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几何》学教案教师用
《王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2.熟读课文,感知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作业】1.标注每个自然段序号,并在课文中还原“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生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疏通。
须臾 屏息 绰号 离谱 叛逆 铭记 得意洋洋 哄堂大笑 洗耳恭听 持之以恒 鸦雀无声等 2.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读两遍,并能运用。一个(),矮胖结实得像()的中年人在黑板上()的写了三个字“王几何”,他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王几何”是他的(),()上几届同学的关爱,私下给他取的,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的年代里,这样的稀奇事,实在(),但是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精神,越(),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都(),这个矮胖()的绰号“王几何”老师到底想说什么。待到他展示了反手画圆和三角形的绝活后,全班同学顿时(),因为它教会了大家一辈子都()于心的一种()的精神。
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8.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再读课文,细读品位
9.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几次笑?作者各用什么词来形容?细细品味写王老师笑的语句,你读到了什么?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0.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1.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课后学习
12.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不少于600字。
第二篇:《爱莲说》教师用教案
《爱莲说》教案 2013、1
张汪中学 张广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用读贯穿全文,领悟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也应“出淤泥而不染”。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莲——君子的美好形象。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正衬与反衬的写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3、引出周敦颐爱莲及课题。
二、了解课题 作者
1、“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
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三、听读朗诵 检查自学
1、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甚蕃(fán)淤(yū)泥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yāo)..... 亵(xiè)玩 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
四、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种花?
2、作者提到的几种花在生活中分别象征什么?
五、再读课文 体悟感情
1、文中“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课文哪些句子对莲进行了直接描写?说明了莲花什么特点?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2、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3、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
六、深入探究,升华情感
1、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感情。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他们分别代表怎样追求的人?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隐逸者、富贵者,)..
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赏态度。)
4、“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5、教师总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拓展延伸 链接生活
1、结合自身环境,说一说所知道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著作有《离骚》、《九章》、《天问》等赋,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李
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能体现他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于
谦 在黑暗(宦官势力)的压迫下依然两袖清风
朱自清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第三篇:(教师用)背影教案1
织金县第六中学“校内示范课”教学设计
课题:《背影》 任课教师:王文波
日期: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地点:品正楼五楼多媒体教室 班级:八年级(22)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使用旁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教学重点】
1.赏读父亲买橘子的过程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词导入:赏析孟郊的《游子吟》。
教师语: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也许我们会更加的读懂父爱!
二、检查预习情况(结合多媒体)
(一)关于朱自清
(二)写作背景
(三)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差使(chāi)迂腐(yū)琐屑(xiè)栅栏(zhà)颓唐(tuí)晶莹(yíng)
(四)须掌握的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变卖典质 :(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
去。典:当。质:抵押。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勾留:逗留、羁留、耽搁;短时间停留。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初识“背影”
(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背影
2.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具体语句,并试着给每一处加上个修饰语。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难忘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
四、重点赏读(学生自读课文前三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1.点题,提示全文的核心内容。2.使读者产生悬念,引出下文。
3.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深深烙在我心上。
(二)“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1.祖母死了,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三)“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藉”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家庭的境况如何?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家庭遭到变故后的凄凉景象。
(四)“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是什么意思?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表现在:1.变卖典质,还了亏空;2.借钱办丧事。3.丧母和失业。
五、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请用“我认为应该用 的语气语调来读,因为 ”的句式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父亲买橘子的情节。2.品读父亲的语言。3.感悟作者的“泪”。
一、画面导入,走近“父亲” 【屏幕展示】油画作品《父亲》 1.教师简单介绍 2.引导学生赏析
(1)提问: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这是一位‘ ’的父亲,我从画中 看出的。”句式完成)
3.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看看能从中读出什么?
二、圈点旁批,品读“背影”
(一)感动的背影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最感人的一次背影。拟写“批注”(1)赏析式(可从选词、修辞、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
(2)感悟式(请用“这是一个 的背影,我从 读出”的句式完成赏析)(3)拓展式(联系生活)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二)朴实的话语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请用“我从 句感受到了,因为 ”的句式完成理解)
(1)“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5)“进去吧,里面没人。”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插入背景】
(三)复杂的泪水
1.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写了自己几次流泪,在课文中找出来,加以分析。(请用“这是 的泪,因为 ”的句式完成解读)
三、情感深化,感恩父亲(仿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感谢 让我怎么感谢您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么感谢您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四、作业布置,抒写父亲
回忆自己的父母那些小的事情,小的动作,那些留在你记忆深处的让你至今感动的事情。写出你亲身经历过的最让你感动的爱的细节(片段描写)。
第四篇: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学生用
高二语文新课标学案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2013年10月日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讨论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小结:
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找出第二段的典故)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背诵2~3段。
二、分析4~5段。
(一).分析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五)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诗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感情?)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四.语言揣摩(鉴赏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评析: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
三.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五篇:《滕王阁序》教案用
《滕王阁序》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蓬莱阁、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宴所,极欢而罢。
(阎公)问王勃下人:“请问你家王博士,常酒醉写文章吗?”
下人笑答:“博士凡写文章前,不堪精思,先磨墨数升,一饮而尽,然后蒙被大睡,称为腹稿。然后,一跃而起,写成文章,不改一字。王博士今日只饮酒,假若饮墨,其文章更好。”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具有重要的位置。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他们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不到28岁.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痴迷的颍水河自尽,时年40岁。
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一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所终,没头没尾没下场.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三、文体知识
赏读2014年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一段,了解骈文。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于弱冠,不明犍[jiān] 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臑[niâ 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方彼之时,窋[zhú]诧之态,非阓阓[huán huì]之中所得见也。译文:呱呱哭啼的小儿,只知道喝牛奶,到了成年时却不知牛是什么样子。(人们)每天都吃着幼小猪崽的肉,等猪崽成年长成健壮的大猪后却不认识了。经常吃着煮烂的兔肉,却不知狡兔三窟的典故。而狡兔之窟中错综惊奇的形态,也是在闹市街区所看不到的。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特点:
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四、正音
五、诵读指导
六、自主翻译课文并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结合导学案检查预习结果
二、整体感知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的文章写景、抒情的两个部分是? 2—3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4—5段:抒写人生感概。
三、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四、具体研习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
历史之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人物之盛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与会人物
都督阎公
宇文新州
孟学士
王将军 2.赏三秋之美景
寒潭清
暮山紫
色彩变化之美
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青雀黄龙
彩彻区明
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远近变化之美
山原盈视
川泽骇瞩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 上下浑成之美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落霞孤鹜
秋水长天 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3.重点研习
读2、3两段,看看前后景物、心情方面究竟有哪些变化? 景物:静—动;暗—明;上—下;实—虚 视野:由集中到开阔
心情:由欣赏到震惊(既为一种崇高的美所折服,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兴)
4.赏析名句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表现了欢快、喜悦、昂扬的情感
第三课时
一、赏析第三部分
1.齐读四段,体会作者情感
讨论:这一段哪里写“乐”?哪里写“悲”?“悲”从何
来? 为何而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为何而悲?
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段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欢饮之乐;
对宇宙无穷的感慨;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第四、五段写参加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管弦之胜,歌声之美
写宴会盛况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第四段
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兴尽悲来
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第五段: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名句赏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二、赏析第四部分
1、作者自谦之辞是哪句?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何在?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4、作者写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第六段: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第六、七段表明写序的目的,以谦词作结,结束全文。
三、全文小结
初唐文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有的人执着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王勃的选择是什么呢?文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面对人生的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让人砰然心动,热血沸腾。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2—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