够大吗?不够的话,哪里更大一点?要不要挪个地方?”在我的启发下,幼儿从桌上换到了地上,又从活动室里一头移到了另外一头。他们将建构材料连接起来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足以容下七八个人。孩子们从圈外跳到圈内,又从圈内跳到圈外,嬉闹着:“体育广场搭好啦!” 片断二:
渐渐地,我发现在“体育广场”跳进跳出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孩子开始无所事事。于是,我将幼儿组织过来。
师:你们谁去过体育广场?你去干什么?
幼儿:我去过。体育广场有游泳池,我去那里游泳。幼儿:有滑冰场,我去滑冰。
师:体育广场里有些什么东西?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幼儿:体育广场里有很多椅子,我最喜欢去那里看表演。幼儿:还有乒乓球球桌,可以打乒乓球。
幼儿:体育广场前面有个大大的操场,还有一个会转的圆球。幼儿:还有草坪、旗杆,卖东西的人。
同伴间的交流引起了幼儿对体育广场的回忆。在此基础上,我请幼儿将谈话的内容搭建到游戏中去,有了丰富经验的支持,幼儿又能继续开展游戏了。
评析与研究: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学习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以及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为设计教育环境、投放材料、组织教育活动收集信息。”自从学习这新<纲要>以来,我摆正了教师在自主游戏中应所处的位置。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时刻关注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怎样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等,以便在幼儿需要时及时介入游戏,支持幼儿实现愿望。如以上的事件,我在游戏中时刻关注、观察着幼儿,并对他们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使我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然后决策我的指导行为,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能顺利进行!
自主游戏活动模式的结构突现了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意愿活动这一本质特点,明确了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者、游戏过程的观察支持者、游戏成果的分享激励者的角色地位。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那么应如何在游戏进展中扮演这一角色呢?
(一)观察与分析形成联系是支持游戏的手段之一
观察幼儿游戏开始的行为,可以发现幼儿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幼儿能很快找到游戏材料、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进入游戏;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未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游戏中所产生的困难和矛盾,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以使幼儿顺利开展游戏。同时教师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要加以分析:游戏中,孩子的建构玩具为什么要搭那么长;为什么孩子不感兴趣了?等。教师通过观察分析才能明确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以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二)时机与方法的适宜组合是支持游戏的手段之二
<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与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可适度介入游戏,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有多种,但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如以上片断一,幼儿由于经验不足不懂得要调整场地开展游戏,导致游戏受到阻碍。这时教师及时介入,给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支持幼儿的游戏愿望得以实现,体现了时机与方法的适宜组合。
(三)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是支持游戏的手段之三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自己无法解决。如上片断二,幼儿在搭完体育广场后游戏无法延伸,孩子渐渐失去了兴趣。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经验,或没有意识到可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开展游戏,他们需要支持。这时,我让幼儿之间相互介绍体育广场,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分析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使灵活多样的。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我们切忌把幼儿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
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是幼儿自主游戏的基本品格,也是衡量幼儿自主游戏的起码标尺。共享、观察、帮助是教师指导自主游戏的基本态度和任务,应该贯穿幼儿游戏的全过程。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幼儿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问题:教师如何在游戏进展中扮演支持者?
