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

时间:2019-05-15 07:2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

第一篇: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

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

第三章

国家性质

重点

(1)国家性质的概念

(2)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

(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难点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中国的一种具体模式。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

1、从领导权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的,在我国即通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

2、从阶级基础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3、从国家职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一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在对内职能方面,有政治职能即民主和专政的职能,也有经济文化职能,在对外职能方面,都担负着保卫国家,抵御外来入侵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国际友好合作的任务。

4、从历史使命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使命一样,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剥削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但两者又不能等同,我国之所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

1、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政权建设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

2、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能确切表明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政权的广泛基础和民主性质。

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成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证?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证。

难点

如何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是由党的性质和它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政党和团体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是共产党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也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重要标志。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成为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者,才能成为国家的核心领导力量。

重点

(1)爱国统一战线的概念表述

(2)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或者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3)人民政协的议事原则是民主协商。

重点

(1)政党制度的相关概念,主要掌握两党制

(2)我国的民主党派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注意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重点

(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2)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点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实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充分和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的阶级本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其他制度为依据,可以创立其他多种制度。

重点

(1)选举制度的概念

(2)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选举制度民主化的四大标志),注意各个原则的具体内容。

(3)选举的组织机构和程序: 我国选举制度程序中的相关内容。(选举法相关条文)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状况的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第二十四条

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第四十一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第二篇:北师大宪法学作业二(范文模版)

北师大宪法学作业二

答案

单选

1-10:BCCBCDBBDB

多选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CD

简答

1.答: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限制性条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的限制。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者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参加中国公民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

(二)地点的限制。《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在下列场所周边距离十米至三百米内,不得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的除外: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所在地;

(二)国宾下榻处;

(三)重要军事设施;

(四)航空港、火车站和港口。”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省的具体“办法”对某些场所作了特别限制,如《甘肃省实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1990年4月28日甘肃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规定:“在兰州市中心广场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须经主管机关报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时间的限制。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限于早六时至晚十时,经当地人民政府决定或者批准的除外。

(四)方式的限制:和平与合法。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集会、游行、示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必须负责维持集会、游行、示威的秩序,并严格防止其他人加入。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不得违反治安管理法规,不得进行犯罪活动或者煽动犯罪。

2.答:直接民主,是指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公务事务决策的制度,它强调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间接民主,又称为议制民主,指公民通过选举出来的官员来代表公民的利益实行统治的制度,其强调人民通过其代表来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3.答: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政党在现代民主政体的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利益表达和沟通职能。

2、组织选举和政治录用的职能。

3、制定政府公共政策的职能。

4、政治宣传和教育的职能。

4.答:立法机关的职权主要包括:

1、立法权。这是议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力。

2、财政权。指议会有审议财政法案以决定国家财政和对政府财政进行监督的权力。

3、监督权。指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督。

另外、无论是责任内阁制国家还是总统制国家,议会都有弹劾权。

论述

1.答:

1、财产。传统上财产仅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后者例如知识产权。20世纪以来,德国、美国等国将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也视为财产,并获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例如,社会福利、廉价住房、免费教育、经营许可、公共职位等。

2、公共利益的目的。任何财产都负有社会义务,其使用应为公共福利服务。国家只能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才能征收或征用私人财产。一般来说,只有经过选择的、重大的且特别的公共利益而非所有的公共利益都可以成为征收的理由。

3、财产权人遭受的损害是一种特别难以忍受的损害,而非普遍性的损害。即:“特别损害赔偿或补偿”。公民的财产应当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予以纳税,这是普遍性的损害,不同于财产征收,后者是一种特别的损害。因此纳税是不会得到国家的补偿的,这是公民应该履行的普遍义务;而财产征收则是超出了普遍损害之外的增加的损害,需要补偿。

4、应当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政府对私有财产进行的征收、征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程序,否则是违法的。

5、对财产的限制或剥夺与其所要达到的公共利益的目的之间应当符合比例原则。并非任何情况下公共利益都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有大有小,只有为了较大的公共利益,才能牺牲或侵害到较小的私人利益。

