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

时间:2019-05-15 07:4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

第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连江职专 刘勇

“做中学”教学原则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做中学”教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认知中的经验与交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并充分体验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因此“从做中学”要比传统的“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我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到我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学校中所谓的差生,他们之间有的是从小就对数学学习感到惧怕和反感;有的是小学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到初中之后,由于学习上的放松、学习环境的变化,好玩心加重,逐渐的学习越来越差,但这部分学生对数学还保留着兴趣与好感。总之绝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都较差。进入职校后,虽然职校对数学学习要求较低,但所学的数学内容和普通高中是基本相同的。高中阶段的数学更加抽象化、符号化,逻辑思维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会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越学越吃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呢?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人追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也能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最好的方法是在“做”的过程中去“教”,我们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案例1〕:在讲授《椭圆》时:

一、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一根绳子和两个图钉。

二、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上课时,让学生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直,笔尖在纸上移动,这时学生就会顺势作出椭圆。

三、观察: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作图过程中绳长、钉子的位置有无变化?

2、绳子的长短有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发现

1、绳子长度不变。(为椭圆定义中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留下伏笔)

2、绳子长度必须大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否则作不出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通过实践验证着自己的想法,品尝着发现的喜悦;

四、总结:得出椭圆的定义及形成的条件,这方面学生可能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自己动手“做”并在教师帮助下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对椭圆的形成条件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案例2〕: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一、首先,提问:1+2+3+4+„„+100=?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计算,看看有几种算法,比较优劣。(这道题目小学学生就见过,学生觉得好玩,一下子就有了兴趣。)

二、学生提出的方法集中在:1+2+3+4+„+100=(1+99)+(2+98)+„„+(49+51)+50+100=5050。

三、给予表扬,学生大为高兴。(进一步激发兴趣)

四、介绍欧洲数学王子高斯也曾算过,并且是在小学就得出了答案。叫学生猜一猜他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办法好。(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再一次激发兴趣)

五、告诉学生:高斯的算法;1+2+3+4+„„+100=(1+100)+(2+99)+„„+(50+51)=50101=5050。(表扬部分学生的算法与高斯一样,满足他(她)们的成就感)

六、叫学生观察1,2,3,4,„„100,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差数列)

七、总结高斯的算法,得出:

则Sna1,a2,a3,an是等差数列,(a1an)n,(口诀:头尾相加乘n除2)2 2

八、接下去让学生计算(1)、1+3+5+„+99;(2)、2+4+6+„+100。就这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课后,我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上这节课时间过得飞快,很多问题都是自己推导出来的,很有成就感。这样上课内容非常好记,一点都不枯燥。后来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确实效果不错。

“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性教学模式转移到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老师协助解决”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觉得数学不那么抽象难学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大了,而且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原来离我们很近,数学很有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班化教学中数学“做中学”有效性作业初探

小班化教学中数学“做中学”有效性作业初探

小班化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新的形式而颇受欢迎,小班化教育因其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减少,而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因材施教”成为更大意义的可能。小班化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与人格,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努力使原来在大班教育环境下不能实现的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成为可能和现实。小班化教育重视合作教育与分层教育,因为人数少,使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何实现“小班化教育”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呢?我想切入点很多,今天我想从我非常有心得的“个性化作业”角度谈谈小班化教育中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的作业也要 “为小班学生量身定制”,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使之完成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个性化作业”即要使学生的作业做到“因材施教”、“有效作业”、“减负增效”。

