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时间:2019-05-15 07: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篇: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多年来,应用题教学一直是以低效率方式运作着,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学生一提起应用题就头痛,老师们也认为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小学生错题的原因不难发现,没有正确领会应用题的题意是学生做错题的主要原因。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1、指导学生“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应用题中稍有抽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因此,通过要求学生多读来帮助他们“悟”出题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一遍读通题意,第二遍带着问题读,第三遍带着思考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圈出关键词。

2、让学生叙述题意

叙述题意,就是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变成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学生在叙述题意时,可以把题目中抽象的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把繁琐、冗长、情节性的描述进行简化,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叙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叙述时也可把反叙条件有应用题转化为顺序条件的题目。学生复述题意的过程,也就可以了解他们理解到题意没有。这样教学,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3、图示法

“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应用题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擅长于直观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当然画图不仅只画线段图,只要能帮助理解题意画什么样的图都可以。图例的运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维,其目的在于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既培养了小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良好的作图习惯,又能更直观地显示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思维。通过画图和观察,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明白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理解应用题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还是让学生多多参与练习。

第二篇: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

论文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上,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际问题 解决 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与目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学上,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并制定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原则、基本规定。这些科学预见包含着普遍真理,但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因此,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忽略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忽略了各国的具体国情,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导致失败,像王明机械地照搬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导致红军的第四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长征的恶果。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这都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

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关键是人才,人才在于教育。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搞好教学,不仅要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还是要学生学得好。因此,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着重把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只要记忆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这势必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探究发现式” 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

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是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要用“三个代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引导学生运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对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第三,是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并不是追求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教师自认为对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是要加强教学的总体设计。

既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要全面掌握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吃透理论和吃透实际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不拘泥于现有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在遵循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若干个理论支点,把其作为教学的理论重点进行精讲,讲深讲透,把理论的深刻性、理论的穿透力以及逻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以理论自身的力量使学生理解、信服。要在做好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问题,精心设计相关原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不是简单的原理加例子,而是问题中渗透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内涵和层次;同时,理论中渗透问题,以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升理论,培养理论思维。

第五,是要站得高,讲得实,教得活,引导正确。

所谓站得高就是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今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论思考,既要思考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一些观点和原理,又要思考怎样运用理论观点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讲得实,就是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例如对于反腐败这个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腐败现象的严重存在,又要从多方面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更要讲清我们党反腐败的

决心和所采取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中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以及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样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到信服,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所谓教得活,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灵活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化、新颖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引导正确,就是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对于事关重大的原则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含含糊糊,对于种种错误思潮、错误观念,要进行严肃的分析批判,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什么都联系,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克服随意性,杜绝误导。

总之,在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以上基本原则,就能既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篇: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 为例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方美玲

(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

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

“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是中学历史的重要内容。笔者在一次调研中,看到两则学生作业,照录如下:

学生A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当时日本人的真正面目,他们残忍和虚伪,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件血案,他们就像魔鬼一般恐怖。

我认为日本人非常可恨,上完了这节课,我对日本非常愤恨,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善念与良心吗?他们总是杀人不眨眼,还否认对我们的屠杀,他们的虚假一定会公诸于世的。”

学生B “日本人将南京大屠杀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他们的暴行视为荣誉;将杀人当作乐趣。如此残忍,把中国人的生命当作儿戏,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中国人,然而,没有良知、道德的日本人将这种行为视为荣誉,在日本大肆宣扬。

日本人至今无以悔改,实为不该。”

结合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课后,头脑中留下的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暴行和日本教科书弯曲史实),但未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日军,更未挖掘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学生出现的理解偏差原因在哪里呢?不妨从课标、教材和教学等层面作一考察。“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p.14)

。它言简意赅地指出“侵华日军”(施暴者)凶恶残暴地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施暴主谋)的“侵略本质”决定的。教材、教学落实得如何呢?