6、政府给予公正的补偿。政府给予被征收人公正的补偿,不仅是财产征收合法的不可缺少的要件,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2.立法机关的多数决议制度:

多数议决制度是立法机关在对一个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的问题,往往对多数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首先,一般而言,多数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超过半数”,即简单多数或普通多数;但有时候也可能指一群内最多的部分,而不论是否超过半数,即相对多数或比较多数。在一些特殊问题上,普通多数所保护的范围可能还不够大,于是要求2/

3、3/

4、甚至4/5的赞成票方能作出决定,这就是特别多数,或绝对多数。

其次,世界各国议会机关对议案的表决主要有三种机票标准:

(1)是“出席且参加表决人数”的多数。出席而不参加表决的不计算在内。

(2)是“全体出席人数”。即以全体出席人员为机票标准,而不论其是否参加了表决。

(3)是“全体成员”的多数。不论是否出席或参加表决。

第三篇:六下数学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信息窗2:合理选用统计图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70-77页。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四个统计表,分别是第26届、第27届、第28届、第29届部分国家奥运会奖牌榜.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这一问题,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通过分析和解释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数据,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记得我们中国体育健儿在这次奥运会上夺得多少枚奖牌吗?学生回答: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

谈话:是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以夺取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骄人成绩,登上了奖牌榜首位,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感到怎样?学生回答:骄傲和自豪。

谈话:大家想知道前几届奥运会前四名国家的奖牌情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藏在这些数据当中的数学问题吧。【设计意图】信息窗选择奥运题材,以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佳绩为契机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爱国情操,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信息。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提出问题学生观察信息图: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回答:有计算方面的,有统计方面的)

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比如说,可以由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来描述我国在四届奥运会中获得奖牌的数量情况,你认为怎样选择合适呢?(学生独立思考分析)

(二)分析问题

谈话: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每个人把自己的选择说一下,然后再把意见集中记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

用统计表描述我国在第26-29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情况

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奥获奖情况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26-29届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的变化情况

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数量与奖牌总数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交流,将问题分为三类: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的问题、用折线统计图描述的问题、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明白: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之间的大小关系;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及各部分之间的多少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必要环节。在分析问题的环节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的把问题分类,梳理出不同统计图的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解决问题

谈话:选择合理的统计图表除了描述数据外,主要是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判断,请你仔细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那些问题分别反映了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学生根据特点,将问题梳理分类。)打开书本,第70-72页,看看这些问题能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完成统计图)

【设计意图】由于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旧知识,所以在本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自主进行知识的梳理,不断的完善内在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道题是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题目。练习时,应把重点放在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上。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图,然后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布置作业:搜集不同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会选择,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表,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谈话: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同一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回顾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自主练习2

1、出示统计表

谈话:通过观察,你认为用那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明确要突出数量多少的比较,选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2、出示扇形统计图

谈话:如果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喜欢西式快餐的消费者的年龄情况,你能把扇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扇形统计图,然后在与前面条形统计图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自主练习3 出示统计图

谈话:通过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全国耕地面积哪年最多,哪年最少?

谈话:通过你的观察,你认为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统计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接受,也不是一种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培养。通过观察统计图,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一种信息,了解社会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查阅查阅资料的作业吗?谁能说一说,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相互交流)

二、巩固练习:

师: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得到哪些数据?从哪幅图中得到的?

谈话:(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3)2050年各洲人口的情况怎么样?你能得到哪些有关世界人口情况的结论?从哪幅图得到的?请你根据图片中的有关数据制作有关的世界人口情况的统计图。

(学生自己展示制作的统计图,并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不同的含意)从同学们制作的这三种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选择的统计图也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三、拓展应用 谈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些“不同”的统计图,想不想看一看?

