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_1592
【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保险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又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以及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保险学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流程是“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对传统《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保险学》教材一些内容滞后于保险业发展的不足。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险学》是一门研究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学科,实务性极强,无论是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讲授《保险学》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保险的种类繁多,内容、特点各异,但在授课过程中,各险种讲述的框架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授课一味的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方式,则很难活跃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则是把案例带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复杂且难以理解,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提出方案,处理问题。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精心挑选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设计和安排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确定教学目标,结合每一章节的内容和知识要点选择或自行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清楚地知道通过本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精选教学案例。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的内容要为案例教学目的服务。因此,应基于教学目的来搜集和整理案例材料,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理论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等原则。典型性是指案例的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揭示保险概念、理论和原理;理论性是指应选择那些蕴含保险理论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提问、讨论、归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及时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保险改革发展的实际,反映保险市场的新动向,紧跟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多样性是指要求案例尽量涉及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网络上最新的案例挑选进课堂,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小资料、小知识及课后练习题,甚至可以深入保险部门收集案例或者是依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案例。(2)选择的案例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且比正面案例更能反映出保险学原理,所以一些教师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会通过一些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本来起步就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有误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再讲解反面案例,会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正、反面案例相结合。
3.正确设计教学环节。(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将问题引向深化。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分析,讲述个人观点;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最后,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把讨论引导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提问时要做到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点评总结。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总结、点评阶段。在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及时归纳同学们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把各组讨论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特别是要对每一种意见进行中肯的点评,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与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通过讨论之后得出总结,使学生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保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二)学生应做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把关于这个案例的真实论点与教师探讨,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使用案例法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然后仔细阅读案例,认真思考:该案例与课程理论的哪一部分相联系,课程理论框架都讲述了哪些根本性问题,最后,再根据保险法的要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使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脱离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尽管优势明显,但仍要以相关理论及知识作基石。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开展案例教学仍须坚持“理论—实践—理论”的思维方式,坚持“授课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另外,案例教学法也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如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等实际操作等。
1.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2.要与多媒体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合理使用教具。比如在讲到保险合同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等单证,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白保险合同的格式、作用等相关知识。
4.要开辟第二课堂。案例教学要尽可能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让学生亲身体验保险实务,增进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周密策划,精选案例,对整个教学过程做细致而周密的设计,其内容必须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更要充当好“总评者”的角色,即要指导案例讨论的过程,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要把握全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
基于案例教学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很难有“正确”的答案,所以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而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评,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改善思维方式,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一个肯定的观点或解决方法,让学生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放弃其在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因此,教师在案例讨论之后,应当做一个慎重的总评者,而不是讨论结果的仲裁者。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中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2]马淳正.案例教学法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3]袁易阳,景思江.浅析保险案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4]滕文燕.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5]李升朝.案例教学法再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6).=====本文结束=====TXT&DOC=====2010/10=====
第二篇:案例教学法在旅游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文就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旅游类课程中的应用,论述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等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学生;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的实质应该看成是一种全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新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并发现新的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其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在中职学校旅游类的相关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以讲授为主、偏理论性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案例教学,如《旅游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
一、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优势:
1、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讲授课上,我们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集中一小会儿。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变换了教学形式,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2、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点。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有时是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又不明白了。而案例教学旨在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归纳和获得新的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
3、方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要点的记忆。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和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记住此知识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
4、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只有学生自己清楚,而且学到的都不是活学活用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教师还要根据每组学生的不同理解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学生也能及时地从教师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
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中。
5、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以后步入社会作铺垫的,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采用案例教学,用真实的案例作引导,学生就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这就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导致“学生学了很多东西,但就是不会用”的现象。
二、旅游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实践和应用
在旅游类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有效地缓解了学生接触实践少的矛盾。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懂得了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把知识原理应用到实践上。通过案例教学所学到的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案例的介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根据授课内容收集的,选用时要因“ 课”而异,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案例。选用的案例要紧扣我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反映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并突出实用性。在选择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和适用性。
