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
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改革,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急,因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教育步伐的加快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如今高校来说,教学模式的体制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关系到高职学院教育特色能否形成的关键。但是现在许多院校根本不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更不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所以我在本文中就对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学院 语文教学 思想导向性
前言: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在中国高校的在校生中有近60%都是高职生,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高职学院中的语文教学,是高职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语文学科并不属于专业课,所以一般的高职学院对语文教学的安排都很少,怎样在有限的语文教学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内容,在教学生突出能力培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是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的重要任务,所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在高职学院的教学中有很大作用。下文就针对高职学院语文教学思想导向性的重要性和提高方法做具体的介绍。
一、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的调查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亟待提高。现在的学生许多都喜欢上网,有几乎70%的学生都把课余时间上网当成了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需要书写文章时错别字却是不堪入目,有些毕业生甚至在毕业时都不能独自完成一封求职信。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现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必须承认的是,高职院校录取的生源分数是偏低,其中多数的成绩基础较差,而高职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往往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学院的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课时上就有了明显对比。语文教学的课时非常少,甚至许多都只把语文当做是选修课程,再加上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所以就造成了学生语文功底较差。
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许多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进行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的语文改革其任务虽然艰巨,但是与高中和普通高校而言还是有一定优势和有利条件的,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本身有很强的自主性在教学改革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所以改革阻力较小。其次,高职学院现在正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这些活动的进行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高职院校不像高中教学那样为了高考而实行应试教育,可以采取更多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二、高职学院中语文教学思想导向性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的教育,既要有语又要有文,语文其实也是所有中国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高职学院的语文将课程及时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的思想,所以高职学院的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高职学院的语文课程应该在以前中学课程基础性、工具性教学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审美性、人文性、实用性、思想性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因为作为高职学院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注意读写的教育,而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鉴赏能力、人格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等更高层能力。因为语文主要是以汉字为载体,对于一名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大学生来说,都应该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去培养自己的阅读、欣赏、审美、判断、理解、交流、表达的能力,增强道德认知和语文水平的修养。
但是由于大多是高职学院的学生只是把自己的将来定位在职业技术工人或是高技能劳动者的位置,所以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根本没有必要,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认识,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艰巨,需要首先在思想上改变学生们的认识,再从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提高学生们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高职学院中的语文教育其实更为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具有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目前的高等学院已经开始注重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有一部分已经着手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
三、提高语文教学思想导向性的途径和方法
1、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文学作品
因为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文学作品的支持,而文学作品又离不开对一些作者的了解和评价,对于中国的一些作者和文学作品还比较容易去做出正确评价,尤其是对于一些外国作品来说,学生对于这些的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所以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如何用马列方法正确评价外国作家。外国文学中,有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都曾受到一些马列主义学者的评论,有的是高度赞扬,有的是严厉批评,还有的是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等等。从古希腊神话到近代的托尔斯泰等都曾得到过类似的殊荣。尤其是恩格斯从曾经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赞扬,不仅为我们正确评价这两位作家给予了正确的方向,饿而且在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正确评价古典作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所以学生们要想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对古典作家进行正确评论,就一定要看到他们在历史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他们具有的一些局限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不仅学到外国文学的相关知识,又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事物的方法。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关心人类命运的教育。因为在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都可以认为是思想家,虽说不一定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但是最起码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除了关心祖国前途、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许多都为帮助人们脱离苦难、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倡导自由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他把手中的笔当做是一把匕首来进行革命,他的文章激励了一代代有志青年投入中国革命,他的作品也唤醒了许多沉睡中的中国大众,所以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生动形象的去学习怎样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怎样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鲁迅如此,许多作家都是这样,所以在漫长的文学史和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被广传于世,被人奉为经典。所以,在高职学院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此类的文学作品向学生们灌输正确的思想,让学生们去关注祖国命运,关注人类的命运,通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体现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
3、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对于审美鉴于的重要性,也历来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高职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对嘘声们的审美教育和培养。通过优美的、语言、形象、环境、情感去教育广大学生鉴赏美、追求美,让广大学生养成美好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也让学生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平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欣赏美好,创造美好的未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审美教育:第一,语言美。文学术语一种语言的艺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一种形式的语言展示出来的,也是通过语言吧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没得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的。语言之美,可以通过语言的形象之美、生动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二,理解美。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社会上美的感受和认识,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和形式创造出来的,它的所有的美学价值和意义都包含在文学作品所描绘出的文学形象之中。第三,创造美。艺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认为创造出来的没,就是要寻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去追求那种可以呈现人们心灵方面的深刻而且重要的震中意义的那种情境。结语:高职学院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大多数高职学院的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提高重视和进一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性。参考文献:
[1]松叔成.文学概论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2009 [2]]王自成,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职业技术[J],20010
第二篇:导向性评价
导向性评价
导向性评价——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提升体验
评价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好的导向性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和深化认识的作用。
《示儿》教学片断
师:下面,小朋友们读《示儿》,老师想看看谁读得最好。
(一个学生用低沉的语气抑扬顿挫地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真棒。大家表扬表扬他。
(学生一边鼓掌一边齐声喊‚棒!棒!你真棒!‛第二位学生朗读能力差一点,还有点紧张,读得也没有激情。)
师: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想试试?
