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武帝王国问题教学设计
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片段课教案
湘潭市雨湖区南谷中学
刘学军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汉朝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汉代前期解决的方法,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作用。
2、能力:归纳汉武帝王国问题解决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
1、回顾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
2、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将分封制改为了什么制度? 新课教学:
(西汉建立后后,疆域空前广大,那么大的国家,如何才能管好,请阅读材料)
1、王国问题的出现:
材料:“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解释:在这个群雄奋起、争夺天下的时代,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1)从材料看,刘邦的忧虑是什么? 忧虑:怎么样才会使自己的统治稳定。
(怎样让部下尽职尽责地守卫国家的边疆)
(2)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邦灭秦兴汉,汉初统治者曾经错误地认为,秦早亡是由于没有分封同姓王拱卫皇室,于是在汉初恢复了分封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可是他们忽略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使是自家人也会兵戎相见。
刘邦没有想到是,他自认为英明的决策,却留给后人无尽的烦恼。-------(王国问题的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实行以后,会有哪些弊端呢?)
2、郡国并行时代,“国”的问题:(1)诸侯国与中央实力对比
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39个郡。
人口:各诸侯国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管郡人数的2倍。
自主权:诸侯国拥有军队、自行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制定法律。
(2)诸侯王羽翼丰满后,......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4年,齐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发动叛乱。
(面对王国对中央造成的威胁,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可谓是焦头烂额、忧心重重,煞费苦心。比如说,汉文帝和汉景帝......)
3、王国问题处理(1)汉文帝化藩 汉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在原封地上增加诸侯的数量,由大化小,以便于控制。结果诸侯的数量反而增多了。(3)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削夺王国的封地,但是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倍平息了,但是晁错也被杀,王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王国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了汉武帝时期,事情更严重了,请看这两则材料)
资料:汉武帝的叔父梁王(诸侯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库府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兵多将广、富可敌国)该材料说明了什么?
(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展示汉武帝兄长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
诸侯王无视朝廷礼法,拟同天子。
(面对这种威胁,汉武帝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4)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
A 接受董仲舒建议,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诸侯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也可以在王国内分割一部分土地成列侯;新分候国王不再受原来国王的管辖,直接由中央所属的郡管理。
(附:推恩示意图)
B 介绍“酹金夺候”策略: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祀祖先,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黄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一口气夺掉了106位王侯之爵。C 介绍“附一法和左官律”:附一法:主要内容是不许诸侯招结宾客,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左官律: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限制诸侯王网络人才。
(经过这番折腾后,我们再来看看诸侯国的实力:)领域: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人口:诸侯王控制的人口不过是家族而已。
诸侯自主权:受到附一法和左官律约束,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D 高明之处(对比“削藩令”和“推恩令”,那种办法更妙)
方式:“削藩令”动用中央大军,采用武力;“推恩令”未动一兵一卒,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支持者:“削藩令”支持者少;“推恩令”支持者多。结果:“削藩令”激化矛盾,导致七国之乱,连晁错自己也丢了脑袋;“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对汉初社会威胁近100年的王国问题终于在汉武帝手中得到彻底解决,这对于大汉朝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4)解决王国问题的作用 对汉王朝:威胁解除了,巩固了封建统治,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对经济发展:只有在国家统一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政令统一,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
说一说,汉初王国问题让几代皇帝伤透了脑筋,为什么在汉武帝时能够彻底解决?
1、中央政权实力增强;
2、采取有效策略“推恩令”。学以致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的同姓王虽收到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景帝时,吴有50多城,楚有40多城,所有王国加起来相当于西汉统治地区的一半。他们的权利很大,可以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征收赋税,还拥有军队。问:
1、这段材料反映西汉诸侯王什么问题?
