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拟教学对培养医学生急救技术和临床快速反应能力的作用探讨
模拟教学对培养医学生急救技术和临床快速反应能力的作用探讨 孙经武,刘成霞,史 宁,刘 珍,李 霞(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摘要】:以临床真实病例为编辑对象,利用全功能仿真模拟人,采取理论讲解、现场示教、场景模拟、专项训练等方式,对滨州医学院18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32学时的急救复苏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培训。同时对受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模拟环境下利用全功能仿真模拟人进行医学模拟训练是提高医学生急救水平和临床急救快速反应能力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模拟教学;医学生;急救技术;临床快速反应能力;模拟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287(2010)04-0391-03
急诊急救技术是医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培养医学生临床快速急救反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危重病人抢救的不可重复性限制了对医学生进行该项技术的培训。如能使所有医学生在毕业前都能有机会接触到临床可能出现的急危重症病例,并亲自实施抢救,对他们将来从事临床工作非常重要。我们从2007年开始尝试利用全功能仿真模拟人对部分医学生进行急诊急救水平及临床急救快速反应能力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全功能仿真模拟人介绍全功能仿真模拟人(SimMan,挪威制造)具备各种生命体征,模拟各种场景及阳性体征,可以进行气管插管、除颤、静脉输液、胸腹水及心包积液的穿刺、导尿等训练。附带的计算机软件可根据需要设定或编辑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室颤)甚至心跳停止、支气管哮喘、出现各种阳性体征、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多种急症病例。随着治疗方案的实施,抢救效果会及时反映在计算机上,这样,可以很容易对学生选择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现场评价。
1.2 培训方法和目标以滨州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培训对象,在他们轮转完内科实习后,按照 学号随机抽取60名学生/年,连续3年,共180名学生入选。其中男生102名,女生78名。6人一个小组,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培训前理论及示教授课3学时,接下来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训练。考核过程利用反示教系统现场实况录像,整个操作过程、抢救措施、抢救用药等全部被SimMan所带软件进行记录。重新设置病例场景,反复训练,直到学生能够掌握抢救技术,并能迅速组织好抢救小组,抢救成功为止。判断标准:利用模拟人自带软件评分,心肺复苏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或操作错误,模拟人会真正“死亡”,为抢救失败;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抢救成功。培训目标是:作出正确诊断,给出治疗方案,并组织抢救成功。1.3 培训内容主要为疾病诊断及基本的抢救技术,如心脏骤停的判断、气管插管、心脏电复律、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抢救用药、呼吸机应用等。培训在全功能仿真模拟人(SimMan)急救训练室进行,室内配有各种抢救用品和物品。教师根据临床常见的急症病例编辑模拟场景,并根据训练阶段及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不同难度设定。学生们根据模拟人的病情突然变化,进行相应的操作。内容包括:患者临床病史、主诉、物理查体的阳性体征、监护仪上生命体征的变化。其中一名学生作为该病人的主管医师,发现病情突然变化,需要立即组织抢救小组并指挥抢救,其他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抢救。另有部分学生及指导教师在一旁观看。评价方法 2.1 现场点评借助录像,由观看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分析抢救过程,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如理论知识、抢救技术、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2.2 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接受培训后的感受以及对急救培训的意见或建议。结果 3.1 阶段考核结果首次3学时培训无1例抢救成功。经过3次9 学时的培训后, 20%的学生抢救成功。经过32学时的培训后,所有受训学生均能正确判断病情,给出正确治疗方案,并组织抢救成功。最短培训时间9学时,最长培训时间32学时。平均培训时间16.4学时。3.2 调查问卷所有受训学生均认为这种训练很有必要,模拟训练前的授课对学生迅速适应模拟环境进行训练很有帮助。讨论 心脏呼吸骤停是很常见的临床急症,能否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复苏对病人来说至关重要。况且一旦发生心脏呼吸停止,临床情况复杂,对没有抢救经验的医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在临床复苏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医生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复苏,或因缺少复苏抢救经验,致使很多病人失去抢救时机,最终死亡。因此,加强复苏急救训练水平,增加抢救经验,对提高临床医师的整体急救水平至关重要。目前,作为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技术已成为医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但是, 在临床实践中,或许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如何在医学生中加强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强化急救意识,培养他们针对临床危急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医学生的急诊急救技术不可能利用临床真实病例进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模拟人的模拟教学就成为了重要的替代手段。事实上,针对处理临床紧急情况和优化急救团队的特异性模拟训练开始于十几年以前[1]。最初是为培训麻醉医师设计,现在国外已被应用于包括医学生培养[2-4]、住院医师培训[5-8]和卫生保健[9]在内的很多领域[2-6]。在该研究中,利用全功能仿真模拟人SimMan对我院部分医学生,在他们毕业前进行急诊急救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培训。在正式培训前,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模拟培训,我们设置了6学时的授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急救技术和抢救优化程序以及常用药物等。学生问卷调查一致认为非常有效。
第二篇:医学生临床实习中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能力培养的探讨
张斌,黄异飞,吴彦生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二科,新疆830000)
临床医学是近年来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一批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实习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企业、深入现实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理论为指导,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实践、用心感知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总称。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医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实习期间既要求实习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生的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经验,仅供参考。一.医学生自我能力培养欠佳的因素
能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新世纪大学地位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实践能力,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自我能力培养的进程: 1.教育观念陈旧
目前,临床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带教老师参照书本将内外妇儿等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实习生临床诊断思维锻炼,不能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现代,医学知识更新飞快,待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先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些已与现代临床脱节。与此同时,一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沿袭陈旧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没有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会引发他们的懒惰习性。2.教师投入不足