第三篇: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角色体验专题
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
角色体验之我见
——以大班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为例
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
韩珺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游戏一般指幼儿按照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表演游戏的剧本中角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在进行表演时,需要扮演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而非角色游戏中的“角色”,那么,这就需要孩子们需要更多对故事角色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感才能较好地进行表演游戏。这里我以大班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为例,谈一谈我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可以怎样帮助孩子认知、理解和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的。
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角色的选择,2、角色的装扮体验,3、角色的形表体验,4、角色的台词体验,可以帮助到幼儿。
一、角色的选择
角色的选择,我认为要先从文学作品、故事、剧本的选择开始考虑,选择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是幼儿乐意选择角色表演的前提。所以我班开展了系列活动师幼、家长共同选择了我班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1、首先大班下期初,我们开展了“故事大王”的活动,举办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喜欢哪种故事类型、什么样的故事是孩子喜欢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孩子的书面语、口头语表达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的胆量,同时感受体验到讲述完成后的成就感。
2、其次,评选出最会讲故事的孩子之外,我们也同时票选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来源,都来自于孩子,那么把这些票选出的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鼓励孩子们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演绎出来,这样孩子们更能激发出孩子对于表演的兴趣,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表演游戏中来。
3、选出“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作为表演的脚本后,除了让孩子们尽可能熟悉故事的情节发展,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只有孩子自己选择的、喜欢的的角色,孩子们才会在游戏中更愿意表现和演绎这个角色。
在系列活动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邀请家长们来讲故事,帮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的同时,还用声音演绎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角色的特点,说话的方式更贴近角色。
二、角色的装扮体验
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准备表演的服装、头饰、道具等等。幼儿通过形象逼真的服装道具,能刺激孩子更积极主动了解认识剧本中的各个角色,更快更直观地认识自己和同伴表演角色的不同,并且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一直坚持进行表演,不会有随意性情况的发生。例如,当孩子穿上孙悟空的服装、戴上金箍、拿上金箍棒的那一刻,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再现孙悟空的形象,在表演游戏中说的话、做的动作都在向观众展示我表演的角色是“孙悟空”。
三、角色的形表体验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演绎角色,我们也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方法。
1、让幼儿为“西游记”的儿歌配上动作,孩子们一边念、一边根据角色特点、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2、利用各种过渡环节或餐前活动,调动大家一起来表演指定角色的某个情节,例如“孙悟空三个打死白骨精”的动作会是怎样的?请愿意表演的小朋友都来表演,让其他孩子说说看谁的动作学得最像、表情是什么样子的?白骨精又是怎么反应的?集体表演中,孩子不会容易害羞,同时还能相互学习不同的表演形式。
3、邀请多个孩子表演指定角色的标志性动作,再请台下的幼儿当评审,说说谁做得更好。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到角色的特点,在游戏中能够将特丹表演出来。
4、观察、模仿动画片&真人版演绎的故事情节,动画片版本是最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一学角色的动作、听一听该角色说了些什么内容、看一看角色之间是怎样互动的。还可以观看真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更逼真,更容易让孩子观察、模仿角色的表情、语气等等细节。
四、角色的台词体验
因为“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特殊性,剧中的角色众多,于是我们先从人物关系、称谓方面入手,先帮助孩子们梳理唐僧师徒四人的称谓:
1、唐僧自称“贫僧”,称徒弟悟空、八戒、悟净:见到男的称“男施主”、见到女的称“女施主”。
2、孙悟空自称“俺老孙”,称唐僧“师父”、八戒“呆子”、沙和尚“沙师弟”。
3、猪八戒自称“老猪”、称唐僧“师父”、孙悟空“大师兄、猴哥”、沙和尚“沙师弟”。
4、沙和尚:称唐僧“师父”、孙悟空“大师兄、猪八戒“二师兄”。
还因为剧中各个角色的台词复杂且冗长,且还带着个别古时候的语法、用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则违背了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更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背不出台词还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游戏的积极度。所以,我们允许幼儿用自己的话代替剧本中的台词,但在用自己的语句时,表达的意思要符合剧本以及故事的情节发展。以上就是我在开展表演游戏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商榷、再改进,对于表演游戏的研究开刚刚开始,之后还会通过研究更深入的学习表演游戏相关的理论、经验文章等,透过对专家学者的著作或经验性文章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我班的表演游戏。
第四篇: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成长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儿由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凡事愿意自己去摸一摸,动一动,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适合幼儿的这种需要。因此,我们在这学期里重点放大角色游戏的创设和开展,将个别化学习融入角色游戏中。
一、角色游戏内容的甄选
起初,我们讨论商量,决定的角色游戏内容是: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糖果店、动物园。因为娃娃家是最适宜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模仿的一个区域,也能满足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需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医院和理发店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糖果店是根据孩子喜爱糖果的程度高而开展的,符合他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忽略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各领域之间的均衡性、平衡性,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发展需求和内在需要。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又将角色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动,原先的糖果店不太符合接下来几个主题的开展,而且幼儿的兴趣逐渐淡去,于是就换成了奶茶铺和蛋糕店,又根据主题《春天的小花园》的开展创设了一个小花园,满足幼儿画、剪、贴、玩色等多种美工技巧的发展需要。在教室的前面,借助一个桌子开辟了一个“小银行”。借助教室走廊外的空间,开设了一个小舞台,符合幼儿唱唱跳跳的兴趣。
因此,角色游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平时所接触到的熟悉的内容,不能选择一些幼儿平时陌生的、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求,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保证各个角色游戏内容的均衡性。
