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7:1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

第一篇: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的几点思考

凤冈县何坝中学 彭波

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现状的分析

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犯罪人数达6000多万人,占未成年人总人数的16.34%。贵州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等便是典型案例。

近几年来,我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不尊重他人权利,赌博、群殴、敲诈,随意使用管制刀具、偶有性侵害倾向、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等。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案例和现象,既反映了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又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然性、紧迫性。

二、党和国家对中小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2、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要求。

3、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六五”普法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4、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所说:“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否则就是一种缺失的畸形教育”。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困惑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

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做法

面对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根据语文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法制的光芒照进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必收到到意想不到效果。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做法,呈现给各位同仁分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也恳请各位提出批评意见。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的取材大多数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其中的法律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知识。

1、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文中讲到袁隆平先生攻克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后,并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满,而是马不停蹄的“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努力尽快把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我在教学时就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科学发明和创造的目的在于应用,鼓励他们像袁隆平先生那样,将来把科学发明创造的成果转化为应用,造福人类。

2、在说明文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时,联系到《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教育学生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严禁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或者破坏生存环境。

3、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5月28日在华盛顿大规模和平示威集会上的演讲,讲到这里,我就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教育学生,当我们需要向政府表达公众意愿时,可以举行集会、游行活动,但是,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使用暴力。

4、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让学生从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了解到我国古代残酷的兵役制度。再联系《兵役法》:“第十八条 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二年。第十九条

义务兵服现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志愿兵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志愿兵服现役的期限,从改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三年,一般不超过三十年,年龄不超过五十五岁。”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兵役政策,从中体会到我国兵役制度的优越性。

(二)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他广泛联系生活,其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实践过程涉及着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对学习进行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和重要渠道。

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都看到过招牌、广告、路标、标语、板报、宣传橱窗等存在错字、别字、不规范字的现象。我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的教学中,我就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告法》等法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第十三条 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从而让学生了解对社会用字的有关规定,倡导学生写规范字。同时,见到不规范用字的现象,要敢于指出并帮助纠正。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1、运用法律知识编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难于接受知识,特别是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钦差大臣》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假钦差、市长、邮政局长、法官等形象,通过邮政局长私拆假钦差的信这一情节,来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他们的卑劣行径和丑陋灵魂从而深刻地认识作品的主题。同时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教育学生,我们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受法律保护的,私自拆看他人信件的行为是违法的。

2、在演讲中获得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在业余时间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额演讲稿,通过学生收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不同的案件,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在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3、在手抄报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等知识教育,我校每年定期举行一次以法制、安全、反邪教、禁毒、环境教育等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这些主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法律知识。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既达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如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要求厂家或卖方给于退换或者赔偿损失。如果不肯退换或赔偿,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学校创办法制宣传栏,每学期举办的法制知识讲座;在家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栏目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好渠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成为知法、守法、会用法的好学生,为铸就学生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法制渗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法、懂法。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从小培养儿童的法制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

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3.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六年级《彩色的翅膀》讲到小高等几位边防战士,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社会主义新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履行兵役的的义务,但是已经远远不像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国家想什么时候征兵就什么时候征兵,想征用谁就征用谁,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十分合理化和人性化。

4.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5.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之中 学生读书阅读,这个看似是和法制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2009-04-03 作者:张峰 来源:阜阳十五中 浏览次数:10754 学校地图

内容摘要:

在现代法制社会,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关键词:

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学习《孔乙己》一文,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倘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此外,在学习《那树》时,我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我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

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台湾的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 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为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正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9.18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实现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他们的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的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郎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得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我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到:“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的感受这种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呵护,所以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一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但是每次讲授都让我潸然泪下。文章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此处,我深情的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的描述出来。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本已伤感的儿子怎能不落泪呢? 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他和你们抱怨过么?父母带病送你上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和你们诉说过辛苦么?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学会感恩,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懂得去回报别人。上完这节课,学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的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今天中午给我答疑。”“我要感谢同学,今天借给我美术用具!”„„ 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人多了,相互帮助的人多了,能体谅家长和老师的人多了,孩子们的思想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文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五中学:朱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挫折就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更通俗地说,就是“碰钉子”。

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又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或焦躁不安、优柔寡断;或迁怒他人、攻击他人;或破罐破摔、悲观失望;甚至自卑自戕、结束生命。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第一,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课内课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特点之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和感情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武库和土壤。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上升

到审美生活体验,可以净化、升华学生的心灵,传承人类智慧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建构第一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他们对人对己估计难免会过高或过低,甚至偏激和片面,需要经常帮助和启发他们,养成对人对己的客观公正态度。

“文以载道”——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我们会领会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人打击,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读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颠》和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我们明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管在怎样严酷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战胜不幸和挫折;读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懂得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

通过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正确看待成功和挫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习语文,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要使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信心。”要想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在遭遇任何变故时,都会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的心境,放宽胸怀,坦然接受,相信这种遭遇“说不定会带来好运”而继续不断地努力,便往往能够掌握真正的机运。

语文学习,学生会被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所感染;会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所激励;会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所鼓舞。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昂首挺胸,笑迎人生的风风雨雨。

3、学习语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个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司马迁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能够忍受宫刑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文天祥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鲁迅曾彷徨过,但他坚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4、学习语文,教会学生掌握情感宣泄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司马迁就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唐朝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 3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呢?鲁迅在《徬徨》题辞中写下的诗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正反映了他在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范仲淹一个封建文人因提倡改革遭谗离职被贬后而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而作《醉翁亭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归园田后而作组诗《归园田居》。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情感宣泄的产物。

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人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打无名官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倾吐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语文教师特别在作文教学中可有意创设让学生吐露心声的环境,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当然不是让他们创作以求发表)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再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怜惜。

第二,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的手段,是联系、协调社会各

个单元的纽带。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实施语文教学挫折教育过程中,着意于其工具性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

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的讨论、合作、问答等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故意以追问引起学生的紧张使之回答不上,当个别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产生了自满情绪,忘乎所以时,我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意给他一点“刁难”,给学生一点受挫经历和体会,然后向之讲明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用心和为使心理健康需要增强承挫能力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在顺境生活的他们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互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静态的互动,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利用批改周记的机会,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2、家庭教育合作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作为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着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当家庭遭遇不幸时,作为家长,你是沮丧、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对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挫折教育的素材。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

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另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力克困难。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受挫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挫折教育的合作性原则。

3、社会关注经常性。挫折对于个人来说,它就像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敢断言,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挫折感的产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像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荣格的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和互动,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把挫折教育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关注、长期狠抓。不能当问题出来了我们再回头“深思”或者“呼吁”,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都是挫折教育失败的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还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侈谈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臵。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适时渗透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从而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下载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 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单位:xxxx 姓名:xxx 通讯地址:xxx 邮编:xxx 联系电话:xxxx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Xxxxx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探微 【摘要】现代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初中语文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涉及到很多法制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点拨,以帮......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 要: 摘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才兼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理想的育人目标。相比之下,一个人的德行更为重要。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往往忽视德育......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商水县汤庄二中 惠春荣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比较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