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唯一的艺术——中国书法》
《“世界唯一”的艺术 ——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温州实验中学
姜丽华
【教学理念】: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书法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中,通过书法与生活、书法与情感、书法与文化等方面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
【教材分析】:本课选用浙江美版八年级《美术》,是中国书法欣赏探究课。以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探究、表现书法结构规则。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
(2)使学生了解、探究、表现书法结构知识。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姊妹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
【教学目标】:
(1)审美欣赏教学点:通过对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的审美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了解书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地位、作用和形式美特点,围绕人文主题进行学习,树立多元文化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2)创新实践表现点: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融合,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的比较欣赏中,发现书法美,探究书法美,表现书法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用比较欣赏法进行导学活动,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感受书法作品的内容→创作背景→主题内容→思想内涵等。在书法艺术中探索审美鉴赏→了解实践→表现自我。
(2)教学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留言签名送友人”书法创作。(3)教学方法:比较欣赏、直观演示、现场艺术体验与自我表现等。(4)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表现等。【教与学材料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组织学生座位,铃响前准备好上课。
【基本模式】:激趣感知—审美鉴赏—了解探究—体验表现—发展评价 【教学设计】:
一、激趣感知:我陪外国朋友到温州江心寺游玩,以江心寺图片导入,赏析咏读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激趣,外国朋友一定要让我讲一讲中国书法。
告知目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中国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唯一”的艺术特征和无与伦比的群众基础。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中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板书:中国书法)
感知活动
1、【图片】英文的花体 感知活动
2、【图片】伊斯兰文字的美化
感知活动
3、【图片】日本的假名书法 ——以汉字为母体的艺术。以中国书法的特有,指源远流长的中国独特的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感知活动
4、【图片】若干,进一步欣赏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小结:【字幕】书法的社会功能:实用和审美。
二、审美鉴赏:
多媒体演示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师分析其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运用图表方式作出归纳。
下面我们进行不同书法名作的审美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竞猜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成熟的汉字是:()A、甲骨文
B、草书
C、楷书
审美活动1:
1、甲骨文(殷商)【图片】教师分析灵药“龙骨”有何含义?甲骨书法以童年艺术的天真和稚朴表达了对“神意“的虔诚。在形体结构上,它已具备了成熟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三大结构方式。
【图片】象形如“齿”、会意如“浴”、形声如“牡”的结字方式,甲骨书法是先民无意识的审美创造。
【字幕】板滞
2、金文(大篆)【图片】 教师分析是青铜器铭文,称之为青铜书法。青铜书法用崇高的夸饰美铸成艺术的不朽!
【字幕】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3、绎山刻石(小篆)李斯(秦)【图片】
教师分析“小篆”的特点是什么?(统一、平衡、秩序、峻刻)【图片】秦篆刻石烙印了集权帝国的意志和“千古一帝”的永恒之梦。【字幕】书体标准,小篆之逸品。
4、礼器碑(隶书 汉)【图片】教师分析隶变完成,法理齐备,有意为书。笔画快速、简省,如:蚕头雁尾。审美觉醒——古朴雄茂,阔大敦厚的皇汉气派。
【字幕】用笔瘦劲刚健,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有意weishu有意
5、出师颂(草书
章草)索靖(晋)【图片】教师分析魏晋书艺大统,南帖逸秀,北碑雄遒,二王神韵传千秋。
【字幕】内涵朴厚,气势雄厚。
6、苦笋帖(草书
小草)怀素(唐)【图片】教师分析大唐书坛——开放、浪漫、鼎盛。狂草抒万丈豪情。
【字幕】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精练流逸。
7、勤礼碑(楷书)颜真卿(唐)
【图片】教师分析楷书泰斗,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字幕】雄迈遒劲,沉稳宽厚。
8、参政帖(行书)米芾(宋)
【图片】教师分析尚意破法,书法再度辉煌。【字幕】潇洒奔放,严于法度。米芾的美学思想:“老厌奴书不玩鹅。”
教师小结:【组图、字幕】起源于殷商,经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延续,直到现代的普及和发展,可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了解探究
【字幕】在书法中,有那些点画形态和组合形式?
