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时间:2019-05-12 23:2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中学的教学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第一篇: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做中学的教学体验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茅蔚男 做中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

作为启蒙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逐步领悟。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传统教育下,学生学习就是学习知识,知识就在书本上、在老师那里而言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不是一股脑推给学生就完事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获取很多知识以外的、让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的东西,做州学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灌输,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工作中的学习、摸索,我开始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培养让孩子们,让他们学会自主性地学习。

一.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中学”科学教育非常强调,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小组合作学习是做中学课上常见的组织形式。它既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且从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课堂上有许多时候我都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同时注意创设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愉悦。舍得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让他们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发现新知。

如教学《观察水果皮》一课,每个小组选择了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其中一组选题:观察水果的样子是怎样的?小组成员先分工,接着个个都忙开了:有的拿放大镜看、摸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忙于记录------学生在组内兴致盎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苹果皮是滑滑的、有的梨子皮是有一些毛等等,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他们不仅获取了许多有关水果皮区别的知识,组员间的交流、沟通也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展示自我的愿望,从中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也有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拓展自主性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环境,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约了学生信息量的摄取,教师几乎成了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使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感性化;让教学内容有静态转化为动态,做到图文兼顾,声情并茂。网络环境拥有大量的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用资源,还需要教师惊心筛选。

如教学《水果有什么样子》一课,仅课本上几副图片和学生日常的经验很难使学生深刻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它们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有什么差别而互联网上大量的有关环保的信息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有目的的上网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这样在课堂上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水果家族丰富多彩,有很多很多的水果自己还不了解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做、动、玩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而教师的一两个问题说出后,一下子全没了声,课堂气氛转瞬冰火两重天。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学生的交流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前提是他们“敢说、爱说”。要让学生“敢说、爱说”,首先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的投入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教师用征求、询问、商量的语句营造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他们说不好而打断、代替;不要一有“出轨”、不合心意的答案呵斥等做法。其实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励都会让学生信心倍增。组内交流、班级交流,个人交流与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提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锻炼机会。

在《苹果里有什么》的教学中,我设计四个活动,以问话串联进行教学。一猜,鼓励学生说一说“苹果里会有什么”;二找,切开苹果找一找它里面有没有小朋友没说到的东西的,三看,仔细观察苹果里到底有什么,每一个苹果都一样吗;四问,“关于苹果里有什么你还想问些什么,让我们大家一块儿探究,可以吗?”四个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做、去感受、去经历、去探究,从而充分、尽情地发挥自己才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生自己的一种经历。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没有问题谈何探究?因此,不管是在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还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都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探究问题不再单单是由老师提出,也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

二、在做中走近科学,在学中融入生活。日常教学工作中,摸索、学习,现在我越来越明白重要的不是一节课上得到某个关于水果的结论,而引导学生去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学习地乐趣。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操作的不演示重复;学生讲述、表达的不再喋喋不休;学生能思考、研究的不包办代替。做到:既不捆着学生的手脚,又不勉强要学生做还做不到的事。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由天地,让学生能够自主性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第二篇:体验做早餐日记

平常妈妈总是因为干活太累,腰酸背痛,我看着十分心疼。今天我也体验一下妈妈的劳动。那就是做早餐。

说到吃饭我最拿手了,可是做饭就有点难度了。平时我要吃饭的时候妈妈早就把饭做好了,所以我从来都没做过饭。这次干脆我就豁出去了。我想了想就做芦笋火腿燕麦饼把。首先,先在平底锅里放入少许油,小火炒香燕麦片,闻得燕麦香气的时候关火装起备用。然后,在碗里磕入两个鸡蛋,加入炒香的燕麦片,再倒入面粉,然后搅拌均匀,慢慢加入少许水,直到面糊用勺子舀起能直线流下就行了。再加入切成片的火腿和切好的芦笋粒,搅拌均匀,放入盐,一点点搅拌均匀,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结束了。下面,点火。等平底锅烧暖,放入少许油,然后关小火,倒入一半的面糊,左右倾斜将面糊摊平于锅底,小火慢慢烙至一面金黄,翻过再略煎一会就行了。我煎了好几个才煎了个像样点的,折腾了半天,终于做出我的第一顿早饭了。妈妈吃了一口说不错,就是油有点多了,爸爸也说不错,我不太信,自己尝了一口,真的不错,吃完饭后,妈妈把碗洗了洗,我觉得自己做的饭最好吃了。