个性化作业的起源

产生实施“个性化作业”的想法,最初来自于教学的“尴尬”,来自于学生的“埋怨”。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布置家庭作业。有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已经多次布置给学生练习过,但还有几个学生犯错,于是我就又改改素材与数据布置给学生练习。这一天有好几个学生开始叹气、埋怨起来,更有一个大胆的学生对我说:“解老师,这类题还要我做啊!我都做厌烦了,能不能不做啊!”素称“万事好商量”的我开始犹豫起来,便走过去翻看他关于这类题的练习,一看全对,从他的解答过程老看,也确实已经彻底掌握了。我第一次宣布:“像××同学一样每次都做对的同学,可以不做了。”雨丝有近一半的同学欢呼起来,其他同学也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这件事之后,我就琢磨起“个性化作业”来。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做对的同学少做重复性的作业,或免去部分作业。随着时间与研究的深入,也随着小班化教育的推进,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个性化作业”——即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每个学生都做属于他自己并最适合他自己的作业,使之获得基于个性基础上的最大发展,让每个孩子“吃饱”、“吃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个性化作业的实施

在大班教育的环境下,实施“个性化作业”还真不容易,因为既要注意个性信息的收集、处理,又要进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后来随着小班化教育的推进,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拓展,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信息搜集

在实施之初,每评讲完一道习题,就在课本上、习题册上记录做错学生的姓名,查看很方便,但写名字时偏慢,后来改写学号,在加上学生的人数少,这样记录的时间就减少了许多。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不断探索,开始拓宽获取“个性”信息的渠道,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个习题”为“一组习题”,变“单一关注习题的解答”为“多向关注与之相关的思想、方法、过程、习惯、基础等多种信息”。同时开始要求学生自己写好记录本,着重记录四个方面:一是学得特别好的内容,二是经常犯错的内容,三是获得技能、方法、策略与智慧,四是自我小结。该本子每周上交一次,教师翻阅时就可以在教学观察记录本上进行相关补充,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缺陷,对学生的理解、记忆、思考水平、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个性设计

根据掌握的学生个性化的信息,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发展性”的“个性化”的作业,是一项意义重大、能充分展示教师才能的繁重任务。为方便操作,设计时列为两个大块。第一块为“课堂作业中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习题。例如,后进学生做1星、2星题,一般学生做2星、3星题,优秀学生做3星题及思考题。第二块为“课后作业中的细化”。真正的个性就体现在课后作业中。起步时,只让学生做练习中发生错误的习题与其变化题。也就是说,谁错了谁做,错得多,做得多,错的少,做得少,不错不做,这相当于“病人吃药”,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无病不吃药。于是经常有人欢呼“哇,我只有一道题!”“今天我一道题也不用做!”以让学生体验到因“认真作业、提高正确率”而减负的快乐,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一个阶段后,再次细化,按两大类四大块打印出“个性化作业纸”。第一类为“分层性作业”,附加上一定的星级标志或特别说明。时间宽裕时,可以大力拓展习题的趣味性,提供更多的生活场景,改变情节与数据,提高习题的新颖性,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杜绝同类学生抄对答案的现象,使学生之间的讨论深入到本质中去。第二类为“个别化作业”。这一类作业又分为三大块:(1)纠错作业。这一部分是构成个性化作业的核心与主体。(2)参数作业。是指根据学生的思维速度、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策略与智慧水平、习惯、意志力等参数以及当前的教学进度而从题库中自动获取的习题。同时根据已有作业量进行调节,全面控制学生的作业量。(3)定制作业。主要应用于一些特殊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习题的布置。

有效实施

实施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实施更有效呢?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策略:(1)自主性策略。为了弥补教师掌握学生信息不全的漏洞,采用学生自主“定级”的办法,让学生了解与确定自己所在的等级,完成相应的“分层作业”同时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可以申请增加作业或减少作业,也可以修改自己的“等级”。以充分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性格,不断挑战自己。(2)游戏化策略。把完成该项作业变为一种“游戏”,既可以让学生根据练习成绩转化成“游戏币”,也可以实行“星级评价”机制,形成一定的比赛氛围,达到“寓练于乐”的效果。(3)合作化策略。实施“个性化作业”,并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而已,而是要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小组合作”和共同承担“责任”,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学生作业中的第二次犯错,间接表明小组讨论不深入,不到位,都得被“捆”而做类似的习题。