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而小班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应该以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情境化程度高的环境为上乘。教师并不是要激发幼儿不断创造出新的主题而是应该观察发掘幼儿的兴趣点和经验,配合幼儿支持幼儿开展新的主题,创设相关的环境,让真实丰富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更应时时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指导思想,小班的幼儿对于环境喜欢温馨的感受,例如在娃娃家里面,比起冷冰冰的板凳,也许他们更喜爱温暖的沙发、柔软的床,仿佛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舒适温情,因此我们为孩子创设了铺有粉红色桌布的桌子、铺有粉红色床单的小床,还有红色的沙发等。
小班幼儿对于环境的感受都是直接的,因此我们在奶茶铺和蛋糕店在墙面上贴上各种口味的奶茶、蛋糕的照片,将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暗示指导幼儿制作蛋糕和奶茶。
对于环境的更替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差异性,在新主题出现的时候,仍然需要保留一些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幼儿找到熟悉的游戏内容和环境。同时在创设环境时,老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安全隐患,谨防过于拥挤等不安全因素。
三、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摆弄材料是正常的行为,特别是新投放的。当然,摆弄材料不应该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最终停滞部分。材料的过于多样丰富,也会将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以至无意产生模仿行为。在我班的娃娃家中,有一套很有趣的“迷你型”厨具,这些厨具非常精致和小巧,颜色也很鲜艳,一些幼儿每天在游戏时间仅仅重复对这些厨具的摆弄,不亦乐乎。新鲜有趣的玩具对于他们的刺激太大了,太多的玩具让他们不知所措,所以适当地以其他玩具来代替能使这些幼儿将精力花在烹饪食物上了,也就是有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角色行为。
每次将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撤走当然也不是上上策,关注如何提供有效有趣的游戏材料才是关键。小班幼儿开展游戏必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适宜的材料就能够引发他的经验,也正因为幼儿比较依赖外界的支持,老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形象具体安全趣味。比如我班理发店里由教师精心收集来的发夹、剪刀、吹风机、梳子等,这些如此真实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失了以物代物的机会,简单的场景重复使幼儿的游戏兴趣很难维持。但是后来当我们在理发店投放了一些画有螺旋线、波浪形的手工纸和剪刀后,幼儿的兴趣又高涨了,他们开始与这些材料开始互动了,用剪刀剪剪、卷卷和贴贴,设计了很多发型。
材料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幼儿时时在发展,所以材料必须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浮动。例如在小医院里,我们一开始投放了很多逼真的医用器具,但是这些材料大多适合小医生使用,而护士显得无事可做了,因此我们投放了各种颜色的自制药片供护士进行按数量和颜色分类,当孩子操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材料过于简单了,于是就投放了一些画有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药片和剪刀,让护士剪一剪、分一分。
材料的争抢也是小班游戏中时常会出现的状况,排除了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来说,也说明材料的提供过少或者缺乏均衡性。首先,材料不能太多,太多的材料让幼儿产生不必要的分心,使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其次,材料不能太少,过少的材料必定引来争抢,幼儿很可能因为材料的缺乏而感到游戏的意犹未尽。所以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幼儿的需求和实际操作情况适时、及时、动态地对材料的数量品种进行调整、更替和补充。
四、角色游戏的介入指导
1、帮助幼儿分配游戏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标记材料。如给“娃娃家”提供各种角色的挂牌;给“理发店”的理发师提供帽子;,给“奶茶铺和蛋糕店” 的师傅们提供白色围兜和帽子;给“小医院”的护士和医生提供粉红色的护士服和白色的白大褂,用标记来提示幼儿,这样他们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2、语言启发幼儿游戏意识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用手拍拍,我问他:“这孩子是谁呀?”“你是孩子的妈妈吧?你这个妈妈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帮助小班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对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不坚守岗位到处乱跑,我就立即到商店买东西,并提醒他:“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不然谁来接待顾客呢?”有时,我也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选择,如说:“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
3、参加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如发现幼儿在 “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十分单调。我便去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还叫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由于教师担任了主要角色,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又如一次在玩“理发”游戏中,我担任了“理发师”,有礼貌地向“顾客”询问,给“顾客”洗发、吹发、剪发等,幼儿看见老师当理发师也特别高兴地来模仿。
五、角色游戏的分享评价
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这时,我组织幼儿进行评议、小结,主要方式有几种:
1、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讨论在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者碰到的困难,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老师从中帮助幼儿小结一些好的方法,以便让每位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2、评价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小医院”游戏中,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看病,他应先询问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在通过看看、摸摸等确定是否发烧了等,接着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药方。护士应先给病人挂号,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给病人打针挂盐水,以及配药等。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各角色必须各司其职。通过游戏,幼儿学习了医生和护士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对看病的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
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发展和提高。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娃娃家”中的成员一起说一说他们当中谁当的最好?为什么?可以把评出来的“家庭成员”是如何表现的详细地作评价,也可以请他来作“现场表演”,让大家学习等等。
游戏活动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因而我们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孩子所需的材料,也要学会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掌握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指导幼儿游戏,还要借助游戏交流分享的环节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第五篇: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
在角色游戏中(语言)
目 标
培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语言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准 备
创设各种活动角,如娃娃家角、表演角、商店角、医院角等。
过 程
1、选择游戏内容
① 让幼儿自由讨论,选定游戏内容、游戏伙伴,确定游戏主题和玩法。
② 幼儿与教师交谈,说出自己想参加哪个活动角的活动,为什么?