2、课堂案例讨论的组织工作。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与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的作用一样重要,在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做好讨论后的总结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观察、沟通和决策能力,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使学生的课堂讨论得以有序进行。案例的讨论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讨论前的准备。(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
(4)、案例讨论的总结归纳。
3、小组结论展示。
这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结果或成果展示。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组上经过讨论并归纳、总结后得出的结论,用绘制海报的方式,每组绘制一张海报张贴在班级的张贴栏,供全班同学浏览,用作全班的交流。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热情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一)、实例应用:
1、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案例。
根据(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的教学内容,选取了一个能反映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的典型案例,案例虽小,但非常恰当。
案例:杭州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世纪之初,杭州市政府郑重向世人承诺,还原真正属于人民的西湖,再现“一湖映三塔,三堤凌碧波”的全景。2002年雷锋塔重建,西湖南线整修环湖景区全部贯通;2003年杨公堤恢复,重现300年前的西湖全景,环湖所有公园景点免费开放;2004年,西湖又添北山街15个新景点;2005年西溪湿地对游客开放,西湖景区每年有新意,请结合(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相关内容,分析此案例,并归纳出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
2、课堂案例讨论的组织工作。(1)、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先把教学案例发给学生,确定并列举出本节案例分析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然后阅读和查找课本上与案例有关的资料并做好充分准备,2
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2)、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组,便可进入小组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解决对策的机会。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补充。在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做一些简单笔记,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有争议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3)、全班讨论。
首先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然后进行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讨论的重要问题。全班交流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4)、案例讨论的总结归纳。
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认真倾听,做好问题的摘录;在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几次阶段性小结或点评是很有效的教学办法。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对案例讨论的重点重申一下,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也可以对学生在讨论中不够深入的问题或遗漏的重点指出来,并结合案例中的任务、环境、事件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如: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3、小组结论展示。
学生绘制海报并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堂良好的案例教学课应配合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平时考核成绩挂钩。案例分析的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课后的总结。这就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案例分析的情况、如实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学生在充分讨论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本次课的作业。
通过在中职学校旅游类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值得在中职学校旅游类课程(理论讲授课)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锋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二版;
2、《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 张民杰著
九州出版社
2006年10月出版;
3、《学习论》
施良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出版;
第三篇:“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 在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文化问题上已达成基本共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文化。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
虽然明确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大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文化内容多依附于语言教学之中,没有必要,也很难从语言教学中剥离出来。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有必要开设文化专题课了,而过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也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首先,从教师教学的难易度来分析,文化因素小像语言点那样容易讲清楚。其次,从学生接受度来分析,学生而对的是完全小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文化,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专题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文化专题与提高语言技能巧妙融介,希望以此来开拓、丰富中高级阶段文化专题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方法。
二、概念梳理: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众多学者如Lawrence, Lang,Kowalski,Shulman等纷纷著书立
说讨论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f21它除了可以用来传授资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3]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4]哈佛工商学院也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而国内的《教育大辞典》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而在教育学中,人们又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的应试教育使用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敌人的考试方法。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教材+黑板+粉笔)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也不再拥有惟一的信息话语主导权,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阶段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实践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真实的案例素材,学生需要进入案例所叙述的真实情境中去体味、感悟,进而让学生进行仿真的实践操作。因此有人曾简明地概括案例教学的特征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与中高级文化课的要求小谋而介。从某种程度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课并小是单纯的输入性活动,而应是一种师生基于实际情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讨。从这个角度分析,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与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要求是相吻介的。
2.从互动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奉献并获得。因此,案例教学提倡“四个自由开放”,即自由设疑开放、自由思维开放、自由讨论开放、自由选择开放。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在案例讨阶段,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平等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案例”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非常适介于针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文化专题课。因为本课程针对的是处于异文化圈的留学生,文化课的目的并小是简单的单项灌输,而是在与其本国文化的对比讨论中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来说,案例教学法所营造的平等、互动的讨论氛围,正可以为文化专题课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从适用对象来分析
分析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强调在交流中学习,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如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初级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案例小能较好地理解,那么也就无从讨论,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于初级阶段有所提高,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优势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讨论为基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角色,使之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只是文化课程的学习者。
(三)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可以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并进。
五、案例教学法现存的弊病及其发展方向
尽管案例教学法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具备了诸多优点。但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彻底贯彻的难点。有下几个方面
在教师中有些人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案例为媒介,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把案例看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和补充,将其本质看作是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自然就不能从案例中发现一般性的假说,更谈不上对假说的实证分析,这样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此外,案例教学加重教学者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目前,适用于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限,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一大挑战。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 引领能力,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案例教学过分侧重于分析案例,学生主要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准备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人困境。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事先做出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影响其教学的主题。而且,案例教学课堂对班级人数也要有所考虑,人数过多不利于案例讨论。可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人数较多是普遍现象。所以说案例教学法的成效可能因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班级人数而异,中等程度以下的学习者不十分适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教学。
综合上述分析,从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史,人们给予的各有侧重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该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实践。我们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要旨,另一方面也要明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更要为如何解决目前能够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缺乏,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足,考评学生困难等问题找到解决办法。21世纪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之所以有一定的空间能在教学中运用,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必须经过学习者的主动接受,积极反思内化而得。
第四篇: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应用