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带教老师的高度责任心,对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在附属医院,医疗、科研、教学是三大任务,但教学则为“主旋律”,但有少数带教老师对这点认识不足,常常将医疗、科研放在最重要的位臵,热衷于医疗和科研,而对教学的工作比较忽略,从而影响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均为科室的临床骨干,除了日常的医疗事务工作,还承担大量科研任务。虽然身为教学骨干,但是临床、科研压力的不堪重负,让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分摊到教学。日积月累下,由于精力投入不足,使得现有的实习轮转体系和带教模式与医学生培养逐渐增长的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3.学生自我培养能力薄弱
在大学生普遍接受层面上大多趋于一种空中阁楼的模糊状态。现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和本位思想强烈,而人文精神薄弱甚至缺乏。这对于即将要踏上医生岗位的大学生来说,缺乏人文精神不利于他们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甚至医生与医生的关系。作风习惯一旦形成,很难在工作后改变,寄希望于未来工作中培养只会是无本之木。当代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部分学生缺乏作为一个好医生应有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精神,对繁杂的临床实习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主动,不愿多接触病人等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学习态度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与培养能力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
4.医疗环境制约
《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实习医生临床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医患关系紧张更使大部分病人不愿选择医学生开展任何诊疗工作。没有实践的保障,学生无法巩固理论知识,无法了解医疗现状,又何谈创新能力培养。临床科室上至主任医师下至带教老师,碍于社会各界压力和医患矛盾,在很多临床操作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实习从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见习,这种医疗环境干扰并阻碍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二.措施和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差、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力,自我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医学教育竞争与人才竞争息息相关。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强调知识的发展和创新,强调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渗透,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以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我院应注重实习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以问题为中心”为主的启发式、议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实习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习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2.创新轮转体系
我国医学教育目前实行的实习轮转体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轮转体系迫在眉睫。在我国,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一般到大学三年级还没有接触医师,更没有接触病人,不会看病,只有在学完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学年上临床课时有少量临床见习活动,直到第五学年毕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我院应做到首先把学生导入医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第二步把学生导入医生的角色、认识医生的使命、医生的素质、医生的道德培养、法制培养与专业培养和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第三步把学生导入临床,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认识症状,才能和病人有共同语言,才能建立起与病人交流的关系,才能帮助病人就诊就医。同时,我们还安排医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体验一下当医生的滋味。经过导论的学习和参加临床实践活动后,医学生到了实习阶段就能很快进入角色,这对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起辅助作用。同时我院应创新轮转体系应该从发展医学生的智能和培养医学生创造能力的角度,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进行整合优化,构成新的实习体系,使其既能反映医学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医学领域最新的进展和动态。针对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调整轮转科室,制定不同的轮转计划。3.改善带教模式
现代医学生注重五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口头语书面语言能力,要完成这五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起了决定性作用。要正确处理好带教过程若干关键化解的关系,即“灌输”与“讲解”的关系、“讲解”与“启发”的关系、“启发”与“讨论”的关系、“讨论”与“动手”的关系、“一般动手”与“创新”的关系;注重解决好带教各层面的若干矛盾,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培养”和“使用”的矛盾等。4.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以学生为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其自身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素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程。首先,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收受病人的红包、礼物、或吃请的不良现象在部分医院仍存在,这些问题对实习学生的身心健康、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取向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些实习生实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责任感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要求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身心健康服务的思想;同时要求实习生必须参加医院及科室每周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在经常的实习检查中,与实习生谈心,结合以前实习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求他们牢固树立法律意识,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其次,医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课题型社会实践,到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培养发散性思维,不被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禁锢,从实践中获真知。最后,医学生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对自己的职业学习生涯有具体规划,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5.优化教育环境
首先各教研室主任要重视各种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与医疗、科研工作并肩,经常召开教学会议,强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将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迫使各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各教研室主任和带教老师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征求实习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的意见,收集对带教老师的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及时做出相应修改、调整,对带教老师实行一定的奖罚措施;同时,每年我们组织评选优秀实习带教老师,对优秀实习带教老师给予证书及奖励;第三,我院每年还选派优秀实习带教老师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教师素质,因而形成一支严谨高质习生的“医生”意识;其次各个实习生入科前,均进行入科培训或教育,由各专科教师介绍专科特色、专科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在整个实习过程上,不断强化实习生的“医生意识”,培养他们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社会的需要,这是培养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基础。参考文献
