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改革初探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改革初探
文昌中学 李爱芹
摘要:体育文化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体育文化又是海南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石,将海南的现代体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黎族体育文化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体系,既丰富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海南体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发展,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旅游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学教学;体育文化;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Hainan Island, Educational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Culture
Abstract: Physical Culture i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of Haina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high school sports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Hainan, the Hainan mod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unique culture of Li into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system not onl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promote sports culture in the young people of Hainan i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HainanIsland,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Keywords: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HainanIsland;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sports culture;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依托海南省丰富的热带旅游资源,把海南省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其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高尔夫球赛等一大批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不断落户海南,将海南纳入到国际大体育文化之中。与此同时,海南本土的体育旅游资源——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旅游也成为海南旅游的亮点,竹竿舞等体育项目的开展,既丰富了海南的旅游资源,也传承和发展了海南本土的体育文化,对海南旅游国际化的同时保持一份独特的民族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虽然海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但在海南中学体育教学中却鲜见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与海南本土体育文化的教学,可谓是海南中学体育教学的一大缺失。所以,研究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不但有利于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加深海南青少年对国际体育文化和海南本土体育文化的了解,对于海南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海南体育文化 1.1 海南现代体育文化
高尔夫球赛和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海南的两大现代体育项目,是海南体育文化的中流砥柱,是海南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的核心。近年来,这两大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兼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范晓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目前经我们清点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为18个,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量。”海南高尔夫球场协会会长、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会总经理刘炳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加入我们球场协会的有23家,还有一些正在建设或者已经试营业的,加起来一共约有26家。”1高尔夫球文化已成为海南接触世界的一扇窗户。
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自2006年举办以来,时至今日共举办了5个年头,经过3年的努力,首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06年为洲际2.2级赛事,而在2009年就升级为亚洲顶级(洲际2.0级)赛事,参赛人员遍布世界各地。通过自行车赛,海南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海岛的风土人情吸引了世界人的眼球,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宣传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除高尔夫球和自行车赛以外,海南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沙滩排球、乒乓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体育比赛,这些比赛都是现代海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海南本土体育文化
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 “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为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指明了发展方向。2
黎族文化是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最典型代表。黎族不仅是海南省唯一真正的原住民,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个只分布在海南的少数民族。黎族分杞、哈、润、赛和美孚五个方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乐东、琼中和保亭民族苗族自治县。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竹竿舞,亦称“打柴”或“跳柴”,是海南最具原生态特色的体育模式,流行于整个黎族地区。在一块空地上,相距2m多平行摆放两根直径10~15cm长4~5m的圆木,上面横架至少8根约3m的竹竿。击竿者在竹竿两端相向跪立,每人双手各执竹竿顶端,不停地有节奏、有规律的上下、左右分合碰击,舞者在一张一合竹竿之间跳跃,可以做出各种姿势。跳竹竿是一种锻炼人的灵巧、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的重要体育运动,也是男女老少喜爱的民间活动。竹竿舞简单易学,其动作多为行进间的舞蹈,加之舞蹈动作纯朴,生活气息浓厚,对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其规则灵活,可以自由发挥;,无拘无束,任意取舍,参与性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要求不高,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充分显示出它的经济实用性和天然的优势,这种模式也凸显海南特色和黎族原生态气息。
类似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串藤圈、托物竞渡、爬杆过树、赶狗归坡、拔藤、攀藤摘花、顶牛、拉乌龟等都象竹杆舞一样,具有很强的黎族民族特色,都是海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现状与展望 2.1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现状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同我国大部地区的体育教学一样,都是以主流的社会体育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球类、操类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并且这些项目的体育教学都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内容较少。以海南文昌中学为例,该校体育教学以模块形式开展,主要教学内容仍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结合海南实际的民族特色内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上课内容为主,特别是排球运动在该开展情况较好,学校排球队也多次在国家和世界大赛中夺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排球文化为代表,多种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虽然海南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文化教学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但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国际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和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却在学校中鲜见,各级学校的师生基本上处于“听过、看过,但没玩过”的状态。在对海南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中,参与率仅为18%。5-25岁的人群除了竹竿舞以外,几乎不知道别的海南传统体育项目。3师生家长虽然没有玩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对这些项目却有着极大的兴趣,最近对海南10所中学的学生、教师、领导、家长对黎族竹竿舞的喜欢程度进行调查显示,非常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67.53%,教师占64.56%,领导占80.30%,家长占70.94%。说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4