“个性化作业”的实施,因其“针对性”、“新颖性”、“挑战性”和“游戏性”,受到了学生极其家长的广泛欢迎,学生说:“这样的作业我喜欢!”家长说:”孩子做作业的习惯变好了!”是的,作业少了,精了,并跟上相应的措施,学生作业的态度就认真了,正确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个性化作业的反思

自实施“个性化作业”以来,小班学生作业积极性明显提高,作业正确率、书写的整洁性都是以前的大班教学无法相比的。小班学生的成绩进步明显加快、加大,我所教的哪怕是原来学校里最差的班变为最好的班。例如在2008年我所教的毕业班在全区的毕业会考中居全区之首,同学们都为“我们都得优了”而欢呼。反思“个性化作业”的实践,我觉得是小班化然“个性化作业”成为可能,其优势在于

1、有效发挥了作业的诸多功能。实施“个性化作业”,能有效实现作业的“补救”、“巩固”、“提高”与“激励”等多种功能。(1)补救功能。因为“个性化作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就是为了弥补学生的不足而设计的作业,从而可以更高效地弥补某项知识与技能的缺陷。(2)巩固功能。同类题按照比较科学合理的时间间隔多次呈现,以确保还没有理解到位、形成技能的内容及时得到巩固和发展。(3)提高功能。其中的“参数作业”与分层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某一方面得到更多的发展。(4)激励功能。“个性化作业”基本上是“量身定做”的,通过批改与评价,可以让后进生找回学习的信心,让优秀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享受挑战成功的乐趣。

2、使学生的负担更趋合理。常规作业布置容易出现三种不合理的作业:一是“重复作业”,即学生已经练习到位,因反馈信息不畅等原因而仍然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二是“盲目作业”,即没有明确目标而顺手找来的作业,题目是什么,难度多大,题量多少,教师心中都没有数;三是“冤枉作业”,即教师没有把握难度标准、没有进行适当分层而布置的作业,以至于“后进生”跟着做难题“撑死”而冤,“优等生”跟着做补差题“陪人吃药”而苦。而实行“个性化作业”,有效避免了这些不合理的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达到“学生喜欢做,人人大收获”的新境界。

3、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实施“个性化作业”,有些事教师可以不用做或少做了。教师注意收集学生作业的信息,省去了寻找资料、寻找题目的麻烦。一方面,教师从积累的题库进行分类,非常容易查找,并可以很快地调用;另一方面,可以反复使用题库,特别是一直教同一教材同一年级的,以前的资料可以很方便地调用。此外,作业批改量大为减少。如果剔除“培优作业”、“参数作业”,批改的内容极其有限,且需批改的人数极少。

4、提高了师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生生合作加强了,特别是小组交流时,讲的学生很认真,他希望自己真的弄明白,既为自己减少作业,又为小组争光;听的学生也很认真,不断地诘问,因为他向证明自己是真的懂的,并少受他人的牵连(通常,学生第二次做同难度、同类题型时,还继续犯错,会采用小组记录的方式)。另一方面,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加强师师合作。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方便地利用其他教师建立的题库信息,共享劳动成果。如果有老师对某道题进行了批注说明,其他教师可以吸取其经验教训,提前把握学生的普遍情况。此外,师生合作与交流也得到了加强,无论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还是作业的设计与批改,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多,交流更深入。

5、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一方面,在使用和扩充题库时,强调了教师的责任意识,重点关注题目的典型性、新颖性和有效性,因为,它趋向“一劳永逸”,来年仍可利用,扩充时教师会非常用心。另一方面,课后可以及时察看学生的练习情况,记录和分析错误的情况,方便反思教学得失。这种反思和记录是完全真实的,因为他知道将来可以继续使用该题库,没有必要为应付检查写假反思、假记录。在查看、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同一组内,教学话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使教研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有利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

