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人教版必修1新课教案:第4章 第3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2.认识光化学烟雾等环境保护事件,掌握环境保护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信息处理与科学抽象能力,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的教育。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雨形成和危害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SO2和氮化合物对环境危害的认识和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促进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视频、音频素材、有关酸雨的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导课投影:煤和石油燃烧时的滚滚浓烟:
师: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空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工厂废气的滚滚浓烟中,主要含有哪些有害气体在危害我们的生活呢?
生:粉尘和气体(SO2、CO和氮氧化物等)
师:现在不少地区雨水的pH小于5.6,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我们就称它为酸雨。我国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区之一。
(视频)有关酸雨危害的纪录片
师:由刚才的材料,我们看到了酸雨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危害性很大,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酸雨的发展历史。
(用多媒体展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1.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了“酸雨”一词,直到本世纪40年代,酸雨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1972年6月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每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其中1983年的主题是防治酸雨。
3.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南山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师: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因为其巨大的危害已经被人们日益关注。
(录音资料)酸雨的危害
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它还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酸雨可谓“空中死神”,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猖獗的酸雨严重地威胁着地球。据资料记载,仅在1980年一年内,美国和加拿大就有5万余人成了酸雨的猎物。比利时是西欧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它的环境酸化程度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6倍。在意大利北部,5%的森林死于酸雨。瑞典有15 000个湖泊酸化。挪威有许多马哈鱼生活的河流已被酸雨污染。世界古迹、桥梁受酸雨腐蚀越来越快。号称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智利复活岛上的石雕人像,正面临着解体和倒塌的威胁,美国每年花在修理受损古迹方面的费用超过了50亿美元。闻名世界,代表我国古建筑精华的北京汉白玉石雕,近年来也遭到意想不到的损害,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浮雕花纹,50多年前图案清晰可辨,如今却大多模糊不清,甚至成光板。我国江苏、安徽、湖北、福建、江西、浙江七省的农田曾经受酸雨影响造成经济损失一年达1 380多万元。(图片)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
师:同学们,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酸雨的危害,你能否总结酸雨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共同讨论,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小结投影] 3.酸雨危害
(1)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2)破坏森林、草原和农作物。
(3)土壤酸性增强,湖泊酸化,生态环境受损。(4)破坏建筑物。……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酸雨的危害,也明确了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硫酸型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防止或减少酸雨的形成呢?(学生共同讨论,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视频)有关酸雨形成的纪录片 展示:有关酸雨形成的图片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纪录片和图片中,你能否总结硫酸型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 [归纳小结]酸雨的形成(以硫酸型酸雨形成为例)
师:氮氧化物是如何形成酸雨的呢?(转化成硝酸3NO2+H2O====2HNO3+NO)[板书]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煤和石油中含杂质硫,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讨论)通过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控制酸雨的产生呢?你有哪些防治酸雨的措施呢?
生:酸雨的防治:1.控制酸性物质的排放;2.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等。[阅读]资料卡片
防治酸雨的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2.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保执法,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3.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2)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脱硫效果较好,可以除去烟气中85%~90%的二氧化硫,但是成本较高。
师:如果说酸雨的形成SO2、NO2是元凶的话,那么NO、NO2等氮氧化物在其他方面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视频)日本东京和英国伦敦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师:NO、NO2造成的日本东京和英国伦敦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位列世界十大公害事件,在历史上和今天认识它都有深远意义。由此可见NO、NO2和SO2等一旦污染空气,人类将无法逃避,无处可藏。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人类自己,我们应从方方面面注意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师: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对环境有很大的危害,但同时在工业生产中,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生:(学生讨论总结NO2、SO2在工业中的应用)(投影)
合成硫酸:2SO2+O2 催化剂 加热 SO
3SO3+H2O====H2SO4
合成硝酸: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例题剖析]
(例1)酸雨是因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生成了H2SO4和HNO3的缘故。分析某次雨水的数据如下: c(NH4)=2.0×10-6
mol·L-1 c(Na+)=3×10-6
mol·L-1 c(Cl-)=6×10-6
mol·L-1
2c(SO4)=2.8×10-
5mol·L-1
c(NO3)=2.3×10-5
mol·L-1
则此次降雨雨水的pH接近于〔提示:pH=lgc(H+)〕()A.3
B.4
C.5
D.6
生:本题关键是求出溶液中的H+浓度是多少,这样就可以由pH的定义直接求解了。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应该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根据电荷守恒就能够找到正确答案。
教师精讲:在溶液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应该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根据电荷守恒的原则,2有c(H+)+c(NH4)+c(Na+)=c(Cl-)+c(NO3)+2c(SO4),求出c(H+)=8×10-5 mol·L-1,pH=-lg8×10-5≈4。
师:这是一道以酸雨为背景,考查溶液中电荷守恒的习题。请大家思考应该怎样测定酸雨的pH呢?(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小结]
雨水的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方法:
1.用pH试纸。(把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2.用数字pH计。(浸入待测液即可读数,精度为0.1)
(例2)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SO2,查得一个“将SO2转化为(NH4)2SO4”的资料。摘录于下:“一个典型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体积分数,下同)SO2和10% O2,在673 K时,废气以每小时5 m3的速度通过V2O5催化剂层与NH3(20 dm3·h-1)混合,再喷入水(290 g·h-1),此时气体温度迅速由约673 K下降为473 K,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1)阅读上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按反应式2SO2+O22③为什么要冷却?
