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让课堂走形式
莫 让 课 堂 走 形 式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巨大的挑战,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这种转变中出现了盲目模仿、只求形式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自学了、合作了、讨论了、探究了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这只触及了新课改的一角,只学到了新课改的形式没有领悟其内容和精神实质。那么新课改下应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内容,浅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进行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我们一看就懂,关键是怎样才能一用就“灵”。我们认为要做到一用就灵,就必须深入理解三维目标的精神。
我们先从知识与能力谈起,能力可简单的概括为学习知识的能力、融会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也就无所谓能力,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能力知识也就失去了归宿。因此,语文课堂应是知识与能力交融的课堂,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暂且抛开这些理论,回到我们实际的语文课上来具体谈谈这一问题。在新授课时,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字词教学,这就失去了一块很大的 1 宝藏。我们在新授课时,一般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正楷或行揩书写一遍生字词。这样就把默读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与字词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看来字词教学真是一块宝藏,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除了字词教学外,我们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文体抓住有价值的知识,并融入一定的能力,进行教学。例如七年级语文版教科书下册第一单元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因此我们要抓的知识是物的特征,要融入的能力应是怎样领悟事物所寄寓的感情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作者各有千秋的写作手法。第二单元是传记,要抓的知识应是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要融入的能力应是能概括人物的经历以及如何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加以学习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做人准则。第三单元是童话,要抓的知识应是富有童趣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及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的主题,这些知识对初中生来说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神奇的童话殿堂,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童真、童趣,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第四单元是诗歌,要抓的知识是现代诗的基本特点,要融入的能力应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第五单元是说明文,要抓的知识应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抓住特征进行说明以及准确、简明的语言,客观、科学的内容等。要融入的能力就是观察能力以及说明表达能力。第六、七单元是古文单元,要抓的知识当然是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和一些基本的文言常识,要融入的能力应是鉴赏力,也就是运用所学文言知识进行课外阅读、赏析的能力。
由上可知,每一单元都有要学习的知识,都有要着力培养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把知识与能力融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三维目标的第二个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就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总结知识的过程,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得力的方法做指导。
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这个问题,例如第一课《石榴》,在处理完字词后,可让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语句,然后合作交流略读成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又能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伏笔。然后,让学生朗读写石榴特征的语句,在此要强调必须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也就是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转化成声音,再通过声音去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反复地朗读中,逐渐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学习、能合作探究,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只是对学生的发言稍加点拨,很多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让学生选取校园中的任何一种花草树木,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两 段话,学生也能很快写好,写得各有千秋。再如第八课《少年爱因斯坦》,在处理字词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略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再让学生精读这些特征,并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略读、精读、合作探究,概括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因此学生发言很积极,概括的也很精练,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要抓住时机升华这种认识,转化为指导自己人生之路的左右铭。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以及如何改正。这样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提高了人生觉悟。
以上我们只谈了三维目标的前两个目标,下面我们再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语文课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例如第二课《海燕》,学生很难体会离乡之愁,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先对乡愁有所感悟,具体怎样创设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前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先让学生谈听歌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进一步体会乡愁之情。结合对歌与诗的理解,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作者寄寓在海燕身上的深深思乡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得到落实。再如十二课《蟋蟀在时报广场》这篇文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有两点必须重点学习,那就是文中两句很有哲理的话“可是切斯特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自由。”和“他告诉切斯特,才能是宝贵的东西,决不能让 它白白浪费掉。”我们可以以这两句话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由、珍重才能的积极人生观。
其次,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进行语文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用教材教”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论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课文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例如第六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习毛泽东的少年生活经历,学习视野只限于教材,这样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也只能是片面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个深刻的认识,还要让学生再进一步学习最能反映毛泽东风采的“毛泽东诗词”,为此,我们在教学时,把毛泽东各个时期的代表诗词有机地融合在其中,例如“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让学生从中进一步感悟毛泽东的伟大,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描绘宏伟人生画卷。这样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再如《苏州园林》,我们不能让学生学完这一课只知道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哪种说明顺序等,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说明事物,根据课文反映的设计思想设计自己的花园,这就是“用教材教”。
最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不同于老师的认识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总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例如《骆驼寻宝记》,文章内容通俗易懂,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如果老师直接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接受。因此,必须找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然后,让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义,再让学生用正楷写一遍。然后,老师要重点强调三个成语:一个是第一段中的“跃跃欲试”,一个是第十六段中的“正直无私”,一个是第十七段中的“养尊处优”。这三个成语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线索,下面可根据三个成语展开教学,因为“跃跃欲试”是对各种动物寻宝路上表现的高度概括,可以此成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段到第十段的内容;“正直无私”是对骆驼寻宝动机的最好解释,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养尊处优”是其它动物不能得宝的根本原因,可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用“正直无私”去概括骆驼的形象还很不够,在此,可引导学生精读第十一段到第十四段的内容,并用成语概括骆驼的高贵精神。这样一节课,就能做到长文短讲,就能把浅易的内容变成深刻的启示。到此,课还不能结束,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又设计了补全对话的环节: 沙漠中,一棵沙枣正顽强的伸展着枝条,毒辣的阳光露着狰狞面孔炙烤着它,沙子疯狂地踢打着它,但它没有退缩,枝条更加坚硬挺直了。风儿同情地跑到它身边说:“沙枣老弟,这儿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快让你的子孙随我到水草丰美的平原去吧!那儿土地肥沃,鲜花随处飘香,鸟儿整天为人们歌唱!”沙枣看了看风儿,坚定地摇了摇头说:“ ” 风儿没趣地逃走了,一粒种子正破土而出!