(第二位学生低着头坐下后,第三位学生用比较低沉、舒缓的语气读起来。)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大家要向他学习。
(学生齐声呼喊‚向他学习‛。)
这节课,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很高,学习自主性也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只要理智地看看那些漂浮在课堂表面的模糊评价,就会发现它们没有起多少作用——‚真棒‛,学生到底棒在哪里没有指出;‚继续努力‛,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也没有明确;‚真有感情‛,学生的朗读为什么处理得好也没有点出。更为严重的是,原本低沉、悲凉的诗歌意境竟被昂扬的表扬声淹没了,结果把诗歌朗读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表演和评价。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对第一位学生的评价变成‚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难过的‛,能把对第二位学生的评价变成‚如果你读的速度稍微慢一点,语气稍微低沉一点,把课文中描述的情节浮现在脑海里,肯定会读得很棒‛,能把对第三位学生的评价变成‚从你低沉、伤感的语气中我体会到了作者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我相信,不管是朗读的学生还是听读的学生,都会收获朗读此类诗歌的情感体验,并使之巩固下来。
二、诊断性评价——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假如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教师就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有什么话要说吗?你们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因为容易上当。
师:你说得没错。
生:我觉得乌鸦不自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怎么样,还得意极了!(其他同学大笑,教师比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是作了鼓励性评价。)
师: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因为它懂得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愿意给时就要多动脑筋让别人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的想法能联系生活实际,很有创意。你真聪明。
教师的眼睛如果只盯着体验的‚多元‛‚新奇‛和‚独特‛,结果必然是体验‚独特‛‚新奇‛了,课堂也‚民主‛‚开放‛了,而学生的认识却模糊了。教学中,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要通过评价‚照亮‛学生的心灵。其实,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这样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很值得赞赏,但你打算学习课文中的狐狸吗?‛这样的评价既可肯定学生多元思考的优点,又可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体验,并帮助其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激励性评价——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只有富有感染力的评价才会真正产生激励性效果。实践证明,激励性评价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空间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麻雀》教学片断
生(声情并茂):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神‛,而且还读出了‚情‛。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麻雀很勇敢。
生:我听出了老麻雀很伟大,因为它为了拯救小麻雀,面对凶恶的猎狗,明知危险还是要拼一拼。师:你说得很有见地,老师也有同感。
生:我听出了母爱的伟大,因为老麻雀爱小麻雀,所以它才会奋不顾身。
师:母爱的伟大,说得多好啊!这么说,这只老麻雀是‚母亲‛啦?