(一)出示统计图

谈话:这些统计图和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实际上,他们都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这些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观察,再思考,然后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现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现实性很强,观察后再交流,使统计的知识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二)这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地球陆地面积分布情况,也是现实性很强的社会素材。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欣赏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优越性。之后,可以结合内容适当延伸,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关注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单元教学信息

《政治学原理》单元教学信息(4)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七章 国家机关

重点、难点解析

1.什么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形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国家机构是反映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和的方国家机关,是对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总称。实际上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智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组织体系。它由各种不同的国家机关组成。这些机关各有自己的特定的功能和结构,并和其他机关形成一定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行政权力机关,或称立法机关;国家管理机关,或称国家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机关,或称司法机关;武装力量,主要指军队和警察。马克思主义把国家机关看成是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就是通过这架权力机器实现的。

国家机关是国家本质决定的,但是本质不同的国家,其国家机关的形式并不相同。造成国家机构形式不同的,有直接因素,也有其他一些非主要因素。所谓直接决定的因素有二:一是国家的职能;二是国家的统治形式。国家的职能主要决定着统治阶级设置什么样的国家机关。如:资产阶级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国家的职能具有“共同事务管理委员会”的性质,因而国家的机关的设置并不庞大。帝国主义时期,国家职能明星强化,国家机构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国家机关不断加强和扩大。我国的国家机关设置也同样受国家职能的制约。建国初期,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主要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付外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从国家机构的形式来看,特别侧重于专政机关的设置和健全。当国家职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国家机构也增加了负责经济建设的国家机关,这些机关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国家职能对国家机关的设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统治形式对国家机构也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它主要决定每个国家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例如:君主制统治形式下,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的是国家元首——君主;在资产阶级共和胡统治形式下,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的通常是民选的议会,在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我国,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此外,造成国家机构不同形式的,还有若干非主要因素,诸如国家疆域的大小、人口多少及分布状况,民族关系、历史传统以及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等,也对国家机构的形式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任何一种国家机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直接受到国家职能和国家统治形式的制约,并随着国家职能和国家统治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着。

2.社会主义国家和费奉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与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划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革命导师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最能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的上下级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之上,即在充分听取群众、下级和地方的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这既不同于没有民主的官僚集中制,也不同于没有集中的无政府主义。它既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又有高度的集中指导。它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保证了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使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成为统一、高效、权威的有机整体。国家机构内部各个机关之间,也形成一种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制衡原则。即为了满足各个阶级的要求把体现在国家机构中的国家权力分开,分别由不同的机关来掌握。而且国家各个权力机关的相互关系是互相牵制,彼此均衡,以防止某一权力机关的专横。资产阶级的分权原则,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统治权力后,不再具有与其他阶级分权性质,而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国家机构愈益庞大、复杂,而要求更明确分工的需要。这种明确分工对提高整个国家机构的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看,对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在协调和缓和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防止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蜕变为独裁专制政体方面,对资产阶级本身是有其进步作用的。但是,分权原则绝不是保护整个社会利益的超阶级的原则,它掩盖了国家的本质,掩盖了国家机构是实现阶级统治权的工具的实质。这些权力机关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它决不可能成为保护各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的工具。其实质只能是实现资产阶级统治权的工具。

3.资本主义国家元首制与社会主义国家元首制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设立国家元首,但是两者的元首制是各有特点的。资本主义国家元首制多采用君主元首制和总统元首制。就君主元首制来说其特点有二:第一,国家元首是世袭的和终身的,如英国、瑞典、丹麦等。第二,国家元首根据君主权限的差别,又有实职元首和礼仪元首(或虚职元首)之分。就总统元首制来说,其特点有三:第一,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第二,国家元首多数有明确的任期,终身总统仅在少数国家存在;第三,总统元首制也有实职和虚职之分。总统兼行政首脑的为实职元首,总统不兼行政首脑的为虚职元首。除此之外,个别国家还采用集体元首制,如瑞士。

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从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且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元首制有个人元首制和集体元首制之分。个人元首制是指国家元首是单一的国家首脑,但他们必须对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集体元首制是指集体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我国就属于集体元首制,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家主席共同行使。

4.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与资产阶级立法机关有哪些区别? 社会主义田家的立法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统治权的全权机关,它与资产阶级立法机关有许多不同。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拥有最高权力,它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牵制,更不允许其他国家机关与之相抗衡,而资产阶级立法机关是与行政、司法机关互相制衡的。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较之资产阶级立法机关拥有更加广泛的权力,具体说来,它拥有三方面权力:一是立法权,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不仅有制定、解释、修改、废止和补充普通法律的权力,而且还有制定和修改宪法以及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二是组织和监督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第三,决定一切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从上述三方面的权力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权限要比资产阶级立法机关的权限广泛得多。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同资产阶级立法机关的区别还表现在,前者设置了常设机构,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就是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它在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机关所赋予的广泛职权。常设机构设立可以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作用。