学生补全对话的过程也是心灵洗礼的过程。这样上课就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目标、合作学习有问题、探究学习有成果,学生才能爱学语文、乐学语文,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评价一堂语文课不能只看其形式与花样,而应看学生活起来了吗,教材拓开来了吗,目标明确不明确、具体不具体。总之,一句话要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
第二篇:营销莫让
营销莫让“灯下黑”
近日,笔者发现一个企业离信用社不足500米,帐户却开在10里之外的农行,经实际了解,原来在2000年左右,改制前的该企业因担保问题与信用社发生诉讼纠纷后,帐户撤走至今。时过境迁,企业改制到个人后,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变动了几次,但一直未有信用社人员上门营销。
从营销管理角度分析,该社信贷人员犯了一个营销通病,即“灯下黑”,越是身边市场、本地现有客户越是管理、维护不到位。
为有效解决这种营销中典型的“晕轮效应”,联社正在开展的家家到、阳光授信等活动,就是针对信贷营销中存在“灯下黑”,“哪壶”不开烧“哪壶”,真正让全市信贷人员走出社门抓营销,促发展。
首先,强化发展意识,认真抓好“三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是已有客户市场的维护。所有信贷人员要主动登门,了解企业年内的发展规划、资金需求,以真心留住客户。二是新客户市场开发,主动跟踪政府招商进程,适时对落户企业进行开户、办证及信贷等综合性服务,以细心引来客户。三是本地它行开户企业拓展。对未在信用社开户的企业,明确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责任,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以诚心促进客户回归。
其次,树立新型营销观念,亲情营销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用我们的 “感情投资”换取客户的“货币投资”。
还有,把握关键环节,落实好部门、管户信贷员个人责任,切实杜绝和预防营销过程中出现的“灯下黑”。同时,注重形象建设,以形象树品牌,以品牌来促进信用社的可持继发展。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走形式”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走形式”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民族戏剧、武术、中医药、国画、书法等多种形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精神源泉,如果不能传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近年来,社会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各学校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了解。但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等问题成为实践中学校要面对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形式化,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应当与教育的目的相吻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但学校往往只是嵌入式地开展活动,开展朗诵、背诵活动,并未对精神进行挖掘,使立德、树人的任务错失优秀资源。
2.资源的碎片化,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且以多种形态分布在不同层次,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标准,设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加上学校整合力的不足,在这方面开发的课程少,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也存在未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设定位不当;老师教育方式不当,课堂上无氛围,学生兴趣淡薄等问题。
3.评价的随意化,缺乏对学校传承标准的制定。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也是难题,要在传统文化的理性氛围中,注重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否则将会出现家长强迫孩子进兴趣班、教师逼孩子背诵古诗词、学校强制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导致的原因
1.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教育目标已偏离到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已逐渐与文化分离;教育价值取向也已偏重于功利价值,使得大众把大学当作是培养技术人才,政治人才等基地,使家长、学生、教师不得不为成绩和工作着想,导致了学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2.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的父母中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已经是廖若星辰,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了。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束手无策。加上社会节奏的加快,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间减少,致使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3.传承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往往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只是在现有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教育体系不能真正融合,也没有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效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无法展现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
三、意见和建议
1.以课程构建为载体,加强师资与教材建设。由于多年忽视的缘故,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培养、培训、转岗以及向社会招聘有传统特长的人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或技能的教师队伍。同时,围绕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要研究四个问题,即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以及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编写一套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具有连贯性的权威传统文化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基本教学资源。
2.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加强节日文化挖掘。重建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提高家长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另一方面强化家校合作,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科学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家长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和道德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以社会机构为载体,加强民间力量培养。在当前学科壁垒森严、专业划分支离破碎的教育体系中,浩如烟海的传统很难融入现行课程中,应充分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名城等,建立传播基地,充分挖掘各学科隐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充分借鉴传统的私塾、书院等教育形式,继承优秀的传统办学形式,鼓励民间力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创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教研机构,让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接受专业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肖庄镇党政办