2、分配角色
① 能大胆地讲出自己想承担的角色,并征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意。
例如:“我想当妈妈,你们同意吗?”,“我想当值班经理,你们同意吗?”
② 分配角色时,能运用语言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当几个幼儿争当同一个角色时,能通过协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两个幼儿都想当医生时可以这样协商:“咱们分白班、夜班,我上夜班,我先回家做饭。”
两个幼儿都想当值班经理时可以这样解决:“咱们轮流当,你当一会儿,我当一会儿。”
3、发展游戏情节
① 教师参加到游戏中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对幼儿的思路加以引导。通过提问,设置困难、障碍,让幼儿边想边说、边行动。例如,做“开小饭馆游戏”。
师:请问有什么饭啊?
生:馒头、面条。
师:没有菜吗?
生:有白菜、西红柿、土豆丝。
师:请来碗面条,放点西红柿。
生:好吧,请等一会儿。
……
② 在游戏中,根据角色的身份、特点、学习与人交往的对话技能,扮演好角色。
例如,商店的售货员在接待顾客时,能热情地同顾客打招呼,介绍货物,推荐货物。顾客能清楚地说明自己想买什么东西,并向售货员表示谢意。
4、游戏评价
引导幼儿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① 谁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即让幼儿主动发现游戏是怎样发展的?与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
② 你在游戏中缺少企么材料?下次想玩什么游戏?为什么?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变色蜗牛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蜗牛图各一个,与蜗牛颜色相同的字卡各一个,分别写上“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树叶、桔子、喇叭花、草莓和辣椒、梨子和柠檬、葡萄和茄子各一份。白色蜗牛一个。大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蜗牛图,导入活动。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窸窣、窸窣、窸窣,谁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啦?
2、(出示小蜗牛图)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你会象小蜗牛一样慢慢吞吞地爬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引导幼儿一边学爬一边嘴里说:“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字卡颜色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只小蜗牛每天要吃许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吃了好东西以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分别出示字卡及彩色小蜗牛)第一天,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第二天,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第三天,它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小蜗牛呢?请你猜猜。你怎么知道是红色的蜗牛?从哪里看出来的?
3、用猜猜、找找、配对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蜗牛变化的乐趣。
三、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小蜗牛每天变来变去,真奇怪!妈妈到底给它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大图书。
2、出示大图书封面,向幼儿介绍图书名称《变色蜗牛》。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翻书,并用语言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食物。
4、提问:小蜗牛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会变颜色了?
5、引导幼儿学说象声词。(采用个别与集体练习的形式,鼓励幼儿大声学一学。)
四、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变色蜗牛》。
五、发散思维:
小蜗牛每天都吃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多开心。如果让你给小蜗牛送好吃的东西,你会给它吃什么呢?它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鼓励幼儿用“第七天,它吃了……,变成了一只×色的蜗牛。”讲述)
附:故事:变色蜗牛
“蟋唆,蟋唆。”一只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
第一天,“沙沙,沙沙。”它吃了一片绿色的叶子,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
第二天,“嚓嚓,嚓嚓。”它吃了一片橙色的桔子,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
第三天,“咂咂,咂咂。”它吃了两朵蓝色的喇叭花,变成了一只蓝色的蜗牛。
第四天,“咕兹,咕兹。”它吃了一只红色的辣椒和一颗红色的草莓,变成了一只红色的蜗牛。
第五天,“咔嚓,咔嚓。”它吃了一黄色的梨子和一个黄色的柠檬,变成了一只黄色的蜗牛。
第六天,“啊呜,啊呜!”它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和一个紫色的大茄子。这回它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第七天,小蜗牛,它会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又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再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