[1] 向东,罗天友.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202-2203
[2] 张明正.提高医学实习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探讨研究[J].开封医专学报,1999,18(4):64-65
[3] 孙宝志.把早期临床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编写《临床医学导论》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0,(2):27-29
[4] 李秋娟,刘晓芳,叶建新,等.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深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2): 97-98.
[5] 鸣 敏,王馥明,夏 蕙,等.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研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4- 8.
[6] 李 勇,贺 加.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的研究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3): 65- 66.
第三篇:物理教学方法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内容提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物理学任何一个概念的引入,或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都渗透着方法论的思想,而且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应该把方法论的教学贯彻于教学的始终,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把方法论的教学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进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结合新知识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结合规律研究,介绍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结合介绍物理发展历史及著名物理学家,介绍综合运用物理学方法。
(四)在教学中新方法论思想的采用(如系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
(五)介绍从失败到成功是研究物理学的必然。物理教学方法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面向新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落脚点就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按照新的教学思想,学生必须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
而研究方法的价值更远远高于知识、原理及规律。从某种意义讲,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而方法则是灵活的、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有一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后人不断继承、发扬他的科学方法,创造了更多的科学财富。实践证明,如果仅仅让学生学懂了规律当不了科学家,但是,如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将受益不尽。物理学任何一个概念的引入,或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都渗透着方法论的思想,而且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应该把方法论的教学贯彻于教学的始终,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把方法论的教学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进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结合新知识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及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就涉及建立理想模型问题,诸如质点、理想流体、理想气体、点电荷、完全弹性体、简谐振动等。因此可结合新知识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理想模型!为什么引入理想模型?引入的可能性及其使用件……。
又如,类比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它是立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试探性方法,它往往是探索新知识的先导,是科学假说的前提,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素质是很有好处的。类比也可用于教学上,教学中恰当地类比,可少费口舌,化抽象为具体,使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但又不是重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库仑定律时与万有引力定律作类比等。
(二)结合规律研究,介绍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1.物理学研究离不开观察与实验,只有在获得可靠的资料及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再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数学运算、猜测等多种方法才能总结出物理规律。
1600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到布拉格担任第谷〃布拉赫 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第谷的事业,利用第谷毕生积累的观测资料,经过九年艰苦的研究,运用猜测、类比、假设、计算等各种方法,终于在杂乱无章的数字资料中找出了规律,总结出了开普勒三定律,从而为天体的运行“立了法规”,并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2.简单性原则是总结物理规律要始终遵循的原则。
回顾物理学发展历史,我们发现科学家都十分注意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客观规律。例如,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就是利用简洁的定律把电学、磁学和光学合成一体,完成了物理学一次伟大的综合,并为现代人类文明开辟了道路。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说:“我们在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具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我们所谓的简单性,……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
(三)结合介绍物理发展历史及著名物理学家,介绍综合运用物理学方法。
物理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往往都是各种物理上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例如在讨论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结合教学伽里略的方法论去做。
大家知道,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伽里略创立的科学实验方法,改变了从直观感觉或臆想出发纯粹逻辑地推演出结论的思辨方法、强调对直观感觉材料要作理性分析,要由实验检验。伽里略还把实际的实验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并用此法导致了惯性定律的发现。这种方法使逻辑推理有了坚实的实验基础,既改变了过去纯粹逻辑推理时的思维方法,又克服了只重经验归纳的片面性。
(四)在教学中新方法论思想的采用(如系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介绍从失败到成功是研究物理学的必然。
人们总是希望成功。但实际上,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当人们带着现有的知识去开拓新的处女地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首先遇到的往往是无情的失败。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也是成功。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在这里能确定某种材料 5 不适合作灯丝,本身不既是失败也是成功吗?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他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戴维说:“我的那些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后得出的。”因此,能发现错误并做出反应从而获得成功,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物理学家的标志。我们可以把一个理论的探讨或发明的过程归结成:研究的失败──失败的研究──研究的成功。显然,没有对于失败的研究就不会有研究成功。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已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研究物理学的精神。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论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第四篇:浅谈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浅谈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一、阅读的内涵