探究活动
1、观察【图片】拼贴游戏“找一找,我在哪儿?”(永字八法)同学游戏、讨论、抢答。
教师示范“永字八法”作品一幅。
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永字八法,为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
探究活动
2、【字幕】在书法艺术中,线有那些变化形态和表现形式? 【图片】幻灯放映《伯远帖》,然后放映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
小结【组图、字幕】:中国画和书法侧重抒发内心情感,更注重追求节奏、韵律、气势、性格和意趣之美。
探究活动
3、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主要以学生自主感受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
【图片】王羲之的《兰亭序》同学感受、讨论、交流。【字幕】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图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同学描述、讨论、体验。【字幕】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图片】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引导学生同学表达、感受、交流。
【字幕】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体验表现
【字幕】书法有哪些形式语言? 【图片】王羲之《兰亭序》
【字幕】用笔、结构、章法、用墨、韵律等。
问题拓展:诗歌中的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数学中的线:几何线、抛物线等。
艺术资料库:快速扫描,欣赏自然、绘画、书法中的线(儿童、学生、教师、大师作品,背景音乐)。
体验
1、教师示范毛笔作品一幅。体验
2、教师示范硬笔作品一幅。
外化创新:我的外国友人就要回国了,背景音乐《送别》。小组合作“留言签名送友人”,学生用毛笔、硬笔形式感受、创意、表现。
五、发展评价
作品帖于“赠言栏”中展览,学生自评互评,体验成功快乐。
小结:【组图、移入字幕】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反映时代精神。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中国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推荐中国书法艺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和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等请同学们课后上网继续查看课的结束,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音乐。
教后反思
书法的基本笔画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感悟的、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特别运笔线路和关键处,必须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和写出一定效果,才算成功的,这就要使学生看清线路、熟悉文字表述和过程。学生多参与,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尤其发挥特长生的作用,以点带面,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水平,实现自身的肯定与否定,加上教师从旁点拔,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才得以提高。在教师引导下自觉感悟和多实践,通过对比审美观指导下自觉有进步,就增强了信心,提增书法学习兴趣。
第二篇: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林语堂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他甚至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观念(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原则),还影响到了 “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但是,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如此,则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却是书写的运动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存在于纸上的运动节奏。南宋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皆支离而不相贯穿。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写速度的互为矛盾的概念——“迟速”——加以讨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盛熙明与姜夔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每观古人遗墨存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显然,在他们的眼里,书法作品充满了节奏变化。
创作者同样对作品的这种特征有深刻的体察和自觉的关注。陈献章是一个哲学家,同时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在他看来,“动”才是第一位的,他所求的“静”,并非作品凝定的静态结果,而是一种审美品质,是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宁静不乱的气质,是作者心胸修养的反映。
在汉字书法中,草书给人的动感最为强烈。萧衍《草书状》说草书“有飞走流注之势”,宋曹说:“草书贵通畅。……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唐代著名草书家张旭,曾经观看舞者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因而得悟草书的精意,杜甫有诗赞述此事,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又传闻他曾经见到公主和担夫争道,由彼此之间的动势而领会草书的要诀。因此,在后来的艺术家心目中,张旭的书法,已经充分表现了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动本质,故韩愈赞誉他说:“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但是,并非只有草书才能够体现运动之美。事实上,即使是最为工整端正的楷书,也能够(应当)表现动感。清人刘熙载《书概》一方面说楷书“详而静”、草书“简而动”,另一方面又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认为“动”“静”之间是辩证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沈曾植说:“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指出楷书常常从行书中获取动感,篆书也常常从隶书的流动中得到启示。
早在唐代,张怀瓘就已经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同样赞成这一观点。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徐悲鸿说:“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沈尹默也说:“(书法)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三位大家同以音乐比拟书法,正是看到了书法中蕴含的如林语堂所说的“韵律”之美。
三、纵横有象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结构、点划在产生之初,就已经不是写实的。经过书写的逐渐改造,发展出各种文字形态,特别是草书、隶书、楷书之后,篆书中残存的一点“物象”更是全无踪影了。楷书的横、竖、撇、捺,尽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笔也不是自然物象的传摹;至于每个单字,与物象本身的外形特点,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变成方形,与太阳这个物象的圆形特征完全不同了。
但是,汉字起始时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先民的观念中,汉字是圣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造成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极重要的一种诉求:以形写象。希望在抽象的点划、结构乃至章法中,表现出或欣赏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这种特点,易于使人们在阅读时同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反过来生发出在书写中表现自然美的要求。