通过这次做饭我知道了妈妈每天有多辛苦,以后我要多帮妈妈干更多的活,让妈妈不这么累。

第三篇: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第四篇: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 “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自转岗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们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做过更为深入的思考。本学期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都要创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作为上学期刚刚专业化配备的一门学科,但同样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一直以为教学模式一旦确定,反而会妨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也就是说,以前自己对于创立教学模式的做法并不十分认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经过一年多以来的科学教学和经验总结我认为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实行“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将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一种模式。

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对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贯穿“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七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和“知行合一”的过程。这里的“做”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搜集、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而其中的学泛指广义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指探究奥秘、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始自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尽管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推想,从而直接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伴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尽管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来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很大,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后长期探究的对象。后来,在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大气流层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有效防治?等等。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将激励着同学们对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猜想假设 当学生有机会观察、提问后,学生就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这样以来就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在“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猜想假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三、动手探究

动手探究是“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这里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地参与,共同探究。

四、合作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当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探究前汇报自己的动手探究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五、设法解决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都可以归结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解决途径了。在某一具体的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大致需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必要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具体选用哪种活动来解决,以及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予以实施等。仍以《地球的大气层》一课为例,在学生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马上让学生查找资料予以解决。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提供的信息能否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课本中的信息能够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比如,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组成以及臭氧层的有关知识,此外,还知道了大气层分层的相关知识等。当确定课本中提供的资料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继续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查阅资料不仅仅是指上网搜索,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或者是请教他人的方式;另外,对于资料的呈现形式除了打印文稿之外,还可以采用摘抄或者是将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带到课堂展示交流等形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筛选信息的方法,使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的资料搜集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六、延伸拓展

延伸与拓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能探究的问题的。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和产生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得出结论

要保证结论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等活动的严密进行,依赖于客观而持久的观察活动,依赖于全面而真实的信息资料,更依赖于对相关事物与现象的一般化思考和对有关数据的合理分析与解释。另外,对于结论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考虑,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结论科学性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做中学”学习活动时,依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一基本活动思路,既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阔的施展个人才能和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的增删某些环节,以便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阅读教学之路的一盏明灯

【内容摘要】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教学中更多的引导学生在情感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自主探究中体验、想象中体验、朗读中体验、表演中体验,让“体验”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点亮“体验”的灯,也就照明了阅读教学的路。

【关键词】教学 阅读 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新课程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共有16处,几乎分布在《课标》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也就是对话)获得真切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又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基于以上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披文入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对话的场所,我更多地利用语文与生活、课文与课外的关系引导学生去体验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生活体验,与文本产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获取知识,深化理解,升华情感,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情感中体验

情感是体验生成的动力。因此,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课文中去,这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正因如此,课文的静态的文本语言才成为学生动态的现实语言,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才会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样的阅读,自然就成了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成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生命之旅。

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本课教学当着力于引领学生经历、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导入新课学习的:

1.课前延伸,自主搜集、整理文本相关资料。可提前3-4天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洪救灾的动人故事和图片等资料,要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欲望,要讲清从哪里搜集、怎样搜集。课前还要对学生拿出的资料酌情作出相应的处理,或张贴,或悬挂,或映示。以吸引学生驻足观看。

2.课始,鼓励学生踊跃交流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指着图片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图片的内容;有的流利地朗读了当年发洪水的有关史料;有的声情并茂地讲起了抗洪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有个学生还带来了相关的碟片(有洪水泛滥、解放军抗洪救灾的镜头),请求老师放给大家看„„

