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时间:2019-05-15 06:0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篇: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以后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所以,财务会计的教学尤为重要,能不能让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老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入门的能力就凸显出来。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成绩较低,情商很高,但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对学习的专注度也不如公立学校的学生,所以在独立学院中教学就显得重要了许多。

二、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特点,教学方法不能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应具有自己的特点,以下对独立学院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版本不同的教材内容不统一,各行业会计间知识重复

当前独立学院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许多专业课: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业会计比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多门课程。不同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一样,自成体系,有许多重复与交叉问题,对相同问题的表述也不一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相对困难,知识容易混淆,难以掌握。

(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与单一

1.教师的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述法,即老师用板书的形式或者语言表达的形式传述知识,学生单一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述法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不能直观了解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虽然有图文表述,但不能进行业务流程体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便要适应较长的时间。

2.学生的学习方式

单单对于会计知识来说,相对于艺术专业课程的有趣性,外语专业课程的新颖性,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于枯燥乏味。学生在对于会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比较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理解与应用造成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单一,不能较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铭记于心。

(三)缺乏道德法规教育

在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时候,需要考会计基础、道德法规及会计电算化。而学院都会开设初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很少看见哪所学院开设道德法规的课程。不是说为了应付考试而需要开设法规课程,而是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道德与法规对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基础不是很好,道德法规的教育很重要。

(四)过分侧重专业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过分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在现在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全球化,企业需要的人才也不是光会专业知识的单一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单一的侧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环境的。

三、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于不一样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一下对独立学院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选择适合自己学院学生学习的教材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程度不一样,适合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学院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不要趋之若鹜,别人选什么,自己的学院就选什么,高校反映好的教材不一定适合自己学院的学生。故在选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学院也可以组织会计专业的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制教材。这样即可以找到最合适学生学习的教材,又可以增加老师的教科研成果,提高科研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应该将呆板的讲述式向较为活跃的以教学为基础结合案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了解会计处理方法。其次,学院还可以聘请在企业任职的会计定期到学院给会计和财务专业的学生开一次座谈会或者是讲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了解会计在企业的工作状况与工作环境。再次,老师还可以本学期的授课过程中,抽出2-4个学时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计出几笔不同的业务,让学生完全了解会计的处理流程,发现问题的时候让每组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更直观的理解。

(三)改革实习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所开设的实训课程要么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统一的手工做账,要么就是学生坐在会计实验室里进行电脑做账;要么就是组织学生到单位里参观;翻看企业的账簿;这些都不能完全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实习应该在手工做账使学生了解会计流程之后,让学生上机实习,加强学生的电算化的能力。学院开设沙盘实习对学生也十分有帮助,让学生从预算到编制报表,完全了解企业的流程,也使学生学习的财务管理及会计知识得到运用。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是一项对从业人员道德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会计人员是否正直对公司对国家都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加强对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对道德法规的教育。学院应对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道德法规的课程,结合案例,使学生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同步提高。

(五)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会计教育只是针对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只专于专业知识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会计也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现代会计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会计电算化外,学院还应加强对专业外语的教育。熟悉国外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更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以适应现代的市场需求。

会计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此针对独立学院会计教学也应随着制度的变革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独立学院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企业与社会都需要的有思维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们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所期望的结果。

第二篇: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为主,通常先进行会计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会计实践训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逐渐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进行实践训练时,难免又会忘记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影响了学习效果。1.2实践操作能力弱。

财务会计实训的资料不够真实,与实际经济业务相差较大,而且实践训练过于简单,通常是一些常规性的业务,缺少难处理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都相对较弱,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1.3对学生的考评过于单一。

现阶段对学生学习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此种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考评内容不够全面,考评结果不够客观,这不能更好地体现财务会计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1.4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会计人才的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就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会计师资队伍,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实际能够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教师条件的人员并不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出的学生也同样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1.5培养方向比较单一,会计人员不能满足多岗位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有调查显示很多会计毕业生不仅从事会计工作,而且他们还从事统计、文秘以及其它工作,但是学校对这种市场需求变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还局限在单一专业培养方向上。这些都是中职学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对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更强调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会计专业技能,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综合业务处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时,不但要教会学生会计的基本原理、技能和相关处理办法,并且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同时,财务会计课程的实务性、操作性很强,因此,提高财务会计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并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汪瀛 文章来源:汪瀛的博客 点击数:

12665 更新时间:2007-1-2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来自于汪瀛的博客

(注意:本文是应株洲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张建军所下达的任务而撰写的全市调

研报告)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在少数。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

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

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

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

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

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

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007-02-10 16:47:2

5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潜伏风险。

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陈旧。一是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信用社主任平时不注重学习,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采纳、不推广应用,爱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去开展工作。二是

得过且过思想严重。许多信用社员工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思进取,有得过且过、不求功劳,但求无过的思想。

竞争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具有网点多、人员多、服务范围广、同业竞争少的优势,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官商”作风严重。一是营销观念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习惯于等客上门,缺乏主动到户预约存款、攻关潜在客户、营销贷款观念。二是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在业务经营中存在全局观念、效益观念不强,对待经营目标习惯于搞数字游戏,有的信用社对组织资金工作,往往是临时搞“水份”,考核期一过,存款余额就直线下降。三是同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员工不做运动员,只做观察员,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行动,没实绩,到经营

目标考核兑现时,只好大呼隆、打和牌、搞平均主义。

隐性风险较多。一是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大额贷款会办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道德风险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一部分个体大户、私营企业老板先富起来的影响,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心理失衡,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难以抵制金钱诱惑,有的以贷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严重;有的为了捞取好处违章发放冒名顶替贷款、垒大户贷款;有的直接挪用贷款用于经商、办企业;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利到借款企业强行入干股,享受企业利润分成。三是风险识别能力差。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信贷专业人才,信贷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对大额贷款风险识别能力欠缺,容易产生信贷决策风险。

对策与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确立以下观念:即一切阻碍改革的思想必须抛弃,一切制约发展的做法必须革除,一切僵化的体制必须打破,一切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敢于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革除思想观念守旧,小农意识浓厚,“官办”、“官商”气息严重等问题,树立人才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业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

转换机制,除旧创新。一要革除农村信用社内部存在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形式僵化,内部管理松懈,员工精神不振,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积极引导员工自觉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角色,拓宽服务领域,改进工作作风,充分挖掘潜力。二要深化劳动用工改革,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工效挂钩、按绩计

酬”的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培育业务精英,积极拓宽高端客户,切实解决“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思想。

加强监督,防范风险。一要对农村信用社主任任职目标、道德行为等实行定期综合考评,对履职不力、品行不端、业绩不明显的从主任岗位上撤换下来,大胆起用业务精、素质高、善管理的年轻人。二要对信贷人员日常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监督。重点关注信贷人员思想动态,掌握其生活圈,交际圈、家庭收入、消费等情况,及时制止案件发生的苗头,切实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

强化管理,求真务实。一要以人为本抓发展、以人为本抓规范、以人为本抓投放。二要围绕目标抓落实,围绕工作抓勤政,围绕制度抓监督,围绕法规抓查处。三要过好人情关,廉政关,制

度关,无私无畏抓管理、抓经营。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从严治社,执纪严明。一要针对目前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新动向、新特点,明确防范对象,制定防范措施,努力把违法违纪行为及案件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案例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员工违规情况与个人晋升、工资、奖金等直接挂钩。另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再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标准,增加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人身保险金的交纳比例,为员工提供更高更多的经济收入保障,尽快让员工的腰包鼓起来、家庭富起来、精神振起来,切实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真正让员工尝尝扬眉吐气的滋味,使员工自觉抵制违规违纪行为,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三要动真碰硬,严惩重处。对一般违章违纪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严

惩腐败分子,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撼作用,借助法律威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下载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独立学院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备课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备课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课堂讲授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的今天,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而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就是农......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政府、财政等单位的审计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乡镇政府、财政在资金及收支管理上还普遍存......

    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1、 2、 3、 软件程序更新太慢,应及时尽早。 决算任务参数、公式参数下发时间较晚,看能否提前下发。 决算会审时间短、次数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市局......

    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部门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人大日前公布了该市农业局等四部门的决算分析报告。但记者发现,该农业局发布了两个版本的2010年“三公”数据,第一个版......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民收入......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最终版)

    一段时间,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使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究其成效而言,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引......

    浅谈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中存在问题与建议

    浅谈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中存在问题与建议来源:本网原创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背景:放大 字体 缩小 自实施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以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地税局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