④如果某厂每天排放10 000 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把SO2回收为(NH4)2SO4,估计每月(30天)需多少吨氨?可得多少吨硫酸铵?(注:废气体积按标准状况计)(2)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方案。
①某工业废气中含0.4% SO2和0.5% O2,你看该怎样利用上述资料? ②如果某工厂没有氨,只有生石灰,你看又该怎样利用上述资料?(学生讨论这种密切联系工业型习题的解法,关键是关系式的应用)
师:本题以工业废气的处理为主题,涉及了提高原料转化率、铵盐的热稳定性、钙基固硫等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有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合理方案的能力。
生:(1)①增大氧气的投料量可大大提高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②每小时5 m3中SO2的量为5 m3×103 dm3·m-3×0.2%=10 dm3,每小时通入NH3的量为20 dm3,故SO3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③因铵盐受热易分解,适当冷却有利于(NH4)2SO4的生成。④每月排放废气中的SO2的质量为: 30 d×10 000 m3·d1×103L·m3×0.2%×-- SO3,S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资料中为什么用1∶50?
②计算混合气体中SO3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
1-
×64 g· mol1=1.71×106 g=1.71 t。122.4Lmol设1.71 t SO2完全转化得SO3的质量为x,SO~
SO3
1.71 t
x
x≈2.14 t
设又需NH3的质量为y,生成(NH4)2SO4的质量为z,SO
3+ 2NH3+H2O====(NH4)2SO4 80
2.14 t
y
z 求得y≈0.91 t
z≈3.53 t
(2)①因含O2量不够,SO2转化不完全,可先往废气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以提高O2含量。②可用生石灰代替NH3,它与SO3作用生成CaSO4。
教师精讲:本题从酸雨产生的源头探讨了变废为宝的措施,既考查学生对关系式法解决化学计算的能力,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排除酸雨产生的污染源的新思路。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形成。[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SO2和氮化合物对环境危害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促进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板书设计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
例1: 2.酸雨的形成:
3NO2+H2O====2HNO3+NO 2SO2+O2====2SO例2: SO3+H2O====H2SO4 2SO2+2H2O+O22H2SO例3:
3.NO2、SO2在工业中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
1.请查找资料,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具体措施,并结合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分析。2.根据所学知识,你知道采取什么办法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治理已酸化的湖泊和土壤。(2)保护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
3.调查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分析当地空气污染成因,练习测定雨水的pH。随堂练习
1.下列气体溶解于水,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SO2溶解于水
B.NO2溶解于水
C.CO2溶解于水
D.Cl2溶解于水 答案:AC 2.将SO2气体缓缓通入下列各溶液中,随着SO2的通入,而溶液的酸性先变弱后变强的是()A.溴水
B.氢硫酸
C.氢氧化钠
D.亚硫酸 答案:B 3.下列所述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
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排放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环保部门每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以污染物浓度为标准确定空气质量的信息。这些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 C.三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
D.稀有气体、氮氧化物、悬浮颗粒 答案:A 5.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和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其中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载体 答案:C 6.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答案:D 7.(1)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少量次氯酸钠溶液,立即会看到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碘和淀粉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溶液,发现蓝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比(1)和(2)实验所得的结果,将I2、ClO、SO4按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淀粉溶液变蓝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I2,可由题目提供的反应物及产物中是否有I2,推断出反应的方
2程式。进一步来确定I2、ClO、SO4氧化性强弱。-答案:(1)I被氧化成I2遇淀粉变蓝
2I+ClO+H2O====I2+Cl+2OH
22(2)I2被SO3还原成I
I2+SO3+H2O====SO4+2H+2I
(3)ClO>I2>SO4 -
+
-
------
228.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请看下例:某地一池塘,原来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后来由于化工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池塘中,使其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池塘这种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检测,污水含有0.012 mol·L-1的游离溴,可用亚硫酸钠除去污水中的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处理这种污水5 L,至少需要加入0.05 mol·L-1的亚硫酸钠溶液____________L,才能将溴全部除去。(5)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破坏了生态平衡
(2)池塘里的水被化工厂的污水污染(3)Na2SO3+Br2+H2O====Na2SO4+2HBr(4)1.2(5)将污水处理成无污染的水质才能排放习题详解 1.答案:CaCO3CaO+CO2↑
CaO+SO2====CaSO
32CaSO3+O2====2CaSO4
2.答案:(1)发动机点火时产生电火花,使空气中的N2与O2反应生成NO。N2+O2(2)2NO+2CO====2CO2+N2(3)①② 3.答案:A
2NO 点拨:NO、NO2、SO2等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而N2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污染空气。4.答案:C 点拨:因为NO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5.答案:C 点拨:SO2漂白原理是SO2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属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D漂白原理相同,都是它们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而漂白,属化学变化;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使红墨水褪色而非化学变化。6.答案:D 点拨:m(NO)3.2g×2=×2 1146gmol64gmolm(NO2)=2.3 g 7.答案:D 点拨:NO2与H2O反应的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所以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8.答案:C 9.答案:(1)2SO2+O2