对自然美的要求,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从作品的形体联想到自然物的种种情态。对这一层次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东汉至魏晋时期。
传为东汉末期著名学者蔡邕所著的《笔论》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字势》称赞古文说:“其文……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就而察之,有若自然。”又引蔡邕《篆势》:“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引崔瑗《草势》云:“草书……抑左扬右,兀若竦峙,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甚至对七种汉字基本笔画都提出了象物的书写要求:比如要求“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当然,这里的“象”并非外形的直接描摹,而是质感、力感或势的相似。
传为蔡邕所作的《九势》把上述种种表达,加以哲学化,提炼为书法艺术的生成论,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源本,它通过作品的“形势”而展示出来。
第二,楷隶文字通行以后,抽象点划全面取代了残存着物象轮廓特征的篆书线条,从形象中直接领悟物象之美已不太容易,于是对书法自然美的体验,更多地转向深层次的精神、气势。
张怀瓘《书议》认为,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一相是“无形之相”,是取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神意(而非外形)融铸而成的书法形象。韩愈赞誉张旭说:“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翁方纲甚至说:“世间无物非草书。”在这个层次上,韩愈的“寓”是很重要的一个术语。“寓”就是寄托,自然之神意,寄托在书法的形象之中,为人所感知。——“形”与“象”不是在“物”(对象)的外形情态上(客观),而是通过“人”(主体)对“物”的精神意态的感受上(主观)得到统一。
清代书学家刘熙载提出:“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强调“人”的行为应当体现“天”的精神。一方面是“肇于自然”(客体向主体),一方面是“造乎自然”(主体向客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此完成了书法学领域内表述的完善。
四、书为心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但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命题的经典论述。刘熙载《书概》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对整个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界定。
艺术是人的创造。书法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心智、性情、修养乃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早在汉代后期书法的艺术性质初步被社会所承认的时候,赵壹就已经指出这一点:“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传为锺繇所作的《笔法》说得更加简洁:“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但是书法艺术在此方面的表现,又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特殊性。唐代张怀瓘说:“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文章言志抒情,犹可饰伪,而书法则无从遁形。
文章可以模仿,而书法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也模仿,甚至有些传世经典作品就是拟作;但即使是最严格的手工复制,也必定会留下书写者本人特点的蛛丝马迹。故唐代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侹不遒,刚佷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文章可以反复地加工修改,而书法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可以捕捉书写者的即时情绪和心态。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因此他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王澍完全赞同他的分析,并且引申来评判颜真卿的作品:“《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项穆《书法雅言·心相》对此作了简明的总结,明确地把书的“相”作为已经显现的人“心”。他说:“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既然书相即是人心,则关于人心的各种要求,也就相应地在理论上被提出来,对书法审美作出规定。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德”,然而“德”却是“如其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代颜真卿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在宋代,而使他成为唐代书家冠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孝”形象。黄庭坚认为,苏轼之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学问文章之超卓:“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道德、学问、文章,都是人格的一个部分,如何转化为书法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的关系。但是,这样的强调,使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许多观念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提高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简明目录
苏世英
整理
总第215期
2011年第3期
要闻
“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评审揭晓人物
陶博吾专题
学术主持
邱振中 陶博吾作品选
封二/51 关注
西部书法教学专题
林岫:把关注留给西部(庄园)58 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育(牛霞梅)61 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教学剪影
“伏羲班”书法课堂剪影
学术
陶博吾专题
我的学书过程和体会(陶博吾)32 石块高垒的肃穆——陶博吾价值解读(陈政)33 文本之外
别无世界——陶博吾语用技巧浅析(赵感鹤)36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盘书法与明清以来“写意”篆书(邱才桢)39 从黄宾虹的“一以贯之”到陶博吾的“变徵之音”(梁培先)44 中国女性书家梗要探研(成联方)89 女性印家评传(高申杰)94 学院文萃
西泠八家的笔法和刀法(徐咏平)98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倪文东)101 韦诞书事综考(尹冬民)102 《书苑菁华》不同版本题跋考释(郭建平、杜汭)106 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赵楠)108 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
赖非
论坛
个人时间与空间(朱以撒)85 创新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的探索实践(西泠印社)87 创作
林岫作品选 69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书家提名
秦玉、柳正梅、沈一丹、李砚、王春云
7476788082 1
我说我印
范正红、鲍复兴、朱奉先、宋春青
130131132 撷英
学书自绎(俞建良)122 半世推开一扇门(陈凤珍)124 展厅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作品选
墨海选萃
女书家作品选
来稿精选
篆刻九方/书法七件
新作自解 胡秋萍
封三
文采
陶博吾诗词选
陶博吾联存
林岫论书、题画诗选
资讯
新书架
《权希军书法作品集》出版、《张源山水画集》出版等