5.资产阶级司法独立的含义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奉行司法独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分权原则确立以来,资产阶级的司法机关逐渐脱离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形成为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司法机关一般指法院,但在有的国家也包括检察院。资产阶级司法机关奉行司法独立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司法机关自成系统,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其审判活动只服从法律,不受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或其他任何干涉。行政机关所辖司法部只拥有司法行政权,不得行使或干涉司法审判权。

第二,是每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其他法院的干涉,即使上级法院也无权在下级法院正在进行具体审判时就施加干涉,如下级法院审理有误,上级法院也只能在其作出判决之后,依法定程序变更其判决。

第三,法官审判独立,即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不受各方面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而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须遵循“自由心证”和“无罪推定”的原则办。即法官要凭其良心行使职权,在没有获取充分证据之前,应从无罪方面考虑,只有在获取充分确凿的证据之后,才能作出有罪的判决。

司法独立原则是资产阶级分权原则在司法机关的具体化。本着这一原则,非司法机关,非按司法程序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和审讯。因此贯彻司法独立原则可以防止君主对司法机关的控制,或者对司法活动的干涉。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的安全。如不实行司法独立,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有可能成为立法者,法官也就拥有了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施行专断的权力。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也不妥,那将使法官成为行政统治者,他将拥有对公民实行压迫的专横的权力。因此,资产阶级奉行的司法独立的原则,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对司法机关的控制和对司法活动的干涉。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一原则对维护公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而资产阶级的司法独立的原则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当然,这一原则也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它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法院和法官的阶级本质,对劳动人民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6.简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各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统治权的全权机关,它一般设有常设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在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处于国家最高权力的地位,它负有组织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责任,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牵制或制约,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对它负责,它只对人民负责。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人民政府,也叫管理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由量高权力机关产生并从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它的职权是执行最高权力机关的意志,并对最高权力机关负责。是直接实现和执行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工具,同时也具有组织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其地位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机关。两者均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是整个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基础上,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各国家机关之间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合作的关系。

第八章 政 党

重点、难点解析

1.什么是政党?政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这一章最基础的内容,学习和掌握这个问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政党的本质、特征和作用。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是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政党,作为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不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它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原因如下: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及通讯和宣传等手段,使其内部联系日益密切,使其阶级意识得以加强,从而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社会阶级基础。

第二,资产阶级在与封建专制的斗争过程中,极力推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从而为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政党制度与议会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政党既是选举的组织者,又是议会的组成者。

第三,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为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为少数人提出政治主张,建立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除上述必备条件外,主要是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首先,无产阶级在支持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尤其是后来的实践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被压迫、被统治的经济、政治地位,开始组织斗争团体,使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有了阶级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政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当代政党主要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种类型。它们都是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为了代表、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存在和发展的。

2.政党的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政党特征,就是政党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的基本标志和基本要素。政党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它仅仅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相联系。并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第二,政党是阶级中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组成政党的成员是本阶级中最有觉悟、最积极的分子,他们能够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统一整个阶级的意志,是本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党是一个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最高代表。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政党的纪律严格与否是检验政党有无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第四,政党要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决定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而政党间的差异也主要表现在政治纲领的不同。这是由政党所代表的阶级特点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第五,政党和政权密不可分。政党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把掌握政权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政党的这五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正是具备了这五个特征,政党才能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相区别。

政党是阶级组织,同阶级关系密不可分。研究政党的作用时,必须同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必须用阶级观点分析政党的作用。阶级性是政党最本质的属性,它直接决定着政党作用的方向。在研究政党作用时,就着重研究政党同它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代表本阶级利益所进行的主要活动。

第一,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任何政党都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活跃分子组成的,都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因此,政党的首要作用就是争取本阶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包括争取更多的同盟者。群众是政党的基础,一个政党拥有群众的多少,是这个政党大小、强弱的重要标志。性质不同的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在于争取选票和对它的政治纲领与政策的支持。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可以和必然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脱离群众。