国内也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功的案例:广西民族大学把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抛绣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纳入学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以在校体育教师为主导,组织师生参与学习各项传统体育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日常文体生活,使学生在学习公共知识的基础上,也了解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引起师生共鸣,极大的促进了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展望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应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接轨,在体育文化教学上既要保持民主族的独立性,又要适当发展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达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交流的目的。
海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影响大的体育内容,各级中学可以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单位组织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一些民族体育器材也可通过学习自我开发、制作,运用到中学体育文化教学过程中,对于丰富海南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活跃师生课余体育生活,增强海南师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场地和器材的花费较大,各级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但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一部分,假如学校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购置简易器材,并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了解国际旅游岛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 与建议
3.1 政策导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中学师生的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意识。
3.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中,提高师生参与度,扩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3.3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举办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文化培训学习班,适时组织教师参加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拓宽教师体育项目执教范围,提高教师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度,增强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执教能力。3.4 开创新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现代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共同开展,如开展高尔夫球的简单教学,条件不足的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海南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海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学习,可以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了解海南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今后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既与世界接轨,又保持海南的民族特色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finance.qq.com/a/20100326/000559.htm
[2][3]张琨.海南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9(48):145-146
[4]林明祥.黎族竹竿舞引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5(3):313-315
[5]詹贤武.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本土文化元素的张扬[J].新东方,2010(1):18-20
[6]田建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以黎族竹杆舞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0-132
[7]蔡仁杰.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6(2):252-254
第二篇: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要先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海南历史悠久,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依据优势充分凸显文化的“亮点”,着重从国际化的高度出发,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共荣、突出海南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格局。以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溶入世界文化精华为一体,立足海南、纵观中国、面向世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色,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天涯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一、旅游文化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竞争,说到底是特色的博弈,特色文化的博弈。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移动的本地特征,是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正是在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经过长期积淀起来的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以及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最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链条自动地向这个区域集中发展。
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
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
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三、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精神内核。
第三篇: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农产品现状及对策分析.
INDUSTRIAL ECONOMY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农产品现状及对策分析 ■ 郭文琦 张雪佳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10-171-02 摘要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是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黄金场所。目前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力争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本文在分析海南农产品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海南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南 农产品 现状 对策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的出台,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际战略。指出,海南省应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一、海南农产品现状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度,降雨量1500-2300毫米,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黄金场所。农业人口5 21万人,占总人口的61%。全省热带土地面积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管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海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洋渔业基地。
(一海南农产品生产现状
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2009年,海南农业产值高达461.9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8%。经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海南农业已形成了水产品、畜禽产品、瓜菜、热
带作物、热带水果和粮食六大类主要农产品。这六大类农产品是海南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表1列出了近几年来海南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具体情况。
表1 2005-2009海南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单位:万吨水产品畜禽产品瓜菜热带作物热带水果粮食2005 150 66.74 363.39 34.32 162.53153 2006 166 70.92 400.39 35.37 187.85186 2007 183 76.28 414.65 40.71 221.76177.50 2008 149.03 64.26 456.54 43.09 247.87183.47 2009 157.7 69.24 492.46 47.44 267.95187.60资料来源:2005-2009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1可以看出,多数海南农产品产量是不断增长的。其中,热带水果、瓜菜、热带作物的增长趋势最为显著。生产总量的不断增长,为海南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保障。
(二海南农产品加工现状