各种课标教材均从背景(日军攻陷南京)、内容(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等方面突出日军的凶恶残暴;通过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揭示日本军方的“耀扬国威”;交待了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的现状。显然,教材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未能透过现象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教学中,“重历史事实,轻揭示本质”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有的教师给本子目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南京大屠杀。

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驳斥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谬论,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归纳日寇暴行,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分析日寇暴行的恶果,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这一目标对日寇暴行的表现、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原因则失之空泛。访谈发现,教师没有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的差异问题。由于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蕴含的概念模糊不清,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孤立、表面化处理,致使学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片面认识。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事件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在理解本质上狠下功夫。

二、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解析

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组成。把握历史事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即理解蕴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从教学角度看,实质是理解“课标”要求,解析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教学的准确、精炼、本质才有保证。

1.教学目标解析

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要求,教学应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罪行为载体,围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展开。要使学生认识到:

(1)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是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2)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3)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体现。教学中,明确“施暴者”和“施暴主谋”的差异,是“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关键,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内容解析

清晰军国主义的定义和特征、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教育及对外表现(内容、实施和本质),并精选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凶恶残暴的史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军国主义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定义,《角川日本史辞典》的观点较为典型:军国主义是“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中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2](p.9)。因此,“军国”就是把战争至上作为国策的国家;国家的一切均从属于战争和军事需要;是一套特有的政策、制度、思想和行动方式。这就决定了军国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对外的战争至上(侵略霸权)和对内的军事优先。

(2)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明治维新后。1873年1月,天皇亲颁《征兵令》,建“皇军”。1878年,设参谋本部,加强天皇对军队的直接统治。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强调“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故朕赖汝等为股肱,汝等仰朕为首脑”[3](p.145),确立以天皇和国家为重的帝国军人思想和精神素质,实现天皇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完备政治体制出台。1885年,设内阁。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天皇主权论”: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之天室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p.23):以国家大法的方式确立了报效国家与效忠天皇的一致性。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一整套立宪制度最终形成。天皇制法律化完备。

1890年10月30日,天皇亲颁《教育敕谕》,将“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作为“朕之忠良臣民”[5](p.84)的标准,要求国民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由此扩展至全体国民。

明治政府的这些法律、法令,通过系统化、体制化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全体国民“平常要其家庭、学校、兵营里,只受到为天皇献身的教训,而不知有其他”[6](p.155)。

(3)军国主义教育-日军凶恶残暴产生的土壤

两种途径:军队和社会。在军队内,通过义务兵役制和退伍军人团体,在军营内外将国民训练为军国主义军队的成员和预备力量。社会上,从学校(向学校派驻教官实行军训)到家庭、从“在乡军人会”(退伍军人团体)到青年、妇女等团体,形成强大的军国主义教

育网。

主要内容有三:

A.效忠天皇。具体表现为“尚武”、“绝对服从”和推行军事扩张。B.“尚武”和“绝对服从”。“尚武”的核心是“忠”、“勇”。“忠”即忠君;“勇”即为天皇、为国家献身,宣扬这是精神修养的最高表现,追求“死的美学”:玉碎、剖腹。“绝对服从”包括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天皇,个人服从国家。在“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熏陶下,成千上万的“军国少年”、“帝国军人”毫无自主性言行:只要上级有令,无论参与侵略战争还是屠杀他国平民,均会主动、“英勇”、不加思考地坚决执行。

C.推行军事扩张。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凸显的经济发展局限性,鼓动国民以维护和寻求民族生存利益为目的,参与推行军事扩张战争。如1927年日本首相在抛出“田中奏折”后,先后提出“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保卫“北部生命线”。“九一八”事变后,松冈洋佑又鼓吹“无满蒙即无日本的生命线”,诱使广大日本贫困农民参加开拓团,到中国东北开荒种地。