信息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等
134
广告
东方书店常年邮购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四季拍卖会
封底
第四篇:中国书法
浅谈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展示自我的审美情趣和激发个人的情感。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将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所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其难主要解决以下六个难点: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中小学生要把书法写好,则需掌握好这六字要领: 笔画+结构+布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应该用心去体会。做到
一、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
二、寻求科学的的习字方法;
三、习字中要善于思考。
下面我再谈谈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无论是钢笔还是圆珠笔都要选用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的好笔。墨色太浅,难以辩认;墨色太黑,又给人以压抑感。在考试时往往会因此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笔迹的墨色以蓝黑色为最好。
第二个问题: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使用的是圆珠笔,我就以圆珠笔为例谈谈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用圆珠笔写字要采用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由于圆珠笔写的字小,所以笔尖的活动要在视觉效果最好的区域。一般右手执笔,笔的位置要略偏右侧。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别按住笔杆的左右两侧,中指第一关节左侧抵住笔杆的下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贴靠中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起直辖市控制作用。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钢笔写字还应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
第三个问题:练字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一笔不苟,每一笔都要写得实实在在。有人练字的时候,喜欢在结束前乱画一气,这种乱画是练字的大忌,不但有损笔尖的寿命,而且让练了半天,刚刚取得的进步化为乌有。
第四个问题:不要轻易变换字体。练字要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扎实在基本功。练字要坚持经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须知: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在掌握了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坚持不懈的练下去,轻易不要变换字体。因为一旦变换字体,又得从头练起。
第五个问题: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有的同学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写作业的时候又瞎写一气,这们是永远练不好字的。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好,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才能练好字。
第六个问题: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师要写规范字,其次还要鼓励学生练字。对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批评教育,让其改正。督促学生练字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有责任。
让我们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我们走进汉字书法的艺术世界,尽情的挥毫泼墨吧!
第五篇:大学生书法绘画艺术
书法与汉字的关系
一、书法因汉字而产生。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造型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认为汉字的产生,便是书法艺术的萌芽.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包括近年发现的种种陶器刻划符号,无不带有艺术的意味。可以说,中国文字的特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产生,而书法艺术的要求,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定了文字发展的方向。
二、汉字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汉字的线条化进程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造型艺术,而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简化的需要,对书法艺术的线条表现形式的最终确立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汉字的简化的内因是基于书写简便、快捷的要求。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正是这种“线条化”的进程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艺术固定成为了一种线条造型艺术。2.汉字结构的空间性和书体、风格的多样性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升华。
首先,书法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时,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字形结构所组合而成的空间造型,讲求笔画的张力、字形结构的和谐。其次,汉字的书体与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汉字有古文字、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隶书、楷书、八分、草书、章草、今草、行草、经生书、简俗字等数十种书体。而每种书体中又有许多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3.汉字优美的文辞使书法艺术获得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不仅用自己的形体结构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形式,而且还将汉字的音、义之美贡献出来为书法艺术的内容表达服务。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优美的书法线条和优美的言辞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汉字因书法而传承
(一)书法艺术对汉字形体演变的规范作用 1.书法艺术造型的抽象化对汉字符号化的影响:
书法艺术在商周时期基本固定为线条造型艺术以后,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造型的抽象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隶变是一个大的飞跃。因为他“推动了汉字的符号化进程”。古隶之演变为今隶,今隶之演变为正书,也是这个道理。草书作为一种纯艺术性、抒情性的书体,也是书法艺术对汉字造型的高度抽象化结果。然而,也正是草书的这种抽象化,将繁多的汉字笔画进一步归并、简省,使之书写起来更加便捷。20世纪初开始,我国兴起了汉字简化运动,经过了几次大改革后,形成了今天通用的简化字。