阅读可以分为广义的阅读和狭义的阅读。其中广义的阅读又可分为正式阅读和非正式阅读。
正式阅读一般指的是对正式的阅读材料有准备、有意识的阅读,包括阅读各种教材、书籍、报刊等。正式阅读中又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占有很重要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非正式阅读一般指的是对非正式的阅读材料无准备、无意识的阅读,包括阅读各种书刊、电影与电视中的文字信息、传单、广告、网络资源等文字信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正式阅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空间;然而,非正式阅读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甚至由于非正式阅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材料更应该被人重视起来,加以鉴别。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的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增长速度惊人。1998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占3.7%,2003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占18.3%,年平均增长率78.9%。由此推想,上网阅读的学生人数应该不少,这是一个判断力和自制力较差,需要及时监督和约束的群体,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则会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另外,影视剧、传单、海报和手机短信中也包含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
另外,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对创造能力的发展起作用,或者起到相同的作用,因此,选择阅读材料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一环。
二、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的创造能力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许多可控因素的影响。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不像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那样难以改变,只要学生有恒心,一般都能在阅读方面取得成果,因此,阅读具有低成本、易推广的优点。
1.积累知识
一方面积累创造所需要的素材,另一方面积累创造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创造所需要的素材来自于各个领域。思想家是创造思想的专家,一个思想的建立,需要深入了解多方面知识,马克思为了创造《资本论》,精通了多种外语,查阅了无数的资料文献。科学家同样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爱因斯坦为了证明相对论,特意重修了高等数学。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目前归纳的创造技法已有300多种。日本学者高桥浩一的一本书《创造性思维方法101》,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各种创造技法,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
2.活跃思维
创新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形象思维、想象、直觉思维和灵感。不同的文体风格,不同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带来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够博采众长,升华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养成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善于运用直觉思维想象的思维习惯,那么对创新思维将有很大帮助。
3.陶冶情感
阅读就是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炼,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情感。思想感情的顺畅,是创造的条件。
4.增强意志
我们常常发现,直接告诉学生“要坚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是让学生阅读一些英雄事迹,学生一般都被深深地吸引,自觉地向英雄们学习。鲜明的英雄事迹,远胜于枯燥的说教。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阅读材料的价值导向作用,不能把对反面事件的批判理解成表扬,如,意志薄弱的《寒号鸟》。
正是这些直接作用的实现:知识的广博精深、思维的灵活多变、情感的崇高伟大、意志的坚定不屈,为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怎样发挥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1.学校:甄别优劣,推广经典
教师需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到哪些材料适合并促进学生的阅读,同时需有鉴赏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做深入的领悟。校内的阅读材料有很多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然而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千锤百炼而仍为人所称颂,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学校应该多让学生阅读这样的作品。经典作品对学生的帮助不仅在于提高词汇量,增加社会间接经验,更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体验,这种内化的体验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家庭:提高认识,增加投资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平均人口所拥有的藏书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的国民阅读调查出结果,我国年人均购书43.67元。很多家庭并不是缺少购买书籍的资金,而是缺乏对书籍重要性的认识,只在“排场”方面一掷千金。还有的家庭倒是不缺乏书籍,只是没有质量优良、利于学生阅读的书籍,崇尚垃圾文化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人才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主要是由家长营造的,家长以身作则,在课余时间阅读世界名著,学生就会效仿家长,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社会:正面宣传,加强监督
如今社会上的各种广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这种篡改成语的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处于学习关键时期的学生造成了很大危害。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就积累了错误的用语,会阻碍学生进一步的语言学习,进而致使其知识结构的残缺,学生的知识结构残缺势必造成创造能力的后劲不足。另外,除了篡改成语之外,很多广告、传单、网络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内容低级下流,诲淫诲盗,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因此,社会除了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外,还要设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来约束商家的不法行为。
4.学生个人:吸收知识,转化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应广泛阅读多方面知识,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只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因为有很多知识的效果是长期的,在短期内无法体现;不光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知识也要适当涉猎;遇到重要的知识难以记忆时,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以免遗忘。在阅读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想和想象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出色发挥的典型。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只要勤于思考,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进程会越来越短。
参考文献:
甘其勋.阅读中的创造能力培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02):14-15.(作者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附属小学)
第五篇:教育技术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影响
经法101班
郑海艳
10121140 音乐,是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谓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并借助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美,对人进行美的教育。艺术在美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有其特殊的位置。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信息游走于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使人眼花缭乱。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它还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创建网络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对于深化音乐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二)教育技术涉及的不仅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而是教育过程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如教学人员、常规教学媒体、教学设施、教学活动等;(三)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的方法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总之,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
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做一肤浅探微,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一步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设备、环境等),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二运用计算机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增大学生的知识量: 美国音乐教育家科尔曼曾经这样说: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涉猎得越多,他受到的教育就越全面,他的理解力就越深,他的生活适应力就越强。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丰富知识与所需信息的方便手段,它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工具,帮助人们进行高效的思考与工作,极大扩展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存储容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能够模拟客观现象与模仿人类思维能力的特点,构建了一个“音乐知识库”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民歌特点、趣闻趣事、乐器特点、音高音色、演奏方法,并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能欣赏到乐曲的多个不同演奏版本和民乐合奏、民间歌舞等。感受同一音乐主体经过种种变化:旋律加花、变换主奏乐器、转调等。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内容:如采茶女上山坡、过小桥、穿茶丛、摘茶、捡茶、筛茶等劳动,以及扑蝴蝶、追逐嬉戏的场面。
三运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网上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会学生学会网上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美国专门研究计算机与儿童发展的帕博特教授指出:儿童使用计算机网络,能够获得一种自发式探索的自由感。实际上,自发式探索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从小有机会在网络这个知识库、资源库中自由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优选、充分利用,能较快地培养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网上学习,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我在注意利用积累的“音乐知识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老师布置“思考练习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音乐知识库”网络上选择信息,获取更多信息;同时在网上完成思考练习时可以人机对话,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获得一种自发式探索的自由感和满足感,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网上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介入构建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调动,并作用于学习过程。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刺激下,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全新的感觉,媒体按人脑对信息的处理程序,由点及面,整体 — 部分 — 整体地把相关信息串联起来,突出重点,分析难点,为学生地思维搭设了阶梯。可以说,新技术,新信息,新思维带来了音乐教学的新突破,在这个突破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可借助的教学手段,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在音乐教学中,要让现代教育技术产生更大的教学魅力,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的突破,因此,音乐教学新突破的支撑力在于教师不断变革自我和在自我变革中的完善。四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
乐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重奏乐曲。乐曲是由长笛、大提琴和竖琴三种乐器演奏的重奏乐曲,新颖别致,独具一格。乐曲基本上保留了民歌的原貌,只是通过让旋律在不同乐器上轮流演奏,不断变化伴奏形式,多次变换调性以及旋律装饰加花等手法,是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重奏曲”这一演奏形式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学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如何在教学中变深奥为易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我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演示民歌《采茶灯》的音乐主题,加上用多媒体制作地动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试唱歌谱,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哼唱、演奏乐曲主题片段,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把音乐的尝试与多媒体的演示有机地结合;再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演示的主题音乐曲谱,三种不同类乐器演奏,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中学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而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手段一成不变,可以说,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枯燥单一的状态,这并不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教师就可轻而易举地把音乐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CAI教学软件、投影和录音录像等,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虽然可以根据歌词等内容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通过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CAI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幻灯片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片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总之,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在给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与变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从对教学技术的研究深入到学习技术的研究,必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和推动音乐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