3.教师小结,导入课文。同学们通过课前认真收集资料、课上积极交流分享资料,对当年那场特大洪水以及有关感人故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的心理蓦然生腾起一股情感,那就是对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抗洪精神的赞颂。其实,《大江保卫战》的作者和我们大家心情一样,当看到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抗洪抢险的场面,听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禁不住提笔写成了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通讯。你们想读他的文章吗?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者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搜集多种信息,交流分享资料,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既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也使自己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底气”足了,认识丰富了,情感之门也就随之打开了,他们就会急切地走向文本,以获得更强烈的体验,造成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氛围,为整节课定下“基调”。

二、在生活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一特点,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果巧妙地采用体验性教学方式,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第三册练习中的《认识蔬菜》:蔬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的同学每天从菜市场经过,却很少留意。可以说这一课程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被激活。教学前我们开展了“认识蔬菜”的比赛活动,这样一来沉睡的菜市场资源被唤醒了。同学们不光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菜名,还了解了它们的营养价值。趁热打铁,再布置他们利用双休日自己去买一买菜,自己学做一样菜,印象深刻的还可以写一写。这样从认菜、买菜到做菜的资源都活了,再与小练笔相结合,所谓“习作”的负担荡然无存,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教学《春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诗句时,任凭老师如何引导,如

何动情描述,学生仍不能理解春雨之“好”,体会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朗读始终不能入情入境。时隔几天下了一场春雨,利用课间休息,我们把学生领到操场,让他们尽情沐浴春风,享受春雨。随即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春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向家长或农民伯伯请教,现在庄稼需要雨水吗?雨后的大自然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在学生观察、咨询、感受等诸多亲身体验中,“春雨”的形象如同人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富、丰满起来。后来再复习到古诗«春雨»时,学生读得饶有趣味,诗情、诗境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了连接点,得到了很好地整合。

三、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的愿望,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而体验必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处于不同的时空情境,参与同样的活动,所获得的心理、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存在着差异,带着个性化色彩,可能迸发创造的火花。这种差异和个性化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一种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活力四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舞台。

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七册《九色鹿》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什么样的九色鹿?什么样的调达?”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实践中。因为每个学生阅读体验的重点不同,因此选择说的顺序也有可能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放手让学生表达,跟着学生的思路,学生说到哪里,我就用电脑显示书上的相关文字来学习。这样就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同时,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趋于完善,其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的眼中,九色鹿是美丽、善良的;是见义勇为、不图报答的;是临危不惧、有正义感的„„调达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灵魂肮脏的小人。我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并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

再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我抓住学生读书质疑点“蝈蝈看见蚂蚁在大热天搬粮食,说蚂蚁是傻瓜”,设计了探究性问题:“蚂蚁和蝈蝈谁是傻瓜?”让学生去读文,去思考,去交流,去争论。有的学生说:“蝈蝈笑蚂蚁是傻瓜,蝈蝈才是傻瓜,一到冬天,他们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夏天蚂蚁搬粮食满头大汗,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我喜欢蚂蚁这样的傻瓜。”还有的学生说:“一到冬天,蝈蝈没有粮食吃,他们会说自己是傻瓜,夏天不该去玩。”„„在探究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

生个性得到张扬,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促进了能力的提高,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四、在想象中体验

体验的直觉性并不意味着体验是一种感知活动,它还包括高级的心理活动,人的思维被大大激活时,就会变得异常兴奋、活跃而灵敏,主动地从当前一人一事一物联想到他人他事他物,或将大脑中贮存的处于潜伏状态的诸多相关的观念或表象串联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表象或感受,而且激情越丰富,联想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创造性也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主体调动自己的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与客体共识、共振、共鸣,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形象和思想,达到了逐步整合的状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将更有利于学生建构作品描绘的情境,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体验、感悟。