2.书法艺术对汉字笔法、结构与章法的美化及其规范作用。书法作为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对美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先说笔法。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用笔时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事实上就是追求美的需要。再说结构。在书法艺术中,字的间架结构也称布白。因为字由点画组成,点画之处就是“实”,而点画的空白处就是“虚”。这是一种虚实相生造就的空间美。最后提一下章法。中国汉字的章法是下行兼左行的。中国汉字的方块形状的固定似乎与章法的形成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二)书法艺术对汉字表义功能实现的作用与美的充分展示汉字之所以独具魅力,事实上也与书法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1.书法艺术对汉字表义功能实现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书法的作用十分巨大。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法是文字表义功能的实际实现者,“凡一切思想文化要传播必须通过书法,其他艺术门类———音乐、诗歌、舞蹈、绘画、雕塑,绝难得此殊荣。”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科举制度废除以前,书法在中国古代艺术门类中仍然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科举中考察“身、言、书、判”四项,其中“书”即指书法水平。因此,当时的读书人不能不学书法。“从春秋战国时代官学文化垄断结束,悠悠岁月,莽莽神州,说书法是中国第一大艺术,实不为过。即令在现在,在现代艺术诸门类中,国民普及率最高的,恐怕还是书法。”
2.书法艺术对汉字美的充分展示与传承书法艺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既借助了汉字的美,也展示了汉字的美。这就象服装与模特一样,服装因模特而美丽,模特因服装而动人。如今,经济的全球化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书法就在世界各地充分展示了他的独特魅力,并利用这种艺术魅力将汉字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说,正是由于书法的演绎,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古老而神奇的方块汉字。也正是由于书法在古代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见上述),才使书法成为古人必学之功课,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他们留下的优秀书法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也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学书者对前人书迹的心摹手追,才使汉字在书法的精彩演绎中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也使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
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
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
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画更为强烈。
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
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
“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什么事书法艺术?你的理解是什么?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试论学习传统书法绘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书法绘画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兴旺,带动了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仍然是普通高校最薄弱的环节,在单一的专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或者简明地说,忽视了“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远远达不到“四有”教育的要求。
学习书法绘画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文化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层次、高品位的社会交往都离不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你反对崇洋媚外,讨厌西风,韩流,不想让同学成为凡夫俗子,必须让他从小熏陶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书法绘画发展至今,凝结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艺术渊源流长、技法独树一帜、内涵丰富深厚,是同学领略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书法绘画可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书法绘画能培养悟性、锻炼耐性。书法要聚精会神、绘画需平心静气。对所画对象要观察、临帖习字得模仿。还要分析重点,找出特点,然后再将客观物象加进个人观点在平面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过程无形中锻炼了同学的观察力、模仿力、分析力、表现力。可见学习书法绘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能力训练过程。
学习书法绘画能直接启动同学的美学意识。美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享受美好生活,必先具备美学意识。认识美,欣赏美、展现美,都需要美学意识。美学教育是美学意识形成的主要渠道,书法绘画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书法教育与人品素质教育
首先,能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日久必然提高对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激情。
其次,能培养自励坚强的意志。书法是一门集艺术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非持之以恒、反复练习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刻苦耐劳的品质。
再次,能端正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的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一致。因此,书法教学包孕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
二、书法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事实表明,书法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学内容去充实。如果只强调形式美而不重视作品的内容,那就好像“充满情感和思想的人的眼睛的美,从那双眼睛中拿走那使它们生动的情感和思想,——眼睛仍旧是美的,但已经不是那出神入化的美丽的眼睛了”。
学习书法,必须懂六书,辨正俗。无论是写篆书、隶书,还是写楷书、草书,都必须了解汉字的笔顺规律和结构法则,必须了解书体和字体的关系、文字的衍变和发展等等。书法教学的这些内容为提高学生的文字学知识提供了帮助。
三、书法教育与能力素质教育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书法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
当学生们的心灵经过了这些优美作品的浸润和熏陶之后,他们就能够“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们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五、书法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随时都有宣泄的可能。如果任其自由放纵,不仅使个人的心理生活失去平衡,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王羲之写《兰亭序》,是为了抒发喜悦的情感;颜真卿书《祭侄稿》,是为了排解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是为了倾述疼痛的情感。当学生有类似情感的时候,就会通过欣赏相应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书法创作,进入到一种纯净而高尚的艺术境界之中,宣泄或淡化某种情感。从而达到心灵充分的自由和解放。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书法教育的作用,总是渗透着强烈的素质教育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因素,使得