目前,海南的农产品加工业涵盖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12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据统计,海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 0家,产值253亿元。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已形成了以果蔬、水产、畜禽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产业格局。
(三海南农产品出口现状
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农产品出口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据海关部门统计,2008年,海南农产品出口4.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9.8%,比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快30个百分点。海南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也提高到24.2%,但其比重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1%,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显现和发挥出来。
海南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粮食、油料、瓜菜、水果、热带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等。在出口的农产品中,水产品所占比重最大。2008年,海南水产品出口10.8万吨,价值4.1亿美元,占全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91.1%。其中,经过加工的罗非鱼出
口2亿美元,占水产品出口值的48.8 %;小虾及对虾9517万美元,占水产品出口值的23.2%。
美国、日本、欧盟是海南农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200 8年,海南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分别出口农产品1.3亿美元、6614万美元、5372万美元,占海南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8.9%、14.7%、11.9%。
二、海南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产品出口比重低,竞争力弱
农产品出口额是反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08年海南农产品出口4.5亿美元,仅占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1%,约占海南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这与海南省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不过这也说明海南农产品出口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二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技术支撑
首先,海南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除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和香蕉已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工-储运-外销产业链外,其它多数农产品还处于传统的生产阶段,造成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难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其次,农产品加工需要研究科学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工程,对技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海南农产品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匮乏使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三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困难
海南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
171 2010 10
INDUSTRIAL ECONOMY 标准化意识不强。海南多数群众及农产品企业对标准化建设认识不足,易受利益驱动。二是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海南现有农产品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培育高标准、规模化经营的品牌产品。三是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海南多数企业处于追求产量阶段,农产品出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遭遇的“技术壁垒”日趋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四缺乏有实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海南多数农产品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缺少外向型龙头企业,一方面难以组织大规模地针对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生产,使海南的优质农产品无法出口;另一方面,分散经营使农产品生产质量难以控制,不利于品牌优势的形成,也不能适用进口国的技术标准。
(五农产品基础设施薄弱
海南农产品基础建设薄弱,严重影响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体系不发达,导致出口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海南港口虽多,但总体呈现“小、散、差”格局,没有班轮定期靠港,集装箱运输到东南亚和欧美都要经广东或者香港转船,从而延长了运输时间,增加了运输成本。据统计,海南农产品出岛的运输费用约占农产品收购成本的20%-50%。二是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滞后,海南农产品出口的30%就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造成巨大的在途损失。三是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造成农产品市场调节盲目性大。
三、加快海南农产品发展的对策(一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海南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农产品生产仍是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为主,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化生产。因此,海南应大力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企业搭建
金融信贷平台;争取农业龙头企业更多享受到海南省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和定期监测制度;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机制,使更多农户加入产业化组织。
(二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海南应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传统的“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向“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方式转化。充分发挥公司在技术、生产、标准化管理方面的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为此,一是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应制定出口基地奖励办法,支持企业做好出口基地备案认证,建成六类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包括:无公害蔬菜基地、热带水果基地、优质水产基地、畜禽基地、热带农作物基地、花卉基地。通过出口基地建设,协调政府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主要包括陵水英州、乐东佛罗、三亚凤凰等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围绕特色农产品,通过支持企业实施标准、规范生产工程,开展全程控制,保证农业示范基地健康运行。
(三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海南农产品加工业也要利用科技支撑,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的转变。为此,一是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扶持。
二是开展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大农产品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可考虑与海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早日把新产品应用到实践之中。科研单位也要努力通过直接开发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技术商品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先进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的引进。在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注重管理方法的引进,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海南农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
四是注重人才引进。在开展农产品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农产品技术管理和研发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管理和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高海南农产品人才层次和水平。
(四加大农产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海南应加大对海南农产品基础设施的投入,着重扶持农产品物流、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重要商品储备设施、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设施,各级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培养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提高市场信誉;加快对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二是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评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利用媒体推介和宣传,扩大品牌产品知名度。
三是建立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靠科学技术和对生产的全程监控,稳定产品质量。