军国主义教育的结果:(1)促成了日本全民皆武的局面;(2)造就了日本国民为国捐躯、为天皇效忠的“玉碎”观念,不仅日军顽强好战、宁死不降,而且日本国民也以此为追求(如在开拓团中不断出现杀死妻儿全家“玉碎”);(3)造就了一支侵略成性、没有人性、没有个性的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中,这种灭绝人性被发挥到极致。日本著名作家大冈升平指出,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鼓吹“爱国就到别国去,进行掠夺,屠杀别国人”[5](p.91)。

军国主义教育加剧了日本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明治维新之后,一些日本维新派始以西方物质文明为标准,歧视中、朝及亚洲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尤甲午、日俄战争的胜利,使这种优越感快速扩展至一般国民中。许多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甚至两国人同乘一车也感“岂有此理”。它促使日本国民盲目投入战争,非但无侵略的罪责感,反觉拥有“拯救亚洲国家”的正义感:用实际行动帮助亚洲从白人手中解放出来。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肯定侵华战争的正确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的体现。

(4)侵略成性-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战争至上、侵略霸权是军国主义对外表现的主要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是侵华战争的发动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日军是侵华战争的执行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发动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被国际社会称为战争罪。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犯了其中的常规战争罪(违反战

争法规与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和反人道罪(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和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角度看,为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必须通过典型素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通过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定义,理解日军灭绝人性的原因,领会“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领会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才能理解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必然性,从而认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问题。

根据上述理解,本子目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图片导入

问题1 观察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油画的画面和标题,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注:反映历史题材的油画是画家对某历史问题的形象再现,故也可作为史料。2.分析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问题2 分析下列一组图片和史料,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提示从历史事件的要素角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提示”既为了降底难度,更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概括、表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

过程概述:首先精选一组图片和史料(或视频),明确相应的要求:(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特别提醒时间、图例;

(2)播放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施暴者;

(3)日本《朝日新闻》关于《日本军队的杀人比赛》报道图片: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7](p.68),而且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解决现实

(4)《池塘中漂浮的尸体》:寓意陆地上的尸体已多得堆放不下;

(5)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密电中文翻译片段(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用了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抢劫、强奸幼童及其它对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争早就停止数星期的区域继续发生”。特别强调对有下划线字词的分析。

(6)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相片及其《南京大屠杀》书影封面,强调清纯可爱的女孩在写完该书后不久因抑郁自杀身亡,说明南京大屠杀至今还在继续杀人。

其次,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定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对平民及战俘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不仅当时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而且至今还在继续杀人。

3.原因探究

问题3 通过分析下列精选的图片和史料,探究为何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会如此灭绝人性?

从上述“教学内容解析”中精选史料和与之相关的图片。精选的标准:能使学生明确日本军国主义(从定义、特征入手)是造成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凶恶残暴的根本原因;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的区别;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透过现象概括本质的能力。

问题4关注教材关于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探究为何会发生这一扭曲史实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检测学习效果,包括是否已把握日本军国主义概念?是否已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从军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越感的角度)?是否能学以致用,历史与现实结合?

4.课堂小结: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概括日本军国主义的定义、表现、特征、本质;

(2)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如“七三一部队”,以凸显其凶恶残暴;

(3)列举日本发动的其他侵略战争及其暴行,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凸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成性及凶恶残暴。

5.课后作业:列举(文字、绘画等形式不限)自己了解的反映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历史事件,并写出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检测掌握军国主义概念的程度,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

四、结束语

以上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问题。其要义是:从表面到本质——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用典型的素材外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使历史事件变得生动鲜活;从孤立到系统——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认清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原因。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实,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观资源,使历史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影响融为一体,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转引自:万峰.有关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几个问题[J].日本问题.1987,(6).[3] 日.若槻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日.芦部信喜著.高桥和之补订.宪法[M],东京:岩波书店,2002.[5] 转引自:张义素.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对国民意识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5,(4).[6] 日.藤直干.日本的武士道[M].大阪:创元社,1956.[7] 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和历史教学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7).