为了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政党还要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各阶级政党的宣传都是有其政治目的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本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政党在掌握政权以后,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信任、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焕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机参加国家管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利。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进行的统治。政党是争取和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其作用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即政党把本阶级内部分歧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集中的阶级意志,其目的是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资产阶级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竞选实际上就是一种统一阶级意志的活动。一个政党能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整个资产阶级的意志,要靠竞选来验证。获胜的政党就可以通过执掌政权,制定强制性政策把整个资产阶级的意志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

社会主义国家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无产阶级对国家的领导,就需要把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在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

第三,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一方面政党本身是一定阶级为取得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而建立的;另一方面政党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就必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制定政策的形式才能形成。所以政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掌握政权的方式,一是操纵国会,通过选举在议会中获多数席位,将本党的政纲通过议会制定为法律交由政府执行;二是以本党的成员出任政府官吏,组织政府。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居于领导地位,除了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来指导国家机构的工作外,还为国家机构培养、考察和选拔干部,并输送到国家政府部门,以便更好地实理党的纲领和目标。

3,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有哪些?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

第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各资产阶级政党在承认和维护私有制这一点上,其立场是共同的。而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是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

第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资产阶级的政党实质上从来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服务的。而在我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代表它们各自所联系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政党的只能不同。在资产阶级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实际只能是集中资产阶级的整体意志,制订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纲领,一旦竞选成功则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手段满足资产阶级的意愿,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缓和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实现资产阶级统治。在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联合各民主党派,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法律手段将其转化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行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共产党是指正党,通过政治纲领、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起核心作用;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相互争夺又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旦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发生冲突,资产阶级的多党联合的政府就会垮台。在中国,各党之间是以共产党为领导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根本利益一致,有共同的理想。其联合是长期的,巩固的。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它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完全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障。中国绝不能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多党制。多党制的固有规律是党派林立、竞争激烈、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就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使人民的政权丧失,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国家分裂,人民遭殃。这是中国人民决不会允许的。

4.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不可动摇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靠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来实现的。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活动准则。共产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律程序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第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在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中,共产党既要对民主党派实行监督,又要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关系不仅要长期存在下去,而且彼此之间要肝胆相照,赤诚相待,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历史责任。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恰当地反映了人民当中各部分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别性的统一。

第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场所。在我国,县以上各级地方都设有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是各级人民政协基本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人民政协就国家大致方针、地方重要事务、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对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还可以发挥它们对宪法、法律和法令实施状况的监督作用共产党则可以通过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沟通思想,进行民主协商,加强对它们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和特点。坚持、完善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因此,共产党需要经常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对决策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吸收民主党派成员参加政权机关,参加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能使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那些阶层和群众更多地被吸收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积极参政议政,及时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这就会进一步加强共产党与广大群众的联系,保证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而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一般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又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切实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可以把民主党派所联系的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各民主党派成员中有一部分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其他爱国人士,他们同台湾同胞,特别是同台湾当局的一些军政要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和历史联系。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他们更好地宣传祖国大陆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开展各种经济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了解,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

第九章 领导与决策

重点、难点解析

1.什么是政治领导?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政治领导活动是权力、责任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政治领导,广义上,泛指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活动或行为,即隶属于一定阶级的领导者通过政治统治体系的影响力和强制力引导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达成政治与社会目标的活动,包括政党领导活动、国家领导活动、政治团体领导活动、社会群体的具有政治性的活动等等。狭义上,特指执政党的政治领导。执政党领导包含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领导居于首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领导者与被领者的关系是人民内部关系,领导活动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领导活动是平等互助的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必要的劳动分工。政治领导活动是权力、责任、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领导活动是运用、行使权力的过程,这种权力是领导者实施领导、履行职务的法定职权,具有决策、控制、指挥等方面的支配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通过一定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赋予的,因此,领导者只有向人民尽职尽责的义务。而不允许重用职权谋取私利。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领导是一种履行责任的过程,各级领导人的职权范围有大小,但他们都要向人民负责,尽自己承担的相应的义务。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领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领导者掌权、用权,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全心全义为人民服务是他们必须遵循和为之奋斗的唯一宗旨,是其领导行为的最基本准则。