势力大、权力大,威胁到中央政权。
2、汉武帝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颁布“推恩令”,削夺列侯爵位。小结:
刘邦分封诸侯引发的王国问题,最终以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得以灵活而彻底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个重大问题摆在汉武帝面前,那就是汉初思想界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面对思想的不统一,汉武帝该如何发挥他的雄才大略呢?请听下回分解。
2015湘潭市中学历史现场片段课比赛教案
单 位: 湘潭市雨湖区南谷中学
参赛教师:
参赛学段:
参赛年级:
参赛内容: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
刘 学 军
初 中
七 年 级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九日
第二篇:教学设计之汉武帝大一统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课题: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2.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料对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进行分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2)学会运用阅读法,讨论法,推理发,对比法,概括法等方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注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和史料的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且适时进行恰当的评论,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名族的国家的形成的早期历史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早期渊源流长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与古人的政治智慧。
四.课标分析: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五.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首先,课文通过阅读卡,介绍了西汉初年分封制导致的严重后果,说明了汉武帝采取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实力的背景,同时介绍了汉武帝在监查制度方面的建设,这一制度同样是为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然后,课文介绍了汉武帝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集中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是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二是盐铁的生产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俩项措施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第三,课文列举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一方面是“罢黜百家”,把儒家作为正统思想;另外一方面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学校,培养政府官员。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最后,课文通过简短的文字介绍了汉代的灭亡和东汉的兴衰,让学生对俩汉的脉络有着清晰的把握。六.学情分析
(1)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角度来看,由于媒体很网络的影响,还有部分的偏差。(2)八年级的学生们对汉武帝的政策和武帝本人的认识但由于层次参差不齐,理解和表达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人物和历史的认知都处于相对贫乏和肤浅的层次。但总体来说学生能将前后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于汉武帝这一人物学生也表现了极大的求知欲,所以我立足于汉武帝的生平和历史贡献这一重点进行精心设计。摘选了汉武帝的志向和生平故事入手,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重点也是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着手,让学生通过知识和《汉武大帝》的对比,找不同,使学生对汉武帝这个人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又通过对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措施以及对汉武帝人物评价的讨论,让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强化。
七.重点与难点
(1)重点: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具体措施。(2)难点:推恩令与文景时代削藩措施的区别
八.教法与学法分析:导入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对于新课导入,可以用提问法,提问如“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然后可以提出:“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从而进入新课教学。
对于新课学习:对于:“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让学生说明封诸侯的不利影响。对于”推恩令“的教学,可以讲述诸侯国实力膨胀的故事,作为讲解推恩令的铺垫。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等等。
对于监察制度,承接推恩令的作用,追问:“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建立监察制度呢?”转入本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的必要性;(2)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3)主要职责是什么(4)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对于经济措施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如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呢?
对于文化方面: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春秋繁露》中有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君权神授”“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春秋繁露》中有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君权神授”“独尊儒术”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春秋繁露》中有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君权神授”“独尊儒术”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九.教具:教材,教学参考书,《春秋繁露》,《汉书》,电脑(PPT)十.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
开堂提问: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在学生回忆旧课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然后可以提出:“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从而进入新课教学。
2学习新课
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让学生说明封诸侯的不利影响。对于”推恩令“的教学,可以讲述诸侯国实力膨胀的故事,作为讲解推恩令的铺垫。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推恩令发挥了哪些作用?”
其次对于监察制度;要承接推恩令的作用,追问:“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建立监察制度呢?”转入本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的必要性;(2)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3)主要职责是什么(4)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再次,再由政治制度建设转到经济政策。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采用提问法和引导法。“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中央统一货币铸造的背景?”“西汉五铢钱是怎么来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统一货币的意义?”
接着,再自然衔接到文化方面。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春秋繁露》中有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君权神授”“独尊儒术”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了推行儒学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并且做出总结和回答。
最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鼓励传播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辩论会,集思广益,引导他们全面深入思考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
3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将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展示出来。(1)推恩令;(2)设立刺史制度,司隶校尉。(3)统一货币,盐铁专卖;(4)罢黜百家(5)推行儒学教育。
4布置作业:请同学用树状图法概括本课的所学内容等。
第三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2、难点: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有哪些?
三、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引入本课内容
四、新课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自读课文,找出:
(1)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
(3)汉武帝推行一项什么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为确保这一政策推行,采取的措施?
2、教师补充材料:刘邦、董仲舒的资料以及阅读材料。
3、讨论: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二)削弱封建势
1、由图片金缕玉衣引入;
2、回顾分封制的知识;
3、比较: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体会“推恩令” 的巧妙之处。
(三)强化监察制度
思考:为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设立了哪些官职,有什么职权?
五、巩固小结: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作用?
六、拓展:如何评价汉武帝?
七、作业:历史填充图册第十五课的题。
八、反思:
第四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过程与方法: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课件:教学挂图,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
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首先请学生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再展示中山靖王刘胜的豪华墓葬,引导学生自学“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1)汉初的分封和西周的分封有何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怎样?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a.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b.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c.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d.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a.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b.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2)“七国之乱”之前各诸侯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这种局面对西汉的统治是否有利?汉景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推恩令”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非常重视人才,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重用贤才的基础上,汉武帝又大力加强监察制度。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汉武帝对待官员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汉武帝的专权。
4、西汉的鼎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时期西汉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汉武帝本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请学生简要描述西汉极盛时期的疆域。
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一定要特别点明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作业:
写一篇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今日中国的影响的小论文。
第五篇: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
教材分析: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重要知识点: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情感培养: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3、分析能力:正确评价汉武帝
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一: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汉朝初年,刚经历战争不久,国家贫穷,因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治国策略是一百年不变?还是要与时俱进呢?
1、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
2、我们应怎样评价呢? 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一天兴盛起来。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二
一、削弱封国势力
1、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动作?
(引导学生答出: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
刘邦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姓江山的稳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骄奢淫逸,渐成隐患。
2、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3、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推恩令”作用在何处?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三:
三、强化监察制度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取“福尔摩斯破案”的活动形式。具体做法是,给学生2分钟时间,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利用PPT课件相继展示5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回答正确数量最多的学生被授予“福尔摩斯”称号。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学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在地方设刺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