小班化使我对学生实行“个性化作业”,“个性化作业”的实践让我初尝甜头,在不断的实践中思路更清晰,方法更得当,手段更灵活,成效更显著。当然在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1、人文性的增强。比如是否可以扩充数学文化阅读知识方面的内容,设置一些评价与激励的话语,把这些同时打印到“个性化作业”中去,使“个性化作业”更能体现人性化的价值。

2、操作上的简化。教师收集的学生的作业信息,若能开发一个电子平台,应用电子数据库强大的管理功能去管理教师和学生收集的题目数据库,集备课、上课、记录、打印、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个性化作业”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将备课与课前准备于一体,实现将“备完课,也就写完了小黑板。”这样不仅课前的小黑板不用写,还方便教师对教案的修改、增补,利于教者反思与后续教育的改进。同时运用这种电子平台,发现在课堂中发现的某道题的错误较多,将其加入到当天的“个性化作业”中并增加类似的作业题,以便再次巩固。在课堂教学中能当场记录学生的练习情况,省去另行输入的麻烦。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采用游戏得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督促,独立作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学习的品质。要构建适合的电子平台,也需要教师具有优秀的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能力和素养。

3、大范围的共享。为了使“个性化作业”具有更大的数据库,要能实现更大范围的校际间的高效合作与共享。设计时既要考虑校际间的合作与共享,也应该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接参与,如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

4、可信度的测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实现“个性化作业”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证明,但缺乏量化,其可信度如何测量与评价,还值得我们去研究。

总之,在小班化教育中,充分利用小班人数少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实施“个性化作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少做了许多无效作业,拓宽了知识面,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免去了许多“培优补差”的苦恼,让教师不断享受到教学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摘要:文章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整合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和转变教学方法,以期在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良好教学状态。

关键词: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论,贯穿于其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目前的职高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多年的机械专业一线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但由于教材、教学安排、学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难具体展开这样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在诸多的限制中推动专业课改革的进程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实现教材大整合

现有的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工程力学》,另外,一些加工工艺课程会穿插在实训中完成。就单科课程来看,教材内容已经有了一定改进,理论和实践有了较强的关联性,加上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的采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但这几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实训安排,有着明

显的不合理之处。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整体还是脱节的,比如,因为工艺课程中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是后续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铸造、锻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在识读零件图中的轴类零件时,对轴类零件完全没有概念,那么,学习、理解加工位置原则、工作位置原则都只是空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先熟悉轴类零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常见的轴上零件以及轴类零件常见的加工方法和过程,然后再去学习相应的理论(轴类零件的零件图,轴类零件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周向和周向固定等),这样,诸如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且由于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施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教材内容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根据学校的实习设备等情况,在理论教学中更好地穿插实训课程,同时借助整合后的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变枯燥的知识堆积为生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和运用。教材的整合是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整个职高阶段机械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把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其关联性有机地组合成一根根重要的枝杈,再将这些枝杈组成一棵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大树。比如,上面提到的轴类零件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首先,在实训中安排学生装拆轴上零件、熟悉轴类零件的结构和功用,轴上零件的安装定位;接着,安排轴类零件的实际加工生产让学生熟悉轴类零件的材料、切削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等;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细化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经验理论。诸如这

样的结合点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整合。教材整合,是实现教学做统一的前提。

二、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资源主要有挂图、模型、实验设备、实训基地以及一些课程的多媒体资料。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资料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教材整合的基础上要整合教学资源。

1.按照整合后的教材,分类整理现有的模型、挂图以及实验设施,直接建立类似于实验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需要,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的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2.建立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案、题库、图片库、视频库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三维软件做成的动态模拟仿真动画,可以弥补机械专业基础课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更为形象生动。只是这个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集合众人的力量才可能实现。3.根据整合后的教材,合理使用学校的实训设备,安排学生的实习。虽然国外很多职业学校已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室和车间连在一起,但目前国内的职业学校普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配置,所以,怎样将实训和理论教学很好地穿插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4.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装置设施,就地取材,或者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教具。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是今后教学资源发展的一种趋势。