2.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与决策活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与决策活动有什么本质区别? 第一,从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性质和特征来看: 资产阶级的领导与决策活动,是形成与实现资产阶级整体意志的活动,其政治领导直接体现资产阶级领导集团对本阶级和全社会的全面控制,其政治决策则表现为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及各种社会势力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结果。它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是由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实行对全社会的全面统治,因而其领导权、决策权是不容其他阶级分享的。

资产阶级领导与决策活动是资本主义民主型的现代领导与决策。其特征是:(1)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的原则,表现为重大决策实行所谓“多数决”;(2)适应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和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国家干预”的要求,实行科学决策的方法和手段,并遵循决策科学的程序;(3)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法制化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法制统治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发展的这种过渡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与决策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地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领导和决策的主体力量。工人阶级对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团体和组织的领导,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合理社会分工、团结合作的关系,领导者(或领导集团)的全部活动是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系的。党和国家的活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与决策在本质上是“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通过共产党、人民代表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实现政治领导政治决策,领导与决策集中地代表和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人民管理”,实现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型的现代领导与决策。社会主义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者的权力、责任、服务的统一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领导与决策活动。

第二,从领导与决策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

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与决策的主体,在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总统;在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主要在议会和政府及其首脑。政党在大选期间和平时通过议会影响决策。其领导和决策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概述如下:

一是为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制订总的发展方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包括解脱经济与政治危机,提供重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种种危机带来的“问题症结”;

二是为其在某一时期面临的重大内政、外交问题,制订具体的战略、策略,从而发挥其国家干预的职能,在内部,延续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外部,维护其所谓“国家利益”;

三是为其在某一时期面临的种种重大社会问题,提出对策,从而调整国内的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的或种族的冲突,并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或保持政局的稳定;在国际社会,适应其国家对外职能的总体需要和特定需要,制订国际战问题的“影响力”,调整其面对的国际关系,维护其国际地位,也尽一定的国际义务。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领导与决策的问题日益错综复杂,增加了智囊机构;建立了综合集团决策体制;建立了灵活应变的立法机智及一整套的决策程序和反馈信息系统;政府投资加强情报研究、领导科学和政策科学的研究等等。其中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因素可供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和学习,为我所用。

社会主义的政治领导、政治决策的性质、规模、范围及其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居于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层次。共产党的总政治领导、总政治决策居于统筹全局的地位,通过国家政权机构加以法制化并组织实施。社会主义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现实的领导和决策,都代表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遵循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保证国家政权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制订阶段性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体制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为国家活动确定总方向,中心任务和基本任务,以及基本活动原则、形式和方式。

三是制订长期的、中期的、近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站战略、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促进和保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增强,并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是制订和实施对外活动方针、原则和政策,发展国际经济、政治、贸易、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国际地位和参与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并履行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责任、国际义务,为和平、发展、人类进步作出一个主权国家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领导与决策活动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决策思维与决策理论,并逐步完善,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促进着领导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3.为什么经验领导方式必须上升为科学领导方式? 经验领导方式是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在政治上通常与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相联系,它凭领导者个人的经验、智慧、才能和吸取历史经验作为领导活动的基本依据:有时领导者的性格和情绪是领导行为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有时又迷信权威人物。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特点是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守旧,向后看的,集中表现为领导者同领导集团(集体)、下属、广大民众的三脱离。这种方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必将被科学领导方式所代替。

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多变、开放性,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当代世界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新形式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主题,也面临着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许多共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世界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选择对策。靠个别领导者的经验或头脑发热是绝对不行的。其次,现代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机会,也向人们提出挑战;它不仅要求社会生活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而且要求安定与稳步地健康发展。经验领导方式是无法应付日益纷繁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只有科学领导方式才能顺应变化发展的现代化大趋势。最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信息和思维发展多变,节奏加快。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不断更新,学科分化与综合,思维与思维科学的发展,使人目不暇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就特别要求政治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这是经验领导方式根本达不到的,只有经验领导方式上升为科学领导方式,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4.政治决策及其特征是什么? 政治决策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总要服务于特定的统治阶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一国中执政党和国家决策机构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以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定及其实施过程。政治决策的主体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处政治决策的核心和统筹地位,政治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重大决定,政治决策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和付诸实施的全过程。