2SO3
(2)Cl2+2NaOH====NaCl+NaClO+H2O(3)3NO2+H2O====2HNO3+NO 点拨:由题意知X是SO2,Y是Cl2,Z是NO2。10.答案:根据方程式可知: S
~
SO2 32 g
g 100 t×0.64%
m(SO2)m(SO2)=1.28 t 1.28t106gt1V(SO2)=×22.4 L·mol-1=4.48×105 L 164gmolS
~
SO2
~
H2SO4 32 g
g 100 t×0.64%×360
m×98% m=72 t(1)1.28 t(2)4.48×105 L(3)72 t 11.略
第二篇: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2页练习七。【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方法。【重点难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会了分类与整理,今天让我们来对这个课时进行针对性练习。
【新课讲授】
完成课本P31页练习七的第六题。师:同学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呀? 让学生自说自话,发表完意见后
师: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哪些?那你们喜欢那个动物呢?
生:猫!
师:好,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喜欢猫的有多少人? 生:6个人。
然后知道学生把喜欢其他小动物的人数数出来。师:看着这些数字大家发现了什么吗? 生:喜欢大熊猫的人数最多。生:喜欢猫和猴的人数一样多。生:喜欢小乌龟的人数最少。
老师指引学生从所看到的图中得出结论,并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在学习中 1 的主人翁地位。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的第4题。
第(1)题是按指定标准分类,第(2)题是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两组,也可以按颜色分两类。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七的第5题。
可以按天上飞的和地上走的分两类,也可以按2只脚和4只脚分两类,还可以按大小分两类。【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请与同学讨论。【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到68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不进位的计算方式。【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复习导入】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加法运算,今天我们来练习巩固一下。【练习讲授】
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10题。
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小小邮递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将邮件正确快速地送达。我这里有一些邮件,大家随机拿,然后将其送到指定的邮件里,每组还要有个检察员把关,大家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好,开始吧!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办法。【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1)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上下对应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此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混合练习。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观察图,说说自己得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4.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此题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相应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对比出现,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5.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改正。
(2)说说每道题计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6.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五的第7题。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2)交流、汇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答案:
1.39 45 28 28 75 72 73 91 2.94 97 36 78 88 87 75 76 3.20+23=43(人)4.13 14 10 17 33 44 60 87 5.×
23+8=31 ×
67+2=69 ×
5+47=52 √
6.25+8=33(只)【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请与同学交流。【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活泼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案的准备过程中记得准备大量游戏环节,这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第四篇: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第1课时)
河曲中学预习案(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501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自学】
[情景导入]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导学]阅读教材第48—51页,思考:
1、为什么说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3、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作者的职责
材料: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 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问题1:文艺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也就是要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怎祥的?
问题2:结合材料回答,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探究点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材料:据《华南新闻》报道:全球同步发行的“哈利•波特” 系列童书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英文原版书,在上海销售状况被媒体称为“火爆”。售书速度之快被
第 1 页
(共 2 页)河曲中学预习案(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501 当地媒体比喻成“像发牌一样”。有文章指出,现在,无论从品种、数量、销售量和受读者欢迎程度上,外版囷书 都轻而易举地击敗了本土读物。如此评价,虽有些夸大,但外版图书的巨大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土版读物缺少釗新意识。传统文 化需要跟上时代步伐,需要创新,《宝莲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的热播便是一个证明。
问题1:文化为什么需要创新?