(六加强农产品营销力度
一是把“冬交会”举办成真正的国际性交易会。“冬交会”是对海南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的一个良好平台,举办“冬交会”可进一步提升海南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二是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策划多种形式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巩固产地与销地的稳定合作关系;举办农资交易会和特色品种的擂台赛,扩大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
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通过海南农业信息网、海南广播电视台等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农业厅2008年农业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htt p://xxgk.hainan.gov.cn/hi/HI0104/200911/t20091105_32021.htm.[2]2008海南口岸农产品出口情况.http://www.xiexiebang.com/dat a/news/2009/02/69856/.[3]王香英,谢辉,万祝宁.海南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9(4.[4]胡永和,蒋国洲.海南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海南金融.2009(2.[5]王萍,董定超.海南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热带农业科学.2009(3.[6]赵伟.海南农产品流通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2.172 201010
第四篇: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南海网
提纲挈领绘蓝图 乘风破浪谋发展
——海南省海洋文化座谈会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发言摘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省海洋渔业厅邀请政府各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召集全省各市县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海洋文化座谈会、海南省海洋文化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省海洋事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商对策,共同描绘我省海洋事业的发展蓝图。与会代表热情洋溢的发言,饱含着对海南的热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饱含着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密切关注和美好期望。
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刘登山(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保护与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海岛是确定海洋面积的法律依据。海岛分为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两种,海南有几百个无居民海岛,这些无居民海岛确定了2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南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它必将是下一步我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世界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方式主要包括“发展旅游业、仓储中转业、养殖业、船舶修造业”四种模式。海南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主要是旅游业。三亚的蜈支洲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它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
如何加强无居民海岛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开发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这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保护与开发,说到底是为了海南的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对于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在认识上要避免走入误区。
一是不要为了保护而保护。那种一讲保护就认为要把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放在那里不动就是保护,原汁原味放那里就是保护,这是片面的理解。为了保护而保护,恐怕这种保护也是不能持久的。保护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应当讲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又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二是开发不能等同于盲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不能牺牲环境搞开发,不能只讲开发、不讲保护,要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走回头路。当前,我们要制定保护和开发的规划,要弄清究竟有多少无居民海岛适合开发,该怎样开发。要弄清有多少无居民海岛不适合开发,比如有的是国家战略军事用途的无居民海岛,那是不能开发的;有的无居民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脆弱,你开发,它没了。所以,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规范。
三是少争论,多做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场锣鼓刚刚敲响,我们不要在保护与开发上过多地争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少争论,多做事。海岛本身就是海洋上的一块陆地,那里有矿产、林木、海域等自然资源,对这些自然资源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如果这么多部门都争论,就没法去管,也没法开发和保护。所以,我们要加快无居民海岛地方立法工作,来调整和规范开发和保护等关系。立法中,可研究一个办法,就是捆绑式打包管理,由一个部门去管,真正管好用好,使无居民海岛的开发规范有序进行,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为海南的旅游增添更多魅力,从而使海南的经济发展更快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赵中社(省海洋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色文明+蓝色文明=绿色文明(生态文明)
中国人是黄种人,最热爱的是黄土地,最高贵的是大明黄,母亲河是黄河,人文始祖是黄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以黄色文明为代表的。在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它在农耕时代创造了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顶峰。但在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海上贸易通道连接海外大市场的工业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并不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关系,我们既要继承黄色文明中敬天畏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华,也要吸收蓝色文明中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们的追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环境、资源、生存空间越来越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陆地资源已经不能支撑发展对资源和空间的强烈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全世界把眼光都瞄向海洋。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文化是秩序和制度的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广东海洋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一位,海洋文化发展快,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在全国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我省的海洋科技人才力量,充其量相当于山东省一个市县的水平。我省现有26000多艘渔船,但100吨以上的,不到200艘,真正能够走远的没有几艘。海南虽然海洋面积在全国最大,但海洋文化却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迫切需要发展海洋文化。
按照“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抓好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围填海问题。目前,海南的围填海面积在全国12个沿海省份中是最少的。2002-2007年的五年时间,我省围填海共380公顷,比广西、河北等省都要少,更遑论广东、山东等大省。2009年起,国家开始试行围填海指标控制,今年正式下达围填海指标。我省围填海的指标,处于倒数第二位。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发展经济一点海都不填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遵循“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落实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设用围填海指标主要用于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项目。
科学,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法,就是依照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规范,就是要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办事,确保从程序上和实体上都要规范。有序,就是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利用海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下。集约,就是注重节约用海,原则上坚持能不填的就不填,能少填的尽量少填。总之,要做《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正确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
●曹锡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应当关注什么?
