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与 《南辕北辙》赛课 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之
《南辕北辙》
深圳市大鹏中心小学 王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
2、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硬”,通过生生交流了解故事大意。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心理,从而明白故事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朗读并尝试背诵古文版《南辕北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解故事寓意。【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文版《南辕北辙》,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引故事
1、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就来讲故事,(板书:故事)。
今天这个故事的题目有些奇怪,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解题:
(1)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图了解“辕、辙”(老师给你参考字典查出来的解释,请你用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尝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也是培养自己读书能力的重要方法。)
(2)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辕向南辙向北,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二、展示交流——读故事
1、认识主人公
这个人呀,真是挺糊涂的!他要去的地方是楚国,而楚国在南边,他要往北边走。(幻灯)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减词对比读)从这个词看出来这是个怎样的人?
(奇怪、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指导书写“硬”字)
2、师: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他为什么不听别人的劝告呢?让我们走进故事去看看。
3、出示自学导航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2)找出坐车人不听别人劝告的原因,用 划出来。
4、交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1)联系上下文理解把式、盘缠,(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
(2)说文解字 “盘缠”: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古时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积累词语:腰缠万贯
(3)指名说一说坐车人的理由并板书
5、对话朗读
师:看来这个人的理由很充分啊!难怪他的朋友怎么劝说他都不听。(幻灯:对话)(1)师生合作分角色读一读:重在引导学生读出坐车人的固执、自以为是的语气(随机走到学生旁边,引导学生读坐车人。
(2)男女生分角色读:现在女生就是这位朋友,男生就是这位坐车人,你们想想该如何说,可以加上动作,配上表情。
读后点评:是否读出朋友劝说的诚恳,坐车人的固执
(3)结合刚才老师的提示,你们读得绘声绘色,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试一试?(幻灯出示需要填空的对话,分两大组完成不同角色的对话提示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朋友的语气:关心询问、疑惑、着急、担心„„
坐车人的语气:肯定地、不以为然地、固执地、自以为是地、满口不在意„„(4)互换角色挑战读:指名读旁白,演坐车人的坐着说话,演朋友的起立说话。
6、突出体裁特点
借助同学们加进去的表示人物心理的词语,你们更加读得有声有色了,让我们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了朋友着急而担忧的心情和坐车人的固执,可是课文中没有„„没有„„,(擦掉板书),为什么呢?(幻灯出示课文原对话)
请想一想,没有了提示语的描写,这样的对话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感觉呢?很简洁。我们刚学完的《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中的对话也是这样的,(幻灯出示该对话),难道是作者不会写吗?没有我们写得好吗?
这就是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读者一定的道理或教训,这就是寓言。所以寓言又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7、故事的结尾也是简洁明了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出示最后一段第二句话读一读:“他的马越快,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2)五个“越”把南辕北辙的害处说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再读,教师板书)
8、看来坐车人的朋友劝说不成功,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再来劝劝他?让他明白道理不再犯错。一两个人先说说,然后写一写。
(方向不对,实现不了目标。)(背道而驰)
(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巡视,随机指名交流。
三、复述课文——说故事
1、读完了这个故事,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2、学生接力说故事。
四、古今对照——还原故事
1、古今文对照学习,以读代讲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就是它的古文版。老师把它和刚学的现代文版对比出来,一起来试试。
(1)学生读现代文,教师读古文;(幻灯:强调的字词 加红色字体)(2)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古文。
2、古文朗读
师:当时魏国的大臣季梁用这则寓言巧妙地劝说了他的君王——魏王。魏王一直想成就霸业,想在天下取得威信,如今却想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用武力去攻打弱小的赵国首都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季梁认为魏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越得不到天下的尊重,那么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就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了。你看,季梁来劝魏王了——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齐读
3、填空式背诵
五、活学活用——用故事
1、用故事
师:季梁就是这样劝说魏王停止了企图用武力攻打赵国的念头。季梁的劝说十分有效,魏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感到自己做错了,因此停止了攻打赵国的想法。现在你能否学一学季梁,用南辕北辙的故事来劝一劝这位阿姨?
例:小明的妈妈很胖,她下定决心要减肥,可是天天吃冰激凌,又不爱运动,你能用《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劝劝她吗?