生:我有不同意见,这只老麻雀可能是小麻雀的长辈。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掉进水沟时就是他叔叔救起来的。
师:你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理解,真是好样的!我支持你的意见。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读。)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句子时,教师用‚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神’,而且还读出了‘情’‛进行赞赏,学生理解比较到位时,教师用‚你很有见地,老师也有同感‛表示认可,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需要点拨时,教师用‚母爱的伟大,说得多好啊!这么说,这只老麻雀是‘母亲’啦‛进行引导……教师这些激励性评价都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奋剂‛。
‚教育是用心点燃心‛,课堂上恰当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能让整个课堂充满阳光,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篇:法律的作用之利益导向性
法律的作用之利益导向性
丁珊
【摘要】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法律从制定到实施必须平衡人们的利益,体现民意,体现社会公正,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才能较好地分配利益,完成对利益的导向,实现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关键词】
法律
利益
民主
权利
我们大家都知道法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一般来说,法的作用就是指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的影响。因此,对于国家或者人类社会来讲法律是非常重要的调整与控制手段。但是,我们也看到对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阶段,法律在国家控制手段中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调整的方式、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很多的不同。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专制的工具,以义务为本位,法律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在我们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作为最基本的控制国家秩序、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起着非常广泛的作用。那么,法律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运行,如何起作用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想从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利益”这个角度来思考法律与利益的关系以及通过法律对利益的导向性而达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一、利益的概念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利益”就其语义来说是指“好处”。对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言,利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利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人们行为的动因。并且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人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些不同的利益关系总是矛盾与统一、冲突与协调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每个经济行为体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按照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我们追求私利的个人行为,在既定的合适法律和制度结构下,会无意中造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结果。按照这种观点,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追求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但是利益的驱动不能不受到约束,因为每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得妨碍他人合法的权益、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法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分配各种利益、协调利益关系和保障、促进利益的实现是要依靠法律来完成的。
二、法律对利益的导向性
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及人类的社会性属性,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和矛盾性两个方面的性质。正因为利益分化、利益冲突,法律作为一种规则才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人类不想在激烈的利益冲突中毁灭,因此需要妥协,而利益的一致性为这种妥协提供了可能,这里已经蕴涵了法律的功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整合协调利益纷争,简单地说,就是“定分止争”。
法律首先要确认和保证一种社会秩序,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将利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系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避免社会在冲突中毁灭。按照法律的特征,法律是以界定权利义务的方式来分配利益,这种利益的分配必须具有正当性根据,符合正义原则的要求。这一精神贯穿于法律的具体运作之中,也就是说,法律从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必须体现正义,才能合理地分配利益,使社会各方利益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可以说,法律是一种对冲突利益予以衡平的艺术。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很容易理解法律对于利益的作用。但在实际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况。如何制定法律才能体现正义?不同的人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法律通过什么样有效的手段或方法对利益进行导向,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法律必须体现社会公正,才能较好地完成对利益的导向。
我们都认识到,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主要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法律体现的意志背后是各种利益。那么法律如何才能平衡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关系,体现社会公正?我们可以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来思考。
1、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意,才能均衡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公正。
人们都希望,自己国家制定的法律应当体现正义的。但是对于“正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正义具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正义的标准具有多样性,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对正义标准进行研究,如凯尔森认为,那些被用作正义标准的规范,是因人而异的、因群体而异的,而且他们彼此也往往是不可调和的。而马克思从更加现实的角度指出了正义标准多样性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义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超阶级的概念,也就是说,正义的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由于利益的差异,也可能持不同的观点。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因此,在现实社会运行中,很多情况下,正义并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那么一个国家的制定法如何大体上体现正义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意,才能均衡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公正。