6.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拓展到工厂车间,将教学资源无限延伸。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活动,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教、学、做更好地结合起来,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改变教学方法

实现教材整合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已有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即以行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而教师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行为引导教学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任务分析、工作实施、检查评估、引深课题五个步骤。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都是在“做”中进行的,主张“教

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仅仅透彻地把握单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机械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正是实实在在的“做”逼着教师去学、去提高,也让教师不得不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言堂”的课堂主体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

总而言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是当前机械专业专业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认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雷纳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与联结:教学与人脑(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李珍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第四篇: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 教学叙事

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

——《亲近渔具》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叙事

胡昭龙 大榭第一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它迎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潮而生。它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迎合了儿童作为发现者、合作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这一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自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学习,自己去做,在做中学。

我经过反复考虑觉得作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太复杂,一定要从孩子们熟悉的并能够让他们欣然接受的话题着手,于是我决定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于是,我想到了渔业渔具这一主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岛屿儿女,对渔业生活并不陌生,但想要全面了解渔业建设和渔具的相关的知识,却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正是这点难度让学生“心动”了,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

在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时,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榭岛,它四面环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你们知道吗,渔业曾经是我们大榭岛人的主要收入之一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渔业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渔具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所了解,但它依然牵动着大榭人的心,依然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具吧!”简短的一段话,让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激起了他们实践的兴趣。有了兴趣,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兴趣而更加丰富多彩。而“走进渔具”这一主题活动更是致力于对学生的课外探究的开发。

有了明确的主题,孩子们就能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但选题这一环节,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提出问题,给题目,而后由学生去独立思考,解答。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就不同了,是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通过团结协作,具体分工去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同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 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在互相学习中,集体交流,确定要研究的子课题。

在整个子课题的确定过程中,对我来说,已经不用“上课”或“教”了,只需帮他们简单的列个参考子课题,如:“漫步渔具历史”、“渔具的种类”、“亲近网具”、“亲近钓具”、“渔具渔法”、“渔具离你有多近”等,一些辅助活动就行了。这时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已经能自由组合课题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在各组互相学习中,交流课题方案,在这活动过程中我也只需偶尔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完善就行。我们可以发现当研究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互密切联系,那么他们对这些问题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些问题已经不需要我们“上课”了,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我放手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上”不出来的,也是“教”不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依靠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后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在搜集资料了解渔具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讨论,然后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实践。学生针对渔具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对渔具世界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如:以个人为单位上网查询资料,制成图表,小组交流;在事先联系的冷库中,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场地内调查,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调查家人中对钓具的了解制成统计图;调查学校中同学们对渔具的了解,使用问卷表格等。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们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参与调查、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收获很大。整个活动过程很是“热闹”。

在这期间,我们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规则。有些问题是孩子们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如果孩子愿意,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机会,让这些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才能尽情地游览一切,分析一切,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如:有个小组找到了好几种渔具的分类方法。在经过同组人员反复的验证之后,终于确定了一种较为科 2 学、较为详细的分类方法。在这期间,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却乐在其中。

在整个调查中,每一小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口语交际和其他综合能力。同时一些平时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宽慰。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也是我所期盼达到的。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就会更好地激发起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在活动中也就更有积极性。其中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当他学会制作鱼竿之后,整个人似乎都变了。虽然还是有些腼腆,但我已经能见到他那颗自信的心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这是孩子们整理资料,提炼认识,撰写结题报告,互相交流经验的最佳时段。这段时间不仅需要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更需要孩子与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但我们作为老师还是要把好自己的度,心中要有把尺。

在各小组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时,我适当提供一些方法指导给孩子们,要让他们从做中学。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少困难,当他们向我求助时,作为老师,不应把所有的答案都要直接告诉孩子们。而应该去观察孩子们,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有没有探究性,是否孩子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获取,如果不行,他此时对活动内容的扩展有一定的困难,再去介入提示,再去耐心引导孩子,效果就明显了。其实困难——这“拦路虎”,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这次活动要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不可越俎代庖。