书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学科。
浅谈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
摘要:中国油画艺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西美术的融合与争论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中西美术的区别,我们要辩证地认识、理解。在绘画中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系统地吸收西方的绘画精华,将外来艺术融入中国绘画,形成独特的魅力的中国艺术风采。关键词:中西绘画;区别;精神
浅谈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
一.中国绘画
传统的中国画是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娟帛、宣纸为工具。从表面题材上看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面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总体上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造型不拘于外形的肖似,注重表现外物的内在神韵和画家的情意。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花鸟画则强调生命的表现和寄寓情怀。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和空间处理区别于西方古典绘画只表现特定时空的传统,常按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如不断移动视点或并置时空,讲求平面布局的横卷图,用高、平、深三远法结果画面,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处理方式等;用线造型是中国化最基本的造型方式。结合毛笔的运行,线条不仅能状物,还能传达出画家的 主观情绪,对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向着主观意像化发展。工笔重彩,使用纯度很高的色彩,产生装饰意趣,水墨写意,则将色彩淡化为不同的墨色,结合宣纸的性能和不同笔法,使浓、淡墨色能给人以想象和审美的感 动,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在书画中表现学养、品格、情操,由是形成了诗、书、印结合一体的独特风格。其中的诗、书、印不仅是画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有生发画意,直抒情怀的作用。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神韵,陶冶情怀。
二.西方绘画
西方传统绘画多强调写实性。写实性就是替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的自然物象真实的描绘出来,也就像我们常说的:“像真的一样。”因此,我们在欣赏写实性绘画时,就要品位画家是如何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转折 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描绘的笔触、画面的机理等艺术效果,真实的再现客观物象的存在状态和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的。而外国现代绘画则不以再现客观物象的外表真实为目的,或以单纯的点、线、面和色彩组合的图形表现形象,或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表现画家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外国绘画在题材内容上有不同种类,在欣赏时也各有侧重。比如以描绘风土人情为主的风俗画,要注重其浓郁的生活美感和朴实的民情意味;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画,要注重滑稽寄寓在自然景物中的心境与情感;以再现历史时间为主的历史画,要注重分析所暗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以表现宗教或神话内容为题材的文艺复兴 时期的绘画,要体味其宗教或神话情节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肖像画,要体味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即使是静物画,我们也要透过对象,审视其内在的形式结构和外溢的不同情趣。西方近现代绘画因操作倾向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所以我们就重要按画派择要欣赏。
三. 中西绘画的理念差异
据我们所知,中西绘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哲学、工具材料、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方绘画存在这明显的区别。简单的概括就是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意境。中国画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用线造型。线条的作用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质感、量感、空间感。
四.中西绘画主要区别
对于中国古典绘画与欧洲传统绘画的区别来说,主要表现为: 1.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
中国绘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中国画运用钩、勒、点等毛笔的不同技法,是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且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墨分五色”。
欧洲传统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色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绘画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2.造型语言的不同
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中充满运动节奏美感。注重墨在空间处理上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而欧洲传统油画以明暗色彩为造型手段,立体感强、光感强、质感强烈。油画客观性强,观察细致表准确,给人以强烈真是感。西方是定点写生按焦点透视法描绘所见物象,偏重于对客体的描绘和对本体画面的构建。其利用色彩的变化,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在二维空间产生三维真实的幻象。3.审美价值的倾向不同
在审美倾向上,中国古典绘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国绘画尚意,中表现、重情感,中国古典绘画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以“天人合一”为其追求的至高境界。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以“神”为中心,而以“形”为表现“神”的一种手段。“以形传神”成为中国绘画之要义,千古不易。
在欧洲传统油画中更加重视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欧洲传统油画尚形,欧洲传统油画中再现、重理性。欧洲传统油画根基于“模仿自然”于“和谐的形式”的艺术观念,其意境渊源基础在于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其宇宙观点仍是“人与物”、“心于境”的对立相视。
总之,两种画是两种理念的主导。
浅谈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
一.中国绘画