具体来讲,现代中国法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的执政党——共产党,在了解各种不同利益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及时、完全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利益需求和社会发展状况,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协调各种利益时能够做到公正与合理。此外,代表各种利益的社会主体,还有工会、共青团、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在了解各种利益的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法的制定过程中,他们就一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政协与共产党就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行协商,为立法尽可能地体现民意创造有利条件。还有,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定机关主要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因此人大代表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出的,人民代表可以通过与选民的联系来了解社会各种利益的,代表各种利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达各种利益,均衡各种利益。此外,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听取意见,听取人们的心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了解社会各种利益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也能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来表达其意见、情绪等。
只用通过这些途径,扩大民主,反映民意,协调不同的利益,才能制定出与当今社会相符的,大体体现正义的法律。
2、只有体现民意、体现社会公正的法律,才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才能充分保证法律实施的有效性,获得人们普遍的服从。
法律权威性的建立不能仅依靠法所具有的国家强制力,特别对现代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能得到它的绝大多数人民的自愿遵守和维持,它才具有权威。要做到这一点,法律必须首先取得人民的认可、信赖和尊重。法律权威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法律在实践中争取民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贯穿立法、执法和司法。该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肯定,否则法律权威难以建立。博登海默也说:“一个合理和令人满意的法律制度之所以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遵守,乃是因为它服务于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所尊重、或至少不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敌视或仇恨的情感。”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要获得权威,就必须首先赢得人们的承认、信赖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应,体现民意、均衡不同利益,体现社会公正,才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度,才有可能获得人们普遍的服从。
3、法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均衡人们的利益,完成对利益的导向。
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还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否则,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或成为某些人任意妄为的工具。在法治国家,法律得到严格执行的关键在于官方行动与法律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要求法律的执行者按照法律程序忠于制定法,严格依照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即法律的精神来解释和适用法律。才能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均衡人们的利益,实现法律的作用。只有这样,当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人们才会相信法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恢复、修补被破坏的利益关系,弥补利益主体受到的损失,惩罚违法行为,而实现其正当利益,并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合适的、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按照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完成法律对利益的导向。
(二)法影响着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方向。
法律对利益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法律正是在对利益关系的控制过程中表明其自身的价值,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法的整个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利益进行均衡、选择、取舍,并通过权利和义务对这些不同利益进行权限性、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1、法律可以确认、界定、分配各种利益。
法律规范通过把社会的各种不同利益的条件固定在相应的原则、规范和概念中来确认、界定、分配各种利益,并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化为权利和义务,从而评价、指引并约束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使人们在具体情况下能够明确选择实施相应的具体法律行为,合法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2、法律可以协调利益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利益的发展。
用法律来调整各种利益,就使得社会主体能够依照明确的法律来认识各种利益以及利益关系,并在具体的行为中与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利益协调一致。当社会主体利益发生冲突或矛盾时,人们根据法律规定自觉、自行予以调节,或者通过法定程序解决争端,利益得到协调。
法在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导向。对个人来讲,法律规范能够为个人提供了一种使个人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协调一致的行为方式。同时,对社会与国家而言,法律规范则成为评价个人的具体法律行为是否可以协调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行为导向。这主要表现在: 法可以促使或者阻碍利益的发展方向。法在具备相应的条件下,可以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即法不仅可以对已存在的各种利益加以确认,而且可以促使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所追求的利益得以形成。这具体是说法具有纲领性、超前性、引导性,引导利益关系朝着法律预定方向演变,从而促使新生利益的形成和发展。比如《继承法》中对继承人利益的引导,与传统的利益分配不同,按照现代法律的规定女儿可以主张与儿子同样的继承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利益的引导,使消费者依照明确的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们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法律对人们利益的引导。
3、法有利于保障、促进利益的实现。
由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以及利益调整手段的多样性,并非所有的利益都通过法律得以实现,但是法律有一个其他调整手段所不具备的特征,即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很多利益将无法实现。正是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当人们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保障、促进利益的实现。因而,法律不仅可以充当共同利益的维护者,而且在个体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还能充当个体利益强有力的维护者或保卫者,这也是法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法通过设定权利义务来促进利益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完成对利益的调整,需要有体现正义的法律,以及法律对利益的引导作用。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法律是如何对利益进行引导的?权利义务构成法律对利益进行调整的有效机制,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社会的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
权利是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权利是法律对利益的确认,利益在法律上的表达就是权利。利益只有法律化为权利,才是安全的、可预测的。作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自然要明确利益机制,并通过权利立法表达出来。因此通过法所确认的社会主体的权利,实质上是社会主体一定利益在法律上的体现,尤其在现代社会法律是保障他们利益实现的重要手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在现代国家中,我们知道法律的制定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对利益调整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权利机制,权利以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单化和固定化,并激励人们保障自己的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用法律上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来表示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成为对利益调整的确定的、稳定的有效机制。
那么,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制度当中,利用权利机制对利益进行调整具有那些优点呢?