2、推荐阅读——积累故事
同学们,希望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国外的寓言——《伊索寓言》《莱辛寓言》等,国内的古现代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你会被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折服,更深地感受寓言的魅力!
第二篇:南辕北辙教案
一、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 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学生翻书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认识理解“辕”“辙”。A教师板书:“辕”“辙”字,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B课件出示:“辕”和“辙”的图片,看课件理解“辕”和“辙”的意思。(辕: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三、深入研读——体会故事道理。
1.叫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楚国在南面,这个人却往北面走。)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楚国的图片,找学生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4.再读这段话,你还读出了什么?(坐车人很愚蠢、固执等)
5.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A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B师指名回答。(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3段对话。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呢?(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楚国就会越远。)
他不知道这些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齐读这句话。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假如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 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话。
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做事先必须把握方向正确。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与付出的行动 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方向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南辕北辙刻画了一个一意孤行,固执的人物形象,讽刺了那些目的与行为相反的人。目标与方向背道而驰。
四、了解出处——与生活实际结合。
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要想身体好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能靠吃补药。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五、课处延伸——引导大量阅读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3、读一读朋友说的话,想一想;朋友是怎样的人?
4、同桌合作学习:读一读坐车人说的话,想一想;坐车人是怎样的人?
6、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朋友的诚恳,车上的人的“固执”与执迷不悟?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2)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 说说你的意见。——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3)“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5、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画蛇添足、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愚公移山、叶公好龙„„
7、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第三篇:课赛教案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九石小学
尹丽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复习旧知
1、说口号:(手指操,手指操,带来快乐又健脑。)
2、在新课前首先让我们来对做“手指操”————数的组成。今天,我们用手指操一起来复习“10的组成”,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音乐伴奏)师:(拍手)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拍手)我就跟你这样做。师:我出1,(伸手1);
生:我出9。师:10可以分成生 :1和9。师:1和9;
生:组成10。
师:(拍手)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拍手)我就跟你这样做。师:我出2(伸手2);
生 :我出8。师:10可以分成 生 :2和8。师:2和8
生:组成10。„„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同学们,小明不仅爱学习,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小明在喂鸡。)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做个好孩子?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
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讨论并解答)小组汇报。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了?(课件出示教材72页做一做第一题。)以抢答的方式完成。
3.教学例2: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3、现在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谁能来帮帮老师吗?(课件出示教材72页做一做第二题)。
(三)巩固练习
师:智慧森林里的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把今天的新知识都学会了,非常高兴,决定带我们去森林里参加运动会。同学们,快去看看吧!
1.师:智慧森林里真热闹,同学们,快看!游泳比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你能帮它们算一算一共有几只鹅参加了游泳比赛吗?学生列式并抢答。
2.(课件出示森林里的小动物)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老师真高兴。想不想到大森林里代替小动物来比赛呢?我们一起去参加接力赛好吗?让我们比一比,看看谁最厉害。(教师发放卡片:同桌合作,一人算一人写,写完一道题马上传给下一个同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预备,开始!
3.激烈的比赛结束了,天也快黑了,小动物们也准备回家了,是谁还没有回家呢?(课件出示习题)哪个小朋友知道还有几只小鸽子掉队了呢?
4.天黑了,几只贪玩的小动物迷路找不到家了,他们的妈妈呀可着急了,同学们让我们赶快来帮帮他们。(课件出示,学生抢答。)
(四)、小结
同学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帮小动物们找到了家。能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吗?
第四篇:赛课教案
《云的观测》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云的图片。看后问:漂亮吗?那么今天让我们来了解更漂亮的云,我们一起走进《云的观测>。板书:云的观测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师先教如何填充圆,用虚线图,生图)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3、生看书自学,一起总结云的特点 板书:
三、对云的分类
看图片再一起归纳成表格。
学以致用:出示课件云的图片,(看云时不能直视太阳)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第五篇:罗布泊赛课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简案
右矿中学
麻玉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看视频,了解关于罗布泊的故事。发表感受,交流原因。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3)、罗布泊消逝后产生什么后果?
4、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悲剧?
5、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