政治决策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决策不同,有它自己独具的五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决策的主体是执政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机关,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个人决策者、决策参与人。一般形成较为稳定的决策体制,政治领导人的决策思想、建议、通常经过领导集体的共同认定,成为基本国策。

第二,政治决策的目的和内容是为解决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做出的政治抉择,其最高目标是为了形成和实现国家意志,确定举国一致的一定时期的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

第三,政治决策的作用范围是作出有关国家、民族、社会整体利益、全局利益的重大决定,无论其正确或错误,都牵动和影响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乃至执政党、国家政权自身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

第四,政治决策的依据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指导性理论、政治原则和基本政治、法律规范,因此,政治决策具有明确的阶级意向性和政治法律规范性,以及对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导向性与制约性。

第五,政治决策的实施,主要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因而带有普遍的强制的不容争议的性质;同时,也通过党和国家、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及舆论工具的宣传教育,广泛地进行政治动员。

5.我国政治决策有哪些体系?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政治决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根本利益和群众广泛参与基础;由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决策体系、国家行政决策体系行使决策权。由于它们在权力性质、地位、职能、决策范围和方式、决策效力等方面有区别,政治决策是多层次的,各决策体系在每个决策层次上都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不同形式的决策中心;同一层次上各个决策体系的决策中心是统一指导下的分工与协调的关系。低层次的决策中心必须服从于高层次的决策中心,各个决策中心都要服从于它所隶属的那个体系的最高决策中心。各个决策体系决策活动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在体现人民意志、决定大政方针、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三点上,它们是相同的、一致的。

执政党决策的特点是:(1)总体性。执政党的总政治决策,总揽社会矛盾,统筹国家大计,表现为政治纲领、基本路线、指导方针、基本政策,通过政党协商、人民政治协商吸收决策参与,对其他决策体系有综合指导意义;(2)适应性和及时性。执政党针对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乃至国际环境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无先例可援引,无制度、无法令可遵循的情况下,适时做出新的决策;(3)根本性。执政党的决策指引国家的社会生活的总方向,解决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的关键性问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历史前进的方向。

国家权力决策的特点是:(1)权威性。作为国家决策,具有最高权威性,对全社会具有普遍制约力;(2)强制性。权力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3)根本性。权力决策的内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决策,是制订或修改宪法、法律、决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国家前途命运;(4)民主性。决策主体是人民及其行使权力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并有健全的民主程序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的广泛参与。

行政决策的特点是:(1)执行性。政府通过政策、计划、决议、规则、条例、办法等,采取行政措施和各种手段来执行;(2)高效性。各级政府遵循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等原则,把决策事项加以落实,取得实效;(3)社会公共性。行政决策内容广泛,涉及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筹划和安排,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完成行政决策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具体指标,使全社会成员受益;(4)专业性。行政决策的内容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各类专业,需要广泛运用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此外,行政决策具有行政法制性,和宪法、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强制性。

6.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制,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决策,以人民利益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把科学论证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结合起来。同时,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要认真学习决策科学、领导科学,并运用现代科学决策技术和手段。

第三,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决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受个别领导个人意志和注意力转移的影响,提高他们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开发和增强他们的参与决策的能力。

第四,切实发挥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基层民主建设,发挥城乡人民群众参与和执行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开发和增强他们的参与决策的能力。

第五,建立和健全决策监督机制,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制度,使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畅通无阻的执行,并及时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6、《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7、《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9、《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10、《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五、注意事项: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课时安排:(总共13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二.研析新课,音乐创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听录音。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3、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4、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四、再次齐读整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五、讨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七、小结: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诗歌。三.拓展延伸: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

学习这首诗歌要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六、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内容研讨 :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三、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五、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呼告: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六、作业:《学习指要》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二、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三、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听录音,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六、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七、作业:抄写词语、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二、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指导诵读,加深理解,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后学生散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一.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激活思想,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迁移运用:

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五、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学习指要》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深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二、感悟内容,朗读课文。

1.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____”的形式各抒己见。

3.、选取本文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三、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

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体味。

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2.、男女生分段轮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

二、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板书: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三、.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五、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5个比喻句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法、听录音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

二、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四、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五、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

六、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六.反思归纳与拓展:

1.让学生谈谈学过本文后的感受,教师总结。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文章或歌曲?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忆背景,导入新课: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三、讨论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其要点在于“誓言”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作业:

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10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复述课文。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默写法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文本疏通 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师投影正音,生齐读字词二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 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2.生齐读全诗,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根据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三、分组朗读,联系背诵。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五、作业:工整抄写1-4节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导入。

二、互动对话,品读体验

1.散读全诗 2.思考、讨论、交流(问题导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假如你就是木兰,请说说你代父从军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4)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7)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

1、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希望同学们能将木兰爱国家、爱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布置作业:工整抄写5-7节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2、《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3、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三、探究课文内容: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四、课外延伸,背诵全诗。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五、作业: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四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拓展延伸: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

六、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

七、小结: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八.作业:《学习指要》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黄河文化大巡视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想:学科渗透、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活动重点: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五、活动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2、黄河流经九个省(按顺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3、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三、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黄河“污染帐”越写越长,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企业。

3、污染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人们在对黄河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河流出现断流。

四、小结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河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7、黄河晓渡(唐)罗邺 ye4大河平野正穷秋,羸lei2马羸僮古渡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唐·李白: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11、三国·阮籍: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12、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唐·岑参。

13、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歇后语: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黄河里的水——难请(清)。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跳下黄河——洗不清。

三、谜语:

【音乐词语谜】 黄河谣(猜:音乐名词一)。谜底: 流行歌曲 【政治词语谜】 欲渡黄河冰塞川(猜:政治用语)谜底: 经济封锁 【水利词语谜】 治理黄河(猜:水利名词一)谜底: 管水 【经济】 不到黄河心不死(猜:银行用语二)谜底: 贴水,有息 【成语谜】 黄河出昆仑(猜:打成语一)谜底: 高山流水 【中国地名】 黄河解冻。(猜:打一省名)谜底: 江苏 【单字谜】 黄河入海流(猜:打字一)谜底: 可

四、成语:

1、跳到黄河洗不清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2、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茅盾《清明前后》

五、.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六、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二、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三、黄河颂:

1、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2、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3、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4、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6、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课时

一、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摘自《黄河报》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二、黄河治理主要成就

1、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3、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水土保持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摘自《黄河治理开发的光辉》

三、作业:以黄河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单元小结 一课时

1.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2.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兴趣及习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习的热情。

5.了解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体验来提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下载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学单元教学信息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单元教学设计(lxl)

    二单元教学设计 5、窗前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的意思,体会诗中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师生之间的美好感情。......

    信息简报二

    陇东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赴合水县老城镇 合水二中支教队信息简报二 带队老师:张琛现在是我队到达合水二中的第八天,正式上课的第六天,这几天天以来,我队队员精心准备、认真负......

    信息快报(二)

    信息快报 (二)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财贸校区管委会2012年2月12日财贸校区召开新学期教职工大会2月12日,财贸校区在办公楼多媒体教室召开了本校区全体教职工大会。会上,校区副书记、......

    六语二单元教学反思

    六语二单元教学反思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有讲读课文《歌词两首》《那棵高山榕》《中华星》三篇,阅读课文《零的突破》一篇和《积累运用二》,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

    二单元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华茂 5 翠 鸟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翠鸟的外形,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及捉鱼的本领,体验翠鸟静立、飞翔的美感,懂得爱鸟、护鸟。 (二)认识本课14个......

    《第八单元统计(二)》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教学内容: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

    三年级二单元

    三年级(下)第二单元 一.英汉互译。(20分) 1.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_________________......

    二单元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一年级下册 课 文:2 小树谣 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 (一)(展示课件第二屏)展示两棵树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旁白导入:春天到了,山青了、水绿了,小树也抽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