1、权利机制能够调动社会主体“人”的能动性。
主要依靠禁令的调整(比如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初级的或低级的社会调整机制规范形式,“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对人们行为的任何规范性调整如果只与禁止和义务相联系,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无例外地完全压制一切个人的意志和选择自由,就会侵犯个人的自我决定性,而没有这种自我决定性,就不可能存在把社会有机体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相互作用;„„法只有通过影响参加者的意识、有意志的活动,才能调整社会关系,人们不应该忽视这一事实”。
2、权利机制能调动主体自行调节其相互关系。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与通过权利的法律调节具有默契的关系。甲的权利与乙的权利之间存在一种自我调节,法律通过权利利导机制维护各自大体相等的利益,从而调节其相互关系。
3、权利机制通过法律使社会利益转化为个体权利,从而转化为个体利益,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促使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和统一。
我们知道利益被法律确认后成为权利,其利益主体也就成为权利主体。这对于个体利益很好理解,那么社会利益被法律确认后成为权利,其利益主体是谁呢?我们可以说是“社会”,这样的主体很不明确,不具有法律上的确定性。所以,当社会利益(被法律确认)变成权利之后,其主体要被具体化,如加强环境保护本来是社会公共利益,当法律确认环境权之后,这一权利则由具体的个人、法人或社会群体来行使。
与此同时,如果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法律也难以有效地发挥调整功能。因为权利和义务均具有利导性,义务以其特有的利益约束和强制功能作用于人,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权利和义务两者之间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使法律形成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手段性极强,它对社会的作用非常直接和现实,这使它明显区别于宗教和道德。它去掉诸多伪饰,直指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并在利害关系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法律的强制力是最有说服力的。“服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理性和合理性,而法律的理性和合理性表现:首先,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反映了人们的意志,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意志的利益;其次,在现代国家,法律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来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主体具有能动性,依照法律自行调节其相互关系。法律只有在体现正义的基础上,以权利义务的分配为机制完成对利益的导向性,才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不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主编舒国滢:《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3】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7】[英]詹姆斯:《法律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8】张文显:《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中国法学》, 1994,(6)。【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10】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11】主编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高职语文教学探究
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和目标正朝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然而,不少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高职语文对端正学生思想态度、培养人文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本文站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角度上,对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加以探究,以呼吁对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正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方向不断改进。但是,就在高校教育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刻,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大大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甚至摒弃了语文课的教学活动。这就导致了在校高职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现象,高职教师们应冷静面对,认真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合当前高职教学现状的教育模式。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凸显出一系列的严峻问题: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脱离生活实践以及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高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 1
文课程是一般的公共类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作用不大,过多的投入相当于浪费资源,于是在课时、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甚至教师待遇上与专业课相比,可谓是相差甚远,比如,三四个班级,近百人共同来上一堂语文课,这样教师就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同时,这种“大场面”也给不少学生逃课创造了方便的机会,而教师却很难察觉到;二是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我国的高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大多将重点教学内容放在了工具性和知识性的层面上,这些内容又大多偏向于理论,这就使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以至学生最怕的就是语文写作。比如高职语文教材就过多的强调对中外美文的分析鉴赏,缺少锻炼学生动手写作能力的课程设置。三是教学方法落后,与生活实践结合不紧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思维,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老师是课堂主体”的层面上,丝毫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很多师生只是片面的认为语文具有人文性,而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以后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里根本不受重视。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窘境,这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突破高职语文教学的瓶颈。
二、紧跟改革步伐,改变传统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都有巨大帮助。我们对于高职语文课堂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
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的场面上,这样的课堂严重匮乏生气,教学效果极差。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那种“一支粉笔写满一个黑板”的教学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该起作用了,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例如视频、PPT课件、flash动画、影音播放等更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还能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获得海量的学习信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因为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深刻意境而倍感枯燥、深奥,面对课文只得死记硬背,别无它法。其实,古诗词是非常具有意境的诗歌艺术,在古代它们往往配上旋律,以乐曲的形式由歌妓演唱出来,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如果能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教学资源,例如恰当的引用相关的图画和乐曲,就能让教学活动绘声绘色,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那么必能让人获得满意地教学效果。
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有些急功近利,一味地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而把一些公共基础课大幅删减,比如语文课程,有的学校认为可开可不开;有的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没有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经常出现逃课、开小差等现象,学校对此也没用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丧失。这就可以解释近几年来,有
些学生对我国的基本道德及文化传统了解甚少,在公共、道德领域表现出较差的文化素养的现象。这完全印证了没有人文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备、不健全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树立起人文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自身不只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更是学生行为、思想活动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但是,教师又不能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压力,老师与学生要始终处于大概相同的位置上,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要领导、组织学生学习,又要学会和学生共同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顾及学生的感受。其次,开展弘扬人文精神的活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上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但人文素养却不敢恭维,对我国历史知识、传统道德了解甚少,甚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交流性、趣味性的人文活动。比如让学生利益网络自主进行人文资料、传统故事的搜集和整理,然后互相交流,写成相关的感悟报告或者举办诗歌朗诵活动,提倡学生诵读优美经典的中外诗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诵读诗歌可以净化心灵、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和陶冶情操,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最后,课堂教学方式要讲求人文性。要以语文知识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授课方法上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恰当地选择切入点,将学生渐渐地带入人文精神的世界。教师要善于改进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人文精神的魅力,为学生终身探究人文精神世界打好基础。