2020年11月18日
第四篇:莫让“意外”石沉大海——浅谈对课堂意外问题的处理
莫让“意外”石沉大海——浅谈对课堂意外问题的处理
一次数学课,面对一道相对复杂的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许多同学遇到 了困难,于是我用最常见的相似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室后方传来一 声:“老师,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接着是班里的一阵唏嘘,我一猜就是小曹 同学,她最擅长另辟蹊径,有时还会把大家的思维绕进一个弯儿里出不来,面对 其他学生无奈的表情,我还是把小曹请上了讲台,只源于她那句“简便方法”,果不其然,她用的是平行线的“k”值相同的方法,过程简单,而且她的表达清 晰,板书漂亮,赢得班里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能想到这个方法真 不简单,这个 k 就是大家高中要学到的‘斜率’,还是一个重点内容呢。”这时 更多的钦佩眼光投向小曹,我也满意的笑了。
这个意外,让我意识到,有时课堂上的“意外”问题恰恰是教育的契机,更 需好好作答,如果采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疏忽”意外的存在,不仅打击学 生积极性,也会使孩子的发散思维受到局限。
一、以宽容、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思维独特的学生存在,他们遇到问题总有自己的一些 思路,而且能非常“勇敢”地表达出来。仔细想来,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 思维并不成熟而且经常带有情绪性。所以当课堂上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 保有良好的心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面对他们,要承认上课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每一节课都不同,这里的挑战指的主要是如何面对学生。古语说:“士别三日当
刮目相看。”正处于成长期的年轻孩子们也同样给我这样的感受。仔细观察,就 会发觉他们每节课都和你上节课所见到的样子有微小的变化。而这属于正常现 象,所以首先应对此给予充分理解,要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课堂中的这种“意 外”情况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2、教师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教师要创造性地评价学生。
二、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解决难题
备课时如果有了这些方面的准备,当然会胸有成竹一些,可是最关键的还是 要看具体的课堂操作。你必须首先面对那些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这个时候 一定要照顾他们敢作敢为的荣耀之心,给他们吃第一只螃蟹的光荣。当然照顾不 是为了纵容,把他们的发言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是最终目的。因为他们往 往能影响一节课的风向。
“与孩子斗,其乐无穷”,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想,我的应对策略 有以下三种:
1.“将错就错”,捕捉差异,挖掘课
堂的生成资源。
2.“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寻求“生成”与“预设”新的平衡。
3.“当断则断”,主导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航向。
上课是一种挑战,面对突发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微笑中机智地化解一切难题,让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的,需要教师根据对教学活 动与情境的动态把握,灵活调整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相信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教学各基本要素上挖出潜力,使教书与育人的职责高度统 一于课堂教学中。
总之,莫让课堂的“意外情况“石沉大海,请给孩子们的思维插上翅膀!
第五篇:改进作风不能走形式
改进作风不能走形式
朱 伟
2013-1-17 5:06:19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7日 15 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政治局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作出八项规定,并且身体力行,可谓抓住了当前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赢得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赞誉。这八项规定的核心是反对形式主义,条条切中要害,招招一针见血,动真格、较真劲,令人拍手称快。各地积极落实、迅速跟进,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反对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已成广泛共识,一股走进群众亲近群众的执政清风扑面而来。
然而,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有的地方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采取机械跟进、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对改进作风采取“一刀切”、“一锅煮”。比如,有的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必须自带干粮方便面,有的硬性规定每月第一个周为“无会周”,有的要求开会一律不得超过半天,发言不得超过5分钟,书面汇报不多于3页纸,等等。凡此种种,将改进作风与简朴简单硬性捆绑,完全对等起来,浅显僵化地理解八项规定,似乎越是简朴简单,就是贯彻八项规定越坚决彻底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些问题,源于一些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误读了中央作风建设的初衷,以形式主义的作风来改进作风,没有坚持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没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之心,却有矫枉过正、甚至产生新的形式主义之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站在“为民”这个原点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在改进作风上,不能把八项规定当作对上负责的政治任务,更不能成为自己秀清廉秀亲民的幌子,而是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真转实改,不仅上级要求的一定要做好,上级没有要求但是符合党的宗旨、顺应群众意愿的,我们也要主动、坚决、持久地转和改。
应该说,不挂条幅、不摆鲜花,开短会、讲短话,都是转作风的表现。但这些还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改进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而要转向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那就是尊重和回应民意期待,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改进作风的现实路径,切实改掉那些不符合事业和群众利益的思维工作方式,彻底破除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陋习和歪风,深入基层和群众,履行使命和职责,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组织部)