【摘 要】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中学习课程基本原理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提高学生兴趣,加强课堂效果,促进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从案例(感性认识)入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3)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时,要从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再用得出的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法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4)体现“三贴”原则。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职业,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1.教师选择、展示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并尽可能清晰、简明地向学生展示案例。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目的性、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1)案例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大纲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职 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信、行统一”。(2)案例要真实准确。选择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强,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3)案例要有针对性。选择的案例要适合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和所学专业实际,选择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案例要有时效性。陈旧的案例会打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相反,新鲜生动的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这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材料,然后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就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参与式互动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所选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分析、应变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的交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坦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允许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讨论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和讨论提纲。同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最终达到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理解。
4.教师总结、点评案例
案例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做出归纳和总结,客观地评价不同的观点,着重说明争论的焦点,提出自己的分析解释。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做中肯回答的基础上的升华。为此,教师要观点明确、清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方能给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1.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参与者和接受者,突出的转变是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要强
案例教学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德育教师广泛地涉猎哲学、社会学、青年学、伦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需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分析有力、论证充分,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在交流讨论的环节中,教师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避免学生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既要表现出果断和坚持原则,又能巧妙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尴尬局面,随时注意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观点和立场上,保证教学有序、顺畅和高效的进行。
3.坚持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德育课的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
四、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的诱导作用
经典的案例教学,具有诱导的作用,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心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例如教学《经济常识》 “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知识时,我选择了时装专卖店的案例,我市近几年来时装专卖店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多,经营的都是名牌时装,当你们走进专卖店也一定十分渴望自己能拥有它,穿上它。是企求营业员无偿奉送?还是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用什么样的正当方法去获取呢?学生们自然而然会说:用钱去买。“钱”又是怎么样来的?我们现在手中的钱(指纸币)为什么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名牌时装、鞋子、电冰箱、电脑等产品?钱为何会如此神通广大,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关联吗?想要了解和掌 3 握其中的奥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课内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有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调动起来,急着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样产生的,什么是货币等知识,直到点出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与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2.案例教学法的激励作用
实用的案例教学起着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例如教学《哲学常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知识时,我采用“祖国统一”为案例,让学生看了一个四分钟的资料短片后围绕“祖国统一”话题自由发问。学生提出了“统一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为什么要急于解决台湾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台湾会不会真的独立?”等问题,经过认真思索,大家积极讨论、争相发言,课堂学习气氛高涨活跃,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的方法论要求。
3.案例教学法的协调作用
恰当的案例教学,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氛围。哲学课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同时也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往往是怀着十分紧张的心理进入学习的,加上哲学课自身的特点,学生是不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因此,应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师生情感交流方面的协调作用,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气氛。如教学《哲学常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笔者这样导入:“在哲学史上,关于‘什么是意识’,说法无奇不有。①意识是神所赋予人类的,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直接创造的。②意识是人的头脑里自生的,如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③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④意识是一切物体固有的特性。究竟什么是意识?上述说法正确与否?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课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样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起着教学协调的作用,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五、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是德育内化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促使德育课教学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后进学生,本身就存在不喜欢听课、对学习没有 4 兴趣的问题,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提高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种很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从思想高度赞同、从实际行动践行,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有效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现代社会人。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第五篇:探析案例教学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案例教学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保险学课程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案例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保险学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生动性、时效性和导向性。从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讨论、教学总结这一系列重要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 保险学 运用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保险学》是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保险学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内容,其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比较繁杂,而且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课程。虽然保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保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能够将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如何在众多的原因中判定近因在理论上是非常枯燥的实务问题。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再比如,讲人身保险的有关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涉工程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gclwfabiao/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比如人身意外伤害险案例、健康保险案例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师生的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另外,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订更为细致的授课方案和计划。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思考和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讲解保险学基本原理或内容时,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保险学教学中应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保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1.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术语、原理或内容紧密相关,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案例应当直接与之相联系,并能让学生区分“保险利益和“保险金”这两个概念。案例的针对性还表现在案例应当直接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相联系,而不宜涉及过多的知识点,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2.案例应当具有代表性。案例应当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或者对于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存有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现实当中的类似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
3.案例应当具有生动性。案例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案例,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比如,在讲解人身保险时,可选择与大学生人身风险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身保险的各个种类;再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分别从自身和保险公司两种角度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