四、全面测评,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一直被人们所倡导,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即将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建设的人才,更需要倡导素质教育。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考评结果的形式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考评方式,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考核方式。在这里我比较提倡“面对面”的考评方式,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是一种新型的素质考核方式。比如:论文答辩、口头报告、实验操作等形式。另外,在考核中,教师应秉承“无标准答案”的给分原则,给予学生合理的分数,不能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在答题上,答案的多元化是我们教师的主张,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顺应身心发展。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是一门较为灵活多变的学科,教学模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们要尊重知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大课堂中灵活学习,发展个性,提高人文修养,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第五篇:怎样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内部控制的导向性
怎样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内部控制的导向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文章提出了会计制度设计中贯穿内部控制的“制约控制”观点,并对如何建立有效可控的内控系统进行了探讨。
一个企业单位能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能否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与其内部控制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在当前部分单位的会计造假行为较为严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下,探讨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非常必要。会计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制定的,它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企业的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等都作了规定,由于其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有多种,企业有必要设计一套既符合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又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内部会计制度。而会计制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功能的发挥,因此会计制度设计应当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经营需要、体现内部控制要求为原则,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计算机会计制度,以内部控制作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主线和关键。
一、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后,企业为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发展建立制约关系的产物,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的营运效果、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执行的过程控制制度。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往往涉及到多个管理职能部门,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制度,而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遵循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
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是要涉及到现金和物资,由于现金、物资的流动性大、收支频繁,较容易发生损失浪费和贪污盗窃现象;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如投资方向、资产处置、资金调配等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经济业务决策和执行中的差错和舞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目前国企改制分流中资产处置风险,也具有一定的规避作用。
二、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为主线。因此,企业在会计制度设计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制约控制”功能,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关系,一项经济业务不能完全由一人决断或完成。
(一)贯穿“制约控制”之本
1.分工要合理。把一项经济业务的全部过程分成若干部分或环节,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完成,不得由一人自始至终的包揽,实现恰当的权利分割。
2.岗位间要牵制。内部牵制就是要求经济事项与会计事项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企业内部不同职责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会计工作中的内部牵制就是会计账务与事务分离,保证账钱分管、账物分管,会计人员不能既管账又管物,会计不得兼任出纳。
3.审核检查要严格及时。从原始凭证取得到凭证的制作再到最终的收付款和登记入账,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检查、审核。实现下道会计程序对上一道会计程序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同时要附之必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的审计稽查工作。
4.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职权和经济责任,附之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责、权、利对等、统一。
5.注重成本效益关系。对那些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信息,设计内控制度时要严格细致、系统。但要权衡用于制定和执行控制制度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益关系。对非重要的、其制定和执行控制制度成本高的经济业务可适当简化程序。
(二)建立有效可控的内控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大系统,受到企业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实现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根据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经营管理的目标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从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经济业务程序和手续、建立人员相互制约关系出发,建立完善的多项控制制度,组成一个严密的控制系统。
1.组织机构控制制度。它包括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合理有效的职能分工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当相互监控,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予以授权,每类经济业务的运行必须经过不同部门,检查者不从属于被检者。
2.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集中由一个人办理时容易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这项业务需要制定不相容分离制度。使经济业务的授权职务与执行职务分离、执行职务与记录职务分离、记录职务与审核职务分离、保管财产职务与记录职务分离。
3.授权批准制度。企业应根据各级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岗位职责,确定其批准权限,使每项经济业务都有人把关,防止授权不当或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对于一般日常经济业务,通常作为一般授权,在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于特定的特殊经济业务实行特定授权制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后才能进行。
4.财产安全控制制度。为保护单位的财产物资安全,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控制制度,如限制财产接近制度、定期财务资产清查制度、组织机构控制制度、信息质量控制制度等。只有授权批准的人员才有接近资产的权力,实现资产的安全保护。
5.预算控制制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要根据市场经营预测和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编制详细的各项经济业务预算或计划。企业要通过授权明确预算的执行控制权,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以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保证预算或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6.会计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规范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反映来参与经济活动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进行能动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