但是,如:撰写调查报告之类的内容还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给他们一个主要内容框架(课题的选择、调查目的、调查过程、我们的发现、我们的建议、调查小组成员、调查时间等)。对于课题展示内容及形式,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如:小品、绘画、课件等。而孩子们确实也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式展现他们的成果,因为这时的成果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了,不丰富那才是令人意外的事了。

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似乎以上看到的都是孩子们怎样在做,但这个过程更是学的过程。是孩子们从社会、从老师身上学的过程。社会张开了广阔的胸怀,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其间。当然,也可能遇到“礁石”,但这仍然是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体验,从中可能学到的会更多。我们作为老师要主动热情做好活动前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3 与其他教师协作。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老师的这些动作都是在帮助孩子们学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学习。

最后一个阶段——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通过成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渔具的认识,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孩子们在这一阶段各个是喜悦的,三五成群的上台,人人精神抖擞。活动内容很丰富:有的是演小品,有的是动手制作渔具,有的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问答的形式,还有的把问卷调查做成了统计表进行分析等等,各色各样。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多才多艺。可以说这是孩子们从活动开始到现在的一个结晶,是他们硕果累累的展示。

但我们要注意,成果展示并不单单是一个展览活动,也不是一场戏。它依然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可以更加的丰满,更加的有价值。它依然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做中学,是我们又一个学习的起点。展示自己的成果,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推进孩子们的再一次成长,这才是展示的真正目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如:一组展示结束,评价时侧重优点,将学生展示时表现出来优点尽量放大,激起其他组学习的欲望。又如:一组展示时,汇报的资料要全面、具体,让学生尽量结合亲身体验多谈一下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生活的经验,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准备。还比如:引导学生发现收获等等。在这次活动中,有一个小组他们就谈了在活动中,最为尴尬的一件事和最为自豪的一件事。他们的谈话一下子激起了层层浪。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让智慧碰撞的火花继续绽放着,这样的展示活动才是有意义、有实效的。

结合以上所述,我觉得整个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历了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调查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从事调查实践活动的兴趣。真正让生活与实践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收集的资料,有的是从报刊杂志中摘录的,4 有的是听家长说的,还有的干脆打开电脑搜寻到。同学们在活动中受到的锻炼很大。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同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方法引导与技术支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思路的做好资料的积累、活动的记载、成果的交流。在努力挖掘生活中教材的新价值时,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让他们真正体验一把从学中做,从做中学的乐趣,相信这样一定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最后说几句话: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未来的社会需要不断的创新,开放课堂,需要融入生活,明确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核心是学生实践,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那么课堂一定还是孩子们的课堂。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在做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七年级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的内容和环节,切实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惑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收获如下:

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上课时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都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中探索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比起那种枯燥无味的讲解,这样做非常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期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捏橡皮泥和用绳子围长方形,不但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等。课堂语言不太简洁,说话比较随便,有待于改进,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有些地方需方手给学生做的还是放不开:学生在第四环节活动时,小组活动设计不太合理,学生为长方形可以安排三个学生动手做,一个学生做记录,这样更能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此处用时较多。

课堂教学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只有暴露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和同行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下载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论文刘勇(精选五篇)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让《品德与社会》“活”起来 府谷县大昌汗学校 刘勇 【摘 要】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

    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

    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 今年,学院党委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在全校党员中开展 “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系列教育活动。这是党内又一项......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大全)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

    做中学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金童幼儿园 胡晓威 “做中学”理论的源远流长,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陈鹤琴先生汲取外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因素......

    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2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

    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茅蔚男 做中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

    做数学教学的有心人

    府谷县2014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做数学教学的有心人 摘要:教师应该用心理解教材,读懂学生,准确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该课前用心准备,精心设计,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思维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