人类以海洋为对象,在认知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中能够表达出人类的价值系统和观念系统的内容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注入人类的价值观念,构成一个文明或文化,它是人类在海洋领域所留下来的一切行动中所渗透出来的人类的精神、观念和价值。从学理的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有三大范围或对象应该得到关注:
第一,海洋文化的实质,人类和海洋打交道所留下一切实际行为的文化实体部分。
第二,人和海洋发生关系后,渗透在这个行为过程的价值部分。中西方对海洋的理解和态度就很不一样,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进入岛屿的时候都在临海依水而治,后来都离开海洋向内陆发展,这足以表达出我们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态度,海洋对我们来讲不是被征服的对象,是恐惧的对象,是敬畏的对象。但西方不同,尤其是北欧和西欧,所有临海的国家都尽量把自己和城市尤其是首都向海洋延伸。中西方人士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上,在人类和海洋关系上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的研究,应该关注人类和海洋发生关系的行为中所渗透出来的观念
和价值。
第三,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海洋产业,也不仅仅是把海洋文化理解成“人文学”,它应该是自然科学家、人文学家和政府部门、规划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更宏大的课题。
研究海洋文化,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殊背景下,在眼光上、胸怀上、层面上都先走一步,先高一筹,为我们海南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1] [2]
第五篇: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模版)
摘 要: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海南岛旅游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明完善生态环境法律管理体系的意义和实际要求,进而对海南生态环境法律管理体系的的政策取向和具体构建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从完善立法的角度,提出了环境管理法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若干建议。目的是帮助海南国际旅游岛,通过建立和实施完备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将旅游区面临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加以全面的考虑,为海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 政策取向 立法完善
引言:近年,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式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加深。旅游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就迫切的需要一套系统的环境管理法规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旅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完善和建设是法律工作主要任务。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就能在根本上增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海南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海南岛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
1海南岛生态环境立法及法规实施情况分析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提与保证。环境保护的立法与实施,受到长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的弊端影响。法规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力,在对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中,至今仍未出台有效的限制制度。从环境保护制度来看,海南虽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但实际上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效果却一般。海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处于全国领先位子,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命令式”的法规限定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保证实施效果方面却也处于尴尬程度。特别是在资源的使用方面,旅游经济模式的发展滋生了资源的浪费;在环境资源方面,扩大旅游规模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又不可避免的产生内在矛盾。海南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基本是在以开发式的经济背景下建立的,在政策的侧重点上,更加注重积经济的开发。这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政策不合理现象。而发展旅游经济,也就意味着人口的巨大流动性,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就与消费者的素质密切相关。而在全国范围内,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立法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程度。所以海南的政策法规中,提高居民环境保护常识和消费者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鼓励居民和旅游者积极参与其中,做好立法的扩展与法规的实施工作。
2海南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取向的法律角度思考
海南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取向决定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模式。立法的侧重点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所补充。发展成本升高的趋势是遏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平稳转型。建立低成本的国民经济体系就必须有相关的法规来维系。完善法律法规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与原则,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来引导实施。
3海南岛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修订的若干意见
3.1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立法
周围的生态环境却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及生态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宣传教育就都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当抓住传统教育方式特点,从小学教育入手,把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知识及其重要意义编入教科书中,并且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学习,督促学生掌握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教育宣传作为学生素质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门还应出台相应政策,把环境保护和环境与人类健康知识的考试成绩认定为必要的升学的条件。国家或地方应当设立专项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除学生以外的群众教育经费。并且,把宣传教育的经费设立及其使用的原则写入立法的条文,具体到相关法律。在基层单位中,居委员会、村委会等单位均应设有环境与健康宣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专栏,定期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开展有关教育在活动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得环境保护的思想能够根深蒂固。
3.2环境污染监测和预报系统立法
目前环境监测仍存在检测结果精度低、涵盖面狭窄和检测成果应用不足等缺点。很多检测报告就不能给大众明确权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应全面普及设立环境污染监测和预报系统,并立法保障实施。○1明确规定环境监测机构的检测范围;检测的项目数量必须对应于目前全部的环境污染检测指标,做到不漏检,不混淆。○2检测报告公示制。所有的环境监测机构,根据自身负责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及时上报报告,突出公示性的要求。确保大众能第一时间通过电视、报纸获得当日环境检测信息。○3检测预报报告质量责任制。每个专项的检测报告均需负责任人签字,并对检测报告存档管理。对检测报告进行抽样调查,对检测报告失真,并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的需追究其法律责任○4检测报告实用制。根据设立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作出检测报告结果,分析和预测专项污染情况,提醒公众注意事项,并做好相关预防工作。○5落实环境污染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