《雨后》是一首充满童心童趣的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雨后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们先让学生回忆或想象自己小时候玩水的情景,接而让大家自由说说自己跟小妹妹玩耍时的可笑场面,有的学生说妹妹常拉着他的衣服跟前跟后,还有同学亲切地称妹妹“跟屁虫”,课堂一片活跃。由此过渡到课文插图,见到文中的哥哥妹妹学生就仿佛看到了自己。进一步去学习理解课文,指导朗读时,学生倍感亲切,特别读到“他喊:‘妹,小心,滑!’自己却摔了一跤。”一句时,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五、在朗读中体验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它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作品中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以及文章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文章中的人物个性再现出来,甚至可以把书面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将美的情感与理解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力。学生的朗读不是一种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的理解,而是一种美的陶冶,这种感情又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体验。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么一段:“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这是课文情感的聚集,一字一句都是小女孩心的呼唤,情的表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引导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后,可这样引读:“读了这一节,在你眼前的小女孩是什么样子啊?”以引导想象小女孩衣服的破烂,身体的瘦小,满腔的泪水,下跪的双腿,上举的双手,颤抖的声音。既而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同学们,你就是小女孩,寒冷、饥饿、痛苦、孤独,你看到奶奶---世界上唯一疼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喊啊?”这样引导,能促进语言、情感的有机统一,教师、学生、文本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朗读课文成为作者情感、文中人物情感的自然显露,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

《一株紫丁香》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语言浅显易懂,但诗歌蕴涵丰富的情感,朗读是体验这份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可以深刻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及学生对老师的爱,在情感体验中密切师生间的联系,加深师生间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六、在表演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正如曹禺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表演是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书面语言外化为表演语言,进一步体验文章的内蕴。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我在教学《狐假虎威》

7、8小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就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完成。首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7、8小节,鼓励学生要想演好先要读好。读完后,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老虎、狐狸、大大小小的野兽。下面学生讨论、指导“老虎和狐狸谁在前谁在后?”,确定好位置后,“狐狸”和“老虎”开始表演。师生评议,要体现出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当演到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时,教师即时采访:“小动物们为什么跑呀?到底怕谁呀?”通过“小动物们”的口说出寓意,学生也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再看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小露珠》课文中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好的话时,也采用了表演的方式:

师:(戴上小露珠的头饰)瞧,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你们就是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咱们学着课文里的句子来问好吧!

师:(走到一学生面前)“早哇,活泼的小青蛙!”

生:(扮小青蛙,微笑地)“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小青蛙,你让我再“亮”点吧!

生:(突出“闪亮”)“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走到另一学生面前)“早哇,漂亮的小蝴蝶!”

生:(加上动作,扮蝴蝶)“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演读中,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进入到课文优美的意境中去,与课

文中人物的心灵相会、相融,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小动物们是那么喜欢小露珠。演读活动情趣性强,容易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于亲”的体验。

总之,“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点亮“体验”的灯,也就照明了阅读教学的路。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邵军,经历体验 积极对话,小学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3.杨志敏,点亮“体验”的灯 照明“阅读”的路,小学语文研究,2005年第6期。

4.魏星,体验式教学的初步探索,小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7-8

下载做中学的教学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中学的教学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体验演讲稿(5篇)

    同学们大家好(鞠躬): 我叫刘星(可以转身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多么熟悉的名字哦,呵呵!我来自石家庄市金中华通讯服务公司,主要负责市教委语音教具发放的跟进工作。今天站在这里面对台下......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摘要:文章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整合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和转变教学方法,以期在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中实现......

    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 教学叙事

    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 ——《亲近渔具》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叙事 胡昭龙 大榭第一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它迎......

    幼儿园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理念是行动的航标。新......

    浅谈做中学(推荐五篇)

    浅谈“做中学” 学前125沈丹2012214047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讲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

    杜威 做中学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 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世界各国的教育......

    安站中学“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安站中学“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今年是教育改革年,本学期原安站中学、陆房中学合为一校,为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校教育教学走......

    中学化体验磨练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12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12期 第1、2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的有机整合——“苏教版”《化学1》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王祖浩//01、02-03 化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