第四篇:以帮助为话题的作文

以帮助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玫瑰·余香

初二(6)班 吴佳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题记

小草吸取雨露的甘甜,向辽远的平野吐露出一片苍翠,花蕾接受阳光的温暖,为广阔的川原绽放出一片绚烂,飞鸟沐浴东风的和悦,在广袤的天空下唱出一片欢歌„„大自然因生机而蓬勃,人类因互助而温暖。

当丛飞从容地捐出所有财产资助贫困学生的那一刻,泪水再次灼热了每一个人的眼眶,在感动中国人的同时,他无私助人的耀眼光芒更是折射出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

一个残疾的乞丐,在寒风下瑟瑟发抖,终于搏得了一张百元大钞,对于这份“意外之财”,他没有据为已有,而是走在捐款箱前,坦然地把它放进去,因为他知道,祖国的另一方,>地震使无数人妻离子散,周围人的目光也渐渐变得崇敬,纷纷向捐款箱走去,一张张灿烂的笑容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也温暖了大半个中国„„

帮助他人,可以着手于小处,也可以兼济天下。播种爱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开放出明亮的花朵,感动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内心更有一种喜悦、幸福与慰藉„„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莎士比亚如是说。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互助的喜悦,那些人,那些事,告诉我,人世间不只是心灵的沙漠,感情的冰窑,更多的是至真至善的情怀,互帮互助的快乐。

朋友,敞开你的心菲,告别黑暗,去关心、帮助你身边的人吧!他们需要你的温暖,世界需要你的力量。

恍惚间,似乎听见了海子的吟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点亮心灯

初二(6)班 邹容枫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这句歌词我们都不陌生,它来自奥林匹克精神,来自于世界每一个角落。

如今篮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美国的NBA联赛更是世界篮坛的顶级赛事。有火凤凰之称的控卫纳什从来就喜欢把球巧妙地传给队员,使队员轻松地将皮球送入篮框。因此他也得到两届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的美誉。球队两次进入西区决赛,纳什的助攻功不可没。反观之,与纳什同年进入NBA的独狼马布里从来就是一人负担起全队进攻的大任,从不帮助队友得分,因此他被广大球迷唾骂,独狼称号也被改为“毒瘤”,球队也从没进过季后赛。

由此可见,助攻对于球员和球队有多么重要。其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以影响到周围的许多人,弯下腰帮同学捡笔时却发现自己的笔也掉在了地上;一句感谢的话语温暖了别人也点亮了自己,仔细聆听这世界上所有的声音,你将发现更多的美好。

有一次,朋友问我:“你骑车会看别人的车灯吗?”

我立刻答上:“当然会。”

朋友又问:“你骑车会开车灯吗?”

我却默然了。因为我骑车从不开车灯。听着朋友未开车灯出的一系列交通事故——是啊,假如晚上路灯、车灯都亮了,人心中的灯也就亮了,这人世界就不再有黑暗了。

我还想说的是,损人必定损已,利人必定利已,这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时常感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这样的人不会享受生活,也不懂人生的意义。仔细想想,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一支蜡烛点亮了另一支蜡烛,从而自己也将更亮,千千万万支蜡烛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太阳,它照耀着这个世界,使每个人心灵都感到明亮而温暖。《以帮助为话题的作文》

第五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下载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内容提要】 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报告一、内容提要: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

    请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

    1. 请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一个引导学生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案例; 学习了袁志勇老师的教学视频后,我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好句子是写好作文的根基。要想写好作文,避......

    以帮助为题的作文(最终版)

    以帮助为题的作文 以帮助为题的作文(一) 那是上个星期发生的事了,那天放学值完日后我就和齐元坤一起回家,我们一路走一路说笑。走到牛肉面门口,感觉脚下踩到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捡起......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课内比教学”中一节数学课的联想 刘巷中学 陈夙华 数学专业委员会 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数学课——《梯......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现代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指导的......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素材思路 人们都渴望别人的理解 理解需要沟通 理解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种宽......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