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 要: 小学教育奠定了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而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试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增强之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固有模式,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比如:重视课本内容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情感和审美的挖掘;重视具体知识的背诵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做具体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情感和审美领域开掘得不够。
教学无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比如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和人物形象美等,但教师不注意在课前预置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具,也不注意在课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入这些绚丽缤纷的情境中,学生难以进入情境,更谈不上融入情境,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同时,教师缺乏感情。语言文字既能表意,又能传情,语文教师不自觉主动地对课文进行情感认识,即使一篇美文也让学生味同嚼蜡。孔子说:“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语文教学时,面无表情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又从何而来呢?
语言不优美。语文课不仅是一门知识传授课,更是一门审美的语言艺术表演课。活泼的口头语与优雅的书面语相得益彰,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认真组织语言,语言的随意性很大,平淡无奇,缺乏魅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吸引力。
2.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得不够。
训练的目的性不明确,理解有所偏差。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语文训练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语文教改针对过去讲风大盛而提倡多读多练,但在实际中,如何读和练却很成问题。比如,读的训练,读要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心里不很清楚,流于为读而读;又比如练,则理解为简单的做习题。
考试过于死板,只能把学生分层,并不能达到巩固知识、启发思维的目的。现在的小学题目正在逐渐走向偏怪难的怪圈,似乎哪位老师出的题目越刁钻就越能体现这个老师的水平,但是这样的题目已经严重超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与小学教育的初衷是偏离的。
课后时间被过于限制,很短暂的课后时间应该是学生与父母、家人、伙伴玩乐相处的时间,这些怪题难题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甚至占用学生家长的大量时间。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小学题目即便是家长也不一定能解答得出来。
3.学生的思维开发不足。
现在的诸多语文教学,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能背诵多少首古诗,认识多少个生词,写出多少个生字,诚然这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老师和家长花大力气抓。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思维的开发更显重要,而这方面被极大忽视。
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似乎语文课堂是自己展示风采的舞台,学生都是自己的追崇者,不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当中的语言小能手,不注意学生本身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很可能是一道难题。
又如一些老师很乐于为学生布置一大堆作业,在日常学习中是,在课后课外也是,在寒暑假还是,学生的游戏空间和与小伙伴的玩耍空间被极度挤压。心理学上讲,游戏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社会性发展更需要其在与小伙伴的合作中、游戏中得到,而大量作业不仅会挤压学生的游戏时间,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措施
1.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创造各种有趣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学习、领会、感悟语文的美、汉语的美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下来,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写作,加强学生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带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
有学生思维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关注小学生的固有思维误区,积极有效地进行引导,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体来讲,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从学生思维的长度、宽度、广度、速度及效度等方面思考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具体教学情节设计中融入这些思维环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展,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3.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高效的集体协作。
心理学家把人的发展看做是社会性的发展,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依附一定的集体而存在,因此社会性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集体协作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有效地融入一个集体,在一个集体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一篇需要背诵的小课文时,教师可采取合作的策略,通过将全班分组,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启发:“同学们要看看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呢?是不是可以采取没有同学背诵一小段的方式?只要能完成任务都算过关。”
三、结语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弄清病因,对症下药,针对教学现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上。
参考文献:
[1]苏小小.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第一小学为例.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6).[2]王文将.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教学对策.江苏教育,2010(12).[3]陈庆松.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6).[4]陈书平.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云南教育,2010(12).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教学反思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教学效果亦会非常不错。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取长补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方面它背离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另一方面也白白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三)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得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三、跨学科活动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游戏课”;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等等。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为了使语文的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课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一下两点:
(一)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活动要适可而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整改措施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四、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方法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五、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处理不当。
仔细分析一些课例,许多课的问题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有文意把握不准、教材理解有误、切入点找的不好,缺乏整体把握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六、追求形式,浮华空泛
阅读教学时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神采飞扬、学生积极踊跃、教学进程顺利,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为什么?环节设计似乎没什么疏漏,学生的发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手段本身无错,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是否妥当。有的老师过于追求形式,使语文课堂呈现浮躁之气,其间欠缺了思考——冷静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充足“读”(尤其是默读)的时间,发言顺应老师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讲,过分形式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受到冲击,容易产生思维疲惫。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考虑自己收获了什么。没有思考,何来感悟?浮华之下,自然只剩了空
改进措施:
1、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2、巧设问题,启发讨论。如《六个小矮人》一文,这六个小矮人以什么来生活?他们过得幸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作出判断,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得到启发:懂得只有靠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3、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4、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5、少做或者不做追求形式,浮华空泛的课堂教学。不盲目进行“精彩赏析”,不顾文本特点,经常抛出类似“读喜欢的段落”的笼统要求,忽略全局,肢解课文,造成阅读的“断层”。
总而言之,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些问题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没有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比如,把《伟大的友谊》上成了政治课;把《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蝙蝠和雷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老师很多,有的还是全国著名的教师。他们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一些教育类学术报刊上还发表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一些出版社还为这些教师出集子。其实,这些人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还有一种现象也比较普遍,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这些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比如教《第一场雪》把课文没写出的内容也分析透了。
两年,又出现了一种现象,用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文字。多媒体的确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如果把课文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学生还学什么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培养?语文课就得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来感悟,来品味.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存重理解能力培养,轻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虽然,阅读能力最主要的能力是理解力,但理解能力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还有记忆力,阅读速度等等。人们普遍忽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速度对一个人越来越重要,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得到信息比原来便捷得多,信息量也大得多。这样,就对人们的阅读速度要求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问题,语文需要积累。而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解,而忽视了积累。
各科教学都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也不例外。这一点,很多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些现象看上去是表面的问题,其实,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的任务是什么。当然,对语文本质的认识,有一些争议,但都只是有不同的侧重,都承认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还有其他任务。
第五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的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各个年级之间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中间如有一环节掉队,就很难补上去。而农村师资配备并不完全到位,难免中途有个别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够,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断层。接任教师再去弥补,效果不像老教材那般显著,从而导致语文成绩下降。
2、新教材的编排中,二、三年级之间跨度太大。二年级对阅读、作文教学的要求不明显,但三年级就要求会写250字左右的文章,且近几年来作文的题目艰涩,习作要求与五六年级相差不明显,使学生倍感吃力,也使教师教的幸苦。而且万一脱节,很难弥补。
3、农村孩子的家长配合难以到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农村学生目前有三种状况让教师感到头痛。一种是,想配合而无能为力。许多家长学识有限,对现代教学提出的问题感到很茫然,无法谈的上让家长进行家庭辅导。二种是有能力而不配合,这类家长都比较忙,忙于挣钱,忙于农活,连学校开家长会都没时间参加。也许,在他们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第三种情况是没有人配合。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上学,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不过问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家长良好“照顾”只有靠孩子的自觉学习,幼小的孩子又有多少能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呢?顶多是为完成作业而已。这是语文教学也是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4、新教材内容变广、变活,虽说题型变化不大,但阅读量、识字量大增,也导致许多教师无从下手,只能更大范围的进行题海战术,更长时间的“折磨”学生,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得痛苦。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尤其对年龄偏大的教师的培训,现阶段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不少,但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加强教师的对新教材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新教材培训。使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2、学校对三年级教师要重点安排,同时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
3、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努力宣传现代教育理念,使教育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