问题2:你是怎样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反思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1.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展览会,以“低碳场馆与运营创新”为主题。其主题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C.科技进步是_动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并对政治有重大影响 2.近年来,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动机。有人 说:“创意来扃创作者的灵感,因此文化创作者是发展创 意产业的主体。”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播,红楼文化再一次流行开来。多年的红学研究已经证实,《红楼梦》所描写的场景基本就是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及家庭状况的真实再现。这告诉我们 A.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4.每年4月10日江苏省无锡市都要举办吴文化节。举办方认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 促进吴地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B.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C.文化创新能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隆 重举行。本届大运会的理念是“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意味着深圳大运会不是简单重复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模式,而是展现经疥特区全新的 创意与智慧。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是由于 ①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塞础和主体
③文化创新能够繁荣民族文化 ④文化创新是永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徽州建筑有一个特殊构造——“商”之门,最上面一点是个元宝,代表效益,下面两个门框由人进出,代表商字中 间的“人”“ 口 ”二字,体规了“人本”思想。这种建筑文化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了
A.建筑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D.满足人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问题反馈]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第 2 页
(共 2 页)
第五篇: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3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节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第1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自转(要多画图)1.地球自转运动轴心——地轴
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 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 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 方向旋转。3.周期:(注意差别)(1)恒星日,自转360º,用时,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用时,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
(2)线速度: 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公转(要多画图).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右图)(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
有(1月初)和远日点()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时间为,是真正周期
(2),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
图4-3 度,北半球夏半年为 天,冬半年为 天。(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②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②点出发到②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②点时的运动线速度小于④点
第2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假定地球不自转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吗? 答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 现象。(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 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下图。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夹角是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2.地方时、区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个,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下图。
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如右图)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水的运动都有影响。
[经典例题4]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沙坝将与南岸相连。B.南岸受冲刷严重,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图中南岸可叫左岸。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图中北岸可叫右岸。
图4-12
第3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 与公转 的 之间的夹角,目前度数是。如右图。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经典例题5] 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此日在()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二、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 和 的变化来描述。
2.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内容)
(1)昼夜长短的判读(以读图、画图的方法来掌握)
(2)昼夜长短变化的时空规律总结(看图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②季节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经典例题6]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该地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15°E D. 110°E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等于
②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时(当地正午)太阳最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 次。(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说明:“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①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②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关系如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4.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②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我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5、五带的划分
[能力训练] 1.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南北纬3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
2004年12月2 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2~3题。2.该地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3.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4.2°N,73.5°E),当地的区时约为()
A.6时
C.12时
读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据图回答4~6题。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 B.② C.③ D.④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当黄赤交角变为23°56′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为()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与现在相同
7.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南半球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北半球 D 右左左右
左右右左 B.9时 D.15时
某地有一幢楼 , 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 , 据此回答 8~9题。8.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26’
B.6624’
C.909.该地的纬度是()
A.2326′
10.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图中A~H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 和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在甲图中地球 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所示的情况相符。
(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00
0
0
D .45
0
B.2134′
0
C.2526′ D.6826′S
00(4)地球从甲图中C位置公转到G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5)地球从甲图中A位置公转到E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
11.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l)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 的 线上,乙地日出时刻 是 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 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过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有下列地点中的()
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
[经典例题1]【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答案】C [经典例题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经典例题3]【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 [经典例题4]【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答案】B [经典例题5]【解析】此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日,此图背面为昼半球,太阳在图的里面(垂直于卷面)。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并想一想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答案】C [经典例题6]【解析】第①题由日出日落时间求出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日出地方时为(12—10/2=7)7点日出,当7点时,北京时间为6:40,则该地在120°E以东,比北京时间早20分钟,每4分钟1°,共5°,则该地的经度为125°E。【答案】B
1.A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度/小时,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是错误的。南北纬度6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选项C是错误的。
2.D 3.A 本题先算出两地相距的实地距离,再按时区推算当地区时。4.A 5.B 6.C 7.D 8.D 据题意画右图示意图, 借助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求正午太阳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楼高 h 与影长 S 相等 , α =45,即太阳高度角等于 45。09.D 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H=90°—纬度差
10.(1)A B H(2)E A(3)A(4)由C→E由昼夜平分变为白昼最短;由E→G由白昼最短变为昼夜平分(5)不断减小,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6)春
11.(1)夏至日 23°26′N 180°
(2)晨线 4(3)8 24(4)B(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