传统的中国画是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娟帛、宣纸为工具。从表面题材上看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面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总体上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造型不拘于外形的肖似,注重表现外物的内在神韵和画家的情意。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花鸟画则强调生命的表现和寄寓情怀。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和空间处理区别于西方古典绘画只表现特定时空的传统,常按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如不断移动视点或并置时空,讲求平面布局的横卷图,用高、平、深三远法结果画面,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处理方式等;用线造型是中国化最基本的造型方式。结合毛笔的运行,线条不仅能状物,还能传达出画家的 主观情绪,对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向着主观意像化发展。工笔重彩,使用纯度很高的色彩,产生装饰意趣,水墨写意,则将色彩淡化为不同的墨色,结合宣纸的性能和不同笔法,使浓、淡墨色能给人以想象和审美的感 动,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在书画中表现学养、品格、情操,由是形成了诗、书、印结合一体的独特风格。其中的诗、书、印不仅是画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有生发画意,直抒情怀的作用。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神韵,陶冶情怀。
二.西方绘画
西方传统绘画多强调写实性。写实性就是替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的自然物象真实的描绘出来,也就像我们常说的:“像真的一样。”因此,我们在欣赏写实性绘画时,就要品位画家是如何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转折 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描绘的笔触、画面的机理等艺术效果,真实的再现客观物象的存在状态和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的。而外国现代绘画则不以再现客观物象的外表真实为目的,或以单纯的点、线、面和色彩组合的图形表现形象,或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表现画家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外国绘画在题材内容上有不同种类,在欣赏时也各有侧重。比如以描绘风土人情为主的风俗画,要注重其浓郁的生活美感和朴实的民情意味;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画,要注重滑稽寄寓在自然景物中的心境与情感;以再现历史时间为主的历史画,要注重分析所暗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以表现宗教或神话内容为题材的文艺复兴 时期的绘画,要体味其宗教或神话情节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肖像画,要体味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即使是静物画,我们也要透过对象,审视其内在的形式结构和外溢的不同情趣。西方近现代绘画因操作倾向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所以我们就重要按画派择要欣赏。
三. 中西绘画的理念差异
据我们所知,中西绘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哲学、工具材料、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方绘画存在这明显的区别。简单的概括就是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意境。中国画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用线造型。线条的作用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质感、量感、空间感。
四.中西绘画主要区别
对于中国古典绘画与欧洲传统绘画的区别来说,主要表现为: 4.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
中国绘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中国画运用钩、勒、点等毛笔的不同技法,是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且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墨分五色”。
欧洲传统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色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绘画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5.造型语言的不同
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中充满运动节奏美感。注重墨在空间处理上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而欧洲传统油画以明暗色彩为造型手段,立体感强、光感强、质感强烈。油画客观性强,观察细致表准确,给人以强烈真是感。西方是定点写生按焦点透视法描绘所见物象,偏重于对客体的描绘和对本体画面的构建。其利用色彩的变化,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在二维空间产生三维真实的幻象。6.审美价值的倾向不同
在审美倾向上,中国古典绘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国绘画尚意,中表现、重情感,中国古典绘画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以“天人合一”为其追求的至高境界。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以“神”为中心,而以“形”为表现“神”的一种手段。“以形传神”成为中国绘画之要义,千古不易。
在欧洲传统油画中更加重视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欧洲传统油画尚形,欧洲传统油画中再现、重理性。欧洲传统油画根基于“模仿自然”于“和谐的形式”的艺术观念,其意境渊源基础在于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其宇宙观点仍是“人与物”、“心于境”的对立相视。
总之,两种画是两种理念的主导。
1、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2、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具有共同的审美和意境追求、用笔用墨技巧及工具。
书如其人:书写的途中就是真实内心的表达,从一个人的书写中就可以看出书家的性格及主张,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书如其性,字如其人。
3、国画分类:
表现形式:工笔画(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写意画(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题材:山水()、花鸟()、人物()
4、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结构特点:
1、形体方扁,字取横式
2、笔画平直,布白精巧
3、波嵥撇画,左舒右展
4、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5、书法作品特色:笔法、结体、章法、墨色。
6、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
7、双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
8、三大行书法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
9、草书:今、章、狂草
张旭
10、毛笔:折锋、偏锋、使转、提按
11、毛笔四德:尖、圆、齐、健
12、大篆:甲骨文、金文(钟鼎文)源于商,盛于周 图画性强
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
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叠圆—综艺……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最早可识文字,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记载占卜吉凶的卜辞文字。字体风格朴素,自由,结构带任意性。
钟鼎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又叫金文,以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为最多。脱胎于图画符号的文字。
大篆: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隶书: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草书: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烈,行云流水,舒坦。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